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新广论讲记5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一)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6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新广论讲记5 菩提道次第系列——下士道(一)

 

  下士道

  深信业果

  思总业果

  正明思总之理

  分别思惟

  显十业道而为上首

  抉择业果

  显示黑业果

  正显示黑业道

  身业(以上见讲记四)

  语业

  意业

  摄义

  轻重差别

  此等之果

  白业果

  业余差别

  思别业果

  思已正行进止之理

  深信业果之总结

  附:十善楷模

  思考题

  下士道•深信业果

  ◎语业

  午二、语业分四:一、妄语 二、离间语 三、粗恶语 四、绮语

  学习以下四种语业时,应把握两点:一、准确认识每种业的事、意乐、加行、究竟,并反观自己是否造作此业;二、认识此业的过患而发起远离欲。

  未一、妄语分三:一、何为妄语 二、引事例说明妄语及其果报 三、剖析当代社会妄语业

  申一、何为妄语

  【妄语。事者,谓见闻觉知[1]四,及此相违四。能解之境,谓他领义。】

  妄语的事有八种:见、闻、觉、知,未见、未闻、未觉、未知。能解之境,即能领解语言意义的他人。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所见变想不见,及于未见变想见等;烦恼者,谓三毒;等起者,谓覆藏想、乐说之欲。】

  妄语意乐分三:

  一、“想”,于所见变想为未见,于未见变想为见等。“等”中包括于所闻变想为未闻,于未闻变想为闻;于所觉变想为未觉,于未觉变想为觉;于所知变想为未知,于未知变想为知。“变想”只是在他人面前变,自己方面,未见就只是未见想,不会是见想。

  二、“烦恼”,贪嗔痴中任何一种。

  三、“等起”,是覆藏想(指变想)、乐于言说之欲。

  【加行者,谓或言说,或默忍受,或现身相,此复所求,或为自利,或为利他,随为何故,说悉同犯。此中说于妄语、离间及粗恶语,虽教他说,其三亦成。《俱舍本释》于语四业,皆说教他亦成业道。《毗奈耶》中说,起此等究竟犯时,要须自说。】

  妄语的加行有多种方式:

  表达方式上,有言说、书面陈述、默认所说、以手式等肢体表示。

  动机上,不论为求自利或为他利,或出于怖畏,或为追求财富等,都同犯妄语罪。

  能加行上,《瑜伽师地论》中说:对妄语、离间语及粗恶语,不仅自说,即使教他说,也成为业道。《俱舍论自释》中对四种语业,都说教他作也成就业道。《毗奈耶经》在界定四种语业的究竟违犯时,认定为需要自己说。

  【究竟者,谓他领解。《俱舍释》说:若他未解,仅成绮语。离间粗语,亦皆同此。】

  妄语的究竟:对方已领解语意。《俱舍论自释》中说:如果他人未领解语意,则仅成绮语。离间语和粗语也如是判定。

  申二、引事例说明妄语及其果报

  宋代名相司马光曾说起他幼年时的一件事:“小时候,我剥核桃吃,姐姐帮我剥皮,没剥下来就走了。有个丫头用开水烫,把皮撕下了。姐姐转回来问:‘是谁剥下核桃皮的?’我说是自己剥的。父亲恰好路过听见,呵斥我说:‘小子!怎么能撒谎,况且在骨肉之间,能这样做吗!’我从此终生都不敢说谎。”

  事例中,“未剥核桃皮”变想为“剥核桃皮”,是妄语的想;贪求名誉是妄语的烦恼;覆藏未剥皮想而显示自己能剥皮的欲,是妄语的等起;为显示自己有能力而说,是妄语的加行;听者领解语意,是妄语的究竟。司马光认识到妄语不好之后,内心惭愧,立誓改过,一生不敢说谎,是具有防护之心。

  生活中,为了谋求名声、财富、恭敬等,隐藏事实,说虚诳语,即是造妄语业。比如,有人要脸面,不肯承认自己的过错,说妄语掩饰;或有人为显示自我,夸大自身功德,这些都是容易犯的妄语业,需要反省改正。

  《感应篇汇编》中说:

  唐朝有个叫姜抚的人,穿著道士衣冠进入京城。看到没有人认识他,就说自己有几百岁,且有长生不死救度世人的法术。他侍奉唐玄宗时,得到皇帝恩宠,名闻一时。

  后来,有位太学生荆岩去见他,问他说:“先生是哪朝的人?”他说是梁朝人。

  荆岩问:“当时你做官了没有?”他说:“曾做过西凉节度使。”

  荆岩呵斥道:“岂能如此诳妄!你上欺天子,下惑世人。梁朝在江南,哪里有西凉州?只有四平、四安、四征、四镇将军,哪里来的节度使?”姜抚无以应答,惭愧得无地自容,几天后便死去了。

  案例中,姜抚造了严重妄语罪。妄语之事,是姜抚的生平等事;能解之境很广,上至天子,下至听到他事迹的人;妄语之想,是“非几百岁”变想为“几百岁”,“非梁朝人”变想为“梁朝人”,“非西凉州节度使”变想为“西凉州节度使”等等;烦恼是对名利的贪欲;等起是覆藏真相而乐意如是言说的欲;加行是为追求自利而说;究竟是听者领解话语之义。

  通常,欺骗一个人,就会愧对一个人;欺骗一百个人,就会愧对一百个人。姜抚欺骗了全天下,所以在谎言揭穿时,他无地自容。妄语业对他的内心造成了极大压力,使他深陷在惶恐忧愁中,不到几天就死去了。

  还有一位姓张的占卜士,擅长星象学。他一般都揣测人的意向,推算多不如法,或往往受人暗中嘱托,颠倒而说,误人大事。后来他嚼舌而死。

  这是用舌根造作妄语,蒙骗世人,结果现世就以嚼舌惨死来受报,除了现世报之外,后世还有更深重的苦报。

  在佛法中为贪求名利而说妄语,罪业极大。《禅秘要经》云:“若有四众,于佛法中为利养故,贪求无厌,为好名闻而假伪作恶,实不坐禅,身口放逸,行放逸行,贪利养故,自言坐禅,如此比丘犯偷兰遮,过时不说,自不改悔,经须臾间即犯十三僧残。若经一日至于二日,当知此比丘是天人中贼、罗刹魁脍,必堕恶道,犯大重罪。若比丘、比丘尼实不见白骨,自言见白骨乃至阿那般那,是比丘、比丘尼诳惑诸天龙鬼神等,此恶人辈是波旬种,为妄语故自说言我得不净观乃至顶法。此妄语人命终之后,疾于电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寿命一劫。从地狱出,堕饿鬼中,八千岁时,啖热铁丸。从饿鬼出,堕畜生中,生常负重,死复剥皮。经五百身,还生人中,聋盲喑哑,癃残百病,以为衣服。如是经苦不可具说。”

  往昔罽宾国有位离越阿罗汉,在山中坐禅。有人丢了一头牛,牛主循着牛的脚印找到了离越的住处。

  当时离越阿罗汉正在煮草染衣,奇怪的是,法衣自然变成牛皮,染汁自然变成牛血,所煮的染草自然变成牛肉,钵盂自然变成牛头。见此情景,牛主就把离越阿罗汉绑起来,交给国王。国王将他关入监狱。

  一晃过了十二年。期间,离越阿罗汉常常给狱监养马除粪。他有五百位证得阿罗汉果的弟子,一直在寻找师父,始终不知下落。在业缘将尽时,有一位弟子终于观察到师父被囚禁在罽宾国的监狱里,就告诉国王:“我师父在监狱里,希望国王裁决处理。”

  国王派人去狱中核实。使者进入监狱,只见一人相貌憔悴,头发胡须很长,正在给狱监养马除粪。使者回禀国王:“没有见到沙门离越。”

  离越的弟子很有智慧,对国王说:“希望大王下一道命令,凡是比丘都允许出狱。”国王照着他的话宣布。离越听到命令,顿时须发自落,袈裟披身,腾入虚空,显示种种神变。

  国王见此情景,五体投地,对离越说:“尊者!请接受我的忏悔。”并询问尊者是以什么业缘而感得十二年的牢狱之苦。

  离越说:“往昔有一世我丢了牛,一直跟踪寻找,诬陷一位辟支佛偷牛,经过一昼夜。我因此堕入三恶道,饱受无量苦楚。由余业未尽的缘故,今天我证得阿罗汉果,还需受报,受人诬谤。”

  此案例显示了两点:一、妄语业增长广大;二、妄语业的领受等流。

  一、妄语业的增长广大:离越阿罗汉前世一昼夜中诬谤辟支佛偷牛,结果使他堕入恶趣感受无量的痛苦,转为人身证得阿罗汉果,还受余业势力的影响,被人诬谤入狱,十二年中喂马除粪,才最终消尽了这一业(这就像一粒种子由它的功能,会辗转不断地生长,一直到结出果实并穷尽为止。)。可见妄语业极为增长广大。

  二、领受等流:由前世诬谤人偷牛,今生便领受被人诬谤偷牛的果报。业力成熟的时候,法衣、染汁、染草、钵盂,自然变为牛皮、牛血、牛肉、牛头的形象。

  是谁制造了这一幕闹剧使离越遭受诽谤呢?不是梵天,不是帝释,也不是无因生,唯是自己往昔所造诬谤他人的黑业。从这里思惟,会感觉到业力不可思议。果随因转,就像谷响回应声音,传出去什么,就回应什么,丝毫不错乱。由怎样待人处事,就会得到同类的回报,叫做领受等流。认识此理之后,会知道对待万事万物的态度与人生的成败,关系密切。对于任何一个生命、任何一件事,发出去什么,就回收到什么,哪怕是地位极其卑贱的人、一只蚂蚁或一朵花,如果以不善的方式对待它,就是障碍自己,而待之以友善,则会积集广大福德。因此,由抉择业与果的关系就能决定,为人之道就是一个“善”字。只有善的方式是最合理的,此外没有别的方式。如果对万事万物都以善心对待,得到的就都是善的回报。这是领受等流给我们的启示。

  佛世时,一位能喜比丘以神通力来到海边,见到一个裸体饿鬼。饿鬼披头散发,头发盖住了全身,双目失明,从鼻孔和口中不断地爬出很多小虫,咬食他的身肉。他身体枯槁,如同焦木,浑身散发着臭气,远到一由旬之外都能闻到。饿鬼还被花斑狗追咬着,浑身痛苦不堪,在痛苦的逼迫之下狂奔乱叫。

  能喜比丘返回舍卫城,把这次见闻禀告佛。佛谈起此饿鬼的前世因缘说:“往昔迦叶佛时代,有位施主的女儿,长大之后对迦叶佛的教法生起信心。她发心出家,修学三藏,后来成为一名法师,收到很多供养。她曾经劝很多施主发心修建经堂、佛塔,供养佛与僧众。但因为她相貌好、年轻有为,又生在富贵之家,养成了骄慢的性格。

  后来她犯了根本戒,仍然享用僧众的财产,最终还是被其他比丘尼发现,准备将她摈除。这时,她大发嗔心,恶口骂人,还诽谤其他有学无学的比丘尼违犯了戒律。

  此后,她被逐出僧团,但仍然恶习不改,在白衣居士前到处宣说僧众本来没有的过失,使僧众彼此间产生邪见,连白衣也对僧众颇有微辞。有些不明事理的人盲从邪说,对三宝退失信心,不再供养僧众。

  当时的比丘尼就是今天的裸体饿鬼。因为她以恶心诽谤有学和无学比丘尼众,所以转生为饿鬼;又因她对僧众无因诽谤,恶口谩骂,结果感得口鼻中爬出很多小虫,咬噬她的身肉;由于破戒后仍然直接享用僧众财物,以及无因诽谤僧众,使得白衣退失信心,因此被许多花斑恶狗紧追撕咬;她骂人时以斜眼看人,所以导致双眼瞎盲(此处看出,由业有种种差别,果便有种种差别)。”

  这则案例中,比丘尼造作了严重的妄语业,诽谤有学无学比丘尼和僧众,对境严厉,影响恶劣,感受的果报也极为惨烈。

  在诸多妄语中,以背弃誓言的罪业尤为严重。《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事:

  张福是杜林镇人,平时以贩运为业。有一天,他和当地的土豪争路,土豪指挥他的仆人把张福推下石桥。

  当时,河水刚刚结冰,冰块的棱角像利刃一样锋利,张福的头颅骨被撞而破裂。人们把他抬上来的时候,他已经奄奄一息。

  杜林镇的里长一向痛恨这土豪,就立即把案子上报官府。官府估计这桩案件有利可图,所以对狱讼追得很紧。

  张福让母亲私下去见土豪,转达他的话说:“让你偿命,对我有什么好处?只要你答应在我死之后,代养我的老母和幼儿,趁我还没有断气,我可以到官府去承认是我自己失足掉下桥去的。”土豪当即答应了他的条件。

  张福粗识文字,他忍痛自己写下一篇自供状,由于供状确凿,官府也没有办法。但张福死后,土豪竟然负约,否认生前的承诺。张福的母亲屡次向官府控告,终因有张福的供词作根据,官府也无法为他申冤。后来,土豪一次喝醉了酒,骑马夜行,忽然马失前蹄,也掉到桥下摔死了。(《阅微草堂笔记白话译本》)

  有人想:土豪只背弃了一句承诺,为什么要受这样的报应?应知这一句承诺的分量,表面上只是一句话,实际上却承诺了担负抚养张福老母和幼儿的责任,其中包含了成年累月各方面应尽的义务。所以背弃一句承诺,就是背弃所应负的一切责任。因果律是公平的,背弃承诺,想占便宜,结果反而落得横死的下场。

  所以言语之道甚大,切不可轻率而言。稳重的人不轻易承诺,一经承诺,就如石上刻字,永无变改。轻浮者则相反,最初轻易发誓,过了两、三天就背弃不顾,这是拿誓言当儿戏,后果不堪设想。

  《感应篇注训证》中记载一事:

  苏州吴趋坊的施翁平素喜欢布施钱财,年过四十才生一子。

  有一次,他带着几百两银子到虎丘去修建观音大殿,忽然听到剑池旁边传来一阵哭声,上前一看,原来是幼时私塾的同桌桂迁。

  施翁急忙上前慰问,桂迁说:“家里贫穷,欠了债,被逼债走投无路,打算在此了却生命。”

  施翁很同情他,就送他三百两银子。桂迁向着观世音菩萨礼拜并发誓说:“施君大恩今生不能报,来世也要做犬马报答。”哭着就跪拜而去。

  施翁回家以后,桂迁上门来致谢。施翁见他贫苦,又把一片枣园送给他安身。桂迁有个女儿,施翁又约定了婚姻。

  不久,桂迁在枣树下挖出了埋藏的银子一千多两,是施翁父亲当年埋藏的。从此,桂迁家变得殷实富足起来,施翁家却日渐衰落。夫妻相继死亡,儿子施还也落得无依无靠。

  桂迁听从妻子孙氏的话,不但隐讳了以前的誓言,还想赖掉婚约,竟然把全家搬到会稽。施还去投靠他,他拒绝不接纳。施还不得已,只好托邻居向桂迁提出过去父亲资助过他三百两银子的事。

  桂迁说:“借贷须要有借据,只要拿借据来,我绝不赖账。”施还听了很气愤,哭着回去。

  几年后,桂迁到京城办事,被人欺骗,丧失了一半家财。住在旅店里无聊,渐渐昏睡过去,忽然感觉自己到了一所大宅院的门前。院门关闭着,旁边有个洞,他不自觉地双手趴地,钻了进去。只见大厅里灯火辉煌,有个老人靠着桌端坐,就是施翁。

  桂迁很惭愧,想作揖行礼,但手趴在地上怎么也站不起。抬头和施翁说话,施翁也不回答,只是呵斥他说:“畜生当死,狂叫什么?”又见施还从里面出来。桂迁就咬住他的衣服,作出谄笑的样子请罪。

  施还骂道:“畜生,你装什么怪?”一脚把他踢开。桂迁听到频频叫他畜生,心中纳闷。他低着头走到了厨房,见施母正坐着切一块煮熟的肉。桂迁就在左右跳来跳去,并蹲着说:“夫人家都怀旧恨呀!”这样乞求给他一块肉吃。

  施母叫仆女说:“畜生嗥嗥乱叫,实在讨厌,快拿棍子把它赶走。”

  桂迁大吃一惊,跑到后园,一见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在,仔细一看,都是狗相。回头看自己的身影,也是狗相。

  他心里很害怕,问妻子:“为什么到这里来?”

  妻子说:“你还记得观音大殿前的誓言吗?还有什么可说的!”

  夫妻父子就绕着鱼池旁边走,肚子饿极了。见到有人粪,闻了闻,气味也不错。妻子和儿子先吃起来,自己也馋得流口水,用舌头舔了舔,觉得味道很美,只恨太少了。

  这时候,忽然听到传呼说:“主人命令,从这些狗中选只肥壮的煮了吃。”就把他的长子捆了去,哀叫声极为凄惨。

  桂迁猛然惊醒,原来是个梦。他急忙收拾行装回家。等他到家,见家里中堂旁边停了两副棺材,供桌上写着两个儿子的名字。他的心越发跳得厉害,赶忙进入卧室,妻子已经病危,快要断气。桂迁喊她,妻子忽然瞪着眼睛,用他长子的声音说:“父亲怎么今天才回来。阎王说我们家背负施家大恩,父亲以前有誓言,我们兄弟和母亲三人,明天要去施家投狗胎,两只公狗是我们兄弟,一只背上长瘤的母狗就是母亲。父亲阳寿未尽,到明年八月,也要做施家的狗,以实现以前的誓言。只有妹妹命里该和施还结为夫妻,可以免除此难。”说完就断气了。

  桂迁见到所说与梦境相符,又惊慌又痛苦。刚要殡葬,全部住房又烧起来,三副棺材都被烧成灰烬。

  他带着女儿到苏州去探问施家儿子的消息。他原以为施家赤贫,不知漂泊到哪里去了。

  到了施家,却见门墙焕然一新。问施家的邻居,才知施还中举,娶了邻居中支参政的女儿。桂迁惭愧悔恨,不知如何是好。他找到一位认识的人,向施家表示悔过,要求见面,而且想献出女儿作妾,来赎还以往的罪过。施还不答应。再三恳求才允许见一面。

  桂迁刚进门,突然从墙边窜出三只狗来,围着桂迁哀叫,其中有一只背上果然有瘤子。桂迁知道是妻子,心里很痛苦。

  他向施还哭拜着不肯起身,对施还讲述了自己的梦和妻子临终的话,而且说:“我的家已破不能回去,但愿恩人网开一面,收留我女儿作为婢女,我也愿意做仆人终身服侍,以免托生为狗,我就知足了。”

  施还见他说得悲惨真切,也就勉强答应,选一吉日娶他女儿作妾。桂迁也随女儿住在施宅旁边。

  这天夜晚,桂迁梦见妻子说:“幸亏你悔罪,施家的祖先已经为你乞求赦免,我们母子也得以脱去狗身。”到天亮,听说三只狗夜里全死了。(《感应篇例证·语译》)

  有些人认为:杀盗淫的业力强,的确有严重的果报,而语言只是随便说说,不会有严重的后果。其实,语言的力用很大,比如虚假立誓,以缘起之力会真正实现,上述邪淫事例中翟光远打妄语说:“如果我做了此事,就遭雷劈。”后来果被雷劈。这则案例也显示了类似的果报。桂迁被同学施翁救济,在观音菩萨前发誓:今生若不能报恩,来世也要做犬马报答。但他发誓之后隐讳誓言,赖掉婚约。在施还投靠他时,拒不承认自己受过同学救济,以一句背弃誓言的妄语,舍弃了自己应做的报恩,使得施还走投无路。桂迁万万想不到自己背弃誓言会在一家人身上制造果报。人算不如天算,桂迁有办法舍弃誓言不报恩,因果律就让他一家人给施家做狗来酬誓。幸亏他忏悔得快,诚心愿做施家的仆人,才免去了堕为狗身之难。所以语业作用极大,不可不畏。

  从正面来说,诚实语也有极大的力量。比如《贤愚经》上说,世尊因地为了救一只鸽子,割舍身肉而作交换,当时帝释考验他说:“你今天损坏身体,痛彻骨髓,没有悔恨心吗?”菩萨答:“没有。”帝释说:“我看到你浑身颤抖,你还说没有悔恨,有什么证明?”菩萨发誓:“我从始至终没有丝毫悔恨。凡我所愿,一定获得。如果我所说诚实不虚,就让我的身体恢复如初。”发誓完之后,身体就立即恢复,超胜于前。

  所以,真诚誓言的力量是极大的,如果我们每句话都是诚谛语,就会有强大的摄服力量,这是语业法尔如是的规律。

  宋代司马光开示刘器修身的要点时说:“功夫唯是真诚,先自不妄语开始。”他说刘器生平就是一个“诚”字,颠扑不破。当时在老百姓中流传一种说法,如果到了南京不见刘器,就像过泗洲不见大圣一样。他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感召力?就在真诚二字。而语言有一分虚妄,就会丧失一分真诚的力量,如果下至毫厘都不欺妄,就会有极大的威力。

  明白语业的作用后,我们应如何行持呢?就是要改正说妄语的毛病,做一个诚实的人。对人真诚,口善心善,心口如一,凡是承诺过的事,一定兑现。能这样做,就是了不起的人。当然,为利他而说方便妄语,是菩萨行,这一点也要辨清楚。

  申三、剖析当代社会妄语业

  当今人类的贪欲急剧膨胀,为了获取名利而造作妄语业的现象非常普遍。

  在商界,不择手段吹嘘夸大商品的功能成了家常便饭。比如一种普通的食品,一经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就成为能益寿延年、开发智力、治疗百病的“灵丹妙药”,使千家万户上当受骗。本来是令人智识昏昧的酒,在广告画面上却展现为有益健康、清净、高雅的形象,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刊登和播放这些广告的报刊、电视、网站等,为了赚取广告费,扮演着帮凶的角色。

  没有职业道德的一些记者和编辑,在收取贿赂后,写出不符事实的所谓有偿新闻,为个人树碑立传。许多骗子由此摇身一变,成为社会名流、成功人士,再借这个吹响了的名声,大肆行骗。

  也有医院,本不具备相应的医疗技术、设备、条件,却拼命地在各种媒体上做广告,声称医疗条件如何先进、专家的医术如何高超、效果如何显著,以此招揽病人。慕名而来的患者在付出了巨额医疗费、几乎倾家荡产之后,病情却毫无起色。这时院方就以种种借口推脱责任,将病人一脚踢开。

  文艺界的谎言更是大肆泛滥,许多所谓的纪实文学、电影、电视,完全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任意篡改。

  学术界本来以追求真理、严谨求实而自称,但今天弄虚作假的现象也是触目惊心。比如为了评上职称,或者为了使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随意编造实验数据。或者,在收受不法商人的钱财之后,不经严格测试,就开出虚假的鉴定报告。这些完全违背了学术工作者基本的求实、诚信的职业道德。

  在职场上,为求职、升职,花钱买假文凭、假学历,编造虚假的工作简历、技术特长等,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

  某些娱乐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极尽巧舌之能事,出口就是妄语、绮语、不堪入耳的下流语,人们却听得津津有味,神魂颠倒,把这位无惭无愧的人奉为偶像来崇拜效仿。

  某些旅游景点,为了招揽游客,把穷山僻壤描绘成人文胜地、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大做宣传,引人上当。

  某些假气功师,为了骗取钱财办班收徒。吹嘘他的功法能强身健体,开发种种人体特异功能,结果许多人不仅没炼出功能,反而出偏,诱发出精神疾病。

  从上述举例中可以看出今天的妄语业极为严重,原先引以为耻的恶业,现在习以为常,不以为恶。在现代信息社会,妄语的业相非常巨大,加行的方式,不是一个人说给另一个人听,而是幕后操纵者以电视、报刊、网络、媒体等作为传播途径,以文字、画面、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渲染,而且,传播次数不是一次,而是在报刊、电台、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密集投放、狂轰滥炸,短时间内让亿万观众受其影响,这是妄语加行极为放大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前所未有的妄语业相,其根源出在哪里呢?就出在人们没有因果正见,不了知妄语的罪报,因此一经激发出来,人人效仿,纷纷卷入。只有在人们心中建立起因果正见,才能让这铺天盖地、无休无止的欺骗彻底消失。

  妄语的意乐中有“变想”这一环节。某些广告的策略就在此处。比如,一种商品功能很一般,就烘托成功能非凡;本是很丑陋的,就装扮成清净、美妙,这就是采用变想的手段。商人为谋取利润,要想方设法让人上当,他就一定要用变想的手法。他知道如果不变想,如实而说,就不可能吸引更多人来购买他的商品,形象做得美做得大,渲染得好,以此来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引生购买欲。人们生活在符号的假相世界中,遍计执著的习气非常深重,一见到符号,都不看本质,就在广告的暗示下,对商品产生良好印象,争相购买。所以,广告诳骗受众的主要方式就是“变想”。

  “想”,本是心中显现的相,反映在外境画面、文字、声音等上,一定要改变原相,才能起到欺惑的效果。用人物、场景、图案、色彩、语言、背景音乐等,精心营造、组合一个个符号,打造出总的假相,妄现出商品的价值与意义,使人们取相误解,这就是广告“变想”之义。

  《大智度论》中讲述了妄语的十种罪报:

  一、口气臭。

  二、善神远之,非人得便。

  护持白法的善神会远离说妄语者,非人则乘虚而入,扰乱他的身心。以一个国家来说,如果国民普遍缺乏诚信,国家就没有正气,邪恶文化极易侵入、盛行。

  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

  即使自己说的是实语,他人也不信受。今天,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信任,也是妄语业泛滥的结果。

  四、智人谋议,常不参预。

  以妄语习气之力,喜欢住在妄语纷纷的世界里,智者谛实的言论,使人离苦得乐的言论,反而避而远之,不愿接受。在妄语盛行的时代,人们津津乐道的都是具欺诳性的法,在充斥着吹嘘、伪饰、夸张的虚假境界里,觉得很相应,而真正交流正法言教的处所,却不愿趋入、参与。

  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

  比如今天看到大名人、大商人常受诽谤,越是公众人物,越遭人随意批评,恶名比谁都传播得快。发生了一点事,就被记者炒作,编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新闻,一瞬间就传遍全世界,这也是妄语业的果报。

  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

  常常说妄语者,不为人尊重。虽然他在上面说教言,却没有人信受奉行。

  七、常多忧愁。

  说妄语心不坦然,常怀忧愁,担心别人揭穿他的诡计。吹嘘得越厉害,就越担心真相暴露。

  八、种诽谤业因缘。

  种下未来受人诽谤的因缘。

  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

  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

  后两条是说妄语业的异熟果和领受等流果。为妄语业力所牵,命终堕入地狱。从地狱中脱生为人,常常被人诽谤。

  未二、离间语分二:一、何为离间语  二、引事例说明离间语及其果报

  申一、何为离间语

  【离间语。事者,谓诸有情或和不和。】

  离间语之事有二:一、诸有情和合;二、诸有情不和合。

  【意乐分三:想及烦恼如前。等起者,和顺有情,乐乖离欲,不和有情,乐不合欲。】

  离间语的意乐分三:

  一、“想”,是对有情和合或不和合作无错误想。

  二、“烦恼”,是贪嗔痴中任何一种。

  三、“等起”,包括:(一)于和顺有情,乐意其乖离的欲;(二)于不和合有情,乐意其不和合的欲。

  【加行者,随以实语,若非实语,随说所说,若美不美,随其所求,为自为他,而有陈说。】

  离间语的加行:不论以真实语或非真实语,不论表达的言辞是否美妙,不论动机是为自己或为他人,而有述说。

  《瑜伽师地论》上讲,教他说离间语,也是离间语的加行,犯离间语罪。

  【究竟者,《摄分》中云:“究竟者,谓所破领解。”谓他了解所说离言。】

  离间语的究竟,如《摄抉择分》所说:“所谓究竟,是指所破对象领解了语意。”即听者了解所说离间语的意义。

  申二、引事例说明离间语及其果报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巧舌罚哑的案例:

  古代江宁有位书生,住在老家的废花园里。某个月夜,有位艳女在窗户边向里窥视。书生心想:她不是鬼,就是狐。因为见她容貌姣丽,心生爱慕,也就不害怕,招她进到屋里。但这女子始终不开口说话,问她也不答应,只是含笑顾盼而已。

  过了一个多月,始终如此,书生不解。有一天,一再盘问,她才提笔写出自己的身世:“我本是明朝某翰林的侍妾,不幸短命而亡。因我平生很会挑拨离间,使一家骨肉产生矛盾,形同水火,死后遭冥司责罚,做喑哑之鬼,已沉沦二百余年了。如果你能为我写《金刚经》十部,得蒙佛力超脱苦海,我生生世世感恩不尽。”

  书生答应满她的愿。到写经完毕之日,女鬼又来拜谢,仍提笔写道:“凭借写《金刚经》忏悔,已脱鬼趣。但前生罪重,只能带业转生,还需要做三世哑女才能说话。”(《阅微草堂笔记白话译本》)

  侍妾舌头很巧,善于言辞。如果以此舌说和合语、软语、实语,绝不至于变作哑巴。但侍妾没有智慧,只用此舌挑拨离间,造诸口恶,因此堕入恶趣,做了喑哑之鬼。

  再讲一则事例:

  古代四明有个叫葛鼎鼐的秀才。每次他去学堂时,必定经过一座土地庙。有一天,庙祝梦见神对他说:“葛状元经过时,我必须起立,请你给我修一道屏障挡一下。”

  庙祝遵神吩咐,准备动工。这一天,又梦见神说:“不必建了,葛生代人写休书,功名已被削尽。”

  原来,有一同乡人想休掉妻子,自己不能写,就叫葛生代笔。不料此事折福如此厉害。葛生后来明白事理,生起了大忏悔心,尽力使这对夫妇重归于好。后来他中榜,官只做到副使。

  夫妻不和,本应劝解和好。葛生却写休书,乐意人家破裂,造成夫妻双方都感受家庭破裂之苦,因此极损福德。

  之前,葛生有做状元的福德,当他经过时,庙神不得不起立致敬,但写了休书,功名被削尽,庙神也懒得理他。所以,感应迅速,一言一行都有因果。积德行善,福德日隆,人就变得尊贵;造恶损人,福德削减,人也变为卑贱。

  清朝顺治年间,浙江有一位孝廉,他的朋友贪恋某人妻子的美色,想占为己有。孝廉替他出主意,散布流言,挑拨其夫,说他妻子和外人有私情。那人听信后,打算休掉妻子,就和孝廉商量。孝廉竭力促成,并帮他写休书。草稿写好后,那人抄下就走了。这时来了一个卖笔的,孝廉去买笔。等他回来,发现草稿不翼而飞。

  后来他参加会试,带着那支笔进入考场,没想到那张休书草稿竟从笔管中掉出来,被搜查的人发现,定为作弊。他在监考官前大呼冤枉,最后被处罚除名。

  以上是破人婚姻或参与破人婚姻方面的案例。造这种恶业,会迅速削减福德。其中的道理,下面再作分析:

  有情之间有和合、乖离两种关系。《辨法法性论》说:有情界的“共同”,就是彼此作为增上缘。如果彼此和合,就能互相起增上作用,对双方都有益。如果关系恶化,乖离不合,一定两败俱伤。又因为业力增长广大,在没有和好期间,甚至会在极漫长的生世中,一直成为怨对。所以,我们应当存心愿世间所有的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君臣都和睦相处。如果在众生彼此出现矛盾时,乐意他们不和,就是在其中充当了破人关系的帮凶,罪过严重。

  人伦中,夫妻是重要的一伦。破人夫妻,大损于自己的福德。有些人认为这只是让两个人分开罢了。事实上,关系破裂了,就很难破镜重圆,会造成双方内心很深的痛苦。而且,伴随着一个家庭的破裂,父子、母子、婆媳等一系列的人伦关系都会受到损坏。家庭就像一部由各种部件组合而成的机器,在没有破散时,会正常地运转,发挥各方面的功能,一旦破碎,就像机器破散,每个零件都因失去整体的依托而受到坏损一样,对子女、父母和自身,都造成极大的损失和痛苦。因此,前前后后的业果算起来,实在是一笔沉重的业债。

  一般人不会蓄意挑拨他人的夫妻关系,但会觉得,有种夫妻生活在一起整天争吵,彼此痛苦,不如早点分手。其实,这已经有了离间的心。因为这是愿人夫妻破裂,人伦是由业决定的,人由业缘而走在一起,无缘不会相遇,有缘也不可能人为强分。普通人不会了知其中的前后因缘,不能想当然地愿其破裂。

  下面举例说明婚姻都是前缘所定:

  宋朝末年,有个姓王的临川人,他的妻子被元朝军兵抢走,因为守贞不屈服而死去。

  过了十余年,王还想再娶,但总不成功。一天夜里,他梦见死去的妻子对他说:“我出生在某某家,今年十七岁,再过七年,会嫁给你做妻子。”第二天他派人去寻找,果然有此人,他就直接上门以礼定亲,一句话就成功了。

  所以,夫妻姻缘都是前定。姻缘有两种:善缘而来;恶缘而来。若是善缘而来,不结亲,结合的心念就不会休止。若是恶缘而来,不完结怨害业债,也不会罢休。总之都是随业缘而转。因此,婚姻并非以个人意愿所能破坏。作为旁人,应有的态度是:对善缘,愿它保持;对恶缘,愿它化解。这样存心就是善,自生福德。反之,用错了心,是善缘,愿它不长久;是恶缘,乐其破裂,这样存心就是恶,自损福德。所以任何情况下都要遮止说离间语,只能存心愿人人和合。

  上面讲了不能离间他人夫妻关系。同样,兄弟、朋友、师徒、主仆等伦理关系,也都不能离间,否则会遭到惨重报应。

  《感应篇汇编》中有一则事例:

  有个叫安庭柏的人,喜欢离间,而且极具口才。即使是至亲,被他离间,也立即形同水火。有亲兄弟经他挑拨而发生争斗的;有情投意合的朋友,因为听信他离间而断交的。后来,他贫困潦倒,面颊生疮,喉咙和舌头溃烂,在绝食号叫中死去。

  在离间语中,以破坏僧众和合,果报最为严重。比如提婆达多破和合僧,致使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心中都没有生起善根。虽然今天不会发生真正的破和合僧,但是挑拨师徒之间的关系、佛教团体之间的关系却很容易发生。如《文殊根本续》说:若有一个在寺庙、上师之间制造矛盾,犹如搅拌血液之棍子一般的人,死后立即堕入无间地狱中。若挑起僧众发生纠纷,则直至没有缓解之前,当地的所有众生都因生起嗔心而堕入地狱,好似焚焦的大地无法生长苗芽一般,发生纠纷的村落所在地数由旬以内不能生起修持佛法之果。

  造离间语的果报:后世堕入三恶趣,或者堕在拔舌、烊铜、犁耕等地狱中长劫受苦,或者堕在畜生道中啖食粪便,如同鹈鹕鸟一样无有舌根。即使凭少许的善业得到人身,也有俱生而来的生理残障,舌根不具,口气发臭,喑哑不能言语,或者语不流利,齿不齐整、洁白,纵然口说善语,他人也不信用。而且由余业所感,眷属鄙恶、互不和合。

  未三、粗恶语分二:一、何为粗恶语 二、引事例说明粗恶语及其果报

  申一、何为粗恶语

  【粗恶语。事者,谓诸有情能引恚恼。】

  粗恶语的事,即能引生恚恼的有情。

  【意乐中:想、烦恼如前,等起者,谓乐粗言欲。】

  粗恶语的意乐中,“想”,是于彼彼想;“烦恼”,是贪嗔痴中任何一种;“等起”,是爱乐言说粗恶语的欲。

  【加行者,谓以若实若非实语,或依种过,或依身过,或依业过,或依戒过,或依现行所有过失,说非爱语。】

  粗恶语的加行,是以真实语或非真实语,或依他种姓过失(如屠夫之子、妓女之子、罪犯之子等),或依他根身过失(如哑巴、盲人等),或依他身口意三业过失,或依他违犯禁戒过失,或依他现在行为过失,而说他所不爱乐的语言。

  【究竟者,《摄分》中说:“究竟者,谓呵骂彼。”《俱舍释》说:须所说境,解所说义。】

  粗恶语的究竟,《摄抉择分》说:究竟,就是呵骂他人。

  《俱舍自释》说:必须对方领解所说粗恶语的意义。

  申二、引事例说明粗恶语及其果报

  当代有一位青年,才华出众,二十岁就获得数学博士学位。一所名牌大学破格直接聘他为副教授,可是十年过去了,他都没有升为教授。他这样有天赋,为什么十年都得不到提升呢?原因出在他这十年以来所发表的论文中,都有指责其他教授缺点的地方,而且讲得很精辟,击中了别人的弱点。所以他这十年要升级时,都被那些教授压下来。后来,他的朋友劝他写论文换一个角度写,就是赞叹其他教授的优点。这位才子一听建议,脸色显得很难看,觉得很困难,因为多年以来批评别人习惯了,再换成欣赏别人,很不习惯。

  由这则事例能看到造作等流的作用,就是以业习的力量会不断地发起同类造作。这位副教授喜欢指责别人的缺点,养成了习惯,要他改成赞赏别人,非常不容易。所以,串习什么方式就会习惯什么方式。

  我们如果不在语言上学好,常常说恶口,一旦串习坚固,就会在自己身上出现语言障碍,甚至做不到真心对别人说一句和善的语言。还有一点就是存心不同,后果也截然不同。如果用心刻薄,一出语就指责、嘲讽、抨击,福德就逐渐削减;而存心厚道,常常随喜赞叹,福德就日渐深厚。所以要常常看别人的优点,念别人的好处。

  下面看一则恶口受报的事例:

  明朝末年,苏州有个姓秦的书生,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尤其擅长作诗词。他才思敏捷,可以即刻写成文章。但他个性轻狂刻薄,说话不让人。见人有缺点,就写诗攻击对方,听到某人做事可笑,就写成歌词进行讽刺。

  他有位邻居,在男女的事上有失检点。他知道之后,当即写了十首《黄莺儿》的词调笑,内容绘声绘色,写得很露骨。这首词远近流传,因为此事,他多次当街挨打,甚至被人剥开衣服痛打。还有一次因填词成歌,讽刺他人的行为,被人诬告吃官司。

  因为宿世习气太坚固,他一直改不过来。到晚年时,他染上了疟疾病。病好不久就精神错乱,常吃自己的粪便,又拿刀割自己的舌头。幸亏被家人发现,及时夺下他的刀。家人没有办法,只好把他关进一间空房子里。他找不到刀,就一点一点嚼自己的舌头,再和着血吐出来,从房间里传出一股难闻的臭气,让人作呕,而秦生自己却一点也没知觉。有一天,他从窗户的缝隙中看见一把劈柴用的斧头,就破窗而出,举斧把自己砍死了。这是恶口业的报应。

  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为人刻薄,喜欢恶语中伤他人。他绘声绘色地描述别人的缺点、隐私,以此为乐,这必定招致对方的怨恨,况且他做成诗歌,使他人的恶名广为流传,无形中使自己的福德大为削减。如果人能常常以舌根劝善、宣扬因果、劝发菩提心、劝念佛法僧,口德会越来越好,福德也越来越增上广大。相反,以舌宣扬邪说、传人过恶,也会造下无量罪业。秦生因为前世修善才感得这样好的文才,可惜用错了地方,巧舌成了说恶语的利器处处伤人,结果自嚼舌头,发疯自杀,落得极为悲惨的下场,报应是如此准确。

  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有位侍奉他的小妾讲她祖母很会骂人,后来此祖母没有任何疾病,却忽然舌头烂到喉咙处,不能吃饭、说话,痛得翻来覆去,几天之后便死了。

  这位祖母骂人时,以势压人,别人都怕她,而她最后竟坏在这条舌头上。舌根的相与口业关系密切,比如连续三世不妄语,舌头就能覆住面部;而说多了恶口妄语,舌就会萎缩、糜烂。

  前面讲到粗恶语的事是能生恚恼的有情。这也提醒我们,如果是对能生起恚恼的境说恶语,就会对他造成伤害。我们说某人的过失或丑闻时,就如同对他的伤口发射利箭,会使他痛苦不堪。所以不能随便说恶语。只有在自己有利益对方的善心,而且对方对自己信任时,才可以指出他的过失。但常人很多时候不是出于善心,而是以烦恼发动口出恶语,那就是恶业。

  有这样一则事例,古代太平府有位周某,常爱谈论别人的短处。他和一位书生是好友,书生的妻子美貌有才华,风流放纵,但实际并没有外遇。

  有一天,周某和书生一起吃饭,忽然对书生说:“兄长度量真大,为什么受外人欺负却不计较,反而在这里豪饮?”书生惊愕不解。周某说:“尊夫人笑谑放浪不羁,老兄还不知道?”说着挽起袖子,竭尽笑骂诋毁之能事。同桌的人认为他说话荒诞不经,连连罚他喝酒。周某又说大话:“你们都冷眼旁观,我是热心肠,不能做那种想说又不说的庸人之态。”书生气得满脸通红,起身返回自己的家。他的妻子听到此事,愤恨而死。

  康熙八年,周某参加省里考试,刚领试卷进入考场,忽然有鬼在卷面上写了“好谈闺阃[2]”四字。他急忙用衣袖擦拭,怎么也擦不掉。于是潦草地写完文章了事。一出考场就吐血而死。

  有些人会说:“我性格直爽,有什么说什么。”这也要善加辨别,如果有什么就能说什么,那么普天下的凡夫都有过失,是否能把每个人的过失都揪出来恶骂一遍呢?三界众生都是业障病人,对待病人,是要以慈悲心去为他疗治,而不是恶骂抨击。周某说他是热心肠,不像别人想说而不说,他敢在大庭广众当中随意笑骂,这就像拿着剑肆无忌惮地刺人脸面一样,致使书生心怀忿恨,他的妻子也蒙羞而死。可见话语比刀剑还厉害,一句话就能伤害一个人。他的报应如何呢?当众破人名声,致人死地,导致有鬼将“好谈闺阃”四字写在试卷上,使他颜面丢尽,一出考场便吐血而死。天道好还,骂人者骂己,坏人名誉者坏己名誉,我们千万要慎重。

  再看《感应篇汇编》中的几则事例:

  梁朝有个叫到溉的人,他的祖父曾经以挑粪为生。后来到溉做了吏部尚书。有一次何敬容请他,他没有答应。何敬容就对人说:“到溉还有一点余臭味,现在就学着一副贵人的架子。”到溉听了,怀恨在心。(何敬容以到溉的种姓过失嘲讽他,堂堂吏部尚书听了是何反应?就是怀恨在心。凡夫心态普遍如此,受了伤害便起报复之心,以恶口而结怨。)

  到溉的弟弟到洽有一天问刘孝绰:“我很想买东邻的地,可是地主不让,怎么办?”

  刘孝绰说:“只要多装几车粪堆在他家旁边叫他难受,他就搬了。”

  到洽听了很愤怒,后来因为此事把刘孝绰害了。

  所以,一句恶口就能伤天地和气,酿成一场悲剧。为人处世,不能随意对人冷嘲热讽,这会使人心的怒恨深入骨髓。古人说:“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实。”

  明朝汉州有位王生,喜欢指责他人过失。邻居死了儿子,他讥讽说:“你造恶深重,才有这种报应。”不久,他的两个孩子都病死了,邻居反讥他:“你造恶不是更深重吗?”又有一次,他的族兄考试名列四等,王生指责说:“你文章实在写得荒谬,怎么有望优取?”不到一年,他自己考试名列五等,族兄反讥他说:“我想兄弟的文章是不是更荒谬?”

  这则事例告诉我们,骂人者常被人骂,责人者常受人责。我们指责别人时,先要看看自己。自己既非完人,就有可被别人指责的地方。既然指责了别人的过失,怎么会不被别人指责呢?所以要谨记:“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又有一位孙文懿公,长得既矮小又丑陋,县令李昭言嘲笑他说:“像你这样的人物,世上能有几个?”这一年,孙文懿公以第三名考中科第。不久,执掌选拔官员的职务。这时,李昭言正好以选人身份等候调遣,孙公笑着说:“没想到你那句话,终于成了好兆头!”李惭愧万分,便辞官回家了。

  世事无常,今天坐在上面骂人,明天落下来时怎么办呢?今天有钱有势骂人,明天沦为乞丐,又怎么办呢?换一角度看,你看众生有一处短,却没想到他有九十九处长;你看有一处超过他,却没看到有九十九处不如他。所以,对任何人都不可轻视,要常常觉得自己不如人家,这样就不容易犯指责人的毛病。菩萨显现怒骂之相,是示现威猛相调伏对方,遮止他造恶。但一般人需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自己德行不够、别人又对自己不信任时,不能轻易说对方过失。

  佛世时,有一位长者,他的妻子怀孕后,身体臭秽不堪,谁也不愿接近。她满月生下一个孩子,皮包骨头,瘦弱憔悴,极为难看,身上还沾着粪便。

  这个孩子长大后,不愿意呆在家中,喜欢吃粪便。父母和亲友都很厌恶,不愿意见他。后来他被逐出家门,流浪在外,以粪便为食。

  他这样颠倒反常,也是业力所致。他的前世因缘是这样的:

  往昔拘留孙佛时代,他出家做了一所寺院的住持。当时有几个施主供养僧众洗浴,洗浴后,再用香油涂身。僧众中有一位阿罗汉,住持看到他就生起嗔心,恶骂说:“你是出家人,还以香油涂身,这和用人粪涂身有什么差别?”阿罗汉听后,对他心生怜悯,就在他面前示现种种神变。住持当时便忏悔罪业,但以恶口的业力,五百世中身体常常臭秽,谁都不愿意接近他。

  在他对阿罗汉说“与人粪涂身有何差别”时,当即就在识田中熏下了黑业习气,业习成熟,就变现为身体臭秽、贪吃粪便的果报。世间万法无不遵循心作心现的规律,口如是说,心如是念,便如是显现,一切都是唯心自现的。

  佛世时,王舍城有一位长者,财宝无量。他的妻子怀胎十月将要临产,胎儿却始终不肯出生。不久她又怀身孕,生产之后,先前所怀的胎儿仍然住在右肋部位。像这样,接连生下了九子,先前的胎儿都不肯出生。后来,长者的妻子得重病死去。

  亲友们把她的尸体抬到坟场,请来大医师耆婆,剖腹取出来一个小孩。小孩的身体很小,胡须和头发却已经苍白。

  他弯腰驼背,边走边环顾四周,开口对亲属们说:“你们要知道,我前世恶口骂僧,今生便在母胎中感受六十年的痛苦。”

  亲属们听后,悲哀哭泣,说不出话来。

  这时,佛知道老小儿的善根已经成熟,就带领大众来到停尸场,问他:“你是长者比丘吗?”老小儿答:“是。”连问三次,都答是。大众便请问佛此事的宿世因缘。

  佛说:“在迦叶佛的时代,有一次,比丘们结夏安居,众僧和合,派一位老比丘做僧众的维那。大众共立制度,在安居期间,只有得道的圣僧才能和大众一起自恣。老维那没有得道,僧众不允许他布萨自恣。他心生恼恨,说:‘我专门管理僧众事务,让你们安心办道,今天还被拒之门外,不允许参与自恣布萨羯磨。’

  然后他就开始辱骂僧众。不久被关进了一间屋子。他怒气未消,大声嚷叫:‘我要让你们常关在黑暗中不见光明,就像我今天被关入暗室一样。’

  说完,老维那便自杀身亡,堕入地狱,受极大痛苦,直到如今才脱免为人。以宿世恶口余业的力量,还在母亲胎狱中被关闭六十年,暗无天日。”

  还有,往昔有一位三藏比丘见某老比丘缓慢进食,就说他像老牛反刍。以此恶业力,他在五百世中转生为牛,后来成为最后有者,生下来长着两个咽喉,反刍食物。

  又有一位三藏比丘对其他比丘说:“你们像牧童一样。”结果五百世转为牧童。

  又有一位年轻比丘,见老比丘跳过水沟的样子十分滑稽,就随口说:“你刚才的样子像猴子。”结果五百世转为猴子。

  又在迦叶佛教法中,有五百僧人给比丘取“断足”、“断臂”等恶名,由此多世之中堕入地狱,并在五百世中被砍断手脚死去。这一世转生为释迦族的五百女子,手脚被琉璃王的军众砍断。

  所以,不论取什么恶名,都以业力的增上广大,需要感受五百次的等流果。确实,说什么就变现什么,语业的力量不可思议。

  认识了业力无欺变现果报的法则后,就不能肆意乱想、乱说,语业上要谨慎防护,不能嘲讽他人,不能给别人取外号。当年在法王讲授《百业经》时,很多道友都在因果的认识上有很大进步,纷纷发愿不给他人取外号。

  未四、绮语分三:一、何为绮语 二、遣除疑惑 三、引事例说明绮语及其果报

  申一、何为绮语

  【绮语。事者,谓能引发无利之义。】

  绮语的事,是能引发无利益的所诠义。

  【意乐中三:想者,虽仅说为于彼彼想,然于此中,是即于其所欲说义,彼想而说,此中不须能解境故。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宣说无属乱语。】

  绮语的意乐有三:

  一、“想”,虽然《摄抉择分》中只说到是“于彼彼想”,但此处是指对欲说之义彼想而说,在造作绮语的这里不必要能领解语义的境,因此,绮语的究竟不需要“于境无误想”这一条件。

  二、“烦恼”,是贪嗔痴中任何一种。

  三、“等起”,是爱乐宣说全无关系的迷乱之语。

  【加行者,谓发勤勇宣说绮语。】

  “加行”,是发起勤勇宣说绮语。“发勤勇”,即发起勤作欢喜。

  【究竟者,谓才说绮语。】

  “究竟”,才说绮语便已究竟。

  【此复七事相应,谓若宣说斗讼竞诤,若于外论或梵志咒,以爱乐心受持讽颂,若苦逼语如伤叹等,若戏笑游乐受欲等语,若乐处众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若说醉语及颠狂语,若邪命语。】

  而且,绮语有七种类别,即斗讼竞诤语、诸婆罗门恶咒术语、苦所逼语、戏笑游乐语、处众杂语、颠狂语、邪命语。

  一、斗讼竞诤语:宣说斗争、诉讼、竞争的语言。

  二、诸婆罗门恶咒术语:对婆罗门等外道论典或梵志咒语,以爱乐心(“爱乐心”此三字是关键)受持讽诵。换言之,对佛法之外能引生无义利的报刊、杂志、书籍、影视、网络论坛、歌曲、新闻等,以爱乐心受持赞美、大声朗读或对他人宣说分别,都是绮语。如果是为显示内外教的胜劣差别,或为观察轮回苦等而宣说,则不属于绮语,因为并非以爱乐心宣说的缘故。

  三、苦所逼语:遭受身心诸苦而发出伤心愁叹之语等。

  四、戏笑游乐语:戏笑、游乐、受欲等的语言。

  五、处众杂语:乐于在大众中宣说王论、臣论、国论、盗贼论等。

  六、颠狂语:宣说醉酒之语及颠狂语。

  七、邪命语:比如,为求得名闻利养,而在施主面前宣说无意义的语言。

  【语无系属、无法相应、非义相应者,谓前后语无所连续,若说杂染,若歌笑等,若观舞时而发言词。】

  “语无系属”,即语言前后不关连。“无法相应”,即说杂染之语,不具正法的内涵。如《瑜伽师地论》所说:“显秽染故,名非有法语。”(显现秽染的缘故,名为“非有法语”,即不具足正法内涵的语言。)“非义相应”,即引发无意义的言语,如:歌舞戏笑等,或观看舞蹈时所发的言词。

  【前三语过,是否绮语,虽有二家,然此所说,顺于前家。】

  对于妄语、离间语、粗恶语这三者是否属于绮语,虽然有两家不同的说法,但此处按照前一家所说,判定属于绮语。

  以上绮语的事范围非常广泛。凡是不能引生利益的语言,都属于绮语。依此衡量,不具足正法涵义的语言,都是绮语。

  申二、遣除疑惑

  有人说:我是一个现代人,难道连自由说话的权利都不能有吗?谈论政治、经济、文艺、体育等的话题也不能随便吗?难道朋友之间不能开开玩笑吗?这些都要控制,学佛真不自由。为什么要这样限制我们呢?

  答:如果你在山道上开车,会不会把车限制在车道中行驶呢?会不会因为要自由而不入车道,随心所欲地横冲直撞呢?同样,禁止无意义的话语,是离苦得乐的正道,为什么不愿意趣入?我们的心是作者,舌头是画笔,话题是种种颜料,以什么心说什么话,就会在心上染什么色,也就是会在识田中熏下相应的种子,对自他的身心造成影响。

  宋代画家李伯时画马,圆通秀禅师告诫他,念念想马就会堕马身。以此类推,以爱乐心唱靡靡之音的歌曲,谈论世间染污话题,在信口开河之际,就密密麻麻地熏入了生死业种,报在三界。所以求解脱者一定要遮止绮语。

  语言对人内心的影响很大,在热衷于谈论某种世间话题时,内心的染污习气会由绮语而源源不断地带出来,心自然就变得散乱、污浊,无法保持安定、清净。所以语言与心的关系极为密切,不能认为随便谈谈不要紧,其实说每句话都会影响到心。

  在今天这个迷乱话语满天飞的时代,修行人若不禁止绮语,自心要与圣道相应,非常困难。细心观察就能发现,世人谈论的多是增长贪欲、嗔恚、愚痴的话题,如果对世间法的兴趣浓,在出世间法上的兴趣就会淡;利欲心浓,出离心就会淡;一消一长,大有关系,所以放纵绮语,就难与法相应。

  在生活和工作中,有时需要说一些世间话题,这时关键要保持正念,不能让心卷入到迷乱、邪恶的方面。为辨别、分析轮回的现象及体性,而谈论苦、空、无常、无我,这是说佛法,对自他有大利益,而绮语是以爱乐心谈论世间法常、乐、我、净,不但不能对自他引生义利,还将对解脱造成障碍,因此绮语是陷溺轮回之因,不可忽视。

  问:为什么在诵咒时要禁语呢?

  答:以绮语的作用会使心转入染污,转入无意义,因此如果在像如意宝一般的真言中杂入绮语念诵,则会大大损减功德。以比喻而言,禁语状态中念诵的咒语,句句是黄金,夹杂绮语就像在黄金中夹杂了许多废料,起不到纯金的作用,因此密续中说:“清净与不清净相差一千倍,有无等持相差一万倍。”莲花生大士也说:“夹杂绮语诵一年,不如禁语诵一月。”

  申三、引事例说明绮语及其果报

  有些所谓现代派的修行人,自认为是上根利器,不必拘泥细节。他们视放纵为洒脱,将不拘小节当作修行有境界,轻视律仪,恣意妄为。我们看看古代上根人严谨的修行作风:

  古代宏智禅师承事丹霞淳禅师。一次,他与一僧征诘公案时,不觉失声大笑。淳禅师责备说:“笑这一声,失去多少好事。你不知‘暂时不在,如同死人’吗?”宏智禅师拜下身去,信服淳禅师的教言。从此,虽在暗室之中,也不敢轻忽。

  可见要真实向上,绝不能在语业上有丝毫放纵。一言既出,心即随转,一说绮语,当下便迷乱,失去观照,因此真实用功之人必须戒除绮语。我们观察,常人用语言造的黑业是非常多的,尤其绮语,出口就是。自己的心稍不注意,对世间话题爱乐宣说,就已经造下绮语黑业。所以语言上要严加防范。

  宋朝光孝安禅师,住在清泰寺。一天,他在定中见两个僧人靠着栏杆彼此交谈。最初有天神护卫,听他们谈论。过了很久,天神便离开了。不久有恶鬼唾骂,扫除他们的脚印。安禅师出定后询问,得知二僧最初讨论佛法,之后讲一些家常之事,末后谈到财物供养。禅师知道真相后,一生再没有说过世俗之语。

  从这则事例看出,对说绮语的人,善神远离,恶鬼轻视。护法神护持的是正法,不会拥护说染污法造作黑业的人。因此,修行人自尊自律,才能得到尊重护持。禅师见说绮语天厌鬼怒,终身断除,由此获得了大成就。

  绮语恶业,以现代来说,还包括写无意义的论文、小说、歌词,制作播放能引发贪嗔痴的娱乐、影视节目。总之,传播不能给人带来利益的言论,都是绮语。

  《寿康宝鉴》中记载:有位张某,颇有文才,喜欢编小说,印刷后出售。他认为笔下云烟,并不会损伤阴德。一天夜晚,他梦到父亲呵责他说:“你的著作使读者心神荡漾,败坏他人的行为。冥府对此等罪案,惩罚最为严厉。你本来前程远大,寿命绵长,但以此口业福寿都折光了。可惜祖先几代培植的福业,在你手上毁于一旦!你还认为不伤阴德吗?”张某惊醒,心里非常后悔。不久,全家都被淹死。

  清道光初年,有位苏城的林阿秀,喜欢唱淫秽歌曲。以此黑业,他的喉咙长出乳鹅,腐烂而死。此案例告诫我们,不能唱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这是黑业,唱多了,身心都出问题。

  明代小说家施耐庵写《水浒传》,淫秽、偷盗、杀人的情节描绘得栩栩如生,后来他家子孙三代都成了哑巴。我们注意到,现代的小说、影视,多是诲淫诲盗,严重污染读者和观众的内心,罪过比杀人还重。杀人只是杀一身、害一世,而这些传媒杀千万身、害千万世。

  《寿康宝鉴》附录中有一则事例:

  渤海有个叫全如玉的人,虽然贫穷,但对行善勤勉努力,见人行好事,便夸奖鼓舞,始终不厌倦。他竭尽己力抄写善书,教化世人。

  一天,他渡海时,船被飓风吹到一座山边。全如玉登上山顶,遥望海天一色,十分畅快。这时忽然有位道人从林中走出,对全说:“世人崇尚虚假,上帝却喜人真诚。你生平劝人行善,又修善书,都是出于真心,不求人知,功德很大。”

  全如玉谦虚地说:“不敢当。”

  道人又说:“读书的儒生虽有才智,却不为圣贤阐发义理,反而编造淫词艳曲,流害天下万世,此种人堕入地狱,受无量苦,永无出期。你去看看,知道他们的罪过,也就知道你的功德。”

  道人拉着全如玉的手,行于云雾中。不久,遥见一所城池,题名“丰都”。守门人长得奇形怪状,见道人到来,都伏地叩头。又来到一所大衙门,门前侍卫林立,见到道人也是拜伏,殿堂题名为“森罗殿”。有位衣冠齐整的阎王出来迎接,对道人以礼相待,极为尊敬。

  道人说:“淫词艳曲最能损害人心,阴间必受惩罚,阳间人却浑然不知,依旧造业不止。带他去看个明白,回去转告世人。世人若能回心向道,也是大慈悲。”

  于是有两个差役把全如玉带到一处,那里有好几个人,有的受刀砍,有的受犁耕,有的受碓舂,有的受油炸。每次受罪完毕,很快又恢复原形。

  全问:“这些是什么人?”

  鬼卒答:“是写淫秽小说书籍的人。”

  全问:“罪业有尽期吗?”

  答:“万劫沉沦,想入蛆虫道尚不可能,哪里有尽期?”

  全如玉心中恐惧,想回去。差役就把他带回了森罗殿。

  道人和全如玉辞别阎王后,道人仍拉着全如玉的手回到原来的山顶。当时正遇顺风,全如玉告别道人,挂帆乘船而归,逢人便讲述自己的见闻,劝人行善。

  凡愚众生遍计的习气深重,常常不自主地随言论而转。如果向大众传播不清净、不如理、无实义的言论,就会引发人们的贪嗔痴,使之趣向恶业,罪过极为深重。传播者必定由此堕入恶趣。

  现代人处处鼓吹要“紧跟潮流”,连说话也要赶时髦,但是冷静地用智慧衡量,当今时代见浊、烦恼浊极为增盛,到处充斥着污秽、无意义的语言。话语“紧跟潮流”,实际上是紧跟现代的语恶潮流,损坏自他,毫无利益。因此,要有一双因果正见的眼目,才能不在语言的造作上误入歧途。

  午三、意业分三:一、贪欲 二、嗔恚 三、邪见

  未一、贪欲分三:一、何为贪欲 二、贪欲之究竟 三、以理与事例教诫学人

  申一、何为贪欲

  【贪欲。事者,谓属他财产。】

  贪欲的事,是属于他人的财产。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彼事作彼事想;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欲令属我。】

  贪欲的意乐分三:一、想,是对某事物确认无误,比如对一台电脑,知道它是电脑,而不是其它东西;二、烦恼,是贪嗔痴中任何一种;三、等起,是对此事物的占有欲。

  【加行者,谓于所思义,正发进趣。】

  贪欲的加行,是对所欲求的事物真实发起进趣。

  比如,生起追求心后,一再往所欲方面希求获得,就是贪欲的加行。

  申二、贪欲之究竟分三:一、真实 二、圆满之量 三、非圆满贪欲

  酉一、真实

  【究竟者,说于彼事,定期属己,谓念其财等愿成我有。】

  贪欲的究竟,是对彼事决定企图占为己有,也就是心想:愿此财物等归我所有。

  酉二、圆满之量

  【此中贪心圆满,须具五相:】

  贪心圆满之量,必须具足以下五相:

  【一、有耽著心,谓于自财所。】

  一、有耽著心:贪求财物成为己有。

  【二、有贪婪心,谓乐积财物。】

  二、有贪婪心:希求财物辗转增长。

  【三、有饕餮心,谓于属他资财等事,计为华好深生爱味。】

  三、有饕餮心:对他人所有的资财等事,心中分别此是殊胜美好而深深生起爱恋。

  【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凡彼所有何当属我。】

  四、有谋略心:即内心图谋:此等财物如何归属于我。

  【五、有覆蔽心,谓由贪欲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

  五、有覆蔽心:被贪欲覆蔽,自己不觉羞耻,不了知贪欲过患及从贪欲中出离。

  在生起前四心时,心中若能认识贪欲的过患,就能止息贪欲发展,而从贪欲中出离。可见,知过患是因,出离是果。

  酉三、非圆满贪欲

  【若此五心,随缺一种,贪欲心相即非圆满。】

  以上有耽著心等五心,缺少其一,贪欲的心相便不圆满。

  【《瑜伽师地论》中,于十不善俱说加行。】

  有人怀疑:贪欲只有意乐,为什么还说加行?答:这是依据《瑜伽师地论》而宣说的,该论中对十不善业都说了加行。

  以下举例宣说不圆满贪欲的种种情况:

  【又非圆满贪欲之理者,谓作是念:云何当能令其家主,成我仆使,如我所欲?】

  非圆满贪欲之理,即心想:怎样才能使此家主成为我的仆人,称合我的心愿?

  唐译《瑜伽师地论》中说,缘家主心想:我如何才能与家主一样,随意使唤奴仆,使他听从我,为我做事。如是希求他人侍奉自己,是对供侍生起贪欲。

  【又于其妻子等及饮食等诸资身具,亦如是思。】

  或者心想:他的妻子、儿女、仆人等,或者他的饮食等资身之具,怎样才能归属我呢?这是对摄受等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他知我少欲远离、勇猛精进、具足多闻、成施性等?】

  或者心想:怎样才能让他知道我少欲远离、勇猛精进、具足多闻、乐于布施等呢?“等”字包括“安住正念,寂定聪慧,诸漏永尽,守持戒律”等。如是希求他人赞扬、称颂,是对名誉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云何当能令诸国王及诸商主、四众弟子,供事于我,得衣食等?】

  或者心想:怎样才能使这些国王、商主或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等四众弟子供养承事我,获得衣食等财物?比如遇上一位富翁,心想:如何才能使他每月都供养我。如是希求供养,是对供养生起贪欲。

  【又作是念,起如是欲,云何令我当生天上,天妙五欲以为游戏,当生猛利[3]、遍入世界,乃至愿生他化自在。】

  或者心想:如何能使我生到天界,在天界中以五种妙欲尽情游戏。如何能使我生在自在天、遍入天中,乃至使我生到他化自在天。如是希求升天及享受天界妙欲,是对天界妙欲及殊胜之生生起贪欲。

  【又于父母、妻子、仆等、同梵行者[4]所有资具,发欲得者,亦是贪欲。】

  或者心想:如何能让我获得父母、妻子、子女、仆人、朋友、宰官、亲戚、兄弟、同梵行者等所拥有的资产,如是对资具发起欲得之心,是对资产生起贪欲。

  申三、以理与事例教诫学人

  学习上述贪欲的业相、贪欲圆满之相,及不圆满贪欲诸相时,如果不能做到反观自心,而只是在字面上记忆谈论,那就与修行无关。上面说过,佛菩萨的圣言都是指示我们修行的教授,如果闻思的是此事,而修行的却是彼事,那就成了闻思与修行脱节,即使听闻也得不到受用。正确的方法是:听受言教后,当即反观自心、修正自心。如此学一分法,就有一分离过增德的效用。比如:这一段说贪欲之相,实际是指示当人内心贪欲的相状。所以应当随法反观自身在哪方面有贪欲,是贪名誉?还是贪利养?或者贪恭敬?贪异性?贪升天?这些要一一检查,如果贪欲很大,则是堕恶趣的前相,应当及时修法遣除,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学习贪心圆满五相,要从中体会到:业本源于心念,一念微细间不知防范,就会发展成大祸患。因此要学会观照微细一念,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

  比如,对小车、洋房等外物有耽著心,如果不及时对治,习气就会增长,逐渐发展成有贪婪心、有饕餮心、有谋略心、有覆蔽心,习以成性之后,便沦为不知羞耻、不知出离的状态,形成贪结,严重障碍出离。因此,一念心虽小,关系却极大,不及时对治会发展成巨大过患。修行人应在自己起心动念处详加勘察,到底对何人、何物、何法耽著,察见有耽著之心,就立即自责或持咒念佛来转念,不令其相续。

  下面看两则案例:

  佛世时有一位居士,生前虔诚信奉供养三宝。他临终时,由于妻子伤心痛哭,使他心生悲哀,在依恋不舍中死去。而他的神识并没有离开,在妻子的鼻中化生为一只小虫。

  有个道人见妇人哭得伤心,就以好言劝解。这时妇人的眼泪和鼻涕一块流出,虫子也跟着掉落在地。妇人见了,十分羞愧,想用脚踩死虫子。道人急忙说:“不要踩死,它是你丈夫。”妇人说:“我丈夫奉经持戒,精进修法,无人能比,怎么会变成虫子?”道人说:“他临终的时候,你的哭泣让他动了情,所以堕落成小虫。”道人为小虫说法,小虫听法后忏悔,命终升到天界。

  案例中的居士一生勤修,临终对妻子生起一念爱染,就堕为小虫,可见贪欲是解脱的大障,不可不除。而要做到不为欲尘所转,必须在生前就锻炼从欲尘中出离,如果只寄望于临终有种种顺缘辅助,这是不保险的。只有靠平时在境界中治心,长久练习,临终才有把握。平时接触色声等欲尘时,要保持高度警觉。一发现心有染著,就立即依一句咒语或佛号,如利剑般斩断情思。若不这样修治,临终一刻,一念情生,就会前功尽弃。

  《释迦佛广传》中记载,释迦佛因地时曾是一位名叫桑嘎拉的商主。一次,他带领五百人去海中取宝,误入了铜洲罗刹女的领地,和罗刹女们结婚,生儿育女。后来,他们发现了罗刹女的真相,就一起骑上一匹具有神力的骏马王准备逃跑,这时打扮得美丽妖艳的罗刹女们携带着儿女赶来对商人们高声喊道:“恳请你们能把我们当作家属,我们已经没有任何家人亲戚,只有你们可以作我们的怙主、依投处、无偏亲友。这些是你们所有的饮食、妙衣、住处、珍宝、金银、右旋海螺……,请与我辈女人共享幸福生活。如果你们已经不再需要我们,那也请你们无论如何要把儿女一同带走。”

  商人们听后,有些开始生出“我的妻子”的念头,有些想到儿女,有些想起饮食等物,结果这些人全部落马,众罗刹女顷刻就把他们全部吃光,只有桑嘎拉一人无思无念,顺利返回。

  这则案例具有很大的启发性,其实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就是罗刹世界。物质异常繁荣,色声欲尘令人眼花缭乱,到处充满了诱惑,只要有钱,就能受用美食、时装、首饰、轿车、豪宅、美女、种种奢侈享受。如果身处在这个欲海中的修行人,对这些看似清净美妙的假相产生了耽著爱染,那就决定个个落马,成为罗刹女吞吃的对象。

  这些欲尘从本质来说是虚妄不实的,但我们凡夫无始以来就对五欲有强烈的贪执习气,认为这是恒常、真实、清净的,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由此长劫受生在六道中,备受苦恼。欲求解脱的人只有像桑嘎拉那样于欲尘无著无染,一心出离,才有希望。

  《贤愚经》中有一则顶生王的因缘:

  顶生王由宿世所造的福业力上升到了忉利天,历经三十三代,与帝释平起平坐。在第三十三代帝释王朝时,阿修罗王兴兵攻上天庭,与帝释交战。帝释打不过,只好退兵回入天城。顶生王出来应战,他吹贝角,弹弓箭,阿修罗王当即坠落在地。击败了阿修罗后,顶生王想:“我的力量无人能比,还与帝释平起平坐干什么?不如把他推翻,独霸为快。”他才生此心,当即掉落在天宫的大殿前。在他快死时,天人问他:“如果后世有人问顶生王是如何命终的,应怎样回答?”他说:“应答:‘顶生王是因贪欲而死。’”

  看过《贤愚经》的人都知道,顶生王曾统领四大部洲四十亿年,以他的福德力,七天连续降下珍宝雨,后来他逐步发展到四天王天、忉利天,享尽了荣华富贵,但他仍然不知满足,欲独霸天庭,结果坠落而死。我们看到顶生王的贪欲是一级一级发展起来的,本来他享受福报,只是宿世福业成熟所致,不应再有非分企图。而他享福时,耽著利养,不知满足,因此由耽著心发展为贪婪心,想在享受上不断增长;进而又有饕餮心,对帝释的权位势力,心生羡慕;由权力欲膨胀又生起谋略心,想独霸天庭;以贪欲不知羞耻,不知从贪欲中出离,最终贪欲圆满,导致堕落。

  贪欲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道,堕入地狱,痛苦极为深重,转生饿鬼道和旁生道时,也是没有衣食,即便是抛弃的粪秽也难以得到,如此在恶趣中历经漫长的痛苦。即使以善业力恢复了人身,仍然贫穷下劣,乞讨也是一无所获,纵然有少许收获也被人剥夺,没有自在享受的福分。

  未二、嗔恚分三:一、何为嗔恚 二、嗔恚之究竟 三、以事例教诫学人

  申一、何为嗔恚

  【嗔恚心中,事、想、烦恼,如粗恶语。】

  嗔恚的事、想、烦恼,如同粗恶语。嗔恚的事,是能引生恚恼的有情。

  【等起者,乐打等欲,云何令其遭杀、遭缚,若由他缘或自任运耗失财产。】

  嗔恚的等起,是乐意打骂等的欲,即心想:如何使他遭受杀害、系缚等,或以其它因缘或以他自身自然损失财产。

  【加行者,即于所思而起加行。】

  嗔恚的加行,是对所想发起加行。

  申二、嗔恚之究竟分三:一、真实 二、圆满之量 三、非圆满嗔心

  酉一、真实

  【究竟者,谓于打等,期心决定或已断决。】

  嗔恚的究竟,是对打骂等,心中已经做出决定或者已经断定。

  酉二、圆满之量

  【此亦有五,全则圆满,缺则非圆。】

  嗔恚圆满也有五相,五相具全是圆满嗔恚,有所缺少是非圆满嗔恚。

  【谓具五心:】

  嗔恚圆满有五种心:

  【一、有憎恶心,谓于能损害相,随法分别故。】

  一、有憎恶心:心中随着与能损害相相应的法而分别。

  比如:某人辱骂我,我心里随着他辱骂的表情、话语等一直分别,就是有憎恶心。

  【二、有不堪耐心,谓于不饶益不堪忍故。】

  二、有不堪耐心:不能容忍他人对自己做不饶益。

  【三、有怨恨心,谓于不饶益数数非理思惟随念故。】

  三、有怨恨心:对不饶益数数非理思惟,随之而忆念。

  由数数非理思惟忆念,就转为怨恨。有为法的恶心是一步步串习而成的。

  【四、有谋略心,谓作是念:何当捶挞,何当杀害?】

  四、有谋略心:欲损害他人,就作意:我如何来捶打他?欲作杀害,就作意:我如何来杀害他?乃至欲使他感受种种忧恼,就作意:我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五、有覆蔽心,谓于嗔恚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

  五、有覆蔽心:由于被嗔恚覆蔽的缘故,不觉得羞耻,不知嗔恚的过患及从嗔恚中出离。

  圆满嗔恚的五相中,第一相很重要,由此能认识造作嗔业的由来。第五相也很重要,能认识自心最后将沉沦到何种状况。中间三相是演变的过程。

  第一相憎恶心,论云:“于能损害相,随法分别故”,略说是“于相分别”,这就是生嗔的根源。对照《金刚经》:“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可见,由心取对方损害之相而引发嗔恚。因此,《天鼓经》说:从分别薪柴所生的嗔恨之火,最终将焚毁自他一切,导致一切祸患。《入行论》一颂:“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前两句所说“对方强行做我不欲之事,或强行阻挠我求得所欲”,即是损害之相。如果执著在此相上不舍离,憎恶心就会随着膨胀。不断地受用这种不悦意之食,憎恶心会转成不堪耐心、怨恨心、谋略心、覆蔽心。这些意恶就是从最初一念取相分别而来。

  认得嗔恚顺转的相,反过来就了达如何息嗔。方法是不使对方的损害相留存于心。偶或心著在损害相上,就要立即脱开。

  举一反三便了知贪欲生起的原理。即:对可爱、具功德的相,随法分别,由此使贪欲逐步发展坚固,最后成为粗猛的占有欲。而遣除贪欲,就应从遮止分别入手。换言之,不使心住著在对境的可爱、悦意相上,一旦觉察到心在取相分别,就立即遣除。《金刚经》所说,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便是此理。如此修行,就能断除恶趣乃至轮回。或者可以转换所分别的相,多观世间无常、苦、空。《念佛直指》中说:要对娑婆世界的声色境界作地狱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对种种宝物作苦具想,对饮食衣服作脓血铁皮想,对眷属作夜叉、罗刹啖人鬼想。就是把观净相转成观不净相,把观乐相转成观苦相,由此能发起厌离心。而对冤家损害相,就应转换为前世父母想、未来诸佛想、成就安忍助缘想等等,由此可止息嗔心。

  酉三、非圆满嗔心

  【仅成损害心者,谓作是念:彼于我所,已作正作,诸无义事,故我于彼当作无义。尽其所有几许思惟,尔许一切皆损害心。】

  仅成为损害心,是指普通嗔心,包括报复心、幸灾乐祸心等等。

  报复心,即心想:他对我已做、正做或当做诸无义事,因此我也要对他施行无义。如此,有多少念的思惟,就有多少念是损害心。

  【如是愿他现法丧失亲属、资财及善法等,及愿后法往恶趣中,亦是损心。】

  幸灾乐祸心:从现法来说,愿他今生亲属丧失、资财损耗、善法失坏等等;从后法来说,愿他后世堕入恶趣。这也是损害心。

  唐译《瑜伽师地论》说得更加详细。比如,心想:我如何对他捆绑、损害、驱逐、鞭打,或者使他家财耗散,或者夺走他的妻子、儿女、眷属、朋友、住宅等等。或者心想:如何能使怨家在其他有情处遭受上述种种苦恼之事。或者愿他自然发起如是如是的身口意行为,而丧失资财、朋友、眷属、名称、安乐、寿命及诸善法,死后堕入恶趣。

  申三、以事例教诫学人

  从前,世尊与比丘僧众到施主家中应供时,有国王种姓和婆罗门种姓的两个小乞丐,当那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去乞讨时,佛陀及眷属还没有用斋,所以他什么也没得到;国王种姓的小孩是在世尊及眷属享用斋饭后去乞讨的,所以获得了许多剩余的甘美食品。他们二人下午在途中闲谈时,国王种姓的小孩满怀信心地说:“如果我具有财产、受用的话,那么我在有生之年一定以衣食、受用等一切资具供养世尊和他的眷属,并且恭敬承侍他们。”

  婆罗门种姓的小孩子则恶狠狠地说:“假如我拥有权力成为一国之主,那么我非要砍掉那个光头沙门和他眷属的脑袋不可。”

  之后,国王种姓的小孩来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在一棵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其他树的荫影都已迁移了,但是国王种姓的小孩所在的树荫却始终没有移动。当地的国王去世后无有太子继承王位,他们便发出公告需要一位具足福德威望之人做国王。人们四处寻找,有人发现一个睡觉的小孩,明明中午已过但他上面的树荫仍然原地未动,于是唤醒他,请他继承了王位。后来他如愿以偿,履行诺言供养佛陀和他的眷属。

  那个婆罗门种姓的小孩躺在一交通要道休息,马车疾驰而来,辗在他的脖子上,他断头而亡。(《普贤上师言教》)

  故事中,两个小孩的命运相差极大,一个被车压断头颅而死,另一个现前享受安乐,最终获得解脱。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是两个人的存心不同。对佛和僧众存心邪恶,就立遭报应;存心贤善,就立现善果。所以,善恶报应如影随形。《念住经》云:“心为敌中敌,心外无他敌,如燧木自焚,心为自心毁。”《入行论》云:“谁制烧铁地?女众从何出?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就像地狱界的炽燃铁地、伤人苦具、行刑狱卒,都是由恶心变现的。心取损害相,就变现出同类的受苦境界。了达这一“唯心自现”的至理后,应励力断除嗔心。)

  《阅微草堂笔记》中记有一事:

  泉州有个人,一天忽然发现灯下的身影不像自己,再仔细观察,虽然随着身体运动,影子也在动,但那影子头大如斗,头发蓬乱,像个羽毛车盖;而且手和脚都钩曲,看起来就像鹰爪一样。他越看越觉得自己像个奇形怪状的恶鬼。因此失声大叫,喊妻子出来看,妻子见到的也是一样。从此以后,每天夜晚都是如此,又想不出原因,弄得他惶惶不可终日。

  邻居有位私塾先生,听说此事,就对他说:“妖怪不会无故出现,必定是自己招的。是不是你心中暗藏了恶念,导致罗刹鬼乘机附身现形?”

  这人听了,心生恐惧。他很佩服老先生的见识,说:“不错,我和某人有冤仇。我准备将他全家杀尽,叫他断子绝孙,然后去投靠朱一贵。如今,我的身影起了这种现象,可能是神对我的恶念发出的警告!我暂且止息这个想法,看看你说的灵不灵验?”

  这天晚上,果然鬼影不见了。

  案例中的主人公心中有想作杀害的谋略心,由此便招来罗刹鬼现形,又因遮止害心而使鬼影隐没,所以一念之间,立分祸福,相是随心而变的。

  嗔心的异熟果是堕入三恶道。假设侥幸获得人身,也是相貌丑陋、愚昧无知,身心常为种种痛苦所逼,遭受众生欺凌,转生在空旷恐怖、边鄙野蛮、时有争论的地方,经常惨遭礌石兵刃等损害而横死,生生世世唯起害心,没有生起慈心的机会。

  未三、邪见分三:一、略说 二、何为邪见 三、邪见之究竟

  申一、略说

  《止观》云:“作决定解,名之为见。”邪见即颠倒见,广义而言,对不正确的道理作决定解,都是邪见。《大智度论》云:“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五蕴)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复有二种见,有见、无见。”邪见分为常、断两类。常见,是见五蕴恒常不变,内心忍乐;断见,是见五蕴断灭,内心忍乐。一切众生多数堕在断常二见当中。此外还可以分为有见、无见两种,即执有和执无的邪见。

  世间粗分的邪见:有的认为杀戮野蛮人、年迈的父母、重病人能增长福德;有的认为蛇、鼠等动物危害人类,因此猎杀它们有功德;有的认为自己是梵天后裔,世间万物本是梵天创造的,因此随意享用他人物资,并没有罪过;有的认为用恒河水沐浴能清净罪障;有的认为对女性行淫无罪,甚至认为可以与母亲姐妹行淫;有的认为猪、羊、鱼等是天人赐予人类的食物,可以尽情享受。诸如此类,都是粗分的邪见。那么,本论十黑业道中所说的邪见是指哪种邪见呢?请看下面的论文:

  申二、何为邪见

  【邪见。事者,谓实有义。】

  邪见之事,是真实的存在。

  比如:佛菩萨、阿罗汉、六道轮回、三世因果、净土等等。十不善业中的邪见,唯一是指断见,因为其定义是对原本存在的善与不善颠倒见为无有。如《俱舍论》所说:“视善不善不存在,即是所谓之邪见。”

  【意乐分三:想者,谓于所谤义,作谛实想;烦恼者,谓三毒随一;等起者,谓乐诽谤欲。】

  邪见的意乐分三:“想”,是对所诽谤的意义作真实想;“烦恼”,是三毒中任何一种;“等起”,即乐意诽谤之欲。

  【加行者,即于所思策发加行。此复有四,谓谤因、果、作用、有事。】

  邪见的加行:对所思策发诽谤加行。其中又有四种,即:诽谤因、诽谤果、诽谤作用、诽谤有事。

  【诽谤因者,谓云无有妙、恶行等。】

  诽谤因:认为没有善行、恶行等,对因真实有善恶业谤为无有。

  比如想:根本就没有布施善行,没有菩萨行,邪淫不是恶行等等。

  【诽谤果者,谓云无有彼二异熟。】

  诽谤果:认为不存在善行或恶行的异熟果,对善恶业实有苦乐果报谤为无有。

  比如想:杀鸡宰鸭不会堕恶趣,念佛不可能往生净土等等。

  【诽谤作用分三:诽谤殖种持种[5]作用者,谓云无有若父若母;诽谤往来作用者,谓云无有前世后世;诽谤受生作用者,谓云无有化生有情。】

  诽谤作用有三种:诽谤殖种、持种作用,即认为无有父母;诽谤往来作用,即认为无有前生后世,有情并非从前世来今生,也不会从今生去后世;诽谤受生作用,即认为不存在中有等化生有情。

  【谤实有事者,谓云无有阿罗汉等。】

  诽谤真实存在之事,即认为不存在阿罗汉、三宝、净土等等。

  申三、邪见之究竟分三:一、真实 二、圆满与不圆满之差别 三、断疑

  酉一、真实

  【究竟者,谓诽谤决定。】

  邪见究竟,即诽谤决定。

  “诽谤决定”,即对实有义诽谤为非有,起了决定的执著。比如:古印度顺世外道的足目仙人为了安立无后世,撰写否认后世的十万偈颂,即是邪见究竟。

  酉二、圆满与不圆满之差别

  【此亦由于五相圆满,谓具五心。】

  邪见也是由五相圆满,也就是具足如下五心:

  【一、有愚昧心,谓不如实了所知故。】

  一、有愚昧心:不如实了知所知。

  【二、有暴酷心,谓乐作恶故。】

  二、有暴酷心(猛利心):乐意作恶。

  【三、有越流行心,谓于诸法不如正理善观察故。】

  三、有越流行心:对诸法不如理分别推求。

  “流转”,可分善流流转与不善流流转两种。“善流流转”指诸善行,“不善流流转”指不善行。此处将“不善流流转”称为“越流行心”。由于对诸法不如理观察,违越于善流转,故称越流行心。

  【四、有失坏心,谓谤无布施、爱养、祠祀、妙行等故。】

  四、有失坏心:诽谤无布施、无供养、无火供等,诽谤无有妙行等。

  “妙行等”:“等”包括实有因、实有果、实有作用、实有事。比如,诽谤无邪淫等恶业、无圣者果位等。

  【五、有覆蔽心,谓由邪见不觉羞耻,不知过患及与出离故。】

  五、有覆蔽心:被邪见覆蔽,不觉羞耻,不知邪见过患及从邪见中出离。

  【此五若缺,则不圆满。】

  以上五心随缺一种,则不是邪见圆满。

  酉三、断疑

  【虽其邪见复有所余,然惟说此名邪见者,由此能断一切善根,随顺诸恶随意所行,是为一切邪见之中极重者故。】

  问:一切颠倒见都称为邪见,为什么佛陀在业道中只说以上的情况是邪见呢?

  答:虽然邪见还有其它种类,但此处只宣说这四种(诽谤因、诽谤果、诽谤作用、诽谤有事)名为邪见,原因是:这四种是极为严重的邪见。其原因又是:依止此邪见能断绝一切善根,而且此邪见随顺诸恶,执持它便会对诸恶随意放纵而行。因此,是一切邪见中的极严重者。

  午四、摄义分四:一、略说 二、十黑业之根源 三、能究竟之差别 四、业与业道之差别

  未一、略说

  以上略说了十黑业。其中,身语七种恶业,除邪淫外,自作与教他作都可成为究竟业道,唯独邪淫必须自作才能究竟,教他作并不会成立究竟业道,理由是:教他邪淫,自己不会觉受欲乐。杀生等其余六种身口黑业,若自作,在究竟之前死去,不会圆满业道。

  每一种身口之业,还可以按加行、正行、后行来分析。比如,具杀生意乐,起身逼近所杀对象,拔出屠刀,刺向喉咙,是杀生的加行;断命根的当刻,是正行业道;断命后,开膛、剥皮、卖肉、煮肉等,是杀生的后行。又如心中生起盗念后,为达到目的,前往作案地点撬门、搜索等,在未生起得心之前,是不与取的加行;心中起念:“财物已经属于我了”而生起得心的刹那,是不与取的正行;生起得心后,窝藏赃物或出售等,是不与取的后行。

  未二、十黑业之根源

  引生十黑业的根源,同为三毒烦恼。比如:杀生,以贪著肉味而杀,是以贪发起;以仇恨冤家而杀,是以嗔发起;认为杀牛祭祀有功德,坏人可杀、鼠蝇须杀等,是以痴发起。不与取中,为求财而诈骗,是以贪发起;为报复仇人而盗他财物,是以嗔发起;以邪论为依据,认为掠夺坏人的财物无罪,或者战争胜利者可掠夺他国财富,或者自己是梵天子民,可随意受用世间财物等,由此而不与取,是以痴发起。邪淫中,贪著欲乐而与他妻行淫,是以贪发起;为报复而强奸怨敌之妻,是以嗔发起;在某些边鄙地区,人们受邪教影响,认为与母亲、姐妹行淫无过,是以痴发起。

  以语业而言,为护持亲友或贪求名利,口说妄语、离间语等,是以贪发起。为损害仇敌而说,是以嗔发起。受邪见驱使,将外道典籍执为真实而读诵、演说,其中有妄语、绮语、粗恶语、离间语等,是以痴发起。

  问:贪、嗔、邪见本为意乐,为什么说是以三毒引起呢?

  答:贪、嗔、邪见也是以三毒为根本而引生的,如《宝鬘论》所说:“以贪嗔痴三者所引起的业,即是不善业。”比如:邪见中,为求名利而趣入邪道,是以贪发起;由依止邪教而执著无业果等,是以痴发起;怨敌相信业果,自己因仇恨而连带对他所信奉的学说抨击诽谤,由此依止邪见邪论,趣入不善轨则,是以嗔发起。

  总之,一切黑业都是由三毒而发起。菩萨出于利他而显现身语方面的业,并非三毒所摄,因此不属黑业。以此为据,菩萨戒中有对身语七支的开许。比如:师长呵斥弟子,父母为教训孩子而示现愤怒,使他舍弃恶行,都不属罪业。

  十黑业中的身语七业,都是由意乐发起,而在身语上反映为某种作为,但就三种意业而言,并不会在行为上出现动作、语言等。那么,意业的意乐和加行又应如何理解呢?比如,起贪欲时,最初心想:这些财物的价值很昂贵,我应当获取。这是意乐。一再住著、持续这种念头,这是贪欲业道的加行。如此解释是否合理,尚需观察。

  未三、能究竟之差别

  【其中:杀生、粗语、嗔心,由三毒起,由嗔究竟;不与而取、邪行、贪欲,由三毒起,惟贪究竟;妄言、离间及诸绮语,发起究竟,俱由三毒;邪见由其三毒发起,惟痴究竟。】

  十恶业中:杀生、粗恶语、嗔恚,最初由贪嗔痴引起,最终由嗔心圆满;不与取、邪淫、贪欲,最初由贪嗔痴引起,最终由贪心圆满;妄语、离间语、绮语,最初由三毒引起,最终由三毒圆满;邪见由三毒引起,最终由痴心究竟。《俱舍论》说:“杀生害心与粗语,皆由嗔心而究竟。邪淫贪心不予取,均由贪心而圆满。邪见由痴而究竟,余者以三而圆满。”

  未四、业与业道之差别

  【此等之中,思惟是业而非业道,身、语所有七支是业,亦是业道,思行处故。贪欲等三,业道非业。】

  按照《俱舍论》所说:“思”是业,而不是业道;身语七支——杀生乃至绮语,是业也是业道;贪、嗔、邪见,是业道而不是业。

  造业之道,称为业道。之所以称“等起思”为业,是因为以它转的缘故而转,以它行的缘故而行,如它的势力而造作。为什么思不属业道呢?因为“等起思”不可能托前一刹那的思为境而转,前一刹那已灭故;也不可能托同时之思为境而转,不可能有同类的两个心所同时生起故。

  前七支是业,直接成为身语业的缘故。又是业道,是思行处的缘故。“等起思”托身语业为境而转,称身语业为思行处。

  贪、嗔、邪见是等起思所行之处,因此是业道。按照《俱舍论》所说,烦恼与业是别别的体性,因此不是业。小乘有部派是如此承许的。

  巳二、轻重差别分二:一、十业道轻重 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

  【第二,显示轻重分二:一、十业道轻重;二、兼略显示具力业门。】

  以上显示了黑业道,下面显示业的轻重差别。业有事、意乐、加行、究竟四相,因此从事、意乐、加行等方面显示业的轻重差别。换言之,业是由各方面的因缘形成的,业的轻重也就由这些因缘来决定。

  【初中有五。】

  十业道的轻重可由五方面决定,即:由意乐故,由加行故,由无治故,由邪执故,由事故。以下以杀生为例,其余黑业依此类推。

  午一、十业道轻重分四:一、杀业之轻重 二、其余九业之轻重 三、《本地分》所说重业之相 四、《亲友书》所说重业之相

  未一、杀业之轻重分二:一、杀业之重者 二、杀业之轻者

  申一、杀业之重者分五:一、由意乐故重 二、由加行故重 三、由无治故重 四、由邪执故重 五、由事故重

  酉一、由意乐故重

  【例如杀生,由意乐故重者,谓猛利三毒所作。】

  由意乐而导致杀业严重:由猛利贪欲意乐所作,由猛利嗔恚意乐所作,由猛利愚痴意乐所作。

  酉二、由加行故重

  【由加行故重者。】

  由加行而导致杀业严重,分七种情况。

  【谓或已杀生,或正或当,具欢喜心、具踊跃心。】

  一、对已作杀生、正作杀生或将作杀生,内心踊跃,生起欢喜。

  行善时具欢喜心、具踊跃心,善业的力量就很重。造恶时具欢喜心、具踊跃心,也使业力异常严重。

  【或有自作或复劝他,于彼所作称扬赞叹,见同行者意便欣庆。】

  二、自作或劝他作时,于所作杀业口中称扬赞叹,见造杀业的同行者,心中便欢喜兴奋。

  【由其长时思量、积蓄怨恨心已,方有所作,无间所作,殷重所作。】

  三、经长期酝酿思量、蓄积怨恨心后,才发起杀业,不间断地行杀,或以殷重心行杀。

  【或于一时顿杀多生。】

  四、从量上说,一时顿杀众多生命。

  比如:以核武器瞬间造成大面积杀伤,或在屠宰场中,使用现代化机械设备,一按电钮便屠杀上百只猪牛,导致杀业严重。

  【或令发起猛利痛苦而行杀害。】

  五、行杀方式残忍,使生命遭受剧苦而行杀。

  【或令怖畏,作不应作而后杀害。】

  六、令被杀者心中恐怖,无所依投,首先对被杀者做种种不应做之后,再行杀害。

  【若于孤苦贫穷、哀戚悲泣等者而行杀害。】

  七、由所杀对象是苦重之境,导致杀业严重。比如:被杀者孤苦贫穷、无依无靠或悲泣、乞求等时,对他行杀。

  酉三、由无治故重

  【由无治故重者。】

  “无治”:未生起业之对治。比如:对罪业没有以四对治力对治,对善业没有生起嗔心、邪见等违品。此处指由不具杀业的对治,而致使杀业深重。这就像生病时没有对治病因,使病情发展严重一样。

  “由无治故杀生业重”有如下五种情况:

  【谓不能日日乃至极少时持一学处。】

  一、每天下至不能以极少时间受持一分学处、修一善法。

  即每天从早到晚都在造恶中度过,因此恶业十分严重。

  【或亦不能半月、八日、十四、十五受持斋戒。】

  二、不能在半月或初八、十四、十五等日受持一分斋戒。

  《普贤上师言教》上讲到一个屠夫白天杀生,夜晚受持斋戒。后来他堕入鬼道时,白天受苦,夜晚享乐。这是凭一分善业,使业报相对减轻。如果连一分斋戒都不能受持,毫无对治,恶业就极其深重。

  【于时时间,惠施修福、问讯礼拜、迎送合掌和敬业等。】

  三、每天各时辰中,不能布施修福,又不能在身语上做问讯、礼拜、迎送、合掌等的恭敬善业。

  当今时代,礼法沦丧,在所谓文明的人类社会中,问讯、礼拜、迎送、合掌、和敬、供养等的善规正在逐渐消失,致使黑业极为深重。

  【又亦不能于时时间,获得增上惭愧恶作。】

  四、不能时时获得猛利增上惭愧,对所作的恶业生起惭愧、追悔之心。

  【又不能证世间离欲[6]或法现观[7]。】

  五、不能证得世间离欲、压伏粗分烦恼,或不能证得出世间四谛十六行相现观、断除烦恼,不具足此等罪业对治。

  由于不具足以上对治,致使杀业严重,即:一方面猛利造业,一方面又毫无对治,因此恶业如同森林中的猛火,在没有任何灭火的对治下,只会越烧越旺。

  酉四、由邪执故重

  【由邪执故重者。】

  由于执持邪见,而导致杀业严重。

  对此举两例说明:

  【谓由依于作邪祠祀,所有邪见执为正法,而行杀戮。】

  第一例:古印度的外道(现在也有)认为,以杀羊等祭祀能得福德或升天,由于执黑业为正法,致使肆无忌惮地杀戮。

  或者依止邪论认为,某种族下劣,必须将其消灭以保证人类种族的优质。一旦被灌输这种邪见后,人们会被邪见蒙蔽,而大肆屠杀其他民族。

  【又作是心:畜等乃是世主所化为资具故,虽杀无罪。】

  第二例:入邪教者认为:鸡鸭鱼等畜生,是造世主化现给人类的食物,即使杀了也没有罪过。或者无宗派者认为:旁生天生是供人食用的,杀鸡、杀羊作为食物,哪里有罪过?多数执断见的现代人都有这种邪执。

  【诸如是等,依止邪见而行杀害。】

  诸如此类,都是依于邪见而行杀害,因此是严重的杀业。

  酉五、由事故重

  【由事故重者,谓若杀害大身傍生,人或人相,父母兄弟,尊长委信[8],有学菩萨,罗汉独觉,及知如来不能杀害,而以恶心出其身血。】

  由于事而导致杀业严重,即相对于形体小的旁生,杀大旁生业重;相对于恶趣众生,杀人或杀成人相者(胎儿)业重;相对于一般关系,杀父母、兄弟、上师、委信业重;相对于凡夫,杀有学道菩萨、阿罗汉、独觉业重;或者,如来法尔不可杀害,却对如来有杀害心,以恶心出佛身血,杀业极其严重。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