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空性的体悟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3日
来源:   作者:卡塔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卡塔仁波切文集:证悟的女性 空性的体悟

 

  ——认知真实的自心本性

  学佛精进的人常会念及生命的短暂,因为我们从不知未来将如何,或何时我们会过去。禅观死亡的种种以及何时它将到来,会让我们学习了解生命的无常,进而生起出离心,并藉此减少对尘俗一切的执著.

  就像我们计划由一个地区搬到另一个地区一样,聪明的人心里先有个谱,娴熟的在心里计划著,事先把琐碎杂务的事做好。这样子,新房子一切准备妥当后,便只等搬入;人一旦到达,就能马上全心安顿下来,且不必再去操心刚搬离的旧房子。

  同样地,了解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可以让我们投入更多的精神在修行上,而这是一件比耽於物质享乐更具大利的工作,因为财富一件都带不走的大限随时会到;的确,我们连自己的一缕头发都带不走的时刻一定会来的。

  我们的朋友也许现在都很乐意帮助我们,但当死亡来临时,他们、或者任何东西、财富,便都一点也使不上力了。我们是佛法的修行者,这样的角色是很稀有难得的,因为很多有名有钱的人,不见得就拥有像我们这样的机缘。由于我们的生命非常有限,因此,应把佛法和精神导师视为非常、非常珍贵的。

  精神导师和弟子之间的关系是永远无法述说清楚完整的。过去的诸佛菩萨,开始时也是以凡夫之身接近佛法的,但唯有在经过了正确的指导,完全吸收了教法后,始得证悟成佛,他们获得了永不变异的遍知能力,以及永恒的喜乐。此等发心以及利他的能力,唯有在与上师维持纯净的关系后始能产生。以虔诚和真心来敬待上师是最基本的,因为他引导我们对修行体悟上正确的认知。修行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圆满,我们不可能在一二天内,甚或几年内就希望有所结果。

  心性可以就以下三点来说明:我们的觉受、我们对这些觉受的想法或看法、以及现象的本体(法性)。觉受、心灵的投射以及现象,就是我们的心组成的要素。没有心,我们便毫无感受,也不会知道外界发生了什么。之所以能看到各种东西的形状,甚至梦魇,也都由于有这颗心;若没有了心,一切便都没有了形体。盲眼的人看不见,对他来说,根本就没有颜色的存在。当我们的眼识起作用时,才能感受到颜色;我们以此识来分别,并为不同的颜色贴上标签。但以究竟实相来论,颜色与我们的心,或者我们为颜色所按上的名称,与我们的心之间并无不同,是一体的。

  同样地,声音并非与听到它的这个心是独立分开的二个个体,而耳识反映出心、声一体的特质。同理,五根的特质也由五识具体地显现了出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在究竟实相上,感觉与经由它所名的东西,事实上是一体不分的,但我们未能接受这个概念,以致把我们所感觉以及被感觉的,归类为二种不同的东西。

  假设我们能体认到没有心,便无法感受到任何东西的话,便会了解一切现象都是依于心而运作的。被感觉的标的物(包括人)本身并非独立存在,也没有恒常不变的特质,而被贴上的标示与名字,也只不过是我们想出来支持自己的想法或觉受的一个参考点,譬如:好坏、悲喜、长短、冷热等的标签都是由心所造,其本身并无一丝具体的真实性。由于一切都是心的运作结果,因此,万法(现象)并非事物本身,而是即心即是,还有,就是心对它的反应。

  体认万法只不过是心灵的投射,会让我们产生更大的出离心,因为事实上并没有道理要对一个表面上看似如此,其实并非的情况产生执著。更进一步说,我们可以实际看入自己的心,并且检视它。它之无法捉摸,就像我们知道有一个能知的东西,但却无法指出它在哪里,或给个名称说明它的特性。我们的神识无法为它找出一个固定的形状或颜色,因为心性本身即是虚幻无实的。那个能指认、可以反应投射,并替种种事物贴上标签或名称的东西本身,并不具一个固定的实体。这个渐进的方法——检视觉受者与被觉受物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悟万法与生命虚幻不实的特性,以此,我们始能朝揭开一切事物的本质,也就是空性的里程走去。

  空性并非一种真空或虚无的状态。的确,证悟的瑜伽士与我们同样看著一样东西,但由于他们接受一切皆幻无实和易变的特性,因此,了解了我们心的觉受和投射并不会伤害自身和造成问题。但在另一方面的我们,却错把自己的心理投射当成是真实的,相信这些就是支撑我们的东西。我们认为它们是真的,的确,对我们而言,这些全都是真实的。我们盯住自己所感受到认为是真的东西,并对它起攀执,这就是我们如何陷入了自己的心灵投射。

  如能超越知性上的理解,进入任运无饰的空性体验,便能了悟自心即是法身,它的化现遍满虚空。当行者的心融入了法身后,他继续如前一样生活,但同时他也了悟万法是无常的。在这点上,他知道心是虚幻无实、非任何物质所组成的。

  我们用来透视万法、感受而不执著的心态称为「大乐之心」。此时虽然我们不去作意分别,或把注意专注在任何固定的事上,但看到的一切,却又都十分了然分明地出现在意识中,不相互错乱,此等东西即称为「明性」。倘若我们看得够清楚,便能毫不费力地把心维持在一个喜悦的状态中,在我们的传承,这称为「大手印证悟的生起」。当此明觉初现时,心的特质本身会显示出它是无生、非有实体的。

  倘若我们继续执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并把万法认为是与我们分开的一个存在实体,便会给自己造成迷惑。由于这样做,我们无可避免地会渴望某些事,而拒绝其他的,这就是迷惑。因此,悟者与凡夫之间的区别,不在于所见的东西(因为悟者与凡夫看的是同样的东西),而是所见的方式。由一个证悟之心的观点来看,一切都是佛性、一切都是空性、也一切都是虚幻无实的。要了悟这点,与放开有关;舍离、放下即是觉醒。我们这些陷于迷惑的人,便是死握著一个分别对立的观念,而把自己拘限了起来。

  例如:当大人看到天空出现彩虹时,他们知道那是什么,也了解它是虚幻无实的;但当小孩第一次看到彩虹时,便想抓住它,占为己有。这便是悟者与凡夫之间的差别。已悟的众生看任何事时,了解这些都是心理的投射,对它既不讨厌,也不生喜;而凡夫认为他们所看到的都是真实永恒的,任其感受泛滥,忍不住想占有此而拒绝彼,无明就是如此堆积起来的。在最高的体验中,有一个即是了悟实相并非永恒不变的。

  梦也是如此。悟者的梦与我们的非常类似,但在我们自己习气的框框内,有些梦使我们害怕,有些则让我们高兴。不过,对于瑜伽行者来说,梦的体验是不同的。他可以认出是梦境上来了,也知道一切都是虚幻无实的;他可以抓住梦,跟它玩几手,随便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不像我们;他们能认出梦并没有一个具体不变的特性。因此,能体验到一种自在、流动的开放和宽阔,不会生惧或激动。

  日日的生活就像一场梦。循著同样的习气,我们每日醒来的经验就像梦醒时一样,一切事情看起来都是那么完整又真实,有些让我们喜,有些又让我们忧。不过,悟者已放开了一切,认为万法皆属虚幻无实,因此,没人会受伤害,不会有事引人狂喜,也没有什么原因会让人生惧。

  中阴的体验也是一样的。通常,在中阴阶段时,我们无法看得很清楚,因为我们的习气积弊已深,而心灵的投射似乎是如此具体实存。我们玩一个分别对立的游戏,包括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冲突,因此,我们也跟中阴的经验过意不去,使得事情让我们畏惧,也使我们迷惘。但对于一个已彻视万法空性的悟者,甚至在中阴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的情况下,也能享有空阔、开放以及自在。

  空性的体验是开悟的精髓,也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菩提心的根本。心智清明与不清明的分别,在于是否了悟一切皆幻,也就是万法之空性的本质。心性清明的人会对不清明的人的痛苦感到同情,他会这般想:「我希望他会变得更好。」如此,菩提心也同时跟著生长了。同样地,悟者看到仍未认知空性的人紧抓著一些死念头不放,知道这样无可避免地将带来痛苦,因此都希望能尽己所能来协助这些人。了悟空性的人知道空性的体验所带给他们的意义,也知道它同样对别人意义重大。

  只要了悟了空性便能利益他人,因为海阔天空之感无时不在。我们不再局限只做这么一点或那么一点,因为一切都是无可限量的,而能力与发心可以是那么的大。当我们的真实本性没有了坚实的障碍物时,空性的体验便变得非常纯净无瑕。如果没有一丁点初步的空性体验,要谈真正的慈悲是不可能的,我们只会在所锺爱的人有麻烦时,才会真正地去关心他,而这只是一种占有的慈悲——它是一种有限且有分别的,而非菩萨的慈悲。

  菩萨所生出的菩提心是平等的去对待一切众生,只有以此无分别的发心,才能真正有能力去利益他人。由于已超越了一个固定的实体状态,克服了一切阻碍,因此,大力,或者说是善巧的触角,便能无处不到。不论何种状况,不论什么人,我们都有能力去帮忙。

  学习慈悲是很重要的,但是真正的去实修,才能让我们了解教法的奥妙,并将它融入生活中。我们不是在谈几个月、或几年的修行,而是不断地、持续地修行,直到获致大的了悟为止。这点很重要,因为空性的体悟愈大,一切便愈能自然而发。

  在我们了悟空性后,修行就会变得容易多了。天空多云时,太阳就会被遮蔽;但当云层移开时,阳光便又会出现,并且照耀得更为灿烂。同样的,我们抛开「我执」愈多,在环境中创造的空间也就愈大。有人相信证入空性的人都是超凡绝俗的,这并非全是真实;因为有了空性的体悟,我们反更能亲近、尊敬他人,并且热心帮忙他们。由于希望每一位都能开悟的此等发心在增长,因此我们感觉更接近他们。空性的体验越深刻,对一切众生的关爱也越大。

  大瑜伽行者卓越不凡的特质是超出我们的信念之外的。在西藏,有一次,一位伟大的瑜伽行者正在修一个大法时,一个强盗手拿刀子,爬到他的背后,趁瑜伽士正在摇手鼓和其他法器时,一刀割掉了他的头,头颅滚到了地上。瑜伽士毫不在乎地把他的头捡起来,装回去,并且继续修法。强盗一语不发地瞪著他看,直到瑜伽士把法修完,然后说:「哎,我真想杀掉你,我真的很想干掉你!」瑜伽士答道:「我死会让你称快吗?如果是,我马上就死在这里;而我唯一的愿望是,会有这么一天,我能砍掉你那个『我执的』颈。」就这样,他马上倒地而亡。这是一个完全放下的例子。

  当然,我们不是真的想倒地而毙,重点在于那位瑜伽士的一举一动都那么毫不造作、自然而发,而且也为他自己和强盗之间的将来结了一个缘。在后来的有一世中,强盗成了他的弟子,而藉著这个因缘,以及强盗自己的祈求,他帮强盗走向了解脱之路。

  我们大部分人都曾在梦中有不自觉的举动。举例来说,当我们梦到火,我们跳进去才了解到这只是一个梦,我们并未被烧伤;或者,也许是一只大兽正冲向我们来,结果什么也没发生。悟者就像这样,被攻击的事只像是做了一场梦。同样地,你或许会梦到发现一样宝物,而第一个直觉是:哇!.我得到了一件珠宝!但继之一想,就知道那只是你的梦境罢了,你拿在手中把玩一下,便把它放掉了——精进用功的修行者便能像这样。

  学习认知空性是很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了解,一切感受、觉受都与自心相对的,而被取名贴上标签的东西的本体、万法的本性(或在实相上,一切事物之本性),都是虚幻无实的。我们无法说出心要往这个方向走、或它从那边来、或它有任何什么特定的颜色或形体等等。了解到这点,我们便能除掉自己的迷惑,证悟佛果。

  佛之所以有佛行事业,是因为他人也可以了悟空性,因此也愿他们都成佛。证入空性的人,以自然生起的慈悲来为正在受苦的众生的解脱而努力。

  建房子时,我们首先要清掉地上物,而非把整座完整的建物就搁放在地上。挖地基是建筑程序的一部分;同样地,清净烦恼障是开悟过程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在达到究竟的空性了悟上所必需的。要帮助你认知自己的自心本性,老师并不是要把一个新的心放进你里面,而是去帮你认出它的本来面目。

  这是噶举传承的一个深奥的教法,它是一条无间断的法道,因为这也是过去成就的大师们所遵循的同一道路,我并没有把这个教法以精巧包装、夸张虚饰的方式来介绍给你们;而同时要知道,单单来听讲是不够的,像观想本尊、持咒等等的修法,都提供了清净累劫烦恼障的技巧,它们可以产生功德以斩除业障——佛法的修行是我们要冲破业障并进入了悟空性的工具。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