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29日
来源:   作者:法尊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尊法师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

 

宗喀巴大师造

 
   戊三明十地功德分二,巳一明初地功德,巳二明二地至七地功德,巳三明三净地功德。今初
  【菩萨时能见百佛,得佛加持亦能知,此时住寿经百劫,亦能正入前后际,智能入起百三   昧,能动能照百世界,神通教化百有情,复能往游百佛土,能正思择百法门,佛子自身   现百身,一一身有百菩萨,庄严围绕为眷属。】

菩萨发胜义菩提心得初地时。一刹那顷,能见百佛,得彼百佛加持皆能了知。又住初地时,能住寿百劫,亦能正入前际后际各至百劫。此义谓智见能入前际后际百劫之事。又此大智菩萨,能入起百三摩地。又能动百世界,及能照百世界。又此菩萨能以神通教化成熟百有情,复能往游百佛世界。又能正思择百种法门。又此佛子,自身复能示现百身。于一一身有百菩萨庄严围绕而为眷属。

  巳二 明二地至七地功德

  【如极喜地诸功德,如是住于无垢地,当得功德各千种。余五菩萨得百千,得百俱胝千俱   胝,次得百千俱胝量,后得俱胝那由他,百转千转诸功德。】
如极喜地菩萨所得十二类功德,各有一百。转入第二无垢地时,彼十二类功德,当得一千。其余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菩萨,如其次第,则得百千,百俱胝,千俱胝,百千俱胝,俱胝那由他百转千转,即百千俱胝那由他十二类功德也。

  巳三 明三净地功德
八地以上所得功德,计算俱穷,当以微尘而数。颂曰:

  【住不动地无分别,证得量等百千转,三千大千佛世界,极微尘数诸功德。】
住第八不动地菩萨,于人及法,都无实执分别。证得百千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十二类功德。颂曰:

  【菩萨住于善慧地,证得前说诸功德,量等百万阿僧祗,大千世界微尘数。】
菩萨住于第九善慧地,证得如前所说十二类功德,量等百万阿僧祗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颂曰:

  【且说于此第十地,所得一切诸功德,量等超过言说境,非言说境微尘数。】
于此第十地中所得如前所说之十二类功德,量等超过言说境非言说境,即不可说不可说转佛刹极微尘数也。言且说者,谓十地菩萨之功德,犹不止如此所说者。故下文更述诸余功德。颂曰:

  【一一毛孔皆能现,无量诸佛与菩萨,如是刹那刹那顷,亦现天人阿修罗。】
又此菩萨,能无分别示现化身,于自身一一毛孔,刹那刹那能各别。示现无量诸佛菩萨,各有无量菩萨而为眷属。如是一一刹那顷,亦能于一一毛孔示现其余天人阿修罗等,不相杂乱。亦字摄未说者。谓应以帝释,梵王,护世,人王,声闻,独觉,如来等身教化之有情,即能任运示现帝释等身而为说法。广如十地经说应当了知。

  丙二果地分五,丁一初成正觉之相,丁二建立身与功德,丁三明变化身,丁四成立一乘,  丁五成佛与住世。初又分二,戊一正义,戊二释难,今初

  【如净虚空月光照,生十力地复勤行,于色界顶证静位,众德究竟无与等。】
譬如月光于净虚空中能照耀一切众生,如是已得第十菩提心之菩萨,净治能障佛法之冥暗,了知自身能得佛法。于能生十力佛地之前第十地时,为得佛地故,复更精勤修行。尔时世尊唯于色界顶摩醯首罗天宫,证得最极寂静无上智位。此位一切功德皆到究竟,以念住等一切功德,至此为极最胜妙故。此智复无与等,以无同此者故,更无过上者故。言唯于色界顶者,显先未成佛,最初成佛者,必是色究竟天身。若先已成佛,后示现成佛者,则欲界身亦可。此是波罗蜜多大乘规。诸佛世尊于色界顶初成佛时,唯于一刹那顷得一切种智。颂曰:

  【如器有异空无别,诸法虽别性无差,是故正知同一味,妙智刹那达所知。】
如瓶盘等器虽有无量差别,然遍于一切器皿之虚空,同是遣除障碍之所显故,无余差别。如是色受等法从因缘生,虽有无量差别不同。然彼等上自性不生之真实义,则无少许差异。是故当知此真实义唯是一味。此一味真实义,唯以一刹那智而正了知。故妙智世尊一刹那顷证得,通达一切所知之妙智也。

  戊二释难分二,巳一叙难,巳二解释。今初:
  【若静是实慧不转,不转而知亦非理,不知宁知成相违,无知者谁为他说。】
汝既安立自性不生为色等之真实义,又安立智慧能知于彼。若时安立自性不生之寂静是真实义者,则于彼境应许智慧不转。若于自性不生之真实义,智慧能转,则彼智慧为见彼境是何行相。由全不见境之行相,故于真实义智慧不转。若时智慧于境不转,则说智慧知所知境亦不应理。何能遍知此真实义。由不遍知云知真义,不应道理。故不遍知境者宁是能知。成相违故。若能知真实义之心都无有生,则亦无有能知真实义之人,谁复为他所化,说我了知真实义行相如是耶。

  巳二解释分二,庚一释不证真实义难,庚二释无能知者难。今初:
  【不生是实慧离生,此缘彼相证实义,如心有相知彼境,依名言谛说为知。】
于此世间,若识随彼境相而缘,即说此识了知彼境。如心生时具青境相,即说此心了知青境。如是若能缘智生,具真实义之行相,依名言谛亦可说为了知真实义。内识随缘真实义行相之理。谓如自性不生是境之真实义,其能缘慧,亦具离自性生之行相。如水注水中。由缘彼境之行相,立为证真实义。故无所难之过失。释论云:【故由假名立为通达真实义,实无少法能知少法,能知所知俱不生故。】假名之义,如颂云:【依名言谛说为知。】谓非由自性说为了知,是由假名立为了知。非说了知真实义,唯是假说也。言【实无少法】等,义谓:若唯现离戏论相不立为知,要现如青黄等相乃立为知,则定非有。如所缘境真实义是不生,其能缘慧亦具自性不生之行相也。如敌者说:慧不能现真实义之行相。若慧不现境相,则不于境转。若不于境转则不知彼境。若不知境。则说心能知彼,成相违失。其慧不现境相则不转等,自宗亦许。不须解答,故唯破其慧不能现胜义谛相。说彼行相慧能现起。由现彼相,立为通达彼境。并举喻为证。有说此宗,无有通达胜义谛之无分别智者,当知是谤最胜圣智。此云:【刹那达所知。】说证得一刹那顷能达一切所得之智。又说如所有智不现能知所知各别二相而知。故于诸佛了达如所有性与尽所有性之理,应善了解。兹当略说。未成正觉,一刹那慧,不能双达各别有法与彼法性。彼二必须各别了达。若已断尽实执习气成正等觉,恒常安住亲证胜义谛之根本定中,永不起定。根本后得不复别起。如二谛论释云:【以一刹那智,周遍所知轮。】离根本智,更无异体知尽所有性之后得智。是故当许唯以一智能知二谛一切所知。若时观待法性成如所有智,则此智前一切二相皆悉寂灭。是故此智如水注水一味而转。若时观待有法成尽所有智,则有心境二相显现。由已拔除错乱二相之习气,故是于所见境不错乱之二相,非错乱二相。此不错乱之理,余处已广说。又佛地中具有根本后得二智,如宝性论云:【慧智及解脱,光明照耀净,无异故如日,光明照耀等。】疏云:【佛身出世无分别慧,能破除所知胜真实义之黑暗故,如同光明。其后得见一切所知之智,遍一切种所知事转故,如同照耀。】出世无分别慧即根本智。彼是观待真实义而立,即破除等义。言后得之后,非从根本定起,时间前后之后。是由根本定力所得或所生之义。言【遍一切种所知】等义,谓彼后得智,是由遍缘一切尽所有性而立也。故观待有法则非如所有智,观待法性则非尽所有智。若能善解此义,则于二谛论云:【由离遍计性,所现唯缘生,一切种妙智,现见此一切。】又云:【若能知所知,自体皆不见,尔时相不生,坚住故不起。】此说诸佛现见一切尽所有性,又说能知所知以二相理皆无所见。余诸大论师亦多作是说。不须强解谓:【能知所知都无所见,是依佛本分而说。现见一切所知,是就众生分上而说。无有佛地所摄之智。】即佛一智观待二境,有二了达之相,无少相违也。

若尔前云:【由于诸法见真妄,】等所明二谛之相,与此建立应成相违。曰:无违。前说二谛相,是依总义而立。此说佛智见境之相,与十地以下皆悉不共,是依别义而立也。诸佛见境之相,总略言之,若是见真理智正量所得,要待彼境方成理智正量者,是胜义谛相。世俗谛相由此可知。若是如所有智所得,要待彼境方成如所有智,及是尽所有智所得要待彼境方成尽所有智。如是观待各别境界,立为见胜义世俗之相,亦当了知。复当忆念,前文观察自证分,应不应理之自宗也。

  庚二释无能知者难分二,辛一正义,辛二明理。今初:
又汝说云:【若无知者,谁复为他说真实义行相如是耶?】今当解释。佛地亲证真实义智,与境自性不生胜义,虽是一味而转。然诸世间亦非不能了知真实。此中难义,是谓智与真实恒一味转,则无具说法分别之说者,既无说者,则不说法。下文答云:【虽无分别,说法亦应理故。】为答此难,颂曰:

  【百福所感受用身,化身虚空及余物,彼力发音说法性,世间由彼亦了真。】
诸佛住何色身亲证法界法身。佛此色身,是由无量福德资粮之所感得,具足不可思义种种妙色。是诸菩萨受用法乐之因,名受用身。由此色身发出法音演说诸法真实义。世间众生是闻法之法器,即能无倒了知真实也。不但百福所感之报身能作是事,即此报身加持之化身,及由化身之力,从虚空中及余草木壁崖等无心之物,亦能发出法音演说诸法真实,今诸众生了知真实义也。

  辛二 明理
诸无分别心心所法,于说法时现前即无发起作用,云何能为说法作用之因?当举外喻以明此义。颂曰:

  【如具强力诸陶师,经久极力转机轮,现前虽无功用力,旋转仍为瓶等因,如是佛住法性   身,现前虽然无功用,由众生善与愿力,事业恒转不思议。】
譬如世间具有强力之陶师,由经久时极力旋转其机轮。次彼陶师虽现前不起转动机轮之功力,亦见彼轮旋转不停成为瓶等之因,如是说?住法性身成正觉时,如摩尼珠及如意树,现前虽无分别功用,然由众生善根成熟应从佛所听闻是法,及由诸佛昔为菩萨时发广大愿牵引之力。故佛事业恒转不息极不可思议也。发愿之相,谓如诸佛随顺机宜利益众生,安住法界刹那不动,调伏众生而不失时。愿我亦当能如是也。拿错译本中于此处引有经证。

  丁二建立身与功德分二,戊一建立身,戊二建立十力功德。初又分三,巳一法身,巳二受  用身,巳三等流身。今初:
今当说法身颂曰:

  【尽焚所知如干薪,诸佛法身最寂灭,尔时不生亦不灭,由心灭故唯身证。】
佛智本性身由智慧火,尽焚一切如同干薪之二相所知境。即如所知自性不生行相而转。故智慧自性不生行相之寂灭真实义即是诸佛之法身。能断金刚经依此义云:【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此说诸佛于一切时安住法性,即是导师之胜义法身,又此法性,亦非二相之理所能识也。

尔时此真实义法身,不生不灭。经依如是义云:【曼殊室利,当知不生不灭,即是如来增语。】如是佛地妙智所缘真实义中,分别心心所毕竟息灭不转。无分别智与真实义,如水注水无可分别。故世俗安立,唯由报身证彼佛果也。拿错译本,引不退转轮经。心灭之义,显句论云:【经云:云何胜义谛,谓尚非心所行,况诸文字。此谓无分别。】此说无心之行为无分别。此处释论解寂灭义谓离心心所已,虽是寂灭然亦能作利众生事,举如意树及摩尼珠喻。其后又云:【此身虽无分别,如如意树及摩尼珠。】亦明显说是离分别心心所法。故引此文证佛无智慧。实乃未达论义,妄兴毁谤也。

  巳二 受用身
  【此寂灭身无分别,如如意树摩尼珠,众生未空常利世,离戏论者始能见。】
此亲证法身之受用身,由离别心心所故,是寂灭身。此身虽无分别,然亦能作利众生事。如如意树及摩尼珠,虽无分别亦为成办众生欲乐之因。又此报身,为利一切众生故,尽未来际常久住世。是故当知世界未空,虚空未尽,诸佛唯为饶益有情安住世间。又此报身,唯诸久修二种资粮已得离诸戏论无垢慧镜之地上菩萨,始能现见。余有戏论诸异生类则不能见。归依七十颂云:【诸佛妙色身,相好极炽然,众生随自解,执为种种身。无量福资粮,所生彼色身,十地诸佛子,始能快先睹,此身受法乐,则是诸佛行。】

  巳三等流身分三,庚一于一身及一毛孔示现自一切行,庚二于彼示现他一切行。庚三随欲  自在圆满。今初:
由佛法身,或由上述色身之力,离前受用身外。起余化身。即是法报等流果身,此身唯以调伏众生因缘而起,为显此身威力差别亦不可思议。颂曰:
  【能仁于一等流身,同时现诸本生事,自身虽已久迁灭,明了无杂现一切。】
能仁于一法报等流色身,为欲示现无始生死以来一切本生事故,自本生事虽久已迁灭。然能同时明了无杂,任运示现一切本事,如明镜中观众色像。颂曰:
  【何佛何刹能仁相,诸佛身行威力等,声闻僧量如何行,诸菩萨身若何等,演说何法自若   何,如何闻法修何行,作何布施供佛等,于一身中能普现。如是持戒修忍进,禅定智慧   昔诸生,彼等无余一切行,于一毛孔亦能现。】

又佛世尊昔行布施波罗蜜多时,为于何佛所,作何供事。于何等佛刹,如吠琉璃宝等为地,纵横相等。其土有情如何庄严。能仁于彼如何示现出胎等相。诸佛身相,胜行,势力,复若何等。诸佛眷属声闻僧伽若干数量,彼于正法如何修行成为僧伽。又彼佛土诸菩萨众相好严身,如何受用衣服,饮食,房舍等事。演说何法,为说三乘抑说一乘。自于彼土,为生婆罗门等何等种姓,成就智慧,在家,出家,复若何等,闻正法已受何学处若满非满。修习何种菩萨大行。于诸佛所,及诸菩萨,声闻等所,衣服,饮食,珍宝等物,作何布施,经几许时,供何数量。如是一切于一身中能普示现。如现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本事。如是往昔修学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波罗蜜多时。昔诸本生事,一切无余,于一身中亦能普现。又非但能于一身普现一切本生事迹。即于一毛孔中亦能普现一切诸行也。

  庚二 于彼示现他一切行。
  【诸佛过去及未来,现在尽于虚空际,安住世间说正法,救济苦恼众生者,从初发心至菩   提,一切诸行如已行,由知诸法同幻性,于一毛孔能顿现。】
诸佛世尊,若已过去,若尚未来,若现在世,尽虚空际,安住世间演说正法,救济苦恼诸众生者,从初发心,至证菩提,三世诸佛一切诸行,如已所行,于一毛孔皆能顿现。通常幻师以咒药力,尚能于自身中示现情器种种行相。何况诸佛菩萨,已知诸法本性与幻事性全无差别,复经多劫修习彼义。岂不能现彼诸幻事。是故智者,谁仍不了是义,或似了知而反生疑。当由此喻增上信解。

如自诸行与诸佛行,于一毛孔皆能顿现。颂曰:
  【如是三世诸菩萨,独觉声闻一切行,及余一切异生位,一毛孔中皆顿现。】

如是三世菩萨,独觉,声闻,一切诸行。及余异生位一切诸行,于一毛孔中亦皆能顿现。
   
  庚三 随欲自在圆满
已说三身圆满,次显虽无分别而得随欲自在圆满。颂曰:
  【此清净行随欲转,尽空世界现一尘,一尘遍于无边界,世界不细尘不粗。】 

佛离一切垢清净妙行随欲而转。能于一微尘境上,示现尽虚空际一切世界,及现一微尘遍于无边一切世界。然彼一尘亦不加大,一切世界亦不减小。颂曰:

  【佛无分别尽来际,一一刹那现众行,尽赡部洲一切尘,犹不能及彼行数。】
佛无分别尽未来际,于一一刹那示现种种妙行。尽赡部洲所有一切微尘数量,犹不能及彼一刹那诸行数量。前颂依处增上说,此颂依时增上说。

  戊二建立十力功德分四,巳一略标十力,巳二广释十力,巳三一切功德说不能尽,巳四知  深广功德之胜利。今初
佛地是由十力所显,故当略说少分差别。颂曰:
  【处非处智力,如是业报智,知种种胜解,种种界智力,知根胜劣智,及知遍趣行,静虑   解脱定,等至等智力,宿住随念智,如是死生智,诸漏尽智力,是谓十种力。】

能仁十力,谓处非处智力,如是知业异熟智力,了知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如是了知根胜劣智力,遍趣行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等智力,宿住随念智力,如是死生智力,漏尽智力。是谓十力。

  巳二广释十力分二,庚一释处非处智等五力,庚二释遍趣行智等五力。今初
  【彼法定从此因生,知者说此为彼处,违上非处无边境,智无碍著说名力。】 

若彼果法定从此因法生,知者诸佛,即说此因为彼果之处。如从不善业生不可爱果,从圣有学道得涅槃等。若与上说相违,名为非处。如从善业生不可爱果,已得见道犹随业力受第八生,皆无是处。如是处非处境无量无边,佛智无碍著转,说名处非处智力。颂曰:

  【爱与非爱违上相,尽业及彼种种果,智力无碍别别转,遍三世境是为力。】
爱谓善业,非爱谓不善业,是为不杂二业。与上相违谓诸杂业。能尽有漏业者谓无漏业,及彼诸业种种果报。智无碍著别别而转,遍于三世所摄一切业果等境。是为业异熟智力。颂曰:

  【贪等生力之所发,有劣中胜种种欲,余法所覆诸胜解,智遍三世名为力。】
贪字亦表嗔等烦恼。等字等取信等诸法。生即种子。由彼种子之力,所发欲解,此有下劣,中等,殊胜极不相同之种种欲解。又彼欲解种子虽被余法诸行之所覆蔽。然佛妙智遍三世转了达一切欲解。名为种种胜解智力。颂曰:

  【诸佛善巧界差别,眼等本性说名界,正等觉智无边际,遍诸界别说名力。】 
诸佛善巧一切界之差别,谓眼根等,等摄耳至意为六根,色至法六尘,眼识至意识六识。说彼之内空等本性名界。正等觉智。遍于一切界差别转,说名四种界智力。颂曰:
 
  【遍计等利说名胜,处中钝下名为劣,眼等互生偕了达,种智无碍说为力。】
虚妄增益之偏计,于生贪等有自在力,故名为根。等摄信等诸根。其最利者说名胜根,其处中根与钝下根,说名劣根。眼等二十二根,及诸根互能生果。一切种智于彼一一根性皆甚了达。无碍著转。说为根胜劣智力。

  庚二 释遍处行智等五力
  【有行趣佛亦有趣,独觉声闻二菩提,天人鬼畜地狱等,智无障碍说为力】。
颇有行道能趣佛果。有行能趣独觉菩提。有行能趣声闻菩提。有行能趣天,人,饿鬼,畜生,地狱诸趣。等字显示,正定邪定等种种诸行。于彼一切智无障碍,说为遍趣行智力。颂曰:

  【无边世界行者别,静虑解脱奢摩他,及九等至诸差别,智无障碍说为力"。
无边世界中,行者各差别。如四静虑,八解脱,奢摩他等持,及九次第等至,与杂染清净无边差别。佛智于彼一切均无滞碍,说名杂染清净智力。颂曰:
  【过去从痴住三有,自他一一有情生,尽情无边并因处,彼彼智慧说为力"。
始从愚痴展转传来,于过去世住三有中。随念自他一一有情一切生事尽有情数无有边际。并念其因,并念相貌,谓念自他如是色类。并念处所,谓念从彼处没来生此处。于彼一切随念境上。所有彼彼无障碍智,说为宿住随念智力。颂曰:

  【尽虚空际世界中,一一有情死生时,于彼多境智遍转,清净无碍说名力。】
尽虚空边际诸世界中,诸有情类,一一有情死时,生时。由种种业感种种果。佛清净智于彼众多境界,无障碍转。说名死生智力。颂曰:

  【诸佛一切种智力,速断烦恼及习气,弟子等慧灭烦恼,于彼无碍智名力。】
诸佛由得一切种智之力。永断贪等一切烦恼及诸习气。声闻弟子与独觉辈,以无漏慧灭诸烦恼。佛智于彼无障无碍。是名漏尽智力。言速者,显示佛智一刹那项,最细习气尽皆断除。

此中所言烦恼习气,释论云:【若法于心染着,薰习,随逐而转,是名习气。烦恼边际,薰习根本,习气,是诸异名】声闻独觉虽断烦恼,然不能断除习气。释论云【无明习气,能障了达所知。】此说习气是所知障。此宗许法我执是烦恼障。故所知障,当是二取错乱习气。龙猛师徒于余论中皆未明说何为所知障。故当依止此论所说也。释论又云:【无明与贪等习气,唯一切种智于成佛时,始得永断。非余能断。】故余处说二乘阿罗汉与八地菩萨,断尽一切烦恼种子。当知彼烦恼种子与此处所说烦恼习气,亦非一事。又此习气系最微细之品。十地最后心无间道现起,同时息灭。而成最初解脱道时,即是佛智第一刹那。故说以一切种智力断除习气也。如是说此诸力知一切所知者,是现前知。以佛之现量 ,不现而知不应道理,故是现起而知。又不现行相而知,非此宗义。六十正理论释中已明了宣说。故亦非是由现见现在之力。而兼知去来也。例如今日于现在时,观待此时之去来非有。虽于此时不量去来。然了知今日智,即能了知去来一切亦不相违。譬如种子,虽不生种子时之芽,然种子生芽全不相违也。

  巳三 一切功德说不能尽,
诸佛所有一切功德,假使诸佛加持寿量,经无数劫不作余事,专一汲汲演说功德,犹不能尽。况诸菩萨,尤况二乘,岂能了知宣说,诸佛所有一切功德。当以譬喻显示此义,颂曰:

  【妙翅飞还非空尽,由自力尽而回转,佛德无边若虚空,弟子菩萨莫能宣。如我于佛众功   德,岂能了知而赞言,然由龙猛已宣说,故我无疑述少分】。
如妙翅鸟王翅翎丰广仗承风力,善能致远。彼向虚空极力飞去。后飞还时,非缘虚空巳尽而还。是由彼久飞自力用尽而回转,如是诸佛功德无量无边广如虚空,声闻弟子,及诸独觉,并入大地诸菩萨众,不能尽说而自退止。此亦非由佛德已尽故止,是因自己慧力已尽而止也。由佛功德说不能尽,如我作释者,于佛功德,岂能了知而赞说耶?我以自力虽全不知诸佛功德。然我无疑竟能略说少分功德者,是因龙猛菩萨已说此等功德,我是依彼而说。

  巳四 知深广功德之胜利。
  【甚深谓空性,余德即广大,了知深广理,当得此功德。】
总此论中显示诸佛甚深广大二种德。甚深者,谓空性法身,及因位行位之空性。其余十一地之功德及所说十力等,即广大功德。若善了知如斯甚深广大功德之理,依义修习,当能证得此二种功德。

  丁三 明变化身,
诸佛化身,是诸声闻独觉菩萨共同境界,共同方便。随其所应,亦是诸异生境界。是能成办善趣等因。颂曰:

  【佛得不动身,化重来三有,示天降出胎,菩提转静轮,世有种种行,为多爱索缚,佛以   大悲心,咸导至涅槃。】
(原文四句六十字)
诸佛已得安住真实永无动摇之法身,现诸化身重来三有,示现从兜率天降,及出胎等,父母妻子系属之相。又现证大菩提,适应诸根,转妙法轮令往寂静涅槃大城。世界有情,有种种界行,复为众多爱索所缚。佛以大悲心,不顾名利等,尽行引导安立于大般涅槃。

  丁四 成立一乘
已说三身建立,次明于一乘中,佛说三乘是密意教。颂曰:

  【离知真实义,余无除众垢,诸法真实义,无变异差别。此证真实慧,亦非有别异,故佛   为众说,无等无别乘。】(原文四句)
离了知诸法真实义,更无余法能除一切二障垢染。诸法真实义亦无不同之变异差别。故此证真实义之智慧,缘境行相亦无别异。故佛能仁,为诸众生,宣说无余能等全无差别之一乘。经云:【迦叶,由知一切法平等性故而般涅槃。此唯有一无二无三。】龙猛菩萨亦云:【由法界无别,故乘无差别,佛说三乘者,为导诸有情。】

此说:若不通达真实义,则不能尽断一切烦恼。诸法真实义复无最大差殊。故有处说,往涅槃城,有达不达真实义之因乘差别。及说断尽烦恼证涅槃已,不复更学余乘之果乘,有多乘者。当知是为引导众生而说。若能善解此义,则经说二乘不证法无我之密意,亦能了解。

若得涅槃后,不复更学余乘。此大涅槃唯有一乘。云何经说二乘亦能般涅槃耶?曰:此是密意语言。颂曰:
  【众生有五浊,能生诸过失,故世界不入,甚深佛行境,然由佛善逝,具智悲方便,昔曾   发誓愿,度尽诸有情。】(原文四句)
由诸众生,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寿命浊等五浊,能为发生诸大烦恼过失之因,使其身心都无堪能。由此能坏胜上胜解 ,障求佛智。是故世界众生,于佛甚深难测行境,不能趣入。然由诸佛善逝,具足调伏众生之巧便妙智,及不忘失利益众生之大悲方便。复由往昔行菩萨道时,曾发誓愿,愿我度尽一切有情。决定当以他种方便,成满斯愿也。

由诸众生有多障缘障入大乘。复应令诸众生,安立涅槃。颂曰:
  【以是如智者,导众赴宝洲,为除众疲乏,化作可爱城。佛令诸弟子,意趣寂灭乐,心修   远离己,次乃说一乘。】(原文四句)

法华经说,如大商主具足智慧,引导众人赴大海宝洲之时,为除众人行久之疲乏故,于未到宝洲之中间,化作可爱城邑,令众休息。如是诸佛世尊,于未到大乘之此岸,示以能得大乘之方便,令声闻弟子及独觉人,心意暂趣寂灭乐故,宣说二乘。待彼修心,已能远离生死烦恼,次乃宣说唯一大乘。彼等亦当如佛世尊,圆满资粮而得佛果。成立一乘,集经论云:【唯有一乘,无量经中皆宣说故。】如彼应知。

  丁五成佛与住世分二,戊一释成佛时,戊二释住世时。今初
  【十方世界佛行境,如其所有微尘数,佛证菩提劫亦尔,然此秘密未尝说】。

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唯是佛所行境,如其中所有一切微尘之数量。佛证最殊胜大菩提之劫数亦有尔许。虽然,昔未集善根者,极难信解,故佛于此秘密,未尝宣说。若能增上信解,即得无量福德资粮,故此言之。疏云:【此因一切诸佛同一法身,故作是说。若不尔者,则无余佛出世矣。】此说非理,释论说是依示现化身说故。疏又云:【言现化身因,意说法身。】此亦非理。若许证法身之量,有尔许时,亦犯无余佛出世之过失。若一切佛同一法身,则前佛成佛时,其未成佛者,于成佛时所当得之法身,应已先得。极相违故。以是当知,此是说证菩提之数量。然非说成佛后之时量,是说成佛以后,化身重现成菩提之数量。拿错译为:【佛境诸刹遍十方,如彼所有微尘数,佛亦当成大菩提】较为妥善。若不作是解,而照疏中所说,正是本论所指不可说此秘密之机也。

  戊二 释住世时。
  【直至虚空未变坏,世间未证最寂灭,慧母所生悲乳育,佛岂入于寂灭处】。
诸佛未来之寿量。直至虚空无为未曾变坏,一切世间众生未证最寂灭之佛果,而无尽期。盖诸佛系从般若波罗蜜多佛母所生,由大悲乳母之所养育,岂能入于一向寂灭处耶!

诸佛为利济无边无际一切有情其大悲心,行相云何?颂曰:
  【世间由痴啖毒食,如佛哀愍彼众生,子毒母痛亦不及,以是胜依不入灭】。
诸世间人,由愚痴过失增上力故。贪著五欲如啖毒食。以是能生大苦之因,名杂毒食。如佛哀愍彼食毒众生之量。设使慈母,见自爱子误啖毒食,所生之悲痛,亦不能及佛也。如是诸佛为最胜依怙。终不入于一向寂灭。颂曰:

  【由诸不智人,执有事无事,当受生死位,爱离怨会苦,并得罪恶趣,故世成悲境,大悲   遮心灭,故佛不涅槃】(原文四句)
由诸世人不知真实义,凡执有实事,深信业果,能生人天者,决定当受生死位苦,亦定当受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其执无因果事成就邪见者,则当堕于诸罪恶趣地狱中,亦定当受前说众苦,故诸世人成为大悲所悯之境。由大悲力遮世尊心不趣寂灭,是故世尊常住世间不般涅槃。

  乙三 如何造论之理
月称圣比丘,广集中论义,如圣教教授,宣说此论义。
如是无倒解说龙猛菩萨意趣之论义,是月称比丘,广集中观义,如了义诸经圣教,及龙猛菩萨之教授而解说也。颂曰:
  【如离于本论,余论无此法,智者定当知,此义非余有】。
 
如离中观诸论,余论典中未有无倒宣说此空性法者,如是智者决定当知,我等此中所说论义,如空性法,亦是余论所未有者。释论云:【是故有中观师谓经部与萨婆多部所说胜义,诸中观师许为世俗,当知此说是未了知中论之真实义,以出世法与世间法相同。不应理故。】此显自宗许为名言有者,皆是无自相法,故小乘二部于许有自相上一切建立,自宗非但胜义中不许有,即名言中亦不许有。于是当知此宗非但不共唯识,即与解释龙猛提婆意趣之余中观师宗亦不相共。然此论师许佛护释堪为定量,故非讥彼。静天菩萨与此师宗极相符顺。由此,于名言中亦不许有自相,而能安立二谛。故有多种不共善说,如不许自续及阿赖耶识等。辨了不了义等论中皆已广说,此不烦赘。有说出世法,为越出世间名言之他宗,世间法为自宗者,与释论相违。释论说:【弃舍此出世法,故当反上面说。】世间与出世之义,是如实知不知真实义也。

由此解释龙猛菩萨意趣不共他故。其不知菩萨意趣,不解经论真实义者。但闻宣说空性之文字,便深生怖畏,遂即弃舍此出世法。今为无倒显示中论之真义,故造此入中论。颂曰:
  【由怖龙猛慧海色,众生弃此贤善宗,开彼颂蕾拘摩陀,望月称者心愿满】。


龙猛菩萨通达甚深空性之慧海,极广难测颜色黝黑,见者恐怖,故唯识师等众生,皆远弃龙猛此贤善宗义。然中观论如拘摩陀花之蓓蕾,诸企望月称开放彼花者,今皆满其心愿矣。释论云:【若谓上座世亲,陈那,护法等诸造论者。彼等是否,闻文生怖,弃舍无倒显示缘起义耶?即作是答。】世亲陈那等论中。虽皆是解释唯识宗义。然彼诸师究竟何所许。如我等凡愚,实难揣测也。

又此甚深空义,谁能通达?颂曰:
  【前说深可怖,多闻亦难解,唯诸宿习者,乃能善通达,由见臆造宗,如说有我教,故离   此宗外,莫乐他宗论】。(原文四句)

如前所说甚深真实义。极可恐怖。唯诸众生曾于宿世树殖增上胜解空性之习气者,由久修习故,乃能决定通达。此处拿错译云:【现见于外道恶论执为真实者,由宿因力故亦能通达空性。】较跋曹所译为善。如诸外道若昔无信解空性之习气,即使暂断对法所说。唯除有顶,其余三界之烦恼现行,能别创立宗派者。然于佛说胜义空性不能信解。如是彼诸论师,多闻圣教,终难了解此甚深义,除中观宗,由见他宗解说胜义之理,未得佛意,唯由臆造。如同宣说有人我之邪教。故离此中观宗外,于他论师所许论宗,当舍欢喜之心。以他随意所创宗义不足为奇。唯自能增上信解空性正见,最为希有。

  乙四 回向造论之善
  【我释龙猛宗,获福遍十方,惑染意蓝空,皎洁若秋星,或如心蛇顶,所有摩尼珠,愿普   世有情,证真速成佛】。(原文四句)
我以教理显释龙猛大阿阇黎之贤善宗义,所获广大福德,遍十方际,此于烦恼所染心意如蔚蓝色之虚空中,最为皎洁如同秋星或如造者心蛇顶上之摩尼宝珠。今仗此力,唯愿一切世间有情,如实通达甚深真理,速趣如来普光明地。

  甲四结义分二,乙一何师所造,乙二何人所译。今初。
入中论颂,是萨曼达国,光显龙猛深广理趣,证持明位,得如幻定,住无上乘,成就逆品不可夺之殊胜智悲,能于所画乳牛乳,破除有情实执之月称大阿阇黎,著作圆满。

  乙二 何人所译
迦湿弥罗圣天王时,印度底拉迦迦拉沙论师,与西藏跋曹日称译师,于迦湿弥罗国无比大城宝密寺中,依迦湿弥罗本翻译。后于拉萨惹摩伽寺,印度金铠论师序与前译师,依照东印度本,善加校改,讲闻决择。此中所列,与释论中,造论序翻译序相同者,是将别译本颂与释论中之本颂,合并校对而序也。

    一切佛经心要义,离边中道深缘起,远离二边如实解,
    谓佛授记圣龙猛。彼最胜宗圣天意,智者造释有多种,
    圆满释者谓佛护,月称论师与静天。合三大士所许门,
    要义尽决文句到,以此善说今应成,最胜宗义净无垢。
    北方虽多信此宗,然不能分清微理,无福信解深义者,
    反谤此宗自不解。为除所见诸垢染,为善根者显深道,
    并愿我于一切生,不离此道故解释。由此勤劳所生善,
    普愿众生达深义,一切昼夜勤修习,诸佛菩萨常欢喜。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初由善吉祥大善知识,供四十两银曼茶罗。殷勤劝请,复由众多信解此法,慧力殊胜之大善知识,殷诚劝请,造一文义明显,总义决断,广解释论诸难处之大疏。大中观行者,多闻比丘,东宗喀巴善慧称吉祥,造于格敦寺尊胜洲。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四终
一九四二年三月三十日译于缙云山编译处

返回目录

-------------------------------------------------------------------------------------------------------

更多法尊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