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新广论讲记5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三)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6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新广论讲记5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三)

 

  午二、成就殊胜之理

  【《十地经》说:以此十种,怖畏生死,离诸悲心,由随顺他言教修习,办声闻果。】

  《十地经》说:由修持上品十种善业道,怖畏生死、缺少大悲、随他言教修习,成办声闻果位。

  “以此十种”要统贯到以下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三种情况,由此可见十善业道是三乘圣道的所依。“怖畏生死”,说明不是人天乘。“离诸悲心”,说明不是菩萨乘。“随他言教修习”,说明不是缘觉乘。

  【又诸无悲,不依止他,欲自觉悟,善修缘起,办独胜果。】

  由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不具足大悲方便故、最后生不依他人而欲求自觉故、能善修习十二缘起故,成办独觉果位。

  “无悲”,说明不是菩萨乘。“不依止他”,说明不是声闻乘。“善修缘起”,说明是缘觉乘。

  【若心广大,具足悲心,善权方便,广发宏愿,终不弃舍一切有情,于极广大诸佛智慧缘虑修习,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由善修习此一切种,则能成办一切佛法。】

  由上品十善业道修治清净,心量广大故、具足大悲故、善巧方便摄持故、广发大愿故、不舍有情故、缘极广大诸佛智慧修习故,成办菩萨一切诸地波罗蜜多。由修习此等一切种类的大乘之法至于究竟,便能成办一切佛功德法。

  以上智、悲、愿、方便等,说明不是人天乘及声闻缘觉乘。

  《十善业道经》云:“龙王!当知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诸恶道苦。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是即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余圣众。(佛说:龙王,你要知道菩萨有一妙法,能断一切恶道苦恼。哪一妙法?即日夜恒时忆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许不善间杂,由此能令诸恶永断、善法圆满,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及其他圣众。)言善法者,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又说:“当知此十善业,乃至能令十力、无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圆满,是故汝等应勤修学。(要知道,此十善业,上至能令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一切佛功德法都得以圆满,因此汝等应精勤修学。)”

  【如是二聚十种业道及彼诸果,凡余教典未明说者,一切皆是如《本地分》、《摄抉择分》意趣而说。】

  以上善恶两类十种业道以及彼等三种果报,凡是其它教典中没有明确说到的,一切都是按照《瑜伽师地论》中《本地分》、《摄抉择分》的意趣而宣说的。

  辰三、业余差别分三:一、引满业差别 二、定不定受业 三、何果先熟之理

  巳一、引满业差别分四:一、善恶趣之引满业 二、引满四句 三、引满之相 四、引满二业能引几生

  午一、善恶趣之引满业

  【第三,显示业余差别中,引满差别者。】

  第三,显示业的其余差别当中,引业和满业的差别。

  业按照引满来分,有四种:引善趣业、引恶趣业、满善趣业、满恶趣业。

  【引乐趣业是诸善法,引恶趣业是诸不善。】

  其中,能引善趣的业是诸善法,能引恶趣的业是诸不善法。此外,定不会以不善法引善趣、以善法引恶趣。

  【诸能满者,则无决定:于乐趣中,亦有断支,关节残根,颜貌丑陋,短寿多疾,匮乏财等,是不善作;于诸旁生及饿鬼中,亦有富乐极圆满者,是善所作。】

  能圆满之业则不决定,受生善恶二趣之后,能圆满的业既有善业也有恶业。比如:生在善趣中,肢体、关节残缺,眼耳等根残缺,或丑陋、短命、多病、贫乏等,都是由不善业圆满的。在旁生、饿鬼道中,也有富乐极圆满的情况,比如:旁生中,帝释所乘的大象福报很大,富人家的宠物,吃穿受用超过常人,这些安乐受用都是由善业圆满的。

  总之,善恶二趣的总业报是由善、恶二业引生的;善恶二趣的别业报中,凡是乐报,都是由善业圆满;凡是苦报,都是由不善业圆满。合起来,总别二报中的乐苦各各由善、恶二业所感,丝毫不爽。

  午二、引满四句

  【由如是故,共成四句:谓于能引善所引中,有由能满善所圆满及由不善圆满二类;于诸能引不善引中,有由能满不善圆满及由善法圆满二类。】

  因有四句:引善、满善;引善、满不善;引不善、满善;引不善、满不善。果也就有四句:在能引善业所引的善趣总报中,有由能满善业所圆满的乐报及由能满不善业所圆满的苦报;在能引不善业所引的恶趣总报中,也有由能满不善业所圆满的苦报及由能满善业所圆满的乐报。

  略说即四句:总报乐、别报乐;总报乐、别报苦;总报苦、别报乐;总报苦、别报苦。

  例如:梵天、帝释是总报乐、别报乐;乞丐、残疾人、丑陋者是总报乐、别报苦;人间宠物、天人坐骑是总报苦、别报乐;地狱众生、多数饿鬼、旁生是总报苦、别报苦。一般人由引业善而得人身,由满业中善和不善业夹杂,一生境遇苦乐参半。旁生由引业恶而受生,满业多数为善和不善业夹杂,因此旁生一生也有苦有乐。

  午三、引满之相

  【《集论》云:“应知,善不善业是能牵引及能圆满。于善恶趣受生之业,能牵引者,谓能引异熟;能圆满者,谓既生已,能令领纳爱与非爱。”】

  《阿毗达磨杂集论》说:要知道,善业和不善业是能牵引和能圆满。受生善恶趣的业分两类:一、能牵引业,指能引善恶二趣有漏异熟的业;二、能圆满业,指受生之后,能在此五蕴身上领受爱与非爱果报的业。

  午四、引满二业能引几生分二:一、依《俱舍》说 二、依《集论》说

  未一、依《俱舍》说

  【《俱舍论》云:“由一引一生,能满则众多。”谓由一业能引一生,非能引多,亦非众多共引一生。诸能满中,则有众多。】

  按照《俱舍论》所说,能引方面,由一业只能引一生,不能引多生,也不能由多业共引一生;能满方面,则由多业能圆满。比如,生为人时,受报的差别就是由众多业圆满的,如以安忍业圆满相好,以布施业圆满富裕,以杀生业圆满多病、短命等。

  《俱舍论颂疏》中有一比喻:画家首先以一种色彩描出形状,之后填上种种色彩。一色绘形,喻引业为一种;后填多色,喻满业为多种。

  问:经上说顶礼佛塔能获得极多转轮王位,不敬法师将几百世堕为狗身,都是一业引多生的明证,《俱舍论》的观点如何成立?

  答:《俱舍论》是说:以一刹那的业只能引一生,一次顶礼等并非一个刹那,而是由第一刹那引起了后后许多刹那的造作,因此由一种业的众多刹那可引多生果报,从刹那上说,仍然是以一刹那的业牵引一生。

  未二、依《集论》说

  【《集论》则说:颇有诸业,惟由一业牵引一生;又有诸业,惟由一业牵引多生;颇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一生;亦有诸业,由众多业牵引多生。】

  《集论》则说引有四种方式:

  一、一引一:有些业,唯由一业牵引一生。

  二、一引多:有些业,唯由一业牵引多生。

  三、多引一:有些业,由众多业牵引一生。

  四、多引多:也有业,由众多业牵引多生。

  【《释》[33]中说云:“有由一刹那业,惟能长养一世异熟种子;及由彼业,而能长养多世异熟种子;有由多刹那业,惟能数数长养一世种子;及由众多互相观待,而能数数长养展转多生种子。”】

  《集论释》中说:“有由一刹那业只能长养一世异熟的种子(一业引一生);也有由一刹那业能长养多世异熟的种子(一业引多生);有由多刹那业只能数数长养一世异熟的种子(多业引一生,有些业力量微弱,须数数长养一个异熟身的种子,才能引一生);也有由众多业互相积聚之后,能数数长养辗转多生异熟的种子(多业引多生)。”

  四种情况的比喻:一、十人供养十处的僧人,每人供养一处;二、有人财力雄厚,一人供养所有十处;三、十人各自的财力都不够,只能十人合作供养一处;四、十人合作可供养十处。

  巳二、定不定受业分二:一、以作与增长宣说 二、以时间宣说

  由于此业,决定受彼果报,称为顺定受业;此所作业不决定感受果报,称为顺不定受业。

  午一、以作与增长宣说分四:一、总说定不定受业 二、作与增长之差别 三、宣说四句 四、其余依此类推

  未一、总说定不定受业

  【定不定受业者,如《本地分》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

  定不定受业:如《本地分》所说:顺定受业是故思之后,作而增长业;顺不定受业是故思之后,作而不增长业。

  “故思”,《瑜伽师地论》云:“此中故思所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若异此业,是即名为非故思造。”“故思所造业”是指首先思量之后,随着寻思之后,随着伺察之后,有所造作。与此相异的业,称为“非故思造”。

  未二、作与增长之差别

  【作与增长所有差别者,即前论云:“云何作业?谓若思业,或思惟已身语所起。”】

  作与增长的差别:《本地分》说:何为作业?即思业或思已身语所起之业(思已业)。

  【又云:“增长业者,除十种业,谓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所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害,十、对治所损。除此十种业,所余诸业。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

  又说:增长业,即排除十种不增长业的其余诸业。十种不增长业为:

  一、梦所作业:如梦中杀人,没有以耽著心摄持。

  二、无知所作业:对所作有罪无罪等没有觉慧,无所了知。如幼稚的儿童不了知功德过患而杀蚊虫。

  三、无故思所作业:非故意造作的业。

  四、不利不数所作业:“利”是猛利;“数”是数数。“不利所作”:非以上品意乐发起;“不数所作”:于此业不乐于亲近修习,或不乐于多作修习。总之,不是以意乐猛利或数数串习而作。

  五、狂乱所作业:错乱中所作之业。

  六、失念所作业:于有罪虽有觉慧,有所了知,但住于忘念而造作不应作的业。比如,某人持八关斋戒,忘失正念而误杀虱子。

  七、非乐欲所作业:“非乐欲所作”:造业是受人逼迫、并非自心发起造作的欲乐。比如,受主人安排而做,不是出于自愿,自无权力。

  八、自性无记业:所作业的自性为无记业。比如,走路时踩死蚂蚁,是非善非恶的无记心态。

  九、悔所损害业:造作不善业之后,立即发露忏悔、还净。

  十、对治所损业:依于世间或出世间的对治道,能损伏或永断业种。比如,阿罗汉有殊胜的出世间对治,能令杀生宿业成为不定业。

  未三、宣说四句

  【《摄抉择分》亦说四句:一、作杀生而非增长:谓无识别所作;梦中所作;非故思作;自无乐欲他逼令作;若有暂作,续即发起猛利追悔及厌患心,恳责厌离,正受律仪,令彼薄弱;未与异熟,便起世间所有离欲,损彼种子,及起出世永断之道,害彼种子。】

  《摄抉择分》中也说有四句。以杀生为例,第一,作杀生而非增长:一、无知状态中所作;二、梦中所作;三、非故意所作;四、自己没有杀生乐欲,受人逼迫而作;五、暂作杀生,随着就发起猛利的追悔心、厌患心,自责、厌离杀生罪业,真实受持不杀生律仪,使杀生罪业薄弱;六、未成熟异熟果之前,便发起世间离欲之道,压伏罪业种子,及发起出世间永断之道,害彼罪业种子。

  《摄抉择分》与《本地分》所说一致,只是《摄抉择分》说得更广一些。

  【二、增长而非作者,为害生故,于长夜中,数随寻伺,然未杀生。】

  第二,增长而非作,即心中为了损害众生,长时间中数数寻伺,但并没有以身口杀生。

  此中虽没有以身语造作,但由长期思量、寻伺,积蓄怨恨之心,欲作谋杀,致使意业深重。

  【三、作而增长者,谓除前二句一切杀生。】

  第三,作而增长,就是除“作而非增长”、“增长而非作”之外的一切杀生。

  【四、非作非增长者,谓除前三。】

  第四,非作非增长,是指前三者之外的情况。

  举例来说:儿童无知杀蚁,是作杀生而非增长;长期欲杀怨敌,而没有实际下手,是增长而非作;经长期思量策划之后杀害菩萨,是作而增长;心中忽动杀念,当即止息,是非作非增长。

  未四、其余依此类推

  【从不与取乃至绮语,随其所应,如杀应知。于意三中,无第二句,于初句中,亦无不思而作、他逼令作。】

  从不与取乃至绮语的六种黑业,应当如杀生般了知作而非增长等四句。贪、嗔、邪见三种意业中,没有第二句“增长而非作”,因为意业不必发之于身口。第一句“作而非增长”中,意业没有“不思而作”,不思则不能起贪、嗔、邪见故;也没有“他逼令作”,意业并非被人逼迫而作故。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智者入门》中说到作而增长需要具足六个条件:一、猛利意乐,故思而作;二、正行业圆满造作;三、作后无追悔心;四、作后欢喜;五、无有能害对治;六、具有决定成熟彼果的功能。所谓作而非增长,即不具足上述六种条件,因此虽然作业,也不决定如是成熟果报。

  午二、以时间宣说分二:一、略说 二、广说

  未一、略说

  【决定受中,依受果时分三。】

  决定受的种种业中,按照感果起始时间,可分为现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三类。

  未二、广说分二:一、现法受业 二、顺生、顺后受业

  申一、现法受业分二:一、以欲解之故 二、以事之故

  酉一、以欲解之故

  【其中现法受者,谓即彼果现法成熟。《本地分》说此复有八。】

  现法受,即某世造作有力之业,在现世中便成熟果报。《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中说到,有两种因缘使善不善业现法便成熟果报:一、由欲解故(“欲”是欲乐,“解”是胜解。);二、由事故。由欲解增上,即对自己所作之事,内心生起欲乐与胜解故;由事增上,即对尊重、有恩境或有苦境有所作故。

  欲解又有八种:一、有顾[34]欲解;二、无顾欲解;三、损恼欲解;四、慈悲欲解;五、憎害欲解;六、净信欲解;七、弃恩欲解;八、知恩欲解。其中有顾、无顾欲解,是依自己所生;损恼、慈悲欲解,是依他人所生;憎害、净信欲解,是依敬田所生;弃恩、知恩欲解,是依恩田所生。

  第一、由有顾欲解造不善业而受现法果:

  【若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其身、财物诸有,造作不善,于现法受。】

  如果是由增上顾恋意乐,顾恋身体、财物、顾恋诸有,以贪著心驱使而造作不善业,则在现法中感受果报。

  “诸有”:现法生活所依之处的种种事,即外四大及所造色。“顾恋”:不能舍离贪著受用。

  下面看一则案例:

  台湾中部地区有一位农民,种了一大片橄榄菜。有一次,在他施用强烈的农药之后,听到这种蔬菜的价格突然上涨的消息。他认为这是赚钱的好机会,因此不顾农药毒性强烈,对消费者会造成很大毒害,第二天就计划把这些蔬菜采收出售。父亲知道后,立即劝阻,一再警告他千万不能昧着良心赚钱。可是他利令智昏,不听父亲的忠告,竟然把全部蔬菜采收,准备运到附近城市出售。万万没有想到,当他用拖拉机运蔬菜下山时,拖拉机的机件忽然失灵,连人带车一齐翻落到几十丈深的山谷之中,这位菜农当场伤重死亡。

  菜农顾恋财物,不顾他人死活,造作了严重罪业,由此在他运菜途中便车毁人亡,现法立遭报应。

  第二、由无顾欲解所造善业而受现法果:

  【若由增上不顾意乐,不顾彼等,作诸善法。】

  如果是由增上不顾恋意乐,不顾恋身体、不顾恋财物、不顾恋诸有,如此造作善法,则在现法中感受乐果。

  下面看案例:

  隋朝终南山圣僧普安,所到之处,信众云集,人们争相设斋供养。

  一天,他来到大万村。村民田遗生家境困窘,四个女儿都没有衣服穿。长女华严得知圣僧到来,心中很想供养,却没有钱财,只有两尺粗布。她感叹自己太过贫穷,连培福都不能。正当伤心之时,忽然见到房梁上有一团杂乱禾草,就取下来看,结果得到十粒黄米。

  她磨掉糠皮,心想:应当拿这点米和粗布对僧众做一次供养。但女子没有衣服,白天不能出门。所以她等夜晚天黑之后,才匍匐着走向僧众的住处。

  快走到僧众的房屋时,她远远地把布抛向僧房,又亲手把十粒米恭恭敬敬地放进饭桶里,默默祈愿:我由前世悭贪,今生受此穷苦,今天我在佛前求哀忏悔,以微薄之物供养僧众,如果我的贫苦之报能从现在起消尽,就愿饭器中的米饭变为黄色。祈祷之后,她流着眼泪返回家中。

  第二天早晨,饭器中的五石米饭果然变成黄色。僧人们都很惊奇,当人们知道此事的缘由之后,都感叹不已。好义之士纷纷慷慨解囊,救济华严。后来华严也出家学道了。

  华严供养僧众具有增上的不顾恋意乐,她通身放下,把仅有的财物极为虔诚地供养僧众,因此立见感应,消尽了宿世悭贪之报,从一个温饱尚不能解决的穷女子,变成了出家受人供养的尊贵身。我们在懂得“业由心造,报随心转”这一道理之后,每做一个善法,都要把握好自心。如果能发好善心,福报就会迅速现前。

  经中还有一则事例:

  往昔,乾陀卫国有个屠夫,正当他准备屠杀五百头小牛时,来了一位内官(太监),出钱把全部小牛赎出。以此因缘,内官现身就恢复男根。等他返回王宫时,叫人入宫报告,国王说:“自家人可以随意出入,为什么还来报告?”国王把他叫来,询问原因,内官说:“我见屠夫要杀五百头小牛,就拿钱赎出放生,以此因缘,男根具足,因此不敢入宫。”国王听后既惊又喜,对佛法生起了真实的信敬之心。

  当五百头小牛面临屠杀之际,内官发心救护这些生命,本来赎五百头小牛不是一笔小钱,但他发起了增上不顾恋意乐,不顾恋钱财,诚心而做,所以迅速感果,现身恢复了男根。

  佛事门中有求必应,能不能求到就看自己行善的意乐和行为,如果具足这里所说能感现法报的条件,决定有迅速的感应。本论再三显示业果道理,实际上是为我们开示修福立命的方法,能够按照这些方法励力行持,每次行善时,都提起猛利的意乐,不计身财,一心投入,一定能在现生就成熟善报、改变命运。

  第三、由损恼欲解造不善业而受现法果;第四、由慈悲欲解所造善业而受现法果:

  【如是若于诸有情所,增上损恼,增上慈悲。】

  如是对其他有情,以增上品损恼意乐作不善业,或者以增上品慈悲意乐造作善业,则在现法领受果报。

  下面是案例:

  屠夫许方,他在屠宰毛驴时,就在地下挖个深坑,坑上盖一块木板,木板上凿四个孔,把驴的四条腿插入孔中。卖驴肉时,随客人要买多少,先用开水浇在驴身上,让毛脱落,等肉半熟,就把这块驴肉割下来。他说:“必须这么做,驴肉才鲜嫩味美!”过了一两天,驴身上的肉被割完后才死去。驴未死之前,因为笼头箍住嘴,不能号叫,但是驴怒目圆睁,眼珠子向外突出,炯炯然如两个火炬,使人惨不忍睹。许方却毫不介意。

  后来,许方得了一种病,全身溃烂,体无完肤,情形和毛驴身上被宰割一样。他躺在床上痛得乱叫,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受了四五十天的活罪才悲惨地死去(《阅微草堂笔记白话译本》)。

  许方以增上损恼意乐残酷地宰杀毛驴,业力极为深重,所以不必要等到来世,现世就在他身上现前了惨烈果报。这还只是现世花报,后世果报更为漫长、剧烈。

  再看正面事例:

  曹彬是宋朝的名将。一次遇到高士陈抟,陈抟善于相术,他看了曹彬的面相说:“你边城骨隆起,印堂宽阔,眼目长而光显,必主早年富贵。所忌是颐削口垂[35],没有晚福。以后出兵打仗,应当网开一面,或许可以培植一些晚福。”曹彬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后来有一次,曹彬奉命征伐江南,因为不忍心生灵涂炭,就假装生病不肯就职。同僚武将们纷纷前来探病,曹彬说:“我这个病不是以吃药能好的,只要你们诚心发誓,攻克江南时,绝不妄杀一人,我的病就会好。”许多将士听后,都对天焚香发誓。此行感动了江南人心,民众都箪食壶浆,迎接王师,结果曹彬不战而收复江南,保全了千万人的性命。

  胜利归来时,曹彬又遇陈抟。陈抟说:“几年前我看你的相颐削口垂,当时认定你没有晚福。现在面相完全变了,口角颐丰,金光聚于面目须眉,必能增禄增寿,后福无量。”

  曹彬问他:“什么是金光?”

  陈抟说:“金光是德光,颜色紫光晃亮,人如阴德有感,会面现金色,眉现彩色,目现神光,发现毫光,色现祥光,其气外明而内澈,不单是延寿,还会荫佑子孙远福。”

  后来曹彬果应陈抟预言,晚景很好,享年六十九岁。长子、次子、三子都是一代名将,幼子也追封王爵,子孙昌盛无比。

  曹彬发慈悲心,保全了千万人的性命,以此福业之力,几年内就转了命相,现前口角颐丰、面现金光的吉相,福寿增长,晚福极好。这也是以增上意乐行善,现法即受善果的明证。放生的道友,如果能发起增上慈悲意乐救护生命,发心护理病人的道友,能全心全意地照顾病人,都决定会福寿增上。

  第五、由, 憎害欲解造不善业而受现法果;第六、由净信欲解所造善业而受现法果:

  【又于三宝尊重等所,增上憎害,及于此所,增上净信胜解意乐。】

  又在佛法僧三宝和任何师长等前,以增上品憎害欲解而造不善业,或者以增上品净信胜解意乐,造作善法,必定在现法感受果报。(起嗔恚心,是“憎”;起杀害心或恼害心,是“害”。)

  下面是事例证明:

  北魏司徒崔浩,才智过人,当时北魏太武帝对他十分宠信。但他不信佛,劝武帝毁佛灭僧。崔浩见妻子念经,便发怒烧毁经书,他的两个弟弟深信三宝,见佛像即使在粪土中也一定要礼拜,而崔浩却常常讥笑呵斥他们。

  后来崔浩因为国书事件,触怒了太武帝,被皇帝囚禁在槛车之中,押往城南,当时所受的拷打极其残酷,几十个卫士还在他身上撒尿。崔浩嗷嗷惨叫之声,一路上都能听到。

  还有周武帝灭佛,后来他得了一种恶病,全身糜烂,三十六岁就死去。

  《极乐愿文大疏》中说:“从前,汉地的一位大智士造了一部将僧众喻为毒蛇的论典。一次,他与众多僧人同行至途中时,突然说道:‘你们快逃避吧!我好像要感受业果了。’刚刚说完,他的两手粘连在头上成了蛇头,双足粘在一起成了蛇尾,全然变成了一条黑黝黝的毒蛇,向林中窜去。”

  这些都是对三宝等功德田起嗔恨心、损害心而立即现前果报。相反,对殊胜功德田,能发起清净信心胜解意乐,善报也会迅速现前。

  黑龙江省鸡西县有位叫刘贵芝的病人,患皮肤癌,三年之中,在多家大医院治疗,都无法治愈。九零年冬天,一位亲戚了解她的病情后,劝她吃素拜佛。刘贵芝随后请了一尊佛像供奉,儿女们反对,认为大医院都无法治的病,信佛也不可能治好,但她的信心没有动摇。

  刘贵芝胸口经常流脓,拇指都能塞进洞里,几乎可见骨头,痛苦无比。她忍痛流泪,跪在佛像前燃香,诚心祈祷:“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南无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今晚能让我胸口不痛,我愿意明天开始吃长素,受五戒、拜佛、念佛。”奇怪的是,不久胸口就不再痛了,默念着佛号慢慢入睡了。梦中见到一位老和尚,在她脚上扎了一针。第二天天一亮,感到脚面有点痛,可是胸前非常清爽,一点都不痛。她深感佛菩萨的灵验,从此行住坐卧不离佛号,坚持晚课。身体从此也变得非常好了。

  刘贵芝为什么能得加持,消除病障?关键是具有增上净信欲解。《无死鼓音陀罗尼经》说:“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对于殊胜的三宝福田,具有增上清净信心,必定能在现生中便得到乐果。比如向上师三宝顶礼、供养、承事等,或者诵经、持咒、念佛,或者为僧众做事,如果具有增上净信胜解意乐,一定能迅速积累功德。

  第七、弃恩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第八、知恩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

  【又于父母诸尊重等恩造[36]之所,由增上品酷暴背恩[37]所有意乐,所作不善,于现法受。若由增上报恩意乐所作善法,于现法受。】

  对于父母、上师等具恩对境,以增上品背恩意乐、欺诳意乐、酷暴意乐所作一切身口意的不善业,都将在现法中感受果报;反之,以增上品知恩意乐、报恩意乐所作一切善法,都将在现法中感受乐果。

  《德育古鉴》中有一则案例:

  杨黼,安徽省太和县人。他听说四川无际大师道行很高,就辞别母亲去四川访师求道。

  路上遇到一位老和尚,问他来四川做什么,他说:“想参访无际大师,修学佛道。”老和尚说:“不如去见佛。”杨黼问:“佛在何处?请您指示。”老和尚说:“你快回家,看到肩披棉被、脚上倒穿鞋的就是佛。”

  杨黼听了深信不疑,便整理行装,雇船回乡。

  路上走了一个月,到家的那一天,已是夜色茫茫。他敲门叫母亲开门,母亲听到儿子回来,赶忙从床上跳起来,来不及穿衣,只把棉被披在肩上,倒穿拖鞋出来开门。杨黼一见老母亲肩披被、倒穿鞋,当下觉悟父母是活佛。从此以后,竭尽心力孝顺母亲。后来临终时,诵《金刚经》四句偈安详而逝。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善男子,于诸世间,何者最富,何者最贫,悲母在堂,名之为富,悲母不在,名之为贫;悲母在时,名为日中,悲母死时,名为日没;悲母在时,名为月明,悲母亡时,名为暗夜。是故汝等勤加修习,孝养父母,若人供佛,福等无异,应当如是报父母恩。”《大集经》也说:“世若无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事例:

  乾隆年间,河间西门外的桥上,有人被雷击死,尸体跪在地上不倒下,手里握着一个纸包,雷火没能烧掉。检验一看都是砒霜,大家不知道原由。不久,他妻子听到消息赶来,见丈夫死了也不哭,说:“早知他有今天,只不过这一天来得晚了。他经常辱骂、虐待自己的老母亲,昨天突然生起恶念,竟想买砒霜毒死母亲,我哭着劝他一个晚上,他也不听。”这是以背恩意乐损害父母而遭受现报。

  《历史感应统纪》中有一则事迹:

  孙瑾是元朝一个孝子,平时尽心侍奉父亲和继母。父亲去世之后,棺材放在家中四年,他整日整夜衣不解带,每天只吃稀饭,断绝荤腥,虔诚念佛诵经,超度父亲往生极乐。

  出葬那一天,雇船运棺材过江,江上狂风怒号,波浪很大。可是船刚开,江面就风平浪静,一帆风顺。人们都说这是孝心所感。

  孙瑾侍奉继母唐氏,如待亲生母亲。有一天,继母胸部长了一个大痈,脓血淋漓,疼痛难忍,躺在床上呻吟。孙瑾以孝心驱使,不嫌脓血腥臭,以口吮吸继母疮口,而且用舌舐去皮肤上的脓血。没过几天,继母的痈就好了。

  不久继母又得眼病,开始是两眼红肿,视力模糊,请医生治疗,不但没见好转,反而更加严重,最后双目失明。孙瑾想到以前用舌舐治好了继母的痈病,就每天用舌舐继母的双眼。时间一天天过去了,仍不见效,但他并不放弃,继续为继母舐目。这样坚持了两个月,继母的双眼居然重见光明。

  后来继母去世,要下葬时,天天下大雨不停,葬事受阻,不能进行。他夜晚向天号哭,祈求天公放晴。次日早晨,果然云开日出,天空大放光明。安葬继母之后,天又接着连日下雨。这都是孙瑾孝心格天的感应。

  事例中,孙瑾对待父亲继母孝顺之至,内心有增上报恩意乐,因此能“有求皆应、无感不通”。

  为什么我们学佛进步不大?不能很快成就?就是因为没有修好心。宗大师有一颂名言:“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所以,在世间要对父母修报恩心,尽孝行;在出世间,要对上师修报恩心,学善财童子。如果能圆满这两点,无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能迅速成就。

  酉二、以事之故

  《瑜伽师地论》还说到“由事故,受现法果”。不善业方面造作五无间业和无间业同分,也有受现法果。无间业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无间业同分,如:对阿罗汉尼、对母行秽染行,打最后有菩萨;在天庙、街道、市肆立杀羊法,流行不绝;对极为信赖的亲友、同心耆旧等所,损害欺诳;对苦难穷困无依无靠而来归投的人,首先布施无畏,后来加害或逼恼;劫夺僧门,破坏灵庙。

  善业由事故受现法果,例如:母亲无正信,劝导开化,将母亲安立在正信中;母亲犯戒,将母亲安立在具戒中;母亲悭吝,将母亲安立在具足布施中;母亲恶慧,将母亲安立在具足智慧中,以此类善业受现法果。对父亲也是如此。或者对起慈定者供养承事,如是对起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乃至对阿罗汉果供养承事,亲自对佛供养承事,对有学无学僧供养承事,都是对尊重事由利益因缘发起善业,受现法果。相反,对尊重事由损害因缘发起不善业,也受现法果。

  申二、顺生、顺后受业

  【顺生受者,谓于二世当受其果。】

  顺生受,即今生作善恶业,第二世受果报。

  【顺后受者,谓于三世以后成熟。】

  顺后受,即今生作善恶业,三世、四世或十世、百世乃至无量无边劫后,才成熟果报。

  要知道,以上现法受、顺生受、顺后受都是就受果的初始时间而安立的,并不是只在现世、来世或第三世后的某一世受果。比如,现法受是指从现世开始受果,而不是只在现世受果。顺生受、顺后受也应如此理解。

  巳三、何果先熟之理

  【于相续中,现有众多善不善业成熟理者,谓诸重业即先成熟,轻重若等,于临终时何者现前,彼即先熟。若此亦等,则何增上多串习者。若此复等,则先所作,彼即先熟。】

  自相续中现有众多的善不善业以何业首先成熟果报之理:在众多的业中,重业首先成熟;如果众多业轻重程度同等,就按照临终时哪种业现前,就首先成熟此业之果;如果临终时种种业同时现前,就按照哪种业生前串习的次数多,便先成熟;如果各种业的串习力也同等,就按照造业次序,哪种业先造,就先成熟。

  博朵瓦格西用比喻说明这个道理:比如,在一个码头上有很多人渡河,如果来了一位大官,权势很大,一定是他首先渡河;如果来人的权力相等,那就是谁最接近船,就先渡谁;如果平等接近船,那就是熟人先渡;如果都是熟人,那就看谁先打过招呼就先渡谁。

  【如《俱舍释》所引颂云:“诸业于生死,随重近串习,随先作其中,即前前成熟。”】

  如《俱舍论自释》所引颂文说:相续中的种种业在生死中成熟果报之理,即随重业、随近业、随串习业、随先作业四句中,以前前业首先成熟。

  丑二、思别业果分二:一、须成办圆具德相之所依 二、修学所依之因

  寅一、须成办圆具德相之所依

  【第二,思惟别者,谓由远离十种不善,虽定能获善妙所依,然若成一圆具德相、能修种智胜所依者,修道进程非余能比,故应成办如此所依。】

  这一句是从“修道进程”说明应成办殊胜所依(殊胜人身)的理由。

  论中说:以远离十种不善业为因,虽然一定能获得善妙所依(身),但如果能获得殊胜所依,即具足各种功德、堪修一切种智的所依(身),则修道的进程便非其他身可比,因此应励力成办如此的所依。

  人身是修行佛道的所依,一生修行能获得何等成就,与所依身是否具足德相密切相关。比如:交通工具的性能有很多差别,性能好,就有能力远程跋涉;性能不好,速度就缓慢,不能远行。同样的道理,以宿业感召的人身,缺陷多,修道的进程就缓慢;各方面功德圆满,修道的进程就很快速。基于这个原因,在下士道中,应着重成办殊胜的所依身,作为后后大乘修行的基础。

  寅二、修学所依之因分三:一、异熟功德 二、异熟果报 三、异熟因缘

  【此中分三:一、异熟功德;二、异熟果报;三、异熟因缘。】

  这三者分别是八种异熟功德各自的体相、作用及能产生的因缘。学习前两者,认识所求的目标及其作用,会生起希求此种殊胜所依的欲乐。学习第三者,可以明确应当从何处着手实修。了解了这些之后,就落实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实修这些因缘。这就像农民知道了某种果具有很大的作用后,就会在春天精勤播种耕耘一样,为了获得能速疾修证大乘的所依身,应当努力去实修引生它的因缘。比如要获得寿量圆满,现在就开始勤修远离损害众生的意乐和行为,并大力放生,将这一项作为日常的修行,渐次修集。如果每天都在这八种功德的能生因缘上积累、增上,决定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日日都有上进之相,将来必定能感得具足德相的人身。有了这一基础,再进修大乘,速度就非常快速,不像以前那样进进退退总不得力。所以,在此处的共下士道中,修习特殊业果,实际是为进趣上士道打牢基础。

  卯一、异熟功德分二:一、总说 二、结说

  辰一、总说

  【初中分八:一、寿量圆满者,谓宿能引牵引长寿,如其所引,长寿久住。】

  一、寿量圆满,即由往昔能牵引长寿的引业所牵引,而获得长寿久住。这是菩萨寿量具足,如龙树菩萨住世六百年。

  【二、形色圆满者,谓由形色、显色善故,颜容殊妙,根无阙故,众所乐见,横竖称故,形量端严。】

  二、形色圆满,即由形色和显色妙好,容颜殊妙,六根无有残缺,因此众人喜见。又因横竖比例相称,所以形量端严。这是菩萨形色具足,如阿底峡尊者。

  【三、族姓圆满者,谓生世间恭敬称扬、诸高贵种。】

  三、族姓圆满,即诞生在为世间恭敬、称扬的高贵种族中,或者说生在豪贵之家。这是菩萨族姓具足,如义成王子、达摩祖师等。

  【四、自在圆满者,谓大财位,有亲友等广大朋翼,具大僚属。】

  四、自在圆满,即获得广大的财富地位,富裕显贵,又有亲友等广大朋翼、广大僚属。这是菩萨自在具足,如阿育王、松赞干布等。

  为什么需要具足这些条件呢?因为大乘修的是自他二利,如果没有广大的财位、眷属,利他的修行就不能炽盛、随顺,因此具有富贵自在,修行大乘就有很大的便利。比如,要成办一件小事,只需要具备一般的条件,而要成办大事,就要方方面面具足条件。同样的道理,大乘道修行大、事业大,因此对所依身的要求也高。

  【五、信言圆满者,谓诸有情信奉言教,由其身语于他无欺,堪为信委,于其一切诤讼断证,堪为量故。】

  五、信言圆满,有“众所信奉”、“断讼取则”二种德相。“众所信奉”,即有情信奉自己的言教。因为平常待人真诚,从不欺人,以此诚信而堪为人们信赖、委托。“断讼取则”,即对一切诤讼、断证,自己的话堪为定量,也就是出现争论不下、事情不能裁决时,自己的发言能作为准则。这是菩萨信言具足,如无著菩萨等。

  【六、大势名称者,有大名称,有大美誉,谓于惠施,具足勇健精进等德,由此因缘,为诸大众所供养处。】

  六、大势名声,即具有大名声、大美誉。也就是,对布施等善法,具足勇健、精进、刚毅、敏捷、审悉等摄善法戒的德相,并对种种技艺、工巧等业,辗转妙解,智慧超人。以此因缘,成为大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之处。这是菩萨大势具足。

  “勇健精进”:菩萨行善时,勇猛、坚决、欢喜而不生懈怠。“刚毅”:菩萨行善的意乐与行为坚固不动。“敏捷”:菩萨修和敬业时,所作机灵迅捷,远离愚钝。“审悉”:能审细思择一切法义。这些都是菩萨的德相。真正的大势名称并非虚设,而是由这些功德感召而来的。

  【七、丈夫性者,谓成就男根。】

  七、丈夫性具足,即成就男根。如仲敦巴尊者、给孤独长者。

  【八、大力具足者,谓由宿业力,为性少病,或全无病,于现法缘起大勇悍。】

  八、大力具足,即以前世善业之力,行持自利利他,身心无厌倦,身体少病或无病,不论遇到何种现法之缘,都能发起勇悍。

  “为性”:以无疲厌为自性,天性坚固堪能。“于现法缘起大勇悍”:是描述大堪能的心态,即宿世做事件件都能圆满,以此造作等流,不论遇到现法何缘,心力自然勇悍,无有畏惧、怯弱,自信不论做什么,都决定能成办。这是菩萨大力具足,如世亲菩萨、宗喀巴大师等。

  辰二、结说

  【此复第一谓住乐趣,第二谓身,生为第三,财位僚属为四,第五谓为世间量则,第六谓彼所有名称,七谓一切功德之器,第八谓于诸所应作势力具足。】

  以上八种功德,简单而言:第一、是在善趣中久住;第二、是身相;第三、是生;第四、是具有财位、僚属;第五、是堪为世间量则;第六、是名称;第七、是一切功德之器;第八、是于所应做事具足势力。相反,寿命短暂,相不庄严,出生下贱,于财位、僚属无有自在,不堪为世间量则,名称小,非丈夫性,势力微弱等,便是所依身有缺陷,以之成办一切种智,进展缓慢。

  由此就知道如何设计、成就自己未来的所依身。这就像设计师要设计最好的赛车,首先会考虑各方面的因缘,再去组装成第一流的赛车。人身的价值超过赛车无数倍,当然更需要好好设计。实际上,能在大乘道上速疾进趋的车,就是具足以上八种功德的人身。如果现在励力修集它的因缘,将来就获得最上品的所依人身,那时修行大乘,决定一日千里。

  卯二、异熟果报分八:一、寿量具足之果报 二、形色具足之果报 三、族姓具足之果报 四、自在具足之果报 五、信言具足之果报 六、大势名称具足之果报 七、丈夫性具足之果报 八、大力具足之果报

  【异熟果报分八。】

  “果”,指作用。以具足八种功德的异熟为所依,后后行善法便能辗转增上,因此叫做异熟之果。

  辰一、寿量具足之果报

  【初者,依自他利,能于长时积集增长无量善根。】

  一、由寿量具足的缘故,能长期修集善法,依靠自他二利的修行而积集增长无量善根。这是菩萨寿量具足的果报。

  如龙树菩萨长住世间六百年,做了极其广大的自利利他的事业。修习大乘道时,如果寿命长久,便能积集增长广大善根;而寿命短暂,自利利他的修行就不易圆满。

  辰二、形色具足之果报

  【第二者,谓诸大众暂见欢喜,咸共归仰,凡所发言,无不听用。】

  二、由菩萨形色具足的缘故,大众见后心生欢喜;以爱乐菩萨的缘故,对菩萨共同归仰;以共同归仰的缘故,凡菩萨所说,无不听受。这是菩萨形色具足的果报。

  大乘菩萨具足相好,度众生有很大的便利。每一尊佛来人间示现教主的身份,都会示现世间最圆满的相好,其必要是为了使众生生欢喜心、归仰心;众生能欢喜、归仰,教化就能起到效果,也就是,凡是自己传授的言教,都乐于听从。

  辰三、族姓具足之果报

  【第三者,谓所劝教,无违敬用。】

  三、以菩萨族姓具足的缘故,大众尊敬、供养、称赞;以大众尊敬、供养、称赞的缘故,菩萨以善法劝导众生精勤修学,众生都恭敬采纳。这是菩萨族姓具足的果报。

  “无违敬用”:大众对菩萨所说的教言心无违背,顶戴奉行。

  以下“自在具足”、“信言具足”二者,都有摄受有情、成熟有情的作用。

  辰四、自在具足之果报

  【第四者,谓以布施摄诸有情,令其成熟。】

  四、以菩萨自在具足的缘故,能以布施摄受众生,使其快速成熟。这是菩萨自在具足的果报。

  《力种性品》云:“若诸菩萨先行布施,当知是名随摄方便。何以故?先以种种财物布施饶益有情,为欲令彼听受所说,奉教行故。”布施是四摄法之一,称为随摄方便,即:首先以财物布施有情,使其感动而接受教化。菩萨若有大财富、大眷属,就能以广大财布施摄受众生,使其成熟,堪为受法之器。因此,具足福德和声望就能广大地摄受众生。

  辰五、信言具足之果报

  【第五者,谓以爱语、利行、同事,摄诸有情,速令成熟。】

  五、以菩萨信言具足的缘故,能以爱语、利行、同事摄受有情,使其速得成熟。这是菩萨信言具足的果报。

  在摄受有情方面,爱语,是能摄方便;利行,是摄入方便;同事,是随转方便。分别言之:有情愚蒙不知善法,菩萨为遣除他的愚痴,以爱语使他摄受、观察正理,因此爱语是“能摄方便”;菩萨看到有情已经在摄受观察正理,就以利行把他从不善中拔出,以善法劝导、调伏,将他安立在善法中,因此利行是“摄入方便”;菩萨以方便使众生趣入善法后,又与众生共同修行,以身作则,令其随顺而转,因此同事是“随转方便”。

  问:以何种功德能具足这些摄生方便呢?

  答:信言具足,即自己发言能使众生信奉,堪为正量。

  辰六、大势名称具足之果报

  【第六者,谓由营助一切事业,布施恩德,为报恩故,速受劝教。】

  六、以菩萨大势具足的缘故,有能力帮助众生成办种种事业,广大布施恩德,因此众生感恩图报,为报恩而归仰菩萨,此时菩萨宣说言教,众生能很快随转、恭敬、相信、采用。这是菩萨大势具足的果报。

  总之,菩萨具有大名称,具有勇健、精进、刚毅、世间技艺和工巧慧解过人等品德,便能真正在种种事业上帮助众生,广布恩德。以此为能感因缘,便使众生速受劝教。

  辰七、丈夫性具足之果报

  【第七者,谓为一切胜功德器,欲乐勤勇,堪为一切事业之器,智慧广博,堪为思择所知之器。又于大众都无所畏,又与一切有情同行,言论受用,或住屏处[38],皆无嫌碍。】

  七、丈夫性具足有何种作用呢?以下分三段阐述:

  (一)由丈夫性具足,堪为一切殊胜功德之器。《瑜伽师地论·菩提品》云:“非女身能证无上正等菩提。”因一般女性多烦恼、多恶慧,不能证得无上菩提;成就丈夫性,以少烦恼、少恶慧,而堪为一切殊胜功德之器,能证无上菩提。

  (二)“欲乐勤勇,堪为一切事业之器;智慧广博,堪为思择所知之器。”这是就心力、心量来说丈夫性的德相,即:以欲乐勤勇的缘故,便能对成办一切有情义利的事业无所畏惧,堪为一切事业之器;以智慧广博的缘故,便能对诸法尽所有性、如所有性思惟抉择,无碍而转,堪为思择所知之器。一般而言,女性因内心怯弱,不堪为一切事业之器,又因见识狭窄,不堪为思择所知之器。

  (三)“又于大众都无所畏,又与一切有情同行,言论受用,或住屏处,皆无嫌碍。”具丈夫性,便能处在一切大众中无所畏惧,而且行动方便,与一切众生共同集会、言论、受用饮食或住在屏处,都不致于引起讥嫌,没有行动上的障碍。反之,女性于大众中有所畏惧,行动多有不便,比如不能独自住于静处等。所以,一般而言,女身不堪作为饶益有情的所依。

  以上是菩萨丈夫性具足的果报。

  辰八、大力具足之果报

  【第八者,谓于自他利,皆无厌倦,勇猛坚固,能得慧力,速发神通。】

  八、以菩萨大力具足的缘故,能对自他二利[39]的加行心无厌倦,勇猛精进、坚固精进,能速疾获得智慧力而发起神通。这是菩萨大力具足的果报。反之,体弱多病,精力不充沛,心力不足,对自他二利的广大事业便无能力担荷。

  《本地分》云:“若诸菩萨成就如是八种异熟,具八种果,能善饶益一切有情,随顺生起一切佛法。菩萨安住异熟果中,于诸有情种种众多利益事业,自有力能,及善安处所化有情,彼于自事随顺而作。如是乃名随其所欲所作成办。”所以,必须兼具“自有力能”和“善安处所化有情”这两者,才能成办利他事业。如果菩萨自无力能——不具八种异熟,则虽然善于以方便安处所化,有情对自己的事业也能随顺而作,但对有情所做的利益不能称为炽盛、不能称为随顺,因此不能称为“能作利他事业”。同样,有力能而不善于安处所化有情,有情不随顺作,也不是“能作利他事业”。所以,菩萨必须兼具“自有力能”、“能善安处有情”,对有情所做的利益,才能炽盛、随顺,由是因缘,才是“能作利他事业”。

  如是菩萨安住在八种异熟果中,自己能成熟一切佛法,也能令有情在三乘道中速得成熟;能使自己速疾证得无上菩提,也能使其他已成熟者速得解脱。由于菩萨安住在八种异熟果中,能令有情获得利益安乐,因此,一切有情所住空无义利的无始生死,菩萨能安住其中而不空过、具大义利。

  以上所说的异熟功德和异熟果报,开示了两点:一、以何种人身为能修一切种智的殊胜所依;二、须成办此种殊胜所依,才能真正行持利他。那么,以何种因缘才能成办具足如是德相的人身呢?下面即开示此内容。

  卯三、异熟因缘分二:一、八因 二、三缘

  辰一、八因分八:一、寿量具足之因 二、形色具足之因 三、族姓具足之因 四、自在具足之因 五、信言具足之因 六、大势名称具足之因 七、丈夫性具足之因 八、大力具足之因

  【异熟因分八。】

  巳一、寿量具足之因

  【初者,谓于有情不加伤害,及正依止不害意乐。】

  第一、寿量具足之因:远离伤害有情的行为,以及真实依止不害有情的意乐。

  【又云:“善放将杀生,如是利其命,遮止害众生,则当得长寿。承事诸病人,善施诸医药,不以块杖等,害众生无病。”】

  《赞偈》中说:如果能把即将被杀的有情放生,如此保全有情的性命,遮除伤害有情的行为,将来能获得长寿。承事病人、布施医药,不以砖块、木杖等凶器伤害众生,将来能得健康无病。

  巳二、形色具足之因

  【第二者,谓能惠施灯等光明,鲜净衣物。】

  第二、形色具足之因:能在佛菩萨等前,供养油灯、电灯等光明及崭新洁净的衣物。

  【又云:“由依止无嗔,施庄严妙色,说无嫉妒果,当感妙同分。”】

  《赞偈》又说:由于内心依止无嗔意乐,供养庄严资具,将来能感得妙好身色。又说以无嫉妒的善业,将来能感得与善因同分的妙果,即以无嫉妒为因,能感得他人欢喜爱戴。

  巳三、族姓具足之因

  【第三者,谓摧伏慢心,于尊长等,勤礼拜等,于他恭敬,犹如仆使。】

  第三、族姓具足之因:摧伏自己的骄慢,于尊长等境勤修礼拜等恭敬行为,对他人常修恭敬,自己如同奴仆。

  总之,谦下能感召尊贵,骄慢则导致下贱,族姓具足之因就是常修谦下。了知此理之后,应常处低位而行。越谦卑,越得尊贵;越付出,越能收获;越助人,越有力量。

  巳四、自在具足之因

  【第四者,谓于乞求衣食等物,悉皆施惠,设未来乞亦行利益,又于苦恼及功德田,乏资具所,应往供施。】

  第四、自在具足之因:行持广大供施,凡是有人前来乞求衣食等物品时,都做布施,即使众生没有向自己求乞,也对他做饶益。尤其是当苦田或功德田等缺乏资具时,主动供养布施。

  巳五、信言具足之因

  【第五者,谓修远离语四不善。】

  第五、信言具足之因:修好口业,远离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说诚实语、和合语、柔软语、具义语。如此修正口业,能使言语威肃,堪为量则,使人信奉。

  试想,语言具有种种恶习,出口便是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如何使人信奉、成为量则?信言不具足,谈何利他?所以,必须修习远离语恶,才能广行利他事业。

  巳六、大势名称具足之因

  【第六者,谓发宏愿,于自身中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供养三宝,供养父母、声闻独觉、亲教轨范及诸尊长。】

  第六、大势名称具足之因:发愿与供养,即发宏愿在自身中摄持当来的种种功德,及供养三宝、父母、声闻独觉、亲教师、轨范师和尊长等。

  巳七、丈夫性具足之因

  【第七者,谓乐丈夫所有功德,厌妇女身,深见过患,乐女身者,遮止欲乐,将失男根,令得脱免。】

  第七、丈夫性具足之因:内心欢喜丈夫身所具的一切功德,如:丈夫性是胜功德之器、事业之器等。又厌离女身,深深见到女身的过患,如:女身非功德器、非事业器等。又有以两种因缘而获得丈夫性,即:见人欢喜女身,就劝她厌离女身;见有丈夫将失男根,就以方便摄护,使他不失,以及说法使人获得男身。

  巳八、大力具足之因

  【第八者,谓他不能作,自当代作,若共能办,则当伴助,惠施饮食。】

  第八、大力具足之因:以身供事和惠施饮食。

  “以身供事”:众生缺乏能力时,自己主动代他做,比如,主动帮助病人或弱者。如果能共同成办,就做他的助伴,助他一臂之力。这样奉献自己的力量,将来身心就具足大力。

  “惠施饮食”:以能增长身心势力的粥饭糕饼等饮食施予众生。在别人缺乏饮食、身无气力时,布施饮食来恢复他身心的力量,以此将感得身心强健。如往昔有人供养病比丘果子,感得九十一劫中身体强健、无有病苦。

  圆满积聚上述八种善因,将来就感得具足圆满德相的异熟之身。

  成佛度生必须成就圆满的色身,而色身是无量福聚所成。这就启发我们:修因必须全面,将来才能获得圆具功德的所依身。而所依身功德圆满,自利利他的力量就会强大,由此便能速趣佛果。

  辰二、三缘分二:一、三缘之作用 二、别释三缘

  巳一、三缘之作用

  【如是八因,若具三缘,能感最胜诸异熟果。】

  如是八因,如果具足三缘,就能感得最殊胜的诸异熟果。

  “如是八因”,即以上不害有情等八种殊胜善行。“若具三缘”,即正行持八因时,具足心清净与加行清净。“能感”,指如此行善的功能。“最胜诸异熟果”,是由八因具足三缘而感得寿量圆满等八种异熟功德的最上品。为什么能感得最胜果呢?因为八因由三缘的助力而能获得增长的缘故。修八因之时,心与加行清净,善业的力量便会增长,由善业增长,果就殊胜。唐译《瑜伽师地论》云:“又此诸因,略由三缘而得增长,能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因此,欲使八因成为殊胜,修因时须励力具足三缘。

  巳二、别释三缘分三:一、心清净 二、加行清净 三、田清净

  午一、心清净

  【于其三缘,心清净中,待自有二,谓修彼因所有众善,将用回向无上菩提不希异熟。由纯厚意修行诸因,势力猛利。】

  心清净中,有观待自己和观待他人两个方面。观待自己而心清净又有两项:“回向无上菩提”及“由纯厚意修行诸因”。

  第一、“回向无上菩提”:修集八因中的任何善根,都回向无上菩提,不求现世回报及来世人天异熟乃至声缘菩提,唯一为一切有情获得无上菩提而回向。这是从无贪角度说心清净,也就是远离贪著报恩和异熟而成为清净。

  第二、“由纯厚意修因”:修行任何善因,都以纯厚意乐。“纯厚”,是完全发自内心,完全以真心来做。“纯”是善念真纯,“厚”是善念深切。如修习放生时,不论加行、正行或结行,都全心全意地做,六根毫不散乱,是“纯”;心中慈悲深切,是“厚”。如此以纯厚意乐修习放生,善业的势力就异常猛利。

  下面以老母供灯的案例来说明:

  佛世时,有一贫穷老母,她见到阿阇世王燃灯供佛,从宫门外一直点到祗园精舍,内心非常感动。她很想点灯供佛,于是拿着乞讨得来的、仅有的两文钱到油家买油。油家的老板说:“你自己生活都难以维持,为什么不给自己买点食物呢?”她说:“佛福田难遇,我要为后世作福。”

  她去佛前点灯时,因为考虑到油少,燃不到半个晚上,就发誓说:“如果我后世得道如佛,愿这盏灯通宵不灭。”

  果然,这盏灯一夜长明。第二天早晨,目犍连尊者去熄灯时,只有此灯以神通力也无法扑灭,灯的光明一直上照到梵天。以此善根,佛为老母授记将来做佛。

  当时,阿阇世王问耆婆:“我做了很大功德,佛不为我授记,难道我所做的功德还不如一个穷乞丐吗?”

  耆婆告诉他:“你做的功德虽然多,但心不专一,不像老母一心专注于佛。”

  老母供灯时,真正具足心清净。她念佛陀难遇,所以非常珍惜这次善缘,虽然供养物很微薄,但她发心真诚,具足纯厚意,而且发愿将来像佛一样成道,一心回向菩提,所以供灯的善业势力猛利,立即就现前感应。

  【待他有二,谓见同法者上中下座,远离嫉妒、比较、轻毁;勤修随喜。】

  观待他人而心清净有两个方面:离染污心和修随喜心。

  “同法者上中下座”,指对境。“同法者”,特指同修八因之人。同法者中,和自己相比,修行殊胜者是上座,平等者是中座,下劣者是下座。“远离嫉妒、比较、轻毁”,分别是:对上座远离嫉妒,对中座远离比较,对下座远离轻毁。这是离染污心。“勤修随喜”,即常念同法者的功德而修随喜。

  比如,有十个人同修第三因的恭敬师长,修行境界有高有低。有人修得非常好,是上座,就对他心生嫉妒;有人与自己修行相等,就和他竞争,他做什么,就总想胜过他;有人修行很差,就轻毁嘲笑他。都是修因的心不清净。如果在因上有染污,便会障碍自己修因、破坏自己的善根。反之,能普遍随喜上、中、下座礼敬师长的功德,下至点滴善根也作随喜,就会使此善根增长广大。修行其它放生、供养等因时,也与此相同。同法者之间,最容易生起嫉妒、比较、轻毁等染污心,因此对同行道友修习随喜非常重要。

  【设若不能如此而行,亦应日日多次观择所应行事。】

  这是教诫中、下修行者。在上述心清净中所说观待自己及观待他人的修行,如果能在生活中任运行持,当然最好。如果因为自己的障碍而不能全分受持,也不能放弃不做,而应当每天多次观察抉择自己所应做的修行。

  比如:周末时,首先观察自己能作供养、放生、礼敬等善业,其次考虑好应如何回向,行持时如何使心意纯厚,并随喜同法者的善行。这样每天早、中、晚多次观察抉择自己的修行,将善法付诸实修。刚开始时需要勉力而为,经不断串习之后,便能纯熟任运行持。如果最初就畏难而放弃,修行则永远不会有长进。

  午二、加行清净

  【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谓于长时无间殷重,观待他者,谓未受行赞美令受,已受行者赞美令喜,恒无间作、不弃舍作。】

  加行清净也有观待自己和观待他人两个方面。

  观待自己而加行清净,必须具备两点:一、长时无间;二、长时殷重。“无间”是指坚持不断。“殷重”是指认真。比如在皈依境前供灯,每天坚持不断,且每次都认认真真地做,就是供灯的加行清净;反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做停停,或者敷衍了事,就是加行不清净。所以,无论修持何法,都贵在坚持、贵在认真,只要能保证做到无间精进和殷重精进,最后得果决定殊胜。

  观待他人而加行清净,就是以善心把他人安立在此善根中,也就是,对未受持善法者,以赞美善行功德令他受持;对已受持善法者,以赞美功德令他欢喜。“恒无间作、不弃舍作”,就是使众生对他自己所受行的善法不间断、不舍弃。这是“赞美令喜”的妙用。

  人行善的动力就是欲乐。有欲乐,即使做三天三夜也不疲厌;没有欲乐,即使做一天也难受。所以,由赞美众生所做的修行,使他生起欢喜心,他就会做得起劲,由此就能使他持住这一善行。

  这实际是推己及人,将他人也安立在同样的修行中而得利益。比如,自己认识到修行时无间和殷重的重要性后,就以说法使他人行善也具足长时无间和殷重,并祝愿他所做的善根能真正安立,如此就是观待他人的加行清净。

  相反,见他人未受行某种善法,不以赞美推动他受持;见他人已经受行,也不去赞叹鼓励,这样观待他人加行就不清净。如果还诋毁他人的善行,使未受行者不愿受行,使已受行者发生退转,破坏他人受行善法的欲乐,那就是严重的加行染污。这样破坏他人善根,反过来也将障碍自己修道。

  午三、田清净

  【田清净者,谓由彼二意乐、加行,能与众多微妙果故,等同妙田。】

  田清净,就是由以上的意乐和加行清净,有能力出生众多妙果,所以等同妙田。

  换言之,并不是在意乐和加行之外另有他体的田,而是以意乐、加行具有如田一样能生果的作用,因此安立田的名称。以具足意乐和加行两种清净,总称为田清净。所以,前两种清净是分说,第三种清净是总说。

  总之,回向菩提、意乐纯厚、离染污心、勤修随喜、加行长时无间殷重、赞美善法令人受行等,每一法都具有使善根力增长的功能。因此,修习八种异熟因时,如果能做到田清净,就必定能感得最殊胜的异熟果。

  凡事能注意修习心清净和加行清净,修习善行的能力就会大大增强,下至使做一件小善,也能成为众多广大微妙果报的正因。学人如果能按照此处教言,将自己的身心转成妙田,就能培植大福德,做任何善法决定都会成就。相反,如果满腔恶意、心不纯厚、性不坚固,夹杂嫉妒、轻毁、竞争,敷衍懈怠,这样遍地荆棘,当然不能期望获得殊胜果报。

  下面说明出处:

  【此等是如《菩萨地》说,以释补满而为宣说。】

  以上所说的异熟功德、果报及其因缘,是按照《瑜伽师地论·本地分·菩萨地》[40]所说,并以印度海云论师的《菩萨地释》作为补充而宣说的。

  丑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分二:一、总示 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

  【第三,思已进止道理中分二:一、总示;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

  “思已”,即思惟总业果及别业果之后。“进止”,就是进行与遮止,也就是止恶行善。

  寅一、总示分八:一、日夜恒须观修业果之理 二、观修业果唯须如佛所说而获决定之理 三、从空性中显现业果之理 四、不思惟业果,仅了知亦无利益 五、应在自心上观察而认识过失 六、思已遮止恶行之理 七、何止何作 八、引古德教授说明修习业果之合理

  卯一、日夜恒须观修业果之理

  【今初。如《入行论》云:“苦从不善生,如何定脱此?我昼夜恒时,理应思惟此[41]。”】

  寂天菩萨按《涅槃经》、《正法念住经》等经中所说,归摄为这一偈。大义是:

  从不善业生痛苦是决定的。已经见到自己相续中充满业障,我应当昼夜恒时思惟:以什么方法才能决定从恶业中解脱。这样做是很合理的。因为就像吃了毒药,毒素在腹中蔓延一样,我必须尽快解决这一切身问题。

  【又云:“能仁说胜解,一切善品本,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

  又说:佛说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对善法的胜解,而胜解的根本又是恒时修习对黑白异熟果的信解。

  《阿毗达磨杂集论》云:“胜解者,于决定事,随所决定印持为体,不可引转为业。(“胜解”,是以印持为体性,以不可引转为业用。)随所决定印持者,谓是事必尔,非余,决了胜解。(“随所决定印持”,是说此事必定如此,而非其它。如经中所说:“我等今者,心生胜解,是内六处,必定无我。”我等现在生起了胜解:此内六处决定无我。如是审决印持。)由胜解故,所有胜缘不能引转。(由胜解的缘故,以其它任何有力外缘都不能引转,这是胜解的作用。)”有了对善法的胜解,才能由胜解之力勤修一切善法,因此胜解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而胜解又要从思惟引生,因此说胜解的根本是恒时思惟业果。

  以上由两个根本显示了恒修业果的重要性。

  【谓既了知黑白业果,非惟了知即便止住,应数修习,以此是为极不现事,极难获得决定解故。】

  以上偈文是说,在了知黑白业果之后,不是单单了知就停住不动,而应当数数修习,因为业果是极隐密之事,极难获得定解。

  “极不现事”,即极隐密不现的事。比如:地下深层是肉眼见不到的事,而业果比这更为隐密;空性是由正理观察尚能了知的事,而业果比这更难了达。因此,业果是不现中的极不现事。正因为是极不现事,所以难得定解;正因为难得定解,所以稍稍了知不能成就。

  归纳:

  一、求解脱者(有法),应当对业果生起胜解,因为自己求安乐而不欲痛苦。

  (这是决定的道理。欲求安乐,就必须修习乐因——善法;不欲受苦,就必须断除苦因——恶法。而要做到令心转趣修善断恶,先决条件是对业果之理引生胜解,只有深深信解业果,才能任持功德、遮除过患,从而实现离苦得乐的愿望。)

  二、欲求引生对业果之理的胜解,必须对业果数数思惟,因为业果是极隐密事,不经过数数思惟便不能获得胜解。

  反面推理:业果极隐密故,不数数思惟,定不能引生胜解;而不能引生胜解,定不能安立一切善法;而不能安立善法,定不能从恶业中解脱。因此说:“我昼夜恒时,理应思惟此。”也就是为了求得离苦得乐,必须对业果之理数数思惟。

  比喻:农夫种田,须数数观察;商主入海,须一再对有害、有利之事思惟衡量。

  卯二、观修业果唯须如佛所说而获决定之理[42]

  【此复如《三摩地王经》云:“设月星处皆堕落,具山聚落地坏散,虚空界可变余相,然尊不说非谛语。”于如来语,应修深忍,若未于此获得真实决定信解,任于何法悉不能得胜者[43]所爱决定信解。】

  此段分三:一、显示佛语谛实;二、教诫于佛语应修深忍;三、不修深忍之过患。

  一、显示佛语谛实:

  经中“设”是假设,即不一定有这类现象,只是以它来显示佛语决定谛实。经中说:“即使天上的月亮和星辰会坠落,即使高山、城市依止的大地会崩裂,即使虚空会转变为其它相状,世尊也绝不会说非谛实之语。”(《毗奈耶经》、《宝云经》中也有与此相同的文句。)对此以理成立,即:佛断尽二障、无有妄语之因故,佛说妄语无必要故,佛决无妄语。

  可以看到:佛在讲因果的诸经中如何宣说,所有释经的论师也在论典中完全如佛所说,共同承认而抉择,从未说过一句这是不真实、有必要、有密意或者不了义的语句。可见,不论修学何宗何法,对于业果生信,唯一应当依止佛语。

  二、教诫于佛语应修深忍:

  “于如来语,应修深忍”,所修即是对佛语的深忍信。

  业果(有法),必须依靠佛语引生信解及护持信解,以业果是极隐密之事故。

  比喻:病人对饮食、行动、医药等方面的取舍,必须完全遵从医嘱,依靠其自力不能了知。

  三、不修深忍之过患:

  如果对业果没有真正得到决定的信解,那么不论修什么法,都不能获得佛所欢喜的决定信解。

  噶当派先德说:“如果不能对业果树立坚定的信念,就像伸舌触天,感觉不到佛法的殊胜。”《金刚经》中有一段对话,须菩提问佛:“什么人能对金刚般若生起真实信心?”佛说:“持戒修福者能生信心。”换言之,不深信业果,便不能持戒修福;而不持戒修福,便不能对金刚般若生起信解。可见,没有引生对因果的定解,则任何佛法的定解都无从生起。所以,业果是一无全无的根本之法,不打牢这一基础,修行就会完全落空。

  以前,米拉日巴尊者为弟子讲述完自己如何修苦行的经过后,希哇俄行者就启禀尊者说:“您老人家在求法依师的时候,对于上师那样的虔诚信服,忍耐受苦,得法以后,在山中那样精进地修行,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不是我们能够做到的!我们都不敢再修这个法了,可是解脱不了烦恼轮回,应该怎样办才好呢?”说完竟大声痛哭起来。

  尊者说:“你不要失望,我告诉你,只要你常常想到轮回和三恶道的痛苦,那么你的精进心和求法心就会自然生起。凡是有心的人听了因果法后,既能相信,一定也能做到像我这样精进修持。如果对佛法不能生起极深的信仰,仅仅了解一些道理,是没有用处的。因为这样就很难不被八风所动,所以,学佛第一要相信因果,那些对因果报应都不相信的人,嘴里虽然谈论一些与圣理二量[44]相合的空性,可是实际上也不过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甚么真实的价值。因为空性这件事,非常微妙,难解难信,如果对空性能生起决定的信解,就一定可以体会到空性并不离开因果,即因果而显空性,因此对因果的取舍和去恶行善,一定会格外注意,比一般人尤为谨慎。所以,一切法的根本就是相信因果,努力行善去恶,这是学佛最要紧的事。

  我最初并不懂空性,但是对于因果却有坚定的信心,知道自己做了大恶业,将来会堕恶趣,所以心生恐怖,因此对上师的虔诚信服和修行的刻苦精进,都自然而然地办到了。你们也应该同我一样,独自住在山中修持密乘。如果能这样做,我保证你们一定能够解脱成就的!”(《悉地生源》)

  从尊者这段教言中能体会到,如果对业果生起了深信,修行就会被全盘激发出来。

  卯三、从空性中显现业果之理

  【如有一类,说于空性已获决定,然于业果无决定信、不慎重者,是乃颠倒了解空性。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是于业果发生定解为助伴故。】

  比如,有一类人说自己对空性已经得到了决定,但对业果并没有决定的信解,也不慎重业果的取舍,这就是颠倒了解空性。为什么呢?因为胜解空性而见到缘起义之后,决定成为“对业果发生定解”的助伴。

  “解空性者,谓即见为缘起之义”:如果能了达自性不成立的空性,便会见到虽以自性不成立,然在名言中依于各自因缘而假立的缘起之义,由此将对业果发生定解。然而,如果自诩胜解空性,却不信解、不慎重业果,则决定是颠倒解空。

  总之,以上由“定解空性必定成为定解业果的助伴”破斥了不重业果的邪行。

  下面引经为证:

  【即彼经云:“一切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阳焰电,虽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门贤妙,微细难见佛行境。”】

  “彼经”指《三摩地王经》。经中二颂,前四句说空,五六句说缘起,七八句说唯佛行境。

  “一切诸法如水月,等于幻泡阳焰电”:一切诸法如同水月,又如幻化、水泡、阳焰、闪电。这说到了诸法无我。“水月”等,比喻现而空。

  “虽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虽然死后随业力而前往他世,但五蕴中得不到尘许实有的有情。这说到了人无我。“意生”是有情八名[45]之一。

  “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虽然胜义中自性不成立,但名言中所作的黑白业终不失坏,必定按黑白业的类别毫厘不爽地成熟果报。

  “如此理趣门”,即空性与缘起彼此成为助缘的理趣之门。“贤妙”,指不落常断二边。“微细难见佛行境”,即性空缘起之义微细难见,唯是佛智现量所行之境。

  卯四、不思惟业果,仅了知亦无利益

  【是故,应于缘起二业及诸因果发生定解,一切昼夜观察三门,断截恶趣。若不先善因果差别,纵少知法,然将三门放逸转者,惟是开启诸恶趣门。】

  这是以对比手法显示思惟业果的重要性,实际上指出了正反两条路:正路是思惟业果,发生定解,常观三门,断截恶趣(以前前为因,生后后之果);邪路是不思业果,定解不生,三门放逸,开恶趣门。

  论中说:因此,应当对缘起黑白二业及诸类因果发生定解,此后,一切昼夜恒时反观自己的身口意,由此截断恶趣(因为未来一切苦乐都唯是由自己当下的业来感召,自心时时在造业,若不能恒时反观三门,遮止恶业,则难以截断恶趣。那么,如何截断恶趣呢?就是离恶念。恶趣唯是由黑业感召,黑业又唯是由恶心造作,因此只有离恶念,才能断恶趣)。如果事先不善巧因果的差别,就轻率地修习其它高法,纵然对此法稍有了知,也会由不慎重业果,身口意三门放逸而转,最终只是开启恶趣之门。

  比如,《楞严经》所载,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却私下行淫,还狂妄地说行淫不是杀盗,没有业报。此话刚一说完,首先在她的女根上生起大猛火,之后身体节节猛火烧燃,堕入无间地狱。又,善星比丘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阿底峡尊者的记事中记载:尊者以神通力亲见印度有位修大威德能怖金刚法的修行人,因为忽视因果,死后堕为饿鬼。此人如果来到西藏,将使藏地饥馑不安。当时,尊者修了垛玛施食而止息灾难。以上事例证明:忽视因果的结果,只是开启恶趣之门而已。永嘉大师《证道歌》云:“豁达空,拨因果,莽莽荡荡招殃祸。”

  【《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由一种法,能断生诸险恶恶趣,颠倒堕落。一法云何?谓于诸善法观察思择,作如是念,我今若何度诸昼夜。”】

  《海龙王请问经》中说:龙王!诸菩萨有一种法,能截断转生险恶恶趣,颠倒堕落。这一法是什么呢?就是对诸善法观察思择,心中作意:我今如何度过每一昼夜?

  唐译《十善业道经》云:“何等为一,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二经合观,意义显然。行者应如何度诸昼夜呢?就是应使内心的善法念念增长,不容许有丝毫恶念夹杂,由此便能使恶法永断、善法圆满,截断恶趣。

  此中道出了修行的方法是:念念反观,使心转为善念。古人以功过格反省一日所做,或用黑白豆子检查心念:起一善念,放一白豆;起一恶念,放一黑豆。都是念念反观的方法。一般人不从此处入手,做死功夫,欲求遮止放逸,恐怕很难。

  卯五、应在自心上观察而认识过失

  【若能如是观相续者,诸先觉云:此因果时,校对正法,全不符顺,于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

  如果能按这样观察自相续,就能照见平时三门和因果相违的过失。诸先觉说:在学习因果法时,以自相续对照正法,会发现与正法全不符合,这就是我们的错误,凭这样的相续不可能得解脱。

  “若能如是观相续者”,是承接上文所说:“对缘起二业及诸因果发生定解,一切昼夜观察三门”,也就是在定解黑白业果道理之后,进而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业何为善、何为恶。以造业的善恶轻重,就能决定将来是升是堕。

  “诸先觉云”:是以过来人的话启发后学生起觉悟。“此因果时”:修学因果时。“校对正法”:将自相续与正法对照。“全不符顺”:是校对结果,即:正法说应如是修安乐因,自己却不修持;正法说应如是断痛苦因,自己却不断除。诸如此类,二六时中,如法处少得可怜,非法处多如牛毛,以如法极少的缘故,而说“全不符顺”。

  “于此乃是我等错误,全无解脱”:此时才有自知之明,认识到这些都是自己的错误。凭这样的心行,根本没有希望得解脱。进一步说,如果不改过自新,就决定会堕落。

  下面显示智愚之别,以劝诫学人察过知非:

  【校对业果,是观顺否。若以法校自相续时,全无符顺,而能至心了知如是,是为智者。《集法句》云:“若愚自知愚,是名为智者。”】

  对照业果,是指观察自己的相续与法是否符顺。如果以法对照自心,发现全不符合,而能够真正认识这一点,就是智者。《集法句》说:愚者自知愚痴,名为智者。

  【若校法时,与法乖反,犹如负尸[46],自妄希为法者、智者、净者极顶[47],是为下愚。《集法句》云:“若愚思为智,说彼为愚痴。”】

  如果以法衡量时,心与法就像背尸体一样相违,自己却妄求成为修法者的顶峰、智者的顶峰或清净者的顶峰,则是下愚之人。《集法句》说:愚者自以为有智慧,名为愚痴。

  以上两类人都是心与法相违,但却有智愚的差别。从什么角度安立智者和愚者呢?对照两段论文,可以看出:同是一身过失,前者能至心了知,后者却没有自知之明,还妄想成为智者和成就者的顶峰。这就是智者和愚者的差别所在。

  一个人有自知之明,就是智者,有改过自新的机会。没有自知之明,反而自吹自擂,就是愚者,由于自己无惭无愧,将逐渐堕落而不自知。

  佛世时,有比丘说:“我是故意造堕罪的愚者。”世尊听后,说:“若愚自知愚,是名为智者。”

  民国弘一大师在一次演讲中说:“到今年一九三七年,我在闽南居住,算起来首尾已是十年了。回想这十年之中,我在闽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却是很少很少,残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反省自己,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因此,近来我为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临终的绝命词:‘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从这段话能看出大师的真诚,对论中“能至心了知”一句做了很好的注解。

  《竹窗随笔》中有一篇名为“愚之愚”的短文,其中说到:世人以不识字、不懂事为愚,当然是愚,但并非愚之愚。读尽五车书,无字不认识,收尽万般巧,无事不能做,乃至谈玄说禅,无不贯通,但推究他的真实之处,却是颠倒迷惑,反而被上面所说的愚者取笑,这不是愚中愚又是什么?

  这就说明下愚是不懂装懂。不懂,是愚;不懂装懂,是下愚。不知有过,是愚;明知有过还妄自尊大,是愚中愚。

  为了避免沦为下愚,论中又教诫说:

  【故其极下,亦莫思为于法已解。】

  因此,最下程度也莫认为自己对法已经理解。

  此处必须辨别“仅仅字面了解”和“在自心上真正认识”的差别。“莫思为于法已解”,就是不要把字面的了解——能记能说,当作“在自心上认识”。比如,一位电子专业的学生,能把教科书上的公式、定理、线路图等记得滚瓜烂熟,讲得头头是道,但如果他从没有实际组装过一件电器,那就不能算是真正懂得电子学。因为,他只是简单地在语言和符号上重复而已。

  归纳:

  业果(有法),必须反归在自己心上认识,因为单单凭外观的了解并不会生起真实决定。

  比喻:学习木工,只是在旁边观看并不能学会,必须实际动手操作才会精通;学医只看文字也学不会,必须临床实践才会通达。

  依此类推,口中高谈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大禅宗,很可能在下愚的状态中故弄玄虚,自欺欺人。所以上面讲的是很深的教诫。

  以下引语录说明:真作反省的人对自己是何种认识。

  【又博朵瓦则引此《本生论》文观察相续,如云:“虚空与地中隔远,大海彼此岸亦远,东西二山中尤远,凡与正法远于彼。”此说我等凡庸与法二者中间如彼诸喻,极相隔远。此颂是月菩萨从持善说婆罗门前,供千两金,所受之法。】

  又,博朵瓦引《本生论》的论文承许必须观察自相续。比如,《本生论》说:“虚空与大地之间相隔极远,大海的东西岸也相隔遥远,东山与西山相隔也远,而凡夫与正法的距离更为遥远。”这是说,我等凡庸与正法的距离,就像这些比喻所说,极为遥远。此颂是当年月菩萨在持善说婆罗门前供养千两黄金所受的妙法。

  【朵垅巴亦云:“若有观慧而正观察,如于险坡放掷线团,与法渐远。”】

  朵垅巴也说:“如果有观察智慧而真正观察,会发现自心与正法的距离越来越远,就如同在陡坡上放掷线团,越滚越远。”“观慧”:能观察自心与正法是否相应的智慧。

  《了凡四训》云:“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凡夫心粗,没有反观自心的智慧,常常认为自己与法相应,其实这是愚者之相。一身的毛病,却认为没有病,是没有自知之明。反之,具有观察智慧,越详加观察,越发现自己过恶众多。在见自己一无是处时,才真正害怕,知道惭愧、用功。

  卯六、思已遮止恶行之理

  【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理者。】

  “思”是前提,即察过知非。“遮止恶行”是思后止恶。“不思”就不自知有何过恶,也就不知从何改起。因此,必须以法衡量自心,察出自己的过恶之后,遮止恶行。

  比如,古代大贤蘧伯玉,20岁时,就已经觉悟到以往的过错,而完全改正;21岁时,才知道改得并不彻底;22岁时,回顾21岁,仍如梦中一样。这样,年年改、月月改,改到50岁还知道49年的过错。我们应效仿先贤,日日察过、改过。察出自己一分过恶,就努力改正这分过恶,由此就能真正离苦得乐。《六祖坛经》云:“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改过必定生智慧,护自己的短,则不是贤者。)”

  【如《谛者品》云:“大王汝莫为杀生,一切众生极爱命,由是欲护长寿命,意中永莫思杀生。”谓十不善及如前说诸余罪恶,发起意乐,亦莫现行,应修应习,应多修习,静息之心。若未如是遮止恶行,虽非所欲,然须受苦,任赴何处,不能脱故。】

  遮止恶行的方法:数数修习防护之心。如《谛者品》所说:“大王,你切莫杀生,因为一切众生极爱自己的生命,因此你要想爱护众生、使众生长寿,不但不能杀生,下至心中不能起杀生的念头。”这是说,对十不善业及如前所说的其余诸恶,下至意乐也不要让它现行,而且要多多修习止息之心。如果不这样遮止恶行,虽不愿接受痛苦,但由恶业力,也必须受苦。不论去哪里,业都始终随身,无可逃脱(以权势、金钱、避难处等无法遮止)。

  既然业是由意乐发起的,修行时就应当在此根源上防护,也就是多修静息之心,遮止心中的恶念。总之,要远离诸苦,只有止恶一路,此外无有侥幸。

  理证:罪业(有法)在其意乐初发起时就须遮止,因为由此意乐,虽不欲接受痛苦,也必将引发的缘故。

  比喻:对毒性剧烈的毒品,才刚萌生想喝的念头,就应立即遮止。

  以下是案例:

  有一次,施主供养格西们酸奶。奔贡甲格西排在行列中间,他见施主供养了前面的人不少酸奶,就动念头:“轮到我这里时,恐怕就得不到了!”这时他马上觉察到自己念头不对,就对自己说:“像你这样的比丘对喝酸奶有这么大的信心!”随着就把碗反扣过来。等施主供养他酸奶时,他说:“我已经喝过了,不愿再享用。”

  又有一次,有位施主要来拜见他。那天上午,他在三宝所依前陈设庄严供品。当时,他观察到自己是为了在施主前炫耀,于是就向供台上撒了一把灰,自言自语地说:“你这个比丘,不要这样虚伪!”帕单巴尊者得知此事后,赞叹在后藏的所有供品中,奔贡甲的这把灰算是最好的。(《普贤上师言教》)

  案例中,奔贡甲常常反观自心,观察自心有贪饮食、贪名声等的恶念时,就立即遮止,不使它相续。这是在源头上遮止恶行。《了凡四训》云:“大抵最上者治心,当下清净,才动即觉,觉之即无。”

  卯七、何止何作

  【是故现前似少安乐,然果熟时,虽非所欲,泪流覆面而须忍受,如是之业是非应作。若受果时,能感受用无罪喜乐,如是之业是所应行。】

  因此,现前看起来有少许安乐,但在受果时,虽然不愿接受也必须泪流满面地忍受,这样的业就是不应造作的业。如果受果时能感得受用无罪喜乐,这样的业就是应当行持的业。

  总之,能感未来苦的业是应当禁止的业,能感未来乐的业是应当勤作的业。

  《集法句》说:有一次,佛走到一条河边,看见一个渔夫正在杀鱼。佛问:“你最怕什么?”渔夫答:“我最怕痛苦。”佛说:“你不要做伤害有情的事。让有情受苦,你也得不到安乐。”之后,佛讲了以下的教言:

  【《集法句》云:“若汝怖畏苦,汝不爱乐苦,于现或不现,莫作诸恶业。设已作恶业,或当作亦然,汝虽急起逃,然不能脱苦。任其居何处,无业不能至,非空非海内,亦非入山中。”】

  《集法句》说:如果你畏惧痛苦、不喜欢痛苦,就千万不要在明处或暗处造作诸恶。如果已经造恶或将造恶,在业力成熟时,即使拼命逃走,也摆脱不了恶报。不论住在哪里,没有业不能到达的地方,非空不能到,非海不能到,非山不能到。

  【又云:“诸少慧愚稚,于自如怨敌,现行诸恶业,能感辛楚果。”】

  又说:蒙昧不知取舍之处的浅慧者,对于自己就像对待怨敌一样损害,他们现在造作诸恶,能感当来苦辛之果。

  如是损害自己极不应理。真正想为自己谋求安乐的智者,应当按以下所说而取舍:

  【“作何能逼恼,泪覆面泣哭,别别受异熟,莫作此业善。作何无逼恼,欢喜意欣悦,别别受异熟,作此业善哉。”】

  如果作何种业能生逼恼,使人泪流满面地领受其各各的异熟果,则不作此业为妙。如果作何种业不生逼恼,能使人内心欣悦地感受其各各的异熟果,则作此业为妙。

  以下一颂有一段缘起:往昔王舍城中来了一个饿鬼,他对舍利子说:“圣者,我曾经是王舍城中的富商,因为悭吝造下了受生饿鬼的恶业,死后堕入饿鬼道。我很想让亲人对佛和僧众多作美食等的供养。”说了诸如此类的话。佛为了显示业果之理,教诫众弟子说:

  【“自欲安乐故,掉举作恶业,此恶业异熟,当哭泣领受。”】

  本来是想求得安乐,却使心掉举造作恶业,将来当哭着去领受此恶业的果报。

  【又云:“恶业虽现前,非定如刀割,然众生恶业,于他世现起。”】

  又说:造恶业虽然在现前不决定有像刀割那样的苦,但由众生的恶业成熟,将会在后世现起难忍的苦果。

  比如:现在杀鸡时没有苦,但来世杀业成熟,会在众合地狱被两山夹逼,全身孔穴血流涌注,惨不忍睹。

  【“由其诸恶业,各受辛异熟,是故诸众生,于他世了知。如从铁起锈,锈起食其铁,如是未观作,自业感恶趣。”】

  由诸恶业所具的力量,决定将各各领受难忍的异熟,因此诸众生在他世中当知果报惨痛。这就像一块铁上起了锈,最初虽然不明显,但铁锈扩散开来,就会将整块铁侵蚀毁坏一样,不观察业果而随意造恶,就会以自己造下的恶业感生恶趣。

  比如:盗用常住财物,而在自相续中染上罪业习气,如果不励力忏悔,此罪垢就会不断增长,最终把整个根身器界都转为地狱苦相。此过程就是“如从铁起锈,锈起食其铁”。

  以上教诫应知果慎因。如果造作某业时似乎暂有安乐,而成熟果报时却需泪流满面地自食苦果,此种业就应当禁止不作。比如:平民与王妃私通,暂时似乎快乐,最终却需要哭着去接受酷刑惩罚,毁坏自己的身体和寿命。

  卯八、引古德教授说明修习业果之合理

  【康垅巴谓朴穷瓦云:“善知识说惟有业果是极紧要,现今讲说、听闻、修习皆非贵重,我念惟此极难修持。”朴穷瓦亦云:“实尔。”】

  康垅巴对朴穷瓦说:“善知识仲敦巴说只有业果是极紧要的,但现今对业果的讲说、听闻和修习都不珍重,我想只有这业果是极难修持的。”

  朴穷瓦也说:“的确如此。”

  “讲闻修习皆非贵重”:比如讲业果时,很多人认为里面没有可修的甚深法要,因此少有人重视讲说、听闻、修习。

  【又敦巴云:“觉沃瓦[48]心莫宽大,此缘起微细。”】

  又,仲敦巴说:“仁者,切莫大意,缘起是微细的。”

  这是说,取舍因果务必要细心。粗心大意,不能细致地把握,就会由小恶酿成大患。莲师教诫说:“见解应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要比面粉细。”凡愚以善小而不为,以恶小而为之,任心纵意,完全是业果愚的表现。

  【朴穷瓦云:“我至老时,依附贤愚。”】

  朴穷瓦说:“我到老时依附《贤愚经》修行。”

  【霞惹瓦云:“随有何过,佛不报怨,是方所恶、宅舍所感,皆说是由作如此业,于此中生。”】

  霞惹瓦说:“不论有什么过患,佛从不抱怨这是地方的过失,或是由舍宅感召。佛总是说:由造这样的业,而生这样的果。”

  意即佛唯说业果。佛弟子应随学佛陀,事事依业果衡量、抉择。

  归纳:

  业果(有法)理应遵照古德教言而取舍,因为学人须取舍因果,而古德教言又是对业果获得定解的词句故。

  比喻:世间耕种等方法,须遵循老人所传的经验。

  寅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分八:一、罪业不可放置,须励力忏悔 二、堕罪还出 三、以四力忏除罪业 四、有关恶净之理的难答 五、最初即须精勤防护不犯 六、凡所了知须以不放逸修行之喻 七、凡所了知须实修之义 八、赞叹正见、教诫珍惜业果之法

  卯一、罪业不可放置,须励力修忏悔

  【第二,特以四力净修道理者。如是励力,虽欲令其恶行不染,然由放逸、烦恼盛等增上力故,设有所犯,亦定不可不思放置,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出方便。】

  第二、特别以四力净修的道理:如是,虽然努力想不沾染恶行,但由放逸、烦恼炽盛等的势力而有所违犯,也决定不能什么都不想就放在那里,而必须努力修持大悲大师所说的罪业还出方便。

  “还出方便”,即出罪方便。“大悲大师”,即佛陀,以佛怜悯犯罪众生而开示诸多出苦方便故。“大师所说”,即《地藏十轮经》、《正法念住经》、《金光明经》等中所说。

  归纳:

  罪堕(有法)必须忏悔,因为不能对罪堕不思而放置。“不能对罪堕不思而放置”成立,因为:放置罪业将生起不悦意之果,妨害生起功德,以及障碍僧众作羯磨等,而忏悔则能产生相应的种种功德。

  比喻:中毒或得病时必须依靠医药及时治疗遣除。

  对忏悔的必要性再稍阐述:

  先要知道自己从无始以来到今生,在无量生中造过无数罪业。《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一天尚造下许多罪业,何况无始以来所造罪业,若有体相,尽虚空界也不能容受。又要从罪业种类上观察自己在别解脱戒、菩萨戒、三昧耶戒等方面,有许许多多的违犯,这就知道自己造罪的种类无量。又按业果之理衡量,已造之业必不会无因失坏,这些熏在识田中的业习气,就像埋伏在地下等待引爆的炸弹一样,没有以对治消除,就必定感发苦果。

  也就是,会由这些业的力量形成报障,业力成熟之际,堕入恶趣,长劫感受难忍之苦(这是异熟果)。而且,会出现短命、多病、贫穷等的等流果,及器世界的增上果。所以,对所造的罪业,不励力忏悔,就会在根身、器界上出现种种难忍苦报,并引起同类恶性的造作。因此,初学者最重要的就是修忏悔。平常,皮肤上扎了一根刺,都会赶紧把它挑掉,而对过患严重百千万倍的罪业,却反而置之不理、毫不忏悔,这是很不合理的。

  从修道方面说,如果不忏除业障,就不会现前丝毫地道功德。法王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自续佛性如晶镜,忽然障尘极遮蔽。”所以,凡夫的佛性如水晶明镜,被忽尔的障尘极为遮蔽,不忏悔净除,则无由显发。

  从寻求安乐而言,黑业障碍获得人天及解脱的安乐,因此求安乐,最重要的也是净除业障。

  有人担忧:我罪业深重,忏悔真能把罪业全部净除吗?

  答:罪业非实有之法,仅是由习气力忽尔显现,如果具足四对治力励力忏悔,决定能得以清净。比如,指鬘杀死了九百九十九人,后来依靠忏悔净除了罪障,证得阿罗汉果。未生怨王杀害父亲,造下五无间重罪,后来也以忏悔而净除罪障,像皮球刚落地就弹起一样,在堕地狱的无间就从中脱离。

  古德说:“罪业本无功德,但忏悔使之清净,就是它的功德。”至心忏悔一次,也能清净千劫中所造的罪业。如《金光经》云:“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弥勒狮吼请问经》云:“无知所造罪,一切当忏悔,智者若忏罪,不与业同住。”《毗奈耶经》云:“何者造罪业,善业可遮彼,如离云日月,照耀此世间。”《地藏十轮经》云:“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在我教法中有二种人,名为无所犯。一是本来不犯,二是犯后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在我教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

  卯二、堕罪[49]还出

  【此复堕罪还出之理,应如三种律仪别说。】

  堕罪还出之理,应当按照小乘别解脱律仪、菩萨乘律仪、密乘三昧耶律仪中所说而了解。

  这些内容分别见于小乘、菩萨乘、密乘的戒律经续,主要有六个方面:一、以何者为忏悔对境;二、何种人须忏悔;三、所忏的罪业;四、以何种方法忏悔;五、忏悔的功德;六、不忏悔的过患。对此,须从大小乘经论中寻求了解。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简要归纳,在中士道和上士道中将会宣说。

  卯三、以四力忏除罪业分二:一、略说 二、分别广说四力

  辰一、略说

  【诸恶还出者,应由四力。《开示四法经》云:“慈氏,若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则能映覆诸恶已作增长。何等为四?谓能破坏现行、对治现行、遮止罪恶及依止力。”】

  所谓诸恶还出,应由四力。《开示四法经》中说:慈氏,假使诸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50],便能映覆作已增长的诸恶业。是哪四法呢?谓能破坏现行力、能对治现行力、能遮止罪恶力及依止力。

  【作已增长业者,是顺定受,若能映此,况不定业。】

  如前经所说,由成就四力尚能映覆作已增长业这种顺定受业,何况更轻微的不定业。

  归纳:

  忏悔罪业者,必须以四力净除罪业,因为由四力连顺定受业都能映覆,何况不定业。

  比喻:以象、马、车、步等四兵能胜伏劲敌。

  辰二、分别广说四力分四:一、能破坏现行力修持之理 二、能对治现行力修持之理 三、能遮止罪恶力 四、依止力

  巳一、能破坏现行力修持之理

  【此中初力者,谓于往昔无始所作诸不善业,多起追悔。欲生此者,须多修习感异熟等三果道理。修持之时,应由《胜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二种悔除。】

  这一段说明初力——能破坏现行力的体性、因及忏悔仪轨。

  一、能破坏现行力的体性,即:对往昔无始以来所造作的不善业,多起追悔。因此,初力的体性,是对罪业追悔的善心。

  二、能破坏现行力的因,即:数数修习感得异熟、等流、增上三果的道理。本论着重强调,须多思惟异熟果等而引起追悔心,如果广说,就是再再思惟所造罪业别别的因、体性、果报这三者的过患。

  《付法藏因缘传》中有一则案例:

  有一位比丘,在嫂嫂到寺院给他送饮食时,生起了炽猛的贪欲,犯了淫戒。不久,他便后悔而生起很大的羞耻心,他说:“我好愚痴,造这样的罪业。我现在决定不是沙门释子!”说完就把衣钵放在三奇杖上,四处游行,而且大声说:“我是罪人,不应当再穿佛法染色衣!我已造了重罪,决定堕入地狱!我要到何处才能获得救护呀!”

  要像这样观想自己造作罪业就像健康的人中了剧毒一样。自己既已造下重罪,就应当发大恐怖心、惭愧心,反复思惟将来决定堕入恶趣,应当自问:我对八热地狱等的果报能忍受吗?我会感得何种等流果、增上果?像这样反复思惟,直到坐立不安、心惊肉跳、无法安住为止。要这样发起猛利的追悔心和恐惧心。

  比如:阿阇世王(未生怨王)为夺取王位,害死亲生父亲。在他成为国王不久,心中就生起悔恼,全身发热,因发热而导致全身生疮,臭不可闻。他知道这是杀父的花报现前,地狱果报也快到了。

  几位大臣前来探病,问他:“大王,您为何如此忧愁、憔悴,您是身苦还是心苦?”

  他说:“我现在身心怎么不苦呢?我的父王是无辜的,我却杀害了他。我从智者那里听说,世上有五种人不能解脱地狱罪报,就是造下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的人。我造了五逆重罪,已有无量无边阿僧祇的罪业,叫我身心如何不痛苦呢?”(见《涅槃经》十九、二十卷)

  要像这样反复思惟罪业的过患,发起追悔之心。

  宗密大师《圆觉经修证仪》中说:“然欲忏时,先于事忏门中,披肝露胆,决见报应之义,如指掌中,悚惧恐惶,战灼流汗,口陈罪状,心彻罪根。根拔苗枯,全成善性,然后理忏,以契真源。”

  三、忏悔仪轨,即《胜金光明忏》和《三十五佛忏》。汉地晚课中的八十八佛大忏悔文,含有三十五佛忏。此忏文是宋朝一位从西域来的不动法师所编集,这位法师是修密教金刚部的。在《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有五十三佛名号,在《决定毗尼经》中有三十五佛名号,不动法师将二者合集为一,成为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当年,宗大师也是修三十五佛忏悔罪业。传记上说:宗大师闭关专修时,在一块石板上,以大礼拜礼敬三十五佛,一边礼拜,一边念诵三十五佛名号。因为宗大师礼佛修忏不怕艰苦,一味地精进,以致于手脚皮肤破裂,而且在石板上留下了礼拜的凹痕和额头的印纹。

  宗大师拜三十五佛时,常常感得三十五佛现身加持,但大师每次见到的三十五佛都没有头部。于是,他便请问本尊。本尊说:“你念的佛号不全,忆念佛的功德不圆满,所以无法见到诸佛的圆满相。以后你必须在佛号前加念‘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这样才能见到圆满的佛身。”

  以后,大师每次修忏时,都遵照本尊的教导,如法念诵,果然每次都见到三十五佛的圆满相,每尊佛都是光明相好、庄严无比。宗大师也依此造了三十五佛忏的观修仪轨(《宗喀巴大师应化因缘集》)。

  归纳:

  能破坏现行力(有法)极其重要,因为:不具足此力则不能间断罪业增长,而且虽作忏悔也不能达到扼要。

  比喻:服食毒药之后,如果对此有追悔心,将来就不会再服毒,而且为了排毒,会精勤地依止医生及药物。

  巳二、能对治现行力修持之理分六:一、依甚深经 二、依解空性 三、依诵密咒 四、依造形象 五、依于供养 六、依于名号

  【第二,力中分六。】

  午一、依甚深经

  【依止甚深经者,谓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等契经文句。】

  依止甚深经典对治罪业,就是受持读诵般若经等契经的文句。

  如《金刚经》云:“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普贤行愿品》云:“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纵令诸识分散,至气尽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来,但高声白,高声读经。是人命终之后,宿殃重罪,至于五无间罪,永得解脱,所受生处,常知宿命。”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云:“此经威神利益甚多,能除重罪,善愿皆遂。”

  下面讲一则事例:

  宋代范仲淹居士,在母亲去世后第二十一天,梦见母亲对他哭诉说:“我在阳间造恶,死后被泰山府君羁押,日夜受苦难言。你向来孝顺,希望你念诵功德经来超拔我,千万不可迟疑,否则我将永堕地狱,受无量苦。”

  母亲离去不久后,又回来嘱咐他说:“功德经就是《金刚经》。”范仲淹哭着醒过来,赶紧沐浴斋戒,亲自到玄墓禅林延请僧众念七天经。

  到了第六天夜晚,又梦见母亲对他说:“因你至诚礼忏,感动了观音菩萨示现下凡,持诵了半卷经。我不但因此消除了宿世罪业,而且得以生天,这都是佛力所赐。明天早晨你进经堂去问,便会知道。”

  范仲淹等法事做完后,以厚礼酬谢众僧,并询问第六天持半卷经的是哪一位。众人说:“我们都是按数诵经,哪里有只念半卷经的道理?”

  这时,有个和尚说:“昨天大众诵经时,我站着默看到第十六分,当时大人前来拈香,我便回厨房。现在您问起来,我才敢据实禀报。”

  范仲淹听后立即向他跪拜,和尚连忙说:“莫!莫!”忽然就腾空不见了。寺里的僧众和在家居士都赞叹瞻仰,敬佩不已!范仲淹因此建造了“莫莫禅堂”,以志灵异。

  由持诵《金刚经》的功德力,尚能净除他人罪业,何况自己的宿罪。对其它大乘甚深经典也应如是信解。

  午二、依解空性

  【胜解空性者,谓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极忍可本来清净。】

  依止胜解空性对治罪业,就是趣入无我光明之法性,深深忍可本来清净。

  “能趣入”是闻思修,“所趣入”是无我光明法性。《释量论》云:“心自性光明,诸垢是客尘。”于罪业的三轮——能作、所作、作业证悟无自性,是清净罪业的最胜之法。《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佛说净业障经》中记载:

  佛世时,有位比丘叫无垢光。一次,他乞食来到妓女家,妓女以邪咒加持食物,使他心智迷乱,因此犯了淫戒。

  他回到精舍之后,才清醒过来,内心生起很大的忧悔,全身发热。他想:“我为何犯了大戒?今后我不应再接受信施。我已是破戒之人,将会堕入地狱。”

  他对同修谈起自己的事,同修介绍他去文殊菩萨那里寻求帮助,文殊菩萨又把他带到佛前。

  佛问他:“你有心犯淫吗?”

  他说:“无心。”

  佛说:“你无心怎么会有犯呢?”

  他说:“我是后来生了贪心。”

  佛说:“我平常不是说过‘心垢故众生垢,心净故众生净’吗?”

  答:“是。”

  佛又问:“你梦中受淫欲时,心中有没有觉知?”

  答:“有觉知。”

  佛问:“你犯淫欲时,不是由你的心觉知吗?”

  答:“是由心觉知。”

  佛又问:“既然如此,醒时和做梦时犯淫有何差别?”

  他说:“无差别。”

  佛说:“我以往是不是说过一切诸法如梦?你认为如梦般的诸法真实吗?”

  答:“不真实。”

  佛又问:“醒时的心与梦中的心真实吗?”

  答:“都不真实。”

  佛说“如果不真实的话,是实有法吗?”

  答:“不是实有法。”

  佛又问:“如果一法无生,它有灭、有系缚、有解脱吗?”

  答:“无生之法,当然无灭、无系缚、无解脱。”

  佛问:“你意如何,无生之法会堕入地狱、饿鬼、旁生中吗?”

  他说:“无生之法尚且无有,怎么会堕三恶道?”

  佛告诉他:“一切诸法本性清净,但凡夫没有智慧,于无有法不了知真如的缘故,妄自生起分别,以分别的缘故,堕入三恶道。”

  佛又告诉诸比丘:“诸法虚诳,如同野马故。诸法如梦,本性自在,逮清净故。诸法究竟,如水中月、如泡沫等故。诸法寂静,无有生死诸过患故……比丘当知,诸法如是不可宣说,所以往昔我坐菩提道场,无有所得。无一法有出有没、有系缚有解脱,也无一法有障有缠、有忧有悔。何以这样说呢?诸法清净无有染污故。”

  无垢光比丘听了佛的开示,内心踊跃、悲喜交集。他双手合掌,一心观佛,口中说偈赞叹佛陀,表示自己的领悟。

  午三、依诵密咒分三:一、未得净罪相前应当念修 二、净罪相 三、列举密咒功德

  未一、未得净罪相前应当念修

  【依念诵者,谓如仪轨念诵百字咒等诸殊胜陀罗尼。】

  依止念诵对治罪业,即按仪轨念诵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楞严咒、大悲咒、准提咒、七佛灭罪真言等殊胜陀罗尼。

  【《妙臂请问经》云:“如春林火猛焰炽,无励遍烧诸草木,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犹如日光炙雪山,不耐赫炽而消溶,若以戒日念诵光,炙照恶雪亦当尽。如黑暗中燃灯光,能遣黑暗罄无余,千生增长诸恶暗,以念诵灯能速除。”】

  《妙臂请问经》中,以比喻描述密咒灭罪的神功时说:“譬如春天森林中的烈火熊熊燃烧,无勤能烧尽一切草木。同样,依于戒风吹燃的念诵之火,以大精进的猛烈火焰,便能烧尽诸恶业。譬如阳光照射雪山,雪山经不起烈日强照而很快消溶。同样,以戒日念诵的光芒照射,恶业的雪山也会被化尽无余。譬如黑暗中燃起明灯能破尽黑暗。同样,千生所造的恶业之暗,以念诵明灯也能迅速遣除。”(此经文说到诵咒必须具戒,对此生起定解非常重要。戒是助缘,能增长咒力,故喻为风;戒是所依,能显现咒力,故喻为日。应这样认识具戒与咒力的关系。)

  【此复乃至见净罪相,应当念诵。】

  不论念诵何种灭罪密咒,乃至见到净罪相之前,应当精勤念诵。

  未二、净罪相

  【相者,《准提陀罗尼》说:“若于梦中梦吐恶食,饮酪乳等及吐酪等,见出日月,游行虚空,见火炽然及诸水牛,制伏黑人,见苾刍僧、苾刍尼僧,见出乳树、象及牛王、山、狮子座及微妙宫,听闻说法。”】

  净罪之相,《准提陀罗尼》中说有如下诸相:一、梦见吐恶食;二、梦见饮牛奶、酸奶等及吐酪等;三、梦见日出、月出;四、梦见在虚空中游行;五、梦见自己的身体或衣服燃火;六、梦见水牛;七、梦见制伏黑人;八、梦见比丘僧与比丘尼僧;九、梦见树出牛奶(或梦见白檀香树、红檀香树);十、梦见象、牛王、大山、狮子座;十一、梦见登微妙宫殿;十二、梦见听法。

  以上所说都是梦中的现相。内在净罪相主要有:烦恼减少,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增长,对佛法产生信解,法能融入自心,各方面能如法转为道用修行,对业果增长信解,比以前注重取舍因果,悲心增长等等。这些心上的转变是真正的净罪相。如果不具足这些内相,依靠魔的加持也会出现上述梦相。因此,应以内在验相为主。

  未三、列举密咒功德

  金刚萨埵心咒的功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金刚萨埵修法仪轨》中说:“一切三世诸佛本性,上师金刚萨埵六字心咒,谁能听到此咒语,也是往昔曾供养无量诸佛、做过无量佛事的果报,而且将来往生金刚萨埵刹土,获得诸佛加持,趣入大乘道,具足神通,现前胜观智慧之眼,决定成为佛的究竟意子。《集经密续》中如是宣说。《金刚手续》说:‘如能如理念诵十万遍心咒,便可清净毁坏根本誓言的重罪。’《归摄本性后论》说:‘仅念一遍上师金刚萨埵心咒,即是对自己的大护持,并刹那获得殊胜悉地。’本尊中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喜金刚、时轮金刚及普巴金刚,都是金刚萨埵。金刚萨埵往昔在因地发愿说:‘愿我未来世现证佛果时,若有众生造五无间罪、破坏誓言,这些众生若闻我名,作意于我,念诵百字咒王,则一切罪堕无余清净,此愿不成就,终不证无上菩提。愿我住在这些破戒者前,一切罪障悉能净治!’金刚萨埵现已成佛,故念修金刚萨埵本尊和心咒,便可清净无边罪障。总而言之,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摄集于金刚萨埵佛尊之中,一切密咒都归摄于金刚萨埵六字心咒之中。因此密续中说,观修念诵上师金刚萨埵功德不可思议。”

  百字明的功德

  《普贤上师言教》中说:“如果一心专注所缘境、不掺杂庸俗的话语一次性地念诵一百零八遍百字明,那么往昔所造的一切罪障及所失毁的戒律一定会得以清净,这是上师金刚萨埵亲口允诺的。”

  楞严咒的功德

  《楞严经》云:“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咒时,设犯禁戒于未受时,持咒之后,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消灭……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咒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发。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若能读诵书写此咒,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馆,如是积业,犹汤消雪,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大悲咒的功德

  《大悲心陀罗尼经》云:“若诸众生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纵忏亦不除灭,今诵大悲神咒即得除灭。若侵损食用常住饮食财物,要对十方师忏谢然始除灭,今诵大悲陀罗尼时,十方师即来为作证明,一切罪障悉皆消灭。一切十恶五逆、谤人、谤法、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净梵行,如是等一切恶业重罪悉皆灭尽,唯除一事于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轻业亦不得灭,何况重罪,虽不即灭重罪,犹能远作菩提之因。”

  准提咒的功德

  《大准提陀罗尼经》云:“若有诵此陀罗尼咒满十万遍,梦中得见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自见口中吐出黑物。若有重罪,诵满二十万遍,梦中亦见诸佛菩萨,亦复自见吐出黑物。若有五逆罪,不得如是善梦之者,宜应更诵满七十万遍,是时还得如前之相,乃至梦见吐出白色如酪饭等,当知此人即是罪灭,清净之相。”

  释迦牟尼佛心咒的功德

  《小般若经》云:“诸佛皆从此陀罗尼咒中生,释迦佛亦依此陀罗尼咒之威力而成佛,观世音依此现前菩萨胜果,仅以听闻此陀罗尼咒也将无勤获得广大福德并清净一切业障。若修密咒,则无有魔障而成就。”

  午四、依造形象

  【依形象者,谓于佛所获得信心,造立形像。】

  依靠形象对治罪业,就是对佛获得信心而造立佛的形像。

  “于佛所获得信心”:并非假装,而是真正对佛的功德生起信心。

  《佛说大乘功德经》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弥勒菩萨问佛:“如果有人盗取了佛塔物,盗取了僧祇物、四方僧物或现前僧物,自己受用或送给他人,如己物想。世尊常说盗用佛塔物及僧物,罪业极重,但众生造罪之后,深自悔责,发起清净信心而造佛像,这些罪业能否由此灭除呢?”

  佛说:“如果众生盗用了此物,后来自己省察而深怀惭愧,按原物价格的数倍偿还,并发誓以后不再造作。这就像穷人前面欠了很多债,后来忽遇伏藏,得到了无量宝贝,还债之后还有很多剩余。此人也是如此,如果加倍偿还且又造立佛像,就能免除苦报,永得安乐。”

  《法华经》云:“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白莲花经》云:“佛陀幻化多种相,为利有情行善法。”由于所缘境如来已究竟三世平等智慧的缘故,我们对佛生起信心,造立佛像,就一定能得到佛的加持。

  午五、依于供养

  【依供养者,谓于佛所及佛塔庙,供养种种微妙供养。】

  依于供养对治罪业,就是对佛、佛塔和寺庙,供养种种微妙供品(供曼茶也是。)。

  供佛除障的例证:

  过去九十一劫时,毗婆尸佛出世。当时有一座名叫“满度摩帝”的城市,城中有位妙耳童子。他生了一个童子,具有十八种令人厌恶的丑相,身体和口中发出难闻的臭味,而且在他诞生时,家里发起了大火,把财物烧得一干二净。

  当丑相童子能走路时,母亲叫他独自出门讨饭,他不但讨不到饭,还到处被人打骂,母子只能在饥饿中煎熬过日。

  丑相童子内心十分痛苦,想及自己此生无福,又因这副丑相而被人厌恶,活着没有意义,不如自杀了结一生。因此,他爬到树上纵身跳下,身体被摔伤后,又更增痛苦。

  这时,毗婆尸佛以佛眼照见他,就显现在他眼前。当佛光照触在他身上时,童子的痛苦顿时消失。他见佛相好光明,就生起了清净信心,脱下自己身上约一尺长的黄色衣服,供养佛陀,并采了一枝迦兰腻迦花,献给如来。以佛神力加被,衣服大小正好合身,花也变得像车轮一样大,像伞盖般停在佛的顶上。

  丑相童子见此情景,信心和恭敬心更加增上广大。他顶礼佛足,发大誓愿说:愿我将来身有金色,以妙衣庄严身体,口中出优钵罗花香,并能成就无上菩提。

  就在丑相童子发愿的时候,他的丑相忽然消失不见了,身相变得殊妙端严,具有金色,而且有金色可爱的衣服自然从空中飘来,正好披在他的身上。空中纷纷降下迦兰腻迦花、优钵罗花等,而且传出洪亮的声音说:“奇哉!能在如来前种植清净布施的可爱种子,最殊胜的芽茎已经长出。”

  这位妙相童子,因为具有殊胜福德,而被人民推为国王,住世六万岁,命终生在兜率天。以后不论他生在何处,都具金色之身,并有金色妙衣自然在身,从天空中纷纷降下种种妙花。

  如来是最殊胜的福田,丑相童子对如来至心供养,依此善业之力,对治了丑相与贫穷的报障。所以,供养如来福田具有极大的净障能力。《赞应赞》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间非有,施处尊第一,是净令座净。犹如虚空界,横竖无边际,于尊为利害,异熟无边际。”

  《福田经》中还有一则供僧净罪的例证:

  有位名叫阿难的比丘,对世尊说:“我记起前世,在罗阅祗国做平民之子,当时我身体生了恶疮,种种医治均无效。有位道友对我说:‘你应供养僧众洗浴,然后用僧众洗浴的水洗恶疮,病就会好,而且能得大福。’我听了很欢喜地来到寺院,至诚恭敬,以新井、香油、浴具等,供养僧众洗浴。然后,我用僧众的洗澡水洗恶疮,不久便痊愈了。以此因缘,我每一生都身体端正、金色晃耀,不受尘垢,九十一劫中,常获清净,福德广远。今天,又遇佛陀,心垢消灭,很快证得果位。”

  午六、依于名号

  【依名号者,谓听闻受持诸佛名号、诸大佛子所有名号。】

  依于名号对治罪业,就是听闻、受持诸佛名号,及听闻、受持诸大菩萨名号。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随念三宝经释》中说:“如来名号,乃是无量福德无尽之源泉,以法性、缘起、大愿、三摩地、善根不可思议之力,成就诸佛名号,在世间显然是利乐根本。”

  汉地晚课念八十八佛名号拜忏,也是通过持念八十八佛名号及礼拜八十八佛忏除罪障。其根据如下:

  《佛说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说:药上菩萨宣说了过去五十三佛名号之后,默然而住。当时,行者在定中见到过去七佛世尊中的毗婆尸佛赞叹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所说的这五十三佛,是过去长久安住在娑婆世界成熟众生而般涅槃的如来。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及其余一切众生,听到这五十三佛的名号,此人在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堕恶道。如果有人能称念五十三佛名号,生生之处,常能值遇十方诸佛。如果有人能至心敬礼五十三佛,则能除灭四重罪、五无间罪以及诽谤方等经典的罪业。以诸佛本愿的缘故,念念之中即能除灭如上诸罪。”

  由以上经文可知,听闻、受持五十三佛名号及至心敬礼五十三佛,有除灭罪业的极大力量。即使犯了杀盗淫妄四根本罪、五无间罪及诽谤大乘经典等的重罪,也能由至心敬礼五十三佛,得以除灭。

  受持三十五佛名号、依佛忏悔的功德

  《佛说决定毗尼经》云:“若有菩萨,成就五无间罪,犯于女人,或犯男子,或故犯塔犯僧,如是等余犯,菩萨应于三十五佛前,所犯重罪,昼夜独处,至心忏悔。……菩萨如是观此三十五佛,如在目前,思惟如来所有功德,应作如是清净忏悔。菩萨若能净此罪已,尔时诸佛为其现身,为度众生亦说种种诸行,成就愚惑诸众生故。”

  受持药师佛名号以及恭敬供养的功德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唯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

  按经中所说,受菩萨戒和别解脱戒之后,如果有所毁犯,而能专念药师佛名号、恭敬供养,则决定不转生三恶趣。

  听闻、受持观音菩萨名号的功德

  《法华经》云:“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受持地藏菩萨名号以及皈敬供养地藏菩萨的功德

  《地藏十轮经》云:“随所在处,若诸有情,贪嗔痴等皆猛利故,造作杀生、或不与取、或欲邪行、或虚诳语、或粗恶语、或离间语、或杂秽语、或贪、或嗔、或复邪见、十恶业道,有能至心称名念诵归敬供养地藏菩萨摩诃萨者,一切烦恼悉皆消灭,远离十恶,成就十善,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及利益心。”所以,如果能至心称名念诵、皈敬供养地藏菩萨,就可以无余消灭所造十恶业道的罪业。

  下面是例证:

  清朝有个叫吴毛的人,是青阳吴氏的仆人,平时持斋念佛,兼修众善。左良玉的军兵渡江时,吴氏全家都离家避难,只留下吴毛一人守家。军兵来了之后,吴毛身中七枪而命绝。

  等到战乱平定,主人返回家时,吴毛又苏醒过来,说:“我以宿业力,应七次转为猪身,但因我今生持斋念佛,以七枪就化解了怨业。现在佛来接引,我往生西方去了。”说完,就合掌往生了。这是顺治元年的事。(《安士全书》)

  隋朝有位满和尚,是安定地方的人。他在俗家时,曾得了一种病,双脚不能伸缩,为此他常常持念观世音菩萨。

  有一天,他忽然看见一个和尚,拿着很洁净的瓶子,站在他面前。他就问:“师父从哪里来?”和尚说:“因为你常常祈求,所以我才来。你因前世杀生的业障而生这种病,现在你闭上眼睛,我来给你治疗。”他便闭上眼睛,这时他感觉膝盖上好像拔去几个寸把长的钉子,脚就好了。他睁开眼睛,想起身道谢,而和尚已不知去向。

  此后,他更加精进虔诚地信奉观世音菩萨,并发誓不娶妻。后来,他通达禅观,能七天安坐不动。开皇初元年间,他出家,住在救度寺。(《高僧传》)

  由以上案例可知,受持佛名号,一定能得到佛的救护,净除业障,获得解脱。《华严经·须弥偈赞品》云:“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

  【此等惟是《集学论》中已宣说者,余尚众多。】

  以上六种能对治现行力,都是《集学论》所说,此外还有很多对治法。

  比如:十大愿王中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随喜功德、请转*轮、请佛住世、一切善根回向菩提。十法行中,除了读诵、受持之外,还有书写、供养、施他、听闻、开演、思惟、修习等等。总之,修持对治现行力,就是尽力去做一切对治罪业的善业。

  巳三、能遮止罪恶力分二:一、正说此力及其利益 二、须诚意防护

  午一、正说此力及其利益

  【第三力者,谓正静息十种不善。《日藏经》说:由此能摧所作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杀生等门三门业障、诸烦恼障及正法障[51]。】

  第三力——能遮止罪恶力的体性,就是真实静息十种不善业道,也就是发誓从今天开始即使遇到命难也绝不再造此种罪业(即断相续心)。其利益,如《日藏经》所说,由静息十种不善业道,能摧坏自作、教他作、见作随喜杀生等方面以身口意三门所摄的一切业障、烦恼障和正法障。

  午二、须诚意防护

  “诚意防护”,是真正下决心遮止罪业,而不是虚言。

  【《毗奈耶广释》[52]中说: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行悔罪,惟有空言。阿笈摩中是故于此密意问云:“后防护否?”故防护心后不更作,至为切要。】

  《毗奈耶广释》中说:若无诚意防护之心,所作的忏悔就只是空言。因此,《律本事》中以此密意考问说:“以后能防护吗?”因此,防护自心不复再造极为切要。

  《三聚经》云:“今后必断,且受律仪。”《极乐愿文》云:“后无戒心罪不净,发誓此后遇命难,亦不造作不善业。”大慧杲禅师说:“有一种人,早晨看经念佛忏悔,晚间纵口业骂詈人,次日依前礼佛忏悔,卒岁穷年,以为日课。此乃愚之甚也。殊不知,梵语忏摩,此云悔过,谓之断相续心,一断永不复续,一忏永不复造。此吾佛忏悔之意。学道之士,不可不知也。”

  【能生此心,复赖初力。】

  生起防护心又依赖于初力——能破坏现行力。

  比如:人在服毒后能否防护以后不服,关键看他的追悔心是否强烈,如果追悔心强,自然能遮止再犯。也就是能深刻了解毒品的过患,就能生起防护之心。同理,能否发起强烈的忏悔心与防护心,完全依赖思惟黑业的过患。对此没有思惟到量,忏悔心就不会被猛利引发。所以,思惟业果与忏悔有密切的关系。

  以上四力中,能破坏现行力和能遮止罪恶力是关键。大小乘忏法中,无一例外都要求具足这两个条件。因此,应殷重修习。

  《业报差别经》中说:“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深深自责”,即追悔心,是能破现行力;“更不造”,即断相续心,是能遮止罪恶力。二者具足,就能拔除根本罪业。《摩诃止观》云:“忏名陈露先罪,悔名改往修来。”“陈露先罪”,是能破现行力;“改往修来”,是能遮止罪恶力。

  巳四、依止力

  【第四力者,谓修归依及菩提心。】

  第四力——依止力,是修习皈依和菩提心。

  原因:了知三宝具有救护堪能而诚心依投,便成为依止力。发起菩提心能灭无量罪业,也成为依止力。《入行论》云:“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此中总之,胜者为初发业虽说种种净恶之门,然具四力,即是圆满, 一切对治。】

  总之,佛虽为初学者宣说了种种净罪法门,但总的来说,具足四力,便是圆满一切对治。

  由学习以上四力对治及种种对治现行力,可以体会到大师佛陀大慈大悲,为罪重众生开了许多自新之路。如果没有甚深经典、密咒、名号等胜妙方便,造作五无间罪、四根本罪等,确实只有永堕地狱。因为仅凭自己的力量,欲短期内拔除罪业高山,极为困难。

  又由对治现行力的六种方便,能看出外在所依三宝的助缘圆满具足,比如:读诵、受持甚深经典,趣入无我光明法性等,是依止法力而忏;诵密咒、名号,建佛像,是以佛智悲力为所依而忏;供养殊胜对境,是以三宝为所依而忏。因此,关键是自己能不能具足内因。若能自具猛利的追悔心和防护心,外有三宝加持,忏悔的力用将不可思议。

  汉地寺院朝暮功课,有念楞严咒、大悲咒、准提咒、药师咒、七佛灭罪真言,有八十八佛忏,有念佛,有皈依、供养、回向,有念般若心经,有普贤十大愿王,从法的角度来说极为圆满,只要如法熏修,就有积资净障的极大功用。

  以密宗而言,其不共之处是有将果转为道用的特殊方便,即明观金刚萨埵本尊身相、降下甘露、本体为佛无二智慧、甘露从行者头顶融入、清洗相续中的业障,将所净罪垢观为烟汁、炭汁等形象等等。此外,在修持四对治力的方面与显教完全相同。

  卯四、有关恶净之理的难答分八:一、由修者力之大小、对治是否圆具等,净障有上中下种种差别 二、顺定受业亦能完全清净之理 三、定业可清净与其定义不相违 四、凡夫以四力亦能遮止受报 五、教诫须在违品上勤修 六、定业若能清净,为何经说唯除先业异熟 七、驳斥以往昔案例不决定之理 八、针对某些不决定亦无过失之理

  辰一、由修者力之大小、对治是否圆具等,净障有上中下种种差别

  【恶净之理者,谓诸能感于恶趣中极大苦因,或令变为感微苦因,或生恶趣然不领受诸恶趣苦,或于现身稍受头痛,即得清净。如是诸应长时受者,或为短期,或全不受。】

  恶业清净之相:从受苦程度而言,能感恶趣中极大痛苦之因,或变为感受小苦之因,或受生恶趣而不领受诸恶趣苦,或仅于现身稍受头痛便能清净(重报轻受)。从受苦时间而言,本应长期受报之业,或变为短期受报,或根本不受报(长报短受)。

  【此复是由净修之人力之大小、四力对治圆不圆具、势猛不猛及时相续恒促等门,故无定准。】

  而且,由修者净修力的大小、四力对治是否具足、势力猛不猛利、时间相续恒久或短促等方面,净罪的效果也有种种差别,不能一概而论。

  辰二、顺定受业亦能完全清净之理

  【诸契经[53]中及毗奈耶[54]皆说:“诸业纵百劫不亡”,意谓未修四力对治。若如所说而以四力对治净修,虽顺定受,亦说能净。】

  经藏和律藏中都说:“诸业纵经百劫也毫不空亡”,其密意是针对未修四力对治而言。若按以上所说,以四力对治净修,即使顺定受业,也说能得清净。

  以下引印度狮子贤论师所造的《八千颂大疏》而作解释。《八千颂大疏》是以《般若八千颂》对照《现观庄严论》,而解释《现观》的大疏。下面对此疏文分段解释:

  【《八千颂大疏》中云:“谓若凡是近对治品,可损减法,彼由成就有力对治,能毕竟尽如金秽等。”】

  《八千颂大疏》中说:凡是近对治品都可损减违品,而由成就有力对治,则能毕竟除尽,如金秽等。

  “近对治品”:对治方面增上。近对治品的作用是“可损减法”——能损减罪垢。“成就有力对治”,即对治增长到具有势力而圆满的程度。其作用是能毕竟除尽罪垢。“如金秽等”:如金上污垢,近对治品是火烧、水洗。依止近对治品,能损减污垢。若经倍加洗炼,成就有力对治,则能去尽污垢。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