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下) 第二十二讲 业的运作(一)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7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下) 第二十二讲 业的运作(一)

 

  一、依产生的作用

  业依产生的作用可分为四种:

  第一,令生业(janaka kamma)——能够在结生时及生 命期间产生果报名法与业生色的善或不善思。

  能够带来结生、使一个有情投生到某一界(例如:投生为人、投生为天人、投生为畜生、投生到地狱)的业称为“令生业”。在所有业当中,令生业是最重要的,因为令生业可以决定、左右有情的整一期生命。

  第二,支持业(upatthambaka kamma)——没有机会成熟以产生结生的业,但它能支助令生业,延长其产生的乐报或苦报,或者支助令生业产生的五蕴。

  有些由过去所造作的业虽然没有机会在临终时带来结生,但是它能在生命期间持续成熟,而使这个有情继续承受乐报或苦报,这种业称为“支持业”。

  支持业的特点——好的越好,坏的越坏。正如“锦上添花”般,它能支持好的令生业,使其变得更好;又如“落井下石”般,它能让恶趣有情的生命变得更加糟糕。例如某个有情由于一种善业而投生为人,那些没有在前一世临终时成熟的善业就成为今生好的支持业,使他健康长寿、丰衣足食、富贵延绵等。然而,当不善的令生业带来病痛时,其他的不善业也可能在此时成熟并支助它,使他医药无效、病痛加剧等等,正如古人说的“屋漏偏逢连夜雨”。

  第三,阻碍业(upapãëaka kamma)——这种业也是没有机会成熟以产生结生的业,但它能阻碍令生业,缩短其产生的乐报或苦报,或对抗其产生的果报。

  以人为例子,一个有情由于善的令生业而投生为人,那么不善的阻碍业可以使他下贱、多病、钱财损失、亲友离散等。例如:本来令生业可以使他投生为高贵的人,但由于阻碍业的影响,而使他投生到低等或下贱的家庭;本来令生业可以使他投生为健康长寿的人,但是由于不善阻碍业的影响,而使他投生为多病的人。

  阻碍业在生命期间也会持续发挥作用,比如很辛苦地工作,将要发工资的时候老板却卷款逃走而拿不到工资,或者钱财经常被偷;或者亲友离散,不能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或者经常生病,父母早逝等等,不一而足。这些都是由于不善的阻碍业在产生作用,而使他体验到不好的结果。

  相反地,一个有情由于不善的令生业投生为狗。投生为狗是不善果报,但它的阻碍业则是善业。尽管令生业让它堕落恶趣、投生为狗,但是善的阻碍业可使它获得美食、好的照顾、医疗等。有些宠物狗才打了几个喷嚏,它的主人就急忙带它看兽医。

  这种由不善的令生业带来结生的有情,其阻碍业反而是善业,因为善业的果报才能阻碍不善的令生业带来的苦报。反之,对于善的令生业来说,不善业才成为阻碍业。

  善业使一个有情投生为人,这种业属于令生业,然后支持业可使他身体健康、富有、家庭和睦等等。但如果不善业成熟使一个有情投生为狗,那么它的支持业就是不善业。这些不善业在它的生命期间成熟,使它经常得不到食物,或者皮肤溃烂、长满虫子、遭受痛苦等,这些不善的支持业只会使它更加痛苦,甚至延长它的寿命来延长痛苦。

  阻碍业和支持业都与令生业有关。如果令生业是善的,那么支持业也是善的,而阻碍业则是不善业。如果令生业是不善的,那么支持业也是不善的,而阻碍业反而是善业。可见,阻碍业与令生业是一对反作用的关系。

  第四,毁坏业(upaghà taka kamma)——能中止其他较弱之业的善或不善业,不让它继续产生果报,从而引生自己的果报。

  毁坏业能够使原先较弱的善业或不善业中断,从而使其他的业有机会成熟并带来其果报。毁坏业产生作用常常表现为发生意外,例如一个人原来的寿命有 90 岁,但是他在 60多岁时发生意外死去,这是由于毁坏业在发生作用。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

  善的令生业使有情投生为人,有些人丰衣足食,住豪宅、开名车、穿名牌衣裳,这些是他的支持业。但是人生有浮沉,人不可能一辈子都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总会出现一些波折。当他遭遇困境时,例如碰上金融危机,他的公司亏了大本,财产遭到损失,这是阻碍业成熟。不但事业受阻,回到家里连老婆也吵着要和他离婚,这也是阻碍业。当他飞黄腾达的时候,亲戚朋友、同僚下属都来奉承和巴结他,此时好的变得更好,这是支持业。一旦贫困潦倒,面临破产的时候,往往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倒霉事接踵而来,这是阻碍业在产生作用。有些人会损失钱财,或者生病,有些人则不能安享天年。现代社会发生意外的频率很高,车祸、工业意外等都能使一个人飞来横祸,导致他的生命提前终结。这些都是由于他的毁坏业在产生作用。

  在这四种业当中,令生业是最主要的。哪怕在临终时成熟的只是一种业,只要它能带来结生,这种令生业就能影响该有情下辈子一生的生命。例如一种令生业使某有情投生为人,他一辈子都是人,而且是男人就是男人,是女人就是女人;是白种人就是白种人,是黄种人就是黄种人;如果投生为畜生,一辈子都是畜生,是猪就是猪,是狗就是狗,几乎没有改变的馀地。除非是因这种令生业耗尽而死亡,或者有强力的毁坏业中断该生命,否则,这种令生业一直都在发挥着其主要作用。犹如在一幅有底色的布或纸上作画,无论绘上什么颜色,都会受到底色的影响。同样地,尽管数不清的支持业和阻碍业在一生当中持续不断地成熟,但它们也只是在令生业的大前提下发挥其各自的作用而已。

  迭瓦达答的故事

  下面以迭瓦达答(Devadatta)的故事为例,来说明令生业、支持业、阻碍业和毁坏业。

  Devadatta 的意思是天授、天赐,古代音译为提婆达多、提婆达兜或调达。迭瓦达答出身于王族家庭,自小养尊处优。

  他比悉达多太子小几岁,他的姐姐是悉达多太子的王妃——亚寿塔拉(Yasodharà )。悉达多太子觉悟成佛后的第二年,首次回释迦国探亲,当时的迭瓦达答还很年轻,他和几位释迦族 王 子 跋 帝 亚 (Bhaddiya) 、 阿 奴 卢 塔 (Anuruddha) 、 阿 难(â nanda)、跋谷(Bhagu)、金比喇(Kimbila),还有理发匠伍巴离(Upà li)一起追随佛陀出家。他们出家之后都精进地禅修,在第一个雨安居(vassa)期间,跋帝亚尊者证得了三明,阿奴卢塔尊者成就了天眼,阿难尊者则在听闻本那•满答尼子(Puõ õ amantà õ iputta)尊者说法时证得入流果。虽然迭瓦达答在那个雨安居中没有证得任何的圣道圣果,但是他也证得了凡夫的五神通:1.神变通或如意通,2.天耳通,3.他心通,4.宿命通,5.天眼通。唯有最重要的漏尽通没有证得。

  拥有凡夫的神通之后,他继续在僧团中过着清净的梵行生活,也很努力学习圣典和精进修行。就这样度过了三十多年,迭瓦达答已经是大长老,可还是没有其他更上的成就。

  有一天,他心里生起一个坏念头:“沙利子(Sà riputta)有很多徒众,摩嘎喇那(Moggallà na)有很多徒众,马哈咖沙巴(Mahà kassapa)也有很多徒众,他们每个人都是领导,我也要做一个领导。但是,如果没有供养就不会有人要来跟我,就让我想办法弄些供养来。 他想到现在马嘎塔国(Magadha)”

  的未生怨王子(Ajà tasattu),这位王子很有前途,因为他将会继承父亲宾比萨拉(Bimbisà ra)王而成为当时最强的一国领袖,于是他开始盘算着如何博取未生怨王子的信心。

  一天,迭瓦达答带上衣钵,走进王宫并来到王子的寝室,隐去自己的本形,变成一个青年。这个青年身上缠着三条蛇,出现在未生怨王子的膝盖上。未生怨王子看到这个腰、头、脖子都缠着毒蛇的青年,感到非常恐惧害怕。

  迭瓦达答问:“王子,你害怕我吗?”

  王子说:“是啊,我是很害怕,你是谁?”

  他说:“我是迭瓦达答。”

  王子说:“尊者,既然你是圣尊迭瓦达答,那请你现出自己的本形吧!”

  于是,迭瓦达答隐去神通,现出他的本形,拿着钵和衣站在王子面前。于是未生怨王子对迭瓦达答的神通产生很强的信心,每天早晚都用五百辆车的食物运去供养迭瓦达答。从此,迭瓦达答有了很多随从。

  迭瓦达答的心被名闻利养占据之后,他生起这样的欲望:“我要领导比库僧团!”在他产生这个恶念的那刻,他的神通也消失了。

  有一天,佛陀正坐在大众中说法,宾比萨拉国王也在场。

  当时,迭瓦达答从座位上站起来,只是合着掌对佛陀说:“尊者,现在跋嘎瓦已经年老了,已经年迈了,年岁已高了。尊者,跋嘎瓦现在也该退休了,也该致力于现法乐住而住了,请把比库僧团交给我,我将会领导比库僧团!”

  佛陀说:“够了,迭瓦达答,你不要想领导比库僧团!”

  迭瓦达答第二次这样请求,佛陀又拒绝了他。第三次他还是这样请求,佛陀毫不客气地回绝:“迭瓦达答,即使是沙利子和摩嘎喇那,我都不会把比库僧团交给他们,更何况是你这个低贱的吃唾液者1!”

  迭瓦达答本身也是出身王族,他很傲慢,以前又有神通。

  他心想:“跋嘎瓦竟然在国王也在场的大众面前用吃唾液者的话来贬斥我,还抬举沙利子和摩嘎喇那。”于是他怀恨在心,准备杀死佛陀。

  当迭瓦达答离开后,佛陀对沙利子尊者说:“沙利子,你到王舍城去揭发迭瓦达答说:‘以前迭瓦达答的本性和现在的本性不同。无论是迭瓦达答所作的行为和语言,都不代表佛陀、法或僧,只代表迭瓦达答自己。”也就是说,从此’以后他的一切言行都和佛法僧无关!

  吃唾液者 (kheëà sakkassa):通过邪命方式所获得的供养就像被圣者们吐出来的口水一样,跋嘎瓦说吞咽像这样的供养为吃唾液者。

  由于迭瓦达答此前的品行尚佳,他在僧团中还是很受尊重的,这使沙利子尊者感到很为难,他说:“跋嘎瓦!以前我在王舍城称赞迭瓦达答说:‘果底子(Godhiputta,即迭瓦达答)有大神通,果底子有大威力。’尊者,您叫我如何在王舍城揭发迭瓦达答呢?”

  佛陀反问他:“沙利子,你在王舍城对迭瓦达答的称赞是不是真实的?”

  他回答说:“是的!尊者。”

  “同样地,沙利子,你在王舍城也只是照实去揭发迭瓦达答。”

  于是,沙利子带领着许多比库一起进入王舍城揭发迭瓦达答:“以前迭瓦达答的本性和现在的本性不同。无论是迭瓦达答所作的行为和语言,都不代表佛陀、法或僧,只代表迭瓦达答自己。”

  出于对迭瓦达答本性的了解,跋嘎瓦知道他决不会就此善罢甘休。

  迭瓦达答毕竟是一个很有政治才能的阴谋家和野心家。

  想要杀死佛陀,必须先断除佛陀的外护。因为当时的国王宾比萨拉是佛陀的得力在家弟子和热心护持者,这自然也就成为迭瓦达答弑佛的最大障碍和心腹之患。于是,一场“借刀杀人”和“釜底抽薪”的宫庭政变和历史悲剧正在他的策划和导演之下逐渐上演。

  迭瓦达答来到王宫,教唆未生怨王子杀死他的父亲后做国王,而他则杀死跋嘎瓦后做佛陀。

  于是,王子在迭瓦达答的教唆下,把匕首绑在腿上潜入国王的寝宫企图刺杀国王,可是在寝宫门口被侍卫发现并把他抓住。宾比萨拉王知道他想做国王后,就把王位让给了他。

  迭瓦达答还是不肯罢休,他来到王宫,对未生怨王说:

  “你就好像把一头豺狼抓进蒙了皮的鼓里的人一样想得那么轻松。过不了几天,当你的父亲想起你曾经对他所做的不敬时,他就会把自己的王位再夺回来。”

  于是未生怨王按照迭瓦达答的诡计,把老国王打进专门熏烤犯人的烤牢(tà panageha),直到把他的父亲活活折磨死。

  迭瓦达答见到自己的心腹大患被除掉之后,又要未生怨王派人刺杀佛陀。于是,未生怨王唤来杀手说:“你们听从圣尊迭瓦达答的命令行事。”

  迭瓦达答首先指使一个身体魁梧的杀手说:“朋友,去,沙门果德玛住在某某地方,你杀死他之后从这条道路过来。”

  当这人离开后,他又命令另外两个人:“当你们看到有一个人从这条道路走过来时,杀死他之后从这条道路过来。”

  等那两个人走了之后,他又命令另外四个人:“当你们看到有两个人从这条道路走过来时,杀死他们之后从这条道路过来。”之后他又命令另外八个人和十六个人,想通过这样的方法杀人灭口,毁灭证据。

  可是由于佛陀的威德,这些杀手在见到佛陀后,不仅下不了手,而且都放下屠刀,听闻佛陀说法后成为了佛陀的弟子,并且都证得了入流果。

  迭瓦达答知道自己的阴谋失败了,于是他就决定亲自动手。

  有一天,迭瓦达答爬上鹫峰山(Gijjhakå ña),趁着佛陀在山下的阴影处经行时,把一块大石头往下推,他企图用这块大石头砸死佛陀。然而,这块大石头滚到半山腰时,正好被两块岩石卡住了。但还是有一块碎石从那里弹出,正好把如来的脚给割破了,流了很多血。幸好来了一位叫做基瓦(Jãvaka)的名医帮佛陀包扎疗治伤口。

  当时,佛陀抬头望着山顶上的迭瓦达答说:“愚人,你多做非福,你以恶心、杀心出如来之血!”并对比库们说:“诸比库,这是迭瓦达答所造下的第一种无间业,即以恶心、杀心出如来之血。”

  这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出佛身血”(五无间罪之一)。在我们佛陀的教法中,只有迭瓦达答一个人曾经造过这样的恶业。

  迭瓦达答第二次刺杀跋嘎瓦不成,又心生一计。当时,在王舍城有一头名叫那喇笈利(Nà ëà giri)的凶暴的杀人大象。迭瓦达答叫象倌放出那头那喇笈利大象,准备踏杀佛陀。

  佛陀在清晨穿好衣,拿着钵,和许多比库一起进入王舍城托钵时,象倌看到跋嘎瓦从远处走来,于是放出那喇笈利大象。那头大象看到佛陀从远处走过来,于是高举象鼻、竖起双耳朝跋嘎瓦方向冲过去。

  比库们见到大象冲过来,纷纷劝佛陀避退,但佛陀当然不会惧怕。佛陀向这头大象散播慈心,结果这头大象被跋嘎瓦的慈心所遍满时,放下鼻子,慢慢走到佛陀面前站着。跋嘎瓦伸出右手抚摸那喇笈利大象的脸瘤说了两首偈颂。那喇笈利大象用鼻子吸佛陀脚上的灰尘撒在自己头上,然后匍匐着退后,一直到看不见跋嘎瓦为止。

  佛陀用慈心调伏这头那喇笈利大象,再次挫败了迭瓦达答的阴谋。

  迭瓦达答虽然作恶多端,但毕竟还没有还俗,仍然还是一个比库。他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纠合同党果咖离咖(Kokà lika)、咖答摩拉咖帝萨咖(Kañamorakatissaka)、堪嗒王后之子萨母达达答(Khaõ ó adeviyà putta Samuddadatta),准备对佛陀作破僧、破轮 。他说:

  “贤友们,我们到沙门果德玛跟前请求五件事:‘尊者,跋嘎瓦以无数方便赞叹少欲、知足、减损、头陀、净信、损减与精进勤勉。尊者,这五件事能以无数方便导向少欲、知足、减损、头陀、净信、损减与精进勤勉。萨度!尊者,

  1.比库终生应该为林野住者。若进入村中者,即犯其罪。

  2.终生应该为集食者。若接受邀请者,即犯其罪。

  3.终生应该为尘堆衣者。若接受居士[供养]之衣者,即犯其罪。

  4.终生应该为树下住者。若住在盖屋(有屋顶的住所)者,即犯其罪。

  5.终生不得吃鱼、肉。若吃鱼、肉者,即犯其罪。

  沙门果德玛将不会同意这五件事,我们就可以用这五件事让人们信服。”

  于是,他们一伙来到佛陀面前,向跋嘎瓦提出这五件事。佛陀当然不会同意这五件事,说:“够了!迭瓦达答。随其意欲成为林野住者,随其意欲住在村庄;随其意欲为集食者,随其意欲接受居士的邀请;随其意欲为尘堆衣者,随其意欲接受居士供养之衣。迭瓦达答,我允许八个月以树下为住处,以及三际清净的鱼和肉,即不见、不闻和不疑。”迭瓦达答提出的这五件事被称为“邪法、邪律”

  (uddhammaü ubbinayaü )。其中前面四条也属于佛陀赞叹的头陀支,但是佛陀并没有把它们硬性规定为戒律,所以,即使不实行也不会犯戒。对于第五条,“鱼”(maccha)是指鱼虾等各种水生动物,“肉”(maü saü )是指飞禽走兽的肉。只要这些肉食并不是比库们见到、听到或怀疑专为比库们宰杀的,它就是清净的(parisuddhaü ),佛陀并没有禁止。因为比库的生活必须依靠施主们的供养,施主供养什么,比库只能接受什么。所以,佛陀在世时,也有许多比库把前面的四条当作头陀支来实行,只有第五条“不食鱼、肉”才是迭瓦达答“邪法邪律”的特色。4

  当时,迭瓦达答对跋嘎瓦拒绝这五事感到满心欢喜,和党羽们得意洋洋地离去,并到王舍城向大众宣布,他们提出的“少欲知足”的五事遭到跋嘎瓦拒绝,但他们却遵行。有些无信、无知的愚人赞叹他们行头陀、生活简朴,反而责备佛陀生活奢华。但是有信心的智者们则纷纷谴责他们企图分裂僧团。

  到了诵戒日,迭瓦达答当众宣布要遵行这五事,让僧众以取筹的方式表示认同。据说当时竟然有五百个刚出家的韦沙离瓦基子比库取筹接受了这五事,并跟着迭瓦达答到嘎亚(Gayà )的象头山 5另立僧团。佛教史上的第一次僧团分裂就是由迭瓦达答制造的。6

  后来,由于两位上首弟子沙利子和摩嘎喇那尊者的努力,那些误入歧途的比库又回到了跋嘎瓦的身边。

  迭瓦达答的阴谋再一次失败后,当场气得口吐热血。在卧床九个月后,迭瓦达答心中充满悔恨,他想见佛陀。可是由于作恶多端,当他来到揭德林的莲花池旁边时,大地裂开,他直接堕落到无间地狱(Avãci niraya)去。这些在《律藏•小品•破僧篇》里有详细记载。

  迭瓦达答的故事可以说明四种业。

  迭瓦达答生逢佛世,而且投生到释迦王族家庭,有机会亲近佛陀,这是令生业,而且是善的令生业。他的令生业是三因善业,因为他有能力成就神通,成就神通的基础必须拥有八定,能证得禅定的人一定是三因结生者。其实他是一个天生资质很不错的人,但是当他产生想要统领僧团的野心时,神通就失去了。

  同时,他的支持业使他从小养尊处优,倍受呵护,受到良好的教育。出家达上之后,也得到比库们的尊重。

  当佛陀吩咐沙利子尊者到王舍城揭发他时,其阻碍业即开始生效。不久,迭瓦达答变得臭名昭著,供养和恭敬也都消失了。

  由于分裂僧团的极重恶业,导致他堕落到无间地狱中,这是他的毁坏业。

  以上通过迭瓦达答的故事,说明了令生业、支持业、阻碍业和毁坏业对一个人的影响。

  二、依成熟的顺序

  业依成熟的顺序来分也有四种,分别是:

  1.重业(garuka kamma);

  2.惯行业(à ciõ õ a kamma);

  3.近死业(à sanna kamma);

  4.已作业(kañattà kamma)。

  这里的“成熟”特指一个众生临终时,首先成熟并使他投生的业。首先成熟的是重业,如果没有重业,惯行业就会优先成熟,或者是近死业,如果前面三种业都没有成熟,则曾经做过的已作业会成熟而带来结生。

  第一,重业(garuka kamma)

  重业是指很重的业。重业又可以分为两类:不善重业和善重业。

  不善重业有六种:

  1. 弒母:杀害亲生母亲。

  2. 弒父:杀害亲生父亲。

  3. 弒阿拉汉:杀害完全断尽一切烦恼的阿拉汉圣者。

  4. 出佛身血:恶心使活着的佛陀身上流血。

  5. 分裂僧团:分裂和合的僧团。

  6. 定邪见:否定轮回或业报的顽固邪见。

  这里的“定”是决定性的,意即顽固的、固执的。“邪见”特指断灭见,即否定因果、否定业报,认为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没有过去世、未来世,行善、作恶不会有任何结果。如果一个人在临终时还不肯放弃这类邪见,称为“定邪见”。

  前五种业也叫做“五逆罪”或者“五无间罪”,是五种极重的不善业,因为这五种恶业极重,他的果报是确定的,下一世必定堕落到地狱。同时,这个人在今生不可能再证得禅那,更不要说涅槃了。

  例如迭瓦达答造了恶心出佛身血、分裂僧团这两种重恶业,所以还没有寿终就直接堕入无间地狱。无间地狱因无间断地受苦而得名。今生不会有任何其他更重的业可以阻碍他堕入无间地狱,这种恶业必定先成熟。

  还有一个例子是未生怨王,他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佛陀向他开示了《沙门果经》(Sà ma¤ ¤ aphala sutta)。事后佛陀说:“诸比库,这位国王根绝[自己]。诸比库,这位国王毁了[自己]。诸比库,假如这位国王没有杀死父亲,正直、如法之王的生命,他将即于此座中生起远尘离垢之法眼。”也即是说,假如他没有杀死自己的父王的话,将在这个座位上听佛陀说法就可以证得入流道果,但是由于他弑父的恶业,阻碍他不能证悟圣道圣果。

  现在未生怨王在哪里?在地狱中!

  未生怨王听了佛陀的开示后,他对佛法僧三宝生起强烈的信心,他的信心是超越一切凡夫的。他极力支持佛教,因此也造了很多善业,佛陀般涅槃当年举行的第一次圣典结集就是由他做外护、护持的。再者,他向佛陀发露了他的罪过,从此改变了他残暴的性格,也改变了他的后半生。根据历史记载,他最后还是被他的儿子伍达亚跋达(Udayabhadda)杀死。这个王朝一共延续了五代,可每一代国王都是通过弑父篡位的,或许这也是果报吧!虽然他杀害了自己的亲生父亲,造了无间恶业,本来要堕落到无间地狱受极漫长的苦,但由于他后来亲近如来、皈依三宝,因为佛陀教法的伟大,就像被判处死刑的人通过交罚金而解脱,他死后只需堕落到“铜锅地狱”受苦六万年,然后就能从地狱中解脱出来。因为未生怨王后来造了很强的善业,在很久以后的未来将成为名叫“胜利”(Vijità vã)的独觉佛,然后般涅槃。只是由于他杀父的极重恶业,现在还在地狱里受苦。

  这是造不善重业的另外一个例子。

  在这六种不善业当中,有哪些是现代社会还有可能造的?弒母、弒父,还有定邪见!现在报纸新闻时常能看到杀害父母这一类的报道,那些人既愚痴又很可怜。弒阿拉汉、出佛身血和分裂僧团现在几乎不可能发生了,因为现在要遇到一位阿拉汉都很困难,更别说杀害!佛陀已经般涅槃了,所以也不可能以恶心让佛陀流血。至于分裂僧团,只有在同一住处、同一界场内的比库僧团分成两派,双方人数都达到四人或以上,并且分别宣读甘马语(kammavà cà )才有可能造成分裂,现在也很难发生。但是,定邪见在现代却很普遍。善的极重业——证得禅那至临终不退失。

  也许有些人会有这样的疑问,证得禅那以后,不是还要修观吗?修观为什么不是极重的善业?在佛陀的教法中,并不把修观视为极重的善业。因为修观的目的是为了断除烦恼,而不是为了投生。此处的善业是指能够导致投生的业,唯有夹杂着无明、爱、取这些烦恼而造作的业才能够带来投生。修观并不是为了投生,其目标是为了断除无明、断除爱、断除取、断除一切烦恼,所以为了断除烦恼的修行称为巴拉密(pà ramã),即解脱的资粮。这里讲到的禅那是善业,特别是有一些人成就禅那是为了投生到梵天,或者他们认为禅那就是解脱,就是至上的清净,这时他的禅那就成为极重的善业力,使他在临终时没有其他任何小的善业可以与它相提并论,这个修定得定的人就能投生到梵天界。

  隐士黑天的故事

  我们来看看黑天(Kà ëadevila)隐士的故事。黑天还有一个更为人知的名字叫阿西德(Asita),他是菩萨刚刚出世时帮菩萨看相的那位隐士。当菩萨出世的时候,这位黑天隐士看到很多三十三天的天人身穿洁净的衣服,兴高采烈地向沙咖天帝(Sakka devà naminda)祝贺。他好奇地问道:

  “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以前和阿苏罗打仗,打败了阿苏罗都没有像现在这么高兴,你们为什么欢呼高兴?”

  他们回答说:无与伦比的至宝菩萨为了人世间的利益,“已经降生在释迦村的伦比尼地方,所以我们非常高兴。”

  当他听到菩萨降生的消息,立刻到释迦国咖毕喇瓦土城(Kapilavatthu)见净饭王(Suddhodana)。他看到菩萨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知道这位王子今后非同凡响。具足三十二相的人必定只有两种可能:如果在家的话,他将会成为转轮王,用法来统治世界的帝王;如果出家的话,他将会成为拥有一切知智的佛陀。他再细心观察后,他知道这一个小孩子以后必定出家转动无上的法轮,于是很高兴地笑了,并且预言说:

  “这是无上者,是两足(人)中的最上者!”

  当他笑了一会儿后又哭了。净饭王看到他老泪纵横的样子很担心,以为是不是他的这个宝贝儿子有什么不测。黑天隐士说:“这位王子并不会遇到灾祸,他将证得最高的正觉,见到究竟清净,转动法轮,怜悯众人;他的梵行将广为传扬!

  但我在这世上的寿命不长了,在此期间就会死去,不能听到这位无比的先导者之法,为此我感到伤心难过。”(Sn.3.11)

  黑天隐士证得的最高成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定,假如他证得更低的定,例如色界禅那,那他可以投生到色界梵天。色界梵天人还可以前来听闻佛法,但是他成就的是非想非非想处定,死后必定只投生到那里,没有选择的馀地。投生到那里的有情没有耳朵,没办法听闻,该处有情的寿命是八万四千大劫。一个大劫多久?等于一个太阳系从形成到毁坏的过程,他要在那里待八万四千大劫那么漫长的时间,没有机会听闻佛陀说法,所以他老泪纵横。

  菩萨禅定老师的故事

  我们的菩萨在出家后,曾拜会两位禅定老师,跟这两位禅定老师学习禅定,一位叫做阿腊拉•咖喇马(â ëà ra Kà là ma)这位禅定老师教他一直修到无所有处定。当他成就无所有处定时,他已经享受了很寂静、清凉、殊胜的境界,但是他发现内心的烦恼还是没有被去除掉。于是他明白这种禅定只是一种内心很高的境界,但还不是真正的解脱,因为不能断烦恼。于是,他前去拜访另外一位叫做伍达咖•拉马子(UdakaRà maputta)的禅定老师,这位老师又教导他更高的禅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很快地,我们的悉达多菩萨成就了非想非非想处定,然而,他发现这种定还是不能断除烦恼。

  此后,菩萨来到伍卢韦喇(Uruvela)苦行林修苦行六年,后来发现苦行也是没有用,只是摧残自己、折磨自己而已,于是他放弃了苦行,接受苏迦答(Sujà tà )供养的食物,然后坐在菩提树下。当天晚上,菩萨在初夜时分证得了宿住随念智(pubbenivà sà nussati-¤ à õ a),中夜时分证得了有情死生智(sattà naücutå papà ta-¤ à õ a) , 后 夜 时 分 证 得 了 漏 尽 智(à savakkhaya-¤ à õ a)。这一天相当于阳历 5 月的月圆日——韦萨卡节(Vesà kha),我们的菩萨证得了无上正自觉,从此成为佛陀。当他证悟后,享受了 49 天的解脱之乐,后来由于大梵天萨汉巴帝(Sahampati)的祈请,我们的佛陀才同意宣说他所证悟的深奥的法。佛陀想:“我首先要向谁说法,他将能很快地了知此法呢?”他想到此前的两位禅定老师阿腊拉•咖喇马和伍达咖•拉马子。但是很不幸,阿腊拉•咖喇马在七天前去世,伍达咖•拉马子也在前一天晚上去世了。这两位禅定老师虽然成就了很高的禅定,但是他们没得选择,死后分别投生到无所有处天和非想非非想处天。

  为什么他们没得选择呢?因为在佛陀的教法时期之外,还是有人能够证得禅那,有人能够证得很高的禅定,但是他们不明白缘起,不明白业还需要有无明(avijjà )、爱(taõ hà )、取(upà dà na)的支助才能够导致投生,他们认为高深的定境就是解脱,所以他们别无选择,死后只能随着自己极重的善业投生到和他所成就的最高之定相应的地方。

  佛陀发现了投生的规律,并把它宣说出来。我们可以放心地依照佛陀教导的法来实践。根据佛陀的教导,如果明白了缘起,明白了业果法则,即使证得禅那和无色界定,我们还是可以自己选择投生的去处。发现投生法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能力,而是佛陀教导给我们的。

  现在有很多禅修者也证得了禅那。一般而言,修到缘起的禅修者通常都拥有八定,即四种色界禅那和四种无色定。在他们准备修缘起时,可以选择要投生的去处。可选择下一世继续投生为人,或者投生为欲界天人、梵天人。我们依照佛陀的教法可以做这样选择,但是那些不懂佛法的苦行僧就没有这种选择,他们只能随着自己的业去投生。

  这是极重的善业(garuka kusala kamma)。

  如果我们没有证得禅那,那么还不算是极重的善业。但是如果懂得选择的话,这种重善业也并非必定导致投生的。我们可以把这种重善业作为定觉支(samà dhisambojjhaï ga),以禅定作为证悟正觉的因素、条件,所以修定的目的不是为了投生到梵天界,而是为了觉悟,所以称为定觉支。

  第二,惯行业(à ciõ õ a kamma)

  惯行业是指经常造作的善或恶的行为。

  善的惯行业

  â ciõ õ a 的意思是习惯、惯行。习惯的养成并非一天两天或者偶尔为之,而是经常地做,长期形成的。例如经常到寺院里服务、供养僧团、乐善好施,或者听闻佛法、持戒、禅修等等。由于经常地做、反复地做,就能养成习惯,经常重复某些习惯,慢慢就会形成性格。我们常会提及某人的性格如何,性格其实就是若干行为的总和。如果我们经常行善做好事,这些反复做的善行就会形成好习惯,于是行善也就变成很自然的思惟模式和行为方式了。反之,一个人经常为非作歹,形成坏习惯,于是作恶就变成他的思惟模式和行为方式了。以上即所谓“习惯成自然”。这些习惯性造作的行为在名色相续流中形成的潜在力量叫做惯行业。惯行业可以在临终的时候优先成熟而带来结生。

  昙弥格居士的故事

  昙弥格居士(Dhammika upà saka)是佛陀在世时的一位近事男,他是沙瓦提城(Sà vatthã)众多居士的长者。昙弥格居士生有七个儿子,七个女儿,一家人都乐善好施,经常供养、服务僧团,也持戒、禅修,修习止观一直到证得初果。他不仅自己好乐布施、持戒、禅修,还经常和家人、朋友一起布施、持戒、禅修,造了很多强力的善业。

  一天,昙弥格居士得了一场病,卧床不起,自知寿命将要结束了。那时他想听闻佛法,吩咐他的亲戚到寺院去请佛陀派八位或十六位比库来向他说法,于是佛陀派那些比库来到他跟前,围绕着他的病榻坐在准备好了的座位上。

  昙弥格居士请求说:“尊者们,我以后将很难再见到你们了,我现在极虚弱,请为我诵一篇经吧!”

  那些比库问昙弥格居士:“近事男,你想听哪一篇经?”

  他说: 我想听一切诸佛都不舍弃的《念处经》“(Satipaññhà na sutta)! 因为佛陀在这篇经中教导了 21 种禅修”业处,特别是指导如何修观。于是那些比库开始念诵这篇经文。

  那个时候,从天界来了六辆装饰华丽、由许多天马拉着的巨大天车,坐在天车里的天人们都来到他的跟前说:“我们带领你到我们的天界,我们带领你到我们的天界!犹如打破陶罐拿金瓶,到我们天界享乐而投生来这里吧!到我们天界享乐而投生来这里吧!”

  天人们都争着想请昙弥格居士投生到他们的天界,但昙弥格居士不想他们干扰自己闻法,于是说:“你们等一等!你们等一等!”

  那些比库们听他这么说,误认为居士中断他们诵经,于是停止诵经,默然坐着。

  因为昙弥格居士即将命终了,所以这些天界的影像是他临终时出现的趣相(gati-nimitta),即他将要投生之处的趣相。

  由于其他人都看不见这些景象,于是昙弥格居士的儿女们想:“以前我们的父亲在听闻佛法时总是不会满足,但现在请了比库们前来诵经却自己中断它,看来没有人是不害怕死亡的。”他们误以为父亲在临终时神智混乱而伤心地痛哭起来。那些比库见到这种场面,看来经也诵不成了,于是从座位上起来离开了。

  过了一会儿,昙弥格居士回过神来,发现比库们都走了,儿女们都在哭泣,问道:“你们为什么在哭?”

  他们回答说:“亲爱的,您邀请比库们前来诵经却自己中断它,于是我们想‘看来没有人是不害怕死的’而伤心哭泣啊!”

  “那些尊者在哪里呢?”

  “他们看到既然经诵不成就离开了,亲爱的!”

  “但我并没有对尊者们说什么呀!”

  “那您在和谁一起说话?”

  “从六种天界来的天人带着六辆盛装的天车站在空中发出这样的声音:‘我们天界很快乐!我们天界很快乐!’我在和他们说话。”

  “亲爱的,哪里有天车呀?我们都看不见。”

  “那有没有我结的花环呢?”

  “有的,亲爱的!”

  “哪个天界最快乐?”

  “一切菩萨和诸佛父母居住的喜足天界(Tusitabhavana)是最快乐的,亲爱的!”

  “那你们拿着花环发愿说:‘愿它挂在从喜足天界来的天车上!’然后投掷上去。”

  于是他们发愿后把花环往空中一抛,那串花环落在从喜足天界来的那辆天车上并挂在空中。当时在场的大众都只见到花环,但看不见那辆车。

  昙弥格居士说:“你们看见那串花环了吗?”

  “是的,我们看见了!”

  “它挂在从喜足天界来的天车上。我要去喜足天界了,你们不用担心我。如果你们想投生到我跟前,也要像我一直以来那样多做福德吧!”说完便命终了,登上那辆天车投生到喜足天界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昙弥格居士经常做布施、持戒等种种善行,这种善的惯行业在临终时成熟并带来果报,这种果报使他投生到天界。

  那些比库们回到寺院后问佛陀,昙弥格居士往生到哪里。佛陀告诉他们,昙弥格居士往生到喜足天界。比库们奇怪地问:“尊者,他现世在这里的亲族之间享乐,从这里走后还能投生到快乐的地方?”

  佛陀肯定地说:“是的,诸比库,不放逸的在家人或出家人在一切处都快乐!”(Dhp.A.16)

  这是一个因惯行业成就而投生到天界的例子。

  恶的惯行业

  经常做的恶业、不善业。例如经常杀生、习惯偷盗、玩弄异性、沉迷赌博等等。作恶本身就是不善业、恶业,经常这样做并已养成习惯就形成惯行业。例如故意模仿口吃的人说话结结巴巴,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说话结结巴巴。好的习惯难养成,坏的习惯却很容易形成。一个人有了坏的行为习惯,在他临终时,由于心力很弱、意志很弱,正念也弱,这种习惯的力量、恶的业力就会占上风,获得优先成熟的机会,使他堕落到恶趣。

  屠夫准得的故事

  准得屠夫(Cundaså karika)住在王舍城的竹林(Veëuvana)附近,他为了维持生计而从事杀猪行业,把猪屠宰后用来吃和拿去卖。他有一个恶习,喜欢在杀猪前虐待那些猪。例如为了让猪肉看上去比较肥大结实,他先把猪绑在木桩上,再用四方形的棍子殴打。又如他用棍子把猪嘴巴撑开,把沸腾的开水倒进去,开水进入肚子并变成热粪从肛门冲出,只要还有少许粪便他就不罢手。如果猪长有黑皮就把它剥掉。他用干草火把猪毛烧掉后再用利刀把猪头砍下。用盆子装了流出来的血,把肉混了血后煮来吃,剩下的拿去卖掉。他就用这样的方式过日子超过五十五年。虽然佛陀就住在附近的竹林,但准得却是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从来不曾布施过哪怕一枝花、一勺饭,也从来不曾做过任何的善业福德。

  有一天,准得得了一种怪病,全身就像以前烫猪时所造的业一样炽热难耐,在家中发出像猪一样的号叫,膝盖着地到处乱爬。他的家里人把他牢牢抓住后封他的嘴巴,但业报的成熟是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得了的,他依然号叫和到处乱爬,附近七户人家都被吵得不能睡好觉。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他的家人为了阻止他跑到外面,把所有的家门都锁住了。他就这样在屋子里像被地狱之火燃烧一样,连续号叫和乱爬了七天,在第八天死后堕落到无间地狱中。

  当时住在竹林的比库们经过他家门时听到了号叫声,以为那是猪的号叫,回到寺院后问佛陀:“尊者,屠夫准得的家门紧闭,发出杀猪的声音到今天已经第七天了,他家是不是要准备什么宴会?尊者,他在杀猪时连一丁点的慈心或悲心都没有,我们以前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残酷、暴戾的人!”

  佛陀解释说:“诸比库,他在这七天中并不是杀猪,而是他以前所做的恶业的果报已经成熟了,他命终后将堕落到无间大地狱中。他这样被燃烧了七天,发出猪一般的号叫,在家中乱爬,今天死后就投生到无间地狱中去。”

  比库们说:“尊者,在今世这样悲哀后还要投生到更悲哀的地方。”佛陀肯定地说:“是的,诸比库,放逸的在家人或出家人在两处都悲哀!”(Dhp.A.15)

  这是一个因经常造作恶的惯行业而堕入地狱的例子。

  因此,佛陀在《法句》第 15-16 偈中说:

  ß Idha socati pecca socati, pà pakà rã ubhayattha socati;

  So socati so viha¤ ¤ ati, disvà kammakiliññhamattano.

  Idha modati pecca modati, katapu¤ ¤ o ubhayattha modati;

  So modati so pamodati, disvà kammavisuddhimattano.û

  ‚此悲死后悲,作恶两处悲;

  见自业污染,他悲他苦恼。

  此喜死后喜,作福两处喜;

  见自业清净,他喜他喜悦。‛

  意思是在这一世他感到很悲伤、悲痛,死后更加悲痛,作恶的人在今世和后世都感到悲痛。他在今世看到自己造了恶业而感到悲痛、苦恼,临终时感到后悔、懊恼。由于恶果报的成熟,死后他在下一生会更加悲哀、痛苦。

  他今生欢喜,死后也欢喜、快乐,经常造功德福业的人在今生和后世都很快乐。今生他见到自己的行为清净、所做的功德福业成就而问心无愧,感到满意、快乐。由于善果报的成熟,死后他在下一生会更加快乐与喜悦。

  造恶的人往往很胆小,经常疑神疑鬼,怕这怕那。俗话说:“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身正不怕影斜。”

  我们经常做善事的话,即使在今生也都能得到快乐的福报、果报。做善事并非希望他人回报,而是因为我们做了好事,内心会感到满意、快乐,或者叫做“助人为乐”吧!当这些善业成熟时,所带来的果报能让我们体验到更加殊胜的快乐。

  反观那些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钱财名利的人,几乎没有一个是真正快乐的。虽然他们都希望快乐,也在追求快乐,认为有钱就有快乐,有名有利就有快乐,但是当他们钱财到手时,是不是就很快乐呢?他们名声显赫时就很满足了呢?很难说!在金钱和名利背后往往不是快乐,而是担心、害怕、内疚。而以上这些还是次要的,当所做的这些恶业成熟时,他将会遭受更大的痛苦,将要承受自己恶业带来的果报。

  第三,近死业(à sanna kamma)

  近死业也作“临死业”“临终业”、,指在临死前所造下或忆起的业。

  一个人在临终前所造作的某些业或所想起的业,可以决定他下一生投生的去处。有些恶人在临死时造了善业,或者忆念起一些曾经造过的善业,他也有可能投生到善趣。一个善人在临终前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或者想起曾经做过的不善业,也有可能堕落到恶趣。对于恶人可能因为善的近死业而投生到善趣,从表面上看好像有点侥幸,然而,此后他还是要承受他以前所造的不善业的果报。

  在这里我们讲几个故事来说明近死业。

  索纳尊者父亲的故事

  据说在索纳山(Soõ agiri)麓的阿支喇寺(Acelavihà ra)中,居住着一位名叫索纳(Soõ a)的长老。他是一位说法者,但他的父亲却是一个饲养狗的人(sunakhajãviko,或说是猎人),虽然索纳尊者经常劝他的父亲放弃,但他总是以尚未年老为由而没有放弃。

  当他父亲年老体衰时,就到索纳尊者居住的寺院出家。

  有一天,当他卧病在床时,见到一幅可怕的景象:有很多巨大的狗从索纳山下跑上来,像要咬他一般把他团团围住。他恐惧万分地大叫:“亲爱的索纳,拦住它们!亲爱的索纳,拦住它们!”可是索纳尊者来到后却什么也没看见,问道:

  “什么事?老尊者。 您没看见吗?很多大狗跑上山来要咬”“我。索纳尊者知道出现这些影像意味他父亲将会堕入地狱。”

  因为有情临死时都能看到一些影像,这些影像别人通常是看不到的。如果我们在座有些亲戚朋友去世前,他还清醒能够说话,就会说出一些景象,这影像是业(kamma)、业相(kamma-nimitta)或趣相(gati-nimitta)的其中一种。索纳尊者父亲看到的是趣相。

  索纳尊者知道这是地狱的趣相,于是决定帮助他的父亲。尊者叫沙马内拉(sà maõ era)们拿来许多鲜花,把它们撒在佛塔的平台和菩提树的平台上做供养,然后把他的父亲和卧床一起抬到佛塔的平台,让他坐在床上,提醒他说:“老尊者,这是为你所做的供养,请你说‘这是我对跋嘎瓦的一点点供养’后,虔诚地礼敬跋嘎瓦并生起欢喜清净的信心。”

  他的父亲睁开眼睛看着他供养的鲜花,顶礼跋嘎瓦并生起净信之心。此时,狗的影像不见了,反而出现天界的影像,他看见天界的园林、天宫,还有许多天女站立而围绕着。这时他说:“让开点,让开点,索纳。“你现在看到什么?”“亲爱的,您的阿姨们来了!”索纳尊者知道这是天界的趣相,意味着他父亲临终所造的供塔的善业改变了他投生的趣相,使他投生到天界。(M.A.3.131; Vbh.A.809)

  虽然他的父亲在临死前只因造下随喜供养佛塔的善业而投生到天界,但是,这种善业也不能保证他在以后的轮回中不受以前造下恶业的后果。假如他在天界中没有机会接触佛法并继续修行的话,可能很快就会堕落,甚至再下一世就堕落恶趣。

  当然,索纳尊者这样把他的父亲从悬崖边上拉回来肯定是件好事,至少他的父亲在下一世不会那么痛苦。

  精致耳环的故事

  据说在沙瓦提城有个名叫“昔不施”(Adinnapubbako)的婆罗门,因为他极其吝啬,从来不曾布施过任何的物品,所以被人们叫做“昔不施” 他有个犹如掌上明珠般的儿子。

  有一次他想要做装饰品送给儿子,但想到请金匠还要提供饭食和付薪水,乃自己动手打制精致的耳环送给儿子,于是他的儿子被人们叫做“精致耳环”(Maññhakuõ ó alã)。

  精致耳环长到 16 岁时,不幸患了黄疸病,他的母亲看着儿子心痛地说:“婆罗门,我们的儿子生病了,你赶快请医生治疗吧!”但昔不施却说:“亲爱的,假如我请医生来,就要请医生吃饭和给钱,你是否想看到我破财呢?”“婆罗门,那你想怎么做呢?”“怎样不会让我破财,我就怎么做。”

  于是他去到医生那里询问:“如果得了某种病,你们会用什么药来救治呢?”他们告诉说可以用几种树皮等来治疗。于是他找来那些树皮给儿子做药,结果儿子服了之后病情变本加厉,甚至无可救药。

  婆罗门知道他儿子已经病入膏肓,不得不请了一位医生前来,那位医生看了精致耳环之后摇摇头说:“我们只能做一件事,你还是去请其他医生来医治他吧!”于是放弃治疗就离开了。

  婆罗门知道他儿子已时日不多了,为了防止前来探病的人们看到家中自己的财富,于是把儿子抬到门外走廊躺着。跋嘎瓦有个习惯,每天凌晨都会进入大悲定,出定后再用佛眼遍观世间,把智网撒向一万个轮围世界,观察是否有在过去诸佛时期曾积累过强大善根的可引导者。此时精致耳环躺在走廊上的影像出现在佛陀的心中。导师知道他从自己的家中被抬出来并躺在那里,心想:“如果我去那里是否有意义?”结果发现:“这个少年对我生起净信心后去世,将会投生到三十三天界三十由旬的黄金宫殿,婆罗门把他火化后会到坟场哭泣。天子看见自己的天界福报后观察:‘到底是什么善业使我获得这样的荣耀成就?’他知道是因为对我生起净信心而获得,然后又知道:‘这个婆罗门因为害怕破财而不救治我,现在去坟场哭泣,我将要转化他。’在他父亲哭泣时变化作精致耳环的模样在坟场附近哭泣。那个婆罗门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我是你的儿子精致耳环。’

  ‘你往生到哪里?’‘往生到三十三天。 ‘你造了什么善’业?’他告知是对我生起净信心后往生的。那个婆罗门会来问我:‘是否有人对你们生起净信心就能往生天界?’那时我回答说‘不只是一百人、一千人或十万人,确实没办法计算’后将诵出法句偈,在偈颂结束时将有大量众生领解法,精致耳环将成为入流者,昔不施婆罗门也一样。如是因为这个族姓子的缘故而将会领解佛法。”

  佛陀这样观察后,完成洗漱等照料身体的工作,和大比库僧团进入沙瓦提城托钵,顺次来到婆罗门的家门口。

  那时精致耳环的脸朝着家里面躺着,导师知道他没有看见自己,于是发出一道光芒。少年看见光芒,于是翻过身来并看见了导师。少年心想:“因为我那暗愚的父亲,我连亲近佛陀、提供服务、布施供养、听闻佛法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我连手都没有力,还能够做些什么呢?”并生起了净信心。跋嘎瓦知道他生起这样的净信心已经足够了,于是转身离开。少年望着如来远去的背影,即以净信之心去世,并犹如睡醒一般,出生在天界宽广有三十由旬的黄金宫殿中。

  昔不施婆罗门火化了少年的尸体后,悲痛加上懊悔,每天都到坟场嚎啕大哭:“我的独子在哪里啊?我的独子在哪里啊?”

  天子看见自己的成就后,寻思是什么善业导致的,于是知道是因为对导师心生净信,接着又想:“那个婆罗门在我不舒服的时候舍不得救治我,现在却去坟场哭叫,我要去转化他。”

  于是,天子变化作精致耳环的模样,在坟场附近高举双手站着哭泣。婆罗门看见后感到纳闷,心想:“我只是因为儿子而悲伤哭泣,他为什么也在哭泣,让我去问问他。”那少年回答说他的黄金造的车子的两个轮不见了。

  婆罗门对他说:“不管是黄金造的、珠宝造的还是白银造的,只要你告诉我,我来帮你装上那两个轮子。”

  少年心想:“这个婆罗门连自己的儿子都舍不得救治,现在见到像他儿子模样的我在哭泣,却说要造黄金等做成的车轮,让我来折服他。”于是说:“你知道我的车轮有多大吗?”

  “不管你想要多大,我都能做多大的给你。”

  “我想要太阳和月亮,你给我吧!”

  那婆罗门回答说:“你怎么这么愚蠢,想要获得不可能得到的东西,我想你到死都得不到太阳和月亮。”

  “见不到已经死去的人而痛哭,还不知是谁更愚蠢?”

  婆罗门经他这么提醒,觉得这小孩言之有理,问道:“你是谁?还是谁的孩子,你怎么知道我的事情?”

  少年回答说是他所悲泣痛哭的儿子,因在重病时见到佛陀,以净信之心向佛陀合掌,并以这种善业往生到三十三天。

  婆罗门听了之后很高兴,决定在当天就要皈依佛陀。于是到佛陀居住的寺院,邀请佛陀以及比库僧团前往他家中应供。婆罗门在饭后来到如来跟前,坐在低座上问:“朋友果德玛,如果不曾布施供养、不曾敬奉你们,不曾听闻佛法,也不曾受持过近住戒,仅仅是心生净信就能往生天界吗?”

  “婆罗门,你为什么这样问我?是不是你的儿子精致耳环对我生起净信心后,自己往生到天界并告诉你的?”

  “在哪里?朋友果德玛。”

  “你是否在今天前往坟场哭泣时,看见一个少年也在附近举高双手哭泣,然后你们两人谈论有关精致耳环的事?”导师接着说:“婆罗门,并不只是一百人或两百人,对我心生净信而往生到天界者确实没办法计算!”

  当时在场的大众有些人半信半疑。导师知道人们的疑虑后,决意精致耳环和天宫一起出现。于是精致耳环以巨大庄严的天身前来,从天宫中下降并顶礼导师。

  导师问:“你这样的成就是造了什么善业而获得的?”

  “尊者,我这天子的成就是对你们心生净信而获得的。”

  大众亲眼看见天子现身,无不感叹佛陀的威德,都说昔不施婆罗门的儿子不曾做过任何其他的功德,只是因为对导师心生净信就能获得这么殊胜的成就。(Dhp.A.2; Vmv.A.1207-1227)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虽然精致耳环只是在临终时见到佛陀并心生净信,也能获得投生天界的果报。

  青蛙天子的故事

  有 一 次 , 跋 嘎 瓦 住 在 旃 巴 城 (Campà ) 的 嘎 嘎 拉 湖(Gaggarà Pokkharaõ i)边。傍晚时分,当跋嘎瓦向四众弟子教导佛法时,一只青蛙从嘎嘎拉湖中跳上来,正蹲在大众的边缘听取跋嘎瓦的声相。

  此时,一个过路的牧牛人看见大众极安静地聆听着导师说法,就停下脚步拄着木棍站着,不料那根木棍正好拄在这只青蛙的头上,青蛙当即以听法的净信心死去,并犹如刚睡醒一般,投生到三十三天一座宽广十二由旬的黄金宫殿中。天子心想:“哈,我也能往生到这里,我曾做过什么善业?”他省察到除了听取跋嘎瓦的声相之外,没发现有任何其他的善业。于是他即刻来到跋嘎瓦跟前,以头面礼敬跋嘎瓦之足后,双手合十恭敬地站着。跋嘎瓦在大众中问天子为何来礼敬他,天子回答说:

  “我昔是青蛙,生活在水中;

  就在闻法时,为牧人所杀。

  瞬间净信心,看吧我神通,

  名闻及威力,容颜和光辉!”

  当时,跋嘎瓦观察了在座大众的亲依止缘(证悟道果的巴拉密)后详尽地开示佛法。说法结束时,许多众生领解了法,天子也证得入流果,顶礼跋嘎瓦三次并右绕后,再向比库僧团合掌离开回到天界。(Vmv.A.857-860; Vm.140)

  这是青蛙天子(Maõ ó å kadevaputta)的故事,说明临死前的善业还是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的。

  富家子的故事

  佛陀时代,在王舍城有个人称“大财长者”的亿万富翁,他只有一个儿子。出于对独子的爱,大财长者心想:“即使让我的孩子每天都花一千金,这样花一百年也不能把我的家财花光,我为什么还要让孩子那么辛苦地学习技术呢?让他随心所欲地享乐就可以了。”等这小孩长大以后,娶了一个门当户对且只知享乐的富家女。

  后来,双方的父母相继去世了,这对夫妇继承了他们父母双倍的遗产。由于他们很富裕,所以根本不懂得珍惜钱财,挥金如土,并结识了一帮狐朋狗友,经常在一起花天酒地、纵情享乐。不久之后,他们的钱财被挥霍一空了。钱财花光了,只能靠借债来过日子。后来借债也借不到钱了,只能变卖田产、房子来度日。最后,这对夫妇只能拿着破碗流落街头当乞丐。

  有一天,一个盗贼团伙看到这个富家子年轻力壮,于是拉他入伙。一天晚上,他们准备去打劫一户富贵人家,交给富家子一根大棍棒叫他守在门口把风:“如果有任何人来到这里,你就用这根棍棒把他往死里打。 那些盗贼破门行窃,”结果被那户人家发现而仓促逃走,只有这个富家子没有经验,还拿着棍棒站在门口,被那户人家逮了个正着。按照当时的刑法,凡是盗窃、抢劫者被捉住一律砍头,于是这个富家子被判处死刑。

  在富家子被押赴刑场的途中,一个名叫苏拉莎(Sulasà )的妓女正站在楼上的窗口旁边,她看见这个曾经有过鱼水之欢的富家子现在竟沦落到这般境地,产生了悲悯之心,于是通过行刑官送给他四块甜肉球(modaka)和一瓶水。

  就在此时,马哈摩嘎喇那尊者通过天眼看到富家子的下场,心想:“这个人不曾修福,只作恶行,他即将要堕落地狱。但如果他把所得到的甜肉球和水供养给我,将能投生为地居天。就让我去救拔他吧!”于是在富家子接到甜肉球和水的时候走到他的跟前。

  富家子看见尊者,心中生起欢喜,他想:“反正我快要死了,还吃这些甜肉球干什么呢?就用它来作为我前往来世的资粮吧!”于是把甜肉球和水都供养给了马哈摩嘎喇那尊者。尊者为了增长他的净信心,就在他看得见的地方坐下来,把甜肉球吃了,并把水喝了然后起身离开。

  当富家子被刽子手押送到刑场砍头的时候,本来可以因为供养无上福田的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功德而投生为高等的天人,可是由于想到“苏拉莎的前来使我获得这些供养品”而对苏拉莎产生贪爱之情,在临死的时候心受到污染,结果投生为一个住在大榕树上的低等树神。

  后来,这个树神看见苏拉莎前往花园,于是把花园变得黑暗,并把她拐到自己的住处同居了七天。七天后,树神把苏拉莎送到佛陀居住的竹林,在听闻佛陀说法之后,他们都证悟了道果。这是后话。(Pv.A.1-3)

  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临终一念很关键,它可以改变我们的下一世。假如这个富家子不是在临终时想起那个妓女的话,他有可能因为供养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善业投生到天界。可是他在临终时夹杂着不善心,这些不善心让他的善业大打折扣,使他最终投生为低等的树神。因此,把握好临终一念是很重要的。

  玛莉咖夫人的故事

  有一天,玛莉咖(Mallikà )夫人在浴室里洗澡,她的宠物狗跑进去趴在她的身上,玛莉咖夫人没有阻止它。她的丈夫巴谢那地(Pasenadi)王从窗口看见后责备她。由于羞于启齿,玛莉咖夫人不但没有承认,而且还撒谎说那个窗怪怪的,经常会看到奇怪的影像。玛莉咖夫人后来经常为此事后悔莫及,临死时还惦记着这件事,因而堕落到地狱。不过,由于玛莉咖夫人经常造作强大的善业,所以七天后又投生到喜足天去。(Dhp.A.151)

  这是近死业,即在临死的时候造下或忆起的善或不善业,可以直接影响到下一生的投生去处。

  临终关怀

  由此可见,适当的临终关怀可以帮助一个人,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下一辈子的命运。我们来到这个人间,都有自己的父母、丈夫、妻子、亲戚、朋友,这些身边的人终有一天会死亡、会离开。古人把“善终”列为“五福”之一。能得善终,是人生的一大福报。即使一个人平生再风光、再威风、再幸福,若不能得善终,始终都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学会帮助自己的亲戚朋友把握好临终这一关,让他们得以善始善终,让他们能以一颗安详、平静的心接受死亡的现实,欢喜地走完今生的生命历程,带着善业离开我们,并让他们的下一辈子都快乐幸福。现在,让我们来谈一谈“临终关怀”(英 hospice)。

  尽管现代医学很发达,但是对临终关怀却相当欠缺。大部分老人、病人都是在贪恋、牵挂、执著、焦虑、烦躁、埋怨、后悔中离开此世,或者是在痛苦、恐惧、暴怒、失望、绝望、孤独、无助中结束生命。更有甚者,许多临终病人在临死时还要承受插管、电击等折磨,连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并且在剧痛和愤怒中离开人世。

  一个人在临终时生起不善心,恶业成熟,必定会堕落到恶趣。因此,作为佛弟子,对亲戚朋友进行临终关怀是很重要的。懂得临终关怀,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驱除对死亡的恐惧,而且可以改变他们下一生的命运。例如临终病人贪著他的儿女或财产,要如何劝他生起善心,让他们放心,欢喜、平静地离开这个世间呢?临终时生起的是善心,他下一辈子就能往生到好的地方。临终时生起的是恐惧、害怕,或想起不好的事情令他感到后悔,下一世就很可能往生到痛苦的地方。

  一旦一个人以恶业往生了,即使再想帮他也很困难。例如往生为狗,即使你喂它美味的食物,提供舒服的狗窝给它睡,也改变不了他成为狗的事实。唯有在他这一世还活着的时候,在死亡还没有到来的时候,才有可能改变他的下一生。这种改变的方法,是运用业果法则来进行临终关怀。

  然而,适当的临终关怀是帮助临终者投生善趣,不恰当的临终关怀却是杀人;适当的临终关怀是帮助别人,不恰当的临终关怀却是害了自己。为什么呢?这里,在讨论适当的临终关怀之前,先来谈谈不恰当的临终关怀。

  在此,先引用《律藏》中佛陀为比库们制定的一条学处——“巴拉基咖(Pà rà jika)”第三条。佛陀这样说:若比库故意夺取人命,或为其寻找并持来杀具,或赞叹死的美好,或劝勉死:‘喂,男子!为什么如此恶苦地活着?死了比活着更好。’如此之心意、心思惟,以各种方法赞叹死的美好,或劝勉死,这也巴拉基咖,不共住。‛

  “巴拉基咖”是比库的极刑,比库故意违犯这一类学处即失去比库的身份,犹如一个人被砍断了头而不能复活,或如一块大石裂成两半而不能复合。有四种行为导致比库犯巴拉基咖:

  一、性行为;

  二、不与取(偷盗贵重物品);

  三、杀人;

  四、说了虚妄不实的上人法(例如没有禅那说自己有禅那,不是圣者说自己是圣者)。

  其中的第三条是杀人。杀人不仅包括亲自杀、教唆杀,也包括赞叹死、劝勉死等。赞叹死亡的美好,赞叹死后能够往生善趣,称为“赞叹死”;鼓励放弃生命,称为“劝勉死”。

  因此,在进行临终关怀时必须特别小心,不应该劝导临终的病人说“你今生行善积德,多作善业,死后定能往生善趣、往生天界或往生某某世界。天界或某某世界有享不尽的自在快乐”之类的话题(在健康时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这类话题是在赞叹死亡,赞叹死后的美好。同时,也不应该对临终的病人谈论“生命毫无意义,你不要执著生命”“人生充、满痛苦,你不要执著人生”之类的话题。因为这些话题是在鼓励他放弃生命,劝勉他早点死亡。假如临终者因为你的这些赞叹或劝勉而放弃生命的话,你将难逃杀人之责。

  同时具备以下五项条件即构成杀人:

  一、对方是人;

  二、知道对方是人;

  三、想要对方死的意图;

  四、付出努力,包括口头上的赞叹死、鼓励死;

  五、对方因此而死。

  具足这五项条件者就是杀人。其中第三条“想要对方死的意图” 巴利语 maraõ à dhippà ya。,maraõ a 是死亡,adhippà ya是意图。无论你希望对方没有痛苦地死、希望对方安乐地死,还是希望对方早点死,都算是意图对方死。佛教不会赞成安乐死,安乐死也属于杀人!因此,进行临终关怀者要很谨慎。

  同时,堕胎或鼓励他人堕胎也是杀人,因为胎儿已经有了生命,只要故意把它打掉,就是杀人!

  虽然不恰当的临终关怀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杀人,但大家也没必要对临终关怀望而却步。其实,还是有很多方法可以进行临终关怀的。

  1.劝导放下对眷属、财产等外物的执著,但不要劝勉放弃生命。

  可以这样劝导:“钱财都是身外物,生不带来,死带不去,不要执著它们。”“儿孙自有儿孙福,不用再为子孙操心、牵挂了。”尽可能劝他放下对身外物的贪恋执著,只要不涉及让他放弃生命就行。

  2.提醒他忆起曾做过的善行。

  中国古代有种做法是把自己所做的坏事、错事记下来,以提醒自己不要再犯。这种做法的原意是好的,但弄不好却可能会导致追悔,对过错耿耿于怀。古印度有一种很好的习俗却与此迥然不同,即一个人做了善事之后记下来,把昨天做的善事记下来,今天做的善事也记下来,临终的时候叫他的亲戚朋友宣读这些善事,以提醒他曾经做过的善行。当临终者忆起他曾经做过的善业并感到高兴的话,将有可能在下一世投生到善趣。现代社会更加方便,有相机、录影机,可以在他平时做布施、供养僧团时记录下来,在临终的时候播放给他看,并提醒他要为此而心生净信,这是一个很好并值得推广的办法。如果临终者因为忆起这些善业而心生净信,并以此善业和净信心去世的话,他下一生必定能投生到天界或人界。即使不是在临终的时候,我们也应当经常把做布施、积善业等的相片或录像拿出来看,每看一遍,都为此感到欢喜,这也是随喜。对自己曾经做过的功德善业感到欢喜也是随喜,这些善行应该多做!

  特别提醒一下,千万不要在临终者面前提起会让他感到后悔的事情,这是在害他,他将有可能由于追悔而堕落恶趣!应当提醒他曾经做过的种种善业功德。

  3.以他的名义做善事,然后让他随喜。

  以临终者的名义去供养僧团,然后在他面前赞叹僧团的清净、殊胜、圣洁,使他生起净信心,同时提醒他应该对所做的这种功德感到高兴,这就是随喜的善业。就好像刚才提到的索纳尊者的父亲一样,他只是在临终时随喜把鲜花供养给佛塔的这一点善业而投生到天界。佛陀说过供养比库僧团的功德是不可估量的。虽然我们所供养的物品可能很少或者价值微不足道,但是因为所供养的比库僧团是一个强大、殊胜、崇高的所缘,我们的功德会因为所缘的殊胜而变得强大。如此,我们可以用临终者的名义供养僧团,以布施所缘的殊胜而使临终者的善业变得强大。不过,替他做善业之后一定要让他知道,提醒他并让他随喜!无论做任何善业,都必须由善思来完成。假如替他做善业而对方却毫不知情,那对他是没有帮助的。以临终者的名义做善事后要告知对方,让他随喜,如果他对这种善行感到欢喜,将有可能投生到人天善趣。

  4.教导他禅修业处,如佛随念、入出息念、修习慈心(mettà -bhà vanà )等。

  一般临终者的心是很弱的,此时许多过去的不善业会像翻旧账一样趁机成熟,此时给他一个能让内心平静的所缘是很有必要的。你可以把佛陀像安放在他面前,并提醒他看着佛像。所有的佛陀像必定是安详、寂静的,只要他看到佛像能心生欢喜,就能获得内心平静。此时你可以在他面前赞叹佛陀的功德,例如念诵:

  ß Iti'pi so Bhagavà arahaü , sammà sambuddho,

  vijjà caraõ a-sampanno, sugato, lokavidå , anuttaro

  purisadammasà rathi, satthà devamanussà naü , buddho,

  bhagavà 'ti.û

  彼跋嘎瓦亦即是阿拉汉、正自觉者、明行具足、善至、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跋嘎瓦。‛念诵完再作解释,或者讲一些佛陀的故事,让他对佛陀生起净信心,让他的心忆念着佛陀,就像前面所说的精致耳环一样。即使像那只青蛙,只是听取佛陀的声相也都可以投生到天界,更不用说作为人了。如果临终的时候忆念起佛陀,即使不能出声了,只是静静地看着佛像,也都是很好的!因为佛陀是极可爱所缘,所以哪怕只是看着佛陀像,内心都可以很快得到平静。对于临终者来说,他的心更需要平静,把佛像放在他面前,提醒他看着佛陀,忆念着佛陀的功德,让他平静、欢喜地去世。

  如果你还懂得其他的禅修方法,也可以教教他,例如教他专注呼吸、散播慈爱、专注三十二身分等。假如临终者的身心太虚弱,纯粹教他用意门去思惟不一定管用,此时教他修佛随念也许会更容易操作一些。你可以借助佛陀的图像,同时用音声赞叹佛陀的功德,通过色声所缘对眼门、耳门的撞击来强化他的内心。

  教导临终者禅修业处是很好的!如果一个人在修行当中去世,他下一生的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的所缘都是禅修业处。如果一个人在禅修当中去世,他在下一生将有机会继续修行佛法,而且想要证得禅那、圣道、圣果都容易。为什么呢?取禅修业处为所缘的心通常是三因善心。一个人在禅修中去世,他的临死速行心也是三因善心,而下一生的结生心则是三因果报心。以三因果报心结生,可以使他在下一生中修行容易成就。因此,报父母恩的办法除了让他们今生丰衣足食之外,更好的方法是能让他们下一辈子幸福快乐。父母健在的时候,应该以他们的名义替他做善事,然后记得让他随喜。当然,在他们去世之后,还是可以继续以他们的名义做功德、布施等,然后回向给他们。

  5.诵经、说法等。

  可以请僧众来为临终者诵经,例如念诵《护卫经》《大念处经》等,或者为临终者说法开示,让其心生欢喜。有很多临终者也会昏迷不醒、神志不清,或者情绪波动、精神恍惚等,此时可以在其旁边或房间内播放《护卫经》等的录音,让周遭的气氛变得详和,让患者的内心获得平静。

  如果我们真心希望自己的亲戚朋友快乐,希望他们放心、安心的话,在他们临终时和去世后嚎啕大哭是没有用的。作为孝顺的儿女,当然希望父母晚年衣食无忧。然而,即使你现在很孝顺,每个月给他们几千元、几万元,让他们安享天伦,但这样能维持他们多少年的幸福快乐?临终关怀可以说是人生最后关头的临门一脚。通过适当的临终关怀,能够让他们投生天界,他们不再需要那么辛苦地工作,不需要奔波劳碌,都能居住宽广的宫殿,享用美味的食物,过着快乐的生活,而且容颜美丽光明,寿命极为漫长。这是更殊胜的孝顺和报恩。

  虽然临终关怀很重要,但是总有点“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意味。更好的办法是在健康的时候确立对三宝的信仰,相信三世轮回,相信业果法则,多思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树立正面、积极的人生观,接受有生必有死的现实,相信死亡并不意味着断灭,而是迎接另一个新生命的开始,要随时为死亡的到来做好心理准备。另外,平时更需要多做善事,习惯禅修,积累强大的、善的惯行业,为未来的生命旅途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是关于临终关怀。

  第四,已作业(kañattà kamma)

  已作业不包括上面提到的三种业,但这种业又强到足够导致结生。

  已作业是曾经做过的善或不善业。如果一个人在临终时既没有重业,又没有惯行业,也没有近死业,那么已作业将会成熟而导致结生。

  溺水女人的故事

  那个时候,跋嘎瓦住在沙瓦提城的揭德林给孤独园。有许多比库乘船前往拜见导师,当船驶到大海中央时却停滞不动,船上的乘客认为船内一定有个倒霉的人,于是决定采用抽签的方式,把这个人找出来。

  船长的夫人年轻漂亮,可爱动人,可是正好被抽中。船长当然不希望自己的老婆被抽中,于是重新再抽,还是她,第三次抽中还是她。人们望着船长的脸说应该怎么办,船长无奈地说:“我们不可能为了一个人而牺牲大家,你们就把她丢到河里去吧!”

  船长夫人被抓住准备扔下水中时,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放声大哭。船长听到后说:“谁希望这些首饰也被丢掉呢?你们把她身上的所有首饰都取下来,用布包住她扔到海中。我不忍心见到她在水面挣扎的样子,所以我不想见她,你们在她的脖子上绑一个沙罐再把她扔到海里。”他们照着做之后,而她也就在被丢进海里被鱼龟等争着吃掉了。

  船上的比库们目睹此事感到很奇怪,他们想:“除了导师以外,还有谁能够了解这个女人曾经造过什么业呢?我们将就她的业向佛陀请教。”

  他们来到导师居住的地方,礼敬导师后报告了此事,佛陀告诉他们:

  “诸比库,这个女人只是在承受她自己曾做过的业而已。很久以前,她是巴拉纳西的一个家庭主妇,挑水、砍柴、做饭等,所有大小家务都亲自动手做。她养了一只狗,这只狗一天到晚都跟着她。当她在家中做家务时,这只狗就蹲着一直看着她,当她到田地为丈夫送饭时、到森林捡柴草时,这只狗也总是跟着。

  有一天,几个男孩看见这个女人并嘲弄她说:“哈哈,这个带狗的猎人离开了,看来今天我们有肉吃了。”她听到这些讥讽感到很羞耻,用土块、棍子打狗想把它赶走,可是那只狗又回头跟着她。

  据说这只狗在之前的第三世是她的丈夫,所以不能舍断对她的爱恋。在无始的轮回当中,过去不曾做过妻子或丈夫的人几乎是找不到的,但由于是在不远的轮回中对眷属的极度爱恋,所以今生即使投生为狗也放不下这女人。

  她因为这只狗老是跟着她而感到生气,想把这只狗弄死。她到田地里为丈夫送稀饭时,把绳子挂在腰间,那只狗也跟着她一起去。她把稀饭送给丈夫后,找了个空罐子,走到一口池塘边,用沙把罐子装满,然后招呼站在旁边看着的那只狗。那只狗很久都没有听到这么亲密的叫声,摇着尾巴走了过去。她牢牢地抓住狗的脖子,用绳子的一端绑住沙罐,另一端绑住狗的脖子,然后把沙罐朝水里扔过去,这只狗就被沙罐拖进水中淹死了。

  这个女人在她临终的时候,因为杀狗恶业的果报而堕落到地狱中一段漫长的时间,残馀的恶报仍然使她在以后的一百世中脖子被绑着沙罐丢进水中淹死。”(Dhp.A.127)这是一个因已作业投生到恶趣的故事。

  香蒲叶龙王的故事

  这也是一个悲惨的故事。在过去咖沙巴(Kassapa)佛陀的教法时期,有一位年轻的比库登上船到恒河游玩。当船驶到浅滩上的香蒲丛时,他随手抓住一根香蒲草叶(eraka, 一种沼生植物,叶长而扁平),船继续往前开时他仍不放手,结果香蒲草就被拔了起来。

  比库学处中有一条是这样的:“坏生物村者,巴吉帝亚(pà cittiya)。”意即比库故意损坏草木,即犯一条中等的罪。

  当时他认为这只不过是一条微不足道的罪,没有忏悔就一个人住在森林中修行沙门法。

  当时的人寿是两万岁,虽然他修了两万年的止观,但是却无法证得任何禅那或道果。为什么呢?因为他故意违犯学处,并且没有惭愧心想要忏悔;又因为他当时一个人独住,不是住在僧团中,没有忏悔的机会,所以他给自己造了“违令障”(à õ à vãtikkamantarà yikà ),这种障碍使他一直都无法在佛教中获得成就。

  在他临终时,发现脖子上好像被香蒲草叶绑住似的,此时他明白正因为故意违犯学处而不想忏悔,障碍他修行那么久都没有成就。他很想发露忏悔自己的罪过,但由于独自一人住在森林里,身旁又没有任何比库,于是他在产生“我的戒不清净”的悔恨当中死去。由于怀着悔恨去世,他投生为身体犹如树干船一般大小的龙王,龙属于畜生。

  因为他临终时出现的是拔香蒲草的影像(业相),又由于他因追悔犯戒的不善心而投生为龙王,所以他的名字也叫做香蒲叶龙王(Erakapattanà garà ja)。

  当他投生为龙王后,他有能力知道自己的前一世。当他看见自己的新生命时,想到“我前世修了两万年时间的沙门法,现在居然投生于无因结生类的吃青蛙的怪物!”而感到后悔,但是也没有办法。

  后来这个龙王生了一个女儿,他很想知道是否有佛陀出世,于是叫他女儿每到半个月的斋日就来到人间,把问题编成歌曲边唱边跳,因为这些问题唯有佛陀出世才能回答。如此一直等到我们的果德玛佛陀出世。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恶行、不善业也不要去做,万一这些恶行在我们临终时成熟或想起的话,那就很倒霉了。

  牛棚的譬喻

  临终时按顺序先后成熟的四种业,第一是重业,第二是惯行业,第三是近死业,第四是已作业。

  相信大家应该没有造过极重的不善业吧!对于最后一种“定邪见”,佛弟子通常都不会顽固地执著断灭见。对于极重的善业,如果大家能够证得禅那当然是最好不过的,能够投生到梵天也极殊胜,因为梵天人还有机会听闻佛法。我们应该精进禅修,争取有机会造这种极重的善业。

  对于惯行业,佛弟子应该有很多机会造作善的惯行业,因为经常布施、服务、礼敬、持戒、禅修、听闻佛法等,这些都是善的惯行业。那些猎人、渔夫、屠夫、打手、骗子、惯偷、赌徒、花花公子等,经常造作的是不善的惯行业。但是对于现在社会上的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既没有很强的不善业,也没有特别强的善业,只是平平凡凡地过一生。他们不会偷抢诈骗,也不懂行善积德,至多只是偶尔给乞丐一点钱,赈灾时捐点钱,这些既不是强大的善业,也不是惯行业。对于这些人来说,近死业通常会优先成熟。

  根据《清净之道》(Visuddhimagga),如果一个人造作了重业,它将在临终时最先成熟。如果没有重业,其次是惯行业,或者近死业。如果没有以上三种业,以前所做过的任何一种已作业可以成熟并带来下一世的结生。但是《摄阿毗达摩义论》(Abhidhammatthasaï gaha)则把近死业放在第二位。

  我们可以用牛棚里的牛为例子来说明这四种业的关系:

  譬如牛群在夜晚被关在一个牛棚里,第二天大清早时牛棚的门才打开放牛出去,所有的牛都想快点跑出去吃草。当牛棚的门打开时,特别强壮的牛优先冲出到外边;这譬喻重业必定会优先成熟而带来下一世的结生。如果没有特别强壮的牛,站在门边的牛可能会先出去;这譬喻能带来下一世结生的近死业。经常注意门何时打开的牛也有机会跑出去;这譬喻能带来下一世结生的惯行业。而有些弱小的牛也有可能侥幸地被挤出到外面去;这譬喻某个已作业意外地获得机会成熟并带来下一世的结生。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