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二)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7日
来源:   作者:益西彭措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益西彭措堪布:辨中边论颂讲记(二十二)

 

  辛二、第二类七种二边分二:一、略说;二、广说

  壬一、略说

  分别二边性,应知复有七。

  在上面第一类七种二边之外,应当了知还有七种分别二边。

  壬二、广说

  谓有非有边,所能寂怖畏,

  所能取正邪,有用并无用,

  不起及时等,是分别二边。

  七种分别二边就是:①有边与非有边;②所寂边与能寂边;③怖边与畏边;④所取边与能取边;⑤正性边与邪性边;⑥有用边与无用边;⑦不起边与时等边。

  1、有边与非有边

  ①二边:分别有事是一边,分别无事是一边。

  ②能断中观道:就是经典上所说:“不为灭补特伽罗方立空性,然彼空性本性自空,前际空,后际亦空。”等乃至广说。所以,“空”与“有”并不是割裂为二边,一切人法本性自空,空有本来双融的自性。

  2、所寂边与能寂边(所寂、能寂是所断、能断的意思)

  ①二边:执著有所断是所寂边,执著有能断是能寂边。为什么会生起这样的执著呢?因为小乘人怖畏空性,害怕诸法以空性坏灭之后,得到一个能寂的空,以怖空的缘故,执著能寂和所寂。

  ②能断中观道:佛在《大宝积经》上这样说:“迦叶!譬如有人怖畏虚空,悲嗥椎胸,作如是言:我舍虚空。迦叶,于意云何,是虚空可舍离否?……”佛告诉迦叶:“比如有人怖畏虚空,悲泣嗥哭,用手椎打自己的胸部,这样说:‘我要舍离这个虚空!’迦叶,你是怎么想的,虚空可以舍离吗?”这是佛用比喻来启发迦叶,当然虚空是无法舍离的,不论你走到哪里,也无法离开虚空,因为它遍在一切色法当中。所以,害怕虚空也没有用,并不因为害怕就可以让它离开。而且,舍离虚空也没有任何必要,因为它并没有障碍过你。

  这个比喻表达什么意义呢?虚空是比喻空性,这个空性是遍行法界,遍行在一切轮涅万法当中,无时无处不在,谁能舍离呢?小乘人不想接受这个大空性,他们以实有执著,认为世界一定要有一个实有的基础,也就是胜义当中无分微尘和刹那是实有,以此和合就组成万法,否则,如果连无分微尘和刹那都没有,那就成了毁坏万法,让人害怕。他们认为大乘所说的空性就是能断,以这个空性断灭了万法,实际上所断诸法本来自性不成立,并不是以空性让他从有变为无。所断不成立,能断也不成立,因为这两个是观待而安立的。所断能断本来都是空性,不必要害怕所断舍去之后得到一种能寂的空。

  3、怖边与畏边

  ①二边:把轮回显现看成是能招感痛苦的所怖之处,这是怖边。对于轮回苦报产生畏惧,这是畏边。世亲菩萨说:“分别所怖,分别从彼所生可畏各为一边。执有遍计所执色等可生怖故,执有从彼所生苦法可生畏故。”分别所怖以及分别从它所生的可畏之事,各是一边。为什么会这样执著呢?因为执著以遍计所执的色等显现能够生怖的缘故,执著所怖边;因为执著从它所引生的苦法可畏的缘故,执著可畏边。怖和畏分别是从因和果两个方面讲的。首先从因上讲“怖”。遍计所执色等显示所怖的体。以所执色等可以生怖的缘故,显示执著的原由。也就是固执遍计所执色等是恶趣的因,会转生恶趣,所以所执色等是可怖之处。比喻:就像黄昏见花绳是蛇,执著蛇是产生痛苦的因,这个遍计所执的蛇是所怖的体,以为由蛇可生恐怖,就是执著所怖的原由。下面再从果上讲“畏”。从所怖所生的苦法显示所畏的体,也就是由妄执起惑造业所招感的苦报,就是所畏。以苦法可以生畏的缘故,显示执著可畏的原由,也就是执著色等所生的恶趣逼迫苦果,以这个逼迫的苦法可生畏的缘故,所生的苦法是可畏之处。比如执著以蛇所引生的伤害之苦,这个苦就是所畏的体,认为这种痛苦极为可怕,就是执著可畏的原由。

  ②能断中观道:佛在《宝积经》当中说:“譬如画师自手画作夜叉鬼像,见已怖畏,迷闷躄地。”比如一个没有智慧的画师自己用手画了很恐怖的夜叉鬼像,画师喝醉了酒,见到夜叉鬼像之后,害怕夜叉拿刀杖杀害自己,恐怖得昏倒在地。

  在这个比喻当中,画师自手、夜叉像和见已怖畏,分别表示什么呢?画师自手比喻我们的自心;夜叉像比喻以自己的心所幻化的种种轮回显现;“见已怖畏”比喻我们把自心所变的轮回执著为所怖畏惧,以它会招感恶趣而感受痛苦的逼迫。

  《宝积经》上继续说:“一切凡夫亦复如是,自造色声香味触故,往来生死受诸苦恼,而不自觉。”(一切凡夫就和比喻中的画师一样,以自己的心所造的色声香味触五尘,但是凡夫特别愚痴,缘着五尘,妄起贪嗔,往来生死,受了种种的苦恼,而不能自生觉悟。)

  了知以上比喻的意义之后,自然可以远离怖边和畏边。因为轮回的万法都是自心所现,哪里有心外实有的所怖法呢?既然无有所怖的法,又何必害怕以它产生可畏的苦法呢?比如,了知蛇都是遍计所执之法,并不是实有的法,有什么所怖呢?而且蛇是没有,为什么要害怕从它所生的蛇咬之苦呢?

  以上虚空喻是针对声闻人说的,目的是为了遣除声闻人对于空性的怖畏。画师喻是针对菩萨说的,目的是为了让菩萨能安住轮回而不畏怖。

  《述记》说:“二寂空喻为声闻者,以多著有怖畏空故。此画师喻为菩萨者,以多著空怖畏有故。二寂本来空何须怖空?色等由自作何须怖有?”(能寂所寂空的比喻是针对声闻人宣说的,因为声闻人大多数著有而怖畏空的缘故。画师的比喻是针对菩萨宣说的,因为小菩萨多有著空而怖畏有的缘故。实际上,能寂所寂本来空,何必怖空?色等诸法本是由自心所变,何须怖有?)

  4、所取边与能取边

  ①二边:分别色等为所取是一边,分别眼等为能取是一边。这样把境和心分开来,执为二边。

  ②能断中观道:《宝积经》上说:“迦叶!譬如幻师作幻人已,还自残食。”佛说:“迦叶!就像一个幻师幻作一个恶人之后,这个恶人反过来把幻师也吃了。”这是比喻什么呢?幻师比喻我们的心,幻人比喻以心幻化的相,幻人还自残食比喻由于所境没有,能取也就没有。世亲菩萨说:“由唯识智,无境智生,由无境智生,复舍唯识智,境既非有识亦是无,要托所缘识方生故,由斯所喻与喻同法。”(通过作唯识观,可以产生无外境的智慧,由无境智的产生,又可舍去唯识智,因为没有境,自然能取识也没有,要托所缘识方生起的缘故。)

  5、正性边与邪性边

  ①二边:就是分别无漏是正性,分别有漏是邪性。

  ②能断中观道:《宝积经》上说:“迦叶!譬如两木相磨,便有火生,还烧是木。”佛说:“迦叶!比如有两块木柴相互磨擦,后面就会出生火,反过来把木柴也会烧尽。”这里,木柴不是火,但以木柴能够生火,而且火反过来会把柴烧完。木柴比喻加行道有漏的妙慧分别,火比喻圣道无漏智慧。柴不是火,以柴才能生火,比喻有漏妙慧虽然不是无漏圣智,但以它能产生圣智。以火烧柴,比喻以圣智可以消尽有漏分别。柴和火都是缘起生,并不是实有自性,都是像幻化一样,假如柴有自性,决定不可能生火,也不可能被火烧尽,如果火有自性,决定不可能以柴的因缘而新生,所以都不是有堪忍自性的法。同样,有漏妙慧和无漏圣智,也是缘起生,如同幻化一样,并不是偏堕在固有自性的邪性和正性当中。假如有漏妙慧是邪性,那就不可能以它产生圣智,而且也不可能以圣智而消尽。圣智如果存在有实有的正性那也无法新生,所以正性和邪性都是观待而安立的,都是一种缘起法,但是,在实相的本性中,无论是正还是邪都没有真实的堪忍自性的存在,所以,你执著正性也是边,执著邪性还是一种边,这里讲能断中观道的时候,讲得非常殊胜,必须要了知正和邪的法都是从空性的基础上显现的,实际上这两个都远离一切戏论的,没有一种正的存在,也没有一种邪的自性的存在,所以二者都是像幻化一样,没有实有的自性,但是名言当中,从加行道有漏妙慧分别的妙力才能产生出世间无漏智慧的境界,就像木柴和火一样,无漏智慧一产生的时候,加行道的有漏分别念可以消尽,相当于依靠木柴生起了火以后,依靠火把柴火都烧完,这样我们就知道,无论是无漏智慧还是有漏的妙慧分别都需要观待,不能有堪忍自性的存在,因为有了堪忍自性的话,互相不必要观待,或者不成一种缘起生,这样,永远改变不了邪性的状态,或者永远不能产生正性的智慧等等,有这样的过失,所以,正性和邪性二者都是像幻化一样。

  6、有用边与无用边

  ①二边:对于以对治智慧断除所断的作业上,一般人会有两种邪分别,就是有用与无用的分别,用是功用的意思。认为智慧先要分别才能断障,这是分别有用的增益边。认为以智慧不能断障,不具有断障的功用,这是分别无用的损减边。

  ②能断中观道:《宝积经》上说:“迦叶!譬如燃灯,一切黑暗皆自无有,而此灯明无有是念,我能灭暗,但因灯明法自无暗,明暗俱空,无作无取。”佛用燃灯的比喻,启发迦叶:“就像燃灯一样,油灯点燃时,一切黑暗自然破除,但是灯明不会这样分别‘我能够灭除黑暗’,但是以灯的光明,法尔自然没有黑暗。”这里,油灯比喻无分别智,灯光破暗既不是有分别的功用,也不是没有破暗的功用,这是比喻圣智虽然无分别也能够破除障碍,由此断除圣智以分别而断除以及无分别智不能断除的两种邪分别。

  7、不起边与时等边

  这两边也是不符合万法的自性,不符合真正圣者智慧的境界,不符合名言真实的缘起规律,所以还是成了一种戏论法。

  ①二边:所谓“不起”,就是不能发起对治。所谓“时等”,就是所断和对治一时并存。如果认为相续中的障碍无始以来就长久存在,势力很强,不可能遣除,不可能有生起对治智慧的机会,这样认为相续中无法生起对治,就是分别“不起”边。如果认为虽然能生对治智慧,但是所断不是无间灭除,对治和所断在相续当中有一段时间并存,这是分别“时等”边。

  ②能断中观道:《宝积经》说:“迦叶!譬如千岁冥室未曾见明,若燃灯时,于意云何,暗宁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佛说:“迦叶!比如一千年的黑屋子,里面从来不见光亮,一旦燃起明灯的时候,你认为如何,黑暗会不会这样想:我久住在这里,我不想离开?”所以即便是千年暗室,也以一灯即破。这里千年暗室比喻无始以来积累的障碍,一灯比喻对治智慧。灯光不是不能破暗,也不是和黑暗并存一段时间才破暗。这是比喻智慧不仅能断障,而且是无间而灭除所断。由这个比喻的意义,可以遣除分别“不起”和“时等”的两边。

  总结:以上两类七种二边,因为都是和实相不相应的执著分别,堕入增益或损减边的缘故,所以叫做分别两边。远离二边的道,就是中观道。上面也讲过,这个中观不一定自空中观那样来理解中观的含义;这个道也不一定是基道果当中的道的含义,这个道应当是规则的意思,符合万法自性的规律,就可以理解成道,应该是这样,不过这个我没有翻可靠的汉文的字典,但是按藏文的内容来推的话,这个道不是基道果当中道的内容,应当就是比较符合法自性的一种规律、规则的状态,这就叫中观道,没有偏增益也没有偏损减,这样的一种能境的境界,符合万法的自性,没有增益和损减这种增减以及修行,或者这样的一种智慧的境界完全符合法的究竟的自性,所以就知道这个是很珍贵的一种状态,叫做远离二边的中观道。能够如实趣入离二边的中观道义,就是大乘菩萨远离二边的正行。

  庚五、差别正行与无差别正行

  差别无差别,应知于十地,

  十波罗蜜多,增上等修集。

  所谓正行,是指十波罗蜜多;所谓差别是指增上修集的差别;所谓无差别,就是指平等修集无差别。论中说:“差别与无差别正行,应知是在十地对于十波罗蜜多增上修集和平等修集。”在十地当中,每地都有相应的波罗蜜多增上修集,比如初地菩萨增上修集布施波罗蜜多,二地菩萨增上修集持戒波罗蜜多等等,这是差别正行。在十地当中,地地都平等修集十波罗蜜多,这是无差别正行。这些内容我们学习《入中论》的时候已经讲过,而且也是按照《十地经》的观点来作的抉择,所以,每地有个不共增胜的功德,有个共同修波罗蜜多功德,这些这里不必要多讲,已经具体地学习过的。

  以上以最胜正行乃至无差别正行的六种正行,宣说了大乘的正行无上。下面讲第二种无上——所缘无上。

  戊二、所缘无上

  所缘谓安界,所能立任持,

  印内持通达,增证运最胜。

  所缘有十二种,就是⑴安立法施设所缘;⑵法界所缘;⑶所立所缘;⑷能立所缘;⑸任持所缘;⑹印持所缘;⑺内持所缘;⑻通达所缘;⑼增长所缘;⑽分证所缘;⑾等运所缘;⑿最胜所缘。其中前面四种,是自性四种;后面八种,是以地的分位划分的八种。

  1、所缘无上之义

  所谓所缘,就是成为正行所依的境。声闻缘觉只是少分所缘,大乘是以抉择深广一切义的方式作为所缘,所以是所缘无上。

  2、十二种所缘之义

  ⑴安立法施设所缘:就是指尽所有义无误所缘。安立法,就是所安立的十波罗蜜多、地、道、总持、三摩地等种种差别法门。

  ⑵法界所缘:就是指如所有义如实所缘。法界就是如所有义——实相真如二我空的甚深法界。

  以上两种所缘就是对于二谛所摄的广大义和甚深义以抉择的方式所缘。

  ⑶、⑷所立所缘和能立所缘:这是由前两种所缘安立的,由安立法施设所缘安立所立所缘,由法界所缘安立能立所缘。具体来说,广大道的一切相归摄起来就是十波罗蜜多,对于十波罗蜜多实修,就是所立所缘。通达甚深法界,就是能立所缘。为什么这两者是所立和能立的关系呢?因为波罗蜜多是以证悟三轮清净的智慧摄持后才成为无漏道或者出世间的波罗蜜多,所以通达法界是能立,实修十波罗蜜多是所立。

  以上是从实修的方式以深广义作为所缘。具足这样四种所缘,就是无上所缘。

  下面八种所缘是从诸道位以辗转增上的方式成为所缘,也就是大乘从资粮道乃至无学道虽然都是以深广义为所缘境,但是在境界上有一层层辗转增长的差别。

  ⑸任持所缘:就是闻所成慧的境,因为以闻所成慧缘法界和布施等深广义而任持文义,所以叫做任持所缘。

  ⑹印持所缘:就是思所成慧的境,因为以具有四种道理的思所成慧缘法界和布施等深广义而通达共义,所以思所成慧的境叫做印持所缘。

  ⑺内持所缘:就是修所成慧的境,因为以修所成的各别自证智对于深广义以真实的方式内持,所以叫做内持所缘。

  闻思修三慧有任持、印持和内持的差别,所以在所缘上安立任持所缘、印持所缘和内持所缘的差别。

  ⑻通达所缘:就是初地见道的境,初地现量通达法界,所以叫通达所缘。

  ⑼增长所缘:就是二到七地之间,证悟辗转增上的所缘。

  ⑽分证所缘:就是第七地通达经藏等诸法,并且对于有寂之法无相分证所缘。

  ⑾等运所缘:就是第八地远离勤作加行而平等任运的所缘。

  ⑿最胜所缘:包括三种——智慧最胜所缘、事业最胜所缘、清净最胜所缘,分别属于第九地、第十地和佛地的所缘。第九地获得四无碍解最胜的智慧,所以是智慧最胜所缘。第十地获得殊胜事业,所以是事业最胜所缘。佛地获得烦恼障和所知障无余清净,所以是清净最胜所缘。这是从断德上讲,如果从证德上讲的,就是以最清净的智慧无余照见尽所有义和如所有义所摄的一切法,也就是一切深广之义无余所缘。

  3、总结

  总的来说,大乘是以抉择甚深广大之义的方式作为所缘。贯穿在十二种所缘当中,换句话说,十二种所缘都不离大乘不共深广之义。

  从所缘的自性上来说,可以分四种,抉择深与广的两种,实修深与广的两种。对于尽所有义十波罗蜜多等无误所缘,就是对于广大义以抉择方式所缘。对于如所有义二我空的法界如实所缘,就是对于甚深义以抉择方式所缘。然后实修十度和实修法界,分别是对于深广义以实修方式所缘。

  从辗转增上的角度来说,虽然大乘一切一切道位都是以深广义为所缘,但是又有任持所缘、印持所缘、内持所缘乃至最胜所缘的增上差别,到最究竟的佛位,就是尽所有义和如所有义无余照见的最胜所缘,也就是一切种智的境。所以我们就需要了知,大乘是以抉择深广义的方式作为所缘的,这个就是总的纲要,这个贯穿在十二种所缘当中,所以,大乘的所缘成了无上的所缘,因为这个本论讲十二种所缘,都是不离开大乘甚深广大的意义。

返回目录

-----------------------------------------------------------------------------------------------------------------

更多益西彭措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