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狮吼音·开示集:佛子行三十七颂 连载五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狮吼音·开示集:佛子行三十七颂 连载五

 

  在座的法师,尤其是女众法师们,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法友们,大家扎西德乐(吉祥如意),早安。早安、早安、早安(法王用中文连说多次)。我好像一早就在持咒了,这是个不错的咒语。Ah nyo ha se yo。

  有时候我觉得,像是今天这么多人齐聚一堂,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但是却有着同一条心,如同一体,实在很难得,我愈思惟,愈觉得不可思议。平时,我们有着各自的生活,按照自己的习惯过日子,但是今天,我们放下自己,融入整体,成为一体,这给我有一种简单的感觉。能够成为一体的因缘非常多,我们相识相聚,虽然不知道背后的因缘为何,但仅仅是看到对方,就立即会生起一种欢喜的感觉。如果有一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相聚一起的背后原因,我们可能无须太多言语,只有感动的互相拥抱,微笑,或者哭泣。无论如何,今天能够相聚一起,那么的融洽,绝对不是今生短暂、少许的因缘所致,而是有着间接的,或者可以说是过去多生多世的因缘和合而成的。因此,认真去想,我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珍贵的缘分。

  例如有的法友第一次来见我,也没有甚么特殊的原因,就说是梦到了我,原因实在很简单,说我到他的梦中跟他说话。乍听之下,我还纳闷儿他在说什么,因为我总是住在房间里,受到层层保护,怎么会有人梦到我呢?刚开始我会觉得很奇怪,但我愈想愈觉得,好像是有点儿似曾相识的感觉。事实上,仅仅因为梦到我或者听某人说过我的这样简单理由,就让我们聚在一起,实在是不容易。现代多少人为了要认识某人,费尽心思建立关系,最后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也不见得有什么好的感受。但是我们不同,我们相聚的原因是那么的凑巧、平顺,这一定有特殊的因缘,我们应该感到很高兴。

  多说也没用,因为说也说不清楚。同样,我们这次的课程在帝洛普尼寺举行,这也是多日、多月、多年的因缘和合而成,我们很难轻易地指出是哪些因缘的。有这样的缘分相聚,到底对各位有没有利益,我无法知道。但是,从各位的表情看来,如果不是装出来的话,我感觉似乎起到了一些作用。但也有可能是你们自己想到什么开心的事而在自得其乐。

  昨天晚上,寺院尼众来见我,问我明年可不可以再次举办这样的课程?当下不答应也不行,答应也不行,因为我知道各方面都需要经费,也不会没有困难。因此,我思忖这样一个课程,到底是花费困难较多呢?还是利益较多?这不是我个人能决定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想一想。无论如何,明年是明年,首先今年的课程都快要上不完了,因此,接下来进入课程。

  五、近彼若使三毒长 闻思修业渐退失

  坏灭仁慈悲悯心 远恶友是佛子行

  我们生活中,依靠朋友是很重要的。朋友分为善友与恶友,这个偈文说明何谓恶友。恶友是指,能够摧毁我们细微善业的人,很多人以为恶友一定是当自己的善心广大时才会遇到,并不是这样的。恶友也不一定是人类,而是泛指一切能让我们的心趋向于恶,增长三毒烦恼的对象。因此,重点在于如果自心无法做到不去顺应或对抗三毒烦恼炽盛的对象,那么,就算自己再努力去舍弃为人的恶友,其实也于事无补。

  六、依彼若令恶渐尽 功德渐增如新月

  当珍重彼更胜己 依善知识佛子行

  这个偈文说明顺缘、善知识。首先两句说明善知识的定义。释迦牟尼佛在基础律典中开示的依止师(注1),到深层金刚乘的金刚阿阇黎有着许多不同的定义。总的来说,我们现在无法找到完全符合善知识定义的老师,但是可以依靠一位缺失较少,功德较多的老师。这是很重要的。后两句提到依师的方式。对于我们来说,正确的去依止与找寻善知识非常重要。

  找寻善知识的时候,避免不做观察、随声附和的去依止,因此说“找寻时,不要过早依止;依止时,不做观察。”这是很重要的。

  第一句“找寻时,避免过早依止”是什么意思?是指当我们观察一位善知识的资格时,要专注于判断与观察他是否具备善知识的德行,而不在于个人情感的好恶,感情用事,有可能让我们找到善知识,但也可能找到恶知识。因此,首先要理性地找寻与观察善知识。

  第二句“依止时,不做观察”是什么意思?在做了相当的观察之后,判定这位善知识的功德大于缺失,是一位具德的善知识的话,即可以依止。如此决定依止之后,就不应该再作观察或者怀疑他的好坏。

  依止之后应该做什么呢?要培养与善知识的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这是最重要的。什么叫做培养感情呢?意思是要深刻地认识依师是自己的决定,而不是“为了依止而依止”、因为“佛陀说依师重要”而依止,把依师当成一种累赘、一种被动的责任,这是错误的。要知道依师是自己的心愿,这样的观念很重要。举例来说,你关爱一个人,不是因为经典说要关爱别人,或者某人说要关爱而关爱,这时不再是理性的原因,而是感性的、发自内心的一种关爱。就像这样的比喻,决定依止某位善知识之后,不再仅是因为经典或祖师的告诫而依止,而是自己要深刻去体会,认识:依师是自己的决定,自己的心愿。

  本来没有人是完美的,总会有缺失,如果依师之后,还继续作观察的话,你可能又会发现许多缺点,这时你又会想找寻另一位善知识,如此循环下去,你可能一辈子都在找寻上师。我们不应该如此。

  七、彼身仍陷轮回狱 世间天神能救谁

  故应依止不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古代很多地区的人们,会有一些原始信仰,例如见到一块特殊的石头,就认为有特殊的力量,或者信仰一棵百年老树,而作祭祀祈祷,希望求得消灾除病的庇护等。对于自己的未来与目标,不负责任,而将希望寄托于外在神灵。有的时候是会有点帮助。例如在藏地,常常会指说某些山特别神圣,不是指石头或树木小东西了,而是整座山。当地居民会说:“喔!要好好保护这座圣山,不能在这里胡来的。” 好像害怕触犯法律一样,大家自然会保护环境,而且不会随意伤害猎杀这座山中的动物。因此,我觉得有时候这样的信仰也能起到一些作用。或许在座一些人,致力于藏地的环境保护工作,现在各位就知道了,下次如果再到偏远藏地时,说再多科学的道理也没有用,甚至会起反效果,这时还不如你指着一座山说:“这是一座圣山啊!有特殊的力量的。如果在这儿胡来,会有报应的。” 他们才听得进去。例如,我的家乡附近就有这样的地方。小时候我们一群小朋友都会到圣山里玩耍,虽然尽是不懂事的小小孩儿,但一到了圣山,自然会感到畏惧,不敢乱来。因此,这种信仰也算是一种特别的规范吧。

  我们看到在很多藏传上师的教言录当中,有很多关于「桑」与「素」的撰着。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的神祇需要供养,我并不清楚,但我觉得大师们著作的原因,或许是满足老百姓的需要,也是借机教导他们保护环境。但是再怎么说,这样的信仰还是比较接近迷信,因此,也会带来一些不良的风俗。例如台湾,很多人会对喇嘛上师说:“为了我的生意兴隆,拜托你好好念诵护法,尤其是财神护法。” 说完供养红包,还再次提醒:“因为我很快有一笔大生意,因此拜托你了!”这位上师可能也装着瞇着眼,念念咒语。如果运气好,赚大钱了,又会跑回这位上师跟前礼拜供养,如果运气不好,一气之下,也会到上师跟前,不过是说:“把我供养的钱还回来。”

  事实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依靠神灵,或者上师叮叮咚咚的念咒、摇铃而能成的。一切讲因缘,一件事情的成就,需要众多因缘的和合,不是一两个缘就造成的。这都是因为迷信而导致的不良风俗。我们不应该如此,而需要有正确的理解,而皈依三宝。

  重点在于,如同佛陀曾说:“自己能为己救护,他人何能救吾等?”自己要成为自己的守护,这要如何去做呢?透过认真依靠佛法所说的取舍之理,止恶行善,依靠如此实际行持的力量而生起懂得取舍的智慧,与广大的发心,并且证得智慧、方便双融,具备大智、大悲、大力的果位。如此之后,自己就能救护自己的苦痛与困难。

  因此,帮助自己的方法,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即是修持佛法。由于需要修持佛法,也就要依靠开示佛法的人,也就是佛陀。不仅如此,为了能够修持佛法,也需要修持的友伴,即是僧伽。因此,根本在于自己,除此之外,不是在佛陀。根本在于自己有没有正确的去行持,由于这个原因,我们需要依靠佛法僧三宝,如同偈文所说:皈依三宝佛子行。

  八、诸极难忍三涂苦 世尊说为恶业果

  纵然舍命为代价 终不造罪佛子行

  这个偈文开示业果的义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自然的法则,并不是能够随意改变或创造出来的东西。这里提到三恶道的痛苦,例如地狱,过去认为地狱是在地底下,现代来讲,其实无需往他处找寻三恶道,我们的世界就充满了各种恶道的痛苦,例如战争、灾荒、疾病等,有时甚至觉得,经典中形容的恶道的苦,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情。因此,二十一世纪的恶道,不在他处,若是运气不好,恶道就展现在我们眼前。因此,各种不善恶行,我们绝对要谨慎防范,如此才能带给自他快乐,带给世界和平,这是最重要的。因果业报不是要吓唬大家的,如果不服气的话,只能向自然法则去抱怨。由于因果的真实不虚,我们无法阻止他的运行,而应该认真去面对,顺应着正面的、善良的因果法则去行持,如此我们会更快乐。要不然,反抗与争扎只会让事情更复杂,造成更多的痛苦。

  不仅是自己,我们也应该为我们的后代子子孙孙着想。总之,任何恶业,例如杀害生命等都应该避免。

  九、三界乐如草头露 是须臾顷坏灭法

  故于无转解脱道 起希求是佛子行

  解脱主要在于自心。外在的苦乐随时随地都在变换,事实上,一切苦乐都取决于自心。外在有形的东西,不可能有无限的开展,都有一个限度而无法超越。例如一位再厉害的跳远运动员,他也有一个极限。但是心的力量却是无穷的,当智慧的能力愈开展,心力也会愈广、愈大。因此,如果因为贪着眼前的一些小小的快乐,而障碍长远究竟的快乐,这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

  我们应该无量地开展智慧,并且具备开阔的眼界与愿景,因此,偈文说对于无转解脱道,要起希求之心,这即是佛子的行为。

  十、无始劫来慈悯我 诸母若苦我何乐

  为度无边众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现代人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有钱就是快乐,事实上并非如此。光是有钱,也很难让人满足。我以前看过一个真实的纪录片,纪录一个生病的小女孩,每个星期都要换血,她需要进行一次大手术,但是小女孩的家里很穷,因此,她的同学们把自己的洋娃娃、小玩具熊卖掉,为生病女孩筹募医疗费。

  当时我看到这一幕时,心中就在想,对于一个大人来说,洋娃娃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孩子来说,可是最珍贵的东西了,甚至如果房子塌了,孩子也不会丢下心爱的小熊的,孩子们却愿意如此的付出,好不容易也才募集到两三百块钱,当时我反观自己,我可能有能力出更多的钱,但是我却感到惭愧。因为,我看到没有什么钱的孩子们,他们的真心与爱心,这真的会让可能捐了成千上万的有钱人感到惭愧,更不会有任何的傲慢心了。

  如果我们愿意看看众生的苦,你不会满足于只有自己过得好,住得好,吃得好的,这些帮不了别人。因此,你会想尽办法帮助别人,不是为了名声,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关心别人,如此,你才有可能得到满足,得到快乐,这即是一个佛子、菩萨该有的行为。

  注1:依止师《毘奈耶经》所说五轨范师之一。对新度比丘授予遮止、修刃、开许三种教诫之先辈比丘。

  (待续......)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