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雷迪尊者:安那般那手册 XVII. 如何推进到内观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1日
来源:   作者:雷迪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雷迪尊者:安那般那手册 XVII. 如何推进到内观

 

  现在我来简单说明第四组四法的修习。

  何时可以推进到內观

  依照《安那般那念经》和义注对入出息念说明的修习次序,禅修者只有达到第四禅后才开始修习第四组四法。如果禅修者严格遵从这个修习次序,那是理想的,但是如果无法遵循这个次序,他可以从第三禅推进到内观。也允许从第二禅推进到内观,或者从初禅,或者从近行定,或者从随逐阶段,或者甚至是从已经去除了心的走神趋势的计数阶段。

  两种方法

  禅修者可以在专注于入息和出息的同时推进到内观。或者他可以把安那般那念作为预备修习(注1),然后选取五蕴的任一部分作为观照目标而推进到内观。(译注1,aimwell修正版的用词是“近行定”。)

  《安那般那念经》的相关经文是“学随观无常我将入息和出息,等。”,这个给出的方法是直接地把内观修习和安那般那念结合在一起。这段经文的要点是,禅修者在入息和出息时,必须付出特别的努力去注意入出息的无常本质,清楚觉知那无常本质。

  从计数和随逐阶段

  这两个阶段的修习只是保持注意力在入息和出息,并带有智慧地觉知它们。因此,如果禅修者希望从这两个阶段推进到内观,必须基于色法来努力。

  从安住阶段

  在近行定层次,有两个阶段:受随观和心随观。第二组四法(它说,“觉知喜…觉知乐”)是受随观的阶段。第三组四法(它说,“觉知心…”)是心随观的阶段。如果禅修者想从受随观的阶段推进到内观,必须基于名法中的受心所来努力。如果想从心随观的阶段推进到内观,必须基于名法中的心法推进内观。如果想从安止定层次推进到内观,可以基于受心所或者心法,或者他所证到禅那的任一禅支来努力。

  以色法为所缘的内观

  如果计数阶段成就后,不是推进到随逐阶段,而是推进到内观,禅修者就必须过渡到观照无常,如经文所示“学随观无常我将入息和出息,等。”

  禅修者在计数阶段所达到的刹那定,应当视为(等同于)近行定。作为普通人,他想修习内观,可能发现不可能一天花二十四小时来努力禅修。因此他必须每天安排三或四个小时,每天按时和有规律地禅修。开始禅修时,首先必须去除心的走神趋势,把正念确立在呼吸上。只有去除了心的走神趋势后,才有能力指示心朝向内观。不能放弃安那般那念,必须保持正念于呼吸,直到获得观智并证得道智和果智。即使证了果,还必须修习安那般那念维持近行定。

  五阶段的清净

  在内观道上,有五阶段的清净:(i) 见清净, (ii) 度疑清净, (iii) 道非道智见清净,  (iv) 行道智见清净,和 (v) 智见清净。[6]

  关于色法的见清净

  现在我说明关于色法[7]的见清净如何达成。

  入息和出息中总是存在八种色法元素:地、水、火、风、颜色、香、味、和食素。[8] 声音产生时,它包含九种元素,新增的一种元素是声。所有这些元素中,基本的元素是地、水、火、风。

  地元素的特相是硬。在所有色聚中都存在地元素。在地元素起支配作用的事物中,硬的特相能够触摸或感觉到,但在不起支配作用的事物中比如阳光和月光则不能。不过,地元素的存在能推理得知。比如,如果不存在被凝固的固体(注1),水(注2)怎么能凝固?如果不存在被燃烧的固体,火怎么能燃烧?如果不存在被推动的固体,风怎么能推动?(译注1,指地元素。地大的特相:硬、软、粗、滑、重、轻。注2,BPS英译是水元素,aimwell英译是水。本人取后者。)

  在入息和出息这一色蕴中,导致诸色法黏结在一起的是水元素。蕴中的热和冷是由火元素产生。运动是由风元素产生。在入息和出息中,风元素起支配作用。如果禅修者能分别出在入息和出息中这四大元素的存在,然后他就能分别出在整个身体中它们的存在,依照那种分别,如果禅修者能够穿透和觉知到入息和出息中它们的存在,然后他也能穿透和觉知到在整个身体中它们的存在。(译注:水大的特相:流动、黏结。火大的特相:冷、热。风大的特相:支持、推动。)

  从究竟真实讲,入息和出息中只存在地、水、火、风这四大元素(及其所造元素)。只有用智慧之眼穿透并觉知到这些主要元素,才能说禅修者觉知到真实。如果觉知没有穿透得足够远,无法到达这四大元素,只是停留于入息和出息的外形和形状等概念,他就依然是处于有身见的道路上。有身见即如此:“出息开始于肚脐处,结束于鼻尖处。它在开始处生起一次,在结束处坏灭一次,在中间阶段并没有持续的生起和坏灭。入息也类似。”这是凡夫内心根深蒂固的观念。入息和出息是身体的一部分,禅修者必须通过从入息和出息解脱出来,从而从这个根深蒂固的有身见解脱出来。

  摆脱有身见的方法是:智慧之眼穿透这四种主要元素并觉知到究竟真实后,入息和出息的外形和形状等概念就消失,每次观照它们,根深蒂固的有身见就消失。禅修者觉知到在究竟层面不存在外形和形状—没有入息和出息。禅修者觉知到只是存在四种主要元素。因此达到见清净。

  至于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头发、体毛等,也是一样的。一方面,存在外形和形状的根深蒂固的习惯性观念,比如,“这是头发”,同时另一方面,存在四种主要元素。用智慧去穿透和清楚觉知头发中的四种主要元素,外形和形状的根深蒂固的邪见将消失。你将会觉知到头发在真实层面上并不存在。如此观见它后,关于头发的见清净就达到。对于身体的其他部分比如体毛等,用同样的方式去观照。

  关于色法的见清净,到此结束。

  关于名法的见清净

  存在心。心注意入息和出息这个目标。心注意四种主要元素。还存在心所,比如念、精进、智(ñāṇa,注1)。心和心所都是名法。有识知目标的功能的,是心。一再留意的,是念。努力的,是精进。精通的,是智。(译注1,即慧根(paññāindri)心所,二者同义。)

  认为和感觉“我将把我的心转向入息和出息”,这是内心根深蒂固的有身见在运作。禅修者必须去除这种根深蒂固的有身见。如何去除?转向注意入息和出息,是一种心的功能。当这种心在意门出现后,注意力就转向入息和出息。它纯粹是一种心(注,转向心)。它不是色法。它不是色蕴的功能。它不是实体或有情。它不是有情的功能。它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功能。在阿毘达摩中,它称为名法(中的心法)。禅修者必须努力去觉知心法,不要把它和色法混淆起来,不要把它认为是有情或“我”。如此清楚觉知到心法后,心法的见清净就达到。心法的见清净达到后,念、精进、和智等心所法的见清净也同样达到。

  名法的见清净到此结束。见清净的解释也到此结束。(译注,这两节分别是谈如何破除色法和名法的两大类有身见。)

  度疑清净

  有五种元素,即地水火风四种色法和心法。带有智慧地穿透和觉知这五种元素的功能后,必须努力成就度疑清净。度疑清净是通过证得缘摄受智[9]达到的。

  Kaṅkhā的意思是vicikicchā (疑)。在无穷尽的轮回中,有情认同上述五种元素的很多错误见解和错误理论。这些有情倾向于这些错误见解和错误理论,比如我见、常见,因为他们不了知名色法的因缘。这是普通的疑。经中提到十六疑,比如“我在过去世存在吗?”等等。这些疑是特殊的疑(见MN Sutta No. 2)。(译注,参看《清净道论》P620)

  存在于身体内的四种色法中,有的是业所生的,有的是心所生,还有的是时节所生,其余的是食素所生。必须了知色法的这四种因。

  身体内部,有的色法由业所生,它们不间断地生起,就像一条河的连续流水。也有的色法由心所生,因而持续不断的生起。类似地,有的色法由时节变化所生,还有的色法由吸收的食素所生。

  对于心法,它们是由认知的特定目标所引生(比如入息和出息),依具体情况,每个特定的心和相应的入息和出息有着因缘的关系,这就像影子和阳光的照射两者间的因缘关系。

  本节简要描述了五种基本元素的因缘。如果能带有智慧地了知这因缘,就能达到度疑清净。我见和常见将被去除。

  度疑清净到此结束。

返回目录

-------------------------------------------------------------------------------------------------------------

更多雷迪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