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庄春江: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六、念佛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5日
来源:   作者:庄春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庄春江: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六、念佛

 

  十六、念佛

  念佛,是净土法门中,相当普遍的修行法。这种方法,最早,还可溯源到《杂阿含经》。

  从了解《阿含经》中,念佛、礼佛与供养佛的含义,也可以有所温故而知新的吧!

   138.汝等当行于旷野中,有诸恐怖,心惊毛竖,尔时,当念如来事:谓如来、应、等正觉,乃至佛、世尊。又念法事:佛正法、律,现法能离炽然,不待时节,通达亲近,缘自觉知。又念僧事:世尊弟子,善向、正向,乃至世间福田。如是念者,恐怖即除。

  过去世时,天、阿须轮(阿修罗)共斗时,天帝释告诸天众:汝等与阿须轮共斗战之时,生恐怖者,当念我幢,名摧伏幢,念彼幢时,恐怖得除。(杂‧九七二)

  ※在阿含经中,念佛、念法、念僧,早先是被用来作为去除恐怖的,有稳定情绪的作用。其所念的,隐隐然是归于以「法」为主的喜悦与依靠,而不在表面上的佛与僧。

  除了佛陀(意思是觉悟者)的称呼外,在《阿含经》中,尚有十个称号,分别展现着佛陀的德行,称为「佛陀十号」的。这「十号」分别是:

   1.如来:或译为如去,意思是如实地来,或如实地去。引伸为能如实地知法、说法者。

   2.应:或译为应供、阿罗汉,意思是已断除烦恼,值得被供养者。

   3.等正觉:或译为正遍知、三藐三佛陀,是依四圣谛而觉了一切法的意思。

   4.明行足:明,是消除了无明。行,是行为。足,是圆满成就的意思。

   5.善逝:或译为好去(能完美的去逝者)、好说(善于说法者)。

   6.世间解:了解世间实相者。

   7.无上士:没有比他更好者。

   8.调御大夫:善于调教者。

   9.天人师:天界、人间的老师。

   10.世尊:或译薄伽梵、众佑。是具有德威,值得尊敬者。

  从忆念「佛陀十号」的含义,而获得修行上的帮助,是《阿含经》中,念佛的用意。

   139.念如来、应所行法故,离贪欲觉、离瞋恚觉、离害觉,如是,出染着心。何等为染着心?谓五欲功德。

  于此五欲功德,离贪、恚、痴,安住于正念、正智,乘于直道,修习念佛。(杂‧五四九)

  ※如同念佛,念法、念「初果向」以上的八种圣者(四双八士僧)、念戒、念施法、念天德,佛陀说,这是六种「出于苦处,升于胜处」,可以让人们离苦恼;灭忧悲,得如实法的修行方法。

  这是将包括念佛等「六念法」,进一步由去除恐怖,稳定情绪的平抚作用,提升为自身的砥励与观照,而成为离贪欲、瞋恚、害心、染着的修行方法。这样的方法,是从一般大众比较容易接受的方便法教起,但又不忘再引导人们,继续深入趣向解脱道的典型。

  只有引导趣向解脱,方便法才发挥了功效,才有意义!

   140.云何修行念佛?

  正身正意,结跏趺坐,系念在前,无有他想,观如来形,未曾离目。已不离目,便念如来功德:如来十力、四无所畏、颜貌端正,视之无厌、戒德成就,清净无瑕、三昧未始有减,已息永寂,而无他念、慧身智无崖底,无所罣碍、解脱成就,诸趣已尽,无复生分。(增‧一一)

  ※从集中精神,将如来的形体看个仔细,让如来的形影,活生生的留在脑海里,这是念佛的第一步了。

  达到这个程度后,接着,还要想念着佛陀的成就,例如佛陀有十种特殊的过人能力(十力,《杂‧六九六》),四无所畏(《增‧二四○》)等。

  念佛,当以思惟佛陀的成就,由仰慕而激发效法为主。

   141.善业以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

  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增‧三二二)

  ※佛陀从三十三天回来了,佛弟子们竞相以能成为第一个礼佛者为荣。其中,尊者优[金+本]华色比丘尼,就以现神通,将自己化成转轮圣王的方式,来赢得大众的让路,而成为形式上的第一个礼佛者。

  在此同时,尊者须菩提,正在远处的耆阇崛山中缝衣。想到佛陀即将回来,也打算放下手上的缝衣工作,前往礼佛。但就在他挪动身体,跨出右脚时,想到︰如来的形体,是什么呢?眼、耳、鼻、口、身、意吗?往见的礼佛者,又是什么呢?地、水、火、风的哪一种呢?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我、无命、无人、无造作亦无形。世尊不是说,若欲礼佛者,皆悉观无常;当观于法空;当计于无我吗?想到这里,尊者须菩提,实质上已经礼佛完毕,又坐下来继续缝衣了。

  念佛亦同礼佛,当以念空义--无常、缘起为贵。

   142.如来语阿难:人能受法,能行法者,斯乃名曰供养如来。云何名供养?受法而能行。阴、界、入无我,乃名第一供。(长‧二)

  ※佛陀入拘尸城,在末罗双树间,准备入灭。当时,在双树间所有笃信佛法的鬼神,都以非时花,布散于地,供养佛陀。佛陀因此而教导阿难说:真正的供养,是在实践佛法;

  最佳的供养,是在五蕴、六界、六入--我们的日常身、心活动中,去体会无我,实践无我。

  念佛,何尝不也是这样吗?

返回目录

---------------------------------------------------------------------------------------------------------

更多庄春江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