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南北传《杂阿含经》对照:六入处诵 六处篇 六处相应(2)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南北传《杂阿含经》对照:六入处诵 六处篇 六处相应(2)

 

  相应部经典四                                        四O

  第二 五十[经]品

  第一 无明品

  舍卫城

  [五三] 第一 无明

  ※ 二  尔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31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得消灭无明而生起明

  耶?’

  四  ‘比丘!知、见眼是无常者,则消灭其无明而生起明。知、见色是无当者,则消

  灭其无明而生起明。眼识……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

  非乐,亦知、见是无常者,则消灭其无明而生起明。

  五~八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

  九  知、见意见无常者,则消灭其无明而生起明。知、见法是无常者,则消灭其无

  明而生起明。意识……眼触……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

  知、见彼亦是无常者,则消灭无明而生起明。

  一O  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则消灭其无明而生起明。’

  [五四] 第二 系缚(一)

  ※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则消灭其系缚耶?’

  四~九  ‘比丘!知、见眼是无常者,则消灭其系缚。色……眼识……眼触……凡缘

  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知、见彼亦无常者,则消灭其系缚。

  耳……鼻……舌……身……意……

  一O  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则消灭其系缚。’

  [五五] 第三 系缚(二)

  ※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能达至除却其系缚耶?’

  32 四~九  ‘比丘!知、见眼是无我者,则达至除却其系缚。色……眼识……眼触……

  第一 六处相应                                       四一

  相应部经典四                                        四二

  凡缘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知、见彼是无我者,则达至除却

  彼系缚。

  一O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则达至除却彼系缚。’

  [五六、五七] 第四、第五 诸漏(一~二)

  三~一O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则消灭其诸漏耶?’

  ‘……达至除却其诸漏。’

  [五八、五九] 第六、第七 随眠(一~二)

  ※ 三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者,则消灭其随眠……达至除却……。’

  四~八  ‘诸比丘!知见眼是无我者,则得除却其随眠。色……耳……声……鼻……

  香……舌……味……身……触……

  九  意……法……意识……意触……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

  乐,亦知见此是无我者,则得除却其随眠。

  一O  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者,则得除却随眠。’

  [六0] 第八 晓了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取晓了之法,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者为一切取晓了之法耶?

  四  缘眼与色生起眼识,三者会合为眼触,缘眼触生受。诸比丘!如是知见,有闻

  33 圣弟子,于眼亦厌嫌、于色亦厌嫌、于眼识亦厌嫌、于眼触亦厌嫌、于受亦厌嫌。

  厌嫌则离欲,因离欲得解脱,由解脱证知‘我晓了于取。’

  五~八  缘耳与声,生起耳识……缘鼻与香,生起鼻识……缘舌与味,生起舌识……

  缘身与触,生起身识……

  九  缘意与法,生起意识,三者会合为意触,缘意触生受。诸比丘!如是知见,有

  闻圣弟子,于意亦厌嫌、于法亦厌嫌、于意识亦厌嫌、于意触亦厌嫌、于受亦厌嫌。

  由厌嫌则离欲,由离欲得解脱,由解脱证知‘我晓了于取。’

  一O  诸比丘!此为一切取晓了之法。’

  [六一] 第九 了悟(一)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取了悟之法,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者为一切取了悟之法耶?

  第一 六处相应                                       四三

  相应部经典四                                        四四

  四~八  缘眼与色生起眼识,三者会合为眼触,缘眼触而有受。诸比丘!如是知见,

  有闻圣弟子,于眼亦厌嫌、于色亦厌嫌、于眼识亦厌嫌、于受亦厌嫌。由厌嫌而离

  欲,由离欲得解脱,由解脱而证知‘我了悟取。’缘耳与声生起耳识……缘鼻与香

  生起鼻识……缘舌与味生起舌识……缘身与触生起身识……

  九  缘意与法生起意识,三者会合为意触,缘意触而有受。诸比丘!如是知见,有

  34 闻圣弟子于意亦厌嫌、于法亦厌嫌、于意识亦厌嫌、于意触亦厌嫌、于受亦厌嫌。

  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得解脱,由解脱而证知‘我了悟取。’

  一O  诸比丘,此为一切取了悟之法。’

  [六二] 第十 了悟(二)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一切取了悟之法,且谛听。

  三  诸比丘!何者为一切取了悟之法耶?

  四  诸比丘!汝等于此作如何思耶?眼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彼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彼是苦耶?抑是乐耶?’

  ‘大德!彼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为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

  认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色……眼识……眼触……缘眼触……是常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五~八  耳是……声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触是……

  九  意是……法是……意识是……意触是……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

  或非苦非乐,此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此是苦耶?抑是乐耶?’

  ‘大德,此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第一 六处相应                                       四五

  相应部经典四                                        四六

  识耶?’

  ‘不也,大德!此非是。’

  35 一O  ‘诸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亦厌嫌于色、亦厌嫌于眼识、亦

  厌嫌于眼触。……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此。由

  厌嫌而离欲,由离欲得解脱,于解脱乃有‘我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

  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一  诸比丘!此为一切取了悟之法。’

  无明品第一 (终)

  此摄颂曰:

  无明二系结

  诸漏亦为二

  他二为随眠

  二悉知了悟

  以此为品名

  第二 鹿网品

  [六三] 第一 鹿网(一)1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尔时,尊者弥迦奢罗来诣世尊居处:

  36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弥迦奢罗白世尊言:‘大德!所称单独住者、单独住者。大德!

  如何为单独住者?又如何为随伴住者耶?’

  四  ‘弥迦奢罗!有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2。有比丘若喜

  悦于此、赞美于此,对此存念恋着,以喜悦、赞美于此,恋着于此而住者,彼则心

  生喜悦,有喜悦之心者,则有爱染心,有爱染心者,则有系缚。弥迦奢罗!如是被

  缚于悦喜、系缚之比丘者,称为随伴住者。

  五~八  弥迦奢罗!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

  第一 六处相应                                       四七

  相应部经典四                                        四八

  九  弥迦奢罗!有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常喜爱、诱生欲念。有比丘若喜

  悦、赞美于此、恋着此者,则喜悦、赞美于此、恋着于此而住,于彼心生喜悦,有

  喜悦心者,则有爱染心,有爱染心者,则有系缚。弥迦奢罗!此为悦喜系缚之比丘,

  称为随伴住者。

  一O  弥迦奢罗!如是住之比丘,即使于林间、深林边土、声音稀少、大气寂静、

  远离世人之处而卧,虽适于独坐冥想,乐于居住,但彼仍称为随伴住者。

  一一  何以故?渴爱为彼之第二友伴者,彼于此尚未除灭故,彼仍称随伴住者。

  一二~一七  弥迦奢罗!有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常喜爱、诱生欲念。比

  丘若不喜悦此、不赞美此、不存念恋着于此者,则于彼喜悦心灭,若无喜悦心者,

  37 则无爱染心,若无爱染心者,则无系缚。弥迦奢罗!于此悦喜系缚解脱之比丘,称

  为单独住者。

  一八  弥迦奢罗!如是住之比丘,虽住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国王、

  王大臣、外道、外道弟子群之村内,但彼亦称为单独住者。

  一九  何以故?渴爱为彼之第二友伴者,彼已除灭此故,彼称为单独住者。’

  注1 Migajala杂阿含经卷十三之六、七经为鹿网。

  2 参照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一、一一O页后三行之五种欲分。

  [六四] 第二 鹿网(二)

  ※ 二  尔时,尊者弥迦奢罗,来诣世尊居处……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弥迦奢罗白世尊言:‘大德!愿世尊为我略说法,我听此法将远

  离其他,唯独热诚专心精勤而住。’

  四~八  ‘弥迦奢罗!有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常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

  喜悦、赞美于此,存念恋着于此者,则喜悦、赞美于此,存念恋着于此,于彼心生

  喜悦。弥迦奢罗!我谓:因起喜悦心而生起苦。弥迦奢罗!有耳所识之声……鼻所

  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九  弥迦奢罗!有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常喜爱,诱生欲念。有比丘若喜

  悦、赞美于此,而存念恋着此者,则于彼心生喜悦。弥迦奢罗!我谓因起喜悦心而

  第一 六处相应                                       四九

  相应部经典四                                        五O

  38 生起苦。

  一0~一四  弥迦奢罗!有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常喜爱,诱生欲念。有

  比丘若不喜悦、赞美于此,不存念恋着此者,于彼则灭喜悦心。弥迦奢罗!我谓,

  因喜悦心灭则苦灭。弥迦奢罗!有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

  身所识之触……

  一五  弥迦奢罗!有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常喜爱,诱生欲念。有比丘若

  不喜悦、不赞美此,不存念恋着此者,于彼则喜悦心灭。弥迦奢罗!我谓因喜悦心

  灭则苦灭。’

  一六  时,尊者弥迦奢罗!欢悦、随喜于世尊之所说,从座而起,礼拜世尊,行右

  绕礼而离去。

  一七  依此,尊者弥迦奢罗远离其他,唯独热诚专心不放逸而住,以善家之男子由

  在家而出家,得度为无家之身,对无上梵行之究竟为目的,则不久之后于现生自证

  知实现、逮得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八  尊者弥迦奢罗则成为阿罗汉之一。

  [六五] 第三 三弥离提(一)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二~三  时,尊者三弥离提来诣世尊之处……白世尊言:‘大德!魔罗、所称魔罗,

  如何为魔罗、或魔罗之名义耶?’

  39 四~八  ‘三弥离提!凡有眼、有色、有眼识,以眼识所识知之法,则有魔罗、或为

  魔罗之名义。有耳……有鼻……有舌……有身……

  九  有意,有法,有意识,有以意识所识知之法,则有魔罗,或为魔罗之名义。

  一0~一四  三弥离提!凡无眼,无色,无眼识所识知之法,则无魔罗,或魔罗之

  名义。无耳……无鼻……无舌……无身……

  一五  无意,无法,无意识,无意识所识知之法,则无魔罗,或无魔罗之名义。’

  [六六] 第四 三弥离提(二)

  ※ 三~一五  ‘大德!有情、所称有情者。大德!如何为有情、或有情之名义耶?’

  ……

  [六七] 第五 三弥离提(三)

  第一 六处相应                                       五一

  相应部经典四                                        五二

  ※ 三~一五  ‘大德!苦、所称苦者,大德!如何为苦、或苦之名义耶?’

  ……

  [六八] 第六 三弥离提(四)

  ※ 三  ‘大德!世间、所称世间者,如何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耶?’

  四~九  ‘三弥离提!凡有眼,有色,以眼识所识知之法,则为世间或世间之名义。

  40 有耳……有鼻……有舌……有身……有意,有法,有意识所识知之法,则为世间或

  世间之名义。

  一0~一五  三弥离提!凡无眼,无色,无眼识,无眼识所识知之法,则无世间或

  世间之名义。无耳……无鼻……无舌……无身……无意,无法,无意识,无以意识

  所识知之法,则无世间或世间之名义。’

  [六九] 第七 优波先那

  一  尔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优波先那,住王舍城妥H林蛇头岩窟中。

  二  然则其时,毒蛇落于尊者优波先那之身。

  三  时,尊者优波先那,告诸比丘言:‘来,汝等将余此身置于卧台运出室外,此身

  于此处,恰如一握之糠,立即散失。’

  四  如是言时,尊者舍利弗告尊者优波先那曰:‘然而我等亦不认为尊者优波先那身

  之异态,诸根之变坏。’

  五  然而,其时,尊者优波先那如是作言:‘来,汝等将余此身置于卧台,运出室外,

  此身于此处,恰如一握糠,立即散失。’

  六  ‘友,舍利弗!若有人言:‘余是眼也,’或‘此为余之眼’……‘余为耳……

  鼻……舌……身……意,’或‘此为余之意,’有如是之心者。友舍利弗!则彼或

  有身之异态,或有诸根之变坏。友舍利弗!余无如是言:‘余是眼,’或‘此为余

  41 之眼’……‘余是其……鼻……舌……身……意,’或‘此为余之意。’友舍利弗!

  云何余有身之异态,或诸根变坏耶?’

  七  如是尊者优波先那,久已根绝我见、我所见、憍慢、随眠,故尊者优波先那于

  ‘余是眼,’或‘此为余之眼’……‘余是耳……鼻……舌……身……意,’或‘此为余之

  意’无如是之心。

  八~九  时,彼诸比丘将尊者优波先那之身置于卧台运出室外,尊者优波先那之身,

  第一 六处相应                                       五三

  相应部经典四                                        五四

  于其处,恰如一握之糠散失。

  [七0] 优波婆那

  ※ 二  时,尊者优波婆那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优波婆那,白世尊言:‘大德!现生之法,所称现生之法,大德!

  如何称此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智者一一可自知法耶?’

  四  ‘优波婆那!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感知色,且对色感知之染心,对色有染心,

  而觉知‘我对色有染心。’优波婆那!若比丘以眼见色,感知色,且对色感知有染

  心,彼对色有染心,而觉知‘我对色有染心。’如是,优波婆那!现生之法为即时

  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智者应一一自知者。

  42 五~九  优波婆那!复次又有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

  触触……以意识法。彼感知法且对法感知有染心,对法有染心,而觉知‘我对法有

  染心。’优波婆那!若比丘以意识法,感知法,且对法感知有染心,彼对法有染心,

  而觉知‘我对法有染心。’如是,优波婆那!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

  涅槃,]智者应一一自知者。

  一O  优波婆那!然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感知彼色,然对色不感知有染心,对

  色无染心,彼觉知‘我对色无染心。’优波婆那!若比丘以眼见色,虽感知色,若

  对色不感知染心者,则彼对于色无染心,觉知‘我对于色无染心。’如是,优波婆

  那!现生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智者应一一自知者。

  一一~一五  优波婆那!复次又有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

  以身触触……以意识法,虽感知彼法,然对于法感知不染心,对于法无染心,彼觉

  43 知‘我对于法无染心。’优波婆那!若比丘以意识法,虽对于法感知,而对于法感

  知不染心,彼对于法无染心,则觉知‘我对于法无染心。’如是,优波婆那!现生

  之法为即时者,来见[可示导于涅槃者,]智者应一一自知者。’

  [七一] 第九 六触处(一)

  ※ 二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则彼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律犹远。’

  三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处某者心不能平。大德!此某者不如

  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第一 六处相应                                       五五

  相应部经典四                                        五六

  四~九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汝视眼,‘此为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

  如是观照耶?’

  ‘不也,大德!此不然。’

  ‘善哉,比丘!于此,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

  智慧对此作如实观者,则此为苦之终。汝视耳……视鼻……视舌……视身……视意

  ‘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观照耶?’

  ‘不也,大德!此不然。’

  ‘善哉!比丘!于此,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

  智慧,对此如实观,此即苦之终尽。’

  44       [七二] 第十六 触处(二)

  ※ 二  ‘诸比丘!于任何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为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犹远矣!’

  三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处某者心不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实

  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四~九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汝视眼,‘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

  如是观照耶?’‘大德!诚然!’‘善哉!比丘!于此,比丘!汝视眼,‘此非我所,此

  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正智慧如实观此,如是,汝之灭除此第一触处,将来

  不再令生起。汝视捸K…视鼻……视舌……视身……视意,‘此非我所,此非我,此

  非我之我,’如是观照耶?’

  ‘大德!诚然。’

  ‘善哉,比丘!于此,比丘,汝视意,‘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

  是以正智慧,如实观者,如是汝则灭除此第六触处,将来不再生起。’

  [七三] 第十一六 触处(三)

  ※ 二  ‘诸比丘!任何之比丘不如实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45 为尚未果其梵行,离此法犹远矣!’

  三  如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曰:‘大德!此处某者心不平。大德!此某者不如实

  知六种触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者。’

  四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第一 六处相应                                       五七

  相应部经典四                                        五八

  ‘大德!此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彼是苦耶?抑为乐耶?’

  ‘大德!彼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识耶?’

  ‘不也,大德!非然。’

  五~九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住耶?抑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识耶?’

  ‘不也。大德!非然。’

  一O  ‘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意,因厌嫌而离欲,因离

  欲而得解脱,于解脱有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

  再生。’

  鹿网品第二 (终)

  此摄颂:

  说鹿网二经

  于三弥离提

  以说为四经

  优婆先那者

  及优波婆那

  六触处有三

  第一 六处相应                                       五九

  相应部经典四                                        六O

  46             第三 病品

  [七四] 第一 病(一)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其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如是之精舍有一比丘,因是新参所知甚

  少,陷于病、苦、恼之状态。大德!愿世尊垂慈愍,赴彼比丘之住处。’

  四  时,世尊闻新参者之语,与罹病之语,知‘比丘所知甚少,’乃往彼比丘住处。

  五  彼比丘见世尊由远处来,见已,由床台移动身体1。

  六  时,世尊告此比丘曰:‘止之,比丘!汝勿于卧床移动身体,此有设座,余可坐

  此处。’世尊就坐于所设之座。

  七  坐已,世尊告此比丘曰:‘比丘!汝之病有少愈否?食养物充分否?苦痛之感觉

  减退而无增加,感减退而不感其增进耶?’

  ‘大德!余之病未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余增加强烈之苦感而无减退,唯感其增

  加而不感其减退。’

  八  ‘比丘!汝有无何等之恶作耶?有无何等之后悔耶?’

  ‘大德!诚然,我有大恶作、有大后悔。’

  47 九  ‘但,汝有无以戒故,而自为难耶?’

  ‘大德!不然。’

  一O  ‘比丘!汝若言不以戒故而自为难者,然则比丘!汝恶作于何事?以何为汝之

  后悔耶?’

  ‘大德!余尚不知世尊为持戒清净所说之法。’

  一一  ‘比丘,汝言尚不知余为持戒清净所说之法,然则如今,比丘!汝知余为何说

  法耶?’

  ‘大德!我知世尊为舍离染欲而说法。’

  一二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知余为舍离染欲而说法则可。比丘!余之所说者

  此法为舍离染欲。

  一三  比丘!汝对此作如何思量耶?眼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第一 六处相应                                       六一

  相应部经典四                                        六二

  ‘大德!是无常。’

  ‘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无常者,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识耶?’

  ‘大德!不然。’

  一四  ‘比丘!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于耳……于鼻……于舌……于身

  ……厌嫌于意,由厌嫌而离欲,因离欲而得解脱,于解脱而有解脱之智。证知:生

  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五  世尊说此已。彼比丘欢喜、欢喜信受世尊之所说。而此所宣之教法,彼比丘

  生远尘离垢而生法眼,乃曰:‘凡生起之法,此皆灭尽之法。’

  注1 PTS本是mancake samancopi暹罗本写mancake samatesi于前之脚注举samad-

  hosi,samidhosi两语。

  [七五] 第二 病(二)

  一~一0  [全文同于前经]

  48 一一  ‘比丘!汝言尚不知余为持戒清净所说之法,然则如今,汝知余为何说法耶?’

  ‘大德!我知。世尊为无取着般涅槃而说法。’

  一二  ‘比丘!善哉,善哉!比丘!汝知余为无取着般涅槃而说法则可。比丘!余之

  所说者此法为无取着、般涅槃。’

  一三~一四  [全文同与前经]

  一五  世尊宣说已。彼比丘欢喜、欢受于世尊之所说。而此宣说之教法,彼比丘之

  心无所取着,而解脱诸漏。

  [七六] 第三 罗陀(一)

  ※ 二  时,尊者罗陀……

  第一 六处相应                                       六三

  相应部经典四                                        六四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罗陀,白世尊曰:‘大德!愿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听此法以远

  离其他,单独热诚,专心于精勤而住。’

  四  ‘罗陀!凡无常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五~九  罗陀!何者是无常?罗陀!眼是无常者,对此汝应舍欲贪。色是……眼识

  是……眼触是……凡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无常,

  对此汝应舍欲贪。耳是……声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

  触是……

  一O  意是无常者,对此汝应舍欲贪。法是……意识是……意触是……凡以此意触

  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无常者,对此故应舍欲贪。

  49 一一  罗陀!凡无常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七七] 第四 罗陀(二)

  ※ 四  ‘罗陀!凡无常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五~一O  罗陀!何者是苦?罗陀!眼是苦者,对此汝应舍欲贪。色是……眼识是

  ……眼触是……乃至……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

  亦见苦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一一  罗陀!凡苦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七八] 第五 罗陀(三)

  ※ 四  ‘罗陀!凡无我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五~九  罗陀!何者是无我?罗陀!眼是无我者,对此汝应舍欲贪。色是……眼识

  是……眼触是……凡此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无我

  者,对此汝应舍欲贪。耳是……声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

  ……触是……

  一O  意是无我者,对此汝应舍欲贪。法是……意是……意识是……意触是……凡

  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无我者,对此汝应舍欲贪。

  一一  罗陀!凡无我者,对此故应舍欲贪。’

  [七九] 第六 无明(一)

  ※ 二  时,有某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大德!若舍此者,比丘之无明则消失而生明,

  第一 六处相应                                       六五

  相应部经典四                                        六六

  有如是之一法耶?’

  ‘比丘!有一法,若舍此者,比丘之无明则消失而生明。’

  四  ‘然则,大德!若舍何者,比丘之无明则消失而生明之一法耶?’

  50     ‘比丘!无明是一法,舍此一者,比丘之无明则消失而生明。’

  五  ‘然而,大德!如何知,如何见之比丘,其无明消失而生明耶?’

  六  ‘比丘!知、见于眼是无常之比丘,则无明消失而生明。色……缘眼触所生之受,

  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知、见是无常之比丘,则无明消失而生明也。

  七~一一  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

  一二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比丘,则无明消失而生明。’

  [八0] 第七 无明(二)

  一~五  [全文同于前经]

  六  ‘比丘!此处有比丘,有如是之所闻:‘法不适于偏执。’比丘!若比丘之所闻:

  ‘法不适于偏执,’如是者,彼则知解一切法。以知解一切法,则晓了一切法。晓

  了一切法,则见一切微象与他相异。见眼与他相异……色……眼识……眼触……乃

  至……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见与他相异。

  七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之比丘,则无明消失而生明。’

  [八一] 第八 比丘

  ※ 二  时,众多之比丘等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此等比丘,白世尊曰:‘大德!于此处有外道普行沙门等如是问我

  51 等:‘诸友!于沙门瞿昙之处,修梵行有何之效耶?’大德!受如是问……为苦之

  晓了……。’

  四  ‘诸比丘!实则汝等受如是问,而作如是答者,此乃复说余之所说,非以非实诬

  谤我,乃以法随法作释。又,此与法相同之大小言说,皆不蒙受任何非难。诸比丘!

  汝等为晓了苦而在余处修梵行故。

  五  诸比丘!外道普行沙门等,若如斯问汝等:‘汝等言为苦之晓了于瞿昙沙门处

  修梵行,其如何为苦耶?’诸比丘!汝等对彼外道普行沙门应作如是答:

  六~一一  ‘诸友等!眼是苦,为晓了于此,我等于世尊处修梵行。色是苦……凡

  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者,为晓了此等亦是苦,我等于世

  第一 六处相应                                       六七

  相应部经典四                                        六八

  尊处修梵行。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苦……凡以意触为缘所生之

  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其亦是苦,为晓了于此,我等于世尊处修梵行。友

  等!此即是苦,为晓了于此,我等于世尊处修梵行。’

  52 一二  受如是问,诸比丘!汝等对彼外道普行沙门,应作如是答。’

  [八二] 第九 世间

  ※ 二  尔时,有一比丘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大德!所称:‘世间、世间者,’大德!于何

  意义称之为世间耶?’

  ‘比丘!破坏1,是故称之为世间。是何物之破坏?

  四~九  诸比丘!眼是破坏,色是破坏,眼识是破坏,眼触是破坏,耳是……鼻是

  ……舌是……身是……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破

  坏。

  一O  比丘!破坏,其故称之为世间。’

  注1 lujjati,to be broken up,to break,to be destroyed破坏之意,汉译‘杂阿含’于卷九第三

  经,以此,有‘危脆败坏’之字,普通‘世’释为‘流转’之义。

  [八三] 第十 颇勒具那

  ※ 二  尔时,尊者颇勒具那……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颇勒具那,白世尊言:

  四~八  ‘大德!有如是之眼耶?以教示过去2入灭诸佛之教示以断渴爱1之障

  碍、断渴爱之行路,以了断轮回,超越一切苦恼……以耳……以鼻……以舌……以

  身……

  九  大德!有如是之意耶?以教示过去入灭诸佛之教示,断渴爱之障碍、断渴爱之

  行路,了断轮回,超越一切苦恼。’

  一0~一四  ‘颇勒具那!非如是之眼,以教示过去入灭诸佛之教示,以断渴爱之障

  碍,断渴爱之行路,以了断轮回,超越一切苦恼。……无耳……无鼻……无舌……

  无身……

  第一 六处相应                                       六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七O

  53 一五  颇勒具那!无如是之意,以教示过去入灭诸佛之教示,断渴爱之障碍,断渴

  爱之行路,了断轮回,超越一切苦恼。’

  病品第三 (终)

  此摄颂曰:

  于病说二经

  罗陀说他三

  无明又说二

  比丘与世间

  颇勒具那者

  亦说为三经

  注1 依注释于两处加上‘渴爱’之文字。

  2 对诸佛以教示人之意。

  第四 阐陀品

  [八四] 第一 败坏1

  ※ 二  尔时,尊者阿难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阿难白世尊言:‘大德!所称‘世间、世间者。’大德!于何之意义,

  以称之为世间耶?’

  四  ‘阿难!凡败坏之法,于圣者之律,则称之为世间。阿难!何者为败坏之法耶?

  五~九  阿难!眼是败坏之法,色是败坏之法,眼识是败坏之法,眼触是败坏之法

  也。凡以此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败坏之法……耳是

  ……鼻是……舌是……身是……

  一O  意是败坏之法,法是败坏之法,意识是败坏之法,凡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

  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败坏之法。

  一一  阿难!凡败坏之法,于圣者之律,此称之为世间。’

  第一 六处相应                                       七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七二

  注1 paloka=bhijjana,breaking up,breaking in two,dissolution,decay败坏,崩

  坏,崩解,如八二经,参照一一六经一一节。

  54       [八五] 第二 空

  ※ 二~三  尔时,尊者阿难……白世尊言:‘大德!所称‘空世间、空世间者。’大德,

  于何之意义,以称之为空世间耶?’

  四  ‘阿难!于我、或于我所是空,是故称之为空世间。阿难!何者于我、或于我所

  是空耶?

  五~一O  阿难!眼于我、或于我所是空。色于我、或于我所是空。眼识于我、或

  于我所是空。眼触于我、或于我所是空。……耳……鼻……舌……身……意……凡

  以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于我、或于我所亦是空。

  一一  阿难!于我、或于我所是空故,是故,称之为空世间。’

  [八六] 第三 简约

  ※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阿难……白世尊言:‘大德!愿世尊为我说示简约之法,我闻世

  尊此法,一人远离其他,不放逸,热诚专心而住。’

  四~九  ‘阿难!汝以此如何思量:眼是常住耶?抑为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识耶?’

  ‘大德!不然。’

  ‘色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眼识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55     ‘凡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第一 六处相应                                       七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七四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识耶?’

  ‘大德!不然。’

  ‘耳是……声是……鼻是……香是……舌是……味是……身是……触是……意

  是……法是……’

  ‘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

  识耶?’

  ‘大德!不然。’

  一O  ‘阿难!如是观者,有闻圣弟子,厌嫌于眼……厌嫌于眼触……凡缘此眼触所

  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厌嫌于此。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以得解脱,

  谓有‘解脱’之智。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八七] 第四 阐陀

  一  尔时,世尊住王舍城竹林迦兰陀园。

  二  尔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准陀及尊者阐陀住灵鹫山。

  三  尔时,尊者阐陀罹病,陷于严重之苦恼状态。

  56 四  时,尊者舍利弗夕时从静座而起,至尊者大准陀处,如次谓彼曰:‘友,准陀!

  同赴尊者阐陀之处探病!’

  ‘友!唯然,’尊者大准陀答尊者舍利弗。

  五  于是,尊者大准陀与尊者舍利弗,共赴尊者阐陀之处。至已,就坐于所设之座。

  六  着座已,尊者舍利弗语尊者阐陀言:‘友阐陀!汝病有少愈耶?食养物充足耶?

  苦痛之感觉减退而无加增,感觉其减退,不感觉其增进耶?’

  第一 六处相应                                       七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七六

  七  ‘友舍利弗!余之病未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余强烈之苦感,加增而无减退,

  唯感其增进,不感其减退。

  八  友!譬如强力之勇士,以锐刃截头。如是友!过度之体风,以害余之头。友!

  余之病不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不感觉其减退。

  九  友!譬如有力之勇士,以布片强力缠缚头上。友!如是过度之体风,使余感苦

  痛。友!余之病不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不感其减退。

  一O  友!譬如熟巧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以锐利之牛刀,戳贯腹部。友!如是

  过度之体风贯戳余腹。友!余之病不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不感其减退。

  一一  支!譬如二强力之勇士,捕捉弱者之腕,各执其一以炙烤于炭火上。友!如

  57 是,余身体有过度之热。友!余之病不见有少愈,食养物不充足……不感其减退。

  一二  ‘友舍利弗!持刀刃1来与余,余不欲存活。’

  一三  ‘尊者阐陀!勿持刀刃来2,尊者阐陀当续存活,我等愿尊者阐陀续存活。若

  尊者阐陀无适宜之食物者,我为尊者阐陀寻来适宜之食物。若尊者阐陀无适宜之药

  物者,我用尊者阐陀寻来适宜之药物。若尊者阐陀无适宜之看护者,我为尊者阐陀

  看护。尊者阐陀勿谓持刀物来,尊者阐陀当绩存活!我等愿尊者阐陀续存活!’

  一四  ‘友舍利弗!余非无适宜之食物,余有适宜之食物。余非无适宜之药物,余有

  适宜之药物。余非无适宜之看护者,余有适宜之看护者。然而友!余长时无有不可

  意,以可意而奉侍大师。友!此实于佛弟子之最适宜。奉侍大师以可意而无有不可

  意事,此应无再有矣3。阐陀比丘谓持刀刃来,友舍利弗!请如是了解。’

  一五  ‘尊者阐陀!若愿释答我等质问之义,我等则以二、三点问于尊者阐陀。’

  58     ‘友舍利弗!请问,由闻我等将知此义矣。’

  一六  ‘友阐陀!汝以眼、以眼识、以眼识所识之法:‘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

  之我,’如是认识耶?以耳……以鼻……以舌……以身……友阐陀!汝以意、以意

  识、以意识所识之法:‘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耶?’

  一七  ‘友舍利弗!余以眼、以眼识、以眼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

  我之我,’如是以认识。以耳……以鼻……以舌……以身……友舍利弗!余以意、

  以意识、以意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认识。’

  一八  ‘友阐陀!汝于眼、于眼识、于眼识所识之法,以何见、何知耶?以眼、以眼

  第一 六处相应                                       七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七八

  识、以眼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认识耶?于耳

  ……于鼻……于舌……于身……友阐陀!汝于意、于意识、于意识所识之法,以何

  见、何知耶?以意、以意识、以意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

  如是以认识耶?’

  一九  ‘友舍利弗!余于眼、于眼识、于眼识所识之法,见灭,知灭。以眼、以眼识、

  以眼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以认识。于耳……于

  59 鼻……于舌……于身……友舍利弗!余于意、于意识、于意识所识之法,见灭,知

  灭,以意、以意识、以意识所识之法:‘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

  以认识。’

  二O  如是说已,尊者大准陀语尊者阐陀言:‘友阐陀!然者,以彼世尊之此教,应

  常时善予思量。于依止4者有动转,无依止者则无动转。无动转则有轻安,有轻安

  者则无喜悦5,无喜悦者则无来往6,无来往者则无生死,无生死者则无此世、无

  来世、无两界之中间,此始为苦恼之灭尽。’

  二一  时,尊者舍利弗与尊者大准陀以此教诫,教诫尊者阐陀之后,起座离去。

  二二  时,尊者阐陀于尊者等离去未久,即持刀刃自刎。

  二三  于是,尊者舍利弗来至世尊住处,礼拜世尊,坐于一面。

  二四  坐于一面之尊者舍利弗,白世尊言:‘大德!尊者阐陀持刀自刎,彼之所趣,

  彼之来世为何耶?’

  ‘舍利弗!阐陀比丘于前与汝,非说无应受之身耶7?’

  二五  ‘大德!有名为弗婆伊奢那之跋耆族村,于该处有尊者阐陀之友家,亲善之

  家、有往来之家8。’

  二六  ‘舍利弗!此等确为尊者阐陀比丘之友家、亲善之家、往来之家。然而舍利

  60 弗,余不说此为‘有应受之身。’舍利弗!凡人弃其身,受他身,余称此为‘有应

  受之身,’然而阐陀比丘则非此。故阐陀比丘不再9有矣,舍利弗应当如是见。’

  注1 为自杀。

  2 暹罗本此一句,作尊者阐陀令持来刀刃。舍利弗之语如次‘尊者阐陀续存活……’为以下。

  第一 六处相应                                       七九

  相应部经典四                                        八0

  3 an-upavajja-appavattika,appatisandhika‘又不得有’之意,彼今罹重病,恢复无望故斯

  言。

  4 由渴爱、憍慢、邪见而依止、依赖之意(注)。

  5 PTS本作nati(偏向),暹罗本及注释作nandi。

  6 PTS本作agatigati(恶趣处)暹罗本及注释作agatigati(往来),为来和往。

  7 一四节,阐陀自言:‘此应无再有矣’。

  8 anupajja之诏以解阐陀‘此应无再有矣’之意(一四),世尊:‘更不受此身’之意,(阐陀

  同意)解之(二四),舍利弗之upavajja‘令亲往来’(upasamkamitabba)之意解之。

  9 自尽同时入涅槃(samasisi)之意。

  [八八] 第五 富楼那

  ※ 二  时,尊者富楼那来诣世尊住处。诣已……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富楼那,白世尊言:‘大德!愿世尊为我说示简略之法,我闻世

  尊之法,则一人以远离其他,不放逸,热诚专心而住。’

  四  ‘富楼那!以眼识知有色,快意、乐、喜爱,诱心染于欲念。比丘若存念喜、赞、

  恋着于此者,则存念喜、赞、恋着,于彼则起喜悦心,由生起喜悦心,则有苦之生

  起,富楼那!余作是言。富楼那!以耳识知有声……以鼻识知有香……以舌识知有

  味……以身识知有触……富楼那!以意识知有法,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

  念。比丘若喜、赞、恋着于此者,则存念喜、赞、恋着,于彼生起喜悦心,因生起

  喜悦心,则有苦之生起,富楼那!余作是言。

  五  富楼那!以眼识知有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喜、不

  赞、不恋着此者,以不喜、不赞、不恋着此,于彼喜悦心则灭,因喜悦心之灭,则

  有苦之灭。富楼那!余作是言……乃至……富楼那!以意识知有法,快意、可爱、

  61 乐、喜爱,诱心染于欲念。比丘若不喜、不赞、不恋着此者,则不喜、不赞、不恋

  着此,于彼喜悦心则灭,因喜悦心之灭,则有苦之灭。富楼那!余作是言1o

  六  富楼那!余以此简约之教诫,而予教诫。汝将住于何处耶?’

  ‘大德!有名为须那巴兰陀地方,余将住彼处。’

  第一 六处相应                                       八一

  相应部经典四                                        八二

  七  ‘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凶恶。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粗暴。富楼那!若须那巴

  兰陀人嘲骂汝,富楼那!于汝应如何耶?’

  ‘大德!须那巴兰陀人若嘲骂我,于我应作如是:‘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

  善,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极善,彼等不至以掌打我。’世尊!于此应如是,

  善逝!于此应如是。’

  八  ‘然则,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若以掌打汝,富楼那!汝应如何耶?’

  ‘大德!须那巴兰陀人若以掌打我,于此我应如是:‘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

  为善,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极善。彼等不至用土块打我。’世尊!于此应作

  如是,善逝!于此应作如是。’

  九  ‘然则,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若以上块打汝,富楼那!于此汝应如何耶?’

  ‘大德!须那巴兰陀人,若以上块打我,于此我应作如是:‘实则此须那巴兰陀

  人,当为善,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极善。彼等不至以杖打我。’世尊!于此

  62 应作如是,善逝!于此应作如是。’

  一O  ‘然则,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若以杖打汝,富楼那!于此汝应作如何耶?’

  ‘大德!须那巴兰陀人,若以杖打我,于此我应作如是:‘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

  当为善,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极善。彼等不至以刀剑击我。’世尊!于此应

  作如是,善逝!于此应作如是。’

  一一  ‘然则,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若以刀剑击汝,于此汝应如何耶?’

  ‘大德!须那巴兰陀人,若以刀剑击我,于此我应作如是:‘实则此须那巴兰陀

  人,当为善,实则此须那巴兰陀人,当为极善。彼等不至以刀剑夺我之生命。’世

  尊!于此应作如是,善逝!于此应作如是。’

  一二  ‘然则,富楼那!须那巴兰陀人,若以刀剑夺汝之生命,于此汝应如何耶?’

  ‘大德!须那巴兰陀人民,若以利刃夺我之生命,于此我应作如是:‘彼世尊之

  诸弟子,以身2以命为恼、为郁、为厌、以求持利刃者,对彼等之持此利刃者,我

  乃不求3而得。’世尊!于此应作如是,善逝!于此应作如是。’

  一三  ‘善哉,善哉!富楼那!汝具有此自调与安息,汝能住须那巴兰陀地方。富楼

  那!此是其时。’

  一四  其时,尊者富楼那欢受、随喜于世尊之语,从座而起,礼拜世尊,行右绕礼

  第一 六处相应                                       八三

  相应部经典四                                        八四

  63 ,收座卧具携衣、,向须那巴兰陀地方游方而去。次第游方,到达须那巴兰陀地方,

  尊者富楼那于须那巴兰陀地方住下。

  一五  时,尊者富楼那遂于次期之雨季令五百信士归佛,于同雨季证得三明。于其

  同雨季入涅槃。

  一六  因此,众多之比丘等,来诣世尊之住处……

  一七  坐于一面此等之比丘,白世尊曰:‘大德!名为富楼那彼乃良家之子,为世尊

  以简约之教诫所教诫,彼已殁矣!彼之所趣为何?彼之来世耶?’

  ‘诸比丘!良家之子富楼那是贤明。随法行法,以法之故,不令余苦。诸比丘!

  良家之子富楼那入般涅槃矣。’

  注1 暹罗本(新版)于此之次,富楼那!由此,汝,如是说彼远离此法、律,‘有一比丘白世

  尊言’云云,由七一经之二节之文脉推之,更从最后三节四节更加上长文。但对此在PTS

  本没言什么而推之,可见完全是衍文。

  2 持此之余,持此生命之余而求死,‘持刀者’谓持刀来杀自己的人。

  3 暹罗本我是求其执刀者。

  [八九] 第六 婆醯迦

  ※ 二  时,尊者婆醯迦来诣世尊之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尊者婆醯迦,白世尊曰:‘大德!愿世尊为我简约说法,我闻世尊之

  法,独自一人将远离其他,不放逸,精进专心而住。’

  四~八  ‘婆醯迦!汝对此如何思惟:眼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而凡物之无常者,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而凡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认识

  否?’

  64     ‘大德!不然。’

  ‘色是常住耶?抑无常耶?’

  第一 六处相应                                       八五

  相应部经典四                                        八六

  ‘大德!是无常。’

  ‘眼识是……眼触是……耳是……鼻是……舌是……身是……

  九  凡缘此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为常住耶?抑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而凡物之无常,是苦耶?抑乐耶?’

  ‘大德!是苦。’

  ‘而凡物之无常、苦而变坏之法以:‘此是我所,此是我,此是我之我,’如是

  认识否?’

  ‘大德!不然。’

  一O  ‘婆醯迦!如是观之,有闻圣弟子于眼、于色、于眼识……于眼触……凡缘此

  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于此亦厌嫌,由厌嫌而离欲,由离欲得

  解脱,于解脱而解脱智生。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再为如是再生。’

  一一  因此,尊者婆醯迦欢受、随喜于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礼拜世尊,行右绕

  之礼离去。

  一二  时,尊者婆醯迦独自一人,远离其他,不放逸,精进专心而住。不久,良家

  之子等,为此乃从在家而出家得度,对无上梵行之终末(罗汉果)于现法自证知、

  实现、逮达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再为如是再生。

  一三  而尊者婆醯迦,即成为阿罗汉之一。

  [九0] 第七 动着(一)

  ※ 二  ‘诸比丘!动着1是疾病,动着是肿物,动着是刺箭。然则诸比丘!如来于此,

  以无动着,离刺箭而住。

  65 三  然而诸比丘!比丘于此应期望我为无动着,离刺箭而住。

  四  应不思量眼2,不思量有眼,不依眼而思量,不思量眼是我有。不思量色,于

  色有不令思量,不依色而思量,不思量色是我有。不思量眼识,不思量有眼识,不

  依眼识而思量,不思量眼识是我有。不思量眼触,不思量有眼触,不依眼触而思量,

  不思量眼触为我有。凡此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对此亦不

  思量,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

  五~八  以耳……以鼻……以舌……以身……

  第一 六处相应                                       八七

  相应部经典四                                        八八

  九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依意而思量,不思量意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

  有法,不从法而思量,不思量法是我有。不思量意识,不思量有意识,不依意识而

  思量,不思量意识是我有。不思量意触,不思量有意触,不依意识而思量,不思量

  意触是我有。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不思量此,

  亦不思量有,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

  一O  不思量一切,不思量有一切,不依一切而思量,不思量一切是我有。

  一一  彼无如是之思量,对世之[任何]一物亦不生执着,无执着则不生爱慕,无

  66 爱慕则独自入涅槃。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再为如是再生。’

  注1 动着是言渴爱

  2 参照三O经。

  [九一] 第八 动着(二)

  ※ 二  ‘诸比丘!动着是疾病,动着是肿物,动着是刺箭。然则诸比丘!如来于此无动

  着、离刺箭而住。

  三  诸比丘!比丘于此,应期望我无动着,离刺箭而住。

  四~八  不思量眼,不思量有眼,不依眼而思量,不思量眼是我有。不思量色1,

  不思量眼识,不思量眼触,凡以眼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亦

  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诸比丘!凡或思

  量于物,或思量有物,或依物而思量,或思量物是我有,此与彼是异,因异而着于

  有之世间,则以有而喜于此,以耳……以鼻……以舌……以身……

  九  不思量意,不思量有意,不依意而思量,不思量意为我有。不思量法、不思量

  意识,不思量意触,凡以此意触为缘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不

  思量,亦不思量此有,亦不依此而思量,亦不思量此是我有。诸比丘!凡或思量于

  67 物,或思量有物,或依物思量,或思量物是我有,此与彼物是异,因异而着于有之

  此世间,则以有而喜于此。

  一O  诸比丘!于蕴、界、处,彼亦不思量此,亦不思量有此,亦不依此而思量,

  亦不思量此是我有。彼无如是之思量,则对世之[任何]一物亦不生执着,无所执

  第一 六处相应                                       八九

  相应部经典四                                        九O

  着则不生爱慕,无所爱慕则独自入涅槃。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

  为如是再生。’

  注1 暹罗本此亦说四种思量。

  [九二] 第九 二法(一)

  ※ 二  ‘诸比丘!为汝等说二法,对此当谛听。诸比丘!以何为二法耶?

  三  眼与色,耳与声,鼻与香,舌与味,身与触,意与法是。诸比丘!此称为二法。

  四  诸比丘!或有如是言:‘余置此之二法,以示说他之二法。’此唯是彼之语量。

  虽遇他之问,而亦难圆其所答,更陷于困迷。

  五  何以故?诸比丘!此犹1如处于非境。’

  注1 于眼之色,于耳之声等,谓对境随有二法,不然者谓非境(a-visaya)

  [九三] 第十二 法(二)

  ※ 二  ‘诸比丘!缘二法而生识。诸比丘!如何缘二法而生识耶?

  三  以眼与色为缘而生眼识。眼是无常、变坏、异变之质;色亦是无常、变坏、异

  68 变之质。如是此等二法为动转、消散、无常、变坏、异变之质。则眼识是无常、变

  坏、异变之质。凡于眼识之生起为因为缘,其因与缘亦无常、变坏、异变之质。诸

  比丘!依无常之缘所起之眼识如何成为常住耶?诸比丘!凡此等三法之合会、集

  结、和合,诸比丘!称此为眼触。眼触亦是无常、变坏、异变之质。凡于眼触之生

  起为因为缘,此因与缘亦是无常、变坏、异变之质。而诸比丘!依无常之缘所起之

  眼触如何为常住耶?诸比丘!触而感受、触而思考、触而识知,如是此等之法亦为

  动转、消散、无常、变坏异变之质。

  四  以耳与声为缘而生耳识……

  五  以鼻与香为缘而生鼻识……

  六  以舌与味为缘而生舌识……

  69 七  以身与触为缘而生身识……

  第一 六处相应                                       九一

  相应部经典四                                        九二

  八  以意与法为缘而生意识。意是无常、变坏、异变之质。色亦是无常、变坏、异

  变之质。如是此等二法是动变、消散、无常、变坏、异变之质。意识亦为无常、变

  坏、异变之质。凡于意识之生起为因为缘,其因与缘亦为无常、变坏、异变之质。

  诸比丘!依无常之缘所起之意识如何是常住耶?诸比丘!凡此等三法之合会、集

  结、和合,诸比丘!称此为意触。意触亦是无常、变坏、异变之质。凡于意触之生

  起为因为缘,其因与缘亦为无常、变坏、异变之质。而诸比丘!依无常之缘所起之

  意触如何为常住耶?诸比丘!触而感受,触而思考,触而识知,如是此等之法亦动

  转、消散、无常、变坏、异变之质。

  九  诸比丘!如是缘二法而生识。’

  阐陀品第四 (终)

  其摄颂曰:

  败坏空简约

  阐那富楼那

  以及婆醯迦

  再说二动着

  依二说他二

  70            第五 弃舍品1

  [九四] 第一 所摄取(一)

  ※ 二  ‘诸比丘!于此等六触处,不制、不护、不防、不摄时,则为招致苦恼者。以何

  者为六耶?

  三~七  诸比丘!于眼之触处,不制、不护、不防、不摄时,则为招致苦恼。于耳

  之触处……鼻之触处……舌之触处……身之触处:

  八  诸比丘!于意之触处,不制、不护、不防、不摄时,则为招致苦恼。

  九  诸比丘!于此等之六触处,不制、不护、不防、不摄时,则为招致苦恼。

  一O  诸比丘!于此等之六触处,善制、善护、善防、善摄时,则为招致安乐。以

  何者为六耶?

  第一 六处相应                                       九三

  相应部经典四                                        九四

  一一~一五  诸比丘!于眼之触处,善制、善护、善防、善摄时,则为招致安乐。

  于耳之触处……鼻之触处……舌之触处……身之触处……

  一六  诸比丘!于意之触处,善制、善护、善防、善摄时,则为招致安乐。

  一七  诸比丘!于此等之六触处,善制、善护、善防、善摄时,则为招致安乐。’

  一八  世尊宣说于此……师更作此语曰:

  (一)‘诸比丘!于触处有六种,无摄护于此者,则逢苦;得其摄护者,则以信

  为友2,无漏而住。

  (二)见可意之色,又见不可意之色,对可意之色应防染心之路;对不可意,

  以此非我所受,不得污于意。

  71      (三)于第二,闻可爱、不可爱之声,则不惑于可爱之声,更应慎于不怀嗔于

  不爱之声,此非我所受,不污于意。

  (四)可意之香,更又嗅不净、不快之香,则对不快者以防怒,对快者勿引欲

  念。

  (五)味甘美之味,其次,又味一时不味之味,于甘美之味莫恋着,对不味亦

  勿停迹于愤恚。

  (六)触于快触,亦不醉于快乐,触于苦者,亦不摇动。二种之触,对乐与苦,

  心处中性,无任何喜与怒。

  (七)迷想之人,有迷执、有想,往赴卑陋之轮回。依意所成五欲之家者,依

  舍却而出离。

  (八)如是,意若有修练六处者,则虽触此亦心不摇。诸比丘!克此等之贪嗔,

  始为到达生死彼岸之人。’

  注1 PTS本用salavagga之语,暹罗本及注,用chalavagga.

  2 此译依PTS本Saddhadutiya viharantanavassuta汉译杂阿含经卷十一篇七经之偈

  中,谓‘正信心不二诸漏不漏心’相当此。暹罗注释本有Saddhadutlya vihar-

  antenapasuta。‘信心为副而专住’之意。

  72       [九五] 第二 所摄取(二)

  第一 六处相应                                       九五

  相应部经典四                                        九六

  ※ 二  时,尊者摩罗迦子,来诣世尊住处……

  三  坐于一面之摩罗迦子,白世尊曰:‘大德!愿世尊为我简约说法,我闻世尊所说

  之法,当独自远离其他,不放逸,精进专心而住。’

  四  ‘于此摩罗迦子!汝年老朽,已达寿高年迈之老龄,年少比丘若请‘垂教简约之

  教诫,’则我对彼等,当以何相告耶?’

  五  ‘大德!我虽年老朽,已达寿高年迈之老龄,大德!仍请世尊简约说法,善逝!

  简约说示法。想当了知我世尊所说之意义,想当为我世尊所说之法嗣者。’

  六  ‘摩罗迦!汝于此作如何思惟?对此等未见、未曾见之眼所识之色,汝今亦未曾

  见、以后对此等亦未曾见,于此,汝有起欲念、染心、爱情否?’

  ‘大德!不然。’

  七~一O  ‘对此等未闻、未曾闻之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

  身所识之触……

  73 一一  此等未识、未曾识之意所识之法,汝今亦未曾识、以后亦未曾识此等,于此,

  汝有起欲念、染心、爱情否?’

  ‘大德!不然。’

  一二  ‘摩罗迦子!又此,汝于法见闻感识,所见为如所见,所闻为如所闻,所感为

  如所感,所识为如所识。

  一三  摩罗迦子!汝于法见闻感识,见者即如所见,闻者即如所闻,感者即如所感,

  识者即如所识。是故,摩罗迦子!汝不为贪嗔痴所累,摩罗迦子!汝以不为贪嗔痴

  所累,汝不恋着于此见闻感识。因此,摩罗迦子!汝不在此世、不在来世、不在两

  界之中间,此为苦恼之灭尽。’

  一四  ‘大德!我世尊简约所说之意义,已精细识知。

  (一)怀爱相于胸者,见色则失正念,感而执着于心,又对此存念恋慕。由色

  生其种种痛苦、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恼苦。如是积苦,称为远离涅

  槃。

  (二)怀爱相于胸者,闻声则失正念,感而执着于心,又对此存念恋慕。由声

  生其种种痛苦、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恼苦。如是积苦,称为远离涅

  槃。

  第一 六处相应                                       九七

  相应部经典四                                        九八

  74        (三)怀爱相于胸者,嗅香则失正念……

  (四)怀爱相于胸者,味味则失正念……

  (五)怀爱相于胸者,触触则失正念……

  (六)怀爱相于胸者,知法则失正念……

  (七)彼于色不为所染,见色而护念,感色而无执心,又对此不存念恋着。恰

  如见色,如行出世间之受者,彼之苦消灭而无积。彼如是以罹戴C行,

  如是于苦无积,称为近于涅槃。

  (八)彼于声不为所染,闻声而护念……

  75        (九)彼于香不为所染,嗅香而护念……

  (一O )彼于味不为所染,味味而护念之……

  (一一)彼于触不为所染,触触而护念之……

  (一二)彼于法不为所染,识法而护念之……

  大德!我世尊所简约说示之意义,于是已精细了知。’

  一五  ‘善哉,善哉!摩罗迦子!汝摩罗迦子对余简约所说之意,已精细了知是为甚

  善。

  (一)怀爱相于胸者,见色而失正念,执着心而感色,又对此存念恋慕。由色

  生种种痛苦、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恼苦,如是积苦、称为远离涅槃。

  ……乃至……

  76        (※二)彼于法不染,识法则护念,无执心以感法,又对此不存恋着。恰如识

  法,行出世间之受,彼之苦消灭无积。如是彼以正念而游行,如是无积

  苦,称为近于涅槃。

  摩罗迦子!对余此简约所说之意义,应如是精细而见。’

  一六  时,尊者摩罗迦子欢受、随喜世尊之所说,即从座起,礼拜世尊,行右绕礼

  离去。

  一七  时,尊者摩罗迦子独自一人,远离其他者,不放逸,精进专心而住。不久,

  良家之子等,为此能由在家而出家得度,对无上梵行之终末(罗汉果),于现法实现、

  自证知,于此逮得而住。证知:生已尽、梵行已成、应作已作、不为如是再生。

  一八  尊者摩罗迦子,成为阿罗汉之一。

  第一 六处相应                                       九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一00

  [九六] 第三 退

  ※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退法与不退法与六胜处。

  三  诸比丘!如何为退法耶?

  四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邪恶不善,而有忆念志望,彼起系缚可缘之

  法。比丘若认是于此,不舍、不排、不坏、不使归无,诸比丘!此比丘当自退堕于

  我善法。此为世尊对此所说示之退[法]应如是知。

  五~九  复次,诸比丘!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

  以意识法,邪恶不善而有忆念志望,彼起系缚可缘之诸法。比丘若认是于此,不舍、

  77 不排、不坏、不使归于无,诸比丘!此比丘当自退堕于我善法。此乃世尊所说示之

  退[法],应如是知。

  一O   诸比丘!退法者,当即如是。

  一一  诸比丘!如何为不退法耶?

  一二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邪恶不善,而有忆念志望,彼起系缚可缘

  之诸法。比丘若不认是于此,则舍此、排、坏、使归于无,诸比丘!此比丘当自不

  由我善法退堕。此为世尊对此所说之不退[法]。应如是知。

  一三~一七  复次,诸比丘!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

  ……以意识法,邪恶不善,而有忆念志望,彼起系缚可缘之诸法。比丘若不认是于

  此,则舍此、排、坏、使归于无,诸比丘!此比丘当自不由我善法退堕,此乃世尊

  所说示之不退[法]。应如是知。

  一八  诸比丘!不退法者,当即如是。

  一九  诸比丘!如何是六胜处耶?

  二O   诸比丘!此处有比丘,以眼见色,邪恶不善而有忆念志望,彼若不起系缚可

  缘之法,此比丘当知:‘此是最胜,此即是处,此乃世尊所说之胜与处。’应如是

  知。

  二一~二五  复次,诸比丘!以耳闻声……以鼻嗅香……以舌味味,以身触触……

  以意识法,邪恶不善有忆念志望,彼若不起系缚可缘之法,则此比丘当知:‘于此

  是处、是胜,此乃世尊所说之胜处[法]。’应如是知之。

  二六  比丘等,此等称之为六胜处。’

  第一 六处相应                                       一O一

  相应部经典四                                        一O二

  78       [九七] 第四 不放逸住者

  一  舍卫城因缘……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放逸住者与不放逸住者。且谛听。

  三  诸比丘!如何为放逸住者耶?

  四  诸比丘!不摄护眼而所住者,其心为眼所识之色境所污,彼心为所污无喜乐,

  若无喜乐则无欢悦,若无欢悦则无轻安,若无轻安则所住皆苦,有苦者之心不得定,

  心若不得定,则诸法不现,诸法若不现者,则称为放逸住者。

  五~九  诸比丘!不摄护耳根……不摄护鼻根……不摄护舌根……不摄护身根……

  不摄护意根而住者,其心为意所识之法[境]所染污,心为染污者,彼无喜乐,无

  喜乐者即无欢悦,若无欢悦者即无轻安,若无轻安之住即苦,有苦者心不得定,心

  不得定则诸法不现前,诸法不现前者,则称为住放逸者。

  一O   诸比丘!放逸者为如是。

  一一  诸比丘!如何为不放逸者耶?

  一二  诸比丘!摄护眼根而住者其心,不为眼所识之色境所污,彼心不污生喜乐,

  于有喜乐者,生欢悦,于心欢悦者,则身有轻安,于身有轻安者,则住安乐,安乐

  79 者之心得定,心得定者,则诸法现前,诸法现前则称为不放逸住者。

  一三~一七  诸比丘!摄护耳根……摄护鼻根……摄护舌根……摄护身根……摄护

  意根而住者,其心不为意所识之法境所污,彼心不污生喜乐,于有喜乐者,生欢悦,

  于心有欢悦者,则身有轻安,于身有轻安者,则住安乐,有安乐者之心,则得定,

  心得定者,则诸法现,诸法现前者,则称为不放逸住者。

  一八  诸比丘!如是为不放逸住者。’

  [九八] 第五 摄护

  二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摄护与不摄护,且谛听。

  三  诸比丘!如何为不摄护耶?

  四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心染于欲念。比丘若悦赞于

  此,恋着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则应自知:‘我由善法退堕,此乃世尊所说

  示之退[法]。’应如是知。

  五~九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第一 六处相应                                       一O三

  相应部经典四                                        一O四

  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悦赞于此,恋着于此而住

  者,诸比丘!此比丘当自知:‘我由善法退堕,此乃世尊所说示之退[法]。’应如

  是知。

  一O   诸比丘!如是为不摄护。

  一一  诸比丘!如何为摄护耶?

  一二  诸比丘!眼所识之色,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比丘若不悦不赞

  于此,不恋着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当自知:‘我不由善法退堕,此世尊所

  80 说示之不退[法]。’应如是知。

  一三~一七  诸比丘!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

  ……意所识之法快意、可爱、乐、喜爱,诱生欲念。若比丘不悦不赞于此,不恋着

  于此而住者,诸比丘!此比丘当自知:‘我不由善法退堕,此世尊所说示之不退

  [法]。’应如是知。

  一八  诸比丘!如是为摄护。’

  [九九] 第六 三昧

  ※ 二  ‘诸比丘!当增修于定(三昧)。诸比丘!心具定之比丘,可如实知事物。

  三  如何如实知事物耶?

  四  如实知‘眼是无常,’如实知‘色为无常,’如实知‘眼识是无常,’如实知

  ‘眼触是无常,’如实知‘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

  无常。’

  五~九  如实知‘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无常,’如实知‘法是无

  常,’如实知‘意识是无常,’如实知‘意触是无常,’如实知‘凡缘此意触所生

  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无常。’

  一O  诸比丘!当增修于定,心具定之比丘,可如实知事物。’

  [一00] 第七 独想

  ※ 二  ‘诸比丘!当致力于独想。诸比丘!独想之比丘,如实知事物。

  三  如何而得如实知事物耶?

  四~九  如实知‘眼是无常,’如实知‘色是无常,’如实知‘眼识是无常。’如

  81 实知‘眼触是无常,’如实知‘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

  第一 六处相应                                       一O五

  相应部经典四                                        一O六

  此亦无常,’如实知‘耳是……鼻是……舌是……身是……意是……。’

  一O  诸比丘!当致力于独想。诸比丘!独想之比丘,如实知事物。’

  [一O一] 第八 非汝等有(一)

  ※ 二  ‘诸比丘!凡非汝等之所有者,此应摒弃,摒弃于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

  三  如何是非汝等之所有者?

  四  诸比丘!眼非汝等之所有者,应摒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色非汝等

  之所有者,应摒弃此等,摒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眼识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

  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眼触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

  凡缘此眼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非汝等之所有者,当弃此,

  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

  五~九  耳非汝等之所有……鼻非汝等之所有……舌非汝等之所有……身非汝等之

  82 所有……意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法非汝等之所有,

  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意识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

  利益安乐。意触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凡缘意触所生

  之受,或乐、或苦、或非苦非乐,此亦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

  益安乐。

  一O  诸比丘!凡于此逝多林所存之草薪枝叶,人人得将运去、燃烧,或随各自所

  好而处置,于汝等亦有:‘众人将我等运去、燃烧,或随各自所好,将我等处[置],

  有如是之心耶?’’

  ‘大德!不然。’

  ‘此何故耶?’

  ‘大德!此我等之我,亦非我所有。’

  一一~一六  ‘诸比丘!正是如此,眼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

  安乐。色非汝等之所有……眼识……眼触……凡缘意触所生之受,或乐、或苦、或

  非苦非乐,此亦非汝等之所有,当弃此,弃此乃为汝等之利益安乐。’

  [一O二] 第九 非汝等有(二)

  ※ 二~九  [与前经之二~九全同,惟缺一O~一六。

  83       [一O三] 第十 优陀罗

  第一 六处相应                                       一O七

  相应部经典四                                        一O八

  ※ 二  ‘诸比丘!罗摩子郁陀迦作如是之语:

  余实明智者1

  实一切胜者

  不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然而,诸比丘!此罗摩子郁陀迦为不明智者,却云:‘余为明智者;’不为一

  切胜者,却云:‘余为一切胜者:’不掘取苦根,却云:‘余掘取苦根。’

  三  于此诸比丘!应作如是言曰:

  余实明智者

  余一切胜者

  不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四  诸比丘!如何比丘是明智者耶?

  诸比丘!比丘如实知六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故。诸比丘!如是

  比丘是明智者。

  五  诸比丘!如何之比丘是一切胜者耶?

  诸比丘!比丘如实知六处之生起、灭没、甘味、患难、出离故。诸比丘!如是

  比丘是一切胜者。

  六  诸比丘!如何之比丘是不掘取,而掘取苦根耶?

  诸比丘!苦为此四大所属,父母所生,饭粥所积,无常、蚀坏、磨消、破损、

  溃灭之法,为此身之别名,诸比丘!苦根为此渴爱之别名。诸比丘!比丘之抛弃渴

  84 爱,断苦根,如无头之多罗树,为非生成者,为未来不生之法故,诸比丘!如是比

  丘不为所掘取,而掘取苦根。

  七  诸比丘!罗摩子郁陀迦作如是语:

  余实明智者

  实一切胜者

  不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第一 六处相应                                       一O九

  相应部经典四                                        一一O

  然而诸比丘!此罗摩子郁陀迦为不明智者,却云:‘余是明智者;’不为一切

  胜者,却云:‘余为一切胜者;’为未掘取苦根,却云:‘余掘取苦根。’

  八  于此诸比丘等,当如是说:

  余实明智者

  实一切胜者

  不为所掘取

  余掘取苦根

  弃舍品第五[终]

  其摄颂:

  二所摄取退

  放逸者摄护

  三昧与独想

  非汝优陀罗。

  [六处相应]第二 五十品

  此品之摄颂:

  无明与鹿网

  病第四阐陀

  弃舍五十经

  此二五十品。

  第一百经[终]

  注1 原语idam是‘此’之意,注释谓此是虚字,若为‘余’即易解。注释亦如是注之,参照下

  文。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