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五品 护正知(续三)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07日
来源:   作者:久美多杰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久美多杰堪布:《入菩萨行》 第五品 护正知(续三)

 

  (二)学摄善法戒    (1)断不学戒之因 - 贪身

  (1.1)不应贪身之喻

  59.秃鹰贪食肉 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 云何今爱惜

  60.意汝于此身 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 于汝何所需

  (1.2)观身不净

  61.痴意汝云何 不护净树身 何苦勤守护 腐朽臭皮囊

  【讲解】当我们死的时候,贪吃腐肉的秃鹰为了夺食互相拉扯我的身体,意识!倘若你不会因此而不高兴,现在又何必这么在意地照顾它呢?

  我们学习佛法最大的障碍是「我们对身体的贪欲和执著」。

  在中国不会发生秃鹰为了夺食而拉扯死尸的情形,我们汉人会把遗体装在一个很漂亮的棺材里保护得好好的。以前,印度处理遗体的方法有水葬、火葬、土葬和天葬。在印度有八大尸陀林,尸林附近的飞鸟都会飞来啄食死尸。所以坟场触目所及都是白骨,修施身法的人会去那里修行。

  以前分别「修施身法行者」修行好与不好,就是看他待在尸陀林修法时间的长短而定。目前,西藏也保持这个天葬的风俗。天葬前,尸体要用刀子切割分解,以便让飞鸟来啄食。那种景象,没有天葬习俗的人是看不下去的。

  「喇荣佛学院」目前有七八千位僧众,附近民众往生时,即使要一、二天的车程,他们也会将遗体送到那里。请喇嘛帮他们做天葬的仪式。喇嘛们会帮死者修「破瓦法」和「普贤行愿品」的回向文,然后就将遗体送到天葬场。我们中国人认为「心」和「身体」是合在一起的,即使往生了我们也认为死后的灵魂和活人一样的过活。所以非常执著死尸的安顿,给尸体找一块风水宝地,给它很多嫁妆、漂亮的房子、车子、衣服、珠宝、金纸、银纸....

  其实,并不一定要这样做,「中阴身」的世界是有的,但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

  * 如果真如我们想像的样子,那么我们为先人尽心尽力都是应该的。

  * 可是我们往生以后,「心」和「身体」就分开了,尸体已经不具意义。

  * 我们的观念执著这个「死后的身体」,怎么可能让自己的亲人给飞鸟吃呢?

  * 我们把身体当成了「我」,其实「身体」和「心」是分开的。

  * 「身体」来自父母亲精卵的和合,而我们的「心」是前世所带来的。

  * 我们的心是永恒的,当父母相爱的时候,我们进入里面。

  * 进入以后就投胎,投胎以后,就开始执著这个精卵。

  * 执著之后,就开始长大,开始对它有感觉,「身体」变成「自己」。

  * 别人不可触犯它、不可摸它、打它...

  意识啊!你为什么要把身体当成你的,然后加以养护和照顾呢?既然你和身体是各自分开的,它对你又有什么用呢?它只是秃鹰和鹫鸟的食物罢了,有些人认为:「我没有这个身体,我去住哪里呢?」

  「没有身体,我的心在哪里生存呢?」不错!如果没有这个身体,我就没办法来这边上课,也没办法发出声音,这个声音是透过身体才有的。

  没有身体就没办法生存在现有的世界,所以身体是我们住的地方,就好像我们的房子一样,如果没有房子我们住那里?

  愚笨的意识!如果你需要一个住的地方的话,你为什么不去守护那干净的树身呢?或者玻璃、塑胶呢?它们都是那么干净!也许你会说:「它们不会动」,不是这样!那是因为我们没有执著它而已啦!

  如果我们执著它:

  * 它就会成为我们的身体,就像影片中那些外星人一样,它一样会动也可以讲话。

  * 我们每天要喂养这个身体好吃的、好穿的。

  * 几个小时没吃就饿了。

  * 天气冷感冒,天气热也感冒。

  * 它既脆弱又不满足。

  * 我们为什么偏要爱护这个臭皮囊呢?

  它只是一具既脏又易腐坏的有机体罢了。

  * 你看!我们每天都要为它清洗,但还是那么脏。

  * 我们喝下干净的清水,过没多久出来的却是恶心的尿、囗水、痰...

  * 好吃的食物放在盘子里干干净净的,可是出来的就变成好臭好脏的大便。

  * 你们仔细去看耳屎、鼻涕、囗水,我们九个孔出来的都是肮脏的东西。

  * 我们怎么洗也洗不乾净,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身体是肮脏的机器,所以经过它就变得肮脏。

  所以,我们的心真是愚笨!它选择了这样肮脏的地方做为住所。

  (1.3)思身无精妙

  62.首当以意观 析出表皮层 次以智慧剑 剔肉离身骨

  63.复解诸骨骼 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 何处见精妙

  64.如是勤寻觅 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着 爱护此垢身

  (1.4)不应贪身之因

  65.若垢不堪食 身血不宜饮 肠胃不适吮 身复何所需

  66.1贪身唯一因 为护狐鹫食

  【讲解】我们为什么这么在乎身体呢?

  你应该先用自己的观慧,把这层表皮从身肉区分开来。

  * 其实「白里透红很好看」的皮肤,只有「脂肪」和「血液」而已。

  * 用放大镜看它,每个毛细孔都大大的,表面上充满斑点。

  * 没有什么让人惊奇的地方,再用智慧的利刀,从骨架上剔下肉来。

  * 而「肌肉」也只是一堆「肉」和「筋」混在一起罢了。

  * 等到所有的骨骼-->解析完了以后,再从皮肤一直观看到骨髓。

  * 然后认真地探究:

  身体里面到底有什么精妙的东西?

  倘若如此努力寻找过后,仍然不见有什么「值得珍惜的宝物」;那么,你为何还要如此贪著、如此不惜一切地养护这个身体呢?我们每天辛勤的工作为了给它好吃、好穿、好住的,为了这样一个肮脏的躯壳我们用黄金、翡翠、珠宝、胭脂水粉...努力的打扮它,这样做值得吗?

  这样做就好像:我们旅游时住旅馆,为了在旅馆过个夜却去装璜那个旅馆的房间一样。你住旅馆过夜,会因为旅馆

  设备不满意而去装璜那个房间吗?

  一个修行者只要不让身体饿得过度就好了

  以前,密勒日巴尊者是过度的虐待它啦!不给它吃的、不给它穿的,尊者没有什么衣服,饿了则就到附近拔些草吃。所以,后来他的身体就变成绿色的。但这样做一点也不会影响到他的修行。

  我们没办法像他那样做,但也「不要过度的照顾身体」。我常常说:「我们越照顾,它就越依赖它,最后就宠坏它了。」

  贫穷地区的人身体很健康,在印度穷人看起来手细细的、脚细细的,每天吃不饱却要负重做粗活养家。他们力气很大,而且手脚灵活,没有什么大病。在西藏也是一样,没钱的人很少生病,反而在台湾吃东西讲究营养、讲究色、香、味要俱全,结果我认为我们这里的人身体是最差的。这就是我们宠坏它啦!对它过度好时,反而使它没有抵抗力。

  * 如果你既不能「吃身内的脏东西」,也不能「喝身上的血」。

  * 又不能吸吮胃肠。

  * 那么身体对你还有什么用呢?

  * 在古印度,人肉是少数不能食用的肉类之一。华人是最爱吃的民族。但我们也不吃人肉,如果豢养其他如猪、牛、羊之类的动物,在这些动物死后我们还可以把它们的肉拿来吃。但是死人肉却不可以吃。那么把它养得肥肥的做什么呢?

  * 你贪爱身体唯一的理由,不过是为了保护狐鹫的食物罢了!其实我们现在也不给鹫鸟吃,我们把它放在盒子里让它自然烂掉。

  (1.5)应令身修善

  66.2故应惜此身 独为修诸善

  67.纵汝护如此 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 届时复何如

  68.若仆不堪使 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 为何善养护

  69.既酬彼薪资 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 一切不应与

  70.念身如舟楫 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 修成如意身

  【讲解】除非你维护身体的目的,是为了要它听受差遣去修学善法。

  如果养护身体的目的只是为:吃、住、男欢女爱,那么和动物的牛有什么两样呢?

  这些你会的,牛也都会!如果你没有让它帮你累积善法,反而为了保护这个身体而去造恶业的话,义注里面说:「早一天死比较好啦!」这样子即使活了几千年也没有意义。

  死神是无情的,它不管男、女、老、幼、贫、富、贤、愚,随时都会来取走你的生命。纵使你这么爱护自己的身体,但是当它被无情的死神夺走,并丢弃给鹫鸟和野狗当食物,那时你又能怎么办呢?

  我们的心一直沉沦在执爱身体里面,现在寂天菩萨让我们的心清醒一点。希望我们不要一直为这个身体在忙碌辛苦。我们常说:「生有次序,死无次序」。我们的心要学会保护自己,不然当肉体离你远去时,你依靠谁呢?就好像我们一直很在乎儿女,一直把心放在他们身上,可是等到他们长大有谋生能力而抛弃我们时,那时候我们能干嘛?与其等到他们长大被他们抛弃再来伤心,还不如趁儿女还小时好好利用他们一下。

  如果仆人已经不再听受使唤,主人也就不必供给他衣食了。倘若喂饱此身,而它却将离你远去,你又何必把肌肉养得如此肥壮呢?

  在贫穷地区,比较肥壮的都是有钱人,但在我们这边并不是这样,要吃胖不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现代人很注重体态,怕太胖、怕太瘦、怕太黑、怕不黑....一下要减肥、一下要增胖、一下要练肌肉、一下要消肌肉、一下要美白、一下要晒黑、....不一而足,都一样!太注重身体了,非常的辛苦!

  既然已经喂养了我的仆人-->身体,现在就要它来帮我做事,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及其他众生,那么我就不再给它任何东西。以前汉传及南传佛教都有这个传统,如果今天未做任何功课或善行就不吃饭,以示给自己的警惕。

  * 我应该把身体看成「一艘渡越苦海的般筏」,它只是我用来「修善的工具」罢了。

  * 然而,为了实现有情的利益,我仍应加以维护,以便利用它来修练成如意的清净佛身。

  现在我们讲「我应该维护身体,以便利用它来修练成如意的清净佛身」,和前面所讲的「我们的身体污秽肮脏,不值得依恋」,是不是相冲突了呢?

  * 前面所讲的类似小乘的修法--> 不要过度爱欲自己的身体。

  * 而这里是大乘的修法--> 我们要利用身体来修练悟道。

  我们既然要利用它,当然要好好的维护它!

  譬如:我是一个计程车司机,我每天利用这部计程车做为生财的器具。我当然要好好地保养我的车子,否则半途抛锚了我就没有谋生的资具了。我是为了福利我自己而疼惜这部车子的,并不是毫无来由的爱欲。同样,我们为了要使心修成清净佛身,而要利用这个肉身去做功德,所以我们必须要善养它。

  (2)应善巧修善

  (2.1)举止应安祥

  71.自主己身心 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 善成众生友

  72.移座勿随意 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 温文悦人心

  73.水鸥猫盗贼 无声行悄捷 故成所欲事 佛谕如是行

  【讲解】因此我要努力照顾好自己的身心,经常面带笑容,平息烦恼的

  怒纹与皱眉,学作众生的亲友,诚恳待人。

  移动桌椅时,不要轻率随便,以至于发出吵杂刺耳的声音。开门时也不要太粗鲁,以免打扰别人用功。举止应当温文儒雅,而使众人心生欢喜,水鸥、猫和盗贼他们的行动,都是谨慎敏捷而且静悄悄的。因此都能达成他们所求的目的,佛陀告诫菩萨应当恒常如此寂静的行事。

  (2.2)随喜他人善

  74.宜善劝勉人 恭敬且顶戴 不请饶益语 恒为众人徒

  75.一切妙隽语 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 欢喜生赞叹

  76.暗称他人功 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 应忖自有无

  【讲解】与朋友相处,应该善于勉人改过迁善。对于益友,不请直谏(我们没有征询对方意见,而他们主动给我们的劝告)的逆耳忠言也应该恭恭敬敬地。低头接受不要与人冲突。

  最好能经常学习众生的优点。

  以前 巴祝仁波切是讲解《普贤上师言教》非常有名的高僧,有一次要到噶陀传法的半路上,遇到一位嘉荣来的喇嘛。两人一起走在往噶陀的路上相谈甚欢,嘉荣的喇嘛告诉 巴祝仁波切说:「你真是有大福报!听说高僧 巴祝仁波切要到噶陀来讲授'大圆满前行',你有没有听过大圆满前行?如果你没有听过的话,我可以先讲一遍给你听」。

  巴祝仁波切说:「好!好!好!」于是 巴祝仁波切每天都来上嘉荣喇嘛的课,大圆满前行是 巴祝仁波切的著作。但他一直很诚恳的上嘉荣喇嘛的课,直到升座演讲时,嘉荣喇嘛才发现原来每天来上他课的是巴祝仁波切而吓得说不出话来。

  可是巴祝仁波切非常恭敬这位喇嘛,称他是「教他大圆满前行的老师」,所以当众生说我们不对时,不要生气、不要和他人冲突,只要说「喔!喔!」就好,对不对我们自己要思考。即使乞丐也有优点,我们观看任何人的优缺点,我们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并避免其缺点。

  对于他人所说的一切至理名言,都应该由衷称赞:「说得好!」如果看见别人行善积福,就由衷随喜并加以赞叹,不要嫉妒、不要去抓他人的毛病。这样子做会让自己累积恶业。在西藏很少有人会当面赞叹别人,而我们台湾不一样,我们都是当面夸耀别人的。我们总是当着本人的面说:你最近变漂亮了、你瘦了耶、你看起来好年轻喔、你的气色真好...

  可是他离开以后,我们就开始编排他的是非了。这个人怎样怎样...相处的时候很亲热,分开后就不是那一回事。都是假相。我们应该为了避免谄嫌而暗中赞颂别人的功德,并随顺别人一起称说他人的功德。如果听到有人赞美我的功德,我们应当注意是不是他人虚伪的谬赞。切莫骄矜自满,应该认清自己是否有功德。

  我们嘉荣有一位喇嘛很老实,他和「弹乒堪布」辩经,有时候堪布会说这一次你赢了。他跟人家说:「我和大堪布辩经,有时候大堪布赢我,但偶尔我也会赢,致于怎么赢的我也不知道」。所以当别人赞美你的时候,自己要冷静的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有这个功德」。

  77.一切行为喜 此喜价难沽 故当依他德 安享随喜乐

  78.如是今无损 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嫉苦 后世苦更增

  【讲解】我们一切善行,都是为了使自他获得欢喜。所以如果拍马屁真能让人高兴的话,也可以稍为做一些啦!而这种欢喜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到,我应该多借助他人行善的功德,使自己安享随喜的快乐。这样去随喜,今生没有任何损失。来世还会获得很大的快乐,否则内心将因为嫉妒而郁郁寡欢,来世还会遭受更大的痛苦。

  要切记!

  有嫉妒心的人永远得不到快乐

  有傲慢心的人永远得不到功德和智慧

  在台湾有很多像「慈济」那样热心行善的人,我们应当随喜他们的功德。这样子做今生没有任何的损失,来世更会因此累积的善因而得到他人欢喜和帮助的福报!

  上回,我们讲到「护正知」。「护正知」是教导我们如何进入持戒的方式。菩萨戒分为律仪戒、摄善法戒及饶益有情戒。今天要讲授「摄善法戒」的部份。

  「摄善法戒」分二方面来说:

  1 断「不学戒之因」的贪身-->

  我们学习佛法最大的障碍,是对自己身体的执著。不论我们如何的爱护我们的身体,可是当它被死神夺走成为鹫鸟和野狗的食物时,我们的心是无论如何也做不了主的。

  所以不要过度贪恋这个躯体,它跟「宿舍」没什么两样。

  2 要如何善巧的来修善呢?-->

  我们的举止应安祥、应时常面带笑容、行为应该温柔有礼、随喜他人的功德,今天要讲授学习行善。

  (2.3)应巧学众善

  79.出言当称意 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 柔和调适中

  80.眼见有情时 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 乃能成佛道

  81.热衷恒修善 或依对治兴 施恩悲福田 成就大福善

  82.善巧具信已 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 谁亦不仰仗

  83.施等波罗密 层层渐升进 因小勿失大 大处思利他

  【讲解】

  * 说话时,应该契合人心意,而且前后相关。

  * 词义清晰而令人喜悦,心中远离贪爱和嗔恨。

  * 声调柔和,而且快慢适中,不要太快,也避免太慢。

  * 并且当我们看见有情众生的时候,心里应该立刻联想到:

  * 我必须依靠他们作助缘才能修成佛道。因此用诚恳慈爱的眼光看待他们。

  * 我们和别人交谈或聊天时,要说些有意义的事情。

  * 应该随顺他人的心意,讲些他喜欢听的话。

  * 不要专挑一些他人不喜欢听的话题讲。

  * 在「十不善」之中绮语是不可以的。但如果对方非常喜欢听这些话,为了满足他人短暂的欲望。我们偶尔也可以话一些家常故事啦。但不要语带偏私。且必须远离贪欲及嗔恨的题材。

  * 语调不要高亢急迫或拖拖拉拉,避免不切听者心意。

  * 不要忽略讲话的重要性。

  许许多多的事情都是讲话的机缘形成的,很多好的事情由语言促成。但,许多不好的事情也是由于讲错话而产生。诸如:个人的感情问题、家庭的纠纷...往往是由说话引起的。甚至,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也可能从小小的语言误解起始,演变到最后成为不可收拾的局面。

  团体之中也是如此,有人说错话而导致派系对立等等。这一切都是语言产生的。所以我们说话要紧系「正知」和「正念」且要婉转善巧的表达心意。

  达赖喇嘛是非常有智慧的,他总是将事情交待得很清楚,但却不会伤害到任何人的心。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我们和众生讨论大问题或平常聊天时,我们自己的信仰要稳固。但对别人要婉转的表达清楚,有些人一向直话直说,我们也知道他是对的。但在他说话的当时总是令人难以接受,因为不论是谁都喜欢听好听的话。

  所以我们学习菩萨道更应当说话要善巧切人心意。

  * 当法师的人,不要见到「有钱的功德主」就语言亲切。见到「没钱的小施主」就高傲冷淡。

  * 在家众也不可以见到「德行高远的法师」就必恭必敬,见到「一般出家众」就轻慢怠忽。

  我们对待任何人都应该「平等合宜」的尊敬。

  常常有些人因为贪欲,而过度对某人「超越常轨」的尊敬和优遇,当贪欲的因素不见时,这样子的优遇是不会长久的。

  我们应该不论遇到下阶层的贫民或高贵的达官贵人,都要平等的生起-->

  「我必须依靠他们才能修成佛道」的想法而平等的尊敬他们,不是吗?

  譬如:说「布施」,行布施的时候,如果没有众生,你如何累积福报呢?在放生的时候,如果没有眼前动物众生的苦难,我们要怎样修「慈悲心」?没有动物,我们要怎样「放生」来消减自己无边的罪业、障碍呢?功德从哪里做起?没有众生,这些都不可能。

  或者你要修安忍时,假如没有众生做为让你生气的对境,你如何修安忍呢?

  阿底峡尊者是从印度来的高僧。他来到藏地时,藏人对他必恭必敬没有人会违背他的意思。后来尊者养了一只猴子,猴子不认识尊者,当然嘛,所以常常捣乱作怪。侍者们对尊者建议「不要养这只猴子」。尊者说:「猴子是我修安忍的对境」。

  修持安忍有很大的功德,因为每个人都恭敬他,使他没有修忍辱的机会所以他养了猴子。在佛法上,我们必须依靠众生才能累积福报。

  如果没有众生的话,我们要向谁发菩提心呢?

  在世间法上,如果没有众生、没有亲友是不是很孤单寂寞呢?做生意也要有人潮、市潮才能赚钱!所以不论是佛法、世间法都是需要依靠众生来成就我们。因此我们要用诚恳慈爱的眼光看待他们。

  * 很多人都认为「我在渡众生」、「我在利益众生」。

  * 其实不是。

  * 对真正理解佛法的人来说,他不会认为「我在渡众生」或「我在利益众生」。

  * 他会认为每一个众生都在渡他、帮助他。有这样的心态,才不会觉得自己很辛苦而产生抱怨的行为。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在渡众生的话,那么你有时候会认为「自己一直为众生付出,而众生为什么却是这样子回报我的?」一样的行善,两种心态不同,优秀的修行者永远心怀若谷,行善永无疲累。

  应当经常积极地去修学善法!

  我们修习善法并不是一天、二天的事业,

  我们必须恒常不间断的修习善法

  一直到成佛为止!

  所以我常说:

  修行的时候不要过度的精进,

  因为过度的精进是不会永久的。

  精进是非常好,但过度的精进一个月、二个月...

  一年、二年就无法持续下去反而不好,

  所以最好的精进是永恒的、经常的去修习善法。

  我们要以对「三宝的虔诚心」及「对众生的慈悲心」这样的心态去行善业;或用对治的方法奋力调伏内心的烦恼。譬如:布施,我们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供养或布施出去,这就是对治我们的吝啬。布施的重点在于对治我们的贪心、吝啬心,而不是布施数目的大小。

  所以最舍不得的东西,更要舍去。

  我们贪爱的事物,不可以去做。

  这就是「调伏自己」。

  为什么杀、盗、淫、妄是根本罪呢?

  因为这是一般人在没有规范下最想做的事,我们要禁止自己去做这些事才能对治我们的贪欲。

  如果能布施三宝福田、父母、师长等恩田,和苦难众生的悲田,将成就广大的福善。

  累积福德的方式从三个方面说:

  1.前行        --> 累积福德的心态

  2.供施品的差别

  3.对境 -->以供养来说,供养的对境是三宝的话,是种很好的福田。

  * 但假若你供养的是一个不如法的假上师:他并没有将你的供养如法的使用在正法上。而是去从事自己贪欲的事情,这样对你来说当然还是有功德。因为你以一颗虔诚心去供养,供养功德当然是存在的。

  * 但是,如果你将同样的供养去供养一位如法的上师,他将你的供养如法使用在需要帮助的地方,或用在推广佛法上面。那么,这两个供养所种的福田是有差别的。

  所以种福田最好的地方是三宝及上师。

  恩田是什么呢?

  「恩田」是养育我们长大的父母和教育我们的师长。虔诚供养我们的恩人有很大的功德。

  「悲田」能够以慈悲心来累积福报的地方是在苦难中的众生。

  譬如:给久卧病榻的患者心灵安慰、为流浪客域的旅客指引、让灾变中的众生暂时得到依靠、使孤寡者离开恐惧....等等。

  如何分别功德的大小呢?

  大乘佛教是以「对众生帮助的多与少」来分别「所得福报的多少」的。

  当我善于取舍而且具有信心以后,就应当经常修习善法利益自他。这一切善法都是我自己应该修学的,绝不「无故依赖」任何一位师友。

  我们修习一切善法不要有「我在帮助别人的心态」,修行是为自己修的。本来就是为自己累积福报并不是帮别人做的。我们如果有办法帮别人累积福报的话,那么那些达官贵人是不是可以命令他的部属去帮他累积福报呢?累积福报是要自己亲自去做的。

  以前阿底峡尊者到西藏时自己做擦擦泥佛,他的侍者们祈求说:「上师你不要做这些粗活啦!这样子让别人看到,我们会觉得很不好意思。」

  阿底峡尊者回答说:「什么?我自己想要累积善业,难道你们不肯让我累积福报吗?」

  如果他叫徒弟们去做,那么所有的功德都是徒弟们的了,所以他自己想要累积福报是这样子做的。

  * 我们的老上师也是每天为佛菩萨更换供水和清洁供杯的,并不是只叫我们做而已,「累积福报」要自己亲自去做。

  * 如果「累积福报」可以请人代劳,那么是不是别人也可以代我们承受各种果报呢?

  * 如果都可以代替的话,那么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早就替我们累积福报及承担各项恶业的苦报了。

  所以一切善法都需要自己修学的,绝不能依赖任何人。

  布施、净戒等六度波罗蜜多的修习,应该要循序渐进。就像:爬楼梯一样一层一层,「下学而上达」才好。

  在一般的状况下,为什么「六度」的顺序第一个是「布施」。然后才是「持戒」呢?

  为什么六度的第一个不是「忍辱」或「禅定」呢?

  因为,一般而言「六度」的顺序是按照「功德大小次序前后」排列的,「持戒」的功德大于「布施」的功德,所以排在布施之后。「般若」的功德最大,所以它安置在六度的最后面,但特殊的情况下又另当别论。

  譬如:我现在修持「闭关禁语」。

  * 但有一位信众从非常遥远的地方来求法。

  * 当时我如果坚持「闭关禁语」(也就是闭关期间,不能开口说话)的戒条的话,对这位信众的损失来说是非常大的。因为他是远道而来求法的。

  * 以大乘佛法而言,我为他演说佛法,破了禁语戒律是没关系的,放弃「持戒」而选择「法布施」是有功德的。因为在这个情况下,布施对这位信众有利。所以我们不要拘泥区区德行,而损失较大的法益,应该在更究竟的层面上考虑「如何利益众生」。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