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四月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2日
来源:   作者:索甲仁波且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甲仁波且:生死无惧 四月

 

  禅定

  4.1

  万事虽如梦幻泡影,

  也要善尽其事。

  不管善或恶,

  接受或拒绝,

  你只要开怀大笑!

  ——龙钦巴

  4.2

  就像作家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才能下笔如行云流水;舞者也要经过长久耐心苦练,才能舞出曼妙的舞姿;所以,当你明了禅坐的效用之后,就要用尽全部生命去修习,这需要付出极大的毅力、热情、智慧和训练。

  4.3

  在佛陀住世的时代,有个年老的女乞丐,名叫‘倚赖喜悦’(Relying on Joy)。她常看见国王、王子和人们供养佛陀和他的弟子,她衷心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那样供养。但她乞讨到的油只能点燃一小盏灯。不过,她还是把这盏灯点燃,放在佛前并祈愿:‘除了这盏小灯,我没有什么可供养,但我希望经由这供养,将来能够得到智慧之灯。希望我能解除众生的黑暗无明,净化他们的业障,引导他们觉悟。’

  当晚,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前来收集灯时,发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只剩下那名老妇人所供养的灯,一直烧到天明。他觉得白天不需要点灯,就想把它吹熄,但无论他怎么吹都吹不熄灭。

  佛陀始终在旁边观看,就说:‘目犍连,你是不是想把那盏灯熄灭?这是不可能的,你甚至无法搬动它,更别说熄灭它了。就算你把所有的海水都浇在灯上,它还是不会熄灭;所有的山川和湖泊都熄灭不了它。为什么呢?因为这盏灯是以无比的恭敬心和清净心所供养的,这个出发点使它产生无量的功德。’

  4.4

  在某种时空环境下,你必须把某些事当真,但如果你太过于执着,当真理真的来敲你的门时,你就不懂得把门打开了。

  ——佛陀

  4.5

  想像一个你很亲密的人正在受苦,当你吸气时,观想自己以慈悲心吸进他的苦痛;当你呼气时,观想你把你所有的温暖、治疗、爱、喜悦和快乐流向他。

  现在,慢慢扩大你慈悲的范围,首先去拥抱你觉得亲近的人,然后是你觉得较疏远的人,再来是你不喜欢或难以相处的人,最后甚至扩及那些你觉得简直像怪物或残暴的人。让你的慈悲变得广大浩瀚,遍及一切众生,无一例外。

  4.6

  一般人的心念之流是连绵不断的,但事实却非如此。你会发现自己每个心念之间存有间隙,当当下的念头逝去,未来的念头还没有生起时,你会察觉间隙的存在,本觉或心性就在其中显露出来。所以,禅修就是要让念头缓慢下来,让间隙愈来愈清楚。

  4.7

  即使佛陀也不免一死。他的死是一种教示,震撼那些天真、怠惰和自满的人,唤醒我们了悟世事无常的真理,及死亡之不可避免的实相。佛陀临终时说:

  在所有的足迹中,

  大象的足迹最为尊贵;

  在所有的正念禅中,

  念死最为尊贵。

  4.8

  因为生命不过是生、死和过渡期的永恒流动,因此中阴经验时时都发生在我们身上,变成我们心理特质的重要部分。不过,我们通常会遗忘中阴和其间隙,因为我们的心从这个阶段跳到下一个时,会习惯性地忽略其中的过渡期。

  事实上,中阴教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每个片刻的经验都是中阴,因为每个念头和情绪都是从心性中生起、逝灭,又回归心性。中阴教授让我们更具觉知,尤其在强烈改变和过渡的时刻,我们如天空般、本初的心性将有机会显露出来。

  4.9

  我们已经被教导成浪费一生的时间,不断去追逐自己的思想和投射,甚至当我们讨论‘心’时,所谈的也只是它的思想和投射而已。学者在研究‘心’时,所看到的也只是它的投射。

  心是一切生起的地方,却没有人能真正看清楚它,因此就造成了一些悲剧的结果。

  4.10

  海洋中有巨浪也有小波;强烈的情绪,如愤怒、贪欲、嫉妒等也会产生。真正的修行者不会认为它们是干扰或障碍,反而视为修炼的绝佳时机。其实,如果你以执着和厌恶的习性,来对待这些情绪的生起,表示你不但已经分心,而且并没有察觉本觉的存在。用此种方式反应情绪,不但更增强、深化情绪,更把你紧密绑在妄念的锁链上。

  大圆满的大秘密就是:只要妄念一生起,就立即识破它,看清楚它的真面目——本觉能量鲜活炽烈的示现。当你慢慢做此修炼时,就算是最强烈的情绪也无法纠缠你,也会溶化;如同巨浪生起、高耸,而又沉没回到海洋的宁静中。

  4.11

  错误的见解和信念,是我们的妄想中最具破坏力的。希特勒和波帕(Pol Pot)不是也曾经坚信他们自己抉择吗?而我们也有可能犯同样的错误:从相信,到毫不犹豫地坚信,进而付诸行动,因而带给自己甚至别人无比的痛苦。

  另一方面,佛陀教义的精要就是要看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我们称之为‘正见’。正见是无所不包的观点,能够透过修行,使我们对心性和实相有完整的了解。

  4.12

  禅坐时,我们的心该怎么‘做’?

  什么都不要做。

  只要不执着它,自然就好。

  一位大师描述禅坐为‘心悬挂在虚空中,无所执着。’

  4.13

  有些人以天真的、轻率的态度看待死亡,认为因某种莫名的理由,死亡会解决一切问题,所以就不必去忧虑死亡了。

  想到这些,我忆起一位西藏大师所说的话:‘人们常犯了漠视死亡的谬误,他们想:“嗯,每个人都会死,那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很自然的事。我会安然度过的。”’这是个很美的理论,不过一旦面对死亡就破灭了。

  4.14

  每个次原子的互动,都包含了旧者的毁灭和新者的产生。次原子的世界就是持续生灭的过程,质量变成能量,能量又变成质量,形体短暂出现又迅而消逝,创造出永无尽期,恒久创新的实体。

  ——葛瑞·如可夫(Gary Zukav)

  4.15

  从佛教徒的观点来看,死亡的实际经验非常重要。虽然转世的地方和转世的方式,通常依业力而定,不过,死亡那一刻的心境,会影响我们下一世的品质好坏。

  因而,在死亡之时,虽然我们已经造了各种各样的业,但若我们努力营造良善的心境,就可以增强及激发善业,而有快乐的轮回。

  ——达赖喇嘛

  4.16

  即使同样出生在人道,每个人的业还是有所不同。人的外表看起来相类似,但认知事情的方式则大不相同,也都生活在自己独一、分离的个别世界中。如卡卢仁波切(Kalu Rinpoche)所说的:

  若有一百个人睡觉和做梦,每个人所经历的梦境也不一样。每个人的梦可说是真的,但不能说只有某人的梦是真实,其他人的则是虚假。但业力制约每个人的认知模式,却是事实。

  4.17

  在自然的深深宁静中安歇吧,

  这颗筋疲力尽的心灵,

  被业力和妄念鞭打得无助彷徨,

  如同永恒的生死轮回大海

  无情汹涌的猛浪。

  在自然的深深宁静中安歇吧。

  ——纽舒仁波切

  4.18

  观照无常本身还不够,你必须在生活中实践。

  让我们来做个实验。拿起一个铜板,想像它代表你所执着的东西。紧握拳头抓住它,伸出手臂,掌心向下,现在只要你一松开,你就会失去它。这就是你要紧抓住它的原因了。

  但还有另一种可能:你可以松开手掌,但铜板还在你手上。手臂伸直,把掌心转向上,松开手,铜板还是在你手中。你放开了,而铜板仍然是你的,甚至其周围的虚空也是属于你。

  4.19

  我们需要认识真我(我们可以称之为佛性),因为我们常犯了致命的错误:我们对真我一无所知,却又用它来判断自己,责备自己,而产生了痛苦。

  这是很重要的;要避免评判自己或教法,而要以幽默的心态觉察自己的状况,了解目前的处境。

  这是多么令人鼓舞的事:从某方面来看,在修行的路上,我们都面临了极大的困难,但这困难可以帮助你了解教义;然而从另一个观点来看,我们的问题到最后并不那么实在,那么严重,或不可克服,因为我们曾经这么告诉自己。

  4.20

  如果我们所认识的心,是我们死亡时会消毁的心,我们将对死后的一切了无所知,也无法了解心性更深入实相的崭新面向。

  所以在我们活着时,就要先熟悉心性,这对我们而言很重要。唯有如此,当它在死亡的时刻,强大而自然地显现时,我们才能准备充足,很自然地认出它,就像中阴救度法所说的‘有如孩子奔向妈妈的怀抱’一样,而藉由安住在此境界中,而得到解脱。

  4.21

  我们对丧失控制和未知事物的根本恐惧,大多源于自我。我们也许会对自己说:‘我好痛苦,我要放下自我;但如果我真的这么做,我会变得怎样呢?’

  这时自我甜美地说:‘我知道有时候我很讨人厌,但请相信我,如果你要我离开,我会乖乖地走开。可是你真的想这样做吗?请你想想看,如果我真的走了,你会怎么样?谁来照顾你?谁会像我多年来一样这么护卫你关心你?’

  纵使我们真的揭穿了自我的谎言,我们还是会恐惧而不敢放弃它;若没有真正了悟我们的心性或本来面目,就不可能有第二条路可供选择。就像酒鬼知道酗酒会毁了自己;吸毒者也明白,在短暂的快感消失后,只留下痛苦和绝望;我们也以同样可怜的自怨自艾,一再地屈服在自我的欲求之下。

  4.22

  不要急着解决所有的疑惑和问题;如上师们所说的:‘紧急的事,要慢慢完成。’我常跟学生说,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因为心灵的成长是旷时费日的。光学好日文或成为医生,就要花费数年时间,你怎能期待自己一下就能解开所有的问题,甚至在几个礼拜之内开悟?

  心灵之旅是不断学习和净化的过程。当你了解了这点,就会变得更谦逊。有句著名的西藏谚语说:‘不要把了解当开悟;不要把开悟当解脱。’密勒日巴尊者也说:‘不要期望开悟,只要终身修行。’

  4.23

  菩提心:觉悟者的慈悲心

  它是统驭死亡的仙丹;

  它是消灭世间贫苦的无穷宝藏;

  它是扑灭世间疾病的灵丹妙药;

  它是庇荫漂流于生死苦海众生的大树;

  它是从轮回的痛苦,通往解脱彼岸的大桥;

  它是驱除妄念折磨的晨月;

  它是根除世间幽黯无明的炽日。

  ——寂天菩萨

  4.24

  禅修之后,不要再以过往僵化的习气来认知事物。

  当你回到日常生活时,要将你禅修所得的智慧、觉知、慈悲、幽默、柔软、豁达和自在,扩及你的每日生活中。禅修能够唤醒你了悟万物虚幻如梦的实相;甚至在凶险的轮回之海上,也要时时保持这种觉知。

  一位大师曾说:‘禅修之后,修行者要变成幻化之子。’

  4.25

  毫无疑问地,此刻我们的身体是整个宇宙的中心。我们毫不思索就将它与自我联结在一起;而这种轻率、虚假的联想,更加强我们认为两者是实体存在、密不可分的错觉。因为我们的身体是如此真实的存在,我们的‘我’似乎存在,‘你’也似乎存在,我们一直不停向外投射的虚幻二元世界,似乎也是实体存在的。

  当我们死时,这整个因缘和合之物,一夕之间就片片崩落成碎片了。

  4.26

  敦珠仁波切说,当本觉显露的刹那,‘就像掀开你的头巾一样,多么无垠开阔!多么舒服!这是无上的‘见’;见到前所未见。’当你‘见到前所未见’时,一切都变得开放、舒展、轻爽、清新,生活充满活泼、美妙和活力。

  这就好像你心灵的屋顶飞掉了,或是一群鸟突然飞出暗巢。一切的藩篱都消逝不见,就如西藏人说的:‘封盖被打开了。’

  4.27

  大圆满教法中的‘在见中失去行’(losing the Action in the View)是很危险的。即使高深有力如大圆满教法,也常伴随着极大的危机。如果你无法去掉妄念和烦恼,却欺骗自己,而以为自己能像大圆满相应法行者一样自在无碍,那你就正在造恶业。如同莲花生大士所说的,也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虽然我的‘见’广大如天空,

  我的行为,和对因果的敬畏,

  必须纤细如面粉粒。

  4.28

  敦珠仁波切常说,初学者的禅坐时间不宜太长,一次维持四、五分钟,然后休息一分钟。休息时,放掉禅坐的方法,但不要散乱了。

  当你正精进于禅坐时,若你仍能保持专注和活在当下,很奇妙的,在休息片刻的当下,禅定却发生了。这就是休息与禅定同样重要的原因。有时,我会告诉禅修发生困难的学生,在休息中禅修,在禅修中休息。

  4.29

  密勒日巴最伟大的弟子冈波巴,在两人离别之际问他:‘我什么时候才可能开始教导弟子呢?’

  密勒日巴回答:‘当你已不是今日的你时;当你整个认知全部转化时;当你能够真正看清楚,你面前的这个老人无异于佛陀时。当你的恭敬心让你认知到这项事实时,就是你开始传法的时刻了。

  我对上师的恭敬心,赐给我传法的力量,及不断学习的开放和接纳。顶果钦哲仁波切一直都还谦虚地向其他上师学习,也常向弟子学习。恭敬心激发传法的力量,同时也让人不断虚心学习。

  4.30

  现在当此生中阴降临于我时,

  因生命短暂,我要离弃放逸,

  一无反顾地走上闻、思、修的圣道。

  让认知和心成为道,并了悟三身:觉悟心。

  如今我已获得人身,

  在觉悟之道上,没有时间再流浪彷徨。

  ——莲花生大士

  OM AH HUM VAJRA GURU PADMA SIDDHI HUM

  莲花生大师心咒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