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葛印卡老师文集:死亡时发生什么事?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9日
来源:   作者:葛印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葛印卡老师文集:死亡时发生什么事?

 

  要了解死亡时会发生什么事,我们得先了解什么是死亡。死亡就像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生命之流中的一个转弯处。虽然死亡看起来像是生命过程的结束--当然,在已成就为阿罗汉(完全解脱者)或佛陀时也许是如此--但对于一般人而言,即使在死亡之后,生命之流仍持续进行着。死亡虽然结束了一个生命的活动,但另一个新生命也随即展开了。就一方面而言,是此生的最后一刻,但在另一方面却又是下一个生命的开端。就像日出与日落,只是当中完全没有黑夜隔开罢了。死亡的时刻也像生命之书中的一章结束,生命的另一章又紧接着开始。

  虽然没有任何确切的比喻可以用来表示这过程,但我们还是可以将生命之流比喻成行驶在铁轨上的火车,当它到达死亡之站时会稍许减速片刻,然后再回复到原先的速度继续前进,它不曾在车站真正的停下来。由于尚未成就为阿罗汉,因此死亡之站并非终点站,而是连结着三十一条不同轨道的转运站。所以当火车到达车站时,会立即接上其中一条轨道,并且继续前进。而我们过去所造作的业习(kammic reactions)正是推动这辆急驶的生命列车前进的动力来源,促使它不断地一站接一站地在不同的轨道上前进着,一个未曾停止过的持续旅程。

  轨道的变换也是自动发生的。就像冰融化成水,而冷却的水又结成冰一样,都是依循着自然的法则发生的。因此,从一个生命到另一个生命的转换也由既定的自然法则所掌控。根据这些法则,火车不仅会自动变换轨道,而且还自动铺设下一条轨道。对生命列车而言,到达死亡转运站时--亦即,变换轨道之处--是最重要的。就在这个交叉点上,舍弃了此生(cuti,消逝、死亡之意),身躯死了,但另一个生命随即展开(此种过程称之为结生 patisandhi-conception,或下一个生命的开始)。结生的一刻则是死亡这一刻的结果,而死亡的一刻产生了结生这一刻。由于每个死亡的时刻就是产生下一个生命的时刻,因此,死亡不仅是死亡,它同时也是出生,就在这个转运站进行着生与死,死与生的转换。

  因此,每一次的生都是在为下一次的死做准备。所以,凡是有智慧的人,都会善用此生,并且为善终做好准备。然而,最殊胜的死亡,应该是最究竟的,也就是到达终点站,而非转运站:是阿罗汉(生命轮回)之死。此时,已没有任何轨道可让火车继续前行了;但是到达这个终点站之前,至少得确保下一次的死亡能带来好的投生,到时候必能抵达终点站。然而,这一切都得靠我们自己努力。因为我们才是自己未来的创造者,而我们自身的福祉、烦恼痛苦及解脱等这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造作出来的。

  然而,我们又是如何成为轨道的建造者,让生命列车能在我们所建造的轨道上急驰前进呢?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什么是业(Kamma)。

  我们心中健康或不健康的心态就是业(kamma)。在身体、言语与意念层次上表现出任何行为之前,内心生起的善或不善念,才是这个行为的根源。识的生起则是根门与其对象接触产生的结果,想(sanna即知觉与认知)则是从经验中去评估,因而生起感受(vedana),并产生习性反应的行为(sankhara)。心念的反应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心念有多强烈?有多快、慢、深、浅、轻或重?由于这些差异,反应的强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就像在水面上划过的线条,很快就消失了;有些像是在沙滩上划过线条;另外有些则像是凿在岩石上的刻痕。如果心念是善的,那么业行也会是善的,而且将结下甜美的果实;然而,如果心念是不善的,那么业行也将是不善的,并且会带来痛苦的果报。

  并非所有这些业习都会造成另一次的出生。有些表浅的,并不会结成具体的果实;有些稍为重一点的,今生就已受报了结,而不会带往下一世;其他更重一些的业,虽然会随着生命之流延续到下一世,但他们本身并不会促成另一次出生。不过,它们会在这一世及下一世中继续倍增。然而,由于有许多的业是属于有业(bhava-kamma),或有行(bhava-sankhara),因此会造成另一次生命的诞生。所有这些的每一个有业(导致生命过程的业行)都具有与某个特定存在世界之波动和谐共振的磁力。因为,某种特定有业(bhava-kamma)的波动会与波动强度相同的世界(bhava-loka,界天、星宿)连结一起,而且彼此会依循着业力的普遍通用法则相互吸引。

  一旦某种有业(bhava-kamma)生起,这辆「生命列车」就会在死亡之站与三十一条轨道中的某一条相连结。这三十一条轨道事实上就是三十一界天,其中欲界(kama loka,即感官享受的世界,包括下四道与人天七道)有十一层;色界(rupa-brahma loka,最细微的有形物质仍旧存在)有十六层;以及无色界(arupa-brahma loka,即无物质世界,只有心念存在)有四层。

  某种特定的有行(bhava-sankhara)会在此生的最后一刻生起,而此种能促成另一次出生的的业行会与其对应存在空间的波动连结。由于三十一界天在死亡的那一刻全部开启,因此,生起的业力决定了,生命列车究竟会接上哪一条轨道。就像火车被引入某条轨道的方式一样,有业(bhava-kamma)的反应力量也会将意识之流推入下一个存在世界。例如,嗔恨或敌意的业--有热与激动不安的特质--将与较低层的世界连结。同样地,慈爱(metta即慈心之爱)的特质者,因为有安详与冷静的波动,故只会与某一梵界(brahma-loka)连结。这就是自然的法则,而且这些法则的运作过程都已完全「电脑化」了,运作时绝不会出错!

  大致而言,某个强大的业力会在死亡的那一刻生起;而这个业力可能是善的,也可能是不善的。譬如有个人在此生杀害了自己的父、母亲或某位圣者,那么在他临死时,便会 浮现出该事件的记忆;同样地,如果某个人曾经长期身入禅修,那么此种心境也会浮现出来。

  倘若没有诸如此类的强大业力,那么其他较弱的业力便会生起,而所有被唤醒的记忆都会以业力的方式显现出来。例如有人可能记起供养圣者的善业,或可能记起杀害他人的恶业。诸如此种往业的内省便会生起,否则,与某些特定业力相关的所缘也会生起。譬如有人可能会见到用来布施供养的整盘食物,或是用来杀人的枪枝。这种情况就称为业相(kamma-nimittas).

  另一种情况则是显现下一世的某种征兆或象征,也就是趣相(gati-nimitta即投生相)。这种种的相(nimmita)会与意识之流相互吸引的有情世界(bhava-loka)--诸如天人、或畜生道等景象--相应。这也是为什么临死之人常会经验到诸如此类预示的征兆,就像火车的前照灯会照亮前面的轨道一般。因此,这些相(nimmita)的波动也会与下一个出生之存在世界的波动和谐共振。

  任何精进的内观修习者都有能力避开前往较低层界的轨道,同时也清楚地了解自然的法则,并且不断精进修持,俾为随时可能到来的死亡时刻做好准备。对于年事已高的人而言,更应该时时刻刻保持觉知。但要如何做好准备?那就是修持内观,才能对身体上所生起的任何感受保持平等心,进而破除所有因不愉悦感受而生起的习性反应。如此一来,这个经常造作恶业的心,才会养成随时保持平等心的新习惯。通常在死亡时刻若无相当沉重之业力生起的话,惯常反应就会浮现,而且在造作新的业习时,将使原本库存的某种旧业受到搅动而升至表层,而此业力也将随着生起而增强。

  在死亡来临时,人很可能会经验到非常不愉悦的感受。老、病、死都是苦(dukkha),它们会产生较为粗重的不愉悦感受。倘若人们不善于以平等心来观察这些感受的话,那么很可能会产生愤怒、焦虑,或敌意等反应,导致某种有行(bhava-sankhara)之类的波动趁机生起。但是对于已经深入实相的修持者而言,他们精进用功,可以在死亡时保持着平等心,而不对各种强烈的痛苦感受产生习性反应。如此一来,即使是那些深藏于有分(bhavanga即促成生死轮回业力之根源)之中相关的有行(bhava-sankhara)也不可能趁机生起。在死亡接近时,一般人通常都会有所畏惧,甚至感到惊恐,因此某种惊吓怖畏的有行(bhava-sankhara)便得以趁机浮现至表层。同样地,悲伤、哀痛、沮丧与其他感受也可能随着与有情世界分离的念头而生起,而相对应的业力也会浮现,并支配整个心念。

  内观修持者乃藉由平等心观察一切感受,以减弱习性的反应,使其无法在死亡时刻生起。为死亡所做的真正准备就是:培养出一种习惯模式--以了知无常(anicca)的平等心来持续观察身心所呈现出来的感受。

  在临死时,此种强大的平等心就会自动显现,使生命列车往下一世修持内观的轨道前行。人就是以此种方式来避免堕入较低层的恶道之中,并投生于较高层次的人天道,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因为在低层次的恶道中是无法修持内观的。禅修者临死时有亲友在旁协助维持良好且无悲痛、哀伤的正法气氛,并修持内观及散发慈心(metta)的波动,这种安详的死亡才是幸运合适的。

  虽然有时非禅修者在临死时也会因为善业而得到好的出生,例如布施、道德戒律与其他种种善行。但是精进的内观修持者所获得的特殊成就则是,将自身推向继续修持内观之处。如此方能逐渐清除积存在意识流之有分(bhavanga)当中的有行(bhava-sankhara),以缩短其生死轮回之旅程,并尽早达到究竟目标。

  能在此生接触正法的人是因为过去种种善行所带来的功德,所以要修持内观来让此生有所成就。那么无论死亡何时到来,都能随时维持着平等心去体会,并带来美好的未来。

  注: 请勿将火车变换轨道的譬喻误解为转世(transmigration)之意,因为除了已累积的习性业力能传送至下一世之外,并无任何恒常不变的实体能从此生投入下一世。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