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曦比丘:你的烦恼熄灭了吗 附录:如何修空观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3日
来源:   作者:曦比丘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曦比丘:你的烦恼熄灭了吗 附录:如何修空观

 

  法灯法师 讲

  曦比丘   译

  如何在生活中修空观

  物质空与心空

  佛陀说:“别礼敬我,但礼敬法;别相信我,但相信法;别皈依我,但皈依法。”在南传三藏经典里,法有八万四千个名字,“空”可以涵盖一切名字。“空”是佛教的心要,它存在每个地方。佛陀发现它,并宣扬公布出来。佛陀说:“我所宣说的全部都与‘空’有关”。有人曾问佛陀:“您怎样安住?”佛陀说:“我安住在‘空’中”。

  要了解“空”就得把本来认为有个“自我”的感觉反过来,就是空掉“自我”,让我们的心安住在“空”中。

  一般人不知如何学“空”,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空”有两个层次:第一个是什么都没有,譬如我们的口袋空了,就是口袋中没有东西,这种“空”我们称为“物质空”,以眼睛判断,把东西拆开或毁灭时就是空了,一般人理解的就是这种“空”。第二是“心空”,这种“空”要用心里的眼睛—慧眼来看,空掉自己的身体,甚至一切。眼、耳、鼻、舌、身、意接触时不会乱动,看清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执著,我们的心就能放下诸行,永远在平常心中。

  身、心皆安住在“空”中

  现在让我们来观察“空”。人能生存是因时常安住在“空”中,但我们不知道“空”,就像我们吃饭之后,还不知道这些食物叫什么名字。假如没有“空”的地方,身体就不知道要住在哪里,甚至一切东西也没有安住的地方,所以“空”接受一切并让一切得以安住。

  看看这身体如何生活在“空”中?假如母亲的肚子不空,我们就不知道住哪里;整个身体若不空,不能容纳各种器官;血管必定是空的,血液才能循环;鼻子必须有空间才能呼吸,不然立刻就会死亡;耳朵也要有空间,否则就听不到声音;如果肚子不空,食物吃进去要放在哪里?这教室若不空,我们就不可能在这里座谈了;马路如果不空,我们也不能开车到这里来;煮饭的锅必须空,我们才能煮饭;假如水不空的话,我们无法将它喝进嘴里,也不能拿来冲凉;假如食物不空,我们不能咬碎吞进肚子里,所以我们的身体时常安住于“空”中。

  生命可以生存下去,是因为我们的心安住在“空”中。有人以为内心永远有烦恼,所以他不认为心安住在“空”中。另外也有人认为心本来就安住在“空”中,烦恼只是偶尔生起,扰乱我们的心罢了。其实我们的心原本就已经“空”,但由于我们产生各种烦恼,心就不再“空”了。

  大家看看自己的心,现在有没有嫉妒别人,喜欢或讨厌某种东西?目前的心是不是中性的?举例出来说,假如现在突然有个人跑进来,用粗戾的语言责骂我们,若有人具足智慧保护心,心就能安住在本来的“空”中,若有人对那人生起嗔心,他的心就不“空。这股情绪可能持续一两年,虽不常生起,但当缺乏智慧或失去正念时,嗔恨又再生起,心仍然在苦恼中,这是自己可以证明的。

  修行空观秘诀—别听信别人

  修行时要结合戒、定、慧,心才可能“空”,缺少任何一个是不可能的。小心谨慎就是戒,专注就是定,观察思维就是智慧。如现在大家很谨慎地听,这就是戒律;很细心、专注地听,就是有定力;听时观察、思考它,就是智慧,如此我们的心当下就“空”了。假如我们没有修行戒、定、慧,心就不“空”,愈听就愈乱,愈听就愈不懂。

  修行空观的秘诀—别听信别人,心自然就会常在“空”中。但假如认为什么都不听,就会生起顽空,这是会出问题的。我们必须遵守这社会上所制定的许多规律,假如不随着去做,心会因此混乱,如泰国比丘来到台湾,若不遵从这里的规矩,相信会产生很多问题,心就无法“空”了。

  佛陀在《噶拉玛经》里有十种教导,它说明当我们听到任何一种说法应该持有的态度。这部经是为那时印度的某个种族而说的,他们住在噶拉玛村,每个宗教导师会经过这地方,而他们都很坚持自己说的才是究竟,别人的不究竟,噶拉玛人就很迷惑,不知要相信谁,所以佛陀就跟他们宣说《噶拉玛经》:

  一、不可因为他人的口传、传说就信以为真。

  二、不可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

  三,不可因为传闻就信以为真。

  四、不可因为宗教经典、书本就信以为真。

  五、不可因为根据逻辑就信以为真。

  六、不可因为根据哲理就信以为真。

  七、不可因为符合常识、外在推测就信以为真。

  八、不可因为符合自己的预设、见解、观念就信以为真。

  九、不可因为演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

  十、不可因为他是导师,就信以为真。

  总结:不可听信别人,但要听信自然定律,因缘法则—无常、苦、无我。

  经典不是不可相信,而是我们要在学习后去修行,看看是不是可以止息烦恼。假如可以止息烦恼,它就可以相信,假如不能止息烦恼,就不要去管它,因这部经会使我们更加迷惑。

  为什么说不要听信别人?因为他们所说的并不真实,都是假名、假有。且看看达摩祖师如何宣扬空,他闭关在山洞里九年,什么都不说。慧可向他求法不得,最后砍掉手臂表示虔诚求法的信心,他告诉达摩禅师说:“我心不安,请求师父帮助。”达摩就说:“你把心拿出来,我帮你安。”慧可当下就开悟了。因为心本来就是“空”的,是我们组合、造作出来的,我们相信外在的语言,心才会很迷惑。

  举例来说,有些人说盐是咸的,我们必须去吃盐,真正感觉是咸的之后才相信它。这样我们就不是相信那个说的人,而是我们相信盐里面所具足的咸味,同时这种咸味很难解释给别人知道,谁吃到盐,他就感觉到咸,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觉。我们的心会混乱,是否因相信别人,忘掉无常、无我,而制造出很多问题,你们应该自己去观察。

  在禅宗里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小姐和某某男士发生关系而怀孕了,父亲问她那孩子是谁的,她说是师父的。父亲非常生气,带很多人到寺庙去咒骂、诽谤。师父不为自己辩护,只说一句话:“他们这样说的,是吗?”他的心不再起造作,因他不相信别人说的话,而使心常在“空”中。直到这位小姐生下孩子,父亲把孩子带到寺院丢给师父,他愤怒地说:“你使他生下来,你就抱去养!”师父仍然说:“他们这样说的,是吗?”就把孩子收下抚养。而那小姐因造恶,心常苦恼,最后受不了内心的折磨,向父亲坦承那孩子是跟某位男士生的。她的父亲大吃一惊问:“为什么你要说是师父的?”小姐回答:“因为我害怕父亲会杀死那个人,那我就变成寡妇了,我相信父亲最尊敬师父,不敢杀死师父,所以我便说是师父的。”这父亲到寺院跟师父道歉,师父仍然只说那句话:“他们这样说的,是吗?”

  这是很特别的修行法,它使我们接触一切事物,而心却在“空”中。

  不是什么,不成为什么

  佛陀如何安住“空”中?有个婆罗门问佛陀:“你是不是天神?”佛陀回答说:“我不是,也不成为天神。”“你是不是人类?”佛陀说:“我不是,也不成为人类”;“你是不是梵天神”;“你是不是乞丐?”佛陀说:“我不是也不成为乞丐。”婆罗门迷惑地站着反问佛陀:“你到底是什么啊?”佛陀说:“婆罗门!我不是什么,也不成为什么。”

  那就是一个清净的“空心”,只做好自己的责任而已。佛陀一生都在尽社会的责任,到处度化众生,不要求任何回报;也修行以尽身体的责任,如必须要吃饭、洗澡、大小便;他宣扬佛法以尽嘴巴的责任;而于菩提树下成道时,佛陀的内心已经“空”了,完全结束内心的责任。佛陀常说:“不是什么,不成为什么。”因为在空性里我们不可能成为什么,没有实体,那就是本来的心。

  有个婆罗门名叫莫格纳,他非常怕死,前来问佛陀:“要怎样脱离死?要怎样超越死?”佛陀说:“莫格纳!你必须要有智慧,看到一切是空的,除掉内心‘我是这样’、‘我成为这样’感觉,就可超越死了,死神不会找到这些看到世间‘空’的人。”莫格纳当下看到法的真相,心就“空”了,解脱成为阿罗汉。

  “空心”就是一颗“不是什么,不成为什么”的心,但外在还是随缘,以便在社会上做好责任。当佛陀进入这个真理之后中,佛陀跟谁生活在一起都没有问题,甚至有些时候吃三个月的马麦、有时剩下的食物,但他“不是什么,不成为什么”,心常在空性中,佛陀就会说:“阿罗汉的境界没有高也没有低,全是一片清净,他的内心已不再攀缘、造作,因为已空掉一切了。”

  举例来说,身体是中立的,要这身体“是什么”或“成为什么”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正专注地听,不感觉我是什么、我将成为什么。等一下妈妈来找我们,我们就成为孩子;哥哥、姊姊来找,我们就成为弟弟、妹妹;老师来找,我们就成为学生;学生来找,我们就成为老师。实际上,我们“不是什么,也不成为什么”。所以心必须安住在其上,这就是阿罗汉的心—空心。

  有些人嘴巴受持阿弥陀佛的名号,但内心不知道阿弥陀佛是什么;有些人希望死了以后到极乐世界去。我问各位,如果现在你们没有跟阿弥陀佛住在一起,死了之后,阿弥陀佛如何接受你们?假如现在我们跟阿弥陀佛住在一起,死了我们就可和阿弥陀佛住在一起。所以不论我们做什么都好,要有一个感觉—“我不是什么,也不成为什么”,只是做好责任,以“空心”承担一切责任,心就不会再挂念、紧张或忧悲苦恼了。所以把“不成为什么”挂在心中,去哪里都会跟阿弥陀佛在一起。

  如何掌握“我”与“无我”的关系

  是“我”坐在这里吗?

  “无我”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它跟“空”所不同的只是名字,因“无我”没有一个实体,它就是“空”。

  一般人对“我”的见解有两种:一种是“常见”,认为有个实体—“自我”,现在有“自我”,死后也有个“自我”。另一种则是“断见”,认为现在和死后没有“自我”,于是就不接受善恶,也不相信有生死轮回。这样主张“有我”的人生就跟主张“非我”的人争吵。而佛陀的观念是中立的,他看清楚“无我”,不跟任何人争吵。

  “无我”就是没有实在的主体,我们接受自己及这世间一切,但要清楚它没有一个实质的“自我”。如我们坐在这里,大多数的人都会坚持:“我坐着”,但经过训练的人,他们认为坐着也是“无我”,因为等一下就会起来。我们时常感觉我坐、我站、我走、我动,这种“我”的感觉要改为—不是我坐、不是我站、不是我走、不是我动。如此念念不忘,才以进入“无我”。假如还感觉坐是“我”,站是“我”,感觉是“我”,你们的心就不是“无我”。假如我们问:坐着是谁?是身体在坐或者“我”在坐?感觉的是“我”,还是心在感觉?头有“我”吗?手有“我”吗?脚、心脏、耳朵、鼻子有“我”吗?这些都没有“我”,那么我在哪里?实际上没有一个“自我”。

  由于大自然因缘条件和合,有地、水、风、火、空、识六大,我们就执著有“我”、“我所”,因此心就不“空”了。我们的嘴巴可以照样说有“我”,是“我”,但内心要知道是“无我”,无论想或做都不可以有“我”的感觉。

  什么是“生”?什么是“死”?

  佛陀教导我们须以三个原则思维苦:一、它是真正的问题;二、它能被我们看到且能被证明;三、它能透过我们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假如不属于这三原则的问题就不要去管它,假如我们去注意它,我们的心将去造作,陷入痛苦之中。

  佛陀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字—生、死,假如不明白生、死,我们就无法明白佛陀的真理。佛陀开悟时感觉没有一种语言、文字可以把他所知道的表达出来,因为那是个人内在的体验,所以他就借用已在社会上应用的语言—生、死,表达出内心的感受。现在我们就用上述三个原则来思维生、死。

  一般人认识的“生”,指的是从母亲的肚子生出来。当从母亲肚子生下来时,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就没有任何问题,所以也不会有问题;最后这“生”的过程是不是在你生下来时就结束了呢?显然“生”的问题在生下来时也解决了。所以母胎的“生”是不苦的,因它不是真正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死”。每个为了解说死亡的人都还未死,听的人也都活着,他们只是用一些分析来解释,其实听者、讲者都仍在黑暗中搜索,人可以看到他自己死吗?死了还可以避免死吗?躺着的尸体会有苦恼吗?真有轮回吗?佛教因人的智慧不同而有适应根机的教法,如基本的道德,教人止恶行善—假如这一世做好,下一世就出生在善趣;假如这一世为非做歹,下一世就出生在恶趣。每个宗教都有这样的教法,但那轮回不知要在何时结束。佛陀就是因对生、老、病、死有疑问而出家,若光明能解除黑暗,生、老、病、死到底要用什么解除?他到处去跟当时的宗教导师们学习,也没有一个人能给予答案,最后他自己顿悟了“无常”、“无我”的真理,当时佛陀就说:“假如有谁和我成为法友,他就不再生、老、病、死了。”

  解除内心的生死轮回

  有个茶帝比丘原来是婆罗门,他原有的见解还未消除,就向居士说人死有个识从身体离开而到外面投胎,佛陀便问:“什么是从前世到今世的识的起因?什么是今生的识的起因?什么是今世到来世的识的起因?”他都不能回答,因为他听信以前所说的—人死后离开身体去轮回,这是一般人的见解。我们无法看到自己死,而且我们也还没有死,更不能避免死,所以这不是佛陀所要教的。

  佛陀所教的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识有因缘就生起,刹那生灭,它是无常、苦、无我的。如眼识生起就必须要眼睛接触物体,当眼睛看到这种景色时,就生起喜欢、讨厌,它使我们的心起了各种造作而产生苦,这是自己可以看到,可以解决的。这六种识我们有办法去避免、解除或禁止它生起,其他的识就没有问题了,因为假如不能保护这六识,每一识都会带来苦恼,假如能控制这六识,现在就不苦了,来生能控制或解决它,那也不会苦。这就是佛陀自己开悟的识。

  至于别人所说的常见、断见的识,佛陀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谁要去相信都好,如能熄灭烦恼就是对的,不必浪费时间争吵;因为我们的问题在苦或不苦罢了,有和没有不是问题,我们争来争去就生起苦了。佛陀说一切事物没有实在的“自我”,只跟随自然的定律生灭,所以,以后你们不必跟别人争吵这一方面的问题。至于死后识从身体离开到外面投胎,这种教导是为根基浅的人而说,使他们接受善恶果报轮回,就不会做恶,但相信这种识的人还是会担心现在与未来,烦恼依然不断。假如我们能真正知道“无我”的真理,我们的心就停止造作而完全止息烦恼了。

  由三个原则来看,一般所讲的“生”其实不是佛教所要探讨的问题,佛陀的“生”指的是内心的感受—有“我”或“我所”的感觉。内心有烦恼就会产生痛苦,这痛苦是自己可以看到、解决的。佛陀所说的“死”,其实指的也是内心的感受,佛陀认为人有苦恼就等于是个死人,他的心起造作就是死人,生起喜欢或讨厌的情绪就是死人,因为他的智慧已经死了。身体会老,假如内心没有苦恼就不老,因内心不起造作;身体的病痛是顺自然律,是无法解决的,但心理的病痛可以解决。第一位解除烦恼的人是佛陀,佛陀内心没有烦恼,不再继续“生”了,他一直安住在“空”中。

  身体的生死我们不能避免,自己也看不到,更无法解除,但是内心的生、老、病、死轮回是自己可以看到、可以解除的。佛陀的心已不再生死轮回,至于身体就随着因缘解决它,因它是因缘的组合—无常,无我、空。一切都是无常的,法谁作谁得,让别人帮助我们是不可能的,去祈祷也不可能,必须要用个人的醒觉心,智慧来修行。

  —讲于香光尼众佛学院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