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律宗>>正文内容

三皈五戒 皈依三宝的意义(祈竹仁波切)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7日
来源:   作者:祈竹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三皈五戒 皈依三宝的意义(祈竹仁波切)

  编辑:祈竹仁波切

  来源:闽南佛学

  在无始轮回中,我们现今有机会得到了圆满的人身,若再有机会皈依三宝,并依循皈依学处事做人,这一生便变得积极有意义了。

  许多人一听到皈依这个名词,便以为是指一个仪式,其实这是指依止之心态。什么叫 做皈依呢?我们应当知道,皈依并非单指一次性地参加皈依仪式,亦不单指口头上念诵皈依 偈。皈依就是把我们的命根至心托付、一心依止的意思。在世俗上,有些人托赖钱势及名位 等;在宗教上,有些人皈依三宝,但也有人皈依世间天神,乃至龙族或饿鬼道众生等。在这 里,我们所说之皈依,是指以正确的皈依态度而皈依正确的皈依对象。正确的依止是入佛教之门的门槛,所以它极为重要。我们是否三宝弟子,正取决于是否有所皈依。有些人常常去 佛寺参拜,自己也看一些经论,心里对三宝也多少有些信心,这也可称为信仰佛法的人了。可是,在至心皈依前,他们的功德是间断性的。在他们行善时,例如在布施或诵经时,固 然有功德,然而这功德的积聚在布施或诵经完成时便告暂停。如果有上述的敬信心,再加上至心地皈依三宝,则功德会二十四小时不断增长。即使在休息时,由于未舍皈依,这功德仍 会继续增长不停。在睡前,如果忆及皈依的对象,即使在睡眠中也会积长功德。只要我们不舍依止、不违皈依的各学处,这皈依之功德的增长会延续至成就佛境为止。

  什么才是舍弃皈依呢?如果我们有一天对三宝不再信任,认为因果教法及业力等俱不存在,这就等于舍弃了依止。譬如说,大家在今天这下午至心生起了依止,但后来,朋友说三宝 并不存在,世上也无因果这回事,我们信心动摇了,对三宝的依止退却了,这就是在一刹那 依止而下一刹那舍弃依止的情况。总之,只要不舍依止,这皈依之功德会不断增长乃至延至未来生。这也等于是说,我们在今生死后,不会堕入三恶道。

  判别是否真正佛教徒,要看有否真正的皈依心,而真正的皈依,端赖有否生出正确的皈依动 机。若缺了动机或缺了清净而正确之动机,我们的皈依便非如法的皈依。合格的皈依因有三 重:下者知道人死不像灯灭,而经观察又知来世处境似乎不妙,便思虑:谁能救我!他们明 白唯有三宝能救助他们于三恶道厄运之能力,以此心寻求庇荫,这是下士之皈依因;中者见 苦谛及集谛与十二因缘等,便明白就算能生于三善道,仍然不够彻底及安全,所以他们欲求 解脱。谁有能力令他们脱出六道呢?唯有三宝可以!故此,他们以这动机作为皈依因;最上 根者见众生苦而心生不忍,欲求最上之智慧、悲心及能力来救助度生。为着这目的,他们必 须依赖三宝而求成佛,这是大乘之皈依心。以上三重皈依心的动机不同,修持皈依的人,依 自己根器及心量大小,而有不同的皈依因。此外有些人,只是为了求财、求子女或求健康的 心去皈依三宝,甚至有强盗为求抢劫行动成功而礼拜、上供及皈依三宝的,这些都非正确或 合格的皈依动机。只有前说三种皈依因之任何一种,方为合格的皈依因。

  皈依的因分为合格的及不合格的,被依止之对象亦然。在世俗上,如果我们寻找某人求助 ,首先必须认定他有能力和愿望救助我们。若对方根本无能力,或者有能力但不愿施助,便 不是我们求助的理想对象。如果我们有正确及坚定的皈依因,却依止了没有资格或能力的对 象,仍然不可能得益。我们已说过了三重合格的皈依因,现在说堪作我们依止之对象。

  许多人喜欢见庙便拜,以为这样便会多福无难,这是十分笨的做法。天神等虽然福报很大,而且也有少许赐福的能力,但他们并不能救助我们的未来生,而且也不见得一定愿意为 我们的现世赐福。如果我们刚好能讨得天神之欢心,或许的确能得到少许有限的好处。明天 他们不愿意赐福了,便可能随意地加害我们。再说,天神连自己的未来生也照顾不来,如何 救助我们呢?至于龙王等,它们本属畜牲道众生,其能力十分有限,所以亦不堪作至心依止 之对象。至于恶鬼类等就更加不必多讲了。对于旁门左道的事物,宜少接触为妙。至心依止鬼道众生的人,在今生能得多少利益是说不定的,但却种下了因缘,在死后沦为鬼道中之小 喽众。此外有些人,虽不依止上述对象,但他们只依止三宝中的一宝或其中一员,譬如说 有许多信奉民间信仰的汉人便一心依止观音大士或弥陀,却连三宝是什么也不知道。他们这样做亦能得到许多利益,但却不能得到最圆满的好处,因为单单皈依三宝中的其中一宝或其 中一员,虽足以令我们脱离现世中之劫难,但却并不足以令我们离三恶道、解脱乃至成佛。值得我们至心生生世世托付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这并非说我们单单皈依三者之一, 而是必须对他们全都依止,缺一不可。

  有许多人自称皈依三宝,但却搞不清楚三宝是什么,所以现在我们讨论一下三宝到底是什么 意思。佛陀的梵文是Buddha,意为“觉悟者”,佛陀是断一切过及具一切德的完美导师,具 有圆满的智慧、悲心及能力。本师释迦牟尼佛曾在二千多年前的印度,弘传了我们现今所信 奉的佛教,所以他是佛教的创始人。可是,皈依佛宝并不狭指皈依释迦牟尼,而是指依止过 去、现在、未来的一切佛陀。世间的佛像虽非真佛,但代表了佛宝;法的梵文是Dharma,乃指一切教法,佛经虽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宝,但它们代表了法宝,而且能令我们最终证得法宝 ,所以它们是住持法宝,法宝是三宝中最主要的依止对象;僧伽的梵文是Sangha。僧宝可分 为胜义僧宝及世俗义僧宝两种,前者包括菩萨、辟支弗、声闻、罗汉及出世间护法等;后者 乃指四位或以上之具戒凡夫比丘团体。

  在三宝中,法宝是佛所教及所证之法;僧宝是修持法宝的僧侣。所以,如要确定三宝是 否堪以信赖依止,主要必须看佛陀是否真有能力及是否有过人之处。前面已说过,自身难保 者肯定无能力救助别人,但佛陀却是断除一切怖畏之自在者。佛陀不单自己已离怖畏,而且 有圆满能力引导我们脱离怖畏,亦愿意引导我们,绝不偏心。对乞丐、妓女、屠夫及大罪人 等,佛陀都一视同仁地巧作教导;佛陀的圆满身相有三十二相及八十种好,共一百一十二种 特征,例如无见顶及眉间白毫等。我们并非只因这些身相奇妙而赞叹,而是因为它们中的任何一项,皆须经多劫修持方能获得;佛说法时,其声美妙吸引,不论远近皆可听清,听众听 到佛陀以听众各各所熟识的方言说法,而且所说的更是适合个别根机之最恰当教法。如果今 天佛陀在这里说法,便不需翻译员及扩音器,四川人会听到佛陀以四川话开示,北京人会听 到佛在说北京话,不论坐得远或近,佛的话音一样清晰;此外,下根的人会听到佛在讲适合下根理解及修学的法,中根者听到中根之法,上根者则听到佛在说上乘之法。这就是佛陀与凡夫的分别;佛陀的意充满悲心,不分亲疏。此外,佛陀的意是遍知智,譬如说我们在五台 山、北京、上海、成都及四川各取少许砂土混在一起让佛陀看,佛能把它们分开,并说出 “这颗砂取自五台山中台一树下,那颗砂是北京雍和宫前马路边上取的……”等等而作辨别,没有什么是佛陀不知道的。佛陀的身、语、意,不断地为众生而作利益,而且这都是自 然而发生的。因着正法,众生才赖以断除一切过失,修足一切功德,最终成佛。所以,法宝之功德恐怕不必多作解释了。菩萨、罗汉等的功德不可言尽,譬如说他们能化身千万而利益 众生等。在佛经中,常常会读到佛陀之罗汉弟子如何在一次讲法中便令几万人同时见道的例 子。由于上述原因,便知佛陀有能力及愿意帮助我们,所以其指引之道路——法宝,及同走 此路的僧宝,值得我们一心信赖。

  在皈依仪式中,必须从欢喜心去纳受皈依。如果不知皈依的利益,就难以生出欢喜的心,所以,当知皈依三宝的利益。皈依的利益十分广大,不可能一下子把它们尽说,故此分八点来 略说:

  (1) 在皈依后,我们正式成为了三宝弟子。

  (2) 皈依为受戒之基础,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础。只要我们皈依了,便有资格在以 后进一步求受自己能持守的戒,藉以积聚功德。

  (3) 因为依止了三宝,尤其是正法,我们便会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恶行善,所以罪障便 会自然消退。

  (4) 罪障与功德及福报就如跷跷板般,此增则彼弱,此弱则彼增。在皈依后,由于罪 障消退了,功德及福报便会随而增长。

  (5) 由于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长了,一切所愿便会自然成办。

  (6) 我们一生中,常会有地、水、火、风的灾害,及野兽、非人、盗贼等加害,亦会 受种种烦恼等痛苦所煎熬。在至心皈依三宝后,这些违缘皆不能加害我们。

  (7)只要有决定性的依止,尤其是在死前一刹忆及三宝,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恶道。

  (8) 一旦依止了三宝,便踏上了成佛之路,决定最终成佛。

  在皈依三宝后,有些事是应作的,有些事是不应作的,这些称为“皈依学处”。皈依学 处分为三宝共同的学处及不共各别学处:共同学处是皈依三宝后该守的行持,普遍适用于三 宝之总体教授;不共各别学处是指因为皈依了三宝中的某一宝,而该作或该戒的事行,此乃 针对三宝中的某一者而讲。

  在不共学处中,分为该戒除避免的事及该奉持的事两种:该避免的事行称为“遮止学处 ”;该奉持的事行称为“成办学处”。 遮止学处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因为皈依了佛,不宜再依止世间各种天神、土地公及龙族等等。这些生命形式,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凡夫而已,并未超脱生死,所以绝无能力利益我们的未来生,亦不堪作我们的依止对象。这些凡夫众生,的确有少许能力,但却并无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们 供养这类众生时,他们或许会给少许世俗上的好处给我们;但一旦忘了供养,他们可能像人 类一样小气,马上便会翻脸、施害我们。如今的人,常常会说如“我既皈依三宝,但我亦皈 依道教,它们都是同样导人向善的宗教嘛”一类的话。作为三宝弟子,当然可以尊重别人的信仰,但若同时亦依止别的宗教或对象,则有违本来对三宝之依止。作为佛教徒,亦不宜与父母及家人不协调。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传统,我们亦可以参与供养。在供 养时,应以同辈友人的心态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请他们给予世间顺缘或起码不要加害,但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则便积下了因缘于未来生为他们下属,而且亦违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学处。

  (2)既皈依了正法,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应做与佛法相违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础便是不伤害其他性命,包括昆虫等,所以,至少要做到不杀生。在日常生活中,当然少不免会在无意中踩死昆虫等。在我们小心爱护生命之余,若无意地踩死了昆虫等,并不算违犯了皈依法宝的遮止学处。但如果有心地杀生,便违犯了这学处。譬如说去餐厅时,我们亲手指着一尾鱼,叫餐厅为我们杀死及烹调,吃时觉得十分满意,这便是圆满的杀业。自己不杀而叫人代杀,果报比自己亲手杀更重。汉人喜欢去海鲜餐馆用膳,所以大家尤其要小心,决不可直接参与杀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为自己而杀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单把动物杀死,更以残忍的方法杀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它们晒干或活蒸等。由于这种杀法令众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杀生的业力及果报亦更大。如果不单自己能戒杀 ,而且更教人戒杀,对自己、他人及其他众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会令自己长寿。

  (3)既皈依了僧宝,便要避免与罪友来往。这一点在现今社会极难做到,但衲身为师 长便有责任这样地教授。什么是罪友呢?罪友并非什么三头六臂、头上长角的魔鬼,而是那 些教导及引诱我们伤害众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时,由于我们自己对三宝的依止未够 坚定,很易受人唆使,所以必须小心保护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后,就不怕 别人的不良影响了,甚至以后还要以悲心去引导他们向善。有真正的依止心的定义是什么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烂陀佛教大学,学校内有很多学僧。有一次,军队攻占了该地,军人守在门外包围了大学,命学僧一个一个挨着排队走出来。在门口,学僧被给予选择权,要命的便要发誓放弃对三宝的依止,要坚持三宝弟子身份的便马上处死。在这情况下,如果你宁舍命亦不舍依止,这便是有真正的依止心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但不可真的放弃依止,甚至在开玩笑中说说亦不恰当。

  成办学处也有三条,分别与佛宝、法宝和僧宝有关:

  (1)既依止了佛陀,便应把任何佛的形象视为真正的佛,不论其为金的、银的、泥的或 纸上印的。我们不应把佛像当货物般售卖或典当,亦不可视之为世间财宝般而把金的放在坛 中央,把不值钱的泥佛像搁在一旁。既然这些都视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 们不可不礼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画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画等放地上。在评论佛像或佛画时 ,应小心自己的用词,只可说“我觉得这弥陀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话,而不应在不留 意间说出“这弥陀真丑”一类的话。

  (2)法宝乃三宝中的正依止对象,所以它比佛宝及僧宝还要高。既依止了正法,当视一 切经论为真正的法宝。

  (3)既依止了僧宝,必须对其尊重。四位凡夫比丘僧在一起,就必须视为住持僧宝。 所以,我们不但不可不敬僧众,就连在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应跨过。

  除了以上六条不共学处,也要依止共通的学处,共通学处共有六条:

  (1)皈依后,应每天想念三宝功德。

  (2)在每次饮食时,应在心中首先供养三宝,然后方进食。这是为自己积累功德及为表 尊敬而作的,并非佛陀等需要饮食或稀罕我们的讨好。

  (3)在日后,应随自己的能力引导他人学法。

  (4)皈依后,应日三次、夜三次想念三宝功德而诵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许多版本,最简 单的版本莫过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三句了。

  (5)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至心依赖三宝。

  (6)上至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至随便开玩笑的戏言,都不能放弃对三宝的皈依。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