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7日
来源:   作者:久美多杰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八品 静虑

 

  今晚我们要上第八品「静虑」,也就是「禅定」。

  为什么我们要将所闻思的佛法归纳起来而进入「禅定」的修行呢?

  因为佛法是往内之学,我们必须「先将心定下来,然后才能了解心的本质」。如果我们的心一直躁动不安的话,那么我们如何能了解心的本质呢?

  所以我们要修习禅定。我们再复习一次《入行论》的大纲:《入行论》前三品的重点是「如何让菩提心产生的方式」。第四到第六品最主要在讲解「如何让已经升起的菩提心不退转的方法」,而第七到第九品是教导我们「如何让菩提心越来越增长的诀窍」。

  前面「精进品」已经讲过我们要如何对治三种怠惰和四种促进精进的助缘。

  寂天菩萨在学集里面说到:「安忍之后要多闻,多闻之后要舍弃尘嚣到寂静处安住」。我们必须按照修行的次第修习佛法,才能了悟「心的本质」。

  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里面提到:「假如不需要闻思佛法的话,那么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解三藏呢?」因为我们需要闻思佛法,所以佛陀才传这么多的法,闻思佛法之后还要进入修行才能有所收获。不然以前的高僧大德为何要如此地苦修?

  因此闻、思、修必须按次第修行!

  首先我们要守戒

  守戒之后,我们才有时间闻思佛法,大家知道「戒、定、慧」,戒律是排在第一个次第。戒律清净之后你自自然然就会闻思佛法,闻思之后要将所学归纳起来,然后我们必须到寂静处安住。当然,这些都是对出家众讲的,为什么呢?因为古时候的修行者都是出家众,在家众并没有完全投入修行。

  目前的西藏也是这样,先前我曾经说过「藏文没有在生活上实际使用」,学习藏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佛法。假如不是为了学习佛法的话,那么放牛根本不需要认字。西藏是全民信仰佛法的地方,但,在家的修士很少,每个人都会持一些咒语、佛号。甚至有些人会背绿度母赞颂仪轨或极乐愿文。可是真正投入修行的是出家众。

  我们目前这个环境要大家按照《入行论》的方式修行是很困难的,但我们要了解它;在这个以「自我」为中心的时代,常常有人自认「我是修行者」,是不是修行者呢?我们看看《入行论》就知道!

  佛法的究竟是什么?

  现在很多人把佛法中的「善行」当成是「做人间的好事」。当然这是很好的事情。但不是究竟!如果佛法中的「善行」只是指「行济世救人之事」的话,那么佛法有什么特色呢?很多团体都在做「慈善工作」,基督教、天主教、道教...都做得非常好。

  我曾经到过一些慈善团体,有些人从事了二、三十年的义工。但,他内心的烦恼还是很多,为什么呢?缺乏内心的智慧!所以只做善事并不是究竟,我们必须「行善的同时还要具足智慧」。这样才能利益别人也利益自己;可是智慧打那儿来呢?

  要先学会「寂止」也就是「禅定」,没有禅定的话,智慧完全不会产生。

  「静虑」有些地方翻译成「寂止」,把我们的妄念停止下来的意思,此处翻成「静虑」意思是把我们焦虑的心平静下来,但,它们同样指的都是「禅定」。

  一、劝勉修止

  1.发起精进已 意当住禅定 心意涣散者 危陷惑牙间

  2.身心若远离 散乱即不生 故应舍世间 尽弃诸俗虑

  【讲解】按照前一章的说法发起精进以后,接下来就应该把心意安住在禅定上面。因为昏沈、掉举而心意涣散的人。即使精进也会陷入烦恼巨兽的利齿之间而危机重重。

  如果「身」「心」远离了「尘嚣」「欲望」,禅定的克星-->「散乱」就不会产生了。所以应该舍离俗家和亲眷的牵缠,进而完全抛弃一切尘俗的思虑。

  这里的「欲望」指的是什么呢?

  我们的「分别心」!为什么我们要舍离俗家和亲眷的牵缠呢?因为《入行论》是针对出家众讲的。所以对我们在家居士而言这个要求是比较难以达成的。但不管我们做得到或做不到,我们都要学习,我们必须了解以前的高僧大德是如何修行的。

  现在我们虽然无法做到长久远离世俗的要求,但,我们可以暂时远离!譬如:我们每个礼拜两个小时的共修,或参加短期的闭关...等等,都可以暂时远离俗家和亲眷的牵缠。我们的身、心都到讲堂来共修,在这短暂的时空中完全抛弃一切尘俗的思虑,这样我们才有机会了解「心的本质」。

  从小我就没有学习过「做事」的方法。所以你们看我在开会时都是静悄悄的。因为我不了解这些事务,不过,我认为「这样子很好」。如果我会这些事务的话,可能不知道又要增加多少烦恼。从小我自上师处所学的就是如何抛弃世俗的思虑、如何断除烦恼的根。而我能布施的也就只有这些佛法的概念而已。我的理想是「将来我能够独自住在山上的小屋中,自由自在的看书、修行」。你们看这是多么地惬意!

  在我们西藏传承是比较没有问题的,在那里有很多转世的佛爷、学者...人才辈出,可是在台湾我看到有些很有名的大法师,他们拥有庞大的寺院和信众。可是却为找不到人接棒而烦恼,真是可怜!就如大老板为找不到接班人而烦恼一样。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