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佛法与内观系列:基本佛经选集二 2-2 受相应经论集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佛法与内观系列:基本佛经选集二 2-2 受相应经论集

 

  经:杂阿含经。

  论:瑜伽师地论摄事分。

  自性与因缘,见染数取趣,转差别道理,寂静、后观察。

  一. 诸受自性,应当了知;

  二. 诸受因缘,应当了知;

  三. 于受正见,应当了知;

  四. 于受杂染,应当了知;

  五. 于能受受补特伽罗,思择、不思择二力差别,应当了知;

  六. 如是于受解脱、不解脱[应当了知];

  七. [诸受]流转品别,应当了知;

  八. 诸有所受皆苦道理,应当了知;

  九. 诸受寂静止息差别,应当了知;

  十. 于受观察一切受相,应当了知。

  第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怙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佛告罗怙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此三受,何因?何集?何生?何转?谓此三受,触因,触集,触生,触转。彼彼触因,彼彼受生,若彼彼触灭,彼彼受亦灭、止、清凉、没。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佛说此经已,尊者罗怙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自性」:略说三受,是受自性。

  2.「因缘」:三品类触,是受因缘。

  第二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怙罗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佛告罗怙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若彼比丘观于乐受而作苦想,观于苦受作剑刺想,观不苦不乐受作无常灭想者,是名正见。」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观乐作苦想,苦受同剑刺,于不苦不乐,修无常灭想。

  是则为比丘,正见成就者,寂灭安乐道,住于最后边,

  永离诸烦恼,摧伏众魔军。」

  佛说此经已,尊者罗怙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3.「见」:又诸乐受,变坏法故,贪依处故,贪是当来众苦因故,由此应观乐受为苦。若诸苦受,现在前时恼害性故,如中毒箭而未得拔,由此应观苦受如箭。非苦乐受,已灭坏者是无常故,正现前者是灭法故,于二更续能随顺故,由此应观非苦乐受,性是无常,性是灭法。如是于受所生正见,能随悟入诸有所受皆悉是苦。

  第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尊者罗怙罗往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着、使?」佛告罗怙罗:「有三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观于乐受,为断乐受贪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苦受瞋恚使故,于我所修梵行;断不苦不乐受痴使故,于我所修梵行。罗怙罗!若比丘乐受贪使,已断、已知;苦受恚使,已断、已知;不苦不乐受痴使,已断、已知者,是名比丘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慢无间等,究竟苦边。」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乐受所受时,则不知乐受,贪使之所使,不见出要道。

  苦受所受时,则不知苦受,瞋恚使所使,不见出要道。

  不苦不乐受,正觉之所说,不善观察者,终不度彼岸。

  比丘勤精进,正知不动转,如此一切受,慧者能觉知。

  觉知诸受者,现法尽诸漏,明智者命终,不堕于众数,

  众数既已断,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罗怙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4.「染」:于乐受中有贪随眠,于苦受中有瞋随眠,于非苦乐无明随眠,是名于受所起杂染。虽于乐等所有诸受现前分位,一切未断烦恼随眠之所随眠,然由缘彼各别所行诸缠,生起此后随眠烦恼随缚,即名于彼相续随眠。为欲永害诸随眠故,熟修梵行,非唯为遣诸缠因缘。

  第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大海深崄者,此世间愚夫所说深崄,非贤圣法律所说深崄。世间所说者,是大水积聚数耳。若从身生诸受,众苦逼迫,或恼、或死,是名大海极深崄处。愚痴无闻凡夫,于此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长沦没溺,无止息处。多闻圣弟子,于身生诸受,苦痛逼迫,或恼、或死,不生忧悲、啼哭号呼、心生狂乱,不沦生死,得止息处。」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身生诸苦受,逼迫乃至死,忧悲不息忍,号呼发狂乱,

  心自生障碍,招集众苦增,永沦生死海,莫知休息处。

  能舍身诸受,身所生苦恼,切迫乃至死,不起忧悲想,

  不啼哭号呼,能自忍众苦,心不生障碍,招集众苦增,

  不沦没生死,永得安隐处。」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5.「数取趣」:无思择力补特伽罗,受苦受时,心极忧悴。即此苦受,若身、若心,现前领纳。所余乐受、非苦乐受,由未断故而说相应,是故名为现见圆满冥暗受坑,难得其底。有思择力补特伽罗,应知一切与上相违。

  第五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身触生诸受,增诸苦痛,乃至夺命,愁忧称怨,啼哭号呼,心生狂乱。当于尔时,增长二受:若身受,若心受。譬如士夫身被双毒箭,极生苦痛,愚痴无闻凡夫,亦复如是,增长二受——身受、心受,极生苦痛。所以者何?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不生心受。譬如士夫被一毐箭,不被第二毐箭。当于尔时,为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于苦触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味、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间。

  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六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空中狂风卒起,从四方来:有尘土风、无尘土风,毗湿波风、鞞岚婆风,薄风、厚风,乃至风轮起风。身中受风,亦复如是种种受起: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乐食受,苦食受,不苦不乐食(受);乐无食(受),苦无食受,不苦不乐无食受;乐贪受,苦贪受,不苦不乐贪受;乐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乐出要受。」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虚空中,种种狂风起,东西南北风,四维亦如是。

  有尘及无尘,乃至风轮起。如是此身中,诸受起亦然。

  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有食与无食;贪着不贪着。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七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客舍,种种人住:若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野人,猎师;持戒,犯戒;在家,出家,悉于中住。此身亦复如是种种受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乐心受,苦心受,不苦不乐心受;乐食受,苦食受,不苦不乐食受;乐无食受,苦无食受,不苦不乐无食受;乐贪着受,苦贪着受,不苦不乐贪着受;乐出要受,苦出要受,不苦不乐出要受。」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譬如客舍中,种种人住止;剎利婆罗门,长者居士等,

  旃陀罗野人,持戒犯戒者,在家出家人,如是等种种。

  此身亦如是,种种诸受生:若乐若苦受,及不苦不乐;

  有食与无食;贪着不贪着。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

  于此一切受,黠慧能了知。了知诸受故,现法尽诸漏,

  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6.「解脱」:又于诸受,心未解脱补特伽罗,但于苦受圆满领纳,犹如一人中二毒箭。二毒箭者,即喻三受,或染心领纳,谓由贪、瞋、痴;或相应领纳,谓由生等苦。如是彼由现法所有上品苦故,及由现法诸杂染故,亦由后法所有苦故,由是诸处受其染恼。心解脱者,应知一切与上相违。此差别者,非领三受。

  7.「转差别」:又若有受,于依止中,生已破坏,消散不住,速归迁谢,不经多时,相似相续而流转者,应观此受犹若旋风。若有诸受少时经停,相似相续,不速变坏流转者,应观此受如客舍中羇旅色类。又彼诸受自性、所依、染净品别,当知名受品类差别。有味受者,诸世间受;无味受者,诸出世受。依耽嗜受者,于妙五欲诸染污受;依出离受者,即是一切出离远离所生,诸善定不定地俱行诸受。

  第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是比丘作是念已,从禅起,往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于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佛告比丘:「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诸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知诸行无常,皆是变易法,故说受悉苦,正觉之所知。

  比丘勤方便,正智不倾动,于诸一切受,黠慧能了知。

  悉知诸受已,现法尽诸漏,身死不堕数,永处般涅槃。」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8.「道理」:又诸苦受,一切众生现知是苦,不假成立。所余二受,由二因缘,应知是苦。非苦乐受,及能随顺此受诸行,由无常故,应知是苦。所有乐受,及能随顺此受诸行,变坏法故,应知是苦。由此道理,当知诸受皆悉是苦。

  第九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阿难独一静处禅思,念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复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作是念已,从禅起,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念言:如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又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此有何义」?

  佛告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阿难白佛言:「云何世尊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寂灭;第二禅正受时,觉、观寂灭;第三禅正受时,喜心寂灭;第四禅正受时,出、入息寂灭;空入处正受时,色想寂灭;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寂灭;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寂灭;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寂灭;想受灭正受时,想、受寂灭:是名渐次诸行寂灭。」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渐次诸行止息?」佛告阿难:「初禅正受时,言语止息;二禅正受时,觉、观止息;三禅正受时,喜心止息;四禅正受时,出、入息止息;空入处正受时,色想止息;识入处正受时,空入处想止息;无所有入处正受时,识入处想止息;非想非非想入处正受时,无所有入处想止息;想受灭正受时,想、受止息:是名渐次诸行止息。「阿难白佛:「世尊是名渐次诸行止息。」佛告阿难:「复有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如是止息,于余止息无过上者。」阿难白佛:「何等为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佛告阿难:「于贪欲心不乐、解脱,恚、痴心不乐、解脱,是名胜止息,奇特止息,上止息,无上止息,诸余止息无过上者。」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9.「寂静」:彼诸受,应知略有三种寂静:一、由依止上定地故,下地诸受皆得寂静;二、由暂时不现行故而得寂静;三、由当来究竟不转而得寂静。当知此中暂时不行,名为寂静;令其究竟成不行法,名为止息。乐言论者广生言论,染污乐欲,展转发起种种论说,名为语言。即此语言,若正证入初静虑定,即便寂静。粗能寻、伺能发语言,诸未得定,或有已得还从定起,能发语言,非正在定,正在定者,虽有微细寻、伺随转而不能发所有语言,是故此位说名一切语言寂静,是名第二义门差别。又瑜伽师,于贪、瞋、痴深见过患,安住领纳贪、瞋、痴等离系诸受,数数遍知,数数断灭贪、瞋、痴等,故说其心于贪、瞋、痴离染解脱。

  第十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毗婆尸如来未成佛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作如是观:观察诸受,云何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灭?云何受集道迹?云何受灭道迹?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离?如是观察,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触集是受集;触灭是受灭;若于受爱乐、赞叹、染着、坚住,是名受集道迹;若于受不爱乐、赞叹、染着、坚住,是名受灭道迹;若受因缘生乐喜,是名受味;若受无常变易法,是名受患;若于受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毗婆尸佛,如是式弃佛,毗湿波浮佛,迦罗迦孙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叶佛,及我释迦文佛,未成佛时思惟观察诸受,亦复如是。

  第十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有异比丘独一静处禅思,如是观察诸受:云何受?云何受集?云何受灭?云何受集道迹?云何受减道迹?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离?时彼比丘从禅觉已,诣世尊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独一静处禅思,观察诸受:云何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灭?云何受集道迹?云何受灭道迹?云何受味?云何受患?云何受离?」佛告比丘:「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触集是受集;触灭是受灭;若于受爱乐、赞叹、染着、坚住,是名受集道迹;若于受不爱乐、赞叹、染着、坚住,是名受灭道迹;若受因缘生乐喜,是名受味;若受无常变易法,是名受患;若于受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异比丘问经者阿难所问经亦如是。

  第十二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为受?云何受集?云何受灭?云何受集道迹?云何受灭道迹?」诸比丘白佛言:「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善哉世尊!唯愿广说,诸比丘闻已,当受奉行。」佛告诸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佛告比丘:「有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触集是受集;触灭是受灭;若于受爱乐、赞叹、染着、坚住,是名受集道迹;若于受不爱乐、赞叹、染着、坚住,是名受灭道迹;若受因缘生乐喜,是名受味;若受无常变易,是名受患;若于受断欲贪,越欲贪,是名受离。」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十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我于诸受不如实知,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我于诸天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得解脱、出离,脱诸颠倒,亦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我于诸受、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如实知故,于诸天世间魔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为脱、为出,为脱诸颠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0.「观察」:又由七行,于诸受中观受七相:谓

  1.观诸受自性故,

  2.现在流转、还灭因缘故,

  3.当来流转因缘故,

  4.当来还灭因缘故,

  5.杂染因缘故,

  6.清净因缘故,及

  7.清净故。

  第十四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沙门、婆罗门,于诸受不如实知,受集、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不如实知者,非沙门,非婆罗门,不同沙门,不同婆罗门,非沙门义,非婆罗门义,非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若沙门、婆罗门,于诸受如实知,受栠、受灭、受集道迹、受灭道迹、受味、受患、受离如实知者,彼是沙门之沙门,婆罗门之婆罗门,同沙门,同婆罗门,沙门义,婆罗门义,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沙门、非沙门,如是沙门数、非沙门数,亦如是。

  第十五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壹奢能伽罗国壹奢能伽罗林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于此中半月坐禅。诸比丘勿复游行,唯除乞食及布萨。」即便坐禅,不复游行,唯除乞食及布萨。尔时,世尊半月过已,敷坐具,于众前坐。告诸比丘:「我以初成佛时,所思惟禅法少许禅分,于今半月思惟,作是念:诸有众生生受,皆有因缘,非无因缘。云何因缘?欲是因缘,觉是因缘,触是因缘。诸比丘!于欲不寂灭,觉不寂灭,触不寂灭,彼因缘故众生生受;以不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彼欲寂灭,觉不寂灭,触不寂灭,以彼因缘故众生生受;不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彼欲寂灭,觉寂灭,触不寂灭,以彼因缘故众生生受;以不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彼欲寂灭,觉寂灭,触寂灭,以彼因缘故众生生受;以彼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邪见因缘故众生生受,邪见不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邪志,邪语,邪业,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邪解脱,邪知因缘故众生生受,邪智不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正见因缘故众生生受,见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解说,正智因缘故众生生受,正智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若彼欲不得者得,不获者获,不证者证(生),以彼因缘故众生生受,以彼寂灭因缘故众生生受。是名不寂灭因缘众生生受,寂灭因缘众生生受。若沙门、婆罗门,如是缘缘,缘缘集,缘缘灭,缘缘集道迹,缘缘灭道迹不如实知者,彼非沙门之沙门,非婆罗门之婆罗门,不同沙门之沙门,不同婆罗门之婆罗门,非沙门义,非婆罗门义,非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己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若沙门、婆罗门,于此缘缘,缘缘集,缘缘灭,缘缘集道迹,缘缘灭道迹如实知者,当知是沙门之沙门,婆罗门之婆罗门,同沙门,同婆罗门,以沙门义,婆罗门义,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受生起、劣等,诸受相差别,见等为最胜,知差别、问记。

  11.「受生起」:一切有情应断诸受,略由三缘而得生起:

  一者、欲缘,谓于未来世;

  二者、寻缘,谓于过去世;

  三者、触缘,谓于现在世现前境界。

  云何名为一切有情?谓有情众略有八种:

  一、在家众;

  二、出家众;

  三、于诸欲未离贪众;

  四、于诸欲己离贪众;

  五、于初静虑未离贪众;

  六、于初静虑已离贪众;

  七、从此已上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未得离贪诸外道众,能入世间定,具足于邪见乃至邪解脱智者;

  八、住内法众,能入世间定,具足于正见乃至正解脱智者,及住内法众能入出世定者。

  由此八众,依能领纳诸受遍知,应知普摄诸有情众。

  又在家众或出家众,于诸欲中未离贪者,由三因缘,诸染污受而得生起:

  一、由染着力,

  二、由作意力,

  三、由境界力。

  当知此中诸在家者,追求诸欲,为受用故,发生欲乐,由染着力;即此非理思惟先时曾所领受,由作意力;现前境现在受用,由境界力。应知如是补特伽罗,欲、寻、触缘,由现行故皆不寂静,以此为缘发生三受。又由最初染污欲、寻、触现行故,领纳彼缘所生诸受,若彼生已染着不舍,亦不除遣,如是彼受长时相续随转不绝,不得寂静,不寂静缘长时相续领纳诸受。又彼欲等,由其最初长时相续恒现行故,彼缘彼品所有烦恼,堕在相续未永断故,即说名为不寂静缘,是名第二义门差别。

  若诸出家未离贪者,由于诸欲能弃舍故,其染着力所摄受欲虽得寂静,作意,境界力所摄受,若寻、若触而未寂静。由是因缘,彼于独处,于寻对治未善修故,一切离欲皆未作故,于曾受境非理作意寻思现行,于诸胜妙现前境界有触现行。若于寻思深见过失,于彼对治已善修故,一切离欲未尽作故,欲如前说已得寂静,由是因缘寻亦寂静,唯触独一未得寂静,若胜妙境现在前时,诸染污触便复生起。若于诸欲已离贪者,当知一切皆得寂静,是名一种义门差别。

  复有一类,于诸欲中未离贪者,由于诸欲所有贪欲未永断故,诸寻、染触未永断故,由是一切皆未寂静。若于诸欲贪欲已断,证初静虑,欲已寂静,寻未寂静;于初静虑已离贪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未离贪者,二已寂静,触未寂静。超过有顶,一切寂静,是名第二义门差别。

  若诸外道,能入世间定,具足于邪见乃至邪解脱智者,由彼为缘,生起诸受,于彼染着。又由彼品烦恼随缚,即由如是不寂静缘,诸受生起。若住内法,能入世间定,具足于正见乃至正解脱知者,由彼为缘,生起诸受,于彼染着。又由彼品烦恼随缚,即由如是不寂静缘,诸受生起。又住内法能入出世定者,若依向道转,自事未究意,所有诸欲未得为得,未证为证,未触为触,作是希望:我于是处何时当得!广说如前,彼未寂静,由是为缘,彼于尔时诸受生起。若于自事已得究意,彼欲寂静,由寂静缘,便有第一寂静无上诸受生起。彼于一切所有诸受出离方便如实了知,是故如前于第一义,诸沙门中许为沙门,诸梵志中许为梵志;若不了知,于彼一切皆不忍许。当知此中,一切诸受无有差别,皆触为缘。又即此缘,欲亦为缘,寻亦为缘,境界愚痴所摄无明亦为其缘。如是一切不正思惟,及堕相续彼品烦恼以为其集。由此灭故,彼亦随灭。正见等道,当知说名能趣灭行。

  第十六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夏安居时,尔时,给孤独长者来诸佛所,稽首礼足,却坐一面。佛为说法,示教、照喜,说种种法。示教、照喜已,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合掌白佛言:「唯愿世尊与诸大众,受我三月请——衣被、饮食、应病汤药。」尔时,世尊默然而许。时给孤独长者知佛默然受请已,从座起去,还归自家。过三月已,来诣佛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佛告给孤独长者:「善哉长者!三月供养衣被、饮食、应病汤药。汝以庄严净治上道,于未来世当获安乐果报。然汝今莫得默然乐受此法,汝当精勤,时时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时给孤独长者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而去。

  尔时,尊者舍利弗于众中坐,知给孤独长者去已,白佛言:「奇哉世尊!善为给孤独长者说法!善劝励给孤独长者言:汝已三月具足供养如来大众中,净治上道,于未来世当受乐报。汝莫默然乐着此福,汝当时时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世尊!若使圣弟子,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得远离五法,修满五法。云何远离五法?谓断欲所长养喜,断欲所长养忧,断欲所长养舍,断不善所长养喜,断不善所长养忧,是名五法远离。云何修满五法?谓随喜,欢喜,猗息,乐,一心。」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若圣弟子修学远离喜(乐)具足身作证,远离五法,修满五法」。

  佛说是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十七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食念(喜)者,有无食念(喜)者,有无食无食念(喜)者;有食乐者,(有)无食乐者,有无食无食乐者;有食舍者,有无食舍者,有无食无食舍者;有食解脱者,有无食解脱者,有无食无食解脱者。云何(有)食念(喜)?谓五欲因缘生念(喜)。云何无食念(喜)?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喜)。云何无食无食念(喜)?谓比丘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喜)。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云何有食解说?谓色俱行。云何无食解脱?谓无色俱行。云何无食无食解脱?谓彼比丘贪欲不染解脱,瞋恚、愚痴心不染解脱,是名无食无食解脱。」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2.「劣等」:复次、于远离喜身作证住,诸圣弟子,能断五法,能修五法,令得圆满,应知如前三摩呬多地广辩其相。

  又喜、乐、舍,劣、中、胜品,谓在欲界,及四静虑,如其所应,当知其相。又在第四静虑地舍,一切过患皆远离故,名善清净[可立为无爱味]。若此上舍,复可立为胜无爱味。

  第十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跋陀罗比丘,及尊者阿难,俱住祗树给孤独园。尔时,尊者阿难往诣尊者跋陀罗所,共相问讯,慰劳已,于一面住。时尊者阿难问尊者跋陀罗比丘言:「云何名为见第一?云何闻第一?云何乐第一?云何想第一?云何有第一?」尊者跋陀罗语尊者阿难言:「有梵天,自在造作化如意,为世之,父若见彼梵天者,名曰见第一。阿难!有众生离生喜乐,处处润泽,处处敷悦,举身充满,无不满处,所谓离生喜乐。彼从三昧起,举声唱说,遍告大众:极寂静者,离生喜乐;极乐者,离生喜乐。诸有闻彼声者,是名闻第一。复次,阿难!有众生于此身离喜之乐,〔润泽〕处处润泽,敷悦充满,举身充满,无不满处,所谓离喜之乐,是名乐第一。云何想第一?阿难!有众生度一切识入处,〔无所有〕无所有入处具足住。若起彼想者,是名想第一。云何有第一?复次,阿难!有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具足住。若起彼有者,是名有第一。」尊者阿难语尊者跋陀罗比丘言:「多有人作如是见、如是说,汝亦同彼,有何差别?我作方便问汝,汝当谛听,当为汝说。如其所观,次第尽诸漏,是为见第一。如其所闻,次第尽诸漏,是名闻第一。如所生乐,次第尽诸漏者,是名乐第一。如其所想,次第尽诸漏者,是名想第一。如实观察,次第尽诸漏,是名有第一。」时二正士共论说已,从座起去。

  13.「见等为最胜」:复次,若有苾刍,依止如是色类见、闻及乐、想、有,无间随得诸漏永尽,当知此见名最胜见,乃至此有名最胜有。从无我见,不更寻求其余胜见,谓[从]无常见,即此无间随得漏尽,是故此见名最胜见。依止此见,复由四门方能随得诸漏永尽:一、或从他听闻正法;二、或依四现法乐住;三、或依止三种想定,谓从空无边处乃至无所有处;四、或天有,或在人有。是故此闻于其余闻,此乐于其余乐,此想于其余想,此有于其余有,说为最胜。

  第十九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瓶沙王诣尊者优陀夷所,稽首作礼,退坐一面。时瓶沙王白尊者优陀夷言:「云何世尊所说诸受?」优陀夷言:「大王!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瓶沙王白尊者优陀夷:「莫作是言,世尊说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正应有二受——乐受,苦受。若不苦不乐受,是则寂灭。」如是三说。优陀夷不能为王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俱共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时尊者优陀夷,以先所说,广白世尊:「我亦不能立三受,王亦不能立二受。今故共来,具问世尊,如是之义,定有几受?」佛告优陀夷:「我有时说一受,或时说二受,或说三、四、五、六、十八、三十六,乃至百八受,或时说无量受。云何我说一受?如说所有受皆悉是苦,是名我说一受。云何说二受?说身受,心受,是名二受。云何三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云何四受?谓欲界系受,色界系受,无色界系受,及不系受。云何说五受?谓乐根,喜根,苦根,忧根,舍根,是名说五受。云何说六受?谓眼触生受,耳、鼻、舌、身、意触生受。云何说十八受?谓随六喜行,随六忧行,随六舍行受,是名说十八受。云何三十六受?依六贪着喜,依六离贪着喜,依六贪着忧,依六离贪着忧,依六贪着舍,依六离贪着舍,是名说三十六受。云何说百八受?谓三十六受,过去三十六,未来三十六,现在三十六,是名说百八受。云何说无量受?如说此受、彼受等比,如是无量名说,是名说无量受。优陀夷!我如是种种说受如实义,世间不解故而共诤论,共相违反,终竟不得我法律中真实之义,以自止息。优陀夷!若于我此所说种种受义如实解知者,不起诤论,共相违反,起未起诤,能以法律止令休息。然优陀夷!有二受:欲受,离欲受。云何欲受?五欲功德因缘生受,是名欲受。云何离欲受?谓比丘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离欲受。若有说言:众生依此初禅,唯是为乐非余者,此则不然。所以者何?更有胜乐过于此故。何者是?谓比丘离有觉、有观,内净,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胜乐。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入处,转转胜说,若有说言唯有此处,乃至非想非非想极乐非余,亦复不然。所以者何?更有胜乐过于此故。何者是?谓比丘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入处,想受灭身作证具足住,是名胜乐过于彼者。若有异学出家,作是说言:沙门释种子,唯说想受灭名为至乐,此所不应。所以者何?应当语言:此非世尊所说受乐数。世尊说受乐数者,如说:优陀夷!有四种乐。何等为四?谓离欲乐,远离乐,寂灭乐,菩提乐。」佛说此经已,尊者优陀夷及瓶沙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4.「诸受相差别」:

  复次,由十种相,当知诸受所有差别:

  一、胜义差别,

  二、流转所依差别,

  三、自相差别,

  四、尽所有性差别,

  五、自相品类差别,

  六、流转门差别,

  七、杂染门差别,

  八、所治能治差别,

  九、时差别,、剎那展转生起差别。

  此中或有无开觉者,作如是言:受唯有二:一、苦,二、乐。虽复说有不苦不乐,然唯苦乐无性所显,是故世尊即依如是苦乐寂静,假设为有。世尊为欲开晓彼故,说如是言:乐有二种,所谓欲乐及远离乐。此远离乐,复有三种:一者、劣乐,二者、中乐,三者、胜乐。劣乐者,谓无所有处已下;中乐者,谓第一有;胜乐者,谓想受灭。既有是理,乐受亦得说为寂静:谓在初、二、三静虑中;非苦乐受亦名寂静,谓在第四静虑已上,乃至有顶;一切受无,亦名寂静,谓在灭定。然佛世尊约第一义,说有三种最寂静乐,谓诸苾刍心于其贪离染解脱;如于其贪,于瞋、于痴、当知亦尔。如是一切,总为三乐:一者、应远离乐;二者、应修习有上住乐;三者、最极究竟解脱无上住乐。应远离乐者,谓诸欲乐。应修习乐者,谓初静虑乃至有顶诸所有乐;有上住乐者,谓灭尽定,此亦名为应修习乐。最极究竟解脱无上住乐者,谓如前说三最胜乐。非据受乐,说灭尽定以为有乐,然断受乐说名为乐。又胜住乐,与乐相似。又即依此有乐可得,说名为乐,谓如有一从此定起,有所领受,作如是言:我已多住如是如是色类最胜寂静乐住,由依此故说名为乐。

  第二十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得尽诸漏,所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五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法生厌,不乐,背舍,得尽诸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二十一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意苦边,解脱于苦,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五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法生正厌离,不乐,背舍,究竟苦边,解脱于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二十二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得尽诸漏,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五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法,正观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得尽诸漏。」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二十三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于一法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究竟苦边,解脱于苦,谓一切众生由食而存。复有二法,名及色。复有三法,谓三受。复有四法,谓四食。复有五法,谓五受阴。复有六法,谓六内、外入处。复有七法,谓七识住。复有八法,谓世八法。复有九法,谓九众生居。复有十法,谓十业迹。于此十业迹观察无常,观察变易,观察离欲,观察灭,观察舍离,究竟苦边,解脱于苦。」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15.「知差别」:

  复次,由遍了知应遍知事,于其苦谛得遍解脱,于其集谛得胜解脱,于其灭谛能正作证,于其道谛能正修习。正于苦边能随得者,谓于苦谛得遍解脱;于诸漏尽能随得者,谓于集谛得胜解脱;应厌、应离、应解脱者,谓于灭谛能正作证;于无常等随观住者,谓于道谛能正修习。又由十相,应当了知境事差别:

  一者、已生诸行,系属命根住因差别;

  二者、有色、无色诸行,展转相依住立流转差别;

  三者、无色诸行,无常法性入门差别;

  四者、心诸杂染依处差别;

  五者、一切诸行,一切品类总皆是苦差别;

  六者、净不净业果受用门差别;

  七者、有喜乐识所行边际差别;

  八者、爱、恚依处差别;

  九者、喜乐执藏有情生处,安住边际差别;

  十者、堕往恶趣依处边际差别。

  又清净品应得、应修事增上故,当知有余十种差别:

  一者、善法无间修习增上无逸差别;

  二者、心慧解脱依止差别;

  三者、胜三摩地边际差别;

  四者、于一切境系缚其心边际差别;

  五者、解脱方便差别;

  六者、解脱差别;

  七者、等觉真义差别;

  八者、现等觉后,于三学中受学差别;

  九者、正学已学现法乐住差别;

  十者、证圣神通广行差别。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