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7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法与内观系列:身念住念观法 7

 

  阿姜念著

  凡拉达摩法师译

  财团法人内观教育基金会出版

  序

  本书介南佛教大师阿姜念的内观方法。其特色是不断地观察整个身体,直到真正明了心为止。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时时保持如理作意,防止贪瞋的生起,进而灭除痛苦。

  原书是凡拉达摩法师由英文本译成中文,今简化科判并特别编出核心的理论、实修与成果,来与爱好禅修者共享。

  原众生安详自在

  内观教育编译组 1999‧4

  阿姜念简传

  阿姜念(Achaan Naeb)生于西元一八九七年一月三十一日。她的父亲,巴雅.苏达雅隆滚是当时堪甲那布里省省长,她的母亲名为昆莹.布拉。西元一九三一年,在她三十四岁时,她的一次经验改变了她的一生,有一次当她看某件东西时,突然体会到看的真相(实相),当下她体会到不是她在看,而是「无我」。这使她相信断除烦恼和灭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在当下。

  那时她还没有学习佛法或修持四念住禅观的经验,于是她找善知识教她四念住禅观业处,她找到曼谷布拉寺的一位缅甸巴顿塔威拉沙比丘,-然后于西元一九三二年开始修行,四个月之后她就成就了,然后她研究阿毗达磨并成为一位重要的佛学专家,她是第一位将阿毗达磨的教法传入泰国的人。三十几年的时间,她在包括冲布里省的布堪甲那南在内的许多禅修中心指导四念住内观禅修法。阿姜念逝世于西元一九八三年十月六日,享年八十六岁,在曼谷的蒙库寺火化。

  简介

  如果问道: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简单地说,渴爱(三种贪爱)是苦唯一的因,并且存在一条灭苦之道。而此灭苦之道即是由实践八正道;亦即中道来成就的。它是从念住的修习四念住下手而体证身心的三法印(无常、苦、无我)。本书所谈到的四念住修法就是以四个基本念住之一为所缘的身念住修法。

  这种修法要观照个人的身和心,而非观察个人身外之物。身和心必须被清楚地觉照-包括精进、正念和正知。

  涅槃是断除烦恼和止息苦痛的法;而涅槃之道,详述之即十六阶智。这十六阶智事实上是以上述能照见三法印的实相般若逐步证得的-然后才导致涅槃。然而只有某些阶智(第一、三、四、十二阶智)才是具有决定性的,而其他的阶智仅是伴随着他们而生的。

  最后,对于要从事这种修法的学生很重要的是-要了解这种修法和其他现今毗婆奢那修法不同之处:

  一、虽然修行者最后要观照身心两者,但他必须从观身入手,保持观身直到观身够清楚了,心就会显现(这是因为身是粗显的-因此较易观照)。这点是根据佛音论师所着的《清净道论》的指示(第十八品):

  「当他对于色身次第澄清、去结,而极清净之时,则他障碍的烦恼沉落,如无浊泥之水,心得清净,对于以彼(色),为缘的非色法(心)亦自得明了。」

  修行者必须不断地观身直到真正明了心为止,而观照的智慧改变我见之前,他将无法进至其他阶智和达到涅槃。

  二、必须视身心为实相-亦即将他们视为四念住之一(身、受、心、法),并以三心:精进、正念和正知来观照身心。

  三、观身时必须观照整个色身-而非色身的一部分,如脚、小腹等。

  四、这种修法只有念住(正念)是不够的。正念必须配合正知,正念和正知要一起运作。正知即知道坐的、站的是色身非「你」等等,听的、看的是心非「你」等等。太多念住(正念)而没有正知,事实上是不好的-导致偏定,而隐蔽了智慧。

  五、这种修法用以防止生起喜欢(贪)或不喜欢(瞋)-而因此可以改变我见(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不能防止喜欢或不喜欢,就不是四念住的修法了。举例来说:以正思惟(如理作意)-观照改变旧姿势时不是出于贪欲-而是要对治身苦。「如理作意」也要用于知道吃饭、沐浴、工作等等不是为了享乐,而是要对治身苦。我们必须随时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生起喜欢或不喜欢。而且刻意走得很慢或以缓慢的动作做工作都是出自贪欲,因此不适用。所有的动作必须以自然的方式运作,而我们只要随时保持如理作意以防止喜欢或不喜欢生起即可。

  内容

  第一篇 理论

   一、佛法

  壹、什么是佛法?

  贰、讨论

   二、智阶

    壹、谛智

    贰、作智

    参、证智

  三、三十七道品

    壹、四念住

    贰、四正勤

    参、四神足

    肆、五根

    伍、五力

    陆、七菩提分

    柒、八圣道

   四、四圣谛

    壹、四圣谛的特质

    贰、应用四谛法

    参、此修法为何符合四圣谛

    肆、苦谛(第一圣谛)

    伍、集谛(第二圣谛)

    陆、灭谛(第三圣谛)

    柒、道谛(第四圣谛)

    捌、体证四圣谛的般若智慧

    玖、结论

   五、毗婆奢那(内观)

    壹、什么是内观?

    贰、三种修行的智慧(不同于世间的智慧)

    参、定

   六、当下和实相

    壹、当下

    贰、实相(自然的真实状态)

    参、问答

   七、精进-正念-正知,如理作意和觉察力

    壹、定义

    贰、讨论

   八、不善根:恶行的根源

    壹、第一种烦恼-粗显的

    贰、第二种烦恼-障碍(盖)

    参、第三种烦恼-潜伏的

    肆、善恶和无记

   九、奢摩他与毗婆奢那修法的差别

    壹、奢摩他修法

    贰、毗婆奢那修法

    参、讨论

   十、色和心

   十一、隐蔽三法印的因缘法

    壹、相续

    贰、不觉照姿势

    参、坚实

   十二、十二缘起

    壹、如何以十二缘起破除邪见

    贰、缘起法面面观

    图表1:三十七道品

    图表2:三世二十行相

    图表3:十二缘起

    图表4:三连结

    图表5:二业根

  

  第二篇 实修

  一、修行摘要

  壹、四种姿势

  贰、我们观照所需的工具

    参、中道

   二、实修

    壹、修行的原则

    贰、意见

    参、自然的修法

    肆、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修法对或错

    伍、适应初学者的简化的修法

   三、修行检讨

    壹、此修法与四圣谛的关系

    贰、各种苦的内观修法

    参、问题

    肆、检查身心

    伍、定

    陆、妄想

    柒、杂项

   四、 结论

    壹、根界摘要

    贰、实相(详细内容)

  第三篇 成果

  一、十六阶智

  壹、名色分别智

    贰、把握因缘智

    参、遍知智

    肆、生灭随观智

    伍、坏随观智

    陆、怖畏现起智

    柒、过患随观智

    捌、厌离随观智

    玖、欲解脱智

    拾、审察随观智

    拾壹、行舍智

    拾贰、随顺智

    拾参、种姓智(行道智见清净)

    拾肆、道智(智见清净)

    拾伍、果智

    拾陆、思惟反射智

  二、讨论

  图表6:十六阶智

    图表7:随顺智

  

  第四篇 总结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