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如石法师译解:入菩萨行论(经文)第六品 安忍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8日
来源:   作者:如石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如石法师译解:入菩萨行论(经文)第六品 安忍

 

  第六品  安忍

  1.一瞋能摧毁 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 一切诸福善。

  2.罪恶莫过瞋, 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 努力修安忍。

  3.若心执灼瞋, 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 烦躁不成眠。

  4.纵人以利敬, 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瞋, 反遭彼弑害。

  5.瞋令亲友厌, 虽施亦不依。

  若心有瞋恚, 安乐不久住。

  6.瞋敌能招致 如上诸苦患。

  精勤灭瞋者, 享乐今后世。

  7.强行我不欲, 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 瞋盛毁自他。

  8.故应尽断除 瞋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 更无他馀事。

  9.遭遇任何事, 莫扰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 反失诸善行。

  10.若事尚可为, 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 忧恼有何益?

  11.不欲吾与友, 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 于敌则反是。

  12.乐因何其微, 苦因极繁多;

  无苦无出离, 故心应坚忍。

  13.苦行伽那巴, 无端忍烧割;

  吾今求解脱, 何故反畏怯?

  14.久习不成易, 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 大难亦能忍。

  15.蛇及虻蚊噬、 饥渴等苦受,

  乃至疥疮等, 岂非见惯耶?

  16.故于寒暑风、 病缚捶打等,

  不宜太娇弱; 若娇反增苦。

  17.有人见己血, 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 惊慌复闷绝。

  18.此二大差别, 悉由勇怯致;

  故应轻害苦, 莫为诸苦毁。

  19.智者纵历苦, 不乱心澄明;

  奋战诸烦恼, 虽生多害苦。

  20.然应轻彼苦, 力克贪瞋敌。

  制惑真勇士, 馀唯弑尸者。

  21.苦害有诸德: 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 羞恶乐行善。

  22.不瞋胆病等 痛苦大渊薮,

  云何瞋有情? 彼皆缘所成。

  23.如人不欲病, 然病仍生起;

  如是不欲恼, 烦恼强涌现。

  24.心虽不思瞋, 而人自然瞋。

  如是未思生, 瞋恼犹自生。

  25.所有众过失, 种种诸罪恶,

  彼皆缘所生, 全然非自力。

  26.彼等众缘聚, 不思将生瞋;

  所生诸瞋恼, 亦无已生想。

  27.纵许有主物, 施设所谓我,

  主我不故思: 将生而生起。

  28.不生故无果。 常我欲享果,

  于境则恒散; 彼执永不息。

  29.彼我若是常, 无作如虚空;

  纵遇他缘时, 不动无变异。

  30.作时亦如前, 则作有何用?

  谓作用即此, 我作何相干?

  31.是故一切法, 依他非自主。

  知已不应瞋 如幻如化事。

  32.由谁除何瞋? 除瞋不如理。

  瞋除诸苦灭, 故非不应理。

  33.故见怨或亲 非理妄加害,

  思此乃缘生, 受之甘如饴。

  34.若苦由自取, 而人皆厌苦,

  以是诸有情, 皆当无苦楚。

  35.或因己不慎, 以刺自戮伤;

  或为得妇心, 忧伤复绝食;

  36.纵崖或自缢, 吞服毒害食;

  妄以自虐行, 于己作损伤。

  37.自惜性命者, 因惑尚自尽;

  况于他人身, 丝毫不伤损?

  38.故于害我者, 心应怀慈愍;

  慈悲纵不起, 生瞋亦非当。

  39.设若害他人 乃愚自本性,

  瞋彼则非理; 如瞋烧性火。

  40.若过是偶发, 有情性仁贤,

  则瞋亦非理; 如瞋烟蔽空。

  41.棍杖所伤人, 不应瞋使者;

  杖复瞋使故, 理应憎其瞋。

  42.我昔于有情, 曾作如是害;

  既曾伤有情, 理应受此损。

  43.敌器与我身, 二皆致苦因;

  双出器与身, 于谁该当瞋?

  44.身似人形疮, 轻触苦不堪;

  盲目我爱执, 遭损谁当瞋?

  45.愚夫不欲苦, 偏作诸苦因;

  既由己过害, 岂能憎于人?

  46.譬如地狱卒, 及诸剑叶林,

  既由己业生, 于谁该当瞋?

  47.宿业所引发, 令他损恼我,

  因此若堕狱, 岂非我害他?

  48.依敌修忍辱, 消我诸多罪;

  怨敌因我忍, 堕狱久受苦。

  49.若我令受害, 敌反饶益我,

  则汝粗暴心, 何故反瞋彼?

  50.若我有功德, 必不堕地狱。

  若吾自守护, 则彼何所得?

  51.若以怨报怨, 则敌不护罪;

  吾行将退失, 难行亦毁损。

  52.心意无形体, 谁亦不能毁;

  若心执此身, 定遭诸苦损。

  53.轻蔑语粗鄙, 口出恶言辞,

  于身既无害, 心汝何故瞋?

  54.谓他不喜我; 然彼于现后,

  不能毁损我, 何故厌讥毁?

  55.谓碍利养故; 纵我厌受损,

  吾利终须舍, 诸罪则久留。

  56.宁今速死殁, 不愿邪命活;

  苟安纵久住, 终必遭死苦。

  57.梦受百年乐, 彼人复苏醒;

  或受须臾乐, 梦已此人觉;

  58.觉已此二人, 梦乐皆不还。

  寿虽有长短, 临终唯如是!

  59.设得多利养, 长时享安乐,

  死如遭盗劫, 赤裸空手还。

  60.谓利能活命, 净罪并修福;

  然为利养瞋, 福尽恶当生。

  61.若为尘俗活, 复因彼退堕,

  唯行罪恶事, 苟活义安在?

  62.谓谤令他疑, 故我瞋谤者;

  如是何不瞋 诽谤他人者?

  63.谓此唯关他, 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 烦恼所生谤?

  64.于佛塔像法, 诽诋损毁者,

  吾亦不应瞋; 因佛远诸害。

  65.于害上师尊, 及伤亲友者,

  思彼皆缘生, 知已应止瞋。

  66.情与无情二, 俱害诸有情,

  云何唯瞋人? 故我应忍害。

  67.或由愚损人, 或因痴还瞋;

  此中孰无过? 孰为有过者?

  68.因何昔造业, 于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业, 凭何瞋于彼?

  69.如是体解已, 以慈互善待。

  故吾当一心, 勤行诸福善。

  70.譬如屋着火, 燃及他屋时,

  理当速移弃 助火蔓延草。

  71.如是心所贪, 能助瞋火蔓,

  虑火烧德屋, 应疾厌弃彼。

  72.如彼待杀者, 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 离狱岂非善?

  73.于今些微苦, 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瞋恚—— 地狱众苦因?

  74.为欲曾千返 堕狱受烧烤;

  然于自他利, 今犹未成办。

  75.安忍苦不剧, 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 欣然受此苦。

  76.人赞敌有德, 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 令汝自欢喜?

  77.如是所生乐, 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 复是摄他法。

  78.谓他获乐故, 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 此坏现后乐。

  79.他赞吾德时, 吾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 何故我不乐?

  80.初欲有情乐, 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 何故反瞋彼?

  81.初欲令有情, 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 何故生嫉恼?

  82.所应恩养亲, 当由汝供给;

  他亲既养护, 不喜岂反瞋?

  83.不愿人获利, 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 宁有菩提心?

  84.若已从他得, 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 施否何相干?

  85.何故弃福善、 信心与己德?

  不守已得财, 何不自瞋责?

  86.于昔所为恶, 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 曾培福德者?

  87.纵令敌不喜, 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 不成损他因。

  88.汝愿纵得偿, 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 招祸岂过此?

  89.若为瞋渔夫 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地狱, 定受狱卒煎。

  90.受赞享荣耀, 非福非增寿,

  非力非免疫, 非令身安乐。

  91.若吾识损益, 赞誉有何利?

  若唯图称心, 应依饰与酒。

  92.若仅为虚名, 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 死时谁得乐?

  93.沙屋倾颓时, 愚童哀极泣;

  若我伤失誉, 岂非似愚童?

  94.声暂无心故, 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 彼赞是喜因;

  95.受赞或他喜, 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于彼, 少分吾不得。

  96.他乐故我乐; 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 何故我不乐?

  97.故我受赞时, 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 唯是愚童行。

  98.赞誉令心散, 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 复毁圆满事。

  99.以是若有人, 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 免堕诸恶趣。

  100.吾唯求解脱, 无须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 何故反生瞋?

  101.如我欲趣苦, 然蒙佛加被,

  闭门不放行, 云何反瞋彼?

  102.谓敌能障福; 瞋敌亦非当。

  难行莫胜忍, 云何不忍耶?

  103.若我因己过, 不堪忍敌害,

  岂非徒自障 习忍福德因?

  104.无害忍不生, 怨敌生忍福。

  既为修福因, 云何谓障福?

  105.应时来乞者, 非行布施障;

  授戒诸方丈, 亦非障出家。

  106.世间乞者众, 忍缘敌害稀。

  若不外施怨, 必无为害者。

  107.故敌极难得, 如宝现贫舍;

  能助菩提行, 故当喜自敌。

  108.敌我共成忍, 故此安忍果,

  首当奉献彼; 因敌是忍缘。

  109.谓无助忍想, 故敌非应供;

  则亦不应供 正法修善因。

  110.谓敌思为害, 故彼非应供;

  若如医利我, 云何修安忍?

  111.既依极瞋心, 乃堪修坚忍;

  故敌是忍因, 应供如正法。

  112.本师牟尼说: 生佛胜福田。

  常敬生佛者, 圆满达彼岸。

  113.成佛所依缘, 有情等诸佛。

  敬佛不敬众, 岂有此言教?

  114.非说智德等, 由用故云等;

  有情助成佛, 故说生佛等。

  115.应供慈心者, 因彼珍贵故;

  敬佛福德广, 亦因佛尊贵。

  116.助修成佛故, 应许生佛等。

  然生非等佛 无边功德海。

  117.唯佛功德齐; 于具少分者,

  虽供三界物, 犹嫌不得足。

  118.有情具功德: 能生胜佛法;

  唯因此德符, 即应供有情。

  119.无伪众生亲—— 诸佛唯利生。

  除令有情喜, 何足报佛恩?

  120.利生方足报 舍身入狱佛,

  故我虽受害, 亦当行众善。

  121.诸佛为有情, 尚且不惜身;

  愚痴骄慢我, 何不侍众生?

  122.众乐佛欢喜, 众苦佛伤悲;

  悦众佛愉悦, 犯众亦伤佛。

  123.遍身著火者, 与欲乐不生;

  若伤诸有情, 云何悦诸佛?

  124.因昔害众生, 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 祈佛尽宽恕!

  125.为令如来喜, 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 宁死悦世主。

  126.大悲诸佛尊, 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 何不敬众生?

  127.悦众令佛喜, 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 故应常安忍。

  128.譬如大王臣, 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 力堪不报复。

  129.因敌力非单, 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 不应轻忽彼。

  130.悲佛与狱卒, 吾敌众依怙,

  故如民侍君, 普令有情喜。

  131.暴君纵生瞋, 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 定遭地狱害。

  132.如是王虽喜, 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 终成无上觉。

  133.云何犹不见 取悦有情果:

  来生成正觉, 今世享荣耀。

  134.生生修忍得: 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 乐等转轮王。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