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贾曾: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八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30日
来源:   作者:贾曾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贾曾:阿毗达磨俱舍论略释记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十八

 

  从此第二。别明业障。就中分六。一明业障体。二明破僧。三明成逆缘。四明加行定。五明罪重大果。六明无间同类 此下第一出业障体者。论云。于前所辨三重障中。说五无间。为业障体。五无间业。其体是何。颂曰。

  此五无间中  四身一语业

  三杀一诳语  一杀生加行

  释曰。初句标也。四身一语业者。杀父。害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此四身业。破和合僧。此一语业。三杀一诳语者。谓害父母。杀阿罗汉。名为三杀。破僧诳语。名一诳语。此四是根本业道也。一杀生加行者。一谓出佛身血。是杀生加行罪。以如来身不可害故。无根本也 问破僧是虚诳语。何缘名破僧。答因受果名。诳语是因。僧破是果。谓因诳语。僧方破故。或此诳语。能破僧故。名为破僧。从用为名。

  从此第二。明破僧。就中分五。一明僧破体及成。二明能破成时处。三明具缘成破僧。四明破二僧别。五明无破法轮时。且第一明破僧体及成者。论云。若尔僧破。其体是何。能所破人。谁所成就。颂曰。

  僧破不和合  心不相应行

  无覆无记性  所破僧所成

  释曰。僧破不和合者。谓僧破体。是不和合性。此不和合。于和合上非得为体。谓僧未破。众共和合。许有圣道。能得入圣。僧被破已失和合性。于和合上有非得生。名不和合。故不和合性。是和合上非得为体 心不相应行。无覆无记性者。此不和合。心不相应。行蕴所摄。是无记性。问既无记性。岂成无间。答如是破僧。因诳语生。诳语是无间故。说破僧是无间果。非无间体。因受果名。故说无间。名为破僧。所破僧所成者。僧破无记。非能破者成此僧破但是所破。僧众所成。

  从此第二。明能破成时处。论云。此能破人。何所成就。破僧异熟。何处几时。颂曰。

  能破者唯成  此虚诳语罪

  无间一劫熟  随罪增苦增

  释曰。初两句明罪体。次一句明处时。后一句明苦增。能破者唯成此虚诳语罪者。能破僧者。提婆达多。成破僧罪。诳语为性。即破僧俱生。语表无表。为此罪体。无间一劫熟者。此必无间。大地狱中。一劫受苦。余逆不必生无间狱。问若造多逆。皆次生熟。如何多逆。同感一生。答颂言随罪增苦增。随彼罪增。苦还增剧。谓由多逆感地狱中多猛苦。具受二三四五倍重苦。

  从此第三。明具缘成破僧。论云。谁于何处能破于谁。破在何时。经几时破。颂曰。

  苾刍见净行  破异处愚夫

  忍异师道时  名破不经宿

  释曰。苾刍者。要大苾刍。方能破僧。必非在家苾刍尼等。见净行者。见谓见行人。非爱行者。净谓持戒者。非犯戒人。以犯戒者言无威故。破异处者要异处破。非对世尊。以诸如来言词威肃对必无能(异处者。谓象头山中。调达在彼。破僧去鹫峰山。北可三四里。佛在鹫峰山也)。愚夫者。唯破异生。非破圣者。以诸圣者。证法性故。有说得忍。亦不可破。前说未得圣者。名愚夫。后说未得忍者。名愚夫。颂言愚夫含此二义。忍异师道时名破者。忍言谓信。信师异佛。信异佛说。于此时中。名破法轮。谓提婆达多。作如是言。我是大师。非沙门乔答摩。我所说五法是道。非乔答摩所说。八支是道。愚痴苾刍信提婆达多是我大师。信彼五法是出离道。正起此信。即法轮破。言五法者。正理云。一不应受用乳等(等取酪生苏。熟苏。醍醐也)。二断肉。三断盐。四应被不截衣服。五应居聚落边寺。婆沙云。一尽形着粪扫衣。二尽形常乞食。三尽形一坐食。四尽寿常居迥露。五尽寿不食一切肉味盐苏乳等。不经宿者。此夜必和。不经宿住。谓日暮时破。至夜三更和。如是名曰破法轮僧。能障圣道轮。名破法轮也。坏僧和合。名为破僧也。

  从此第四。明破二僧别。论云。何洲人几破法轮僧。何洲人几破羯磨僧。颂曰。

  赡部洲九等  方破法轮僧

  唯破羯磨僧  通三洲八等

  释曰。赡部洲者。唯赡部洲。能破法轮。以有佛故。九等者。要须九人。谓八苾刍。分为二众。以为所破。四为正众。四是邪众。能破第九。故众极少。由须九人。等言为明多少亦无限。通三洲八等者。唯破羯磨。通在三洲。有圣法故。极少八人。多亦无限。谓一界中。僧分二部。别作羯磨。故须八人。过此无遮。故言八等。

  从此第五。明无破法轮时。论云。于何时分。无破法轮。颂曰。

  初后疱双前  佛灭未结界

  于如是六位  无破法轮僧

  释曰。初者谓世尊转法轮未久后者。谓佛将般涅槃。此二时中。僧一味故。不可破坏。疱前者。疱谓疮疱。于正戒上。邪戒为疱。于正见上。邪见为疱。疱未起时。名为疱前。要二疱生方可破故(五法是邪戒也。谤八圣非道。是邪见也) 双前者。目连止第一也。舍利弗观第一也。名第一双。未有止观第一双时。名为双前。要彼和僧。法尔由彼速还合故。佛灭者。佛灭度后。无真大师为敌对故。未结界者。无一界中僧分二部故。于上六位。无破法轮。

  从此大文第三。明逆缘。论云。且止傍论。应辨逆缘。颂曰。

  弃坏恩德田  转形亦成逆

  母谓因彼血  误等无或有

  打心出佛血  害后无学无

  释曰。弃坏恩德田者。由弃恩田坏德田故。成无间罪。父母恩田。身生本故。佛及罗汉。名为德田。谓具诸胜德。及亦能生一切有情胜功德故。坏德所依。故成逆罪。问父母形转。杀成逆耶。答颂言转形亦成逆。以依止身一故。杀必成逆。问设有一女人。羯剌蓝堕。余女人收取。置产门中生子。杀何成害母逆。答颂言母谓因彼血言彼血者。本生母也。杀成逆罪。身生本故。虽杀后母。无有逆罪。诸有所作。应咨后母。养汝身故。误等无或有者。无谓由逆罪。拟杀父母。误杀余人。拟杀余人。误杀父母。皆不成逆。等者等取害余人。无有表也。如有一人起一加行。害母及余人。有二无表。表唯有一。唯母上有表。余人上无其表。以无间业势力强故。必有表也 尊者妙音说。有二表。表是积集。极微成故。表微各异。由有表业。他命方断。故必有表。或有者。若害阿罗汉。无阿罗汉想。于彼身上。起定杀心。无简别故。亦有逆罪。故云或有。若有害父。父是阿罗汉。得一逆罪。身是一故。打心出佛血害后无学无者。无者无无间也。此无字通两处。一不起杀心。但起打心。出佛身血无无间罪。二杀后无学。亦无无间。谓杀时。未成无学。将死时方成无学。名后无学也。

  从此第四。明加行定无间。论云。若造无间。如加行定成不可转。为有离染及得圣果耶。颂曰。

  造逆定加行  无离染得果

  释曰。五逆加行。若必定成。中间决定。无离染得果。

  从此第五。明罪重大果。论云。于诸恶行无间业中。何罪最重。于诸妙行世善业中。何最大果。颂曰。

  破僧虚诳语  于罪中最大

  感第一有思  世善中大果

  释曰。破僧罪大者。提婆达多。知法非法。为欲破僧。而起虚诳语。为最大罪。由此伤毁佛法身故。障世生天解脱道故。谓僧已破。乃至未和。一切世间。入道。得果。离染。漏尽。皆悉被遮。习定。温诵。思等业息。大千世界。法轮不转。天人龙等。身心扰乱。故招无间一劫异熟。余四无间。第五次重。第三次重。第一次轻。第二最轻。恩等少故。感第一有思世善中大果者。思是业也。谓感第一有顶业思。于世间善中。为最大果。感八万大劫故。约异熟果。有顶业胜 据离系果。金刚喻定。相应思者。能得大果。一切结断。为此果故。为简此故。说世善言。

  从此第六。明无间同类。论云。为唯无间罪。定生地狱(问也)。诸无间同类。亦定生彼。有余师说。非无间生(解云答也。无间同类。非第二生。即堕地狱。名非无间生。谓通顺后受也)。同类者何。颂曰。

  污母无学尼  杀住定菩萨

  及有学圣者  夺僧和合缘

  破坏率堵婆  是无间同类

  释曰。污母及污无学尼者。杀母罪同类。杀住定菩萨(百劫修相菩萨)。杀父罪同类。杀有学圣者。杀罗汉罪同类。夺僧和合缘(僧资具等)。破僧罪同类。破坏率堵婆(此云高显也)。出佛身血罪同类。

  从此第五。明三时障。论云。有异熟业于三时中。极能为障。言三时者。颂曰。

  将得忍不还  无学业为障

  释曰。若从顶位将得忍位。感恶趣业皆极为障。以忍超彼异熟地故(地狱果是)。如人将离本所居国。一切债主。皆极为障。若有将得不还果时。欲界系业。皆极为障。唯除随顺现法受业(以不还果。受欲现业。故除也)。若有将得无学果时。色无色业。皆极为障。亦除顺现。二喻如前。

  从此大文第六。明菩萨相。就中分四。一明住定位。二明修相业。三明供养佛。四明六度圆。此下第一明住定位。论云。如上所言。住定菩萨。为从何位得住定名。彼复云何。说名为定。颂曰。

  从修妙相业  菩萨得定名

  生善趣贵家  具男念坚固

  释曰。从修妙相业者。谓三无数劫外。于百大劫。修三十二妙相果业。得住定名。此有六义。得名为定。一善趣定。常生人天。非恶趣故。二生贵家定。常生婆罗门。或刹帝利。巨富长者。大婆罗门家(此云豪族)三具根定。于贵家中。常具胜根。无缺减故。四男定。常受男身。不为女故。五念定。常忆宿命。六坚固定。所作善事。常无退屈。谓于利乐诸有情中。他来违逆。皆能堪忍。心无厌倦。如世传有无价驮婆(此云无价奴。不用钱买。名无价奴也)当知此言。目彼菩萨。由久修习无缘(无缘亦起。故名无缘)大悲。任运恒时。系属他故。普观众生。皆摄同已。或常观已。如彼仆使。谓于一切难求事中。皆能堪忍。劳迫事中。皆能荷负。

  从此第二。明修相业。论云。修妙相业。其相云何。颂曰。

  赡部男对佛  佛思思所成

  余百劫方修  各百福严饰

  释曰。赡部男对佛者。修妙相业。唯赡部洲人。觉慧利故。要男子身。已超女故 言对佛者。唯现对佛也。佛思思所成者。此妙相业。观佛超思。思所成摄。余百劫方修者。三无数外。余百大劫。修妙相业。诸佛因中。法应如是。唯释迦佛。精进炽然。能超九劫。九十一劫。修妙相成也。各百福严饰者。三十二相。业各百福庄严。百个善思。名为百福。如修足下平满相。时。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使令清净。次起一思。正牵引彼。后起五十思。令其圆满。譬如农夫先治畦陇。次下种子。后以粪水。而覆溉之。修足既然。余相亦尔。五十思者。谓十善道。各有五思。且初不杀业。有五思者。一离杀思。二劝道思。三赞美思。四随喜思。五回向思。乃至正见。应知亦尔。是名五十思。问何名为一福量。答有说。唯除近佛菩萨。所余一切有情富乐果业。名一福量。有说感大千世界业。为一福量。有说量无边际。唯佛能知。

  从此第三。明供养佛。就中分二。一明佛数。二明所逢佛。初明佛数者。论云。今我大师。昔为菩萨。于三无数劫。供养几佛耶。颂曰。

  于三无数劫  各供养七万

  又如次供养  五六七千佛

  释曰。初无数劫。供养七万五千佛。第二无数劫。供养七万六千佛。第三无数劫。供养七万七千佛。

  从此第二。明所逢佛。论云。三无数劫。一一满时。及初发心。各逢何佛。颂曰。

  三无数劫满  逆次逢胜观

  燃灯宝髻佛  初释迦牟尼

  释曰。言逆次者。自后向前。谓于第三无数劫满。逢胜观佛。第二劫满。逢燃灯佛。第一劫满。逢宝髻佛。最初发心。逢释迦牟尼。发弘誓言。愿我当作佛。一如今世尊。彼佛世尊。末劫出世。正法住一千年。故今如来一一同彼。

  从此第四。明六度圆者。论云。我释迦牟尼。于何位中。何波罗蜜多。修习圆满。颂曰。

  但由悲普施  被折身无忿

  赞叹底沙佛  次无上菩提

  六波罗蜜多  于如是四位

  一二又一二  如次修圆满

  释曰。但由悲普施者。明施也。若时普菩萨施一切乃至眼髓。而无吝惜。但由悲心。非求胜生(人天生也)。齐此布施波罗蜜多。修习圆满。被折身无忿者。明戒忍二也。若时菩萨。被折身支。心无少忿。齐此所修。戒忍圆满。折身不报。净戒圆满。心无忿故。忍辱圆满。赞叹底沙佛(此云圆满)者。此明精进。若时菩萨。勇猛精进。因行遇见底沙如来。坐宝龛中。入火界定。威光赫奕。特异于常。专诚瞻仰。忘下一足。经七日夜。以无怠。净心以妙伽陀。赞彼佛曰。

  天地此界多闻室  逝宫天处十方无

  丈夫牛王大沙门  寻地山林遍无等

  释曰。天地者。天上地下也。此界者。此三千界也。毗沙门宫。此云多闻室。信敬名闻满十方故。逝宫者。大梵天王宫也。外道执彼为常。佛为破彼呼为逝宫。天处者。诸余天处也。非直逝宫等。无有似佛。十方世界。亦无似佛。寻地。寻山。寻林。遍无与佛等也。如是赞已。便超九劫。齐此精进波罗蜜多。修习圆满。次无上菩提者。此明定慧也。金刚喻定。邻次成佛。名次无上。齐此定慧波罗蜜多。修习圆满。于如是四位者。初施位。第二无忿位。第三精进位。第四次无上位也。一二又一二者。一者初施位。一波罗蜜多也。二者无忿位。二波罗蜜多也。又一者。于精进位。一波罗蜜多也。又二者。次无上位。二波罗蜜多也。

  从此大文第七。明施戒修。就中分二。一略明施戒修。二广明施戒修。此下第一。略明者。论云。契经说。有三福业事。一施类福业事。二戒类福业事。三修类福业事。此云何立福业事名。颂曰。

  施戒修三类  各随其所应

  受福业事名  差别如业道

  释曰。施戒修三类者。定名为修。类谓性类。谓施戒修。各别性类也。各随其所应受福业事名者。谓施等三。皆名为福。于中或有是福业事。或是业不是事。或是事不是业。名各随所应也 且初施类中。有身语二业。名福业事。善故名福。作故名业。思所托故名事。事者所依义也 彼身语上。能等起思。唯名福业。善故名福。作故名业。思不自托。故不名事 思俱有法。唯受福名。体非造作。故不名业。思不正托。故不名事。思正托者。谓身语也 戒类既唯身语业性故。皆具受福业事名。准前应释 修类中慈唯名福事。善故名福。慈相应思。托慈为门。而造作故。故慈名事。谓业之事故也 慈俱时思。及俱时戒。唯名福业。善故名福。作故名业。除思戒外余俱有法。唯受福名。差别如业道者。如业道中。谓前七种。是业亦道。贪嗔等三。是道非业。道名通十。业唯前七。今福业事通局亦尔。福名即通。事业不定。此等差别。如业道也。有说唯思。是真福业。福业之事。谓施戒修。以三为门。福业转故。

  从此第二。广明施戒修。就中分三。一明布施。二明戒修。三明法施。第一布施中。复分为九。一明布施。二明施益差别。三明施果别因。四明施福最胜。五明施果无量。六明业轻重相。七明造作增长。八明施制多福。九明果由内心。此下第一明布施者。论云。云何法名施。施招何果。颂曰。

  由此舍名施  谓为供为益

  身语及能发  此招大富果

  释曰。由此舍名施者。由此无贪心。及能发身语。方能舍财物故。无贪等是真施体。谓为供为益者。谓为供养饶益有情。故行施也。身语及能发者。此明舍具。谓身语业。及此能发。名为舍具。言能发者。谓无贪心。及一聚心心所故。有颂曰。若人以净心(无贪心也)。辍已而行施。此刹那善蕴(此有五蕴。能发有四蕴。所发身语。是色蕴也)。总立以施名 准此颂文。故知布施五蕴为体。言施类福者。类之言体。意明此福以施为体。如叶类器。此器以叶为体也。戒修类福。准此应释。

  从此第二。明施益差别。论云。为何所益。而行施耶。颂曰。

  为益自他俱  不为二行施

  释曰。为益自者。为益自身。而行施也。谓未离欲。若凡若圣。及离欲贪。诸异生类。奉施制多。此名自益。招异熟故。制多无益。不受用故。为益他者。为益他身。而行布施也。谓离欲圣。施诸有情。自身无益。于第二生。不受果故。于他有益。他受用故。为俱益者。俱谓自他。为益自他。而行施也。谓未离欲贪。若圣若凡。及离欲异。生施诸有情。自身为益。于第二生。受施果故 于他有益。他受用故。不为二行施者。不为自他。而行施也。谓离欲圣。奉施制多。自不招果。他不受用。俱无有益。唯为恭敬报恩故也。

  从此第三。明施果别因。就中分二。一明主等异。二明主财田。此下第一明主等异。论云。前已总明施招大富。今次当辨施果别因。颂曰。

  由主财田异  故施果差别

  释曰。施果差别。由三种因。谓主。财。田。施。差别故。果有差别。

  从此第二。明主财田。就中分三。一明主。二明财。三明田。此下第一明主。论云。且由施主。差别云何。颂曰。

  主异由信等  行敬重等施

  得尊重广爱  应时难夺果

  释曰。主异由信等者。谓施主异。由有信等七种圣财。差别功德也。一深信。二持戒。三多闻。四智慧。五舍施。六惭。七愧 或有具七。或有不具。故名主异。由主异故。施之与果。俱有差别行敬重等施者。等取自手。应时。无损。三施也。若有施主具七圣财。行敬重等四施。能招尊重等四果。谓若施主。行敬重施。感他尊重。若自手施。感广大财。爱乐受用。若应时施。感应时财。所须应时故。若无损施。感难夺财。不被偷劫。及火等坏。

  从此第二。明财异。论云。由所施财。差别云何。颂曰。

  财异由色等  得妙色好名

  众爱柔软身  有随时乐触

  释曰。财异由色等者。谓所施财。或阙或具色香味触。故名财异。谓所施财。色具足故。便感妙色。香具足故。便感好名。如香芬馥遍诸方故。味具足故。便感众爱。触具足故。感柔软身及有随时生乐受触。如女宝等。果有减者。由因阙故。

  从此第三。明田异。论云。由所施田。差别云何。颂曰。

  田异由趣苦  恩德有差别

  释曰。趣苦恩德。四田不同。名为田异。由趣别者。若施傍生。受百倍异。施犯戒人。受千倍果。是名趣异。由苦别者。谓七有依福。济他苦故。福不可量。一施行路人。二施羁旅客。三施病者。四施看病人。五施寺园林。六施常食。西国信士。于远绝处。恐行侣饥饿。造舍置财。多贮饮食。通施一切。或有但标供出家者。常施食故。名施常食。七随时施者。于寒热风。随时施彼故。由恩别者。如父母等。得万亿倍。由德别者。施持戒人。得亿倍果。乃至施佛。得无量果。

  从此第四。明施福最胜。论云。于诸施中。最胜者何。颂曰。

  脱于脱菩萨  第八施最胜

  释曰。最胜有三。一解脱人。施解脱人。其福最胜。二若诸菩萨。所行惠施。是普利乐诸有情因。亦为最胜。三八种施中。第八最胜。一随至施。随近已至。方能施与。二怖畏施。见财欲坏。宁施不失。三报恩施。四求报施。五习先施。谓习先父祖所行惠施。六希天施。谓欲生天也。七要名施。八为庄严心。为除悭吝。为得瑜伽(定也)。为得上义(涅槃乐也)。而行惠施。名庄严心。

  从此第五。明施果无量。论云。如契经说。施预流向。其果无量。施预流果。果量更增。乃至广说。颇有施非圣。果亦无量耶。颂曰。

  父母病法师  最后身菩萨

  设非证圣者  施果亦无量

  释曰。一父。二母。三病人。四法师。五最后身菩萨。谓王宫生身。住最后有也。如是五种。设是异生。但施亦能。招无量福。

  从此第六。明业轻重相。论云。欲知诸业轻重相者。应知轻重者。略由六因(标宗)。其六者何(问起)。颂曰。

  后起由根本  加行思意乐

  由此下上故  业成下上品

  释曰。此有六因。后起者。第一因也。谓作罪已随前更作。田者。第二因也。于上四田作损益事。根本者。第三因也。谓根本业道。加行者。第四因也。谓引根本。名加行也。思者。第五因也。谓因彼思。业道究竟。意乐者。第六因也。所有意趣。我当造作如是事等。先从意乐。引起加行。次从加行。引生于思。次复从思。引发根本。此之根本。必于田起。于后方有后起现前。今依义次。从后向前。由此下上故业成下上品者。由此前六各有下上品故。业得成下上品也。或有诸业于前六中。唯由后起。得成重品。定于后起。立异熟果。或有诸业由田成重。如于恩德田中。造业则重。于余人等。造业则轻。或有于田由根本力。业成重品。非由余四。如于父母。行杀罪重。于父母所。行盗则轻。所余加行。思意乐三。业成重品。准前释之。若有六因。皆是上品。此业最重。翻此最轻。除此中间。业非轻重。

  从此第七。明造作增长。论云。如契经说。有二种业。一造作业。二增长业。何因说业。名增长耶(问也)。由五种因(答也)。何等为五(问也)。颂曰。

  由审思圆满  无恶作对治

  有伴异熟故  此业名增长

  释曰。此有五因。由审思者。第一因也此由字通下两句。审思造业。业名增长。率尔思作。但名造作也。由圆满者。第二因也。于十业道。或由一业。便堕恶趣。或一业不堕。由二业方堕。乃至或九。不堕。由十业方堕恶趣。齐堕恶趣。名为圆满。此圆满业。名增长也。未圆满时。但名造作 由无恶作对治者。第三因也造恶不追悔名无恶作也。造恶不忏洗。名无对治也。此名增长。若能追悔。及能忏洗。但名造作。由有伴者。第四因也。谓作不善。以不善为助伴。名增长也。无不善助伴。但名造作。由有异熟者。第五因也。谓造恶业。定感异熟。名增长也。不招异熟。但名造作。善翻上应知。

  从此第八。明施制多福。论云。如前所明。未离欲等。持已所有。奉施制多。此施名为唯为自益。既无受者。福如何成。颂曰。

  制多舍类福  如慈等无受

  释曰。制多舍类福者。福有二类。一舍。二受。舍谓舍财。施福便起 受谓前人。受用施物。施福方起。布施制多。虽无受福。有舍类福也。如慈等无受者。举例释成。如修慈等。等悲喜舍。修慈等时。虽无受者及摄益他。但从善心。生无量福故。施制多。虽无受用。追申敬养。福从心生。

  从此第九。明果由内心。论云。若于善田。殖施业种。可招爱果。若于恶田。虽施但应招非爱果(难也。此难非理也)所以者何。颂曰。

  恶田有爱果  种果无倒故

  释曰。恶田者。傍生等也。虽施恶田。施种善故。还招爱果。良以种果无颠倒故。种谓施因。果谓施果。现见田中。种果无倒。如从末度伽种。末度伽果生。其形如枣。其味极美。从赁婆种。赁婆果生。其果太小。如苦练子。其味极苦。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