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葛印卡老师文集: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导言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来源:   作者:葛印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葛印卡老师文集:四念住课程开示集要 导言

 

  导言

  S.N 葛印卡(Goenka), 亦被广泛地尊称为Goenkaji(葛印卡老师),是一位闻名于世界许多国家的禅修导师。在1950年代,他从缅甸的乌巴庆老师(Sayagyi U Ba Khin)那里学到他现在所教导的禅修方法。乌巴庆长者师承乌铁老师(Saya Thet);乌铁老师则师承雷迪尊者(Ledi Sayadaw);雷迪尊者则师承他的老师,如此代代溯源直自佛陀。此方法能由传承的老师们歷时长久地保存下来,实在是殊胜非凡的成就,也因此使得修习此方法的人感恩不已。如今,在世人渴求内心安详之际,葛印卡老师在其有生之年,已成效卓著地将此方法传播开来。撰写本文时,在印度和全世界已有55个内观中心(注:本书中文译稿完成时为113个)及许多临时场地在举办内观课程。每年吸引约四万人参加,而且这数目还在逐年增加中。

  尽管葛印卡老师富有个人魅力,而且他的教学方法极为成功,他仍然将所有的成就归于正法的功效。他从不以上师(guru) 自居,或企图成立教派或宗教组织。在教导时,他从不忘提到这个方法受自佛陀,经代代师传而至于他的老师;而他在禅修中因亲身获益而对老师们生出的感激之情,是有目共睹的。同时,他不断地强调,他不是在传佛教或任何的「主义」;他所教的方法是普全的,适合任何宗教或哲学背景或信仰的人。

  这个传承的标准禅修课,是为期十天的住宿课程。参与的学员要在整整的十天中待在课程场地,遵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他们相互之间须在前九天保持完全静默。课程开始时,他们受持佛陀为在家人制定的五戒 : 戒除杀生,戒除偷盗,戒除妄语,戒除不正当的性行为 (在课程期间,意味着完全独身禁欲),和戒除服用任何毒品、烟酒类。他们先从观息法(¾nāpāna) 开始练习,即观察自然的呼吸。在第四天,当已有了某些专注力时,他们转而练习内观法 (Vipassana),这是以身体的感受为工具,对整个身心的现象做有系统的观察。在最后的一整天,他们练习 Mettā-bhāvanā,即是慈悲观,也就是与众生分享他们所获得的功德。

  虽然葛印卡老师来自印度家庭,他却是生长在缅甸,并在那里向他的老师乌巴庆长者学习到这个方法。被乌巴庆长者任命为老师之后,他于1969年因应母亲的疾病离开了缅甸,并在孟买为双亲及其他的十二人传授了一期十日课程。由于他教导的启发和非凡的教授成果,导致更多类似课程的开办,首先是在印度各地的非中心课程,继之在随后相继崛起的中心。自1979年起,他也开始在印度以外的地区传授课程,尤其是在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法国、英国、北美洲、日本、澳洲和纽西兰。今天在这些地区,都已有一个或多个内观中心了。

  在这期间,有些禅修者对修习内观产生了困惑,质问什么是内观及什么是四念住 (Satipaµµhāna)。事实上,内观和四念住是同义的。它们是相同的。

  为了让禅修者能直接地照着佛陀的教说练习,并消除疑惑,葛印卡老师于1981年12月16日至22日,在孟买附近的总部---法岗 (Dhammagiri)传授了第一次念住经 (Satipaµµhāna Sutta) 的课程。十日课程的行为规范及作息时间维持不变,但如果学员想要的话,可以在休息的时候硏读经文。葛印卡老师的晚间开示解释并详述了这部经典。如此,将法的理论硏究 (pariyatti) 和法的实修 (paµipatti) 做了有利的结合。

  葛印卡老师于1990年11月,在澳洲布拉克斯 (Blackheath) 的法地(Dhamma Bh³mi) 开了一期的四念住课程。本书的每一章都是该课程每晚开示的浓缩。内观硏究所 (VRI) 在1998年出版了一本有序文及注解的<大念住经,建立觉知的大本开示>(Mahā-satipaµµhāna Sutta,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Establishing of Awareness),而本书是当作该书的姊妹作。含有全部经文的那本,是给来参加课程的禅修学员作为手册用的。本浓缩开示只有简短的经文节录,不应供课堂使用; 在课堂中,学员可以直接地从录影带听到原本的开示。然而,本书可以帮助禅修者在课后复习内容,协助学者更深入硏究经句,也能藉翻译让那些母语不是英语的人更加理解,而得其实惠。

  「解脱唯有透过修行获得,绝不是只靠讨论。」葛印卡老师的这段话,为这些开示及四念住课程的缘起和理由,做了适切的背景说明。

  葛印卡老师总是强调禅修实际修行的重要性; 理论及研究作为实修的辅助。他在四念住的开示中告诫:如果一个中心变成只致力于理论的研究,将是多么的不幸。四念住课程与十日课程一样,采用全日禅修的作息时间表,开示仅限在晚间的一节课。其用意在使参与者可以在理论的基础上直接地探究和体验自身的内在实相,而不被吸引掉入只从事智力的辩论。智力的研究并非不可取,但诚如葛印卡老师所强调,理论与实践应该并驾齐驱。同样地,在十日课程中,开示的教导是从戒(Sīla,道德) 开始,而后定 (Samādhi,心的主宰) ,乃至慧 (paññā,洞见的智慧),而同时它们也一一地在实践的层面上介绍给禅修者。

  参加这个传承的四念住课程的先决条件是,完成了三个十日课程,每日有固定的练习,和维持最起码的戒律 (Sīla),即持守五戒。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部经中并无戒律的提示。葛印卡老师在第二天开示的起头就对该背景做了说明: 这部经是为拘楼国 (Kuru) 的人开示的,他们在过去世世代代已经有了坚实的持戒背景。对他们谈戒律是多余的; 他们不但理解,也确认戒的重要性。在今日,来参加这个课程并依据此经来练习的禅修者们,对戒有起码的基本认识及修持,也是很重要的。没有这个道德基础,他们想有效地依照经文的教导去深入练习是不可能的。有很多该经的原始听众在他们的禅修上已相当成熟了,只要些许的指导就能达到更高的阶段。虽然今日不必期待如此的成就,但上四念住课程的学生最起码要在这个禅修上有些实质的经验,并熟悉十日课程的开示。

  葛印卡老师在法岗(Dhammagiri)第一次教导四念住课程后,立即接着教导一期一个月的内观课程,这也不是巧合的。从参加四念住课程所获得的深一层理解,形成了修习长课程的必要基础,而事实上,它就是在这个传承中参加长课程的一项要求。这种理解,对持久且单独地致力于修习长课程的禅修者而言,就成了很重要且有益的指引。此外,在长课程的开示中,经常提到这部重要经典的教导,而其他的经典也多所呼应。

  佛陀所有许许多多的开示都有特殊的意义和启示。每个开示都是佛陀针对特定的听众,就那时的状况及他们理解程度而演说。甚至只理解到一个或数个开示,通常就足以使禅修者达到最终的目标。不过,这个特定的开示会被挑出来做密集的研究,是因为其原始的听众已具成熟,它可以省略许多准备,而详细地探讨禅修的方法。就其本身而言,它对希望多在理论层次上研究及理解方法,以便加强其修行的旧生,特别有帮助。

  第一次的 <念住经> 课程只持续七天整,因为葛印卡老师需要用这段期间来在夜间开示中详解经文。时至今日它仍旧维持这个标准期间。因此,课程的重点在理解经文,及透过一些练习在实践的层面上掌握其含意。当练习已能安住在较深的理论认识上时,它又能在长课程中更趋成熟。

  对在课程中的学员而言,能亲自听到佛陀的教说,依其文义直接练习,是重大的启发来源。很多禅修者,即使只有少许的练习,当他们第一次听到佛陀的教说时,都兴奋不已,而且马上就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理解其意。对没有实修的人而言,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的理解缺乏实际体验的层次。很多的禅修者报告,他们感觉到有如佛陀亲自对他们个人说话,为他们而教说。这是觉悟者教法的特质,它们似乎直接说中每位禅修者的体验。

  在原本的 <大念住经> (Mahā-satipaµµhāna Sutta)中,也每每在其他的经文中,佛陀以重复述说来做强调和阐明。在本经文的开示中,葛印卡老师以巴利语将全部的经文逐段地念诵,也有相同的效果。佛陀的原始教说,特别地经由内观的的大师,如葛印卡老师,念诵出来时的共鸣,直接引领听众进入更深的禅修中。不过,印行一本书而把当时念诵的所有巴利文列印其中,势必冒呈现大量多余资料的风险,可能会为难读者。因此,本册书将开示和全部经文分开。开示只有经文的节录,和葛印卡老师随后的诠释。必须一提的是,为了读者的方便,在这些节录里有许多重复段落已被删除,而以(…)省略。

  完整的巴利原文和译文可以在姊妹作 <大念住经,建立觉知的大本开示> (Mahā-satipaµµhāna Sutta, The Great Discourse on the Establishing of Awareness, VRI, l998) 中找到。如此,先阅读这些开示而得的背景资料及理解,就能完整地阅读经文。而想要一边精确地练习一边聆听巴利全文得以激励的人,则可以参考葛印卡老师本人的开示或念诵。

  这类的摘要是绝不能够完全地捕获原始开示的韵味及影响的。能亲自在现场聆听这些开示是件殊荣,也是非凡的启发来源。因此,这些开示集要试图保留该韵味及其气氛。它们尽可能沿用葛印卡老师原来的用词,也设法以最明晰的方式来浓缩他每一个要点的意思。如果这些集要能够激发所有读者在解脱的正道上做更深入的禅修,它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派屈克基文-威逊 (Patrick Given-Wilson)

  1998年5月

  澳洲,布拉克斯(Blackheath)

  法地 (Dhamma Bh³mi)

  巴利语(Pāli)发音的说明

  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巴利语(Pāli)曾经是北印度的一种口语。在阿育王(Asoka)的时代,它曾经在印度以法敕文(Brāhmi)字母来书写,而且被保存在好几个国家的文字里而得以相传下来。在罗马拼字中,使用下列一组的区别符号,来表明示其正确的发音。

  全套字母由四十一个字体组成:8个母音和33个子音。

  母音:a,ā,i,ī,u,ū,e,o

  子音:

  软颚音:kkhgghª

  上颚音:cchjjhñ

  卷舌音:µµh¹¹hº

  齿音:tthddhn

  唇音:pphbbhm

  各种各样的子音:y,r,l,v,s,h,¼,½

  母音a,i,u为短音;ā,ī,ū为长音;e和 o是发长音的,除了前面是两个子音时:deva,mettā;loka,phoµµhabbā。

  a就像「about」中的「a」发音;ā就像「father」中的「a」;

  i就像「mint」中的「i」发音;ī就像「see」中的「ee」;

  u 就像「put」中的「u」发音;ū就像「pool」中的「oo」。

  子音c如同「church」中的「ch」发音。所有的送气子音是在正常的无气音之后发出听得见的送气声来。因此 th不像「three」而是更像在「Thailand」中的音,ph不是像「photo」而是相当于「p」伴随着气息的排气发音。

  卷舌的子音,µ,µh,¹,¹h,º是以舌尖后卷而发出,反之,齿音子音,t,th,d,dh,n,则是舌尖碰触上方牙齿。

  上颚鼻音,ñ,是如同西班牙语的「señor」中的「ñ」一样。软颚鼻音,ª,就像「singer」中的「ng」发音,但只和它的组群中的其他子音一同出现:ªk、ªkh、ªg、ªgh。½的发音和ª的相似,但最通常出现在尾音的鼻音化:「eva½ me sutta½」。巴利语(Pāli)中的 v是个轻音的「v」或「w」,而¼是以舌头后卷的发音,几乎是联合的「rl」音。

  在此文中有梵语(Sanskrit)单字的一些例子。下列的区别字体只出现在梵语(Sanskrit)中,而没有在巴利语(Pāli)中:

  ¥是多母音的「r」,像「ri」以发颤音的「r」发音

  Œ是卷舌发音的「sh」;œ是上颚音的「sh」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