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十三讲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3日
来源:   作者:智敏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智敏法师:律海十门讲记 第十三讲

  《律海十门》接下去。“十二杜多”在《瑜伽师地论》里边有一个总结的文,这个文很好,我们可以把它稍微地念一下。

  问:何故名为杜多功德?答:譬如世间或毛或[叠*毛],未鞭未弹未纷未擘,尔时相着,不软不轻,不任造作缕线毡褥;若鞭若弹若纷若擘,尔时分散,柔软轻妙,堪任造作缕线毡褥。如是行者,由饮食贪于诸饮食令心染着,由衣服贪于诸衣服令心染着,由敷具贪于诸敷具令心染着,彼由如是杜多功德,能净修治,令其纯直,柔软轻妙,有所堪任,随顺依止,能修梵行。是故名为杜多功德。 (《瑜伽师地论》卷二五)

  他先打一个比喻:世间的毛或者是棉,没有弹没有鞭,就是我们看弹棉花,擘毛一样的,要弹松了,不能扎在一秉,要把它弹开来,这样子做。没有加工之前,这个时候毛也好,棉花也好,粘住的,既不轻又不软,造作东西呢,不能造东西。假使你经过加工之后,鞭了、弹了,或者是分开来了、擘开来了,这样分散之后,就柔软,可以造作各式各样的东西。那么这个比喻是什么意思呢?修行的人,他对饮食的贪,心染着;对衣服的贪,把自己心染着这个衣服;敷具(住处)的贪,也是心染着。这样子的有这个染着,好象是毛、棉没有弹过的一样,就是修行的时候没有堪能性的,那么如何把它弹、鞭、分开来?这就需要杜多行,能够使他这些贪除掉,那真正地可以“柔软、轻妙”,有所堪能性,能够修行证果证道,所以叫杜多行。

  于饮食中,有美食贪及多食贪,能障修善。为欲断除美食贪故,常期乞食,次第乞食;为欲断除多食贪故,但一坐食,先止后食。于衣服中,有三种贪,能障修善:一多衣贪,二软触贪,三上妙贪。为欲断除多衣贪故,但持三衣;为欲断除于诸衣服软触贪故,但持毳衣;为欲断除于诸衣服上妙贪故,持粪扫衣。于诸敷具,有四种贪,能障修善:一喧杂贪,二屋宇贪,三倚乐卧乐贪,四敷具贪。为欲断除喧杂贪故,住阿练若;为欲断除屋宇贪故,常居树下、迥露冢间;又为断除淫佚贪故,常住冢间;为欲断除倚乐卧乐贪故,常期端坐;为欲断除敷具贪故,处如常座。是名成就杜多功德。 (同上)

  那么这里边就分了几类。刚才也说了,要是饮食的,饮食当中,“美食贪”,想吃好东西的;或者要“多食贪”,要吃得胀胀的,这些都是贪心,能障碍修善的。要断这个美食贪,就是“常(期)乞食,次第乞食”,那就是你要吃好的,不一定给你好的。乞食,人家给什么就拿什么;次第乞食也是,不是挑好的,这家人家总是供养好东西,天天到那里去——也不是!按照次第乞,好的坏的不管它,总之乞到算数。所以这个是对治美食贪,你想吃好的,就叫你乞食,还要次第乞食。假使要断除多食贪的,就是“一坐食”、“不余食(先止后食)”,等等。

  (16A)衣服里边也有三个贪障碍我们修行的,一个“多衣贪”,要蓄藏很多的衣服;一个是“软触贪”,要穿轻滑的柔软的衣服;一个是“上妙贪”,要穿高贵的妙的衣服。那么对治多衣贪的,“但持三衣”,只有三顶衣,不能再多;要断除柔软贪的——这是杜多行,各个经论里边说的大致相同,有一些不一样,《瑜伽师地论》里有一条叫“但持毳衣”,毳衣就是一种毛很粗的毛,穿在身上不是很舒服的。那么为了断除这个轻软的身触的贪,那就是只用毳毛衣,其他的软的、好的料不用;那么为断除衣服上妙贪呢,“持粪扫衣”,你要穿高贵的衣、上品的好料的衣,就是对治它——粪扫衣,人家不要的、丢掉的、脏的、包尸体的、大小便弄脏的,或者是人家以为不吉祥的,牛咬过的、老鼠咬过的等等。

  还有印度有一些迷信:这个人家有恶鬼作祟,那么那些外道师就叫他洗个澡,给他作个法;澡洗过之后,把这个洗澡的布把它丢在路上,把倒楣的东西都洗掉了,把布也甩掉了。这样子丢的布,比丘也可以捡,反正比丘就是捡人家不要的,认为是不吉祥的、不好的、脏的东西,这样子对治上妙贪,穿那个高贵的殊胜的衣服的贪心就可以对治掉。所有这些都是对治烦恼。

  对屋宇的这个贪,就是住所了,屋宇就是住所。“喧杂贪”就是城市里边闹热的,欢喜闹热,有的人就是欢喜热闹,一个人孤独他就难受。假使你住在森林里边、山上,没有人说话的,有的人就呆不住,一天两天熬过去,第三第四天熬不住了。一天到晚没有人说话,难过得很。这个你们在人多的地方不感觉,如果你到了没有人的地方,就会感觉孤独得很,难过的、不舒服的,这是喧杂贪——欢喜人家闹热。一个是“屋宇贪”,希望有华美的或者精致的屋子。一个“倚乐卧乐贪”,欢喜靠、躺,这样子的贪。一个是“敷具贪”,要好的敷具。

  断除喧杂贪,“住阿练若”。断除屋宇贪,就是“常居树下、迥露冢间”,常住树下,“露地坐、冢间坐”,没有房子的。 那么为断除“淫佚贪”,就要“冢间坐”,修不净观。断除倚乐卧乐贪——欢喜靠、欢喜躺,那是常坐不卧,“常期端坐”。还有一个,我们这里没有,断除敷具贪,就是贪着好的住处、好的卧具,“处如常座”,这是《瑜伽师地论》有这一条。那就是说你的卧具摆好之后,就是坐在上边,不去翻动它了,就那样子尽坐下去。——这个都是对治贪心。

  杜多行是一个特殊的修行方式,不属于戒,不行杜多行不犯戒,行杜多行是戒的庄严,它的目的还是对治贪心。我们出家人的饮食、卧具、衣服、医药,这四个是生活的必需品,把它限制到这个四个里,其他就不要了,但这四个里边还会生贪心,那么要把这里边的贪心除掉,就是杜多行。我们看到出家人——这个很多啊,丛林里边一些老和尚,他们对一切世间上的五欲基本上放下了,男女的事情也很干净,但是就是“饮食贪”,这边压下了那边就要拱起来了。这个饮食贪,一般看起来,好象不是太严重的,他就是烧小锅,一天到晚房间里烧这个、煮那个,煮那个、烧这个,以这个来抵消其他的贪心。这个当然世间看起来,是不错了——一个老人天天在房间里烧烧东西吃了,外边的一切那些都不起贪欲了,那些其他的男女、世间堕落的事情都放下了,在世间上看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但在佛教里边看呢,你这个还是一个——“饮食贪”还是蛮厉害的,烧小锅。所以,一般丛林里不准烧小锅,也是避免这个饮食贪。

  那么这是杜多行。 杜多行,我们昨天有人指出了,在《清净道论》讲得很多,确实,每一科都是有一章来讲的,那么可以去读。因为他们那里地方是乞食国家,乞食的规矩很多,一条一条的,讲得非常仔细。

  甲九 沙门十七庄严门第九

  (戒德之果相)

  具信无谄而少病  精进妙慧性少欲

  喜足易养亦易满  杜多德严知量取

  知善士法聪慧相  忍辱柔和性贤善

  庄严沙门十七法  是为沙门真庄严

  现在我们接下去讲“沙门十七庄严门第九”。“律海十门”,一共十个门,这是第九门。这个也是《瑜伽师地论》有的,“沙门庄严”62,在第二十五卷。

  “具信无谄而少病,……庄严沙门十七法,是为沙门真庄严。”十七个法。

  海公上师,他有个特长,他可以造一些颂,这个颂念起来很顺口,因为顺口就容易记住,容易记住呢,就把法相就摄在里边了。这十七个庄严,他用一个半颂就把它们摄完了。“具信”一个,“无谄”第二个,“少病”第三个,“精进”第四个,“妙慧”第五个,“少欲”第六,“喜足”第七,“易养”第八,“易满”第九,“杜多(功)德”第十,“(端)严”就是第十一,“知量取”是第十二,“知善士法”第十三,“聪慧相”十四,“忍辱”十五,“柔和”十六,“性贤善”十七,这个一共十七个——“庄严沙门十七法”,这个就是沙门的庄严,“是为沙门真庄严”。

  我们说世间上的人,他的庄严,头上戴花冠或者戴什么帽子,身上挂璎珞或是项链、金首饰、脚环子、手镯、耳环等等,这些是世间的所谓庄严;那么男的庄严也是,也有男的戴什么帽子穿什么衣服、身上别支钢笔、戴手表等等,这是世间上认为庄严的东西。沙门的庄严却不是那些,就是功德的庄严,以这十七个功德来庄严这个沙门的形象。

  那么从这个里边我们还可以体会到,我们看到的菩萨身上挂的璎珞什么的,也有手环脚链等等,这是什么?这是表法的,表示庄严,修菩萨行就是要六度万行、各式各样的,还有三十七道品,等等,这都是以璎珞等等来表功德。所以说菩萨相的那些庄严品都是表功德,每一尊菩萨他有他的特殊的功德。总的来说,我们以前讲金刚萨埵的时候,十三种庄严,都是表示那个,一般的报身菩萨都有这么一些庄严品,那就是表示他的功德。

  乙一 总标名数

  十七种者:一具足清净正信、二不欺伪谄曲、三少诸疾病、四性勤精进、五成就妙慧、六少欲、七喜足、八易养、九易满、十杜多功德具足成就、十一端严、十二知量、十三具足成就贤善十法、十四具足成就聪慧者相、十五着忍辱衣、十六柔和决定、十七为性贤善,如是等十七也。

  沙门的功德,一般是说十七种。“十七种者:具足清净正信,不欺伪谄曲”,“谄曲”就是不正直,不正直就是带欺骗性的,你表面一套里边一套,那就是骗人了,诳惑人家的。“少诸疾病,性勤精进,成就妙慧,少欲、喜足,易养、易满,杜多功德具足成就”,前面讲的杜多功德,这里是十七个庄严之一。“端严、知量,具足成就贤善十法”,十四是“具足成就聪慧者相”,十五“着忍辱衣”,十六、“柔和决定”,十七、“为性贤善”,这是十七个法,“如是等十七也”。那么下边是每一个都分了讲。

  这十七种庄严品,就是庄严沙门的德相的。那我们反过来说,凡是作沙门的,都要具备这十七种功德,那么才有庄严。如果你没有这十七种功德的话,那这个沙门没有庄严的,人家看了就不稀奇了,不好看。有了庄严,人家欢喜看,对你敬重,容易亲近你;没有得这十七种庄严,人家不要看,不亲近你,也不敬重。

  乙二 正释名义

  丙一 正信具足

  初正信具足者,于佛导师、及佛教言,所有寺宇学处、兰若净地学处,于彼如理教师、同梵行等诸功德门,常修供养、多生希望、多净信心、多生敬顺作为。如其导师、如其所有诸种学处,于中深广边际,以大心摄取。及于导师,如其所有调伏教言,凡其制定限分别,如理守护。于解脱道亲附渴仰,速勇进行,信心洁白,胜解无疑。所谓诚实、乐欲、胜信,三种具足者也。

  “初正信具足者,于佛导师、及佛教言,所有寺宇学处、兰若净地学处,于彼如理教师、同梵行等,诸功德门,常修供养、多生希望、多净信心、多生敬顺作为。”在《瑜伽师地论》这一科很简单扼要,而这里可能是海公上师根据西藏的文翻的,可能西藏文也引了这么一段,是《瑜伽师地论》的文。63

  在《瑜伽师地论》里边,就是对佛、对佛的教——法,佛是佛宝,佛的教就是法宝,“所有寺宇学处,兰若……”,那么这里是寺宇学处、兰若学处,这个学处也可以说法宝,兰若学处。“于彼如理教师、同梵行等”,那是僧宝。“诸功德门”,这些有功德的地方,就是佛法僧。“常修供养、多生希望”,常常起供养心,恭敬之后当然是供养了,供养就是表示我们恭敬的一方面,我们对他们有希求心,就希望得到他们的加持,也成就他们的功德。“多净信心”,就是对三宝起清净的信心。什么叫清净的信心呢?就是不能违转的,对三宝起的信心,其他的什么因缘都不可使它转移,这样的信心,就是坚实的信心,叫清净的信心。“多生敬顺作为”,多恭敬顺着他们做。

  “如其导师,如其所有诸种学处,于中深广边际,以大心摄取。”那么“导师”也好,“学处”就是那些法,主要是戒,于这个里边,深的广的,有的深的很深,有的遍及很广,数量很多,这个要发大心把它摄取,都要把它摄持,就是不要害怕了——深的也不要害怕,广的也不要害怕。

  “及于导师,如其所有调伏教言,凡其制限分别,如理守护。”对于导师(佛),他所有制的戒,那些教言,对于戒的那些制的教,“凡其制限分别”,它里边一些各式各样的分别,开遮持犯等等,要如理地守护。

  “于解脱道亲附渴仰,速勇进行,信心洁白,胜解无疑。”对于解脱道,修行解脱道,要亲近它,“附”、“仰”,依附它,“渴仰”就是如饥如渴地仰慕它,就是这个东西是自己迫切需要的东西,不是勉强、强迫你修行的。我们说按倒牛头吃草,牛不吃,你没办法,你把它按在草上,把草摆到它脖子上,鼓捣它吃,它就是不吃。它不想吃,你按着它没有用的。如果这个牛想吃的话,那你把它拉开不准它吃,也拉它不动,它拼命要跑过去吃。所以这个修行主要是自己发动的,那么自己心里对解脱道有“亲附、渴仰”的心的话,那是印光法师说的,“万牛难挽”,你要到西方去,如果你心里这样子“渴仰”的话,一万头牛把你拉到东方来,拉不动的。因为你信心坚定得很,决定要往生西方了。“速勇进行”,那你要很快地勇敢地修行解脱道。

  “信心洁白,胜解无疑”,“信心”,对解脱道、对导师,“信心洁白”,毫不掺杂,没有掺杂其他的东西,单纯,“胜解无疑”。“胜解无疑”在《瑜伽师地论》里这么说的,佛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现在所不能理解的,那就是想到这是佛的境界,我还是相信,不管他世间人情看起来是讲不通的,但是我们相信佛,这个胜解心决定不会动摇,是佛说的决定是对的。

  藏地经常有这个话,当然这个话是一种鼓励人的话。他说,你假使亲近一个如理的上师之后,他告诉你说太阳从西边升的,你还得信下去。这个太阳东边升起来,哪个不知道呢?他的师父他说是西边升的,那就是西边升的。这个说法,并不是说师父是万能的,他说什么就听什么。实际上就是说我们的智慧还不够,有的时候,佛也好、上师也好,他们的境界比我们高,他们说的话我们不能理解,在你不能理解的情况之下,信下去再说。如果你不信的话,凭你自己烦恼的心来出发的话,那往往会走错路。所以说既然信了自己的师了,——我们说依止善知识不是马马虎虎依止的,是自己经过几个月的考察,认为确实可信的,依止他,依止之后就不要再怀疑了。就是他说太阳西边升的,还得信下去,因为他毕竟有他的密意,不会乱说的。那么佛更是这样子,佛说的话,我们不可思议的事情,在我们的心量里边不能理解的,要信解不疑,这个是“胜解”。

  “所谓诚实、乐欲、胜信,三种具足者也。”这个里边就包括三个要点,一个“诚实”,踏踏实实的;一个是“乐欲”,心里渴仰;再一个“胜信”,毫不动摇地信。这三个东西合起来、具足都有,这叫信心具足。这是第一条。

  丙二 无有谄曲

  二、无有谄曲者,谓具纯质、为性正直、心无委曲、其心方正、称性施为,如实自显。于殊胜导师、同梵行友、诸行诚实,不涉引诱虚伪之心,如实作语、如实成事、言与事合、事不异言,如是等能作者也。

  第二条是“无有谄曲”,要正直。我们说“直心是道场”,这个我们经常说那个话。修行人不能有谄曲的心。“谓具纯质、为性正直”,单纯的,心是正直的,没有委曲。“心无委曲,其心方正”,正规的、不是歪曲的,委曲跟方正就是两个反的。“称性施为,如实自显”,“称性施为”,所做的事情就实事求是地做;“如实自显”,也不掩饰,不要故意装个样子。当然,功德要隐瞒,功德你说故意现给人家看,那就不必了,其他的一切事情都是实事求是,不要做个假相迷惑人家。

  “于殊胜导师、同梵行友、诸行诚实,不涉引诱虚伪之心”,对殊胜的导师(包括佛、自己的师),跟一起修行的同梵行的人,一切行动,关于身语意都要诚实,“不涉引诱虚伪之心”,一点也不要带一点“引诱虚伪”,就是骗人的、谄曲的心一点也不要有。就是对师也好,对自己同修的人也好,要真真实实,不要做假相,“引诱虚伪之心”一点也不要有。“如实作语”,说话诚实、实实在在的;“如实成事”,做事也踏踏实实的;“言与事合”,说的跟事要符合,“事不异言”。为什么强调这样子呢?就因为是我们现在的人言行不一致,嘴里说得很好听,什么东西说得完全跟经上一模一样,那这个人很好,正知正见,那是可信了。但是行动上却不行了,行动上跟自己说的话全部不一样,你是说的要供养,要什么什么的,结果行动就贪污浪费挪用之,三宝财物盗取都会来,那这样的人有什么用呢?所以就是不好了。一定要没有谄曲。所以“言与事合,事不异言”,再三强调这个,一正一反地这么说。“如是等能作者也”,这样的事能作,能做得到的事情就说,做不到的不要说,做的事要跟你说的一样。不要做是一套,行动是一套,说话是一套。现在的人最是讲究这个,你说了一套好话把人家骗进来了,那么他上你的当之后,一切事情可以满你的愿了,这个世间上的虚伪就在这个地方。出家人就不能这样子做。64

  丙三 少诸疾病

  三、少诸疾病者,于诸饮食受用,顺时变熟,平等执受,不极温热寒冷,随时安乐,不随诸界扰害,致身疲劳,怠惰善业,劳身众务,欢喜谐谈,具力越事。

  第三种是“少诸疾病”。“少诸疾病”,就是这个人天性少病。“于诸饮食受用,顺时变熟,平等执受。”这个里边,《瑜伽师地论》中包括了这个人本身他的业报,过去造的业没有那些多病的业。我们一般说,多病都是杀害,或者是对病人不照顾诸方面,这一类业他没有,以前宿世没有做这些,天然他的异熟报就是少病的,这是第一种;那么另外,过去造的业好是一个,但是你现在现世还是要注意养生,所以说“于诸饮食受用,顺时变熟”,饮食受用这方面,要“顺时变熟”。

  这个“顺时变熟”,《瑜伽师地论》就是这么说的:“不非量食”,不吃得过分,或者“不食匪宜”,不应当吃的不要吃。65

  像我们说在四川地方潮湿,这个地方要多吃辣椒、胡椒、花椒等等的麻辣味,适合于他们当地的养生条件。如果到了江浙一带,地方干燥,尤其秋天那个时候,高秋了,气候是又干又燥的,你又吃辣椒又吃麻辣的东西,医学上就说会导致咳嗽、多病。本来是你祛病,现在是你自己找病,所以“不食匪宜”,在某些地方不能吃的东西就不要吃。

  再是不食“不消” ,吃下去消化不了的。有些东西太硬了,或者是我们人的消化系统不能承受的,那就不要吃。吃了这个东西就使自己肠胃受不了,要害病的。像这些东西,你自己饮食比较注意的话,就是“顺时变熟”,就是吃的东西都如法的,那吃了之后可以消化。如果你吃了不如法的东西,当然消化不了。我们要测量一个人是不是健康,就看你是不是每天大解很通畅的,这是一个标准。如果你几天屙不下来的话,那肠子里就有问题了。

  “顺时变熟,平等执受”。“平等执受”,《瑜伽师地论》也有解释,他说这是两种,一个是心里烦恼——贪瞋痴这些烦恼不多现行,你假使贪瞋痴多了就不平等了。那么贪瞋痴这些不多现行,就是心里烦恼很少的,不大现贪瞋痴这些烦恼相;第二种,四大没有偏增,假使你火大盛,就是身上要起火,假使水大盛,要浮肿,风大盛就要痛。那么四大没有偏增,四大平等。一个是心里的平等,烦恼很少,一个是四大的平等,那就是四大调和。那么这样子,身体就可以不害病了,所以“平等执受”。

  “不极温热寒冷”,你吃的东西(包括你穿的衣服),不要太烫的也不要太冷的。夏天吃一点冰,那是因为气候太热,降温,那是适应时令的关系。如果你不管夏天冬天都是吃冰的,那你肠子就要受损伤;冬天吃一点烫的固然是增加一点体温,如果你不择时间、不管春夏秋冬,都把飞烫的东西吞下去,这个肠子也受不了。所以说你要吃东西,不要太烫的,也不要太冷的。

  这个我们一般呢,中国的一些家庭里边都有这些一般的常识,都知道一些,那么我们这里集中起来讲了。当然包括衣服了,也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冷。冬天人家都穿棉衣了,你还亮膀子。当然除非你修行有成就,那可以的,如果没有成就,你冻在那里熬得发抖,结果发高烧生病,那何必呢?夏天人家都穿了汗衣、扇电扇,你穿个大棉袄,身体里边一身汗憋在那里,这个也没这个需要。我们说真正修行成就的,他当然可以了。我记得以前好象有一位,他夏天冬天衣服是一样的,不调的,夏天那么多的衣服,冬天也是那么多衣服。藏地修拙火定的,冬天甚至不穿衣服坐在雪地里边,周围的雪全部化完。那这个身体里边的真火生起之后是不会感冒的,那么夏天你叫他穿皮袍他也可以穿,他身体已经跟我们不一样了。一般没有达到这个要求呢,还是不要太热太冷。

  “随时安乐”,夏天我们说穿了个汗衣有的时候热得不耐了,你说你穿个大棉袄大皮袄裹在那里,心里怎么安乐呢?安乐不了;安乐不了,你得定也得不了,连看书都看不进。“随时安乐”,这样子随时可以安乐。“不随诸界扰害”,不随这些不平等的——四大也好、烦恼也好的恼害。“致身疲劳”,受到扰害,身体就要疲劳了,疲劳之后,“怠惰善业”,对善的事情就要怠惰了,做不起来了。

  “劳身众务,欢喜谐谈,具力越事。”那么反过来,你为大众(一般是僧团)做事情很辛苦,在这个辛苦当中“欢喜谐谈”,说些风趣的话,心里轻松,虽然很劳苦,也感不到劳苦,这是一种方便。在平时是不准说笑话,在很重的劳动的烦扰之下,说些风趣话来减轻劳动的苦闷,这个是可以开许的。但是风趣话不是说世间那些下流话,这是不行的,说一些高尚的、能够引起人家轻松的话,说一些。“具力越事”,要具力地、努力地把事情搞好,就是不要怕疲劳,再辛苦你可以说些风趣话,把疲劳减轻,并不是说太辛苦了,不干了,坐下来了,那个不行的。

  这是“少诸疾病”66。我们说一般丛林里老修行他的病就是少,因为他生活有规律。就是我们前边讲过一个道悟,那个上座,他是以前清凉桥的首座,他就是吃东西什么东西都是有规律的,一天几顿?两顿,限定的;每一顿多少窝窝头,也是一定的,他是几十年不害病。我们说,以前的薄拘罗,他是八十年没有害过病,也是与生活有规律有关系。

  丙四 性勤精进

  四、性勤精进者,依佛黑白业果,大意信受,以此施作一切善法加行,及殊胜调伏中所有范围,如理守护,不作迟延、推后、懈怠、懒惰、及怯弱如羊、顾忌、恐怖等。而能具足奋勉,及坚定究竟彼岸。制伏违障,引发修行,耐苦成就一切善业正事,日夜如是,令其增长也。

  第四是“性勤精进”67。“性勤精进者,依佛黑白业果,大意信受”,这个我们在《俱舍》里讲了很多,业果有黑黑业、白白业、黑白黑白业,这个讲了很多 68。业果的一些变化,造什么业感什么果,“大意信受”,全部信下去。佛说的话决定不错,能够胜解决定如此,不会动摇。业果的信心有了之后,“以此施作一切善法加行,及殊胜调伏中所有范围,如理守护,不作迟延、推后、懈怠、懒惰及怯弱如羊、顾忌、恐怖等。而能具足奋勉,及坚定究竟彼岸。”对业果相信之后,做事情就有方向了。

  我们说一般人做事犹豫、考虑、要算命,这就是对因果的道理不明白,他都是怕。一般人都喜欢福果,好的果,要避免那些灾患的果,那怎么样子能得到福报、好的福报的果来?怎么样子来避免灾难的果呢?就有各式各样的说法了,迷信等等,科学也有科学的解释,各式各样都有说法。我们佛教的标准——依业果,依业果来判断:这个事情,你是造的是善业,决定得好果;如果造的是恶业,决定得坏果,没有怀疑的。那么如果你说有些事情你还搞不清楚的话,依戒!佛制戒上该怎么做就怎么做,戒上不准做的就不做,你说这样子做世间上看起来会得到很大的利益,但是不合戒就不做。你假使从世间上的眼光看,要受损害的或者要倒楣的,佛说戒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要根据世间一般掺杂的话做。我们的信业果,戒就是业果,戒是修行的业果。一般世间就是黑黑业、白白业等是业果。这些都能够把它信下去的话,那就是做事情没有犹豫了。

  “以此施作一切善法加行,及殊胜调伏(中所有范围)”,一切善法加行也好,修行也好,或者对佛的殊胜调伏,就是戒里所说的话,都能“如理地守护,不作迟延、推后”,不会迟延,业果上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迟延,也不推后。“推后”就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这么推;“迟延”就是慢慢地,“好好好,等一下……”,“我等一下,我明天搞”——什么东西,一推一推的。好的事情,我们说就要当下就做,做得慢的话,失去机会就做不成了。所以说雷厉风行。我们说,邓以前他也是什么事情决定之后,马上要干的,不能推的,所以他获得成功了。你说你做什么好的事情,你心里知道是要做的,好的,要做的,非做不可的——“等一下,慢慢的……”,这样子搞的话,或者忘掉了,或者机会错失了。假使你看到一个穷人,你要救他的,这个人很可怜,你慢慢的,等到你钱拿去的时候,他早就走掉了;一个病人他很苦,要抢救的,“慢慢的”,等你抢救的东西拿去了,死都死掉了,你怎么救呢?所以不能拖的,“懈怠、懒惰”,这个都要去掉。这些都是烦恼啊,不要看这个“懈怠”好象是“我是干的嘛,就是慢慢干”。这就是“懈怠”,“懈怠”就是烦恼心所之一。

  这种是想干而不马上干。还有一种,不敢干:“怯弱如羊”,跟羊一样,害怕得不得了。这个事情是好事、应该干的,他看到就不对头,对自己有损害,不敢干。这么顾虑很多,“顾忌”,就怕这个事情做了对自己有什么不利,或者“恐怖”,恐怖对方,你做了之后他要报复等等的。羊,最胆小的就是羊了。我们不要看羊那么大一个东西,虽然不是顶大,也不算太小了,它看到小动物来它都害怕的,那就是没有用的了。那么我们人千万不要做这样子,人长得棒棒的、高高大大的,一点小事,哎哟……,害怕得不得了,那多难为情。

  “而能具足奋勉”,那么做事情不但是不推延、不懒惰、不胆怯,而且“具足奋勉”,要十分地努力、精进,而且“决定究竟彼岸”。印度话“彼岸”就是一个事情完成了,叫“究竟彼岸”。当然我们六度、成佛的事业完成了,也叫彼岸——到彼岸。那么把它意思推广来说,什么事情做究竟了,都叫“究竟彼岸”。就是把事情,决定、坚定地完成这个事情。我们说部队里边一个任务给下了,坚决完成!一定要拼了命去完成,哪怕你牺牲生命也要干下去。普通的人就不行了,嘴里答应的:“好,我给你办,办办。”办的时候碰到一点点困难,算了,不干了,那个事情就完成不了。那么要“坚定”,决定要坚定地要办,“究竟彼岸”,决定要完成它。

  “制伏违障”,假使有违缘障碍,不是逃避,——制伏、降伏它。违缘障碍大的时候怎么办?你降伏不了怎么办?绕道而行。这个海公上师教导就是:小的障碍冲过去,就是对它冲过去,把它降伏;大的障碍,看样子你降伏不了,那么绕过去,绕过去还是过去了,不过曲线地过去,不是直线地过去,而目的还是要达到“坚定究竟彼岸”,这个不动摇,就是方式有所转变。那么这个方式,就看你这个障碍的大小了,如果碰到一点小障碍,“啊,我绕道而行!”你要绕到哪里去了?绕到反面去了!那就是害怕了,“怯弱如羊”,不敢了,“恐怖”、“顾忌”都来了。那么这些小的违缘障碍不要害怕,冲过去。大的,实在冲不过了,你说鸡蛋碰石头,你去碰吧!碰一个,烂一个,碰两个,烂两个,碰一百个,烂一百个,那就不要碰了,绕过去好了。

  “引发修行,耐苦成就一切善业正事,日夜如是,令其增长也。”这样子的精神来引发修行,要刻苦耐劳地成就一切善的事情,这个“善”是包括你思想上的,也包括修行上的。“日夜如是”,不但白天如此,晚上也如此,“令其增长”,把善业要增长,这个是精进。我们悎寤瑜伽,就是白天黑夜都在修行,白天固然是张了眼睛修,晚上睡觉的时候,也得提心吊胆的,不要睡得太沉,要以“光明想”入睡眠,这样子修行的话,白天黑夜善业都在增长。如果你说白天辛辛苦苦了,晚上时间到了,睡大觉去了,呼噜呼噜地睡了,把一切修法都丢开了,那这个功德就继续不下去了,白天的功德到此为止,也就慢慢消失了。第二天又来,又来,又重来了。

  丙五 成就妙慧

  五、成就妙慧者,俱生觉慧明了,具求闻思修三慧,应如何作,殷勤能作,若未纯熟通利,终不放舍,无知愚昧之势力,不可依附,善恶法上,应善巧能作观察。而且于殊特之调伏戒经,宣说取舍之处,如是等最极警觉,成就锋利智慧之加行。

  第五“成就妙慧”69。成就妙慧,是“俱生觉慧明了,具求闻思修三慧,应如何作,殷勤能作,若未纯熟通利,终不放舍。”

  这个成就妙慧,就是俱生慧、觉慧明了,这个是生得慧,生下来具有的智慧是明了的。跟前面的身心少疾病一样,天生他的业报,就是不做那些多病的、杀生害命的,宿业没有那些。那么这个俱生觉慧明了,就是过去世也没有做什么不好的、愚痴的事情,所以这一辈生下来都是觉慧明了,俱生慧;俱生慧明了,再求闻思修三慧。这我们学过《俱舍》都知道了,你有俱生慧之后,然后去求闻慧、思慧、修慧,最后思慧得到之后,产生无漏慧。修行就是这么回事情。所以说你要离开闻思修、离开戒定慧,你谈什么修行呢?你说你眼睛闭起来,腿子收起来,肚子里闻思修一点影子也没有,戒定慧,戒是什么都不知道,定怎么样子修的方法也不知道,什么叫慧也不知道,那你修什么东西呢?

  “喔,什么都不想……”,这个样子——“得定了”。心止下去定会得,得什么定?无想定。无想定是外道定,外道定是享受五百大劫的无想果。这个还是不容易的,第四禅才能得到无想定,把想、受都灭掉了。就算你得到那么高的成就,外道定得到了,五百大劫在无想天里边什么都不知道,时间很长——生的时候知道生了,中间什么都不知道。这五百大劫等于没有,最后临死了,心又生起来了,到哪里?恶道。决定下恶道!那么这有什么意思呢?而且不但是恶道,等流果,以后你生到人间来了,就是个大笨蛋,不会动脑筋的。因为你这个习惯太深厚了,不动脑筋的嘛,什么心都不要它的,那么你不笨哪个笨呢?这就是天然的笨了。我们说笨的人是不是无想天来的,那个也不知道了(笑)。

  有了“俱生觉慧明了”之后,要具足地求闻慧、思慧、修慧。这个我们说俱生觉慧有没有是天生的,也是过去宿业所感,而闻思修慧却是现生可以努力追求的,你只要不是一个呆子,也不是一个白痴,也不是一个神经病,那你俱生觉慧多少有一点,有了这个俱生觉慧,你就可以求闻思修。那么你自己现下努力的话,三慧增长,就是个聪明人。如果你说俱生觉慧有了,很好,但是不求多闻,不求思慧、也不求修慧的话,那你还是一个愚痴的人;或者你求的是邪慧,世间那些邪分别,世智辩聪,那你虽然很精明,说话很狡猾,但是你没有用,对解脱上的事情,边都沾不到。你自己说了一套做了一套,自以为很聪明,结果一败涂地,做生意是破产,做什么什么都倒楣,你不知道因果嘛,你人再聪明没有用。因果的事不知道,你适得其反——你想发财,偏偏是破产;你想长寿,偏偏短命。这个你因果不知道,就得不到好的果。所以说这也不是聪明。

  那我们先闻思修慧要好好求,“应如何作,殷勤能作。”在求的时候,该怎么作就殷勤地去作,努力地去作了。“若未纯熟通利,终不放舍”,假使没有纯熟、没有通利的话,不放下。这个我们现在的——不要说高的,背戒本、背时念法、背略戒,还有背一些晚上忏悔文,我看现在背得到的有几个人?这个“殷切能作”,这个该作的,殷勤作,好好去念,没有念熟,没有通利,没有背下来之前,“终不放舍”,不要放下。那么这样子搞的话,总有一天会成功。

  “无知愚昧之势力,不可依附”,无知愚昧的那些力量,不要依附它。就是世间上有些大权大势的,但是他不识因果的,那些无知愚昧的,或者是外道的势力,千万不要去依靠他。只要依靠的话,智慧就没有了。我们要精勤地求智慧,不要去依附那些。什么叫愚痴、无知愚昧?那些邪知邪见都是无知愚昧的东西,那么你要分别清楚,这不是佛教,尽管你神通怎么大,你也是愚痴的,是愚……

  (16B)不会逃避掉的。所以说“善恶法上,应善巧能作观察”,这就是观三业了,善法恶法要善巧地、不错地能够作观察: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而且于特殊之调伏戒经,宣说取舍之处,如是等最极警觉,成就锋利智慧之加行。”这就特别强调戒,对特殊有调伏的戒经(就是讲戒的经)里边说的取舍——就是哪个时候开遮持犯,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的,要“最极警觉”,要特别地去警觉。“成就锋利智慧之加行”,就是对这些地方观察得最仔细,特别地注意哪些该做的要做,哪些不该做的就不能做,就是强调持戒要精严。这是所谓“聪明聪明”的,我们也看出来了,特别要紧的就是持戒方面,如戒而行的,这是聪明;如果背道而驰的,不依戒法的,就是笨。不管你经讲得怎么好,你也是有什么通,有什么功能,如果不依戒而行的话,将来决定达不到解脱的果。这个我们前面讲开端的时候、讲别解脱戒重要性的时候不是讲过一次吗?这些是宗大师的话,宗大师也是依据三藏的经教上来的话。

  所以说,我们真正的聪慧,从戒上看也可以看出来。这个人如果是真正依戒而行的——我们一般人的看法就是这个人呆得很、刻板得很,或者教条主义,这么做就这么做,那么做就那么做,不做就一点不做——弘一大师就是这么的,你说他教条主义吗?实际上我们说是最聪明的人。戒就是般若流露出来的嘛,般若是最大的智慧;从般若流露因果上的事情就是戒,那你依戒而行,就是依般若而行,那么怎么不聪明呢?是最聪明的事情!当然你持戒不要有戒禁取,执着于自己的看法,这一个强调得不得了,那一个不在乎,那你这样子持戒当然是不对头了,那是以自己的见杂进去,杂冗了,就是把自己的私心杂念加到戒里面去了,那不是纯粹的持戒了。

  要锋利的智慧,那就是说把这些杂的东西要去掉。很尖锐的智慧,智慧就是要尖锐的。我们说一把刀不磨的话,砍东西是砍不断的,哪怕你裁一张纸,裁下来也是疙疙瘩瘩的,因为刀不快,裁不平的,那么如果刀快的话,什么都砍得断。我们过去说什么龙泉宝剑斩铁如泥,把铁砍下来跟砍泥巴一样,那多快!那么智慧就要这样子的。我们记得在五台山,我们那个时候去还是有老的家风,就是小孩子,童男,就是七八岁、十一二岁小孩子,他就看见你外地来朝山的,就跟你要针,要针线,“给个针线呀!给个针线呀!”针线就是智慧,针是锋利的,什么都穿得过去。

  这里我还要说一下,“性勤精进”补充一点材料。在《瑜伽师地论》说了五个精进的相,精进有五个相 70。第一个是“有势力”,有大势力的,“被甲精进”,等于打仗一样,披了甲铠的,这个有很大的势力。第二个“有精进”,“加行精进”,加行的时候有一股劲。第三“勇悍精进”,于广大的法里边,不胆小,法再广再大,不害怕,勇悍精进。第四“有坚猛”的精进,即使寒热、蚊虻等等,各式各样的环境、违缘不能动摇的,“坚猛”,坚定、勇猛精进。这个“猛”不是坏事,看你怎么猛了,你说粗里粗气地乱猛,那是不对了,“坚猛”那就是修行必须的东西。“文殊师利勇猛智”,这个勇猛才是好的猛。第五“有不舍善轭”的精进,“不舍善轭”,得了少数的满足(成就),不喜足,还要往上进。那么这个精进具足这五个相,这是在《瑜伽师地论》里讲“性勤精进”的话就补充了这一些。

  在“成就妙慧”里边,《瑜伽师地论》又强调了三个东西:一个聪、一个念、一个觉。聪就是俱生慧、加行的闻思修慧,这个相应的叫聪;于所闻的义不忘失的叫念;最后,觉,于实有义能正了知,对一切法空性的道理,真正了知的是觉。成就妙慧要具足这三个东西:一个是聪、一个是念、一个是觉,这三个。

  丙六 少 欲

  六、少欲者,自己为求知于人、而作大成就修行之欲心不有。且于施主等,同梵行等,获得承事敬仰之寻求心亦无。

  第六、“少欲”。“自己为求知于人,而作大成就修行之欲心不有。”我们说一个人他要发心修行,要“作大成就”,这个心,好的。但是,你自己要大成就,又发了个心,目的在什么?目的要抬高自己,要大家知道我是一代的伟大的人物。完了!这个就错了,你这个心又是为名利去了。

  所以说我们看到许多学密法的,他非常精进,很好。但是他精进的目的——要做金刚上师。这个金刚上师嘛很好,是度人嘛。但是你没有资格的时候,不要自己来不及要登这个金刚上师。金刚上师有什么好处?“我说什么你要听什么,我说太阳西边来的,你也说太阳西边来的——那是无上的权威了,那这个是最高的,要摘取这个地位。”这个样子发心就不对了。那么我们说金刚上师很好,我们也赞叹,希望大家都做金刚上师,但是不要以夺取最高权威的发心来做这个。那么就是“求知于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利益……,反正总的一句话,还是为了自己。如果为了自己,要求什么求什么的话,都错了。如果你是为了自己要成佛,成佛是好事情,为了自己得到安乐,最高的地位,“我是至高无上的,是无师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以这样子的心去求佛的话,恐怕也不行了。所以说,“自己为求知于人”,为了自己使人家知道,或者要人家恭敬你,“而作大成就修行之欲心”,这样的欲心都“不有”。

  这个很微细了,这是一般人还感觉不到的。一般人他自己觉得自己很了不得,拼命修行。但是再追问下去,你这个精进修行的心到底为什么?“成名成家”就是要“求知于人”了。世间上认为成名成家是对的,这是绝对是合理的,我们埋头奋斗,十年寒窗,将来做个成名成家,这有什么不对呢?我们佛教里就不对的了,还是烦恼我执,这个就是不行的。我执的最后就是我执大魔,是最大的魔。

  “且于施主等,同梵行等,获得承事敬仰之寻求心亦无。”这就是淡泊的心了。不管你功德有多大,对施主或者同梵行——同是修行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承事敬仰的,追求的心,这个,起一个念头都不起。一般人总是“我现在好好地修行,将来人家好供养我,我出了名之后,或者我把法学好之后,做了大法师了,那么大家供养我了、恭敬我了、承事我了、很多弟子来给我做事情了”,这个念头起都不要起。那个是少欲,这才是真正的少欲。

  这个在《瑜伽师地论》里也有,跟它差不多的 71。它说虽然自己有少欲等等(包括少欲在里边)的各式各样的功德,功德虽然有,是有了,成就了,“而不于此欲求他知”,而不希望人家知道我的功德,“谓他知我具足少欲成就功德”,就是说不要人家知道我是少欲的,是还有什么功德的。

  这个,我就是今天早上翻了一下《清净道论》,它说有两个人,大概是师兄弟,一个长坐不卧的,他每天晚上黑了就没有睡觉;还有一个跟他一起睡的呢,他一个人睡在旁边,但是不知道他晚上不睡的。有一天晚上他没有睡着,恰巧是打雷嘛什么,一晃,看到他师兄坐在那里没有睡,他说:“你是不是常坐不睡的?”他说:“哇,不是。”倒下去了,他就装了睡给他看看,那就是隐藏自己的功德。那这些人很稀有。我们只看到的是,我又没有看到他到底是不是常坐不卧,“我晚上不睡不倒单,我一顿……”,到处宣说,有的跟居士都说。跟居士说干啥?跟有钱的居士说更不对头,这个一想,可想而知了,你说干啥呢?

  丙七 喜 足

  七、喜足者,谓随能得一衣服、饮食、住处、卧具等生缘资物,皆称心、满足、道美,而亦别无求多之想。若凡发心任何事仪,如法能作,不以为苦。

  第七、“喜足”。“谓随能得一衣服”,随什么缘得了一件衣服,或者一个“饮食”,或者一个“住处、卧具”,这是我们的四缘,“等生缘资物”,生活所需的那些资具,“皆称心、满足”,都满意,不管你得什么,得好的也好,坏的也好,多的也好,少的也好,都高兴、都很满意,满足、称心。“道美”,还赞叹“这个好!”“而亦别无求多之想”,也没有再求多一点好一点的思想,这个念头也没有。“若凡发心任何事仪,如法能作,不以为苦。”这是喜足了。

  少欲是不去“求知于人”;喜足,你随便得个资身的资具,随便得了一个,能够称心,都感到是合我的心。我们吃东西,给你一坨东西来了,“啊,这个东西,我正肚子很饿,吃了之后能修行,好得很”,称心、满意。你如果说,看了这个东西,“给我吃这个东西,你看,你明明看我不起,我干啥要吃你的?我不想吃!”——丢了,这样子的话就不对了——不喜足。那么也不求,得了很差的,不想再求好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积极方面呢,当你做事情,发心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事仪”,各式各样的礼节仪式,像我们以前传戒,这个“事仪”多得很,一会儿这堂佛事,一会儿那堂佛事,多得不得了,要如法能做。不但是要做,如法地做,再烦,不以为苦,不嫌麻烦,不嫌疲劳。这个就是说喜足里边,消极方面是得到少的东西,称心满意,不追求多的,不追求好的;而积极方面,一切艰难困苦的事情都要去如法地做,而且不以为苦地做,这两方面都要做到,这叫“喜足”。

  喜足里边,《瑜伽师地论》里补充一点 72。它说不管你得到哪一个东西,喜足了之后,不管你得到好的坏的,再没有其他“悕望”,再没有其他的考虑再得到更好的,得到坏的就坏的,可以了,没有什么。我们分东西,大家一家一个,分到我身边一看:“这个坏的,你看看这个人就是对我有看法了,人家都那么好的,给我一个坏的,跟我有仇了。”心里就怀恨在心。这个坏的么就坏的,没有关系了,你不得坏的,总有一个人得坏的嘛,我得到了嘛就可以了,人家都得好的,该随喜。不要说“我这个坏的,这个人跟我过不去,总要找他个空子,整他一下”,这个心不能有。那么不要悕望、不要考虑。还有一个更进一层的,就是说拿到东西即使太好了,“不染不爱”不贪着,也不陵懱于人,这个就是我们以前《法蕴足论》的,不要对人家起憍傲心。

  丙八 易 养

  八、易养者,不待父母、兄弟、亲朋、眷属、童仆作成众事,亦不希望;而能独一,自得怡养;亦不追求施主财物,随所得者,适宜受用。

  下边是“易养”73。“不待父母、兄弟、亲朋,眷属、童仆、作成众事,亦不希望,而能独一,自得怡养。”“易养”这个话,这个人,他生活是简单了,不需要人家侍侯他的,不要依靠父母,或者兄弟,或者亲戚朋友,或者眷属,或者是童仆来做事情。不但不要他们帮忙做,想也不要想,“亦不希望”,就是希望他们帮忙来做都不要。“而能独一,自得怡养”,而能自己单独,自己怡养,很愉快地自己养自己。那就是生活方面来说了。做弘法利生的事情,我说不要你管,我自己一个人干,功德我一个人拿,那也不行了。弘法利生的事情,人家帮忙,尽量让他帮忙,大家一起做,把事情做得更好。那么生活,自己的生活方面,就不要去依靠人家来帮忙了,这个事情不要像地主一样的:“香烟拿来!”“碗拿来!”……这个东西不好看了。

  “亦不追求施主财物”,不要去追求施主的财物,就是多余财物不要去追求。“随所得者,适宜受用。”追求财物,“今天我要这个,明天我这个不够用,我要那个,后天又要这个,又要那个……”,这个人难养了,不好敬佑了,那就不是易养了。就是不要经常去追求这个那个的,够了就行了,用不到的东西不要追求了。人家供养你,当然你可以受,人家没有供养你,不要去要。所以我们经常说不要多伸手,多伸手,人家即使表面上不说话,心里说:这个人贪得无厌!“多求人鄙厌”,你多求了之后,人家就看你不起,以后敬而远之。

  “僧道无缘”就是这个东西,你去化缘他也化缘,他本来供养心很大,也供养三宝的,这个化缘的人太多了,没有办法了,不好应付了——“僧道无缘”,还是门梢挂一块牌子,没有缘,跟你们没有缘,你不要来了。这个把他们的福报、培福的机会也顶住了,自己也碰了一鼻子灰,有什么意思呢?这是难养了。所以不要追求财物,就是不要施主认为这个是难养的。

  “随所得者,适宜受用”,你自己得到之后,就适当地受用,不要浪费地受用。“反正东西多得很,施主供了那么多,糟蹋一些也没有关系”,这个心千万不要有。施主的财物大如须弥,一粒米就如须弥山那么重,你背不背得起?背不起的话,好好地要节约一点。

  我们在文革以前,尤其在解放以前,我们的教育是老古董教育,读书人的思想,儒家的思想最严重,那是非常讲节约的,一点东西也不糟蹋的。文革以后,提倡什么?要消耗,尽量地多消耗,多生产——那么多东西,不在乎了,“啪!”丢了,“你不丢,人家生产哪个买?”我记得有个人,他手粗里粗气的,洗碗的时候,“砰!”把碗都打烂了,人家就怪他:“你这么粗了?”“哎,你不打烂,人家碗店里的碗哪个买啊?”以这样的话来说。做了错误事情还要说他是对的,他是符合现在的要求,工厂里生产那么多的产品,你不打烂哪个去买啊,赶快打吧!这就是浪用了。“适宜受用”。

  丙九 易 满

  九、易满者,一切同上,而于所得微少,亦自支持;若得粗弊,亦自支持。

  第九、“易满”74。易养,还有个易满。“一切同上”,易养、易满的意思很多都是相同的,那么所不同的呢?“而于所得微少,亦自支持;若得粗弊,亦自支持。”易养,你生活上不需要很多的麻烦;易满,你内心满足,这是一个事物两方面看。一切同上,而所得很少,假使你得到衣服财物等等,得了一点点,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亦自支持”,都勉强过去了。假使得的“粗弊”,假使得到很差的,“亦自支持”,也就过了。

  反正我们身体是行道的,为的是修道,能够把修道的事情干成功了,这个身体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不要使得它太舒服,太舒服反而引起烦恼。“衣食饱暖思淫欲”,这个是儒家有这个话,吃得胖胖的,睡得好好的,那坏的念头就起来了。一天到晚是忙于正事的活,这些念头插也插不进来。我们一天到晚如果观三业的话,那这些念头根本就没有办法进来了。“易满”,这是指内心来说,能够“支持”,就是思想以此为足了。

  丙十 成就杜多功德

  十、成就杜多功德者,谓于常行乞食、杜多十二功德等,如前所说之理,而受持之。

  第十、“成就杜多功德”。“谓于常行乞食、杜多十二功德等”,常行乞食是十二杜多功德之一。杜多十二功德这一个,对于那些功德呢,“如前所说之理,而受持之”,根据前面“易养”、“易满”的道理,而受持这十二种功德的杜多行。十二杜多行我们前面讲过了,所以不要再重复说了。75

  丙十一 端 严

  十一、端严者,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伸、若屈,释着僧伽法衣,持托钵器,一切所作,合顺律仪,凡所目击,皆生悦意。

  第十一、“端严”76。端严是不是长得好看就叫端严呢?把这个眉毛画一画,眼睛做个双眼皮,鼻子做个假鼻子,这是端严了?做出家人了要去美容院经过一番呢?那不需要。什么端严?下边就要说了,我们出家人的那些行动都合乎威仪、律仪,这是端严。

  “端严者,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伸、若屈,释着僧伽法衣,持托钵器,一切所作,合顺律仪”,我们说比丘,往、还就是到村子里乞食,或者是跑出去看到什么东西,或者伸、屈——手伸出去拿回来,或者穿僧伽黎衣,身披祖衣,就是“着衣持钵”了,这些事情都合律仪,一切都跟律仪顺的,这叫“端严”,这是看上去舒服,“凡所目击,皆生悦意”,看到的都看到是欢喜。

  马胜比丘,什么行动威仪一丝不苟,完全符合律仪的,你找他的岔子也找不到。那个憍王专门派人去找他岔子,找不到,亲自自己去看,也找不到,实在没办法,这个威仪好啊!他最后是心服了,就皈信三宝了。所以这些威仪事情全部符合律仪的话,这个是真的端严。所以说,我们比丘也要讲端严,讲端严不是早上起来,让你搽胭脂、抹粉,不是那个“端严”,是要“若往、若还、若睹、若瞻、若伸、若屈,释着僧伽法衣”,“释”就是脱下来,“着”就是穿上去,穿脱僧伽黎衣,“托持钵器”,一切所做的事情都合顺律仪的,合律,合、顺着这个律仪的。“凡所目击”,凡是看到的人,“皆生悦意”,都高兴,生欢喜心。

  那么反过来说我们如果做事情使人家起不欢喜心,讨厌的心,那就是不端严。你自己端不端严,就看人家的反应了,人家对你生了欢喜,那就是端严;不欢喜,性格粗鲁,出言伤人,这个不欢喜了,不要做。但是还有一种对某些烦恼重的人,你说起些调皮的话,很欢喜,这是不是端严?不行的,这是顺了烦恼走了。所以我们不能拿这个做借口,“嘿,我说话他欢喜,我这个行动他欢喜”,你跳跳蹦蹦的,他也是个跳跳蹦蹦的,很欢喜,合得来,你说端严?这个不端严。要合律仪,这个不要忘记。一切都要合顺律仪的,这才是真端严。说欢喜,是有智慧的人、有戒行的人欢喜,不是一般的、烦恼重的人欢喜。烦恼重的欢喜,那就是贪瞋痴重的人,你跟他去搭伙了,他倒很欢喜,你就不合律仪了,就不是端严了。

  丙十二 知 量

  十二、知量者,若诸施主、净信士人、及诸净行梵侣,予诸衣服、饮食、什物、敷具、医药等,请待极多,持属丰余积聚,而心不贪商,知量受取。

  十二、“知量”77。“知量”就是说,假使有“施主”他的发心很大,或者“净信士人”,那些居士之类的,还有同修梵行的,他给你什么呢?很多的“衣服、饮食、什物、敷具、医药”,多得很,“请待极多”,他供养你的,随便拿,多得很。“持属丰余积聚”,那你拿的东西供养东西很多,积了很多的东西,那么你是不是心贪着呢?不贪着。东西再多,人家供养你的,你不能说“不要!”这个也不好——人家培福。那么拿来以后,自己拿去供养三宝什么的都可以。

  积聚很多,“心不贪商,知量受取”,心里一点不贪。“哇!我今天有什么什么东西了!”心里很高兴,空下来就去看看摸摸欣赏欣赏。这个心没有。那么受用的时候,“知量受取”,并不是说人家供养多少东西,“把最好的赶快用掉它,什么高级的东西先享受一下”,这个,不要。自己享受呢,知量,一般性的受用就可以了,不要去尽量地享受。同时心也不贪,再好的东西积了一大堆,也不贪。我们说上师库房里边东西多得很,他什么东西,管也不管它的,就是侍者师,有的时候,“哪个要?拿去拿去拿去!”都拿去送掉了。

  丙十三 具足成就贤善士夫十法

  十三、具足成就贤善士夫十法者,谓生高族、净信出家,或生富族、净信出家,容颜殊妙,喜见端严,具足多闻,语具圆满,或随获少智、少见、少安乐处,而不高举、不陵懱他,能知唯有法随法行。

  十三、“具足成就贤善士夫十法”。贤善士夫,他要成就,有十个法,这十个法都能够具足。哪十个法呢?

  “谓生高族”,生在高贵的家里,这是过去的业报了,生在高族里边呢,“净信出家,或生富族、净信出家”,出家是清净的信心出家的,不是“不活”,饭没有得吃了,或者是强盗王贼冤家逼迫,或者是自己有什么其他的社会上失意,这样出家,不是,“净信出家”。出身得很高,他却是出家;出家又不是其他的打击出家,是净信出家,这是贤善士夫的一个相了。

  再一个,“容颜殊妙,喜见端严。”“容颜殊妙”,这也是过去的业报,过去所做的事情都是端正。我们说慈悲心大就是感得容貌端正,你对人家总是很有悲心不是凶恶的样子待人的,反过来报就是端正。那么观音菩萨就是相貌最端正,就是大慈大悲的心,这就是端正。因为过去世的悲心大,总是救济人的,所以这一世感到容貌殊妙。“喜见端严”,长得很端严,人家看到就欢喜。

  “具足多闻”,他又是有多闻的功德。

  “语具圆满”,说话清楚、有韵音,这些都是过去世的福报所感。有的人说话就是,说了半天,不知所云,一大堆话到底哪一个重点呢?不晓得你说啥东西,时间都耽搁了;再有一些人说得结结巴巴的,说的话都说不清楚,那么这些都是语具不圆满的表现。

  “或随获少智、少见、少安乐处,而不高举、不陵懱他,能知唯有法随法行”,或者你随便得到一点智慧,一点正知正见,或者是安乐,不管你持戒的安乐、禅定的安乐,就是说得到一点成就了,“不高举”,不自以为了不得;“不陵懱他”,也不看不起人,“哎,你看我得到轻安了!你没有,哈!你不如我”,这个心没有。“能知唯有法随法行”,只知道依法修行好了,其他的东西这些憍傲自满、看人不起这些念头都没有。

  这个在《瑜伽师地论》里还有两句 78:“能知唯有法随法行,是其谛实。既了知已,精进修行法随法行。” 他知道只有法随法行是真正的事情,是我们要干的事情,那么就精进,一心一意地法随法行去修行。至于其他的比较我慢贡高的事情,根本念头都不起一个。这个很难了,所以说一个沙门的庄严,作到一个沙门,我们都是出家身,基本上都是比丘,是大沙门了,那么你这些端严呢,到底自己有几个了?自己看看了,啊。如果没有的话,也不要叹气:“哎呀!我没有庄严,我不端严,大家不欢喜。”你做嘛,你做到就是庄严起来了,这个又不是天生的,你自己现在马上可以培养的。

  丙十四 具足成就聪慧者相

  十四、具足成就聪慧者相,谓由业相表知愚慧一切所作,于他语言,随行众事,能善寻思如理,特于调伏所有诸范围处,厚重观察,乃至无少颠倒错失之作为,是为慧相。

  第十四个,“具足成就聪慧者相”79。“谓由(在《瑜伽师地论》里,下边多一个“作”,“工作”的“作”)业相表知愚慧一切所作”,在做事情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你这是愚,还是智慧,有智慧。“于他语言,随行众事,能善寻思如理,特于调伏所有诸范围处,厚重观察,乃至无少颠倒错失之作为,是为慧相。”

  什么叫聪慧相?这个《瑜伽师地论》的话,我们补充一下,什么叫聪慧相呢?我们说从表相,做事情、说话都可以看出来一个人是聪明还是笨。你说假使愚夫的话、笨蛋的话,他思想都是坏思想,说的话都是口四恶,这就是笨。我们不是说笨得来什么都不知道,也不一定,就是说的话、做的事项都是坏的,念头贪瞋痴,说的话是恶口妄语等等,做的事情都是不如法的事情,那是笨,一看就是笨蛋。如果聪明的人呢,起的思想都是……,(17A)你就可以从他的作业相来表显一个人是聪明的,还是愚痴的。

  “于他语言,随行众事”,那么对他的说话,他做的事情,能够“善寻思如理”,能够如理地去观察。特别“于调伏所有诸范围处”,戒里边所规定的那些范围,“厚重观察”,特别注意地观察;“乃至无少颠倒错失之作为”,那么一点也不要搞错,颠倒错失都不要有,这是慧相。怎么聪明?这个就叫聪明。

  丙十五 着忍辱衣

  十五、大堪忍者,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亦复忍受寒热饥渴等缘,蚊虻虮虱、风日蛇蝎毒触、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为性堪忍。乃至他所干犯,恶语回施,堪能容受。特别于律仪所有制限,不作败坏能忍。

  十五、“大堪忍”80。“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弄不报弄”,这个难了!我记得我们听说——当然我不是直接知道的,就是人家跟我说的——张大千是一个大书画家,他也是信佛的,他发心出家,真的出家了。就是在船上跟一个船老大吵一次,人家说:“你出家人怎么这样?”“噢,出家人骂不报骂,瞋不报瞋,打不报打,这个出家人太受委屈了,不干了!”他就是这样子还俗了。那么这个说法呢,沙门就是要这样做的,打你,不开腔;骂你,不回报;挑弄你,也不报弄;瞋,他恨你,你也不恨他。这个东西不好做了,说是很好说的:骂不报骂,打不报打,瞋不报瞋,弄不报弄。真正做起来,不好做了,心里难过得很。人家骂我一句,心里好象刀刺一样,我不骂他两句就是过不了的,那个就要骂起来了。

  “亦复忍受寒热饥渴等缘,蚊虻虮虱、风日蛇蝎毒触、猛利坚劲,辛楚切心,夺命苦受,为性堪忍。”这个堪忍更难了,不但是人间的一些骂、打、瞋、弄要不报,自然界的一些寒热、饥渴也要忍下去,还有动物界的一些蚊虻虮虱,它要咬你,你如果修定的话,蚊子跟你打闲岔,实在是麻烦,你刚刚心里想静下来了,“嗡嗡嗡嗡嗡”把你咬一口,这里咬一口,那里咬一口,心里烦起来了,手一甩,它又跑掉了;再静下来,还没有静下来,又来了。这个东西,打也不敢打死它,杀生的,怎么办呢?这个就是要忍了。干脆你下个心——供养你,好了,随它去吃,吃饱了,就走了。这个要忍得下来,这个确实是困难。

  我们再说一个。海公上师,他是一个标准的。他在西藏修白文殊闭关——一个安居,康萨仁波切给他找个房间安居,他也看这个房间很好,这个安居里边就是专门修白文殊法。结果,哪知道这个房间什么都好,就是臭虫太多,不但是床上有,墙壁有,顶上还会掉下来,就跟降落伞一样的,“啪!”都掉下来了,掉到身上。那是咬得不可耐烦了!他有一个同修,大概跑掉了,跑之前在里面住了几天,他把头什么都用被子包起来,都不行,实在熬不住了就跑了。海公上师就这么咬着牙巴,三个月熬下来,白文殊成就。那么这是忍受这些蚊虻虮虱的,要忍得下去。这个说是这么说,我看我也忍不了(笑)。那个东西,一天到晚,你杀又不能杀它,等你坐下来,它“哗……”,到处,臭虫多得不得了,坦克车一样地在你身上乱爬,你这个是不大好受的。

  还有“风日蛇蝎毒触”,风吹太阳晒——太阳晒不是好玩的,我以前看了一个报,一个年轻的女人,她晒太阳,晒晒,晒了爬不起来了,中毒死掉了。太阳里有毒的,热带地方的太阳有毒的,那这个是很难受的。还有蛇蝎,那些毒蛇毒蝎子,它咬了之后,有毒的,这个痛很痛的,“猛利”的、“坚劲”的、“辛楚切心”的痛,还“夺命”的“苦受”,要命的苦,这些都要忍得下来,难了!哪怕断命的苦受也得忍下来,“为性堪忍”。

  “乃至他所干犯,恶语回施,堪能容受。”再一个就是说人家“干犯”,人家来侵犯你,“恶语”,说一些不好的话,你能够受得了。我们说,释迦牟尼佛在菩提道场,他发了一个愿,假使不成道,不起此座,不起来。那么这些恼害他的人,就想尽办法要他起座,修不成道。那是魔害,魔来扰他,所以开始就是叫个健骂丈夫——“丈夫”是很有能力的人,这个丈夫是什么样子的丈夫呢?健骂,会骂人的丈夫,很会骂人,各式各样痛切心的话,会骂的——轮班,到释迦牟尼佛面前来骂。“吧吧吧……!”骂一顿,这个人骂得疲劳了,走了,再调一个人,又“叭叭叭……!”,骂得你心里难受得不得了,一般人受不了爬起来要打起来了,佛呢?不动!这个很不容易了。成佛要经过这些关的,健骂丈夫的这样子的围攻、疲劳轰炸,不动心,这个是很不容易,“堪能容受”,能够受得下去。

  “特别于律仪所有制限,不作败坏能忍。”律仪里边所限制的,不能做的,“不作败坏、能忍”,绝对不违,乃至断命不犯戒,不作败坏,不犯的,这个要做得下来。

  这个最标准的就是两个比丘。他们去见佛,经过沙漠,都没有带滤水囊,沙漠里面水很少,很渴,好容易走到一个地方有点水可以喝了,但是一看,虫很多。一个比丘是持律的,他说:“哎呀!我们滤水囊没有带,有虫的水不敢吃。”还有一个说:“你呆了,我们要见佛了,你不吃你渴死了,见不到佛了。我吃了一点水,我去见佛了,闻法了,将来成就了,我来度你了!你不吃,你呆了!你怎么……。”这个没有办法了,随他去。那一个就渴死了,一个就吃了水去见佛了。见佛之后,磕了头,还要装模作样地说:“哎呀!我很可怜了,我一个同参他在路上因为没有水渴死了。”佛说:“你这个愚痴,他渴死了,早就在这里听法了,他投了生天人来这里听了。你见了我有什么用呢?我的话你也不听,你天天在我旁边都没有用。”佛制的戒你都不守了。所以说要以这个样子的话,律仪所制的,哪怕小到这么小的事情,“不作败坏”,忍得下来,哪怕断命,也要忍下来。

  这个也是难的了。所以说我们沙门的庄严,说起来庄严哪个都要,做起来,哪个都不敢做。那么这个要发愿,一点一点要做到它,总有一天把它圆满都做到,这个是我们要发的愿。

  丙十六 柔 和

  十六、柔和者,与谁同行伴友共住,身口意三,常行慈愍,自信具足成就。若见同道同行伴友得乐,意生欢喜,超胜同梵行等诸善巧者,及彼同居住者,时生欢喜,和同受用,如理而作,是名柔和。

  十六、“柔和”。“与谁同行伴友共住,身口意三,常行慈愍”,对于其他的一些同梵行的人同住的话,使自己的身口意都要行慈愍,就是要和蔼,要慈心和悲心具备,不要起瞋恨心,触犯人家的心。“自信具足成就。若见同道同行伴友得乐,意生欢喜,超胜同梵行等诸善巧者,及彼同, 居住者,时生欢喜,和同受用,如理而作,是名柔和。”这个话,大概也是西藏文法,看看重复的很多。我们先把这个消了,然后把《瑜伽师地论》的稍微再补充一下。

  按照文说,“与谁同行伴友共住”,跟自己同时修行的人共住,“身口意三”都要“慈愍”,以慈愍的心对待自己的同修,同梵行者。“自信具足成就”,自己要有信心具足成就,自己信心当然要有了。“若见同道同行伴友得乐”,看到同修的人,或者他自己的伴友得到好的事情,“意生欢喜”,心里要随喜,生随喜心。“超胜同梵行等诸善巧者”,殊胜的那些同梵行者,那是师承,或者是导师之类,“诸善巧者”;“及彼同居住者”,一般的同学的人,经常要生欢喜心,一切受用跟他相同,就是平等受用,不突出,不要以特殊的相现出来。吃,大家吃一样的;穿,穿一样的;受用,受用一样的,大家共同,“和同受用”。“如理而作,是名柔和”,如理地这样子做,这是柔和,也是六和敬的一些方面的表现了。

  丙十七 为性贤善

  十七、性贤善者,于诸善法朋侣,远离频蹙,舒颜平视,含笑先言,常为爱语,性多摄受。

  最后是十七,“为性贤善”。这个性格是贤善的,就是心是善良的心。对那些善法的朋友,就是同修的那些人,他的表现就是,我们这个就是“行住威仪、行根面首”,这些你修行的最高的表现就是在自己的脸上表现出来,内心充实之后,自然就体现出是和善的脸相,与同修同梵行“远离频蹙”,从来没有皱着眉头,愁苦的样子,都是欢欢喜喜的。“舒颜平视”,看了心里都很舒服的,“平视”就是心里很坦然、很高兴的样子。“含笑先言”,说话都带着笑,先去问候人家。“常为爱语”,说的都是爱语,都是对人家有好处的,关心人家的话,关心人家修行的话。“性多摄受”,他欢喜摄受人,总不贬、不排斥什么人,什么人他都可以摄受,“摄受”就是说引他到菩提道上去了。这样子的人就叫“性贤善者”。

  若谁成就沙门十七种功德庄严者,所有人天,莫不满意,而复生大欢喜,于此沙门行庄严是所应作也。

  “若谁成就沙门十七种功德庄严者,所有人天,莫不满意”,假使这出家人能够成就这十七种功德的话,所有天、人,都感到欢喜、满意,“而复生大欢喜,于此沙门行庄严是所应作也。”这个是我们做沙门的、修行的人应当做到庄严。其他的画眉毛、什么装高鼻子、割双眼皮什么东西,身上嘛,有的人练武了,把身体锻炼得棒棒的了,这些不是庄严,不要去搞了。那么这十七种是我们沙门应当做的庄严,也是应当要去追求,所要做到的。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