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禅林衲子心:现代生活的暗室明灯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02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禅林衲子心:现代生活的暗室明灯 

 

  文/见办法师

  《菩萨璎珞经》云:“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戒”乃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为令行人防非止过而慈悲制定。在家居士有五戒、八关斋戒、在家菩萨戒,出家众则有十戒、具足戒、菩萨戒等,皆是用以端正四众弟子身、口、意三业。因此,持戒除了可避免轻犯过失,招致苦果的过患,更能成就道业,关闭无始劫来生死流转之门。

  戒,藉由规范行为、昭示应行之道而生养善法,安定行者之心。因此《大般涅槃经》云:“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亦是一切善法根本。”从浅处而言,戒法除了包含人生所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外,亦明示趣向菩提涅槃之道。现代社会因道德沦丧而招感种种祸乱,所以人与人之间相互伤害,如:弑亲,或因欲爱、色爱而造违背伦常的种种恶业,令人痛心且难以想像。追根溯源,这些乱象皆源起于贪、瞋、痴和妄想。然而当今社会规范中,国家律法只着重考察行为的后果,所以只能治标,而不能防患未然。唯一能安定我们心灵与生活的方法,即是从每个人的这念心做起。人人若能发心持守清净戒律,则行为因规范而得端正,同时也能增长同理心、慈悲心,布施一切众生以无畏。

  纵观中国五千年文明道统,可说皆归功于道德规范的详明,而得以演续。因儒家的五伦、五常、三达德等处世规范,唤起个人心中的良知良能,不仅让生命生养不息,也维系了高度文化的存在。《中庸》的〈开宗明义章〉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说明了万物皆有其命,于人谓之性,循性而行,即谓道。然而此道并非现成,人会因种种私心、妄想,而失去天命之道,故须靠后天的规范以明性、达道。若能藉规范教化人心,社会必能井然有序,人与人的相处也能诚信相待,个人亦得安居乐业,各适其性、各得其所。

  五戒,是在家居士持守戒律的第一步: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妄语。此五种做人的基本标准,为佛陀慈悲教导众生,能维持人身的基本方法。佛经有言:持五戒者得人身,持十善者得升天;换言之,若行者能严持五戒、力行十善,则能拥有一张通行于人间、天上的永久护照,免于将来堕于三途恶道的苦患。不杀生,等同于儒家所说的“仁”,是指具有慈悲心,不杀害任何一种有生命的众生,乃至能积极爱护每一种动物;不偷盗,等同于儒家的“义”,指不盗取他人的财物,乃至进一步能仗义输财,去除悭贪的习气;不邪淫即是遵“礼”,指严守夫妻之伦、五常之礼,守分而不逾矩,以维系家庭的和睦敦伦;不饮酒即是“智”,让行者能藉以保持正念,时时清楚明白作主,不丧失理智;不妄语则能“信”,人言为信,若能持守口业,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不绮语等,则得昭信于人,是成就世间功德事业的根本基础。

  在家居士如法持守五戒,则有持戒的清净功德,得二十五位善神于身边时时保护,也使行者出入起居能逢凶化吉。唐朝名相狄仁杰,少年时赴京城考试投宿于旅店,夜半读书时,遇旅馆店主之媳色诱于他,终不为所动,果一举及第,仕途发达,子孙显荣。明朝嘉靖年间,才子陆仲锡天资异禀,博闻强记,赴京赶考时迷于女色不知内省,反求城隍爷巧智撮合,夜半梦城隍斥曰:“汝本甲戌年之状元,但因居心不正,不思本分,已将汝状元禄位去除,功名富贵取消。”陆仲锡后来果然屡试不中,贫困潦倒以终。有关持戒清净、放生行善而得福,邪淫杀生、不守戒行而得祸的例子,经书世载比比皆是,行者若能悉心观察,必能深畏恶业之果报。故古德云:“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之心;一切祸福,不离步步所行。”若能深信因果,怖畏恶报,自能生起坚持净戒之愿,不敢有任何一丝侥幸苟且之心。

  学佛之道,乃层层向上,如从幼学童蒙的引进,渐次进修至大学、研究所。而佛法最终的目的和道理,即是教导行人了生脱死,进趣佛果。然学须次第,故佛陀广开方便,设立八关斋戒,令在家居士亦能方便进修解脱之道。《佛说斋经》云:“持八戒者……灭恶兴善,后升天上,终得泥洹”;《优婆塞戒经》云:“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阿含经》亦云:“若于六斋日,奉持八戒一日一夜,福不可计。”八关斋戒乃以五戒为基础,改不邪淫为不淫欲,另外再持守二条戒与一斋法,于一日一夜中学习出世沙弥的清净生活。其重心在灭除淫欲与饮食两大祸端,关闭众生的生死之门,故以一日一夜修习清净梵行,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善果,也为行人种下出世间的基础。除此,众生亦可再进一步,常年发心持守菩萨戒,或发愿出家进修出世法。这一切的次第,皆是佛陀的慈悲接引,使行人能从清净身口意中,得到世出世间的法乐和利益,提升一己生命的价值。

  所谓“忠言逆耳,良药苦口。”持守佛法的净戒,看似约束个人身心,若能依戒而行,其实是现代生活正确而健康的思想哲学,如晃耀明灯,在茫茫生死大海中,指引末世众生回到终极的自性之家。以世间法而言,行清净戒能让人心清净而生智慧,因心定智明而消灾解厄。此外,也能因不杀生、慈悲众生而得长寿无病;因不偷盗、行布施而得脱离贫困,永保富足;因不邪淫、不坏他人家庭而得家庭圆满、夫妇和睦;因无妄语而事业大展、亲朋咸信;因不饮酒而免招损友、明哲保身。因从出世间的角度来看,也能为自己种下解脱的清净因和成佛的菩提因。

  皈依三宝是学佛的开始,而五戒十善能令现世生活圆满,为通行天上人间的护照;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与在家菩萨戒,更是了生脱死的门径。因此,行者应当发愿至心受持,才能亲尝持戒的益处,深证佛法的浩瀚,即心即是大同世界,即心即是极乐净土!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