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基础佛理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8日
来源:   作者:净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基础佛理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净行法师編著)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 (原理篇)

  净行法师編著

  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

  第二章 分别真理与错谬的四法印

  第三章 法界的缘起

  第四章 物质宇宙的生灭

  第五章 生命的轮转

  第六章 有情生命与‘无我’

  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学

  第八章 业力

  第九章 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

  第十章 魔

  第十一章 在解脱道上的行者

  第十二章 如来的种性

  第十三章 涅槃解脱的状态

  原理篇

  第一章 佛法的内容

  (一)佛法所解说的是什么呢?

  善男子,佛法所广为解说的,是宇宙与生命各种生灭现象的原理,及众生能如何随顺驾驭这些原理,创造自己及环境,争取最大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因此,它博大精深的原理,超越了世间种种科学与哲学的范畴;在解脱境界的平等与殊胜上,更绝非一般只懂崇拜神祇求福的外道所能想像了。

  佛法解说了宇宙万有的缘起如何生?如何灭?

  它解说了生命出现的原理如何变现?如何生死轮转?

  它解说了众生苦恼的来源,及如何能彻底地把这些苦恼源头堵塞?

  它解说了无量的修行法门,指导众生该如何灭去苦因、疾得乐果?

  佛法最终的功用,就是除去众生对虚妄不实的执著,觉醒他心中所藏的佛性,使此佛性能壮大成熟,令众生能过著真正醒觉、不执虚妄的自由解脱生活。

  善男子,佛性就是成佛之种。它藏于一切众生的心中,能作不可思议的妙用,能起无限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众生的佛种成熟圆满,能以佛心代替妄心,便是他成佛的时候了。

  但是,颠倒的众生不知心中有佛种,不知佛种的大能妙用,不知反观于内,把它开拓壮大,却远离唯一真实的佛性,迷失于外境的虚妄里,在客尘中打滚,任由妄心不断造业,不断轮转于生死海中,受种种业报,永不得解脱。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佛法所著意弘扬的,不是俗世知见的世间法,却是导致身心解脱、成熟佛种的出世间法。

  出世间者,并非指在空间上出离世间,却是指超越世间的苦恼束缚,进入一个解脱的境界。因此,觉者身虽仍住于世间行种种俗事,心却能常住于解脱之出世间中。

  诸佛世尊皆以弘扬此出世间解脱法为因缘 ,出现于六道种种恶世之中,点化有缘,普度有情,令离苦得乐。

  (二)对佛法所应采取的态度

  善男子,佛法的用途在于解除众生的烦恼和束缚。若是学佛者执著它,视为教条,不知变通,拘泥不化,它便会成为另一种束缚,不但对解脱无助,反会妨碍解脱的增长,使事倍功半,令许多气力白费。

  为什么呢?

  因为佛法就好比一条用来渡海的船,作用只在把旅客载至彼岸。到达之后,旅客便应离船上岸,不应执著渡船不舍了。

  若执著佛法,就好像已渡海的人,对渡船起了颠倒的爱著,迷恋著渡船的本身不愿离舍,不肯上岸,只满足于逗留在船上漂泊。

  这样,又怎能发挥渡船的功用?又怎能继续旅程,到达目的地呢?

  同样的道理,执著佛法的本身为目的,不把它视作工具的人,就只会迷失于经典的方便比喻里,为文字所累,自加束缚,不解密义,难见真理,更遑论活学活用了。

  佛法无量法门皆是方便,是盲人的仗、载人渡海的舟。若固执不舍,不知因时制宜,用功便只属徒劳,并无解脱可言、智慧可说了。

  佛陀弘法于世,必赖世间言语,但是佛法一落于世间言语,便起相对,再不是绝对的真理、纯净无瑕的法了,因为,出世间的真理,不是世间桎梏的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得十足清楚无误的。

  因此,种种说法皆是方便,在最高的智慧观察底下,一切以言语传达的佛法皆是虚妄,并非纯然无垢。

  但是,从这些比喻施设,可以看到真理的端倪;假善巧方便,可导入亲身体证、言语难宣的境界。

  就是这缘故,一切众生若执著经义和圣者的方便说法,墨守拘泥,不知变通,就好比盲人拿了手杖,不用来走路,却用来玩赏珍藏,或渡海的人不登彼岸,却与渡船依依不舍,甘于与它在海上漂泊一样,行止愚痴可笑,终难望证得智慧解脱。

  学佛的人若要有所成就,必须抛弃一切成见,不偏执于一门;善用一切方便,却不为它们所系缚。如此,始能证佛法之真髓、解脱之极致。

  (三)于学佛修行无益的戏论

  善男子,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的徒儿鬘童子尊者,在僻静处静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头,令他感到非常迷惘。

  他所想的,是一般爱好思想竹旳人都曾想过的问题。

  在他心中起伏的念头是几个问题。他在想: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呢?”

  “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呢?”

  “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物?还是两回事呢?”

  “得道的圣者死后,肉身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呢?”

  “圣者死后,会不会既存在也同时不存在?还是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他想了许久,都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恼,便自言自语道:“这几个问题,世尊总是不解释,只把它们搁置一边,到有人提出的时候,又把它们摒弃。”

  “这些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是宇宙的根本问题,若是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打开我的疑团,我留在他身边修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若他答不出,我就要脱离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

  已经傍晚的时分了,鬘童子仍然独自走向世尊的居所。见过世尊,行礼已毕,便恭敬地坐在一旁,坐定后,便向世尊道明来意,列举他的疑问:

  “若是世尊觉者也不能解答这几个问题,我在此继续修行,也注定没有什么成就的了;明早我便会收拾一切,离开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什么了!”

  “现在就请世尊老老实实回答我的问题吧!”

  佛陀听罢徒儿生气的说话,便和蔼地说:“鬘童子,我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来吧!鬘童子,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我会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那几个问题’呢?”

  “没有呀,世尊。”

  “那么,鬘童子,骄慢的人呀,你在生甚么人的气呢?鬘童子,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为我解释清楚世界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这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就要死掉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人就好比一个中了毒箭的人,在亲友找到医生替他诊治的时候,不好好地让医生为他治疗,却骄慢地对医生说:‘我不要你把箭取出来,不要你给我解毒疗伤,除非你能解答我以下的问题:伤害我的人属于什么阶级呢?名字叫什么?身材怎样?是那里的人氏?他用的弓是什么做的?弦又是什么做的?他用的箭,箭杆是什么做的?箭翎是那种鸟的羽毛?箭镞的样子怎样?医生,你若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解释,我决不让你给我疗伤。’鬘童子,那人还没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他已经毒发死掉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未搞清楚你所提出的那些问题之前,便把时光浪费殆尽,再没有时间修习梵行了。”

  “修习梵行,建立解脱,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你所提出的问题。”

  “不论世间流行的臆度是怎样?肯定的或是否定的?都不能倚靠它消除人间的苦痛。”

  “消除痛苦,建立解脱,才是梵行的目的。”

  “我为什么不去解释你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们与解脱无关。”

  “鬘童子,我要解释的又是什么呢?”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止息苦的生起?”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建立解脱?”

  “从梵行可以建立解脱,从解脱可以得到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到那时,一切的智慧尽在心中,又何愁解释不了你所提出的区区几个问题呢?”

  鬘童子听毕世尊这番话,便为刚才的失态感到羞惭,继因郁结已通而满心欢喜,向世尊谢过后,便欢天喜地地离去,继续他的梵行努力了。

  善男子,很多众生都喜欢在一些心性发展尚未能应付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在可切实修行、增加身心解脱的地方却不下功夫,以致苦闷郁结,不但不得解脱,反增添愁苦。

  善男子,一切不能导致解脱的辩论都是戏论,不值得学佛的人费神讨论。

  (四)学佛对行者能起的改变

  学佛的人会有什么改变呢?

  善男子,学佛的人于理解佛理之后,若能身体力行,便能即时领会学佛带来的灵净化,让身心得到从未曾有的清凉解脱感受。

  了解佛法的人,可以随顺佛法的原理,创造环境,开拓自己的生命,化苦恼为快乐,化束缚为解脱。

  但是,不懂佛法的人,却时常生活于颠倒之中,随波逐流,对自己的前途际遇不能自主,难得恒久的安乐。

  善男子,学佛是得一切乐、离一切苦的唯一方法。佛法有无量法门,能普合上中下根性的众生。众生不论贤愚、种族,皆能从佛法中悟道、证道、有所受益。多耕耘便多收获,努力绝不白费。

  世间一切的苦恼、恐惧、贫困、疾病与所求不得,若依佛法修行,必会尽去无剩;世间一切的快乐、安宁、富贵、健康与心愿成就,悉能从佛法修行而尽得。

  善男子,学佛修行的人、随顺佛法生活的人,正踏上身心舒畅与解脱的道路,在世间上,是一位快乐无忧的人,也是一位传播幸福与解脱的人。

  学佛的人,在世间的物质生活和出世间的精神生活上,每一天都更丰盛、更满足。

  他的灵性日高,智慧日广,力量也日大。他比常人有更大的自由,更能控制与创造自己的环境,使事情更能遂自己的心愿。

  善男子,他的能力没有限制地逐步增长,他的成就没有限量;唯一的极限,只是他信心与志向的极限。

  随顺佛法生活的行者,在物质的享乐里,必愈来愈丰盛,但他能悟出物质的束缚不实,绝不耽于物质的欲乐,只以所得的资财利物济人,增长自他的慧命解脱,不断地袪除对妄心假我的执著,令自己更接近真心佛性,得更大的自在。

  正因如此,他才堪修更高的佛法,堪得大的智慧、力量与解脱。

  第二章 分别真理与错谬的四法印

  (一) 四法印

  善男子,有四准则可用以判断任何见解是否何于佛理? 可否导致清净解脱?这准则是佛法对宇宙、生命和解脱的基本见解。 一切佛法,终不与此四准则相悖,否则便不名佛法。这四准则就是四法印。

  是那四法印呢?

  四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和涅槃寂静。

  学佛的人要以此四法印检验一切论说。 若契合此四法印的,便应印可,择其善者修行;若不契合此四法印的,便应驳斥摒弃,视作导致桎梏、妨碍解脱的邪见。

  (二) 诸行无常

  什么是诸行无常呢?

  善男子,在相对的世间里,一切不同类别的行为与现象,无论关乎有情或无情生命的、心理的或物理的,或者是两者兼具的,都是毫无例外地恒久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永无一刻能有绝对的静止。

  所有的物质从极小的微尘以至极大的星体, 都是在永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与生灭之中,以此显现一切能或不能为众生觉察到的物理现象。

  所有有情众生的心智活动, 从极简单以至极复杂的,也同是念念生灭,前念死,后念生,方生便死,方死又生,以此显现一切能或不能为众升生觉察到的心理现象。

  善男子,宇宙一切物理与心理的行为现象都是迁流不居,不得永久。这就是诸行无常。

  (三) 诸法无我

  什么是诸法无我呢?

  善男子,不论是造成世间物理现象的色法或是造成精神现象的心法本身,都没有一个常住不变、能作永恒主宰的“我”。

  一切物质的色法,都是恒久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与生灭之中; 灭了的就不再存在,方生的又迅即毁坏。 色法如是生灭不息不定,又怎样能够在它里面找到一个永恒不变、能作主宰的“我”呢?

  一切属于精神的心法, 无论是喜、怒、哀、乐、忧、悲、苦、恼或任何其他心理状态,都是刹那生、刹那灭的;灭的就不再存在,方生起的又迅速即湮灭。 心法如是生灭不息不定,又那里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个不变、能作主宰的“我”呢。

  善男子,在物质和精神里,决不能找到一个永恒不变、能作主宰的‘我’,这就是诸法无我。

  (四) 诸受是苦

  什么是诸受是苦呢?

  善男子,众生在相对的世界里, 不断因无常的现象、无我不实的各种心法和色法,起各种痛苦的、快乐的或非苦非乐的感受。

  痛苦的感受,自然不能称作乐; 快乐的感受,却要赖外缘而生,又不得永久,失去了便怅然不悦,徒令惘然追忆。 因此一切快乐背后,皆隐藏著痛苦,并非真正澈底的快乐。至于非苦非乐的感受,当然不能称为乐了。

  善男子,看破世间一切感受的真面目, 在最高的要求底下,众生在世间的一切感受,都称不上是真正的快乐,却只不过是不同程度的痛苦而已。

  在这定义下, 苦便包括了众生自认是苦的感受、一切澈底的不快乐感受和所有非苦非乐的感受了。

  善男子,在这定义下,一切世间的感受皆是苦受。这就是诸受是苦。

  (五) 涅槃寂静

  什么是涅槃寂静呢?

  善男子,众生若依佛法修行,锻炼心智,便能进入一个解脱的状态。 在这境界里,他可以见到唯一常见不变的法,感受唯一实在能作主宰的“我”,尝到真正澈底的快乐。

  在这解脱的境界里,世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的原理已被超越了。 这境界是常、是我、是乐,与世间有别,名为出世间。

  这出世间就是涅槃。

  善男子,涅槃、出世间的境界并不离开世间而独有,并不是一个特定的地方,却是你我差别的超越、 你我的合一、从无常中看到常、从无我中看到我、从生灭的虚幻苦恼中看到永恒真实的快乐。

  众生于色身尚存、世间生命尚未终结的时候, 就已经能够经历和安住于此涅槃之中。尚有色身而住于涅槃的就是有余涅槃,弃色身而住于涅槃的就是无余涅槃。

  善男子,世间的无常、无我和痛苦能全部寂灭于涅槃境界之中。这就是涅槃寂静了。

  (按:在四法印中,若除去诸受是苦,则为三法印。)

  (六) 四法印与一实相印

  善男子,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涅槃寂静这四相就是非有非空、不堕二边的实相。因此,言一实相印即是略说四法印,而四法印即是广说的一实相印。

  ※ 打字者识:此篇作者的说法为真常唯心思想。

  第三章 法界的缘起

  (一)真如-心物的本体

  构成宇宙万有的心与物究竟从何处来呢?

  善男子,心物的来源是真如。它是一切的源头、一切的本体、一切智慧力量的泉源。

  不要试图用世间的语言去描述真如,因为真如并不能以世间有限桎梏的经验诠释得清楚。

  以世间法解说世间法中所无的事物,是注定要失败的,只会把终极、没有桎梏的真如沦为世间相对的知见,使它尽失原来的无缚、超越与绝对性。

  真如不能解说,就好像不能向深海的游鱼解说翱翔之乐,或向天上的飞鸟解说潜泳之趣。

  以世间语强解真如,只能说它具有亘古不变的本质。

  它的本质虽然亘古不变,却是一切心物之种;一切心物的显现皆由它的动态而来。

  心物的显现,是它活动的结果。

  真如存在于一切已生的、活动的心物里,也存在于一切未生的、寂灭的法里。

  因此,一切已生、未生的法皆是真如之体;而真如之体也构成整个法界。

  真如是一切,一切也是真如。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真如能起心物及心物的变异,但本质却从未改变。因此,它是既不一也不异。

  真如能起心物的生灭,但本质却从没有生灭。因此,它是既不生也不灭。

  善男子,真如处于变异之中,保留了不变的本质;而不变的本质却能成变异心物之本。

  善男子,就如山里的一块黄金,熔了它,可作手镯;熔了手镯,又可作其他饰物。所铸造之物虽不相同,但是黄金的本质不因饰物的生灭而稍有变异,却如在深山时一样,维持金质不变。

  善男子,真如的本质处于万物生灭之中,无生无灭、不一不异、超越了生灭相对。

  (二)真如种子变现宇宙

  善男子,真如是法界一切心物之源,藏有一切心物万法的种子。

  地上的微尘不可胜数,真如的万法种子亦不可胜数。

  泥土里的种子,遇到适当的因缘,便会发芽生长,开花结子;真如里面的万种子,遇到适当的因缘,亦同样会开始它的生命。

  善男子,真如有它清净、无生无灭的一面,也有它动态、能生化万物的一面。

  万法都摄真如体内。事实上,万法即真如,真如即万法。

  离开真如便没有万法,离开万法便没有真如。因此,法界即真如,真如即法界。

  万法从真如的万法种子而来。因此,离开种子便无万法。事实上,种子本身亦即是法。

  真如有它动静、生灭、染净的体性,真如的万法种子亦有同样的体性。

  真如种子的生化力量,建立了生灭宇宙的一切法,令现象世界能够出现。

  但是,法界并非由单一的种子或单一的法所建立。法界的建立,是从万法种子的力量互相渗入、互相影响、互相依赖、互相支持而成的。

  任何一法都不能独立存在。因此,任何种子若要现行,出现于现象世界,就必须遇到适当的条件,而这些条件却只能由真如的其他法或种子提供。

  这样,构成万法总相的法界的出现,就非要万法种子的同时具足不可。

  就是这缘故,在真如之内,在法界之内,实在不可能找到一个能单独成就万法、建立整个法界的种子,可作为法界的第一因。

  (三)和谐的法界

  善男子,真如种子互相依赖,彼此融摄,才使万法能够出现。万法能够出现,才有法界的出现。

  万法合成一体,互相摄受。法界内任何一法的活动,都足以影响整个法界,令其他法受到相应的波动。

  善男子,法界的一切心与物,都有生灭迁化的特性,能对其他法的活动,作出适当的反应和改变。一切众生都具有平等的佛性,都具有清净的真如心,能自由平等地与其他法并存,也能各自发挥自己的生化力量,不断创造自己及所欲的境界。

  但是,既然每一法在互相依存的法界里所作的活动,都足以影响一切其他法,都会扰乱法界的均衡,也都会带来恢复它均衡的相应变动。因此,万法能协调地运动。

  善男子,在万法不断活动的法界中,时刻都在进行著这些维持持均衡的变化,各各合乎心物万法的整体意愿和需要。

  这样,法界能够安稳地出现,正好证明了万法正在进行和谐不悖的运动,事事无碍。

  (四)宇宙万有的类别

  善男子,法界的一切可分为五大类,共一百种,这就是构成宇宙万有的一切法。

  法是宇宙万有的通称,百法就代表了宇宙能出现的一切。

  百法可归纳为五大类,就是(1)心法,(2)心所有法,(3)色法,(4)心不相应行法,(5)无为法。

  什么是心法呢?

  心法就是有关精神活动的法,可分为八种,就是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7.末那识,8.阿赖耶识。

  什么是心所有法呢?

  心所有法就是因前面八种心法的建立而出现的法,为心法所具有,因而称作心所有法?

  心所有法,共有五十一种,是心法活动时所引发的精神现象,就是1.作意,2.触,3.受,4.想,5.思,6.欲,7.胜解,8.念,9.定,10.慧,11.信,12.精进,13.惭,14.愧,15.无贪,16.无嗔,17.无痴,18.轻安,19.不放逸,20.行舍,21.不害,22.贪,23.嗔,24.痴25.疑,26.慢,27.不正见,28.忿,29.恨,30.恼,31.覆,32.诳,33.谄,34.骄,35.害,36.嫉,37.悭,38.无惭,39.无愧,40.不信,41.懈怠,42.放逸,43.昏沉,44.掉举,45.失念,46.不正知,47.散乱,48.睡眠,49.恶作,50.寻,51.伺。(请参阅第八章佛教的心理学)

  什么是色法呢?

  一切物质统称为色法,可分为十一种,就是1.眼,2.耳,3.鼻,4.舌,5.身,6.色(颜色),7.声(声响),8.香(气味),9.味(味道),10.触(一切令触觉生起的法),11.法处所摄色。

  法处所摄色又分作五种,就是a.极略色(肉眼无法看到的极细微的法),b.极迥色(肉眼无法看到极远的法),c.定果色(由禅定所变现的法),d.受所引色(由受持戒律所起的法),e.遍计所执色(本非实有却由意识错误执著为有的幻象)。

  什么是心不相应行法呢?

  善男子,心不相应行法就是因心法活动而生,但本身却不是心理现象,不与心法相应,不为心、色两类法所摄的另一类法。

  心不相应行法可分为二十四种,就是1.得(法的获得),2.命根(导致生命出现的种子),3.众同分(众生所共有,令能平等,各得成佛的特性),4.异生性(众生间的个别差异),5.无想定(一切意识活动皆止息的定),6.灭尽定(一切意识活动与末那识的烦恼心所皆已止息的清净解脱定境),7.无想报(修无想定的果报,解脱不及灭尽定境彻底),8.名身(名词),9.句身(语句),10.文身(字母),11.生,12.住,13.老,14.无常,15.流转(因果相续,迁流循环不息),16.定异(善恶果报依法而现,决定果报差异,无有混乱反覆),17.相应(因果同类相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18.势速(因果相续的来势与速度),19.次第(先后次序),20.方(空间),21.时(时间),22.数(数量),23.和合性(诸法相辅相成的特性),24.不和合性(诸法之间的抗拒排斥性)。

  善男子,上述四大类九十四法,要赖众缘和合才能出现,缘聚则成,缘散则灭,并无独立的实体与自性,因此叫做有为法。

  什么是无为法呢?

  善男子,无为法不似有为法之生灭不定、无有实体,却是常住不变,为万法之本体,平等无有差异,其性亘古不变,因此又称为法性。

  无为法可分为六种,就是1.虚空无为(没有任何障碍存在,能行一切法如在虚空,无有阻滞束缚的境界),2.择灭无为(由慧力除去染著而生的解脱境界),3.非择灭无为(非依法性慧力择灭,本来清净或缘缺者),4.不动无为(苦乐相对感受止息,湛然清净,不为任何烦恼所能动的境界),5.想受灭无为(修灭尽定能得之境,前七识的差别活动彻底止息,是个清净寂灭的境界),6.真如无为(前五无为法的本体,唯一真实常住之法,亦为一切有为法所依,因此是万有的本体)。

  (五)诸有为法皆因缘生

  善男子,生灭宇宙里面的一切事、物与众生,必须有适当的因,配合适当的缘(环境条件),才能够以种种不同的形态,出现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

  诸法赖因缘生,无论它是心法还是色法。必先要有某些因缘存在,才能导至某些法的存在。若这些必要的条件消失了,有关的法也必会同归湮灭。因此,法界之内,没有一法的生灭能不受诸缘生灭的限制。

  善男子,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就是一切宇宙生灭法的特性。

  它们互相依存,不能独立,没有一法能先一切其他法之立而独立,也没有一法能后一切其他法之灭而独留。

  善男子,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法,就是一概这样的没有自主独立或不变的实体。而这种特性就是所谓空的特性。

  生灭宇宙里的一切法,无不是因缘生。因此,一切法无一不能视之为空了。

  善男子,睿智的众生,深明一切有为法的空性,知道皆赖因缘而生,假合而成,变异而存。于是,他们既不执著诸法实有,也不执著诸法虚无。

  这样不堕有、无二边,便得中道之深义。

  (六)四缘生诸法

  善男子,宇宙万法可从四缘的具备而生起。这四缘就是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和增上缘了。

  什么是因缘呢?

  因缘就是真如的法相种子。没有它的存在,便没有任何法可以生起。

  种子能起现行,现行又能薰习种子。它们互为因果,令宇宙万法能够出现。由于现行本身又成为未来现行的种子,因此,种子与现行其实非一非异,不可分割。种子是万法成立的主因,因此,这万法成立的主因就叫做因缘了。

  什么是次第缘呢?

  善男子,万法有次第生灭的特性,前念能导致后念的生起,若是前念不灭,后念便不能生,遑论生灭相续。没有这种次第生灭的条件,纵有因缘,万法也不能成立。这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次第缘。

  什么是所缘缘呢?

  有了因缘与次第缘,没有适当的外缘引发,种子也不能现行。这就好像植物的种子,虽有变异成长的能力,若没有阳光、空气与水分,也不能现出生机一样。

  这些为种子所攀缘的外缘,就是所缘缘。

  什么是增上缘呢?

  善男子,有些缘本身虽不足以引发种子现行,但对它的现行却具有辅助的作用,能替它消除现行的窒碍,或增强它所攀外缘的力量,令现行能更迅速圆满。

  这些助缘就是增上缘。

  善男子,四缘具足,万法便能生起,毋须任何其他缘的出现了。

  第四章 物质宇宙的生灭

  (一)四大种

  善男子,宇宙的一切物质(色)、皆由四大种基本的东西构成。这四大种的互相揉合,能令宇宙出现—切物质的现象。

  这四大万物之种,有聚的时候,也有散的时候。有些聚散是小规模的,只影响微尘细物;有些却是大规模的,涉及整个世界,以至整个宇宙。有些聚散只需一刹那便完成了,但有些却需要亿万年才能完成。

  善男子,宇宙的形成与散灭,无不由这四大种的凝聚散离所起。——切物质现象的更替与宇宙的动力,也从这散聚的规律显现出来。

  那四大究竟是什么呢?

  善男子,四大万物之种,就是地、水、火和风了。

  地就是一切有质碍性质的固体。

  水就是一切流质。

  火就是一切有温暖作用的热能。

  风就是——切流动于空中的气体。

  善男子,这四大种在虚空之中,能以不可胜数的形式组合,形成了—切众生可见的口月星辰、山河大地,一切动物和植物的外形躯体,及—切众生视力所不及的微尘细物,使物质的宇宙能够出现。

  (二)四大皆空

  善男子,宇宙里一切众生所视作有生命或无生命的物质形体,都必定经过形成、安住、破坏和散灭这四个阶段。

  当物体坏灭解体的时候,解放出来的四大种,又再次成为新物体的塑造原料,能以新的组合,营造出各种新的物体,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善男子,世间—切的物质,时刻都在如是的形成与坏灭过程之中,没有片刻静止。

  这迁流不居、循环不息的特性,就是所谓‘空’的特性了。

  由四大所造之物,全皆具有此空的特性。因此,四大皆是‘空’的了。

  就是这缘故,四大皆空就是指物质迁流不居、生灭不定的特性,而非指一无所有、空无—物的虚空。

  善男子,这空性是导致宇宙万物生灭循环不息的必要条件,能令宇宙现出生机与创造力;若没有这空性,一切将会如太初—样,丝毫没有演变进化,死寂—片、难有些微活力可言,遑论变化多端、森罗万象的宇宙了。

  (三)色空不异

  善男子,一切物质皆可称作色。

  一切可见的色法,在空的原理下,是不断地形成和坏灭,从坏灭再次形成,周而复始。

  但是色法微至肉眼所不能见,至极微之处,可有独立不变的色法存在呢?空性是否还存在呢?

  善男子,色法若至极微,便有不变的色法存在,那么,色法的空性便不能成立了。

  在微处没有空性,在显处又怎样有空性呢?

  显是从微所累积而成,微处不空不变异,显处当然不会空、不会变异了。

  显处看到空,看到了变异,就证明了微处有了空、存在著变异了,因为显处是从微处来,由微处建立的。

  若是在极微处也不能保持色法的不变,那么,那极微的色法,会变异成什么形态呢?

  善男子,色法微至它微的极限时,若再要微化的话,就会连物质的形相也失去了。从物质的角度去看,它已是一无所有,彻底虚空不实了。

  这时,物质的色法已转到一个非物质的状态了。

  物质的色法若能转化为非物质的‘空’,色与‘空’便是一物之两面,并无差异。

  这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原理了。

  色可转为‘空’,‘空’也可转为色,二者即是同一物。

  这就是所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了。

  善男子,宇宙万物,除了色法有色相的不断生灭变异、循环不息的空性外,还具有此使色相出现或亡失的生灭空性。

  整个宇宙也能作如是连色相也丧失的灭而成‘空’,也能从此空而不空的‘空’而生,显现有色相的宇宙。

  整体宇宙的生灭,色‘空’的循环交替,就显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极致了。

  第五章 生命的轮转

  (一)心与生命

  善男子,宇宙万物的色身,皆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种不同的组合而成,无论他们的形相是怎样,是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或是花鸟虫鱼、飞禽走兽,以至人类,总逃不出这四大种的范围。

  他们虽各有自己的生命,但是寿命却长短不一。

  宇宙的星辰,需要亿万年才能形成,也需要亿万年才坏灭。

  但是星球上的花草虫鱼,却只有短暂的寿命,成长与死亡也较迅速。

  常人视作生物或死物的东西,其实皆有生命,同是四大种所合成。

  虽然宇宙万物,同由四大种所合成,但是,万物之中,有些是有感情思想的,有些却没有。

  因此,由众缘和合而生的众生,能分作有情的众生与无情的众生。

  在世间里,从木石至动物人类,情力有很大的差异。

  花草木石是在无情的一面,而人畜虫龟,则在有情的一方,而居于二者之间,便是各种具有不同程度情力与感性之物了。

  因此,生命也可分为有情和无情的生命。

  既然同是由四大种构成之物,为什么人畜得有情的生命,而木石的生命却是无情的呢?

  人畜比木石多了什么,使他们具有不同程度的情感、爱欲与思惟能力呢?

  善男子,情从心来,心是情力之种。

  心,或心识,使无情的四大种,显现出有情的行为。

  心识要通过由四大种所合成的各种色身,才能在这物质的世界里,作各种以物质之身为本位的活动,表现在该境界里才能表现的情性。

  由四大种所合成之物,本质不同,结构有异,心识在其中的情力表现,自然有著极悬殊的强弱差异了。

  人类是情力最高的有情众生之一,但在他们之中,仍然存在著很大的情力差异。若是把人类与其他生物相比,差别就更巨大了。

  善男子,心识不但给四大种的合成体附上了有情的生命,而且不断地以心力,执持著那四大种,维持该生命体的独特形态与结构,至该生命体应世缘尽,才任由那四大种散灭。

  从最高的层面观之,心本身才是真正的生命之源,因为有情与无情的生命,皆赖它的显现与活动才能成立。

  (二)有情生命的循环

  善男子,有情生命从心识而来,就是四大假合之身毁坏,生命力仍然存在,因为心识不随四大色身的散灭而消失。

  就是这缘故,有情众生的死亡,其实只是一种幻象,不但生命力没有亡失,就是构成色身的四大,也同样没有亡失,因为从败坏的色身解放出来的四大,能以其他形式续存。

  身体的败坏不但没有给生命力带来死亡,相反地,它给生命力带来了更佳的活动机会,因为生命力可以摆脱衰老软弱的色身,投向—具新造的色身,继续成长,开拓它的感性和情力。

  摆脱了不堪再用的旧色身,生命力得到了解放,在新色身里继续更有效地活动。因此,死亡其实是生命延续的必须,是生的开始,是生的本身。

  肉身的坏灭,也带来了四大种的新生,因为构成肉身的元素,在肉身坏灭解体时,便被解放出来,能作崭新的组合,营造新的物体。

  因此,宇宙之内,一切的心与物,都没有真正的死亡,有的只是转化与新生。

  善男子,有情生命的循环,可分作十二阶段,每一前的阶段,都导致后一阶段的生起。

  这十二阶段叫做十二缘起,又名十二因缘。

  (三)有情生命轮转的过程—十二缘起

  善男子,有情生命在世间轮转生死的过程可分作十二阶段,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这十二缘起,或十二因缘,是一个循环。因此,不要以为无明是开始,老死是终结,因而提出‘无明前面是什么?’或‘老死后面是什么?’的问题。

  无明前面就是老死,老死后面就是无明,周而复始,没有终结。

  至于它们先后的问题,就要视乎从轮转哪一阶段去看了。它们互为因果,在生命之轮不同阶段观看,能占较先或较后的位置。

  善男子,生命体在它完美的意志与觉性尚未建立之前,是混沌无知的,对真如实相不明了。这原始的混沌就是根本无明了。

  它导致了‘行’的生起。

  ‘行’是生命体盲目地随缘妄动,从‘无明’而来。它转动了生命之轮,开始了一期生命的第一步具体活动。

  ‘行’导致了‘识’的活动的生起。

  ‘识’是生命体藏有解脱法和烦恼法种子的心体,这心体的生化力量,为无明引起的妄动所现行,令心法与色法能赖它出现。

  ‘识’导致‘名色’的生起。

  ‘名’是生命体在—特殊生活时间里所能应用的有限个别精神力。‘色’是生命体在生存空间里所持有的形相物质。

  ‘名色’皆为‘识’所营造执持。

  ‘名色’导致‘六入’的生起。

  ‘六入’是有情生命在世间生活所要具备的六种感觉器官,随‘名色’的建立而相继形成。它们就是眼、耳、鼻、舌、身和意的活动所要依赖的器官。

  ‘六入’导致‘触’的生起。

  ‘触’是对外界刺激的接触,有了各个感觉器官和精神力,生命体便能对世间及自身内外,起官能的接触,经验世间物质的生活了。

  ‘触’导致‘受’的生起。

  ‘受’是生命体接触外界刺激后所起的感性反应,使个体生起善、恶或中性的感受,使他起情感的波动。

  ‘受’导致‘爱’的生起。

  ‘爱’是对事物所生喜欢和不喜欢的反应,喜欢的就生起‘爱’的反应,不喜欢的就生起‘不爱’的反应。爱与不爱,皆从感受而生。

  ‘爱’导致‘取’的生起。

  ‘取’是对所‘爱’事物的眷恋与占有,和对‘不爱’的事物起摒弃与毁坏的行动。

  ‘取’导致‘有’的生起。

  ‘有’是对一切迁流不居、虚幻不实的事物视作真实永久,而加以牢固的执著,认定有‘有’的存在,或有‘无’的存在。这样,众生便迷失于有‘有’和有‘无’的虚幻里,为虚幻所束缚,失去自由。

  ‘有’导致‘生’的生起。

  ‘生’就是在六道之内的生存,从妄执虚幻不实而来。众生因无法摆脱六道的执著,便永无休止地投生于六道了。

  ‘生’导致‘老死’的生起。

  —切众生、有生便必有老死。

  ‘老死’使生命体一期的生命完结,但他在这一期生命里所经历的愚痴昏迷生活,却建立了枝末的无明。这就是对生命颠倒、愚痴的执著,以致不但不能除去根本‘无明’,反使持续强化。这样,他便要如前—样,再重复生命的轮转。

  善男子,直至众生了解他是生活在妄想、执著与颠倒不实之中,是由‘无明’的力量带著他机械地轮转生死,他才能自觉地著手清除‘无明’,求法修行,努力成熟他潜藏的佛性,增长智慧与大能,力求斩断生死轮转的锁链,永远住于完美解脱之中。

  第六章 有情生命与‘无’我

  (一)无‘我’的众生

  善男子,关于‘我’这个观念,世人持有很多不同的见解,但是他们却有—个共通的地方,就是人人都声称拥有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

  有人说:‘色—那构成身体的物质就是“我”。你我间的分别,再没有比身体的个别差异,更能分别你我了。’

  ‘没有了这色身,“我”便不存在了,因此,色就是“我”’。

  又有些人说:‘色是物质,没有感情和生命力,怎会是“我”呢?色决不是“我”。’

  ‘受——感受——对外界刺激起爱恶反应的才是“我”。“我”是指对外界所起的感受反应。’

  又有些人说:‘受是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太机械了,怎会是“我”呢?’

  ‘想——思想——才是“我”。“我”即是思想,没有想,“我”就不存在了。’

  又有些人说:‘想有什么用呢?没有付诸实行的本领,便看不到有什么个体的存在,也看不到有什么“我”了。’

  ‘因此,行——行为——才是“我”。“我”是由行为做作所显现的,行为做作就是“我”。’

  又有些人说:‘行不是我,因为若对外界一无所知,便没有任何行为可言了。’

  ‘识——对外界起认知了别作用的精神力才是“我”。’

  ‘没有了心识的作用,就看不到东西,听不到声响,闻不到香臭,辨不到味道,失去了触觉,不能对外物作整体的认知了,因此,识才是真正的“我”。’

  又有些人说:‘色、受、想、行、识这五个东西、都各蕴藏了独特的功能,是任何人都不能缺少的,因此,任何单独的一个都不是“我”。“我”是这五蕴的总和。’

  ‘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和合,便构成那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了。’

  善男子,以上的见解,都不是真理。

  为什么呢?

  善男子,色不是“我”,因为一切物质,都在生灭之中,方生便灭,方灭又生。物质既在不断的生灭变化之中,那么,究竟哪一个能称作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呢?

  是灭了的一个,还是尚未生的一个呢?现在的一个却是不能执著的,因为它的存在刚成立,便瞬即灭亡了。那么,又怎样能从色——那物质上,找到一个‘我’呢?

  善男子,受也不是我,因为,在快乐的感受、痛苦的感受和中性不苦不乐这三种感受之中,应该执著哪一个为‘我’呢?

  凡人在感到快乐的时候,他不能同时感到痛苦,也不能同时有不苦不乐的感受,因为,它们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在本质上是不能同时出现的。

  所有的感受都是短暂的,必将止息。那么,在感受消失之后,那个‘我’是否也一同消逝了呢?

  感受是短暂的、有生灭的,因此,绝对不会是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

  善男子,同样的道理,想不是‘我’,因为一切的思惟活动,一切意念,那是有生有灭、不能持久的。

  在每一天里,众生都有不可胜数的思想意念。

  哪一个念头、哪—个思想是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呢?若是想是‘我’,那么,想灭了,‘我’也消失了。

  善男子,同样的道理,行不是‘我’,因为行为本身就是生灭。无论是善的行为,恶的行为,或是中性非善非恶的行为,都是短暂的,做作完了,便再不存在。

  如果行为是‘我’,待做作完了,‘我’便消失了。这样,又怎能从行为本身,找到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呢?

  善男子,识也不是‘我’,因为对外物的认知了别,也是短暂的、有生灭的。若是识就是‘我’,那么认知了别完之后,‘我’不也是消失了吗?

  因此,在识里,并没有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

  那么,五蕴的总和是否构成‘我’呢?

  善男子,若是五蕴的成员,无一持有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把它们聚在——起,也不能改变它们的本质,又哪里有‘我’的踪影呢?

  因此,构成人的五蕴,实在并没有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的。

  那么,在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如是的‘我’呢?

  善男子,众生是永远不可能在任何的世间心物里找到—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的。

  众生所认作‘我’的,只是一系列生灭不定、迁流不居、绝不永久的身心活动。

  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根本不存在于世间的任何心物里。

  (二)无‘我’与生命的延续

  众生若没有—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是谁去接受从前种下的因的果报?是谁去轮回生死、浮沉于六道之中,经历各种不同的际遇呢?

  善男子,凡夫看到有生死轮转、因能结果,便以为必定要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去接受果报和生死轮转。

  其实,生死轮转与果报的承受,是不需要一个常住不变的‘我’的。

  譬如——个农夫把一颗芒果的种子,种在肥沃的泥土里,每天灌溉,适时施肥。数年后,种子已变成果实累累的芒果树。

  到那时,我们能否说,这芒果树只是一颗常住不变的芒果种子呢?

  善男子,把芒果树说成芒果核是荒谬的,因为芒果核早已发芽生根,长叶开花,结成果子,再不是种子,却是一株大树了。

  从前的种子不再存在了,现在的果树也不需要—个不变的种子才能够受持果树的形相与特质。

  相反地,种子若不变化、不坏灭、不失去它的特质形相,现在的果树决不能出现。那么,在种子里,哪里能找到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去接受新长果树的——切呢?

  若是种子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它便永远都是种子,永不能成树了。

  善男子,譬如一只母鸡,产了卵,花了很多天的功夫,才把小鸡孵化了。

  数月后,小鸡长大了,成为一只强健的雄鸡。

  在那时,我们能否指著这公鸡说:‘这是一只常住不变的鸡蛋呢?’

  把一只雄鸡视为一只鸡蛋是多么荒谬愚蠢的事情啊!

  从前的鸡蛋,再不存在了。它已蜕变为一只雄鸡,再没有鸡蛋的形相和特质了。

  相反的,若是鸡蛋不起变化、不改变它的形相特质,雄鸡的成长便没有可能了。

  那么,在鸡蛋里,又哪里可以找到一个常住不变的‘我’呢?

  善男子,同样的道理,人从母亲受精的卵子开始,以至出生、成长、死亡、再生,皆是一系列迁流不居、不断生灭的物质与精神活动,并没有一个常住不变、恒作主宰的‘我’处于其中。

  后一物从前一物而生,后一念从前一念而生,并不需要一个不变的‘我’去接受。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生命的延续,其实不需要常住不变的一个‘我’,也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我’能去接受轮转与果报。

  (三)圣者肉身瓦解后的存在形态

  善男子,舍弃真实的智慧,而相信真有一个‘我’,实实在在存在于现世的众生,都有一项假设,说这‘我’的生命必会有—天永久地幻灭了。

  或者,相反地会说,这‘我’的生命是永远不会幻灭,却会永远保持现有的形态。

  若假定它不会幻灭的话,他便会堕入‘我’的生命是永存的邪见。

  若假定它会幻灭的话,他则堕入‘我’的生命会绝灭的邪见。

  善男子,天上和人间的众生,大多受这两种极端的邪见所支配,因而不能见到真理。

  为什么呢?

  因为,天上或人间的众生,若以生存为乐的,都执著有‘我’,执著有‘我’的永远存在,认定‘我’的生命是永存的。

  告诉他们没有‘我’的存在,便是破坏了他们的幻想与希望,是他们不表同意、不愿接受的。

  这样,‘我’的永恒生命,便成为他们的累赘和—切苦恼的来源,使他们得不到解脱了。

  相反地,有些众生,却耻于生存,厌于生存,为生存而感到烦恼。于是,他们欢迎绝灭的思想,不愿见到有永恒的‘我’,希望有一天,在肉体瓦解后,便永远不再存在,再没有生命,再不要受生存的苦恼烦扰。

  他们同是执著有—个‘我’去受苦,所以希望生命有绝灭的——天。因此,‘我’的执著,同样是他们的负累和痛苦的来源,令他们不能得到解脱。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愚痴的众生,就认定梵行清净、不起业力、永离六道生死的圣者,必定是有一个不变的‘我’去享受永久的涅槃快乐。

  或者,圣者是处于一个‘我’已完全幻灭、无知无觉、没有生命的寂灭状态里。

  善男子,对生命有如是执著,对‘我’的存在有如是执著的众生,是没法了解圣者解脱后的状态的。因为,圣者的存在,并不需依赖一个如是不变的‘我’的。

  因此,以‘我’的生命永恒或‘我’的生命绝灭这些假设去测度圣者肉身瓦解后的状态,必定是颠倒与远离事实的了。

  善男子,圣者肉身死后的存在,既非永存,亦非永灭;既非‘有我’,亦非‘无我’。只有亲证涅槃境界的行者,才能真正明白。

  因此,在世间语文不足以描述圣者境界的情况下,一切的描述,皆是戏论,难见真理。

  第七章 佛教的心理学

  (一)心与身的关系

  善男子,人的身体是由物质的四大假合而成的。

  概括来说,人的色身可依功能分作六大部份,就是眼根(视觉器官)、耳根(听觉器官)、鼻根(嗅觉器官)、舌根(味觉器官)、身根(四肢躯体)和意根(脑及神经系统)了。

  这六根都是由四大种,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而成,本身没有精神生命,待众生死后,物质的器官躯体,便会朽坏、散灭、转化,再成为新的物体。

  物质的四大,就是这样不断地形成、毁坏、再形成、再毁坏了。

  善男子,能使六根发挥功能的,不是没有精神力的四大本身,却是心识的力量。否则人体的六根,只会是一堆废料,没有生命活力可言,犹如一只无桨的船,难有自发的活动了。

  心识在眼根发挥功能的,叫做眼识。它使人能通过视觉器官,观察到世间各种事物。

  在耳根发挥功能的,叫耳识。它使人能通过听觉器官,收听到世间各种声音。

  在鼻根发挥功能的,叫做鼻识。它使人能通过嗅觉器官,感受到各种气味。

  在舌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舌识。它使人能通过味觉器官,尝到世间各种食物的味道。

  在身根发挥功能的,叫做身识。它使四肢躯体能在世间接触外境,作种种活动,又使内脏肺腑,发挥维持色身生命的功能。

  在意根发挥功能的,叫做意识。它使整个神经系统能发挥功用,让整个色身,能通过此系统,由心识指挥,在世间动身发语,造种种业。

  善男子,没有了心识这六种功能,生命力便不能藉色身在世间活动,过物质的生活,吸取物质世界生活的经验,却只如无情木石一样而已。

  心识既有上述的六种功能,为什么不能离六根而存,独自活于世上呢?

  善男子,心识的活动力,确是不需根身的存在,也能发挥的。但是若离六根,生命体经历的只是纯粹精神界的活动,再不是物质世间的生活了。

  色身存在的需要与否,定于生命体从前的业力与修行境界。若由业力所牵,要以色身续命,那么,它便难舍色身而存了。

  但是,无沦生命体以何种色身出现于世,心识永随不舍。否则生命体便没有生命力可言,再不能称为生命体了。

  (二)心识的结构

  善男子,愚昧无知的众生,难知根与识的分别。但是,以锻炼身心,成就智慧、力量、解脱为事业的佛弟子,却必要知道心识的结构及其特异功能,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止的因由,认清心识的潜能。这样,他才可以强化自己的身心,超越物质的众多掣肘,能够逍遥自在,以心御万物,无处不自得。

  善男子,人的心识以功能区别,可分作八个部份,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和身识又合称前五识。

  行者于此八识,必要深究,始能登自度度他之阶梯,悟以心造物之法门。

  (三)前五识一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善男子,人于日常的活动里,若要对外境作认知了别,必要依赖眼、耳、鼻、舌和身这五根,而使这五根发挥作用的,就是前五识了。

  没有精神力的根身,只是物质,必待心识的调御,始能活动。

  若四大本身自有能看、能听、能嗅、能辨味、能感觉、能思惟的功能,那么,一切的物体,无论有情或无情众生,皆有这些功能了。

  因为它们同是由四大所造的。

  若真的如此,木石钢铁、雨露微尘,便与—切凡夫圣贤,毫无分别,同具一样的活动力了。

  这是多么不合情理的事情啊!

  人的五识,是怎样发挥功能的呢?

  善男子,五识特有的功能,就是通过人的五根——眼、耳、鼻、舌、身——去对外境起认知了别,且作出反应。

  五识对现于它们前面的实境,无需思量考虑,便能立即了了分明、认知它们的形相本质,并且能对它们,即时生起善的、恶的、或非善非恶的反应。

  五识在物欲的世界里,让生命体能作色、声、香、味、触的领受。

  为了达成这五事的领受,五识有五种能力,能在欲界一切时空里,随缘起用。

  这五种能力,就是对外境能产生接触(触)、起警醒注意(作意)、领受外境刺激(受)、认知辨别(想)和作思量反应(思)的能力了。

  五识使居于欲界的众生,能通过根身,追逐物质欲乐,得色、声、香、味、触的满足。

  但是,修禅定的行者,追寻的不是物欲享受,故能于不同的定境里,次第止息五识的活动,代以离欲的禅悦,也能从此而生智慧、神通与解脱。

  五识在欲界里,各与色、声、香、味、触一法相应,与其他各识所司之事,并不涉及,无一能负责综合五法,为生命体建立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印象。

  一辆有五匹马的马车,若无驭夫驾车,五马势必不羁,任意乱闯。

  五识就如五马,若无统御,一切所受纳的个别印象,便互不相连,没有意义了。

  那么,负起调御五识和综合它们输入的片面印象,令能生整体意义这责任是什么呢?

  善男子,这就是第六意识了。

  (四)第六意识

  什么是第六识呢?

  善男子,第六识可单称为‘识’,又叫意识,是认知了别之识。

  它是人体的感觉中心,负责指挥前五识的工作。前五识所传送的零碎片面资料,皆由它作有系统的组织,建立一个全面、有意义的影像。

  善男子,意识根据从前的经验,能把前五识传送的资料,迅速整理,对外境能即时生起三种认知了别的作用。

  意识对有实质存在之境物,能根据以往的经验,立刻达成认知了别,这是现量的作用。

  在没有实质境物存在时,意识则能根据以往的经验资料,迅速比较、测度、推论,而达成认知了别的目的,这就是比量的作用。

  但是,意识并非时常都能作出正确的认知了别。有时,根本没有存在的事物,它却会无中生有,作完全错误虚妄的认知,这就是非量的作用。

  善男子,意识所能了别认识的外境也可分作三种,就是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了。

  实实在在存在的外境,能为意识了别认知的,叫做性境。没有实质存在的境幻,也能为意识所了别认知,但是,这些叫独影境。

  外境虽有实质的存在,但意识却不能对它作恰如其分的认知,却把它误作他物而不自觉。这些从错误了别认知而得知的外境叫做带质境。

  意识以现量、比量和非量,对性境、独影境和带质境这三种外境作出了别认知后,又能起三种不同的反应。

  善男子,那三种反应,就是善的反应、恶的反应和无记(非善非恶)的反应了。

  意识能根据从前生活累积的经验,指挥前五识,不须思量,而能即时生起含有善、恶或无记的活动。

  善男子,意识的活动最强,因此能在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里,不断引发身、口和意的活动,作善、恶和无记的业,使生命之轮不停转动。

  第六识于八识之中,了别认知外境的能力最强。因此众生的存在和生活,受此识之影响至巨。

  对很多人来说,第六意识的活动,几乎等于他们整个生命的活动了。

  为什么第六意识的作用那么强,对人的影响那么大呢?

  善男子,这都是因为第六识具备了心识的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缘故。

  (五)第六意识的功能

  善男子,第六意识具备了心识的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

  什么是心所有法呢?

  善男子,心所有法,就是心识所能生起的五十一个心理状态或功能。此五十一个状态或功能只在第六意识中,才全部完备无缺,而于其他七识,则多付阙如。

  因此,第六识于动身发语的能力上,比其他七识,就要强得多了。也就是这缘故,意识几乎操纵了人的全部生存活动。

  五十一个心所有法是什么呢?

  善男子,这五十一个心理状态或功能,可分作六大类,就是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和不定了。

  什么是遍行呢?

  善男子,遍行就是于所有时空,都能现行,作心理活动的意思。

  隶属于遍行类的心所有法,是八识所共有的,有五个,就是触(接触内外之境)、作意(起警醒注意)、受(感受)、想(起影像或概念以作认知)和思(起意志活动)。

  什么是别境呢?

  善男子,别境是了别外境的意思。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五个,就是欲(希冀)、胜解(彻底地明了)、念(牢记)、定(专注一境)和慧(智慧)。

  什么是善呢?

  善男子,善就是行善的能力和心态。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十一个,就是信(信心)、精进(努力)、惭(羞己不如人)、愧(羞于己过)、无贪、无嗔、无痴、轻安(内心的解脱禅悦)、不放逸、行舍(舍弃污染的行为)和不害(不作损害自他的事)。

  什么是烦恼呢?

  善男子,烦恼又叫根本烦恼,是能令人颠倒迷惑、苦痛哀愁的东西。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六个,就是贪、嗔、痴、慢(轻慢自他)、疑和不正见(错误的见解)。

  什么是随烦恼呢?

  善男子,随烦恼,是由烦恼或根本烦恼的存在而生起的。没有根本烦恼,它们自然不再存在了。

  属于这类心所有法的共有二十个,就是忿、恨、恼、覆(隐瞒自己的过失)、诳(欺诈)、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恐惧、激动、失去内心的安宁)、失念(忘记)、不正知(愚昧无知)和散乱。

  什么是不定呢?

  善男子,不定是指本质善恶不定,要看情形才可定其善恶的心理状态。

  属于这类心所的共有四个,就是睡眠、恶作(悔恨已作的事)、寻(追逐寻求)和伺(伺察)。

  善男子,以上六类五十一个心所有法,在八识之中,只有第六意识才全部齐备。因此,众生于生存所须作之身口意活动,便全皆可由此意识引发了。

  (六)机械的意识生活

  善男子,第六识虽然具备全部五十一个心所有法,但它的作用,只在于了别认知外境,鲜有思量的活动。就是思量,也只处于了别认知外境的层面。了别认知已毕,思量便止。

  意识若是了别认知已毕,思量便止,那么,是哪个去作善、恶、无记等业呢?

  善男子,如前所述,第六意识具有心识全部的五十一个心所有法。这些法在前六识遇外缘、起了别认知之后,便能即时相应生起,其间并不需要多大的思量活动。

  为什么没有思量的必要,这些心所有法便能生起呢?

  善男子,这都是习气的缘故。

  众生于无始以来,于无数的生命之中,在不同的时空里,曾作数不清的业。而重复的行为和反应,便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习惯力,时刻影响了众生对外境所起的反应。

  当外境相同或类似的时候,意识便即时生起惯性的反应,引发有关的心所有法,令众生经历某些感受,或作某些行动。

  惯性有时太强了,以致众生虽想主动改变反应,也无能为力。

  就是这缘故,意识的惯性作用,能使众生不需要思量,便能生活于世上,天天机械地做著重复或类似的工作。

  善男子,外缘若引发善的心所,行为便属于善,若引发恶的心所,行为便属于恶;若与无记的心所相应,这些行为便属非善非恶了。

  外缘能有很多不同的组合,各心所有法也能同时或异时出现。于是,众生便恒久处于苦乐善恶不定之中,作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毋须著意的思量了。

  善男子,虽然大多数的人,于大部份的时间,所过的是不自觉的机械反应生活,但是,他们总有些时间是在了别认知以外,作较复杂的思量推理,带有意志性质的心理活动,虽然深度与频密,则因人而异。

  第六意识的思量能力既止于了别认知,那么是什么去作这些较自觉著意的心理活动呢?

  善男子,心识中能负起这个责任的就是第七识——末那识了。

  (七)第七识末那——思量执‘我’之识

  善男子,第七识可称为意,又叫末那识,是思量之识,是心识中掌管思量的部份。第六识依它而立。

  它若遇外缘,随即生起你我之想,牢牢地执持著有一个‘我’与外境相对。

  七识末那是六识之本,也是八识阿赖耶的主观部份,但它却错谬地视自己为心识的全部,不知有八识阿赖耶的存在,更不知自己活力软弱,难制前六识,却常为意识所转,统治之权常失。

  善男子,第七识共有十八个心所有法,比第六识所有的心所有法为少,故活动功能也自然比六识为少了;

  末那识有四个根本烦恼心所有法——贪、痴、我见和我慢,八个随烦恼心所有法——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和散乱;五个遍行心所有法——触、作意、受、想、思,和一个别境心所有法——慧。

  善男子,这十八个心所有法,若遇外缘,便即生起。

  第七识能不断地审察、思量内外之境。十八个心所有法中,以作意、想与思的活动力最强,为七识之特色。

  无论末那识所起的心识作用是善是恶,都能影响第六意识,令它指挥前五识作业。因此,末那识活动时,便能指挥根身的活动。可是,它活动的时候却远比意识为少。这样,第六识便常代理他身口意的活动了。

  为什么这现象会出现呢?

  善男子,七识末那,虽然恒审思量,能指挥第六意识作业,但是在一般的众生里,七识的活动力都较六识为弱。这是因为不爱思考的人总比爱思考的人为多。就是最爱思考的人,在日常的生活里,大部份的时间,都倚赖第六识的惯性活动去处理日常的刻板事务;真正要思考的时间,其实很少。

  因此,七识便常备而不用,在审察思量力不生起、或虽生起而不强、或还未能即时生起的时候,活动力极强的第六意识,便会自作主张,抢先地根据惯性,引发身口意的活动了。

  第六识机械、惯性的活动,本从第七识末那以往的思惟决定而起,或偶然随意的反应而生,现在却倒转来影响了七识未来的决策,使它恒依惯性行事,令惯性更牢固。有时在七识能够作出思惟活动之前,六识机械的反应已经出现,身口意的活动早已不自觉地引发了。

  到这时候,七识要控制六识的活动,也倍感困难。

  六七两识就是如此互相薰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了。

  善男子,一般的众生,虽然少用七识的思量能力,却无时放下它的‘我执’作用。只要心识的任何作用一生,那‘我执’便同时并起。

  就是因为这‘我执’的生起,众生便镇日与外境恒起差别,与人生你我之想,妄念频生,争强斗胜,永远难知万法同体、你我本一了。

  七识末那使众生感到有一个‘我’在感受与做作,使他误认这‘我’是心识之主体。

  善男子,心识之主,其实是形相微细、凡愚难解难知的第八识阿赖耶。

  (八)第八识阿赖耶心识之本

  什么是第八识呢?

  善男子,第八识可称为心,为第七识末那所依,是前七识的本体。观它不同的名称,可窥其性质与功能的端倪。

  八识又名阿赖耶,意即无没,能于生死流转之中长处而不坏失。

  八识又名藏识,因为它具有能藏、所藏和执藏这三个功能。

  八识能贮藏前七识生活的经验,是一个永不会忘失存入资料的记忆中心。它不但能贮藏今生经历的资料,也能贮藏过去生和未来生经验的结晶,更把众生—切果报的种子收藏,待时机成熟时,便随缘引发现行。这就是能藏的功能了。

  众生一切经验和业报的种子,都以八识为贮藏之所,除此以外,便没有其他的地方了。这个提供贮藏之所的功能就是所藏的功能了。

  八识能把这些经验种子,牢牢执著,不使忘失。这执持不舍的功能就是执藏的功能了。

  善男子,八识又名出生识,因为它具有创造的力量,能现起各种现象、形相。

  八识又名和合识,因为在它里面,有真伪,染净、善恶之法夹杂揉合在一起。

  八识又名薰变识,因为它能受第六识和第七识末那的作业所薰习,而起变化,又能互为因果地薰习六七两识,使业果出现。

  八识又名本觉识,因为在八识之内,有佛陀的觉性隐存,若能显现,众生便得真实的智慧,离诸虚妄,能成正觉。

  八识又名真识,因为它与真如本体相通,与最终极的、至真、至善的法同体。

  八识又名家识,因为一切法皆由它的活动而起,一切心物皆从它体内流出,为一切心物所依,如众生出生的家一样。

  八识又名本识,因为它是一切识之根本,除此再无他法可依。

  八识又名体识,因为它是一切心物活动的本体。

  八识又名寂灭识,因为它有动而造万物之能力,也有寂灭不起相对法,烦恼法的特性,能处于清净无生无灭之状态中。

  八识又名金刚智识,因为在它之内,包含了一切无上的智慧,能由众生开拓使用。

  八识又名一切种智识,因为从它众生能得一切种智故。

  善男子,八识尽管有那么不可思议的体用,却不主动作业,只任由七识末那起‘我’的主观作用,恒审思量;又由六识机械地动身发语,作种种善与不善之业。

  前七识所造之业,储于八识之中,便成未来轮回生死的依据;而八识也随前七识的业力,轮转六道之中。

  由此可见,八识虽有大能,却不干涉前七识在世间活动的自由自主。

  (九)阿赖耶识的功能

  善男子,第八识有很多凡愚难知难解的世间与出世间功能,但是在桎梏的人间里,以人为主位的心识活动里,只与五十一个心所有法的五个相应。

  这五个心所有法,就是触、作意,受、想和思了。至于其他四十六个心所有法,在第八识里,是全不生起的。

  第八识的本性非善非恶(无记)亦非有覆(隐瞒恶行),因此,它的行为特质是无覆、无记的,与一切善恶有覆的心所有法,不起相应。

  八识是前七识所依的本体,行相微细,凡愚不能觉知,且不起‘我执’,又不主动作业,因此众生在日常的生活里,就忽略了它的存在。

  因此,众生只知有一个我执——恒审思量的第七识,一个动身发语的第六识,却不知有一个能起无边体用的第八识在幕后主持根身形相的维持、业报的引发和精神力的供应。

  善男子,第八识行藏甚深细,不易为人所知晓,但它所含的种子,却有如瀑流一般,起灭流转,延绵不绝,一遇适当的外缘,便即现行,以种种形相、种种时空、种种际遍由前七识去经历,直至所有业力种子,皆能结果为止。

  为什么现行的种子,要由前七识领受呢?

  善男子,这皆因种子乃由前七识所种下,亦只有前七识才有适当的心理功能,去领受各种世间果报之故。

  八识虽具能藏、所藏、执藏的能力,能引发种子现行,本身却无覆记,没有我执,对外不起差别执著。因此,它超越了一切善恶、烦恼的法。

  但是八识对六七识的活动,却有很大的影响力,因为它是众生经验、晶流习气的永久贮藏处,能随时为前七识供应资料,作为它们活动的依据。

  六识的惯性活动和反应,从八识贮藏的习气而来。

  七识的思考得著,也从八识提供的知识累积而来。

  六、七、八这三识互相熏习,便使生命体能于世间作种种活动了。

  善男子,一期生命完结之后,为该期生命特别构成的前七识(除七识的主观作用外)悉皆灭亡,只有第八识的本质与能力,如前一般无异,只是加添了另一生的经验与业力。八识能以此作新的牵引和依据,随顺著因缘,再建立一副新的色身和——副新的前七识,令一个新的生命体能在适当的时间与空间里活动。

  善男子,八识在生命体未成立之前已经存在,但却在生命体坏灭时最后离去。它虽是众生之主,却是退居幕后,恒让它前七识的主观作用与做作,带领它营造众生于六道之中。

  (十)阿赖耶识与身心外境的塑造

  善男子,阿赖耶识不但根据众生的业力,变现了他的根身、—一副在六道中活动的心识,同时也变现了他所应处世间的种种境地。

  众生的际遇,看似身不由己,像是出于意外和被动,其实皆是由自己业力所导致,各各合乎个别行为业报之所需。

  因此,众生所处的境地,皆是独一无二,自作自受,并非由人摆布,却全是由自己依业所造。这样,众生就非要绝对自我负责和承受自己行为的果报不可了。

  众生的行为能导致善或恶的境地际遇,一一皆依行为的本质而定。因此,他才是自己命运的真正主宰者和创造者。

  善、恶、和无记性的行为,贮藏于第八识之内,遇缘便起果报。

  众生行为不同,所处的境地、所受的果报就大异了。

  善男子,共同的行为,使众生有共同的果报。在这时候,对众生来说,世间就好像同是一般无异。但是,在同一世间中,也有个别不同的果报。这便使大体相同之中,有著个别的不同了。

  事实上,每个众生所处的境界,都是独—无二的。只不过在与其他众生因缘巧合相若时,他们才处于一起,互相渗入对方的世界,互相成就个别独立的果报而已。

  善男子,阿赖耶识就是这样塑造众生的根身、心力、环境与际遇,使各能受报无误。

  (十一)阿赖耶识与真如

  众生的阿赖耶识与真如又有什么分别呢?

  善男子,真如若是一个大海,那么,八识阿赖耶,就是构成大海那无量的水份子了。

  海中的水份子不可胜数,构成真如的阿赖耶识,亦复不可胜数。

  每个阿赖耶识的种性与其他的阿赖耶识,完全一样,绝无差别,只是它受生命体业力的牵引,轮转投生于不同的时空而已,在本质上实是不分高下。

  阿赖耶识,互相依存,互相摄受,协调不悖,合成了真如的本体,成为一切心物的来源,使一切心物众生相通、不一不异。

  阿赖耶识的各种变迁,都在真如之内。从这角度看,真如像是在变异之中。

  但是,阿赖耶个别的改变,并未使真如整体在本质上有任何的改变。从这角度去看,真如却又是亘古不变的。

  因此,真如实是超越了生灭、断常、一异、来去之形容的唯一常住法;而阿赖耶识,便是真如体内生灭万法之种了。

  (十二)圣者八识转智

  依佛法修行的众生,在证道的时候,八识会有什么转变呢?

  善男子,行者修行圆满时,八识能转识成智。

  什么是转识成智呢?

  善男子,转识成智,就是说,心识从前对外境所起的错误认知和见解,现在已经纠正;从前的妄想颠倒,现已祛除;对一切事物,当下便知它的本体实相,所有心识的活动,都与最高的智慧契合,绝无谬误。转识成智,就是识的彻底净化。

  善男子,得道的圣者,前五识不复与凡夫一样。因为它们的污染已除,再不为物欲所缠、虚妄所惑,已能知一切现象的实相了。

  圣者能以五识用于尘世,随缘说法,指点迷途,除众生之苦恼,授解脱之方。

  他能随意运用五识,事事无碍,一切皆随心所欲,不但能完美地完成一切欲作之事,更能于一切活动之中,契合最高的智慧。

  五识这种能力,就是成所作智了。

  善男子,得道圣者的第六意识,对一切人我诸法、皆能观察明白,远离一切虚妄错谬。

  意识为前五识所依,若它清净无污,五识也会因而变得清净。五六识皆清净无垢,那么,它们便互相净化,加强了无误的了别认知能力。

  圣者就是倚赖六识这无误的观察力,才能于世间里,慈光普照,为众生开示生命的真谛,解说一切的真伪,而与最高的智慧无悖。

  六识这种能力,就是妙观察智了。

  善男子,圣者成道时,第七末那识,能舍弃我执,亲证一切平等、万法同体之义,再不陷于你我的虚妄执著里。

  行者在修行的路上,早在第八不动地的菩萨阶位时,你我分别的执著,已经永断无余。因此,能无私地行种种功德,而绝无望报之意。

  他已进入一个无我而我、无为而为的境界了。

  此地的圣者,不从说理上知万法同体,却是在凡愚难解的神秘禅定境界中,亲证同体之妙、一切皆是平等之性。

  亲身的体验,使他能够真正地放下我执,知平等的真义;在法界之内,真的再不起你我分别之想。

  七识这种能力,就是平等性智,或无分别智了。

  善男子,圣者证道时,第八阿赖耶识,也转识成智。

  行者修行至十地菩萨阶位时,我、法二执,都彻底地破除了。八识田中,再没有新的烦恼种子。一旦从前的业力种子结果,受报圆满,八识便再没有业力的牵制,对一切无所亏负,得到自由。

  八识至此,已除去一切污染,纯然无垢,与从前染净参半的情形有别了。

  行者此时;能以清净无垢之识,起金刚定。在定中,能得一切极圆满的智慧、神力与解脱。此无垢识就是佛心了。众生之能够修行证果,全赖它的存在而来。

  八识转净所生的能力,就是大圆镜智了。

  它使圣者超越了一切的束缚,能以心造物,游戏神通,随缘救世,成为天人之师。

  (十三)如来隐藏于众生的心中

  善男子,众生的心中,存有真如佛性,能起无边智慧、无量神变。但是这些能力,只是潜藏的种子,若不净化心灵,便不能显现,难起其妙用。

  未曾显现的佛性,就像植物的种子,未曾种于土壤中,未得到充足的阳光、水份,故终不会发芽生长,难见绿叶成荫、花开结子的时候。

  善男子,佛的显现,从心识力量的开拓与锻炼而生,是要由众生的自我努力才能成就的。

  佛性在心之中心,也在众生之内,三者同是一体。心佛众生,实是三无差异。

  因此,如来觉者,早就隐藏于众生之中了。

  善男子,八识阿赖耶,是妄心之主,待污染除去,便能起佛智。而八识的清净,是要依佛法修行始能得著的。

  八识既为心识之主,能转万物,能变现万物,为什么又要有前七识的建立呢?

  善男子,八识之智,虽能造物,运转宇宙,按业生报,使万物并行不悖,却是无欲无情、无分别之智。

  众生若要在相对的世间里,行你我相对的世间活动,就必定要具备能起如是差别活动的前七识。否则,便没有—个能在世间活动的本位,而心识潜藏的功能,也不能通过这些世间活动得以发挥。有了前七识,行者才能以慈悲为根本,行一切佛智大能,使佛心常住于世,救度无量众生。

  若无世间生死轮转、悲欢离合、所求不得之苦,那么,众生便没有修心学道的场所,难以清除八识的污染种子。这样,如来(即佛心、清净真如心)的显现、清明无垢的觉醒、超越的解脱,便成为不可能的事;智慧、力量、解脱与慈悲,也不能从艰苦挑战中磨练出来。

  善男子,磨练挑战越多,悟道的机会就越大,证果的时间就越近。

  因此,身行佛法的如来弟子,能勇敢地面对一切艰难挑战,绝无畏惧,永不退缩。对一切逼迫,不但能以和平的心,泰然领受,不生怨恨,且能令一切困境,

  成为强化自己身心、增长智慧力量的机缘,使自己的道行更进一步。

  第八章 业力

  (一)业力的意义

  善男子,众生所有的身口意活动,皆留业种于心识之中,产生一种牵引力,如影随形地随著他生死轮转,为他的行为在未来适当的时间和环境里带来适当的果报。

  这种由行为——业——所导致的牵引力,就是业力了。

  业力有一特性,就是未为众生带来适当果报之前,绝不会亡失;若一时尚未遇缘生报,它便生生世世,存于众生心识之中,伺机而动,使众生未得报应之前,恒负上业力的包袱。

  业力未能牵引外缘而生果报之前,就是过了百千世,尚历久犹新,力量丝毫未灭。因此,业果是绝难逃避的。

  业力不可抗拒,就是快要证圣果的行者,也不能超越因果律,难以规避旧业的果报。

  事实上,一切行者,在业力未清除之前,无论有多大的智慧与神通,仍未得自在解脱。果报一天未完,桎梏便一天难去。

  善男子,众生的业,错综复杂。因此,常要多生,才能把一生所造的业,全然受报,再无亏欠。

  但是,在每一生中,众生也不断地造新的业。因此,新的业力,就不断地形成了。

  就是这缘故,众生便要生死轮转,受报不断,业力难有清净的一天了。

  善男子,只有能遇佛法、能依佛法修行的众生,才能知恶不为、常行善事,令业力渐渐清净,再不受业果的掣肘,能得更大的自由与解脱,入圣者之列。

  (二)业力的显现

  怎样才能确知业力的存在呢?

  善男子,所有众生的行为,不是都带来了后果吗?

  那些令行为得到果报的力量,就是业力了。

  它确实出现于众生的生活里,使众生处于不同的境地和参差不定的苦乐之中。就是在现世里,也容易见到,并没有隐秘难证之处。

  众生现世的际遇,是极易从他从前的行为寻找解释的;他未来的际遇,也能根据业力因果的原理,从他现在的行为预测。

  但是,有些际遇在现世中,是找不到根由的;又有些行为,基于客观环境,是不可能现生受报的。

  那么,不是说,有些果是没有因,而有些因却是没有果的吗?

  善男子,凭空毫无缘故地出现果报,是不合乎情理、违反自然规律的。切切实实的做作,又决没有连丝毫后果也没有的可能。身口意的活动,决不会消失于无形,毫无结果,如同没有做过一样。

  善男子,现生看不到因,正好说明业力把前生的因,带到今生结果;今生看不到果报,正好说明业力会把今生的因,带至来生结果。

  因看不到,是因为它种于前生,果看不到,只不过是果结于来世。

  若没有业力的存在,超越时空地使因能结果,法界的一切,便没有秩序可言,一切都陷于紊乱,丧失合理的因果关系了。若是这样,有因无果,或有果无因的不合理事情,便会经常出现,而众生处于如是颠倒之中,便会无所适从,对一切都难于理解、掌握和控制了。

  善男子,业力是使六道众生一切行为能得合理果报的原理,也是离苦得乐、趣向解脱之所须知。

  业力使某一类因,结某一类果,这是宇宙的原理。无论众生视这些因或果为善或恶,都不可能改变业力与因果律的运行。

  因此,睿智的众生,因掌握业力与因果的原理,自主地塑造自己的未来。

  (三)业力建立的条件与解脱

  善男子,造成业力的条件有三种,就是贪、嗔和痴。

  众生的业,若是由贪、嗔、痴而起,那么,不论他在哪里轮回受身,这些业将跟随著他,在适当时间和空间成熟结果。

  不论业果在哪里成熟,何时成熟,他都要亲受业果。在今生也好,在来生也好,绝不能逃避业力的约束。

  那么,有没有业,不生业力,不起业报的呢?

  善男子,有三种条件,能使众生的业,不起业力、不受强迫性业报的约束。

  这就是无贪、无嗔,无痴了。

  若人的业不是由贪、嗔、痴所造,那么,他的业便不会成为一个包袱、不能束缚他的自由、不能强迫他受报。

  这样,他便再不会给有为而为的善或恶业系缚,必定要去轮转生死,领受暂时的福与祸了。

  善男子,若一切的业,无论有为或无为、有贪或无贪、有嗔或无嗔、有痴或无痴,都建立业力,使众生依业受报,那么,众生便没有完全自由解脱的机会,而只会机械地轮回生死、受不定的苦与乐报了。

  若是如此,便没有梵行解脱之道、更没有成圣的可能。

  但是若说,有些业能不起业力,业力可以中断,那么,梵行解脱便可能了,众生便能修行成圣,自由自在,无束无缚,随意生死,超越生死了。

  (四)善业与恶业的分别

  恶业是什么呢?

  善男子,一切导致苦恼束缚的,都是恶业。

  由贪、由嗔、由痴而起的业,就是恶业了。

  为什么呢?

  因为,一切对事物私心的贪婪与执著、嗔怒与怨恨、愚痴与迷惑,能使众生心为物转,行为颠倒,迷失于虚妄之中,失去了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力,因而受著业力的牵引、生死轮转于恶道,多受苦, 恼,远离解脱。

  为了这缘故,由贪,嗔、痴而起的业,全皆是恶业。

  那么,善业又是什么呢?

  善男子,一切导致幸福解脱的,都是善业。

  由无贪、无嗔、无痴而起的业,就是善业了。

  无贪使众生对任何事物,都不起执著,事事无求无厌,万缘皆能放下,洒脱超越。

  无嗔使众生内心宁静、没有激动,时刻保持轻松愉快。

  无痴使众生恒依智慧行事,不堕于颠倒虚妄,不为外物所转而迷失方向。

  善男子,由无贪、无嗔、无痴而起的业,不减众生的自由,不损众生的自主,因此能导致众生解脱的生起。

  为了这缘故,无贪、无嗔、无痴的业,便全皆是善业了。

  (五)别业与共业

  什么是别业呢?

  善男子,个别众生所造的业,只由自己单独受报的,就是别业。

  但是,个别的行为,若与其他众生的行为相同,它们便会形成一股比别业更强的业力洪流,共同感应同一的环境与果报。

  这种共同的行为,使众生受同等果报的业,就是共业了。

  共业为共业力相同的众生,塑造了类似的命运,使他们处于相同的生存时空里。

  共业把众生带到大体相同的境地,如同一的世界、种族、国家、社会或家庭,但是他们各自所有的别业,使他们在相同背景之中,能有个别的果报差异,而这些差异,可能至为巨大。

  善男子,一切众生,只能承受他自己业力带来的果报,绝未有受他人所累的事情。

  众生若未有如是的业力,是绝不会受到表面看来是由父母,社会、国家或种族所带来的苦或乐的。

  善男子,秽土净土、善报恶报,皆是众生个别或共同塑造,一—皆是自作自受。

  (六)业果成熟的时间

  善男子,业力可以依它成熟结果的时间,分为四类。

  有些业力,在一生之中,不待来世,便能成熟结果。

  有些业力,在同一生中,并没有足够的因缘结果,因此要在下一生,在条件具备时,才能成熟结果。

  有些业力,并没有一定的结果时间,只有在未来生中、因缘会合的时候,便会结果。但是,业力若一天不结果,众生便永不能从这些业中解放出来。

  有些业,从无贪、无嗔、无痴而作,并没有强制性、负累性的业力。因此,这些业,是没有一定结果的必要。做作者虽可从这些业得享大福报,却能自主地把它放下,不受他的系缚执著。

  为什么有些业力能于一生成熟,有些于下一生成熟,有些却没有一定的成熟时间呢?

  善男子,这都是因为业力本身轻重不同的缘故。

  业可依轻重,分作四类,就是重业、丰业、近业和惯业了。

  什么是重业呢?

  无论善业或恶业,重的都比轻的较早及较易成熟业报。

  杀父杀母等重罪,或舍命救人的大功德,都是重业,比较小的善与恶业,自然较易和较快得到果报了。

  什么是丰业呢?

  无论善或恶业,若是业绩丰硕的,就叫做丰业了。

  业绩丰硕的业,加强了业的重要性,比业绩较逊的业,更具牵引力。因此,自然较易和较快结果了。

  什么是近业呢?

  所有于临终前所作,或记忆思念的事情,都是近业。

  它与下一生较接近,印象犹新,牵引力特强,影响力也甚大。因此,比较前所作的业,自然较易和较快得到果报了。

  什么是惯业呢?

  一再重复的行为,就是惯业了。

  在前三种业都付阙如的时候,惯业便成为决定众生以后生存情况的主要因素,比没有惯性的行为更具影响力。因此,自然较易和较快得到果报了。

  善男子,重业、丰业、近业和惯业,就如是地决定业力结果的早晚了。

  (七)辅助与窒碍业力生报的业

  善男子,业又可以依它对其他业力成熟果报的辅助或窒碍作用,分为四类。

  它们就是生业、持业、抑制业和破坏业了。

  什么是生业呢?

  善男子,导致未来色身的出现,或使现有的色身能够继续存在下去的行为,就是生业了。

  一切畏死慕生的行为,皆造成生业。

  什么是持业呢?

  业本身不足以生独立的果报,但在其他较强的业带来再生或果报的时候,却能助长和强化业报的苦或乐,使它更易于成熟和持续的,就是持业了。

  什么是抑制业呢?

  业本身不足以生独立的果报,但是在其他业导致再生或果报的时候,它却能对抗所生的苦或乐,把它减少或抑制,不让它持续的,就是抑制业了。

  什么是破坏业呢?

  能破坏一些较本身为轻的相对业,令它不能结果,而令自己能争取到结果机会的业,就是破坏业了。

  (八)业果必要自受

  善恶之果可否由他人代受,令作恶者能逍遥因果法外,令为善者失去行善的福报呢?

  善男子,一切业报,皆是从业力而来,没有作如是的业,便不能受如是的报。

  没有受苦报业力的善人,就是同行的人皆遇大灾劫,他乃可丝毫无损。

  没有受善报业力的恶人,就是同行的人皆获大福祉,他也难分一杯羹。

  因此,一切众生,必要随业受报,否则,因果律便不能成立,业力也失去它的作用。

  若是果报可由他人代受,一切的修行持戒,便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从此众生再不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须行善,便能受他人行善之果,虽自作恶业,恶果却可由他人代受。

  若是如此,法界的—切,就变得黑白不分,紊乱颠倒,毫无秩序法则可言了。

  善男子,所有提倡果报能代受的理论,皆是愚弄无知的邪见。

  (九)业力不同,果报亦异

  善男子,业力是同类相应的。

  这就是说,某一类的因,会结某一类的果。就好像若要得瓜,就必要种下瓜的种子,若要得豆,就必须种下豆的种子一样。

  以此原理,一切善的因,必然得到善的果报,一切恶的因,必得到恶的果报;而一切非善非恶的因,也必得到非善非恶的果报。

  若是行为本质善恶难分的时候,会得到什么果报呢?

  善男子,善与恶,是世间相对的观念,会因时间、空间和人物的更替而有所改变。因此,众生对因果之为善或恶,也随之而有所变动。

  但是,无论众生的善恶观念怎样改动,某一类行为会导致某一类果报,是必然的宇宙法则,决无例外,并不随众生善恶观念的改动而有些微变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得如是果,是亘古不变、超越善恶观念的定律。

  无论众生称它是恶或善,因果报应,始终维持不变。业力也忠实地随顺著因果律,使众生受报不爽。

  善男子,

  端正者从忍辱中来,

  富贵者从布施中来,

  贫穷者从悭贪中来,

  高位者从礼敬中来,

  下贱者从骄慢中来,

  暗哑者从诽谤中来,

  长寿者从慈悲中来,

  短命者从杀生中来,

  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

  六根具足者从持戒中来。

  善男子,这就是同类相应,如是因生如是果的意义了。不论世人称它为善为恶,都不能使这些因果关系有丝毫更变的。

  因此,众生要知什么因能导致什么果,才能避免种下苦因,建立恶的业力,而能改种善因,建立善的业力,使自己能远离苦恼,得快乐解脱。

  (十)业果轻受重受不定

  善男子,众生所作的业,错综复杂,有善有恶,轻重不一。

  但是,有些业能相辅相成,使个别业果,较诸单独出现时,对众生的影响力显得更为丰硕。这样,便会导致轻业重受了。

  同样的道理,果报的影响力,会为同时并起、与它互相排斥与抑制的业所削弱,较诸单独出现时,对众生的影响力便显得较为逊色。这样,便会导致重业轻受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众生虽心要依业受报,但是却因千差万别的业,于同样的果报,能轻受重受不定。

  (十一)业果本身的不定性

  善男子,有些业只能起极微弱的业力,单靠本身的力量是不能结果的。但是,若遇到极强的外缘,这些弱种便会受强缘所牵引,因而能够结出果报。

  又有些业,本身专为对抗某些业果而作。因此,视它业力的强弱,能对它所要对抗的业生起破坏的作用,令他结出较弱的果报。若是它要对抗的业本身业力微弱,那么,更能令它不能结出果报。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业虽必生业力,但若非极重的业,业果多是不定,能为其他业力影响,因而结出轻重不一的果报,甚至不生果报。命运之能够凭自己的努力改变,就是基于这原理了。这样,业便因果报的定与不定,而被称作定业与不定业。

  (十二)忏悔对业力的影响

  若是业力无私,有因必报,那么,作了恶业后而忏悔的众生,不是没有得到宽恕的机会吗?

  善男子,一切已作之业,皆起业力,贮于心识之中。若遇处缘,便随缘现报,忏悔与否实难消已生之业力。

  已作之事,已成所作,无人能注销。业力之必生,已是无可挽回之事。

  善男子,谁能宽恕作恶的人呢?

  叫他自己宽恕自己呢?

  还是叫受害者宽恕他呢?

  或是,叫业力去宽恕他呢?

  善男子,他能否宽恕自己,是他自己的事,无人能过问。

  受害者能否宽恕他,是受害者本身的自由,无人能替他作主。

  至于法界的原理,自然规律的业力,是无亲无私的,不因个别自我或他人私下的宽容,而停止运动,或作改变,去迎合渺小个体心意的变动。

  因此,要因果律与业力原理去为已忏悔恶行的众生作宽恕式的停止运行,是绝不可能的事,除非众生仗殊胜的缘,得到无边佛力随顺更高的法则,给予慈悲救度的恩赐。

  善男子,火的性质是炽热的、能燃物的。

  若有人强置他人之手于火中,此手必遭炙伤无疑。没有任何程度的事后忏悔、自我或受害者的宽恕,能令火焰因而失去它焚烧的功能,使至于火上烧烤之物,不受丝毫损伤,起不相称的因果。

  法界的原理超越了是非对错,是不会为了个人的错误与忏悔而作基本的改变的。

  宇宙的规律既是如此,众生不去随顺它,却偏要去违逆它,那么,就只好白吃苦果。怨天尤人,事后追悔,实无济于事。

  那么,忏悔不是完全没有用处吗?

  善男子,忏悔真诚,后不再犯,能止息更多恶业恶报的生起,可令重报轻受。但是作恶与忏悔是两回事,各有果报,基本上是不能互相抵消的,除非有极强的相对善业出现。

  善男子,重报轻受,不是说忏悔减轻了业报,只是说,由忏悔与善行而起的业力,能使恶业同样的果报,可于受报者在较易接受的情况下出现,令苦恼因而减轻而已。

  (十三)业力、轮回与公义

  是什么缘故,众生与生俱来,便有著那么悬殊的差异呢?

  为什么有些人生而长寿,有些人却夭折早死?

  为什么有些人健康活泼,有些人却孱弱痴呆呢?

  为什么有些人美丽高贵,有些人却丑陋卑贱呢?

  为什么有些人聪明富有,有些人却蠢钝赤贫呢?

  善男子,为什么世间的果子,有著不同的味道呢?

  为什么有的是酸,有的是甜,有的是苦,有的是辛的呢?

  善男子,这都是种子不同的缘故吧!

  同样的道理,各人有不同的际遇,皆缘于他们会种下不同的种子,具有不同业力之故。

  业是众生从自己行为所承继的遗产。

  他们从业而生,也从业力而定他们的寿夭穷通、苦乐顺逆。

  善男子,业导致了生死轮回。

  轮回是什么呢?

  就是在这里死了,然后在他处投生,即在彼处出生、彼处死亡,然后又凭业力,投生他处。如是依业往生,生死不息,就是轮回了。

  轮回再生好比一颗成熟的种子,掉在地上,遇到适当的阳光水份的滋润,便会长出幼苗、枝叶,更且开花结子。虽然自己的母体已经死亡,它却承继了母体的生命力。

  待它自己快要衰老死亡的时候,自身成熟了的种子,又承继了它的生命力,在他处繁衍后代不辍。

  这株植物的生命力,将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直至没有新的种子为止。

  善男子,同样的原理,众生将会凭自己业力的种子,轮回生死不息,直至再没有新的业力种子为止。

  而在每次的生命里,众生就凭从前作业的好坏,得差别极大的际遇,—一皆合乎因果律无私的公义。

  (十四)前生业力报于下生的需要

  若要一个已经轮转新生的众生,接受前生业力的果报,对他来说,是否有点无辜呢?

  他既是新生的众生,就不应对他未生之前的事情负责啊!

  善男子,若有人带了火种在房子照明吃饭,一不小心,把房子烧著了,更波及邻近的房屋,继而把整个村庄也烧著了。他能否说火灾与他无关,因为他用来照明吃饭的火种,并不是烧掉整个村庄的火呢?

  他能否说,烧掉村庄的火与他火种的火不同,因此,他是无辜的,是不须对火灾负起任何责任的呢?

  善男子,不管他怎样说,火灾是由他的火种引起的,他必要负全责,绝不能抵赖。

  同样的道理,虽然死了的前生的身与心,和新生的身与心不一样,但后者却是从前者而生,是前者的延续与蜕变。因此果报就落在他的身上了。

  事实上,新生者,就是果报的显现、果报的本身。

  善男子,说今生新生的生命体、不应对前生负责、而为他感到无辜的人,是不了解生命延续道理的愚人,错误地假设前一生的众生与下一生的众生是两个截然不同、毫无关连的生命体。

  若真的如此,—生的业,不能在同一生受报,便永不能受报了。因为自己的业,是绝不能受于他人的身上。这样,轮回也没有需要了,而世上便会有因而无果,或有果而无因,—切合乎情理的因果关系也无法建立了。

  —生的业能报于下一生,是因为生命体从没有—时绝灭,却只在不断地变易,作合乎业力需要的分段轮回生死。

  生命体始终如一,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而已。

  因此,生命体要接受自己从前种下的业力果报,是公平合理、当然与自然的事。

  善男子,若有一个负债的人,对上门追讨欠款的债主说:‘欠你们债的不是我,因为今天我没有向你们借贷。向你们借贷的,是从前的我。而从前的我,今天再不存在了,我可不要负担从前的我的债务啊!’你会表示同意吗?

  善男子,认为今生不应为前生业力负责的人,与那人赖债的人,毫无分别。

  (十五)思想与业报

  思想重要还是行为重要呢?

  善男子,思想比行为重要得多了。因为它能导致行为的生起,是一切做作之主,一切善恶之源头。

  行为受思想驾御推动,因此,思想才是真正的行为者;而行为本身,只不过是思想的行动化而已。

  以此之故,以思想作恶的众生,虽然他未能或尚未以行动表现出来,尚未为他人所觉察,他已经造下恶业。

  同样的道理,心想行善的众生,虽然力有不逮,也没有为他人觉察,他已经造下善业。

  善男子,一切使众生堕下无间地狱的恶业,皆从意起。

  一切涅槃解脱之圣果,也从意生。

  因此,要有清净无污之行,要摆脱恶业的枷锁,就必要从净化自己的思惟著手了。

  善男子,恶的思想能带来恶的果报,善的思想能带来善的果报。因此,睿智的众生,善制自己的思惟,令恶意不生,却勤使善念持续增长。

  心力越强的众生,以思想作恶的能力就越大。虽不以身口行恶,却能以思想念力害人。所作恶业,能倍于身口能行之恶。

  同样的道理,心力强大的众生,以思想行善的能力也较大。虽不以身口行善,却能以思想念力助人,行大功德。所作善业,也能倍于身口能行之善。

  善男子,以此之故,佛子必要自净其意,始得入诸佛神秘之境,能以心造物。否则玄机在手,只足作下地狱之资。千年道行,丧于一念之恶。

  (十六)业与自爱

  爱自己的是什么人呢?

  不爱自己的又是什么人呢?

  善男子,所有以身作恶业,以口作恶业的,以意作恶业的,都是不爱自己的人。

  他们虽然口中说、心中想:‘我很爱自己,因为我的一切身口意业,都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作’。然而,他们毕竟是不爱自己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所作的一切恶业,其实都是作于自己的身上,他日必要亲身领受由这些恶业带来的苦报。

  为了这缘故,作恶业的人,其实并不爱自己。

  善男子,那些以身作善业、以口作善业、以意作善业的人,却是真正爱自己的人。

  虽然他们心中想;‘我并非为爱自己而作善业,因为我所作的事,只在利益别人,没有想过要利益自己’,然而,他们毕竟达成了自爱的目的。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所作的一切善业,其实都是作于自己的身上,他日必会亲身领受由这些善业带来的福报。

  为了这缘故,作善业的人,其实才是真正爱自己的。

  (十七)业报的教育性

  众生受苦报或受乐报的时候,他能否知道为什么他要受如是的苦或乐呢?

  善男子,知晓佛法的众生,在他受苦的时候,当知他曾造能导致苦的业;又在他受乐的时候,也当知他曾造能导致乐的业。

  但是,不懂佛法的人,在受苦的时候,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受苦;在受乐的时候,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在受乐。

  他不懂得造什么业能生苦,也不懂得造什么业能生乐。

  愚昧的众生,只是心随物转,恒受外缘所动而作种种业。碰巧造了些能生苦的业,他便于未来受苦报;碰巧造了些能生乐的业,他便于未来受乐报。

  他为了偶然随意的行为而机械地生死受报,不懂趋吉避凶,更不知悔改。因此常重蹈覆辙,不能自主自己的命运,不得不恒受业力与因果律的煎熬逼迫了。

  这样浑噩地生死受报,不由自主,不是很无助可悲的吗?

  善男子,不懂佛法的众生,确是如此。但是熟稔如来圣教的弟子,却能从现世的业报,推度前生所种下的因;也能根据今生的做作,预测未来生的果报。

  他从佛法,知道何种业能生苦,也知道何种业能生乐。

  他知道紧守佛陀的戒律便能离苦,也知道依佛法修行便能得乐。

  未闻佛法、未亲近佛弟子的众生,岂不是虽轮转恶道不息,仍不能得断苦解脱之道吗?

  善男子,众生在苦中,必求解脱之道;于烦恼之际,易起求道息苦之心;由受苦故,易开入佛的门;常亲近诸佛菩萨之因缘,从而得开悟解脱之道。

  在苦中的众生,于同受苦恼者,以同病相怜故,易生怜悯慈悲之心。由是能成修道之根基,使慧命增长。

  因此,无情的业力与因果律,实是令众生提升智慧慈悲、止恶行善之利器。

  善男子,不舍世间的菩萨,能以种种形态,恒常随众生之因缘秉性,指点迷途;为其苦恼求救之时,以大慈悲力,起种种感应,令得安稳,以补因果法之无私情。

  (十八)业报与进取

  善男子,对业力了解不透彻的众生,往往有些错谬的想法,把现世—切的际遇,—切已发生或未发生的事情,委于前生的业力。

  他对—切大小的事情,都摆出无可奈何的样子。不去努力改善环境,不去检讨得失的因由,却以业力为借口,颓废放任,不知进取。

  他的懒惰与消极,悉足以建立新的业力,使他于未来,遇到更多的窒碍与苦恼。

  为什么呢?

  因为,众生每天的行为,都建立了业力。若先有恶业要受苦报,还不知要持戒行善,那么受苦报之后,也难得福;若再作恶业,若报之再临,便绵绵无绝了。

  善男子,业力相续、无一定结果之时,果虽能通于三世,但是在同一世结果的也多的是。因此,众生对身语意的活动,定要处处留神,不能一错再错,却要时常警醒,不入恶业的网罗。

  怎样才知道哪些业果是缘于前生,哪些业果是缘于今世的呢?

  善男子,善因结善果,不善因结不善果,同类因结同类果。若于现世,找不到如是的因,能结如是的果,那么,业报之因,便是种于前生了。

  但是,无论业力起于今生或前世,只有彻底的负责、忍耐、忏悔与力谋改善,才可以减弱恶报的苦恼,使它能较易接受,及早点消逝。

  也只有不断的善行,才能使现在享有的善果,得以持续和增长。

  善男子,众生的时间与精力,应用于现在,随缘消去旧业,为未来的幸福与解脱努力,却不应花费光阴,苦苦追寻业力的缘起,而忘记了持戒修行,积德行善。

  (十九)业力与自我的创造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处于一个错综复杂的业力因果网中,依各业力的强弱,决定他生存的境地,和所要经历的际遇。只在业力不及的地方,才有真正的自由。

  众生的命运,基本上是操于他自己手上的。对他唯一的限制,只是他一手所造的业力。

  业造成他的再生,也是他生存的累积,一个不能随意扔掉的包袱。

  业使他处于许多他不显见到的掣肘之中,使他不得事事自主,不能处处自由。

  业使他进入一些他所憎恨和恐惧的境地,令可怕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

  但是,究竟是谁使他丧失自由与自主,令他必要无助地受无情业力的逼迫呢?

  善男子,除了他以外,还有谁呢?

  一切的果报,皆是他从前行为的结果,是他自己的选择。那么,他可以责怪谁呢?

  他不能怨天尤人,咒骂命运的拨弄,或者委过于一个恶毒的、处处与他为难的造物者。因为,除他自己以外,再没有人能编排他的命运,也没有人能替他营造他的身与心及轮转之所。

  他若要咒骂,就咒骂自己好了。因为他就是自己命运的塑造者,他就是自己的造物主。

  那么,面对苦报的众生,要采取什么态度呢?

  善男子,恐惧是没有用的,厌恶是没有用的,咒骂是没有用的,自怨自艾是没有用的。

  因为,自己作了恶业,还不诚心忏悔及尽力作出补偿,以求重业可以轻受,轻业可以不生果报。如今苦报现前,却怨天尤人,这又有什么用呢?

  那么,他怎么办呢?

  善男子,业果已经出现,不能逃避。那么,他就只好平静地面对—切,不要激动,不要埋怨,不要妒恨,也不要自怨,却要诚心诚意地接受果报带来的教训,从痛苦中参透苦恼的根由。不但要避免重蹈覆辙,更要从中增长智慧。

  他不但要耐心忍受果报,还要积极地持戒行善,尽力改变环境,使现有的恶业可以轻受,又令未生的恶业不会生起,更要为果报消除了旧业而满心欢喜,对未来充满盼望。

  善男子,愚蠢短视、不信业力、不知因果的众生,生生世世为业力所牵引,生死轮转,不能自主,不能逃脱,苦乐祸福,不知从何而来,也不知为何而去。

  但是,睿智的如来弟子,深信佛法,深知业力与因果,能依法持戒,精进修行,禁恶业于未发,又能行善积德,增长福慧。因此,便能渐次摆脱业力的系缚,成就更大的自由与自主,使命运由他塑造、环境:受他摆布。

  善男子,依佛法修行的圣教弟子,就能如是地创造自己的将来,主宰自己的生命,常住于解脱之中了。

  (二十)业与他力的救度

  若是众生必要依业受报,那么,救助苦恼的众生不是很多余的事吗?众生若真的要依业受报,就是要救也救不来了。若是救得来的话,岂不是又破坏了业力因果的运行,令业报不能成立吗?

  善男子,众生的确要依业受报,但是,业报能受作业者日后行为和外缘的影响,出现较轻或较重的果,或令同样的果轻受重受不定。因此,慈悲的救度,虽会因众生业力的深重,不能解其苦困于一时,但仍有积极的作用。因为,假善巧开导,可为众生撒下未来解脱的种子,令他们在苦海之中,尚见明灯一盏,指引迷途,仍有所依怙,不致濒于绝望。

  善男子,若行者看到苦恼众生而不生怜悯,不思救助,那么,便是自断慈悲之种,自盖佛性,有违救世的本愿,再不配称为佛子了。

  因此,真正的佛子,终不会以众生该受如是业报为借口,舍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冷漠地袖手旁观,却只会以大无畏、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尽一切方法施以援手。

  善男子,慈悲的救度,即使不能令众生受惠分毫,也会壮大行者本身慈悲之心,令他能进—步显现佛性,得到更大的灵力智慧,住于更大的解脱之中。因此,他的努力,其实是没有白费的。

  第九章三界六道的生死轮转

  (一)三界

  善男子,众生的生命,能以其有欲无欲、有色相无色相,分别存于三处性质迥然不同的境界,这就是三界了。

  是哪三界呢?

  善男子,三界就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以贪欲为性。处于此界的众生,皆穷于追逐色、声、香、味、触、法等欲的满足,永不厌离,尤以淫食二欲,更为炽盛。此界领域上至天(欲界天)之底部,中至人间,下至地狱,纳最多众生于其中。

  色界以色相为性。处于此界的众生,已离淫食二欲,但仍执持色界形相不舍。故于此处,恒见美妙殊胜的宫殿楼阁。非笔墨可形容的美景,犹若置身于一幅极美丽璀璨的图画之中。此界属天,处于欲界天之上。

  无色界以无欲无色相为性。处于此界的众生,已远离物欲色相的执著,能使心识安住于极深的禅定之中,得至高的禅悦安乐,不再为物质与欲念所困扰,全无挂碍。此界属天,处于色界天之上。

  善男子,六道的生死轮转就是出现于这三界之中了。

  (二)六道—有情投生的六个境界

  善男子,众生所造的一切善业、恶业、不善不恶的业,全部贮藏于心识之中,成为种子,互相熏习强化,形成一股具有强大摄受性的业力。使众生的生命延续,令种下了的因、能得到圆满的果报。

  由业所生的强大摄受力,并没有因众生一期生命的死亡而消灭。

  唯一消除这力量的方法,就是让它带引众生轮回生死,直至业力消耗殆尽,众生才能得到解放。

  就是这缘故,众生只凭自己的业,往生到业力所指向的地方,其间并没有任何其他的力量,能为他安排生死,或操纵他的命运。

  因此,业力重的众生,自由选择未来生命形态的机会就较小。

  反之,则有更大的选择自由了。

  众生若是梵行清净,只作无贪、无嗔、无痴的业,那么,他便没有业力的包袱,能从轮回中解放出来,再没有生死的必要,却可自由地乘愿往返六道。

  这时,他的生死神变,已是随心所欲丁。

  善男子,法界之内,凡夫辗转生死,轮回于六道之中。只要业力尚存,贪嗔痴未去,那凡夫便在六道的囚笼里,永不能出。

  六道究竟是什么呢?

  善男子,六道就是六种性质迥然不同的生存境界,优劣各有不同,其中众生的形态亦大异,各各与众生独有的业力相应。

  这六道就是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和地狱了。

  天、人、阿修罗三道的生存条件较优胜,是善业较多的众生投生之所,于此能受福报,因此,便叫做三善道。

  饿鬼、畜生、地狱三道,是恶业较多的众生投生之所,于此多受苦报,因此,也叫做三恶道。

  善男子,若众生依佛法修行,随缘消旧业,不再作新恶,那么,他便终有—天,能摆脱六道轮转的枷锁。就是一时不能跳出这生死海,也能凭善业,多生于善道,能得较多的自由与福报,免堕恶道受苦。

  善男子,佛法是解脱的明灯,就是未了生死的凡夫,也能从佛法,得著善生六道之良方,于苦中得乐,渐至无限的解脱。

  (三)天道

  天道是怎样的一个生存境界呢?

  善男子,若是众生能修福慧,广行布施,广植善根,舍恶行善,他便种下生天的因,在命终之时,能生于天界,以他生前的善行,得恰如其分的福报。

  天界乐多苦小,一切精神上与物质上的享受和需要,都能随心所欲地得到满足。天众们悠然自得,没有烦恼争斗,事事称心如意,是一个人类所不能想像那么十全十美的天堂。

  天界又分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个层面。众生的善业多寡轻重不同,灵性发展有异,因此,各各随其业力与志趣,投生于三层其中一处,各适其所,不能勉强。

  他们之间有什么分别呢?

  善男子,天界众生的生活,虽同以享乐为主,但是享乐的形式,也有高下精粗之分、精神与物质之别。众生业力不同,秉性灵能也有极大差别。因此,他们所视为快乐的事,也就迥然不同。以此缘故,他们在天界之内,便居于不同的层面了。

  生于欲界天的众生,对人间的物欲,尚有强烈的追求,不能忘舍。他们所视为乐事的,就是物欲的满足,因此,他们便投生于以物欲享受为主的欲界天了。

  于欲界天中,饭食男女、金银财宝、一切物欲享受,皆无匮乏。所欲之事,随心念所起,便呈于目前。物欲的满足,已达于究竟。

  色界天的天众又如何呢?

  善男子,生于色界天的众生,对物欲官能的享乐,已提不起兴趣。他们虽然色身犹存,但是快乐却来自精神灵性的满足。音乐、艺术、哲学、禅定、思惟更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过的虽是高度的精神灵性生活,浸淫于灵性喜悦及修行中,但仍然舍不了各种形相的执持。虽不求物欲,形相色身仍难放下。

  那么,生在无色界天的众生又如何呢?

  善男子,生于无色界天的众生,精神灵性,已有高度的发展。他们不但不受物欲所缚,连色身形相的执著也没有了。

  他们的存在不再依赖一具色身,因为他们现在已彻底地生活在没有物质色相的精神界里,能以无形无相,感受一切生命极致极微的活动,恒处于恬静喜悦的禅定里,从欲望和色身的羁绊解放出来,得很大的自在和能力。

  善男子,众生的根器和业力,就是这样地决定了他生于天界哪些层面上了。

  (四)人道

  人道是怎样的生存境界呢?

  善男子,人道就是我们所处的人间了。

  若是天界是享乐的地方,以精神与物质的满足为特色,那么,人间便是苦乐参半的地方,乐不及于天界的彻底,苦也比不上地狱界那么严酷。

  人间是以物质为主的境界,因此众生心识的活动力,就碍于物质的色法规律,不能像天界众生—样,能以心造物、随心所欲了。

  因此,人间是一个桎梏的地方。众生的一切活动,都给色身和环境的客观条件所掣肘著,比天界的众生,失去很多的自由和方便。

  那么,与天界相比,人间是否一切都不如呢?

  善男子,人间的片刻欢愉,若是与天界的逍遥自在相比,不啻云泥之别。可是在痛苦烦恼方面,却是人人难免,为天众所无了。

  但是,人间的苦恼,往往提供锻炼心志、克己修行、激发慈悲心与菩提心的因缘,使众生能从苦中成长,步向解脱之路。

  为什么呢?

  因为人间的悲欢离合、苦恼灾劫,都能激起众生图谋解脱之心、自我反省之意,令他们不再撒下苦种,却常作清净梵行,力求解脱之道。

  身在苦中,见诸众生,犹未开悟,常作颠倒之事,未来定得恶报,则易起恻隐之心。虽然自己尚未得度,但见众生受苦,心中能起同体大悲,令慈心涌现,激发修行度众生之志,长行菩萨之行,不畏生死,终至成熟佛种。

  善男子,诸佛菩萨,无不以此为因缘,而起度世之宏愿。不但要自度自觉,也要同时度他觉他。在自身得智慧、神力、解脱之际,也能同时使未觉悟的苦恼众生,得到依怙救助,渐灭去苦恼,趣向解脱之路,终能成无上的道果。

  因此,人间是修行解脱之极佳场所,行者特多,且能互相砥砺,以致终得断生死轮转,证无上解脱。不似天界随心所欲的欢娱,徒令壮志烟消,精进大减。

  善男子,天界众生,耽于逸乐,未有痛苦悖逆所起的激励,因此,智慧福德,终不能长进。待福报尽了,再要依业往生,生死于六道之中。这样,虽生于天,实对解脱、修行无益,反延误解脱之期。因此,行者多不愿久处于天,却常乘愿再往人间,以作洁净身心、行自救救他大业的道场。

  从这角度来看,人间更有些极珍贵的地方,是天界所付阙如的了。

  善男子,投生人间的众生,除了极少数乘愿再来的菩萨外,皆是善恶业力参半,福不至上天界,苦报不至堕地狱的众生。

  (五)阿修罗道

  阿修罗道是一个怎样的境界呢?

  善男子,阿修罗生存的地方,有些地方比人优胜,接近于天,但有些地方,却连人间也不如。

  阿修罗所生的地方,有类似天界一般壮丽豪华的宫殿城廓,衣食齐备,物资无缺。

  阿修罗们自身也有相当的神通力,能作诸种变化,不似人间有千般桎梏、万种匮乏。因此之故,确有优胜于人,而近于天界的地方。

  但是,阿修罗道与天界所共有的,就只限于物欲的满足,略有神通而已。一切享乐只限于极低下的物欲满足。精神生活与享受,则全付阙如。更没有其他的地方,堪与天界相比了。

  为什么呢?

  善男子,阿修罗界的众生,虽然饮食及诸种物欲,皆得满足,但是容貌却极是丑陋不端,并且心怀愤懑,嗔恚填膺,欲火炽盛,我见甚深。因此,时常刚愎白用,好与他人争强斗胜,经常处于互相挞伐的状态中,没有—天能宁静地度过。

  就是这些缘故,阿修罗们,虽然物欲满足无缺,却仍是心绪不宁、不得自在,与天界众生的恬然自得,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相比,确是迥然不同,有天壤之别了。

  就是与人间相比,阿修罗界的戾气争斗,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是物资丰盛,称稍神通,也不是好处之境。

  人间是苦乐善恶参半的地方。虽有暴戾不仁的一面,也有善良博爱的一面。若人能积德行善,于此间亦不愁无安宁之日。桎梏苦恼虽一时不能尽去,然亦有法可渐除,能起修行解脱之志。不似阿修罗,虽物欲无缺,却以嗔恚为特性,暴戾难除,罕能起求道之心,极难得善知识解惑之助。

  从这角度去看,阿修罗界,确有不及人间之处,不是众生所应羡慕投生的地方了。

  是什么缘故,众生会投生于阿修罗道呢?

  善男子,若有众生,身行微恶,口行微恶,意行微恶,好胜争强;于人常生骄慢,自视不凡,但却偶行布施;可是布施助人之时,却又心存骄慢,对受施受助之人,恒起不敬;与人共事,又复勾心斗角,机关算尽;稍有成就,便即自矜自夸,不能忍让;于佛法正理,又不信服,那么,他便种—下投生阿修罗界的因,死后便依业往生了。

  (六)地狱道

  什么是地狱道呢?

  善男子,地狱道是三恶道之首,是最痛苦的生存境界。

  投生地狱的众生,将会受到极大的煎熬逼迫、种种严酷的刑罚。身心皆受难以形容的苦楚。日子漫长难度。虽求一死,以了折磨,但却神志清明。一切苦楚,皆体会分明,不能稍得规避。每一刹那都是在刻骨铭心的凄凉惨痛中度过。

  在此间,众生所见所闻所受,皆为极大苦恼之事,一为个别的恶业而设,以苦为特性,没有丝毫喘息的机会。因此,众生若生地狱,便会日夜苦痛哀嚎,心胆俱裂,没有快乐,没有希望,只有无限的惶恐和后悔。

  善男子,生于地狱的众生,此时深知从前所作恶业能带来的后果,但到此时,后悔已太迟了。必待果报完毕,才能投生他处。

  是什么缘故,众生会投生地狱,受这样残酷的苦报呢?

  善男子,生于地狱道的众生,必定是造下极重的恶业,行为邪僻不端、邪淫好杀、麻木不仁,常恶毒人,而始终无悔意,绝未有羞耻惭愧之心。

  若有众生,身行重恶,口行重恶,或意行重恶,那么,他便种下来生堕落地狱之因,死后受惨刑,以解受害者之苦,令生愧悔之心,警惕来世,不轻犯过。

  善男子,地狱众生所受苦报,皆依自己恶业轻重而定,并未有人从中拨弄,妄自加害。因此,若非罪有应得,绝不会无辜受罚。

  八识田中,他自己亲下的恶种,就是他确凿的罪证,而业力就是他自己的惩罚者了。

  地狱众生,要过多久,才能从煎熬中解放出来呢?

  善男子,这就要看看众生本身业力的轻重而定了。

  业轻的会较早摆脱地狱的苦报;业重的,就要在地狱中,多停留一些岁月,直至业力消散,果报圆满,始能投生他处。

  地狱果报圆满了,众生又会投生到哪处呢?

  善男子,地狱受苦的因已经结果,注销了,他便是一个服刑完毕的罪犯,自由已恢复,不须再留地狱之中。至于他会投生于哪一方所,就要看看他所剩余的其他业力如何了。

  善男子,众生的业力,是决定他投生于六道何处的唯—力量。因此,离开地狱的众生,只能凭其业力,投生于其他与其业力相应的地方。

  若无重大的业力牵引,那么,众生的愿力和秉性,便会对下期的受生发挥主要的影响力了。

  (七)饿鬼道

  善男子,人间的众生若死后仍执迷于生前的色身、事物或境地不舍,便会滞留于一个过渡的阴界之中,成为迷鬼。直至觉悟生死无常,始得在他处受生,开始新的生命。

  善男子,滞留于阴界的众生,转生是迟早的事,虽然有些将投生于善道,而有些却要投生于恶道。若他们投生于鬼趣成为饿鬼,他们便要过可悲的生活了。

  饿鬼们衣食不足,故无有依怙,志卑胆弱;终日在惶恐迷乱之中,不知趣向依止;一切所欲,皆不得满足;常失财物,以致一无所有,只能在极度苦恼匮乏之中度日。由于他们愚痴执迷太甚,纵有菩萨乐于点化,示以解脱转生之法,亦因机缘未合,一时难以超度。

  是什么导致饿鬼的孤寒凄苦、无靠无依呢?

  善男子,饿鬼的贫乏与所求不得,是由前生的吝啬、贪婪和极度的我执我见所导致的。

  若人不肯布施,虽有百万家财,而不肯舍一钱救济贫苦,却趾高气扬,自炫财富;虽有聪明才智,对鲁钝之人,不肯开导扶持,反出言讥讽,自夸本事,他便种下投生饿鬼道之因了。

  若人心存贪念,觊觎他人财物妻妾;见人有所成就,便心存嫉妒怨恨,出言中伤,欲加破损;自己不得者,也欲令他人不获,那么他同样是种下投生饿鬼道的因。

  善男子,若人心怀如是悭贪,不论曾否言之于口、行之于身,同是种下饿鬼之因。他日按其业力轻重,能得不同程度的贫苦愚钝、四肢不全、无依无靠、所求不得的饿鬼果报。

  善男子,饿鬼的业力,不比地狱众生一般恶。因此,他们所受的苦,与地狱众生相比,就显得温和得多。但是此道众生,皆恒受贫困的苦恼。故饿鬼道也属恶道之一,仅次于地狱。

  善男子,众生若欲远离饿鬼道,就要不起悭贪,常行布施,多救苦扶危,自谦不骄了。

  鬼道之中,除了受饿鬼报的众生,还有什么其他众生呢?

  善男子,鬼道除饿鬼之外,还有少数的夜叉、罗刹及诸鬼神。

  鬼神秉性善良,常依止于山林湖海,有神通力;于山野植物、江河湖海的众生,能加调护,是鬼趣中的善神。于世间众生,有益而无损,自身亦悠然自得于山野间。

  但是夜叉、罗刹,乃是鬼道的恶者,有小神通,能作变化,嗔恚心重。虽绝不能扰乱世间正直善人,但是邪淫不正的小人,却易受其蛊惑。因为他们的邪僻秉性与恶鬼相近,故易起感应交通,至终起祸端,身心受损害。

  善男子,—切鬼道众生,皆依善恶业力与秉性而住于其中,善者能为鬼神,恶者便成罗刹或夜叉了。

  (八)畜生道

  什么是畜生道呢? 善男子,所有在天、人、阿修罗、地狱和饿鬼诸道以外的众生,都归于畜生道。

  畜生道的众生,就是生长在陆地的家畜走兽、河川湖海的水族、空中的昆虫飞鸟,以至肉眼所不能见的一切微生物。

  畜生能与其他五道的众生并存,过著他们独特的畜生生活;对其他众生的生活,多有所贡献,能供他们差遣劳役,或作食用;于他们的生存环境,也多有协调作用,因此对五道众生,功多于过。

  畜生道的生存境界是如何的呢?

  善男子,畜生们的特性,是少有思想,没有理性生活,一切皆依天性行事,饥则觅食,渴则寻水,心力极微弱,少有心意活动。

  畜生的八识功能。并未发展完备。就是最高等的畜生,心智功能的发展与人类相比,就犹若云泥,不可同日而语。

  他们的行为既缘于天性,少有意识的活动,因此,便鲜有作恶或行善的能力。若有业力,皆是中性,难生苦果或善报了。

  畜生类若于畜生道中辗转投生,于其他五道众生,多有裨益,活动能力便越强,堪得更复杂的色身,作更复杂的有情活动了。

  因此,畜生界中,也有高等与低等生物之分,活动范围与寿命也有极显著的差别。

  善男子,在畜生道中的众生,若身心的发展,已至畜生道的极限,那么,他便会以过往的不断活动和对其他众生所作出的贡献为因缘,超越畜生界,进化为更高等的生命体了。

  善恶业都付阙如的畜生,只凭天生的活动功能,不能得天、阿修罗或地狱的果报。因此,在畜生道再不能满足它的情力需要时,便会投生善恶参半的人间,他一具较高等的色身,进一步增长心智的发展了。

  从此,他便能行善作恶,虽然初得之人身,身心上必然是较为鲁钝原始,天性反应有余,意识思想不足,处处表现愚昧与无知。

  善良高等的畜生能投生为较原始的人类,那么人类又会否下生为畜生呢?

  善男子,在人间里能作的善恶业,错综复杂,在简单的、没有明显善恶苦乐的畜生道,是难于结出果报的。因此,已得人身而再下生为畜,因缘甚少,且与业力因果不合。

  若非积无数世令心识退化走回头路的因,以人投生为畜,是件绝不可能的事。

  (九)六道并存于人间

  善男子,六道众生虽各自有其所属的空间,但是他们的特性,却能在人间里得到相当程度的反映。因此,若众生的业力,不足以全然使他生于天、阿修罗、地狱、饿鬼或畜生任何一道时,他便能生于人间,令那些指向投生其他道的较轻业,在人间里在同一时一地,结混杂的果报。

  在人间里,怎样能出现与六道相似的各种生存境界呢?

  善男子,在人间里,有些人生长于富贵的家庭,饮食衣饰无缺,一切资财用品具足,事事如意;健康聪慧,恒得父母朋友的爱护、荣耀和赞叹,生活悠然自得,无忧无虑。他们的快乐与享受,堪与天界相比,虽处人间,却犹如人间天堂。

  在人间里,也可以见到脾气暴戾、相貌可憎、好逞强斗胜的人,虽然衣食具足,多有权势,但是心不安分,常欲与人较量高低,更进一步争权夺利;常用计谋,巧取豪夺,不惜陷害他人,以达成目的。以此之故,又常恐遭人欺骗暗算。因此,虽坐拥钜资、手握大权,也不能生活愉快。这些人便与阿修罗无异了。

  在人间里,也看到很多人,受著诸种苦恼逼迫:有些受到各种天然的灾祸所侵袭,令肢体残缺、身心受苦;有些在战乱中受到极痛苦的伤残杀戮;有些染上了各种难治的疾病;有些人受人淩辱虐待,失去了自由与尊严,犹如奴隶;有些人却身陷人间的牢狱,受诸种刑罚折磨。生命对他们来说,只是无限的煎熬和逼迫。这与生于地狱的众生,也没有多大的分别了。

  在人间里,也有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资财药物欠缺,有些甚至四肢不全,心智低下,心有所求,基于才能学识或财力不足,多不得如愿。因此,他们都是生活在极度的精神和物质匮乏的痛苦之中。这样,他们便与饿鬼无异了。

  在人间里,也有些众生,粗野不文、蠢钝无智、思考力弱,恒以天性与直觉,依一时冲动行事,因此常有过失,为他人嘲讽戏弄,受人利用而不自知,就是知道亦无可奈何,这都是自己的智慧未开,难与人匹敌之故。这些人虽非畜生,其愚也与畜生相近了。

  善男子,人间能反映六道众生的特性,使生六道之因,总能于人间结果,令众生能受混杂之业报。众生作业,多善恶参半,极恶极善之业较少,因此,六道之中,以人间为最适宜他们投生之所,众生也因而最多。

  就是这缘故,六道众生能同时出现于人间,而六道轮回,亦毋须离此世间而别存了。

  (十)中阴与转生

  善男子,在人间里,人需要心识和一副色身,才能过人的生活,缺一不可,否则,不是没有物质形相,便是没有使色身能有生机活泼的生命力了。

  但是,多数的众生,只知人有物质的形相,却不知道在此色身之内,还有心识的存在,给四大假合之身,带来活力。

  就是知道心识的存在,也不知道自己具有一副与色身一般形相的心识身。

  心识身其实只是众生的心识。它能离开物质的色身,超越物质世间的诸种限制,自由自在地活动于其他空间之中。

  善男子,若心识离开色身活动,在色身之中,心识除了留下维持色身生命延续的基本活力外,便没有其他活动可言。若心识完全永久地离弃色身,色身的死亡便出现了。

  只在物质世界活动的众生没有需要运用此心识身,因此,对它的存在并不觉知。但是,依佛法修行、禅定力强的行者,却能以定力,以心识活动于各种空间之中,不会遇到丝毫的窒碍。

  善男子,学佛的行者,不断精进,能开拓身心的力量,能随意以心力,运用自己的色身和心识,行种种自利利他的事。

  愚昧无知的众生,根识难分,色身活动也难操纵自如,更遑论知晓和驾驭心识身了。

  如是众生,人间寿缘已尽,色身死亡,心识必要离开四大假合之身时,始发觉自己心识身存在的事实。这时,因色身坏灭而无所依附的心识,就是所谓中阴身了。

  这时,他还在怀疑究竟自己是否真的阳寿已尽呢?

  他将会明白,死亡的,只是一期的色身,而心识并非同时俱灭。

  中阴乃是众生的心识,因依附色身而现色身之形相,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当该期生命完结了,以此形相出现的因缘,也快要尽了。

  待众生凭业往生,找到了投生之处,上一期的生命便彻底完结,而以上期色身之形出现的中阴身,也会跟著湮灭了。

  在死亡与新生之间,中阴的存在,显示了心识与习气的存在。但是由死到生的时间长短,就视乎众生个别的因缘与业力了。

  对世间较少执著的众生,能较快舍弃一期生命的中阴,依业往生,开始新的生命。

  较愚痴执著的众生,却会为死亡与中阴的幻象所迷惑,以致耽搁了轮生的时间,滞留于阴界,成为所谓迷鬼了。

  (十一)转生与前世的记忆

  众生既然轮转生死不断,为什么他不能随意记忆从前各生的事情呢?

  善男子,众生从前各生的经历全皆贮藏于第八阿赖耶识里,只是这些记忆对现生没有用处,于是,它便潜藏于八识之内,并不浮现于末那和意识之中。

  事实上,转生人间的众生,若是前生的记忆,与今生相通,昭然若揭,那么,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为什么呢?

  因为,今生的记忆若与前生不断,众生便不能摆脱过去,不能扮演全新的角色,过全新的生活。却因从前的经历背境、男女尊卑、善恶贤愚之别,及与相识众生现在关系的改变替换,而起极大的不便和尴尬,以致众生无法真正地接受业力的果报。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不断的记忆,实有害而无益,妨碍了因果业报,令新的生命经验不能出现。

  但是,一期生命终结后,从前各生的经历便能随意活现于目前了。

  第十章 魔

  (一)一切凡愚皆著的内魔

  什么叫做魔呢?

  善男子,——切损害他人的性命,阻碍他人行善事、走正道,令他人的智慧解脱不能增长的,都叫做魔。

  魔有很多的类别,如五蕴魔、烦恼魔、业魔、心魔、死魔、善根魔、禅魔、善知识魔和菩提法智魔等。

  这些魔全从自身而起,与他人无涉,能由自己调伏,令不生起,因此,全叫做内魔,与不由自己控制的外魔有别。

  善男子,众生能凭自己的色、受、想、行、识,作许多魔事,使五蕴成为罪恶的渊薮,障蔽正道,损害自己及他人的慧命。因此,作魔事的五蕴,便成五蕴魔了。

  众生终日作业不息,恒作善业恶业。若作善业则受福报;若作恶业便受恶报,使自身恒受业力驱策,轮转于六道,没有止境。这样能障碍修行正道,损害自他慧命,使解脱难得。因此,业报便成一种魔障,这就是业魔了。

  有些众生,心记忆体有很多邪念,对人与事,多存轻慢怀疑,不生敬重。这样,便会障蔽正道,损害自他的慧命,不能长进。因此,这坏心肠便成为一种魔障,这就是心魔了。

  众生是四大假合之身,寿命有限,终有—天坏灭,复归尘土,对世间及出世间的事业,因时间短促之故,能起障碍,更使众生恒在死亡恐怖之中。这样,死亡便成为一种魔障,这就是死魔了。

  有些众生,执著自己诸根端正,稍有善根,便起自满之心,不复精进修行,更求上进。由此而障蔽了正道,损害了自己及他人的慧命。因此,这些善根,便成为—种魔障,这就是善根魔了。

  有些众生,悭吝于自己所得的善法,不肯用以开导他人,自持秘而不宣,害怕他人能胜过自己。这样,便会障蔽正道,损害自他慧命,成为一种魔障,这就是善知识魔了。

  又有些众生,于导致解脱的佛法,起死板的执著,不知善巧方便,不懂变通活用。这样,便会障蔽正道,损害自他的慧命,令修行难有进步。因此,佛法便成魔障,这就是菩提法智魔了。

  善男子,—上述魔障,皆从自身而起,没有凡夫能免。因此,梵行未净的众生,皆浑身是魔,常作魔事,与魔民无异。

  只有依佛法而行,始能对治这些魔障,把它们扫除,令不复现。

  善男子,行者降伏内魔之后,更复有外魔前来试探扰乱,必要内外诸魔皆能降伏,始能得证佛果,成为天人的导师。

  (二)外魔——证道的考察者

  善男子,欲界天中,有魔王及其眷属居住,享乐与—切诸天同等。

  魔王有很大的神通力,常与其眷属魔民魔女等,与修出世间法的行者为难,扰乱其心。使那些正在净化身心近于成就的,易于堕落,回复过往的颠倒邪恶,不再精进修行。

  魔王与其眷属,能以种种形式,挑起众生的恶根性,扰乱行者之心,令他们再陷于邪淫、悭贪、杀生、嗔恚、散乱、愚痴之中,把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抱负抛弃,重过身口意都行魔事的生活,永远要轮转生死,不得解脱。

  善男子,一般凡夫、浑身是魔,一切的身口意活动,无不是魔事,本身与魔无异,因此,魔王与其眷属,实无再来扰乱的必要。这样,他们所要蛊惑的对象,就限于那些稍有道行,但还未证得不退转道心阶位的行者了。

  为什么物件只是那些尚未得不退转道心的行者呢?

  善男子,若有行者,得不退转道心阶位,魔王便再不能扰乱他们,使他们再堕落凡夫之境了,否则便不名已证不退转阶位。

  这些圣者,道心不退,精进修行不灭,智慧定力甚强,对—切魔王魔事,早已看破,知道没有真实,犹若梦幻泡影,因此,对他们绝不起任何执著,更不因他们起丝毫扰乱。这样,魔王与其眷属,便无能为力,知难而退了。

  就是为了这缘故,魔王舍弃凡夫,回避圣者,而只扰乱那些接近证道的行者。

  为什么魔王不满足于欲界天的享乐,却要以种种形式,与行者为敌,以种种试探,退其道心呢?

  善男子,居于天界者,又岂有如是损人慧命之魔王?若有众生.如是恶作,早应堕落于地狱,岂能生于天界享福,任由他扰乱行者之心呢?

  善男子,一切魔王及其眷属,俱是不可思议解脱菩萨化身,以作魔事,只为试探行者之志向、探行者之操守、验行者之定力、测行者之智慧而已。

  行者若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志向坚定,誓死精进修行,宁丧身命财物,亦不肯再作魔事,堕于邪僻,他便能降伏各种魔怨,堪闻天地之大法,得宇宙之玄机,尽去一切无明妄执与愚痴颠倒,得无上的解脱,成为天人的导师。

  因此,魔王的扰乱试探,实是证道的考绩。而行者所要降伏的魔怨,其实都是自己的心魔。

  善男子,以此之故,所谓外魔,只是诱缘。若行者先不著心魔,一切外魔也无从出现,这样便更无外魔可伏了。

  佛性与魔性,同是一法性;

  佛心与魔心,同住于一心;

  外魔与内魔,全皆是心魔;

  慈悲成诸佛,恶毒变魔军;

  善恶—念起,佛魔即著身。

  第十一章 在解脱道上的行者

  (一)永离六道、不再受生的阿罗汉

  善男子,若有众生,对一切无所执著、无所希冀,止息了一切的欲念,不再作能起污染束缚的业,那么,待他从前种下的业种得到圆满的果报后,他便再没有轮转六道的因。这样,他便是一位梵行清净、所作已办的圣者,一位断灭愚痴、永远再不须在六道受生的阿罗汉了。

  如是的—位阿罗汉,待色身坏灭、应世缘尽之后,便超出六道,从世间的烦恼不实中解放出来,住在解脱的涅槃实境里;从世间的生灭变化中消失,进入一个超越世间生灭的乐境。

  善男子,六道轮转中的生活,是不自主、不自由,愚痴颠倒的妄动,由业而生的机械生死。众生的做作,茫然盲目,没有上进的目标,不知解脱的方向,苦多而乐少,虽生犹死。因此,六道轮转的生命,实是苦恼的泉源、受苦的机关,不是众生所应执持不舍的生机。

  但是,住于涅槃解脱的阿罗汉,生命再不为业力所系缚,不为六道桎梏所掣肘,不为生死轮转所限制、约束。因此,他所过的是自由的、自主的、快乐的、无任何束缚苦恼的生活,比起六道的机械生死,就有云泥之别了。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圣者住于解脱的生存,虽没有世间的生灭现象,不但不陷于虚无不实,反因而得更大的生机、无尽的变化,能游戏神通于宇宙之内,不再受生灭法的掣肘,处处能得到自在。

  愚痴的众生,不懂束缚的世间法外,有自由无束缚的出世间法,因此,他们执著世间变异虚幻的一切法为实有。这些对虚幻的执著是注定失败、导致苦恼的了。

  睿智的众生,持佛法修行,能渐见道迹,善能随顺世间变易法,于世间能得一切可得的自在与解脱,更复力求向上,争取更高的成就,超越世间法的桎梏,而得无上的真正自在解脱,跳出六道,证无生灭之身。

  行者见道证道,皆按步就班,信心随修行证果而增,以致心不退转,对世间生灭之法,恋栈尽除,冀求出世间的圣者生活。

  善男子,梵行清净、所作已办的圣者,为追寻更高境界的生活,对世间再没有依恋,再没有居留之心,就像那从笼子逃走的小鸟,永远不愿再重返笼中一样。于是,他从烦恼的世间消失了,在六道再没有他的影子。

  (二)救世的菩萨

  什么是菩萨呢?

  善男子,菩萨的意义就是觉有情。

  有情是一切有情感和意识活动的众生。

  觉有情者,就是自己得到开悟,觉醒了自己的佛性,然后以慈悲之心,不畏辛劳,伺机点化六道愚痴众生,使同得觉醒开悟的救世者了。

  善男子,菩萨是一位不断地自觉开悟者。他不断地追寻更高的智慧,开拓潜藏的心力佛性,除去无明,使自己能得更大的力量与解脱。

  他同时是一位觉他者。因为,在他稍有开悟得著时,便极欲把一切所得,与所有众生分享,令彼等可共沾法益。

  善男子,事实上,自觉与觉他、是一事的两面,并非两件截然不同的事。因为自己稍有开悟,便心存执著,不愿利益教导他人,弃众生于痴迷苦恼而不顾,是自私自利的行为,与觉有情之旨相悖,能断慧命,有碍更大的开悟。

  就是这缘故,自觉觉他,是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的。自觉越多,觉他的能力就越大;觉他越多,自觉的资粮便越丰盛,慧命就越能增长,自觉的境界也就越高了。

  善男子,没有自觉之智,是绝不能觉他的;但是没有觉他的慈悲心,进一步的自觉,就绝不可能了。

  因此,—切菩萨应世事业,皆以自觉觉他为本、自利利他为指南针。

  自利而不利他的事,行者是不会著意去做的。

  若自利之余,更于人有损,那么,便与戒律有违,行者必不会轻犯,以身试法,自种苦因。

  善男子,一切利他的行为,不论能否即时看到自利之处、甚至在目前是吃亏定了,若是真的以利他为目的,则必定于未来,能为利他者带来多方的福报。

  事实上,眼前的亏损,能成未来善果的因缘。

  但是,若以自利的出发点而利他,以—己之私而利他,便陷于贪婪颠倒,不能成善,反会成恶,绝不是真正的利他。

  善男子,就是这缘故,真正的菩萨利他,不应以自利为目的。

  同样道理,真正的菩萨觉他,也不应以自觉为目的。

  但是,不为自利而利他,却能真正的自利;不为自觉而觉他,却能真正的自觉。

  (三)菩萨与阿罗汉之别

  善男子,若有众生,只要除烦恼、断生死,只须止息了一切贪、嗔和痴的业,待旧日所作之业,得到圆满果报之后,他便成为—位业力清净、不须轮转生死的阿罗汉了。

  他能安稳地住于涅槃的解脱状态中,不为生死烦恼所扰,永远斩断了轮回的锁链,再不须受生于六道。

  但是,他的成就也止于一个快乐解脱的境界,没有进—步发展他的智慧与力量的可能和需要了。

  为什么呢?

  善男子,因为他只为了断生死、除烦恼,只图享受涅槃的快乐解脱,再没有其他的志向,于是,自身所潜藏的无穷力量与智慧,便没有施展的机会,隐没著不能发挥。

  如是的一位圣者,成就与功德,不能与佛陀相比,在志向方面,也不能与正在修行、而未得圣位的菩萨相比。因此,这些只求自利、不求利他的圣者,以其量小,故被称为小乘圣者。

  善男子,发弘愿、以度己度人为事业的菩萨,就大大不同了。

  他们要在六道每—角落里,解救众生的苦难,扫除他们的愚痴,指导他们修行解脱之道。

  因此,他们就不能不尽量充实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学习诸种世间谋生的技艺,精研所有出世间解脱法,使能用以满足众生身心的需要,以达成救苦救难、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目的。

  就是这缘故,行菩萨道者,多现在家的居士身,积极地参与社会事业,随缘救世助人。若遇众生,堪闻佛法,便随其根器,方便开演经论行法。

  为了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一切菩萨,虽证圣位,能了生死,但仍乘愿受生于有缘之处,广度众生。不以涅槃解脱为归依处,却以生死度人为归依处。

  善男子,对一位觉者而言,生死与涅槃,并无分别。

  为什么呢?

  一位已悟离苦之法、且亲自证知的圣者,对世间虚妄的—切,不只是理论上知悉,却是亲能体会。面对这虚幻的生灭世间,是不会起任何执著的。因此,处于生死之中,仍得涅槃之乐。

  六道轮回是众生的牢笼,但是对—位已证圣位的菩萨而言,却是个任他来去自如的地方。那么,世间对他便没有任何桎梏町言了。

  善男子,一位在世间应化的菩萨,就好像—位在台上演戏的艺员。无沦他所演的是什么角色,是王侯将相或是乞丐奴隶,富贵荣华或是贫贱潦倒;无论他演得多么逼真,多么动人,他始终明白自己在演戏,绝不为剧中角色的际遇激动,心中仍旧是恬静无波,不生真正的苦恼或欢乐。因此,他的做作没有执著,也不起业果的需要。

  —位觉者,就能如是地处于—切时空里,以种种身,救度有缘,却丝毫不减他的清静解脱。

  未入圣位的初发心菩萨,又能否如是解脱地处于六道之中呢?

  善男子,未入圣位的凡夫菩萨,于背负业力之际、未了生死轮转之时,仍能发心度己度人。其志向远大,实非修小乘法者可比。因此,常为天人赞叹、诸佛菩萨守护,使其信心坚固,不生退心,于危难之时,常得神力扶持,令不陷于魔地。

  善男子,行菩萨道与修阿罗汉果的行者,旨趣上有如是大的分别。因此,持大志愿、胸怀宇宙众生的前者,以其量大故,称作大乘的行者。

  (四)十地菩萨的境界

  善男子,已入圣位的菩萨,可以其道行功德深浅,方便分作十个阶位,这就是十地了。

  这十个阶位,只是令行者有所依循,作指南针,稍窥修道能成之境界,以作精进之目标而已。因此,不要为文字所累,固执等级高下之别,堕下拘泥之罗网,阻碍上进的道路。

  善男子,第一阶位是‘欢喜地’。

  处于此初地的菩萨,由初次见道,及亲历出世间的妙境,而获得了圣性,自此与一般凡夫有别,对世间的看法,完全改观了。

  他对世间一切生灭法,有了确实的个人体验,扫除了一般凡夫所持有的妄执,真正明白一切法本空、无我、与万法唯心的真义。

  他从凡夫颠倒的境界,进入—个崭新的精神领域。面对无尽的新事物与可能性,他的胸襟与思想,与从前有天渊之别。修道的事业,至此,真是欲罢不能。

  他从亲自证知佛法的真实性,知道走对了道路而欢慰莫名,喜不自胜。就是这缘故,此初地称为‘欢喜地’。

  善男子,第二阶位是‘离垢地’。

  处于二地的菩萨,亲证圣道的本质,了知你我同体的真义,思想言行、因而净化;从前的污染行为,现在再不生起;—切的身口意活动,都自然地依圣道而行;戒律圆满具足,不须力强而至;在道德上,已绝无过失污垢,真的堪作天人的模范了。

  他从了解众生与万物间的真正关系而远离污垢的行为。就是这缘故,此二地称为‘离垢地’。

  善男子,第三阶位是‘发光地’。

  处于三地的菩萨,从对实相的体证,而起智慧的光芒;对众生的种种愚痴与过错,悉能了解,且能起无尽的容忍、宽恕与怜悯。

  他的慧力,使他能看破一切虚妄,能忍一切凡愚所难忍的事情,心境仍然保持湛然不动,自身不受其扰,反要伺机度化一切堪闻解脱法的众生。

  他好比一盏智慧的明灯,发出无尽的智慧光芒,照现众生的痴迷颠倒,以光芒驱除黑暗,以智慧除去愚蒙。就是这缘故,此三地称为‘发光地’。

  善男子,第四阶位是‘焰慧地’。

  处于四地的菩萨,既已亲身体会诸法与众生的虚妄不实,便能起完全的勇毅,对—切都无所畏惧。因此,能为众生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仍然没有丝毫退缩。

  他越能为众生做事吃苦,他的智慧与力量,也就相应地增加了。

  此地的菩萨,由救世的事业,锻炼出极高的智慧,慧力高涨如巨大的火焰。就是这缘故,此地称为‘焰慧地’。

  善男子,第五阶位是‘极难胜地’。

  处于五地的菩萨,由于智慧的高涨,不再为虚妄颠倒所惑,因此,堪得完全的三昧,能修至极深的禅定境界。

  他在定中,能凭其智慧力,观照世间与出世间—切微妙难宣的法,善能分别真妄,掌握宇宙运行的原理,更能以慧力引用禅定之力,随顺世间与出世间法,起极大的神通变化。

  他的慧力与神通,难测难量。宇宙之内,能胜于他的已寥寥无几。就是这缘故,此五地称为‘极难胜地’。

  善男子,第六阶位是‘现前地’。

  处于六地的菩萨,由于已得完全的三昧定力与智慧,一切世间与出世间法的本相,都难逃他的法眼,必要如实地出现于他的面前,没有蒙骗欺诈他的可能。

  慧力与定力,使他能随心所欲地应用宇宙的法则,成就他心中所想的一切,使它们合乎他的心意,出现于他指定的地方。

  他能以定力成就一切,随意的使其出现于他跟前。就是这缘故,此六地称为‘现前地’。

  善男子,第七阶位是‘远行地’。

  处于七地的菩萨,私心泯灭,为了众生,无处不到,无时不在,恒以大慈悲、方便智,点化愚痴,救灾解难,又以智慧定力,指导后学菩萨,使能增长慧命,疾得圣果。

  他现在肩负了极重要的任务,要教育与救度已发心和未发心修行的众生,正是任重道远的时候。就是这缘故,此地称为‘远行地’。

  善男子,第八阶位是‘不动地’。

  处于八地的菩萨,虽道行深远难昆,却不恃已得一切智慧神通,兼且功德宏大,而稍生怠惰之意,救世度众的努力、也绝不稍为松懈。

  于圆满度世作佛的宏愿,他能恒久地乐此不倦,道心水不动摇、永不退转。就是这缘故,此地称为‘不动地’。

  善男子,第九阶位是‘善慧地’。

  处于九地的菩萨,善能使用一切智慧神力,起无量神变;于制心造物上,已进入至善的境界;能弘法度众于十方无碍;恒为一切菩萨所敬重,堪作大菩萨之师。

  他能如是善用慧力,教化菩萨与凡夫一体无误。就是这缘故,此地称为‘善慧地’。

  善男子,第十阶位是‘法云地’。

  处于十地的菩萨,智慧、力量与解脱已达究竟,更因能善于运用这些能力,济世的功德、便没有穷尽,能够利乐有情,永无止境。

  天上的浮云,能为万物遮挡烈日,使免受蒸晒之苦;又能下降雨露,滋养维持它们的生命。

  十地的菩萨,却能以法云,遮去逼迫众生的苦恼;更以法雨,滋养众生的慧命,令得增长。

  十地的菩萨,已成一切众生的守护者、一切解脱的泉源,如云雨对众生一样重要。就是这缘故,此地称为‘法云地’。

  善男子,‘法云地’就是菩萨修行能达的最高境界了。

  得到无上的智慧、神通与解脱,成为众生的守护、解脱的泉源,行者便登上最高的阶位,成为一位六道的救主、菩萨的导师,一位法身遍于宇宙的觉者佛陀了。

  (五)大乘、小乘同归一乘

  为什么修行佛法的人有大小二乘之分,修小乘法的人,虽断生死,然只证阿罗汉的果位,远不及修大乘菩萨道的圣者所得的智慧、力量与解脱呢?

  善男子,众生的根器不同,志向有异。同一法,是不可能适应所有众生的。众生限于根器与志向,所追寻的解脱也自然是迥然不同了。

  若人深厌世间生老病死、所求不得、失荣受辱诸苦,视三界如火宅,急求解脱离舍,那么,他就自然希望过那些没有劳苦、自由自在、没有责任与抱负的阿罗汉生活,但求止息生死轮转,住于离苦解脱,对六道受苦众生,便漠不关心了。

  阿罗汉们看透世间的虚幻,却没有慈悲之心和度世的志向,不愿重生于六道,指点迷途。因此,更大的智慧、力量与解脱,对他们也没有任何用处了。

  善男子,以自觉觉他为事业的菩萨就不同了。

  他们自愿长久往返六道之中,遇灾救灾,遇苦救苦,恒为众生服务,指导离苦得乐之法。因此,获得更大的智慧、力量与解脱就有必要了。

  由初发心、未证圣果的地前凡夫菩萨,以至十地大菩萨,皆以大悲为愿,以济度众生为己任。虽然自己业力清净,不须轮转受生,但是为了慈悲之故,不愿众生恒处苦恼的生死海中,无依无援,故皆乘愿再来;不贪著无生无灭的法身,却常起体用;不避艰辛,度有缘之众。

  善男子,大乘小乘之别,就在于救世与自安之别了。

  小乘的圣者或行者,会否回小向大,加入菩萨救世的行列呢?

  善男子,小乘行者,行道稍见道迹,便知世间生灭之不实,事由心生,—切皆能为自己作主的道理。因此,对二界畏惧与厌离之心,便随神识之增强而减弱。若遇因缘,便起慈悲之心,回小向大,不再执涅槃不舍,转行大乘法,不作自了汉。

  因此,诸佛及大菩萨,常伺机点化,激励小乘行者之志向,令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同行救世之事业,使能开拓潜藏的慧力佛性,令所到之处,皆是涅槃净土,处处自在安乐,不须身处六道之外,方得安稳。这样,才足真正彻底的解脱。

  善男子,众生根器不同,秉性各异。因此,大小二乘入佛之门,各有其利,但究竟同归一路,趣向—佛乘,解脱同一无异。

  就是这缘故,小乘法实是入佛之初阶、权宜之说而已。

  佛法从来只有—乘,无二亦无三。

  第十二章 如来的种性

  (一)如来十号

  善男子,真如体内的佛种除去无明,圆满地成熟了,便成为一位觉者、一位佛陀。他的智慧、力量、解脱与慈悲已发展至最高的境界。在他之上,再没有任何更高形态的有情生命了。

  众生可以通过对如来及他专用的另外十个称号,尝试了解他存在的本质。但是真正的如来境界,是不可思议,难以宣说的秘境,不是凡愚所能充分理解的。

  如来有哪十个其他称号呢?

  善男子,如来的十个其他称号就是: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和世尊。(按:此处以如来为总号,十号为别号,共十一号。若合佛、世尊为一号,则共十号)。

  什么叫如来呢?

  善男子,‘如’就是真如,宇宙一切动静隐现的法则,一切心物的本质与本体。

  如来不但完全了解这些法则,更能如意地运用驾御,时刻了了分明。自觉与真如合—,不对世间有任何相对高下的执著。

  他与真如本体、宇宙的一切心物,完全合一无悖。因此他的一动一静,都随顺著真如的最高法则,与真如心的活动无异。

  如来就好像是清静真如心的化身和缩影,他随顺著清静的法来,亦如是而去。因此,觉者就称作‘如来’了。

  什么叫做应供呢?

  善男子,如来于—切众生之中,最尊最贵,因此,他是最值众生供养的。

  在佛住世时,提供衣食住行之所需,恭敬尊重,就是供养。

  更重要的供养,却是法供养。就是要遵从如来圣教、紧守戒律、如法修行、弘扬佛法,使如来救世解脱之法,能传遍宇宙;使十万有缘众生,皆能离一切苦,得—切乐。

  就是这缘故,如来被称作应供——一位应受世间供养者。

  什么叫做正遍知呢?

  善男子,如来对—切时空的一切心、物、众生,都能作正确无误、远离颠倒、如实的认识,因此,他被称作正遍知——一位无所不知者。

  什么叫做明行足呢?

  善男子,如来未成觉者之前,曾以不同的生命形态,生活了很久远的时间。在每一生中,都努力地做修行的功夫,把遮盖佛性的无明除去,令佛性能够逐步显现。

  他以戒、定、慧的修持,破除妄想颠倒。在不同的试探困境之中,祛除愚痴执著和污染的习气,把智慧力量提升,打破无明的囚笼,令自己纯洁无垢,让佛种成熟。

  如来去无明、明佛德的修行,已经圆满具足了。因此,他又被称作明行足。

  什么叫做善逝呢?

  善男子,如来成道之后,便脱凡胎,再没有任何业力的束缚,不再受因果的限制了。法界之内,各种强迫性的生死轮转,已成过去。

  他已摆脱了生死的锁链,能于十方世界,来去自如。不论入世救度众生,或出世住于清静的、无生灭的涅槃圣境,都可随意。

  他善能从涅槃中消逝,入世间度众;也善能从世间消逝进入涅槃。出入来去自如,往返自便,善现善逝。因此,他又被称作善逝。

  什么叫做世间解呢?

  善男子,如来对世间一切的成住坏空,众生的生老病死、祸福穷通,都能详尽分析明白。

  他能善说因果缘起,能知过去,能数未来。

  他能为众生解说一切能断苦生乐之法,使他们能冲破烦恼的囚笼,步向解脱。

  如来能如是解说解脱之法,因此,他便被称作世间解。

  什么叫做无上士呢?

  善男子,法界之内,智慧,德行、力量最高的有情,就是如来了。

  他是有情生命至高的、终极的发展。在他之上,再没有更高的有情存在了。否则那更高的,才算是如来。

  如来是至高无上之士,因此,他便被称作无上士。

  什么叫调御丈夫呢?

  善男子,如来能度一切有缘之士,使一切堪受佛陀教化的众生,皆能趣向解脱,成为受人敬仰的大丈夫。一切天上或人间的众生,不论处于什么环境,皆能从如来的教化调御之中,获益良多,渐离苦得乐。因此,他便被称作调御丈夫。

  什么叫天人师呢?

  如来既能调御教导一切天上人间堪受持佛法之大丈夫,堪作他们的导师,因此,他便被称作天人师了。

  什么叫做佛呢?

  善男子,佛与佛陀同,是觉者的意思。如来是一位已经圆满地觉醒了自己的佛性的解脱者。

  他已从颠倒中完全醒觉过来,住在解脱、智慧、大能之中。因此,他是一位自觉者。

  他同时永无休止地去觉醒、教化仍处于愚昧虚妄中的众生。因此,他是一位觉他者。

  他能如是地自觉觉他,因此,他便被称作佛。

  什么叫做世尊呢?

  善男子,如来既能自觉觉他,慈悲大能,常住于世,随缘救度众生,不避艰辛,那么,他实堪受世人的尊敬。因此,他便被称作世尊了。

  (二)如来十力

  善男子,如来有十种凡夫所没有的力量,能用以方便度世,作种种大功得,游戏神通,住于解脱。

  是哪十种力量呢?

  善男子,如来十力,就是(一)知是处非处智力、(二)知业智力、(三)知定智力、(四)知根智力、(五)知欲智力、(六)知界智力、(七)知至处道智力、(八)知宿命智力、(九)知天眼无碍智力、(十)知漏尽智力。

  什么是知是处非处智力呢?

  善种子,佛陀能善知众生现在所作的一切业,能于未来,把他们带进什么境界。

  他知道哪些业能带给他们快乐解脱的是处,或是烦恼桎牿的非处。

  这种准确预知未来好坏发展的能力,就是知是处非处智力了。

  什么是知业智力呢?

  善男子,如来能知众生从前曾作何业,以何因缘、而处于现在的境地。

  无论众生所作的业是轻的或是重的、近的或是远的、作于今生的或是作于多生前的,如来都清楚知晓、更能详尽解释现处境出现的因由。

  这能力就是知业智力了。

  什么是知定智力呢?

  善男子,众生的心力,有些是集中的、强的,也有些是涣散的、软弱的。

  他们的心力如何,能发挥什么功能,于修习禅定时,能达到什么定境,如来都一一知晓,因而能量才施教,使根器不同的众生、皆有得著。

  这能力就是知定智力了。

  什么是知根智力呢?

  善男子,众生于长久的做作中,养成了很多不同的品流习气,支配著他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他的人品性格,建立了他个人的根器。

  善的习气,建立善根;而恶的习气,却建立于恶根。

  善根使他趣向快乐解脱的善境;而恶根却使他趣向烦恼的恶境。

  在长久以来生死轮转之中,众生所作种种业,建立了数不清的善根和恶根。它们错综复杂,能互相增强或抑制,成为他独有的根器。众生若遇外缘,便会依这些根器,起个别特殊的反应妙用。

  如来能一一明了众生的根器若何、能作欲作的是什么、不能作不欲作的又是什么。

  这种对众生行为品格的洞悉能力,就是知根智力了。

  什么是知欲智力呢?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从欲生。

  他所渴望追求的是什么,是善的欲,或是恶的欲;属于世间的欲,或是出世间的欲;多欲少欲。举心动念,如来皆了若指掌。

  这种洞悉众生一切欲念的能力,就是知欲智力了。

  什么是知界智力呢?

  善男子,如来能知一切境界的性质与缘起,无论是过去的、现在的、或是将来的,都逃不出他能知的范围。因此,法界内外的生灭,或不生不灭,皆在他掌握之中。

  这种能知一切境界真象的能力,就是知界智力了。

  什么是知至处道智力呢?

  善男子,如来对一切能把众生带至无上解脱处的方法、各类心智训练的途径,都了若指掌。哪些方法适合哪些众生,依法而行时所能修至的界境如何,成效的高下,成功机会的大小,他皆一一清楚明白。

  这种对解脱行法的深切认识,就是知至处道智力了。

  什么是知宿命智力呢?

  善男子,如来不但能知自己过去世如何生死轮转、如何修行成圣,就是其他众生宿世的事情,也同样了了分明,犹如自己的事情一样。

  他知道众生在一切过去世中,如何生、如何作业、如何死、如何轮转。

  他又知道众生之间宿业牵引的关系,如何互相摄受,令他们同生共死、互相淩逼、或相亲相爱,令宿业能结圆满的果报。

  这种能知众生宿世事的力量,就是知宿命智力了。

  什么是知天眼无碍智力呢?

  善男子,如来佛眼、不比常人眼力,受种种限制,常迷失于尘网颠倒之中,且能见之处、能视之事,皆极有限。

  他的佛眼,能尽见无量世间与出世间的法,没有任何事物,能在他慧眼的观察下作任何的隐遁。

  这种善观一切实相的能力,就是天眼无碍智力了。

  什么是漏尽智力呢?

  善男子,凡夫于世间的一切做作,皆出于私欲与自我的满足。虽然在自我私欲满足之余,有时能利及他人,但是,这些利行,毕竟是自我私欲满足的副产品而已。

  一切对人或物的爱著行为,就算这些行为包含了极大的自我牺牲,表面上很伟大无私,其实,背后都隐隐存在著自我私欲的满足。

  为自己爱著的人或事物作牺牲的众生,能从这些牺牲中,得到私下的极大满足,否则,他便不会作如是的牺牲了。

  因此,凡夫在世间所作的所谓善业,在睿智的分析下,实或多或少出自私心,难得全然无垢,因此,皆是有漏的善业。虽然这些私心,有高下显隐之别,有些能为自己和他人觉察到,而有些却是自己和他人也全然不觉的。

  若是自我的满足,损及他人,那么,便是全然不净、能起苦报的恶业了。

  善男子,只有佛陀能真正地无所为而为,把最隐晦的私心私欲也彻底清除。一切做作,皆是至善、清净无污、全然无漏。

  就是这缘故,如来止息了最细微的烦恼,处于清净无污、全然无漏之境,得到真正的解脱。从无漏之中所得的一切清净解脱、智慧与大能,就是知漏尽智力了。

  (三)四无所畏

  善男子,如来对一切众生,皆视作平等,无分贤愚高下,不起差别地对待,恒以教化度脱为己任,绝不避艰辛,却以救世为乐。

  在救世的事业里,他于—切困难险阻,全无惧意。

  于开演解脱法时,没有任何外道邪说,能把他难倒。因此,他在应化弘法时,便时刻信心十足,无所畏惧了。

  他在四方面,有完全的自信。

  这就是所谓四无所畏了。

  善男子,四无所畏,就是(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

  什么是—切智无所畏呢?

  善男子,如来对一切的事物,不论是世间的生灭法,或者出世间的解脱法,都清楚明白,知道怎样才能驾御统, 制生灭法,也知道怎样才能常住于出世间的解脱法中。

  这些甚深微妙的法,如来皆能方便演说,令众生知晓,不因其义深奥而惮烦畏惧,不愿开演。

  这种自信,就是一切智无所畏了。

  什么是漏尽无所畏呢?

  善男子,漏尽就是污染和烦恼全皆止息、永不复生的意思。

  如来于过往无数劫的修行里,把一切束缚他的烦恼私欲,一一灭除,令不复存。因此,他应世的时候,在行住坐卧、一切做作之中,皆是清净无污,不起业种。

  他的举手投足,皆是尽善尽美,堪作一切天人的典范,绝没有可给人非议之处。就是在有漏的世界里,也处处显现他无漏的存在,绝不害怕在恶世之中,会复起有漏之种,因而畏惧应世度众,只欲长住于涅槃无生灭之中。

  这种自信,就是漏尽无所畏了。

  什么是说障道无所畏呢?

  善男子,如来是一切天人的导师,能点化—一切愚痴的众生,使走向解脱之道。

  不论他们的道行深浅、已修未修、已证未证,如来皆能适当有效地指出当时障碍他们获得解脱的因由、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迅速除去障碍,疾成无上道。

  他能正确地指出众生生活及修行方法的利弊得失,不怕质询问难,更不怕人非议取笑,却只会不畏辛劳,诲人不倦。

  这种自信,就是说障道无所畏了。

  什么是说尽苦道无所畏呢?

  善男子,世间凡夫、生活颠倒,乐时不知什么导致乐的生起,苦时也不知什么导致苦的生起。因此,他们镇日患得患失,深觉—切难于捉摸、难于控制。

  因此,他们感到胆怯无助,欲求离苦之道,不愿再受无常的苦乐烦恼,却要住在自主与解脱之中。

  如来怜悯众生,因而善为开演解脱之法,使他们能成自己命运的舵手,不再如浮萍一样,只能随波逐流,不能自主自己的际遇。

  如来说尽苦之道,能适合各众生的根器,不怕外道毁谤攻击,也不畏众生愚痴难度,却随缘点化,乐把解脱法门,因材施教。

  这种自信,就是说尽苦道无所畏了。

  (四)十八不共法

  善男子,如来复有十八种稀有殊胜的能力,不与凡夫共有。修行未圆满的菩萨、或许有少分,但于圆满处,决不能与如来比拟。这就是十八不共法了。

  什么是十八不共法呢?

  善男子,第一不共法是身无失。

  如来出现于世,是为了救度众生。但是,由于众生的处境不同,若以同一的身份接触他们,恐怕并非所有众生都能乐于接受。若是因个别背景的关系而没法接受如来以某种身所说的法,那就真是可惜了。

  以此之故,如来除了自身身业清净外,更要现种种不同的身,或男身、女身、王者身、将帅身、外道身……,一一合乎个别众生的喜爱,始为说合乎他们根器的法,令得解脱之道。

  如来身业清净,复能现如是无量多身,无有过失,便是身无失了。

  善男子,第二不共法是口无失。

  如来口业清净,说法时能一一适应众生的智力根器。虽说—偈,但有无穷智慧哲理,智者有智者的觉悟,愚者也有愚者的觉悟。不论理解程度的深浅,众生皆有所得著。

  因此,如来说法,永不空过。聆听教诲者,皆种下解脱之因,必有成道之日。

  如来口业清净,复能如是说法无失无误,便是口无失了。

  善男子,第三不共法,是意无失。

  如来善观一切宇宙众生之因缘根器、志向秉性,更能契机度化。举心动念,皆恰当无误,无偏无倚,清净无污。

  如来能如是思惟作意,不起有漏之种,便是意无失了。

  善男子,第四不共法是无不定心。

  凡夫心力散漫,难起心识的神力。但是如来久经严格极致的心智锻炼,现在已能随意使用心识的一切不可思议功能了。

  因此,在一切的时空里,无论他以何种形态出现,他仍能保持心力的极度集中,能随时成就一切凡夫叹为稀有的神迹。

  如来能如是恒处于极深定中,便是无不定心了。

  善男子,第五不共法是无异想心。

  众生愚痴无智,在法界之内,恒起你我种种差别,不解法性平等之义,因此,常作系缚自身之业,执著虚妄,恒处烦恼之中。

  如来亲证万法同体之真义,于一切众生、一切法,不起差异之想,恒视作平等,故不起虚妄执著,没有烦恼。

  如来于一切能如是不起差异之想,便是无异想心了。

  善男子,第六不共法,是无不知已舍。

  如来神力,已至极高无上,于救世度众的事业,能根据众生的根器、因缘、业力知哪些事可为、哪些事不可为,何事应舍、何事不应舍,对一切法都能完全明白掌握,没有遗漏。他于一切法未能掌握前不会放弃,掌握后又不会执著不舍。

  如来能如是先知一切法,始舍一切法,便是无不知已舍了。

  善男子,第七不共法是欲无减。

  如来发心修道之时,有度己度人、自觉觉他的宏愿。

  此宏愿在如来成道、住于涅槃解脱之时仍然没有丝毫的减弱。

  他这种高贵的救世欲望,在成佛之时,有增无减。

  如来能如是持续救世之欲,不因自我解脱而舍弃众生,便是欲无减了。

  善男子,第八不共法是念无减。

  如来于—切法,不论高下难易、过去现在未来,皆能使常住于心,永不忘失;于—切活动,又能时刻清楚明白,保持了了分明,绝不散乱。

  如来能如是忆念—切法,永不忘失;于—切活动,又能时刻了了分明,便是念无减了。

  善男子,第九不共法是精进无减。

  如来成佛后,虽得自我解脱,对众生的慈悲,更有增无减,不忘救护。因此,救世的工作,比从前更加精进。

  如来能如是不断勤奋度世,便是精进无减了。

  善男子,第十不共法是慧无减。

  如来历世修行所得的智慧,常存不灭,能用以勘破痴迷,见万法之实相;更能凭慧力以心转万物,善用无量神变之力。

  如来能如是使慧力有增无已,便是慧无减了。

  善男子,第十一不共法是解脱无减。

  如来自成道以来,所得的解脱自在,是永久常住,永无变易,绝不稍为减少的。因此,不论他处于什么时空,以什么形态出现,他总是住于最高的解脱之中。

  如来能如是恒久住于解脱,便是解脱无减了。

  善男子,第十二不共法是解脱之见无减。

  如来对于一切导致解脱之法,悉皆通达,更知哪些众生堪度,哪些众生尚未可度。到要度脱众生的时候,又知道用哪些方法,能得最佳的成果。

  如来善知解脱之法,善用解脱之法,善度能得解

  脱的众生,如是力量不减,便是解脱知见无减了。

  善男子,第十三不共法是身随智慧行。

  如来的一切行止,皆是睿智,从真实智慧而生,能作众生的典范,开示去恶行善、除束缚、增解脱的正确生活之道。

  他的行为就是智慧本身。

  如来能如是使行为与智慧合一,便是身随智慧行了。

  善男子,第十四不共法是口随智慧行。

  如来的一切话语,皆是睿智,从真实智慧而生,远离颠倒虚妄。所说一切,皆能发人深省,令听者乐闻,得解脱之道。

  他的话语,就是智慧本身。

  如来能如是使话语与智慧合一,便是口随智慧行了。

  善男子,第十五不共法是意随智慧行。

  如来的一切心意活动,皆是睿智,从真实智慧而生,永无错谬,不起有漏之种,恒常清净无垢。

  他的心意活动就是智慧本身。

  如来能如是使心意活动与智慧合—,便是意随智慧行了。

  善男子,第十六不共法是知过去事无碍。

  善男子,第十七不共法是知现在事无碍。

  善男子,第十八不共法是知未来事无碍。

  为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事,如来也能知悉无碍、了若指掌呢?

  善男子,不受世间生灭法所束缚的如来,是不受世间时空所限制的。

  过去、现在、未来,皆从世间的生灭变异而生。住于无生灭法身里的如来,不但与一切心物混成一体,更超越—了生灭法所独有的时空观念,把时间也融合为一了。

  就是这缘故,如来能出现于不同的时空里,于过去、现在、未来的事,——知悉。

  善男子,如来十八不共法,不可思议,难测难量。

  只有进入了圣地的菩萨,才能明白它的真义。

  但是,如来却恒以此十八不共法,为众生谋福,伺机点化众生,令得智慧、大能与解脱。

  (五)佛陀的三身

  善男子,佛陀能住于三身之中,以此三身处于不同之境界,起不同的妙用。

  是哪三身呢?

  善男子,就是法身、报身和化身了。

  法身是什么呢?

  善男子,佛陀住于大涅槃时,与万法合—,与真如同体,契入—切:宇宙原理之内,与—切生灭的力量并行。

  这时,他本身就是万法、真如、本体,一切宇宙的原理、一切生灭的力量。

  他以—身能处于万法之中,因此,这圆融并包之身,就叫做法身了。

  善男子,一切恒河沙数佛陀,皆以此同—法身,为最后的归依处。

  报身是什么呢?

  善男子,不同的佛陀,成道的时间不同,修行度世的经历有异,与众生的因缘亦复有极大之差别。因此,在法身之外,于生灭法中,他们便凭过往的经历与志趣,现一独特之身,与他佛有别,能供自己受用,也能给众生识别于相对世间之中。

  佛陀能以此身,承受从前一切的阅历与功德,与过去世相续无间,仍成—独特的个体,游戏神通于宇内,而无湮灭消散之虞。

  善男子,这个与过往—脉相通、承继从前生命遗产总报之身,就是报身了。虽同是觉者,亦存差异于其中。

  化身是什么呢?

  善男子,佛陀不受生死轮转所缚。—切做作,不起有漏桎梏的业力。因此,能现身于一切处自由做作,作后亦复自由来去。

  他能以神力,化种种身现于—处或多处;又能以此种种身,从—处或多处灭。

  他能现佛、菩萨身,亦能现天、人、阿修罗,以至地狱、饿鬼、畜生之身。

  他能现有情众生之身,也能现无情众生之身,以至木石铜铁。

  佛陀现如是无量繁多之身,只是为了点化救度众生,使他们能够以境调心、渐登解脱之阶梯。

  善男子,这些权宜变化之身,就是化身了。

  (六)佛陀的三不能

  善男子,诸佛世尊虽成正觉,得—切种智,自在解脱,能作无量不可思议神变,但仍有三事不能随意成就。

  是哪三件事呢?

  善男子,就是不能灭定业、不能化导无缘和不能尽度众生界了。

  什么是不能灭定业呢?

  善男子,菩萨虽成正觉,证得佛位,但若成道前有定业未结果报,则仍须亲身领受,始能对一切无所亏欠,住于彻底的清净解脱之中。

  自身定业也不能即灭,令不能生报,那么,就更不能为众生灭除个别定业之果了。此是佛陀之一不能。

  什么是不能化导无缘呢?

  善男子,众生若种性愚痴下劣,颠倒执迷过甚,或时机根器尚未成熟,难以接受佛陀的教化,那么,佛陀纵是慈悲,亦无法强度无缘,逼使他们接受佛力的救度。只有待因缘成熟时,始能再行点化了。此是佛陀之二不能。

  什么是不能尽度众生界呢?

  善男子,佛陀度众,虽是永无休止,能度众无量,但亦难—身亲度—切众生。因佛陀与众生皆是无量,只能各度与其有缘之众。若是因缘际会不合,便终难得灭度了。此是佛陀之三不能。

  善男子,由是观之,定业不可逃避,虽得正觉,亦复如是;一切随缘,虽大能如佛陀,亦不能度无缘之众;诸佛平等,各度有缘,并无高下之别,众生毋生尊卑之意。

  第十三章 涅槃解脱的状态

  (一)自由自主、随心所欲的大涅槃

  善男子,证得大涅槃的圣者,已经远离一切系缚、—切执著,妙存于不生、不灭、不老、不死、不破、不坏之中了。

  这是什么意思呢?

  善男子,生、老、病、死、破、坏皆是世间有漏、污染、相对、不平等、迁流不居、不真实的法。

  圣者已超越这些名相所附带的桎梏,因此,这些名相,再不能加诸他的身上了。

  大涅槃的境界,是没有任何世间所见的污染不净。因此,若用任何世间语去描述它,便会把它的超越性破坏,使它堕入尘网的知见里,不能反映它的真实。

  虽然,要了解大涅槃的实相,是要亲身体验才行,不能解说,但是,凭以下的描述,可略勾起它的轮廓,使对大涅槃的状况充满好奇、不略知—二:就不肯修行的众生,得到某一程度的满足,以免因圣境的不可解说,而成碍道的绊脚石。

  善男子,证得大涅槃的圣者,是清净无垢、安静和悦的,能与万物并行无悖,安然稳住于一切时空之中,再没有任何的怖畏与忧愁。

  他并不如学识肤浅的人所说,好比灯熄灭了一样,熄灭了便永久不再存在。

  刚好相反,他比从前,更具可资运用的生命力,虽然他现在的生存形态,与世间六道众生完全不同。

  现在,他已经不受任何污染,不受任何约束禁制,他已超越了任何生命体形相心识上的系缚,能起无量无边的神变,游戏神通于宇宙之中。

  住于大涅槃的圣者,体相与功能、智慧与解脱,皆甚深微妙,凡愚难知难量。

  他于一切处、—切时、一切神变、一切应化之中,皆心静无波,寂静自得,深住一切平等三昧,无分你我,与万法融成一体。就是身于六道,仍然不减涅槃之解脱。

  他已渡过了烦恼苦海,灭尽了一切爱欲纠缠,远离厂—切贪嗔痴的系缚,因此,能舍一切世间凡愚所不能舍,对世间的—切,确实能视如空虚幻化,绝不起执著。

  他已经祛除了一切骄慢与愚痴,于—切时,皆生活在至高的真知净智之中,举手投足,也与宇宙的解脱原理契合。

  他是—切的究竟,在法界之中,再没有比他更高的生命了。

  他是唯一能超越淩驾一切其他法者。

  善男子,这样的—位圣者,已开拓了完全的佛性,得到了究竟的心性发展,是唯—常住不变之法。

  他善解生死烦恼的因由,善说微妙解脱之方,使六道凡愚,能离苦得乐。就是这缘故,他堪作一切众生的导师和救护。

  善男子,住于大涅槃的圣者,能示现种种身,于十方世界之中,以种种神通方便,为众生随机说法,无分贵贱上下、钝根利根、持戒毁戒。

  善男子,于—切法中,唯涅槃之功德,无量无边,永无变易。

  (二)涅槃四德——常、乐、我、净

  善男子,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的道理,是为了引导众生远离愚痴颠倒的思想和行为而说的,目的是除去他们对世间烦恼的执著。

  但是,钝根的众生,不以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的原理作为去除烦恼、放下愁哀的工具,却执著它们的本身,陷落一切皆虚无、无希望和无意义的邪见。

  他们不能从这些原理之中,悟出创造与解脱之道。

  他们不知道:无常的原理,使一切现象皆能有所更变改进,使自己能从一切解放出来。

  他们不知道:知苦是开拓佛性、踏上灭苦解脱的第—步。

  他们不知道:空的原理,使万物的建立与转化变得可能,使新的世界能够出现。

  他们不知道:无我的原理,使生命力能得到不断的新生,可从你我执著的烦恼中解放出来。

  他们不知道:不净的原理,能揭示他们生活的污染,令他们明白净化身心的重要性。

  善男子,他们看不到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的建设性,看不到它们对生命和宇宙的创造力,对它们的真义,简直一无所知。

  因此,他们对一切都不感到兴趣,虽不作恶,也不行善,滞留于毫无进取、被动无助的境地里,不但不能利他,更不能利己,这样便令烦恼断绝无期了。

  善男子,若有众生把无常、苦、空、无我、不净的原理,视作消极怠惰、放任不求上进的借口,那么,他们只是邪魔的门徒,绝不是趣向解脱的佛弟子。

  为什么有些众生会堕下这样的邪见呢?

  善男子,这样是因为他们领悟力和洞悉力下劣,意志消沉,慧根未种的缘故。

  因此,他们只知世间法表面的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却不知道在他们背后,有出世事的常、乐、我、净。

  以此之故,他们与世间一切,都感到无可奈何,不但不能从佛法里得到解脱,反而因自己错误的见解,放弃了作功德、得解脱的机会,更以自己颠倒的行为,令其他众生,误解佛法的真义,成为佛门的异端邪种、千古罪人。

  那么,什么是常,乐、我、净呢?

  善男子,无常的,是世间诸法的生住异灭,众生的生死轮转不息。

  常的,却是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清净常住、不起变易的真如本体。

  世间法的无常,令众生不须永恒地处于任何—境,却能凭自己的意志,勤奋修行、达到自己所期望的境界,直到解脱的颠峰,住于法性真如、涅槃之内,解脱无减,永不变易。

  善男子,苦的,是一切导致苦恼的见解和业、一切与修行解脱相悖的论说和行为。

  乐的,就是放下这些妄执,净化身心,证入涅槃解脱的状态。

  在世间里,除了世间法的真苦假乐之外,并存出世间的涅槃解脱,从放下妄执而生,使众生在生死无常之中,能得真乐。

  善男子,空的,是一切不能独存,必要赖因缘和合才生的法。

  在这些因缘生法中,是没有一个永恒不变、能作主宰的‘我’。

  因此,空与无我,是一切世间法的特性。

  但是,证入大涅槃的圣者,超越了因缘果报的制约,能任意造物,造因造缘,恒处于主动的现行中。

  他与凡夫相比,便拥有极高的自制与主宰环境的力量。不比众生,心随物转,没有自主。这时候,他已住在超越生灭与缘生的自性之中。

  以此缘故,解脱者能经验到一个超越了世间相对我的真我,亦即是佛心的觉性。

  善男子,不净的,是世间生灭之法,导致苦恼之法。

  净的,是宇宙解脱的原理,是涅槃中出现的—切法。

  善男子,常、乐、我、净,是真、是实、是常、是主,永不变易,也就是诸佛如来住于涅槃的四种德性。

  —切行者,须知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以断愚痴执著,也要知常、乐、我、净以作精进修行的目标。

  (三)涅槃不可说

  善男子,说涅槃是常、乐、我、净,是为除凡夫于无常、苦、空、无我、不净所起的恐怖,对治施设。若执涅槃实有法如世间义常、乐、我、净者,则损是涅槃法,堕外道邪见,实未解涅槃真义。

  是故行者不应于涅槃执常、乐、我、净如世间语者,应知涅槃乃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言说、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为世间相对桎梏的言语概念所不能诠释者。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