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后分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5日
来源:   作者:无著论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无著论师释:宝性论新译 后分

 

  甲 造论利益

  【释论】下来偈颂,说彼对前述四种法已生信心者种种利益。

  l

  如来藏与证菩提 佛功德及佛事业

  此唯佛自证境界 纵清净者不思议

  2

  智者深信佛境界 能得无量佛功德

  证不思议无上乐 其善胜于诸有情

  3

  日日珍宝作供养 十方佛土尘沙数

  不若受持一句法 所获功德胜施者

  4

  深持戒律无量劫 身语意业皆清净

  不若受持一句法 所获功德胜持戒

  5

  入禅定焚三界毒 已胜梵天临解脱

  不若受持一句法 所获功德胜禅定

  6

  布施唯能得乐果 持戒唯生善趣中

  禅定能除烦恼苦 二障非智不能除

  【释论】上来偈颂,以如下九颂释之——

  7

  佛性所在及所转②佛之功德及义成

  如是四法佛境界 一切道种智所证③

  8

  若然智者具深信 知此如来藏为有

  即以信力生功德 成就如来能速证

  9

  于彼不思议境界 若能虔诚具深信

  能证人人都如我④即能生起此功德

  10

  智者生起之功德 于欲精进念定慧

  诸善心所能具足 菩提心即常生起

  11

  以菩提心常现前 名为不退转佛子

  无上功德由是成 究竟清净到彼岸⑤

  12

  所谓无上功德者 即前五种波罗蜜

  三轮体空离分别⑥对治烦恼得清净

  13

  布施功德得福报 持戒功德入正道

  忍辱禅定由定生 精进则遍于五度

  14

  若于三轮生分别 此即名为所知障

  若执贪等为实有 如是即为烦恼障

  15

  若无般若波罗蜜 前五功德不除障

  是故般若最为胜 至要为闻般若法

  乙 如何造论

  16

  依圣教量及因明 我已详说此论藏

  究竟清净愿能证 且为具信生功德

  【释论】下来说依何义造论——

  17

  譬如得灯得电光 得摩尼宝得日月

  如是具眼能见境 我即依此而造论

  18

  我依世尊放光明 照见法义及句义

  照见所说般若法 及陀罗尼如电射

  【释论】下来说所释(圣教)为何——

  19

  所说皆依佛教法 能除三界诸烦恼

  且示大乐寂静道 非此即为外道说

  【释论】下来说须如何对待本论——

  20

  须心专注不散乱 自主遵从佛教法

  是能导入解脱道 视之如同佛所说

  【释论】为防疑谤(此法义),故方便说下偈颂——

  21

  世无智慧胜佛者 亦无如实知法智

  故于佛说勿生疑 否则谤圣及坏法

  22

  具惑无明故贬佛 抑且污染所说法

  是故不应执妄见 污衣不染净衣染

  【释论】下来偈颂说疑谤之因——

  23

  无智不信及憍慢 轻忽或执不了义

  贪求恭敬与供养 或则但执一己见

  24

  乐于亲近谤法者 而却远离善知识

  于此法义信不足 由是疑谤圣者法

  【释论】于疑谤果,说下偈颂——

  25

  怨家蛇火与雷电 智者无畏畏失法

  彼等但能断人命 而非令堕无间狱

  26

  近恶知识出佛血 杀害父母及圣者

  破僧等罪法可解 谁能解救谤法者

  丙 发愿回向[1]⑦

  27

  我已释七金刚句 三宝清净如来藏

  无垢无上菩提道 佛之功德与事业

  28

  愿以功德普回向 见阿弥陀无量光

  于佛愿开离垢眼 无上菩提愿成就

  【释论】前诸偈颂,以下来三颂总说——

  29

  何因造论如何造⑧依何义理而释义⑨

  何者是为了义法⑩于四颂中已宣说

  30

  二颂说清净方便(11)二颂说疑谤之因(12)

  余下二颂则宣说(13)疑谤正法之果报

  31

  于无量寿坛城中 于法不动成正觉

  法义能成此二果 此于结颂已宣说(14)

  上来说于七金刚句具信利益第五品竟。无上大乘论藏说不变佛性圆满[2]。

  造释论者结颂云[3]——

  已释大乘无上法 愿获功德不思议

  愿我以及诸有情 皆成无垢宝法器

  圣无著论师释圣弥勒造大乘无上续论圆满。

  译者结颂云——

  末法憍慢偏见多 故谤大乘甚深法

  此译愿能生功德 回向谤者令生信

  中岁流离遇法王(15)蒙示甚深中观见(16)

  垂老避地图麟都(17)愿此深法能二利

  西元一九九六年岁次丙子六月初一日于晨曦光明中翻译圆满。

  【译注】

  ①智,即般若(prajna)。受持本论法义,为生般若因,故较布施、持戒、禅定诸波罗蜜多为胜。

  ②佛性所在,即如来藏;所转,即由污染转为清净。

  ③义成(Siddhartha),即能成就一切善事。释尊为太子时,即以此为名。

  ④一切有情皆具如来藏,是故“人人如我”。

  ⑤即波罗蜜多(paramita)。故下言五种波罗蜜多(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精进。

  ⑥三轮体空,以布施为例,即无施者、受者、所施之物等分别。

  ⑦此段藏本无,依汉译补入。但恐非原颂。

  ⑧论颂16。

  ⑨论颂17及18。

  ⑩论颂19。

  (11)论颂21及22。

  (12)论颂23及24。

  (13)论颂25及26。

  (14)论颂27及28。

  (15)宁玛派敦珠法王无畏智全刚(H.H.Dudjom Rinpoche l904—1987)。

  (16)即内大中观——如来藏,亦即大圆满见。

  (17)TorontO。

  校勘说明

  本论翻译,主要依据——

  Theg pa Chen po rgyud bla mahi bstan bcos rnam par bsad pa(奈塘版)(意译标题,即《大乘无上续论释》。此非原题,然通行皆如此。)

  此为西藏后弘期俄译师智具慧(Blo-ldan ses-rab 1059-1109)所译,故应可靠。

  于校勘及注释时,简称“藏本”或“藏译”。

  译时用以对勘者为——

  《究竟一乘宝性论》,后魏中印度三藏勒那摩提(Ratnamati)译。

  所用对勘本为支那内学院《藏要》本;及《大正藏》本(No.1611)。

  简称“汉本”或“汉译”

  E.H.Johnston及T.Chowdhury曾据中亚细亚所发现的本论梵文断片,及由Rahulu Samkrtyayana在西藏发现的两个梵文抄本,整理而成一书,名为——

  The Ratnagotravibhaga Mahayottavatantra sastra(patna 1950)。

  其后日本学者高崎直道(J.Takasaki)据之整理翻译成书,名为——

  A study on the Ratnagotravibhaga(uttartantra)

  列为罗马东方丛书第卅三卷(Roma l966)。

  简称为“梵本”。

  此外,曾参考下书——

  (1)E.Obermiller,The subhime science of the great vihcle to salvation,Being a manual of Buddhist Monism(Aota orientalia IX-3,4

  1931)

  (2)Ken & Katia Holmes ,The Changeles Nature(所据为噶举派传承,Karma Drubgyud Darjay Ling 1985)

  (3)S.K.Hookham,The Buddha within(所据为觉囊派传承,Suny 1991)

  汉译颂数与梵藏本不同,且时有开合,此则于【译注】中说明,以便读时对照,不列入校勘记。——译者

  校勘记

  序分

  [1] 梵本:“敬礼圣金刚萨埵”

  汉译列为《教化品第一》,有十八首偈颂:

  我今悉归命 一切无上尊

  为开法王藏 广利诸群生 1

  诸佛胜妙法 谤以为非法

  愚痴无智慧 迷于邪正故 2

  具足智慧人 善分别邪正

  如是作论者 不违于正法 3

  顺三乘菩提 对三界烦恼

  虽是弟子造 正取邪则舍 4

  善说名句义 初中后功德

  智者闻是义 不取于余法 5

  如我知佛意 坚住深正义

  如实修行者 同取于佛语 6

  虽无善巧言 但有真实义

  彼法应受持 如取金舍石 7

  妙义如真金 巧语如瓦石

  依名不依义 彼人无明盲 8

  取自罪业障 谤诸佛妙法

  如是之人等 则为诸佛呵 9

  或有取他心 谤诸佛妙法

  如是之人等 则为诸佛呵 10

  为种种供养 谤诸佛妙法

  如是之人等 则为诸佛呵 11

  愚痴及我慢 乐行于小法

  谤法及法师 则为诸佛呵 12

  外现威仪相 不识如来教

  谤法及法师 则为诸佛呵 13

  为求名闻故 起种种异说

  谤法及法师 则为诸佛呵 14

  说乖修多罗 言是真实义

  谤法及法师 则为诸佛呵 15

  求利养摄众 诳惑无智者

  谤法及法师 则为诸佛呵 16

  佛观如是等 极恶罪众生

  慈悲心自在 为说法除苦 17

  深智大慈悲 能如是利益

  我说不求利 为正法久住 18

  [2]梵本作dhatu,汉译为“性”即据此。

  [3]汉译缺此句。梵引经名《Drdhadhyasayaparivarta》;藏引作《Lhag pahi bsam pabrtam pahi lehu》。

  [4]梵本有引经名。汉藏均缺。

  [5]汉译缺经名。

  [6]同[4]。

  [7]同[4]。

  正分第一品第一金刚句

  无

  正分第一品第二金刚句

  [1]“此中……”句,唯汉译作“离者,偈言”,梵藏本均无,因加入此句文义较明,故据之改写。

  [2]本偈汉藏译均意同。唯梵本仅用viragita一词,如是则为“灭烦恼为灭道二谛所摄”之意,无“灭谛离烦恼,道谛离烦恼因”之分别。

  [3]梵藏本未说经题。

  [4]同[3]。

  [5]一如性,依梵本eka dhatu、藏本Khams gcig译。

  [6]梵本无此句。

  [7]汉译作“一切种智”,误。

  正分第一品第三金刚句

  [1]汉译无此句。

  [2]汉译缺此颂。

  [3]列举菩萨十胜,唯汉译有此,梵藏本皆无。

  [4]此颂汉译改为长行,梵藏本则为偈颂。

  正分第一品总说三宝

  [1]此段唯汉译本有之,梵藏本皆缺。

  正分第一品总说四不思议界

  见【译注】

  正分第一品第四金刚句

  [1]梵汉藏本结构大异。

  楚本以28偈开始,即迳接27偈作为释颂,然后为“世尊说—切有情……”一段释论,至“下来将广说”止。本节即结束。

  汉本先有一段“论曰”然后出27偈。复接大段释论同梵本,唯多一句“如偈本言”,于是出28偈。——唯却将29偈迳接28偈,不分章节。亦无“经中复有余义……”句。

  藏本初同汉译,但将释论分为两截,中间插入28偈。

  比较起来,梵本结构循规蹈距,唯汉译亦必有所据,可能当时梵本即如此,故藏译同之。梵本则已经后人改动。故今依汉译。

  [2]汉译失此句。

  [3]此依藏本。梵译则为“以真如自性一味”;汉译全缺此说别相一段。

  [4]汉译无“如是……”句。藏梵本皆有。唯梵文整理本误将此分为一类,与谤解脱者相对,故即误为“堕入前类”(即堕为这解脱者),误。

  [5]汉译无此句。梵本作唯依Samyaktva niyama定法。藏译为yandagpar nespanid。皆指拘谨于小乘教诫。

  [6]汉译无“是故经言……”一句,然而却多出“偈言”至“佛唯不记不答”一大段。而梵藏本皆同。此决非汉译增删,故勒那摩提译师所据者必为另一梵本,不同藏译所据。

  [7]汉译,“如来得无上佛性”改为“广大如法界”。此与梵藏本涵义不同。以梵藏本较胜,故据之。

  [8]汉译将此两颂译为长行,融入释论中。

  [9]汉译无“世尊见一切……”句及此颂。

  [10]梵本三种分别行相,谓凡夫非真实见、圣者真实见、如来证究竟清净;藏本则作:凡夫污染、圣者有染有不染、如来究竟清净。今依汉译,因其意与梵本同。

  [11]梵本将51偈颂误为论颂,与以下十四颂连接,又缺去藏译中“论中以十一偈……”一大段。汉译则此段长行作为偈颂,且共分为十五偈,故云——

  十一偈及二 次第不净时

  烦恼客尘过 第十四十五

  于善净时中 过恒沙佛法

  不离脱思议 佛自性功德

  本际中间际 及以后际等

  如来真如性 体不变不异

  为方便计,依藏本译。唯藏本将第一偈亦列为说不净境界之不变不易,译者则将之列为“总偈”

  [12]汉译此处作三颂,参【译注】(23)。

  [13]由69颂至78颂,汉译全缺。

  [14]汉译失“证觉即自然同时离烦恼习气”义。仅云:“所证一切法,觉一切智,及离一切智障烦恼障习气”。如是,即令“不空如来藏”之定义不明。不空如来藏与空如来藏的分别,即在于前者法尔(自然)离垢,而后者则须藉修定之力。

  [15]汉译多一颂——

  一人不在者 示现少一行

  王像不成者 空智不具足

  [16]此段引《宝鬘经》乃据汉译加入,令读者易明其喻。——汉译未引经文,却转述经中所说。梵藏本皆无此一段。

  [17]由97颂至127颂,汉译缺。然于《教化品第一》中,则具足诸颂,共成五十四偈。由此可见,汉译所据梵本,可能为初期增订本。其后始依次编入本论。

  [18]汉译此处编次与梵藏本皆不同——先出两颂约与128、129两颂相当。然后有释论一段,谓先说四偈,复以五十四偈广说譬喻。于是出二论偈二释偈云——

  华蜂糩粪秽 地果故坏衣

  贫贱女泥模 烦恼垢相似

  佛蜜实真金 宝芽金像王

  上妙宝像等 如来藏相似(以上论偈)

  华蜂等诸喻 明众生身中

  无始世界来 有诸烦恼垢

  佛蜜等诸喻 明众生身中

  无始来具足 自性无垢体(以上释偈)

  于此四颂后始引“经言”。复云——“云何自心染?依自心染有九种譬喻应知。偈言”,然后出131偈。

  [19]汉译缺此偈。

  [20]汉译此处,误将所引《经庄严论》偈颂、与149释颂混同为一,视为引偈。

  [21]参【译注】(59)。

  [22]汉译较梵藏本多一偈颂,即于二偈之间,加入一颂曰——

  声闻辟支佛 如无眼目者

  不能观如来 如盲不见日

  且又将后一颂(“唯具无边智”)分为两颂。

  [23]藏译编号至168颂,而梵本则只编至167,其藏译第84颂,梵本作引偈而不编号,故有一目之差。

  [24]汉译各品皆无此结句。梵本则作——分别宝性大乘无上续论及其总摄根本颂义理释论,如来藏第一品圆满。

  正分第二品第五金刚句

  [1]梵藏本此论偈皆未能总括离垢真如八种义,故依汉译加入“相应”,相应即是“功用”,即为与因相应之功德。

  [2]梵藏本皆略言“不可思议等”,如是概括十五功用。汉本则作“彼义相应义,一切诸功德,不思议应知”。今为便读者,迳改译为“依十五功用”,而于注(14)详述之。

  [3]梵本作——分别宝性大乘无上续论说证菩提第二品圆满。

  正分第三品第六金刚句

  [1]梵藏本皆无“如《陀罗尼自在王经》所广说”句。

  [2]汉译结构与梵藏本皆不同——先次第出论偈说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相,然后出释颂27,始分别列论偈说四喻(7、10、16、26),且各有释偈分别附后(此即29至39偈)。与梵藏本尽出论偈,然后并列各释偈不同。此亦汉译所据梵本不同今传梵本之证。

  [3]汉译于此处有一偈——

  冲过无慈心 不共他无心

  故说杵狮子 空中水月喻

  此偈略同28偈(藏译则无此偈)。故或可视为此即28偈之异文。

  [4]梵本结句云——分别宝性大乘无上续论说佛功德第三品圆满。

  正分第四品第七金刚句

  [1]由此处起,汉译排列与梵藏本皆不同。如此处即分为十六偈。复出论偈13(“帝释妙鼓云,梵天日摩尼,响及虚空地,如来身亦尔”),然后即接十九释偈。(参[2])

  [2]汉译接13偈后,有一段文字值得注意——

  “依此一行修多罗摄取义偈九种譬喻。自此以下广说余残六十六偈应知。又复依彼广说偈义九种譬喻,略说彼义,及以次第广说如来无上利益一切众生修行究竟,以十九偈解释应知。偈言——”(以下即出十九偈)

  然而于《教化品第一》中,各论偈却具足。此即恰为六十六偈。此或为译者有意省略此六十六偈,避免重复,非所据梵本有缺。此亦如说如来藏九喻之避免重复,但亦极有可能为后人所删。笔者另有专文讨论。至于十九释偈,则略同梵藏本。

  又,此六十六论偈,与梵藏本亦有异。

  [3]此处汉译复有三偈,为梵藏本所无——

  佛声犹如响 以无名字说

  佛身如虚空 遍不可见常

  如依地诸法 一切诸妙药

  遍为诸众生 不限于一人

  依佛地诸法 白净妙法药

  遍为诸众生 不限于一人

  此说谷响、虚空、大地三喻,不知何以置于此处。

  [4]以下释颂,即相当于汉译十九偈颂。

  [5]梵本全九十八颂,且本颂与释颂开合不同,不出校记。

  [6]梵本结句云——分别宝性大乘无上续论及其总摄根本颂义理释论,说佛事业第四品圆满。

  后分

  [1]汉译于此颂前,多一段释论及二偈颂——

  依于说法师生敬重心,故说二偈。

  若人令众生 学信如是法

  彼是我父母 亦是善知识

  彼人是智者 以如来灭后

  回邪见颠倒 令入正道故

  [2]梵本结句云——分别宝性大乘无上续论及其总摄根本颂义理释论,说具信功德第五品圆满。

  [3]梵本汉译均无此颂。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