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禅林衲子心:行者的跫音(二)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3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禅林衲子心:行者的跫音(二) 

 

  不要害怕境界,明与无明,

  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

  无二之性即是实性。

  发心,发心,再发心,

  根深蒂固,自然站得住,站得长。

  文/见肯法师

  小“剩”行

  常常有人说,菩萨行太难了!还是修小乘比较适合自己的脾胃,听了实在令人头皮发麻。小乘圣人证得我空,破了我执,在修行的过程中对于断烦恼、了生死,是不余遗力的。现在的人,在在处处妄想、计度、分别炽盛,我执、我所何处不在?这是那一种小乘行呢?

  如果遇到与自己习气相左的事,这念心就像是一把锐利的刀,拼命似的分别舞动起来,不但砍了别人,也伤了自己,实在是损人不利己。

  “乘”,有车辆、运载之义。不同的车子,运载量有别,趋向的目的地也判然不一。即使你自满于小车子,假如不舍这把分别的刀,始终把它提掇上车,那么注定是要迈向危殆不安的险途的,这样的小“剩”行,归向何处?

  落地生根

  涅槃经有言:“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

  老和尚常常告诉我们,发心就是最大的功德。己未得度而度人者,菩萨发心。在平日的行持上,更是不断地教诲弟子们,要常发弘誓大悲心,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

  初初开始的毛道菩萨,总是进进退退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天看到各式各样的人,就觉得菩萨行实在很必要。尤其是一方面要面对自己的烦恼,另一方面又要面对他人的习气,没有勇气,没有愿心,是很容易模糊方向的。

  试想:大乘菩萨真的那么笨吗?为什么自己不赶快断惑证真,反而在这个三界中搅和个什么劲? 不断烦恼,磨炼习气,是大乘行者的担当。所谓“烦恼即菩提”,真一发心,这颗菩提种子,便深深落在心地,必然有萌芽、成长的一天,所以大乘菩萨都是从烦恼、无明、挫折中淬炼出来的。

  不要害怕境界,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发心,发心,再发心,根深蒂固,自然站得住,站得长。

  吃茶去

  昔日赵州老人接引学人,遮莫新秀、上座,总叫人吃茶去。而今 老和尚也爱请人喝茶,尤其是每回禅七,起七一个茶会,解七也是一个茶会,不管你是初学或是老参,人人一杯,滋味判然。会得的人喝赵州茶,欢喜的人喝香片,懵懂的人喝乌龙·····最糟的是,什么茶味也没尝到,竟咬着茶杯而不自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吃茶,上课、看书、出坡作务乃至于穿衣、吃饭·····,无一不是在吃茶,每一件事情就是一个茶杯,所以重点是,上课时,喝到了什么?出坡的时候,又喝到了什么?有智慧的人在日用之间,随处喝得赵州茶,愚痴的人陷溺在种种的事物当中,愁苦艰辛,无暇品茶,这不正是那个费劲咬着茶杯的人吗?

  释尊在楞严经中说道:“则知汝心,本妙明净,汝自迷闷,丧本受沦,于生死中,常被漂溺,是故如来,名可怜愍!”我们这念妙明真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实实在在就是赵州滋味。然而“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攀缘既重,垢染则深,百味杂陈,甘茗何在?于是不断地计度分别“茶杯”,大杯子、小杯子、纸杯、钢杯、陶杯·····忘了自己是在“喝茶”,喝茶的人迷糊,那还有什么茶滋味可尝呢?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