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基本佛学 中台世界 初级佛学 第七课 四圣谛(三)灭谛、道谛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9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基本佛学 中台世界 初级佛学 第七课 四圣谛(三)灭谛、道谛

  【灭谛】

  人生有诸多痛苦,皆是由于自己过去、现在所造作的烦恼业因,因而招感苦果。若欲解脱人生的痛苦,则须寻找究竟安乐的处所为归宿;而此离开一切烦恼,达到寂灭安乐的境界,即是「灭谛」。

  「灭谛」是指一切行人,经修道后,所证得的寂灭境界;此境界永恒净乐,亦称为「涅槃」。

  【涅槃的意义 】

  「涅槃」是修行学佛的最高目标,为圣者所证的究竟境界。「涅槃」,又称泥洹,意译为灭度、寂灭、不生、解脱、安乐,其各别意义如下:

  (一)灭度:即灭尽烦恼、生死,度过生死之瀑流。

  (二)寂灭:「寂」乃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为灭除生死大患;指这念心寂然无为、究竟安稳,生死之患皆已灭除。

  (三)不生:烦恼不生,故生死之苦果亦永不再生。

  (四)解脱:永离众多苦果。

  (五)安乐:涅槃为究竟安稳快乐之处。

  「涅槃」即是这念心由染污转为清净,由相对达到绝对,由凡提升为圣,离开一切烦恼、生死,彻证究竟安乐的圆满圣果。

  【四种涅槃】

  涅槃有四种,即「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涅槃」、「性净涅槃」。

  (一)有余涅槃:指贪、瞋、癡、慢、疑、邪见等六根本烦恼已尽,生死之因永断,然尚余有漏之色身,故称「有余涅槃」。

  (二)无余涅槃:即烦恼断尽,所余之色身亦归于灭尽,众苦永寂。例如小乘圣者认为度化因缘已尽,不复留住世间,即以能观之心,发出三昧真火,将有漏之色身和所证之境界悉皆灭尽,灰身泯智,归于真空,入无余涅槃,永出三界。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为小乘圣者所证之涅槃。

  (三)无住涅槃:谓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虽常起诸妙用,而体性恒寂,无所执住。故恒以大智大悲,尽未来际,利乐有情,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前这念心时时刻刻都是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寂然不动,行住坐卧,心都在涅槃当中,称之为「无住涅槃」,此乃菩萨所修、所证之大乘涅槃。

  (四)性净涅槃:自性本自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自性无生无灭,清净无染,湛然如虚空,离一切分别之相,具足无量功德妙用。禅宗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六祖大师亦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此即「性净涅槃」之理。 四种涅槃中,性净涅槃为最究竟之涅槃。

  「涅槃」乃修行学佛者的终极目标;目标认识清楚,修行即有正确的方向;遵循此一方向,修持正道,精进不懈,定可获证无上涅槃佛果。

  【道谛】

  「道」是通行之义,如《俱舍论》云:「道义云何?谓涅槃路,乘此能往涅槃城故。」「道」即指一切行者趣向涅槃时,所修的正法;无论声闻道、缘觉道或菩萨道,皆属于可修性。顺道而修,即能脱离生死轮迴,达到寂灭涅槃之境界。

  修行学佛的目的,是为达灭谛涅槃。希望证得涅槃圣果,就要精进修道;「道」略言为八正道,广言为三十七助道品,此皆三乘所共学,是佛法的根本。修道是因,涅槃是果,依此正道修行,必能证得涅槃妙果。

  【四谛二重因果】

  依世间因果而言,集是苦的因,苦是集的果,由有过去的集因,乃有现在的苦果,此为世间迷界的因果。

  若觉悟诸行无常,而慕灭修道,即可永证真常。所以道是灭的因,灭是道的果,因为有现在的道因,方有未来的灭果,此乃出世间悟界的因果。由流转和还灭的二重因果,即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罄无不尽。

  四圣谛 苦谛(迷的果.即苦果)

  集谛(迷的因.即苦因)

  灭谛(悟的果.即乐果)

  道谛(悟的因.即乐因)

  【四谛顺序】

  若顺世间和出世间的因果次序而言,为集、苦、道、灭;然世尊先说苦谛,后说集谛,乃欲令行者先厌于世间之苦,使其不敢再造恶行,永断集因,这是警惕过去的方便教法。

  先说灭谛,后说道谛,乃欲令行者先欣于清净安乐的灭谛涅槃,使其勇于向前,勤修道谛,这是策励将来的方便教法。

  【结语】

  《佛遗教经》云:「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余无道。」大众若能确实了达四谛真理,并于日常生活中,于四谛理重虑缘真,「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定能契证究竟安乐之涅槃圣果。

  【习 题】

  一、 何谓「涅槃」?

  二、 比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同异之处?

  三、 何谓无住涅槃、性净涅槃?

  四、 解释「道谛」的意义。

  五、 以表格方式简略说明四谛二重因果之关系。

  六、 为何释尊要先说苦谛、灭谛再说集谛、道谛?

  七、 何谓「慕灭修道」?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