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三)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7日
来源:   作者:久美多杰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续三)

 

  三、如何修止

  (一)略说

  89.远离诸尘缘 思彼具功德 尽息诸分别 观修菩提心

  (二)广说    (1)等观自他修习法

  (a)等观自他之心理依据

  90.首当勤观修 自他本平等 避苦求乐同 护他如护己

  91.手足肢虽众 护如身则同 众生苦乐殊 求乐与我同

  如何修习禅定呢?

  --> 首先「于外」我们要远离外在的尘缘。

  -->「于内」要远离内在的妄念与执着。

  --> 在「密意」方面,则要放弃自私自利的心态。

  如此外、内、密都远离之后,我们就要「思惟阿兰若的功德」,进而「观修大乘的菩提心」。

  所谓「禅定」并不是愚痴、什么都不想的那种安住。如果是什么都不想的安住在那里就叫「禅定」,那么动物一直住在森林里,这么说动物也是高僧!

  所以大家不要一听到「阿兰若很殊胜!」就急着往那里跑,要去阿兰若以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必须先思惟「我们去那里做什么?」要去那边修行,怎么修行你现在清楚吗?我们仍需按照修行的次第去做,我们要先「闻」、「思」然后才修行,「闻」、「思」之后我们才知道修行的方法,不然和动物们有何差别呢?现在很多人没有经过深切的学习就去闭关,这样子即使经过漫长的闭关过程,也不会让你有所成就。

  你们看看!现实很多情况都类似闭关的情形,例如:狱中的人犯、森林中的飞禽走兽..等等,所以我们闭关之前对佛法要有清楚的认知,禅定是:「将我们的心专注在每一个善念之上、并且不为外境所动摇」。有这样的定力时「胜观」就比较容易产生。

  禅定有五个易犯的过失:

  1.懈怠:对禅修抱着懒散的态度。

  2.妄念:忘记禅修应专注的对象。

  3.昏沈、掉举:通常由于贪欲产生。

  4.不作行:不能防止昏沈、掉举。

  5.作行:防止昏沈、掉举的方法过猛反而散乱。

  对治五过患的方法是修行「八断行」:

  1.信心 --> 坚信禅定的功德及本身察觉过失的能力。

  2.欲求 --> 有强烈的心愿和能力禅修。

  3.精勤 --> 对修行有恒心和欢喜心。

  4.轻安 --> 要身、心都能放松。

  5.正念 --> 要细心、谨慎地专注于禅修所缘的对象。

  6.正知 --> 要察觉任何懈怠或浮躁的趋向。

  7.作行之思 --> 当察觉有分心或杂念时要立即收摄。

  8.行舍 --> 在收摄心念的目的达成之后要能再放松。

  禅定的方法很多,就显宗而言有:自他平等、自他交换...等等;平常我们囗中一直在说慈悲心、慈悲心,如果我们心中没有「自他平等」的心态,那么我们这个慈悲心是不完整的。因为这中间多多少少都含有自私的心态。

  为何要观修「自他平等」呢?

  因为我们虽然族群不同、国名有别,但,众生求乐的心态却完全相同,所以我们对他们的苦乐应该要感同身受。

  我们深入思惟「五妙欲的祸害」和远离尘缘等功德以后,就应当完全止息妄想和分别,进而观修大乘的菩提心;首先我们应该努力地观修「自己和他人本来是平等的」,所以爱护众生应该像爱护自己一样。就好比一个人的手、脚等部位虽然众多,但是,我们都把它们当成是身体的一分子来保护的心理却是相同的。同理,众生的苦乐感受虽然互异,但是他们追求快乐的意愿却和我们完全相同。

  (二)广说    (1)等观自他修习法

  (b)等观自他之思惟方式 --> 破不应等观自他之说

  92.虽吾所受苦 不伤他人身 此苦亦当除 执我难忍故

  93.如是他诸苦 虽不临吾身 彼苦仍应除 执我难忍故

  我们常常会这样想:「别人的痛苦我不用感受,那么我何必去消除别人的痛苦呢?」是啊!别人的痛苦是不会伤害到你,但,你这个身体本来也不是你啊!我们执着父母的精卵成为「我」,「我」就执着这个非我之「身」了,所以我们因为这个身体而感受到各种痛苦,这是执着的原故。

  同样地,我们视「他身」为「我身」时,我们也可以感受他人所受的痛苦,所以我们也应该消除他人的痛苦才对。我们常常这样说:「我的痛苦已经够多了,如果我还要去感受别人的痛苦,那就太可怕了!」

  好,我们现在来探讨一下:

  我们把「别人的痛苦」当成是「我们的痛苦」时,

  --> 别人的痛苦有没有因此而减轻了呢?假如:别人因此可以减轻他的痛苦的话,那么因果不是就乱了吗?

  --> 假如无法因此而减轻他们的痛苦的话,那么我们何必多此一举呢?

  你们回去好好思惟一下。

  虽然我们所感受的痛苦不至于伤害别人,但,我们仍然应该解除这个痛苦,因为只要执着「这个身体是我」,那么我们就很难忍受那些痛苦。

  同样地,虽然别人所遭受的痛苦不会转移到我们的身上来,不过它们还是我们应当解除的痛苦。因为我们发心要成为菩萨,一旦把自私的观念转变为利他的观念之后,我们已经把「他人的身体认同为我了」,那么我们同样地也很难忍受他人受苦。

  (b)等观自他之思惟方式 --> 成立应等观自他之理

  -->广说

  94.我应除他苦 他苦如自苦 我当利乐他 有情如吾身

  95.自与他双方 求乐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 何故求独乐

  96.自与他双方 恶苦既相同 自他何差殊 何故唯自护

  97.谓彼不伤吾 故不护他苦 后苦不害今 何故汝防护

  我们都认为:「别人的痛苦,怎么能成为我的痛苦呢?」

  其实,这是我们执着而已啦!譬如:我们要买某部车子,在交车以前,这部车子发生车祸,被撞得稀巴烂。这时,我们对这部车子怎样都不会很心疼。但是,如果我们付款交车了。那么这部车子稍稍被人碰了一下,我们就会心疼不已;

  * 对这部车子本身而言,它本身是没有改变的。

  * 它就是「车子」,为什么我们的感受会改变呢?我们的执着啦!

  * 因为它「是我的」和「不是我的」的差别。

  * 我们遇事就起分别心,「分别心」使你在意或不在意。

  * 你在意的时候,它就可以成为你痛苦的来源。

  同样地,对于亲友或别人所受的痛苦也是在意、不在意的差别而已啦!我们认为:「现在造恶业的我和将来承受恶果的我,是两个不同的个体,那么因果不就乱了吗?」

  不用担心!我们说:「一刹那」,这部份是非常困难了解的,佛教分为「有部」「经部」「唯识」「中观」四大教派。每一派对因果循环的理论都有不同的说法,本处的说法是以小乘的方式来维持这个业。

  你们常常说:「这是业报!这是业报!」可是你们仔细想过吗?「业,它到底在哪里?」譬如说「我现在杀人了」,那么这个业缘是从何而起的呢?我们根本看不到。我们说:「有因才有果」。可是我们知道这个杀人的因在哪里吗?如果没有一个东西可以说明的话,那么它如何存在呢?

  如果它不存在的话,那么以后怎么会有果报呢?如果我们说「现在造恶业的我和将来承受恶果的我,是两个不同的个体」,那么我们都可以杀人、放火、做坏事啦!因为将来承受果报的人不是「现在的我」嘛!

  * 我们说:「一刹那」,我们不要讲来世那么远。

  * 其实「今天早上的我」和「现在的我」是不一样的。

  * 「今天早上的我」是今天早上的我。

  * 「现在的我」是现在的我。

  * 那么「今天早上的我」造的业,「现在的我」要不要受呢?

  * 当然要受!因为业是延续的。

  打个比譬:「我昨天去一条河流玩,我不小心把帽子掉了,被河水冲走了」,那么,我今天指着河水说:「我的帽子被这个河水冲走了!」

  其实,昨天冲走我帽子的河水已经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现在我看到的河水是从另外的地方来的。是我们忽略掉了,所以我们才会指着今天的河水说:「我的帽子被这个河水冲走了!」

  我们用同样地思惟就可以了解:今天早上的我一刹那、一刹那地在变化,「今天早上的我」和「现在的我」如果是同一个我的话,那么「二、三岁时的我」和「现在的我」,想法怎么会不同呢?长相怎么会不一样呢?

  那是我们一刹那、一刹那变化累积下来的结果,所以现在的我不是二、三岁时的我,因此同理可以推知「今天早上的我也不会是现在的我」,我们所说的改变是什么呢?

  「前面的那个、不是现在的这个」,因果的理论看似很浅显。但如果你仔细去探讨的话,它其实很深奥!因为对因果并未透彻的关系,所以很多人跑来问我:「为什么转世的佛爷会越来越多呢?」

  我说:「众生需要嘛!我们每个人都在转世」;关于这方面我们嘉荣一位喇嘛说:「现在很多转世佛爷的前一世都很优秀,可是这一世却是到处逛、到处玩,对佛法没有深入了解」,我们大部份人都认为「我们往生是:我们现在这个壳坏掉了,所以我们的意识就进入另外一个壳」。可是,你们想想:我们一刹那、一刹那地在变化,今天早上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那么前一世和这一世之间的变化怎可能不大呢?当然,佛爷示现的变化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有人问达赖喇嘛说:「你是不是最后一位达赖喇嘛?将来你要不要转世再来呢?」他说:「这要看西藏人啦!」很多人问达赖喇嘛说:「您是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他回答说:「没有特别的前一世是达赖喇嘛的人」,但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比较愿意帮助众生的一个人」。

  我打个比喻来说明「轮回」观念的重点:

  * 我们每个人都好像一座大海一样,没有风的时候,它是平静的。

  * 但风一来就有海浪,当海浪升起的时候,轮回就开始了。

  * 当风止息了,大海又回复平静。

  * 下一次,风来的时候,海浪会再度的升起。

  * 如此一再反覆,你们想想,「上次涌上来的浪」和「这一次涌上来的浪」是不是同样那一小撮海水呢?

  * 不一定,当浪回复到大海的时候,我们和释迦牟尼佛是平等的。

  * 但当海浪涌起的时候,因为风的大、小因缘各有不同,所以海浪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所以我们出生的时候「有时候聪明、有时候笨、有时候漂亮、有时候丑...」我们死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回到最细的地方,也就是金刚乘讲的「如来藏」。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因果会乱了,因为「因果是不虚的」。我们应该解除他人的痛苦,因为他人的痛苦也是苦,就像我们自己的痛苦一样。

  我们应当利乐一切众生,因为他人和我们自己都是有情众生的一分子。所以使有情众生快乐,就如同使自己快乐一样,既然别人和自己两方面追求快乐的意愿都相同,那么他们和我们的基本心理需求有何差别呢?

  我们为何只顾自己本身追求快乐,而不管他人死活呢?既然别人和自己两方面都不喜欢痛苦,那么他们和我们的基本心理需求有何差别呢?为什么我们不爱护他人而只爱护自己呢?

  如果说

  「他人的痛苦不会伤害到我,

  所以我们不需要爱护他、使他免除受苦」,

  那么未来的痛苦也不会伤害现在的你,

  你又为什么要防患它发生呢?

  98.若谓当受苦 此诚邪思惟 亡者他体故 生者亦复然

  99.若谓自身苦 应由自防护 足苦非手苦 何故手护足

  100.若谓此非理 执我故如此 执自他非理 唯当极力断

  101.心续与身聚 假名如军缦 本无受苦者 谁复除彼苦

  假如说「我们如果不防患未然的话,那么将使未来的我受苦」。

  这真是一个错误的想法!「现在的我」怎么可能承受未来的痛苦呢?因为现在死在这里的「这个我」和未来转世出生的「那个我」,是不同一个生命个体啊!

  如果说「发生于个人身上的任何痛苦,应当由受苦者自己去防护」,那么「脚部」的痛苦不属于「手」,「手」又何必忙着去保护「脚」呢?尽管「防患未然与以手护脚」的说法都不合理。可是,只要我们习惯执着「我」和「我的」的话,那么我们就会这样做。然而,执着有一个独立实存的「自」、「他」都不合理,我们应当以「无我」的空慧断除这种轮回根本的邪见。

  所谓前、后生的心续之流和肢体的聚合都是假名而已,它就像念珠和军队一样。除了概念之外,本来就没有真实的受苦者。所以那里还有谁在解除谁的痛苦呢?将珠子串成一串一串的,我们称它为「念珠」,同样地,穿着军服的一群人集合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为「军队」。其实把它们拆散或分开来观察,它们就不叫做「念珠」或「军队」了,由此可以推知,我们的心续或身体,也是我们假名为「心续」或「身体」而已。

  (b)等观自他之思惟方式 --> 成立应等观自他之理

  --> 结义

  102.既无受苦者 诸苦无差别 是苦即当除 何需强区分

  103.不应有此诤 何需除他苦 欲除悉应除 否则自他如

  「自」「他」是由于执着而产生的。那么,既然没有一个独立实存的受苦者,痛苦当然就没有「自」「他」的差别了。既然都是痛苦就要一并解除才对,何必坚持区分这是「我的痛苦」、那是「他的痛苦」呢?

  不应该有下面的争议:「既然没有真实的受苦者,那么何必消除众生的痛苦呢?」以胜义谛来说,这话虽然是没有错,但愚痴的众生还无法达到空性的境界,所以现在仍被幻觉的痛苦所困惑,因此我们要除苦就应该连众生的痛苦一起消除,否则就应该一视同仁保留自己的痛苦。

  --> 断诤

  104.悲心引众苦 何故强催生 若愍众生苦 自苦云何增

  105.一苦若能除 众多他人苦 为利自他故 慈者乐彼苦

  106.妙花月虽知 国王有害意 然为尽众苦 不惜殉自命

  如果说悲济众生将为自己带来很多痛苦的话,那么我为什么要努力激发这个悲心呢?

  其实事实正好相反,一心挂念解除众生痛苦的菩萨,那还有闲情去顾虑自己的痛苦是增还是减呢?即使悲济众生会为自己带来一些痛苦,但是,如果能以一个人有限的痛苦取代众生无边的痛苦,那么为了解救自己和其他众生,大慈大悲的菩萨们将乐于承担这种痛苦。如:《月灯三昧经》说:妙花月菩萨虽然知道国王有害己之意,但为了使一万人因听闻佛法而获得解脱,所以他仍毅然决然地前往说法,并殉道该国。

  妙花月菩萨的故事是发生在「捻花如来」时代。当时,妙花月菩萨和七千个菩萨一起在普贤王森林的寂静处禅修,他以神通得知「假如他到勇施国王的宫殿传法的话,那里有千、万个众生会因此得到暂时的人天利益或究竟解脱。但他也知道,他去了,国王就会杀自己。」很多人都劝他不要去那里传法,但他不听众人的劝阻,去到那里之后,七天七夜他都没有出去托钵。白天传法、晚间绕塔,七天期满之后,很多人因此都得到了法益。更有些人因此而解脱了,国王很生气,下令截断他的肢体,妙花月菩萨为了解除众生的痛苦而忘却自己的痛苦,这是圣者的行止。当然,勇施国王后来也忏悔自己的罪过,而将妙花月菩萨的遗骸放在宝瓶里供养。

  (c)等观自他之利益

  107.如是修自心 则乐灭他苦 恶狱亦乐往 如鹅趣莲池

  108.有情若解脱 心喜如大海 此喜宁不足 云何唯自度

  109.故虽谋他利 然无骄矜气 一心乐利他 不望得善报

  (d)结劝等观自他

  110.微如言不逊 吾亦慎防护 如是于他苦 当习悲护心

  我们以前说过「福德引身适、智巧令心安、为众处生死、菩萨岂厌疲」,所以像这样修习等观自他而成熟悲心的菩萨们,将会乐于为消除他人的痛苦而轮回在六道之间。甚至连无间地狱这样的地方,菩萨们也都会犹如天鹅趣入莲池般地欣然前往。

  我们常认为「自己享受解脱之乐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去承受众生的痛苦而在轮回之中?」如果菩萨们知道有情众生都解脱了轮回的痛苦,那么他们心中的喜悦一定会像大海那样地深广无涯。能够获得这样的喜悦难道还不能够使你满意吗?

  为何要独自一个人追求寂灭的解脱之乐呢?我们世间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拜佛、学佛、赞叹他人或诽谤他人...而佛法和世间法相反,修行者做任何事都是无所求的。因此,菩萨们虽然不停地为众生谋福利,但他们绝对不会因此而骄矜自满或洋洋得意。菩萨们一心一意只求利他,在他们的心里根本不会想到因此获得善报。

  接下来讲解「等观自他」:

  自身的痛苦,即使「小如他人不礼貌的言语...」等等,我们都会自动小心的守护,以避免自身受到伤害。同样的道理,对于他人的任何失意和痛苦,我们也应该感同身受才对,对他们要常常修习「慈悲」和「爱护心」。

  我们不要认为这些教授没有意义,因为我们要发菩提心的话,前提是要有「平等心」。

  * 没有「平等心」的话,就没有「自他交换」的心。

  * 没有「自他交换」的心,当然就没有「慈悲心」。

  * 所以,我们现在所发的菩提心都是假的!

  * 我们囗头上说「我要利益众生、我要利益众生」,实际上是利益自己!为什么我们会痛苦不断呢?因为我们的动机是自利的!

  * 现在我们用不同的逻辑去探讨,就比较容易明白什么是真正的慈悲心,对真正慈悲心的升起比较有帮助,不然的话,修行者说「我要利益众生」、政治人物也说「我要利益众生」,究竟谁才是真正的利益众生呢?

  * 囗头上利益众生、实际是利益自己的人实在太多了,很难弄得清楚!

  * 今晚讲到这里!刚刚的问题你们回去要记得想想看:

  --> 我们承担别人的痛苦时,别人的痛苦会不会因此而减轻呢?

  --> 假如别人因此可以减轻他的痛苦的话,那么因果不是乱了吗?

  --> 假如我们承担别人的痛苦却无法减轻他们的痛苦的话,那么我们是不是多此一举呢?你们回去好好思惟一下。

  我们的课程进行到第八品的「静虑」,静虑分为二大部份:

  1远离外在的尘嚣

  2远离内在的妄想和分别

  为何我们要远离分别心呢?

  因为有「分别心」的话,我们的心就静不下来。当我们的心安静下来以后,我们就要安住「阿兰若」修行,安住在寂静处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地混日子,而是我们要精进的修行菩提心和所有的善法。

  「菩提心」大家都知道它的意义是「希望天下一切众生得到暂时以及究竟的快乐、希望天下的众生都远离痛苦」。有这样的心态才算是有菩提心。但我们要「发菩提心之前,首先必须调伏我们的内心」。所以我们要观修「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

  禅定有很多的境界,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修行大圆满境界之前,先调伏我们长久以来自私的心态」。我们都认为「他人是他人、我是我,怎么能平等呢?他人和我如何能交换呢?这是囗头上的宣示作用而已」,

  因为我们一直无法拥有「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的心态,所以我们一直处在六道轮回之中无法解脱,我们不要主观地认为「这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就不去碰触它,我们必须先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以后自自然然就会渐渐有能力去做,这是个很殊胜的法门。在这里寂天菩萨用各种不同的角度来讲解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的观念,上堂课讲解的都是自他平等,本堂课的重心在自他交换。

  (二)广说     (2)自他相换修习法

  (2a)修相换之可行性

  111.如亲精卵聚 本非吾自身 串习故执取 受精卵为我

  112.如是于他身 何不执为我 自身换他身 是故亦无难

  我们都认为「不要说是自他交换,连自他平等都很难修,所以怎么可能做到自他交换呢?」其实这是习惯问题啦!我们慢慢习惯以后就不会困难。

  譬如:说我们现在把它当成是「我」的这个身体,它是父母的精卵而不是我们本来就有的身体,为什么呢?我们投胎以前的中阴身是有形无质的,它是意生身。当我们的中阴身看到我们未来的父母相爱的时候,我们由于贪欲心的趋使而进入了父母的精卵里面。并且把这个精卵当成是自己的身体,所以我们现有的这个身体本来就不是「我的」。但因为长久以来「我执」的串习,我们一直以「它」为「我」。

  这个观念虽然错误,可是当我们把它执取为「我」成为习惯以后,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就成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了。同样地,如果我们执取别个精卵和合而成的身体为我的话,那么习惯以后,自他交换也就不会困难。

  这两颂在藏文的义注里有些把它归类在「自他平等」,我们这里则是归类在「自他交换」。但不管怎么说,它都是在解释「我们把他人的身体当成是我的身体,习惯以后,执取他人的身体就是我并不困难」。

  就好像:父精母卵聚合而成的受精卵,它本来就不是我的身体。但因为无始以来俱生我执的串习,竟然让我们错误地把这个受精卵执取为「我」。同样,经由其他受精卵聚合而长成的他人身体,为何不能藉助理性的思惟而认同他们为我呢?

  同样地,我们利用自己的身体来替代他人的身体受苦,应该也不会有什么困难才对。

  (2b)修自他换之理趣 --> 略示

  113.自身过患多 他身功德广 知已当修习 爱他弃我执

  自己,是众多祸害的渊薮。他人,是广大功德的泉源。认清了这个道理以后,就应当赶紧修习断舍我执、友爱他人。

  (2b)修自他换之理趣 --> 详明

  (i)应视他如己

  114.众人皆认许 手足是身肢 如是何不许 有情众生分

  115.于此无我躯 串习成我所 如是于他身 何不生我觉

  116.故虽谋他利 然无骄矜气 如人自喂食 未曾盼回报

  我们都认为「自他交换怎么可能呢?天下的众生品类那么多,怎么可能都把他们当成是我呢?我怎么可能和他们异位交换呢?」不要紧!

  你们想想看,我们的身体部位也非常多。手、脚、眼、耳、皮肤、毛孔....可是我们还不是同样把它们视同为身体的一部份吗?同样地,我们当然也可以将他人、旁生、饿鬼、龙王...种种族类都视为法界的一部份来爱护。我们现在都认为「怎么可能产生这样的心态呢?」这不成问题。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只要我们经过长久的练习,习惯就会成自然,我们现在把我们的身体当成是我。一点也不用别人来教导,我们只要经过长久的练习之后,视他人为自己其实也是一件很容易的事。由于前世因缘的累积,使我们有些人精于文书、有些人却孔武有力、有些人善长算术、有些人熟习特技...如果要那些精于文书的人做些费力的工作,他完全做不到,而要那些力气大的人做些精细的工作,他也做不来。这些都是习惯而已啦!

  习惯使事情变得简单,所以我们不要认为「自他交换」很困难就不做了。我们常常为了些微的善行希望回报,这是烦恼的来源。人与人相处为什么困难呢?因为我们无法无所求的付出,所以才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常常说:「我们要无所求的付出!」

  但,无所求怎么付出呢?当我们自私的心态没有减少的时候,你所说的「无所求的付出」是不完整的!当我们有我执存在时,自私的心态就不能减少。

  每一个人都会把手、脚等肢体当成是身体的一部分而加以爱护,同样的道理,为何我们不将每一位有情众生都当成法界众生的一部分而加以爱护呢?

  只因为久远劫以来的积习,我们自然而然地在「无我的身躯」上产生这是「我」和「我的」这样的幻觉。同理,如果我们在其他众生的身上做同样的观修,时间久了,怎么可能不能产生「他人的身体是我的」这样的感觉呢?

  若能以「他」为「自」,那么就算我们整天都是在为他人谋福利,我们的心里也不会产生丝毫的骄矜之气,就好像是自己喂饱了自己的感觉一样,不会盼望这些行为会带来任何回报或善报。

  117.微如言不逊 吾亦慎回护 如是于众生 当习悲护心

  118.怙主观世音 为除众怖畏 涌现大悲心 加持自圣号

  119.闻名昔丧胆 因久习近故 失彼竟寡欢 知难应莫退

  120.若人欲速疾 救护自与他 当修自他换 胜妙秘密诀

  关于观世音菩萨的愿力,华严经里面说:「不管是水灾、火灾..各种天灾,众生如果能忆起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并持名念诵,即使只有三、四句,观世音菩萨一定会来消除他们的恐惧」。

  因为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愿力,所以他成佛之后还以菩萨的形象来度众生;以前菩萨们是这样发愿的,而且他们都成就了,所以我们也要以同样的方式去发愿。

  我们自身的痛苦即使小如他人不礼貌的言语...等等,我们都会自动小心的保护自己,以避免自身受到伤害。同样的道理,对于他人的任何失意和痛苦,我们也应该感同身受才对。对他们要常常修习慈悲和爱护心,因此,悲心深切的怙主观世音菩萨,甚至为了消除有情众多恐惧与不安的心理,慈悲地加持自己的名号,使得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人获得平安和宁静。

  我们会有这样的疑惧「自他交换固然很好,可是我们做得到吗?」不要怕!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我们观修久了就会习惯成自然,下面比喻说:从前我们连只要听到名字,就会害怕得发抖的仇敌,由于工作等种种因素必须长久地和他相处在一起,因为熟悉的原故,现在见不到他的人影时,反而会觉得若有所失。

  所以我们对于任何善法都要耐心的修习,

  千万不要遇到挫折就知难而退。

  如果有人想要以最迅速、

  最有效的方法来救护自己

  和其他一切众生的苦难,

  那么他就应该努力修习「自他交换」的法门,因为这是一切成佛法门中最殊胜的秘诀。

  你们常常会问:「哪个法门最殊胜?」这里寂天菩萨说:「若人欲速疾、救护自与他、当修自他换、胜妙秘密诀」,为什么呢?我们要知道「所有痛苦的来源是什么?」我们都知道「贪、嗔、痴、嫉妒、骄慢是所有痛苦的因」。

  那么,这些痛苦的因是从那里来的呢?它由「我执」而来,如果我们能去除「我执」的话,那么这些贪、嗔、痴..等烦恼的因就不会产生。我们也就不会有任何痛苦和烦恼,在我们进入空性之前就必须尽力减除我执和我爱的烦恼。不然的话,我们的痛苦就永远没有办法止息,自他交换是减少我们自私、自爱的方式。所以自他交换是最殊胜的法门,我们常常误认为「自己都在为别人付出」,为家人、朋友、团体、穷人、病人...其实痛苦的来源都是为自己。

  我们爱一个人,为他付出一切,其实这只是在满足你自己的欲望而已,所以如果对方没有按照你的期望回报你的话,你就会失望。假如你真心为别人付出,那么你就不会感到辛苦或不值了。所以「自他交换」是很殊胜的法门。

  在西藏学佛有两个方式 1修心 2闻思理论

  闻思理论方面,在佛学院里有修俱舍论、中观论...等等,对佛教理论作理性的了解,而修心是属于实修的方式,即修改心理、转换念头。

  这方面有《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道次第广论》《普贤上师言教》...等等都是修心的法门,我们的心必须要修改。如果我们不修改它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存在着病根,而这些修心的法门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是从《入行论》而来,所以修心最完整的法门就是《入行论》。

  而《入行论》之中最殊胜的法门是「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当然「空性」是佛法的精华,但如果我们无法直接进入空性的修行时,我们就必须利用「自他平等」和「自他交换」的方式来减少我们自私自利的心态。这个法门对小乘根器的人而言是「秘密」的、是不可以说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办法接受!

  我们现在虽然听闻到这样的法义,可是目前还无法做到。但我们要先接受这样的观念,我们接受这个观念之后,才会使我们进步一些些。你们仔细想想:「世间法和佛法是相反的」,世间法要扩大自我,「我」必须凌驾于一切之上,佛法呢?

  要将「我」处在最卑微处,甚至让「我」消失不见,当我们达到「我」不存在的境界时,我们就证悟了!在政治上,政客会说「我将如何、如何」,现在,有些自称为大师的人也会说:这是「我」的法门、那是「你」的法门,其实「这世界上的佛法都是 释迦牟尼佛的法门」。连寂天菩萨都说「昔无论未说、诗韵吾不善、岂敢言利他、撰此为修心,循此修善故、信亦暂增长、善缘等我者、见此容获益」,由此可见,没有哪一个「法」是由「某位大师另创的佛法」。

  可是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我的法门....」,但很多无知的信众竟也认同这样的说法,你们要知道「所有的佛法都属于释迦牟尼佛的教海」,

  每个法师都可以讲解释迦牟尼佛的法门,至于解释得高与不高,那就看解释者的智慧了。

  你们看看,我们世间法中「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产」,为什么叫「特产」呢?因为没有特色就无法生存。同样地,这些自称大师的人如果不说「我那个地方特别厉害」的话,那么他如何吸引和集聚信众呢?修行者应该自我越来越少,为什么藏传佛教四大传承现在分得那么清楚呢?因为混在一起的话,谁来当领袖呢?

  在世间法里面「没有特色」的话,就会消失。现在佛法也沾染这样的味道,你信众的数量没有扩张的话,你就会被同化掉,所以大家都在创立自己的特色,因此现在那些自称是大师的人都在强调自己的传承、自己的法门。在桃园,我遇到一位居士,他告诉我有位「罗那」上师是藏传宁玛巴很早就来到汉地传法的传法者,他说:「我们老师跟我们说--> 我们宁玛巴怎么修、怎么修...他们噶陀怎么修、怎么修...」。我告诉这位居士说:「我们噶陀也是属于宁玛巴啊!」可是这位居士不知道,我并未对信众说「我们噶陀怎么修、怎么修...」,可是很多外在的因素会把我们另外分门别派。

  在古时的汉地也是如此,由于外在的因素而分别出净土宗、禅宗...系统,佛法要将「我」和「他」的分界线弄得笼统一些,甚至没有分别,这样自私自利的心态才会减少。可是我们世间人要划清界线,「你」「我」「他」要分清楚,所以大家就越来越自私。

  在西藏,以前格鲁巴在政治上拥有优势地位,所以嘉荣的土司有个命令-->「各个教派每年都要到格鲁巴那里修一次法会」。法会的主持人当然是格鲁巴的喇嘛,现在宗教慢慢开放了,我们还是按照这个老规矩在走。后来我到了印度,就见到各教派分得很清楚,互不往来!为什么会这样呢?藏人刚流亡到印度时,印度政府建议「各教派统合成一个教系就好了!」可是,各个传承都不愿意自己的传承给模糊掉,所以就各自为政了。

  现在,不要说四大教派之中没有往来,即使在各自教派中的各大小传承也没有联络,甚至于各个传承之中的仁波切间也没有联络....这是时势所趋,我们阻挡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名利啦!名利使人与人之间无法融合。

  (2b)修自他换之理趣 --> 详明

  (ii)应当除自爱

  121.贪着自身故 小怖亦生畏 于此生惧身 谁不似敌嗔

  122.千般欲疗除 饥渴身疾者 捕杀鱼鸟兽 伺机劫道途

  123.或为求利敬 乃至杀父母 盗取三宝物 以是焚无间

  124.有谁聪智者 欲护供此身 谁不视如仇 谁不轻蔑彼

  「自私自利」是今生痛苦的来源,现在的人一遇到挫折就自残、自杀,这是由于自私心作遂的原故。五、六十年前的台湾,物资并不丰富,但是大家还不是照样在过活,现在,我们没电、没灯、没冷气,大家就急得跳脚,这些痛苦的来源是什么呢?我们对身体的执着!我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去享受这些现代化的设施」,而是说「当我们没有能力享受这些物资时,我们要接受这些事实」。

  「我执」是来世痛苦的根源,我们为了贪求囗腹之欲,不惜杀害生命以求苟活,你看!渔夫每天杀害几百条、几千条生命,但,所得仅是每日的温饱而已,我有时候在高速公路上看到整车、整车的畜牲被运往台北的屠宰场,心中就会为它们感到非常地可怜。这些杀生者每天杀那么多畜生,他们见到盘中的肉时,他们还吃得下吗?

  我们再来解释一下「三净肉」的问题, 释迦牟尼佛说:「可以吃三净肉」,可是三净肉有很多的形式喔!以前人少,不会因为你吃肉而害它被杀,你没有吃,它也已经被杀死了,所以那种肉可以吃。可是,团体吃肉的话,因为团体人囗众多,所以就会有众生因为你这个团体要吃肉而被杀,那么「它就不是三净肉了」。

  譬如,现在印度的佛学院动辄二、三千人,如果这个团体要吃肉的话,那么一天起码要杀掉几头牛啊!这就不是三净肉了,所以佛学院规定「团体之中不吃肉」,你个人要吃肉的话,可以,自己去买,但团体不可以。

  夺取三宝的财产是非常严重的罪过,因为三宝的财产并不属于某一个人。它属于整个团体的僧众和居士们,在西藏,大家都知道那些是三宝的财产,不用登记也不用注册。在台湾则不同,台湾是个高度都市化的社会,各种宗教的教徒混合而居。土地、田宅必须向政府登记,所以才会登记在某个人或团体名下,不是台湾的信众不如法。而是它有某些因素存在,不得不这样子做。

  我们因为贪着自己的身体,所以食物讲究要高档、衣着要华贵,其实并不需要这样。我到台湾来,有些居士带我到很高级的餐厅吃饭,可是,我有些时候真的很不习惯,虽然那里每一样东西都很贵,可是我喜欢吃饭。而他们却说:「不要吃白饭啦!到这边吃白饭不值得!」但,就我而言,那些贵的东西我根本就不想吃,并不是我的修行好,只是不习惯而已啦!所以我认为「吃、穿恰到好处就好!」最贵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东西,凡事习惯就好。

  由于我们太过于贪着自己的身体,所以我们对最微不足道的险难也会感到畏惧,对于这一切恐惧之源的身体,哪有一个智者会不把它当成仇敌一样的嗔恨呢?

  有些贪爱自己身体的人,为了解除自身的饥、渴...等等毛病,不惜捕杀池鱼、飞鸟和走兽,甚至埋伏在道途中等待机会抢劫行人的财物,有些人为了财利和赢得别人的敬畏服侍,甚至不惜造作杀害父母、盗取三宝财物...等等极重的罪业,以至于来生堕入无间地狱被烈火焚烧。

  哪一个有智慧的人还会去贪爱、保护和供养这个身体呢?

  哪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把这个身体当成仇敌一般地看待呢?

  哪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会厌弃这个身体呢?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