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金刚乘·直观自心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3日
来源:   作者:创古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创古仁波切文集:三乘佛法心要 金刚乘·直观自心

 

  通常,分析一位行者修为的方法是基于他持有的见解、他所做的禅修及他依见解所做的实修。就见解而言,经乘及密乘有一些不同。经乘的方法称为“推论或演绎方法(deductive approach)”,也称为“分析心的方法”。经由分析及审察,行者得到心的本质是空性的结论,并推断心的特质是明性,而且佛性存在于所有的众生。但是,这主要是经由推论或演绎的过程而得来的论点。

  密乘的见解是以心本身为基础,不是以推论为基础,而是以“直接的体验或觉受(direct experience)”为根本。所以,密乘行者直接去体认心,去发现心的如如自性;经由这种直接及实际的体验,心的自性将会自然地显现。经由这种方法是由“止”的禅修开始,“止”的平静与定性帮助行者非常直接地体认到心——行者见到事物如何在心中升起、留驻及消逝。

  首先,我们审察升起的部分。当某件事情发生时,例如,一个念头产生时,我们试图去发现它来自何处。这和分析方法不同,因为在分析方法中,如果我们有一个快乐的念头,我们会推论某种愉悦的物体或行动制造了这个快乐的念头,我们将会看到物体和念头之间的因果关系。然而,在密乘中,我们观看的是念头本身,我们寻求的是:这个念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我们试图非常清楚地看到它掘起的源头。其次,念头一产生,我们就实际去检视念头——试图发现它到底在哪儿?驻留在哪儿?第三,当念头消失时,我们试图非常清楚地看出它消逝何处?它离开到何处去?藉由察知念头的升起、驻留及消失,我们开始看清念头起于无处,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是念头的源头;没有一个念头真正的所在地,或是我们可以找到念头的地方;最后,我们发现念头消失后也不会到任何地方去。所以,我们唯一能找到、能发现的是,念头在这三个阶段的空性。

  如果我们检视念头,我们的心会安定下来,并开始了解心的本质。一旦逐渐熟悉心的本性,我们就会了解,不论是否在思考,心的本性都是一样的。我们会发现,心的究竟本质是非常安定的。藉由这种非常直接的方法,我们不须要其他的技巧来使心安定,因为一旦发现心的本性时,平静平和及稳定的状态自然会产生,我们会发现,念头的究竟本质就是平静,我们不须要铲除或压抑念头。如此,我们不经由理论探讨而得到空性的实际体验。我们不须要知道一切事物是空性的,因为空性就是心的本性。我们所经验的任何事物的究竟本性本来就是空性的,因此不须要去思考:“它是空性的吗?”或“它不是空性的吗?”或是添加任何标签在上面,它显然是空性的,因为它确实是空性的。明性也是一样,我们不须要分析明性或思考:“这是明性及智慧吗?”因为我们已经到达了一种每件事都很显然的境界,不须要再添加任何名相、观念或哲理,因为我们已经有了实际的体验。

  例如,在开始修持禅定之前,嗔怒心非常强,它时常控制着我们,因此显得很有力量、很重要。然后,我们学着观照自心,试图了解我们的怒气如何生起及从何而来;再观照显得很真实的嗔怒,试图发现它的本质。但是,当我们直视着它时,却无处可寻——它没有任何可以被发现的实质。

  在禅修时,有时候我们会达到一种非常安定及平静的状态,并想道:“啊,是的,我的禅修真的产生效用了!”有时候我们会有许多念头,并想:“现在念头太多了。”但是,如果我们去观照安稳的心,及忙于思惟的心,在两种情形下,心的本质并没有什么差别。这和我们一般对心的看法形成很强烈的对照。有时候我们会想:“现在我在禅定中”,其他时候我们会想:“现在我在思考”,再另外的时候,我们会想:“现在我是快乐的”,或“现在我是忧伤的”,或“现在我在生气、在懊恼了!”心似乎有非常大的改变,但是,当我们懂得去觉知心的究竟本性时,就会发现:心在这一切情况下都是完全一样的。

  为了使我们的禅修进步,并成为一种连续不断的生活经验,我们须要具足信心及虔敬心。里说道:“虔敬是禅修之首。”我们祈请的目的是敞开自心,对我们的上师、传承上师们及一切诸佛、菩萨和本尊具足信心。深沉的禅定生自我们和他们的这种因缘,以及全然的虔敬心及信心。当我们的禅定愈来愈稳固时,事物就会变得愈来愈明晰,所有的各种功德会自然显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修持各种仪轨及开展虔敬心的法门的原故。

  当禅修有进步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时,我们会觉得很平和。因此,当嗔恚或厌恶的念头升起时,我们可藉由观修它们的究竟本质而感到平和。当贪欲或执着的念头产生时,由于对这些念头本质的觉知,我们仍会感到平和;当痛苦的感觉开始出现时,我们能够契入痛苦的究竟本质,痛苦的感觉会因而平息,我们会再度感到平和。当快乐的念头升起并激发骄傲及虚妄的喜悦时,藉由契入它们的究竟本质,我们会回复到平和的状态。由于这种非常深沉的觉性,一切都会变得非常平和。

返回目录

-------------------------------------------------------------------------------------------------------------------

更多创古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