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二)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5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楞严经十卷(二)

 

  《愣严经》的修学重点,在引导我们修学《首愣严王三昧》。而《首愣严王三昧》它修学的过程,有什麽特别的地方?

  天台智者大师讲整个修学分成二个部分:一、缘修,二、真修。

  我们刚开始修学是仰仗一个外在清淨的因缘来修学,这叫「缘修」。譬如说我们今天拜佛,我们心中要攀缘佛像,我们念佛我们心中必须有一个佛号,假借三宝的因缘来产生一种正念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从外面而来的,当外在的清淨因缘消失的时候,我们的正念也消失掉了。「缘修」的特色是依法门来摄心,能念的心跟所念的法是以法门为主导,以法来主导我们的正念。智者大师说这叫「缘修」。

  第二、「真修」是你刚开始修学的时候,你就要找到一个你内心真实的本性,找到你真实的心,依止真实的心发动出来,来修一切法门。「真修」的特色是以“心”来主导万法,你这个心是根本,我们讲「一心而产生万行」。当然这关键点就是你要找到你真实的心性,这叫「真修」。

  《首愣严王三昧》当然它是个真修,它引导我们首先「把心带回家」,找到我们真实的心,从我们真实心裡面来发动我们自利利他的功德;所谓的「销我亿劫颠倒想」乃至于广度一切众生。依止这一念清淨的心发动出来,来完成我们自利利他的功德,这个就是「真修」。

  《首愣严王三昧》跟一般的三昧不同,一般的三昧它只是从表面上来对治烦恼。

  「多贪众生不淨观」你贪欲很重用不淨观来对治;「多瞋众生慈悲观」用慈悲观来对治瞋心。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烦恼的根源在哪裡,我们没办法找到。我们只能从烦恼的表面上来对治它,来折损它的势力,但它的根源还在,所以我们经常觉得,好像今天对治了烦恼,但明天又生起,春风吹又生。这主要的原因是我们一直没有找到烦恼的根源。《愣严经》的特色就是找到整个烦恼的根源,然后从根本上把它拔除。

  古人说:「开悟的愣严,成佛的法华」。《愣严经》使令我们真的是明心见性,开悟了,找到我们清淨的本性,从那地方发动我们所有的行门,这是《愣严经》的特色。

  那这样的修学有什麽好处呢?

  《首愣严王三昧》翻成中文叫做「一切智究竟坚固」,它能够使令这功德究竟。也就是说同样的拜佛念佛,你从内心的真实心发动以后,你的功德更加圆满,而不是片段的。二、「坚固」你所修的功德不可破坏,不为内在的烦恼所破坏,不为外在的魔境所破坏。

  所以《首愣严王三昧》它所表现出来的,你同样还是去拜佛,你同样还是去念佛,但是你安住在《首愣严王三昧》的时候,会让你所有功课的功德都变成非常的圆满,而且变得非常的坚固。这就是《首愣严王三昧》的一个特色。

  将释此经大科分成四科解释:

  一、经题。一般来说经题都是诠释整部经的要义。

  二、经文纲要。三、随文释意。正式随顺经文解释其中的义理。四、结示劝修。

  一、解释经题。甲一、总标,甲二、别名。

  甲一、总标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愣严经』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自利功德

  大佛顶

  诸菩萨万行首愣严……….利他功德

  古德解释经题,基本上分成体跟用的关係,内在的理体跟表现在外面的作用。

  “体” 是什麽呢?就是《大佛顶性》,大佛顶就是我们要找到我们的真如本性,依止大佛顶当根本,发动出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愣严经》。所以他最重要的根本就是你要找到《大佛顶性》;所谓的“找”就是你内心要跟它相应。

  《大佛顶》古德说是,众生本具,诸佛所证。我们是本来具足的,但是我们没有开显出来,而佛陀把他开显出来。

  什麽是《大佛顶》的相貌?

  『佛』简单的说是觉悟的意思,蕅益大师解释说:

  『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

  修学《首愣严王三昧》的根本,就是你经常要保持觉照,古人说「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其实妄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根本不能产生觉照,你就随顺它而走,其实妄想本来是不真实的。

  那它为什麽能够产生那麽大的作用呢?

  因为我们自己迷惑颠倒,我们迷惑了以后我们就跟着它走,认贼作父。这地方最重要的观念就是「不随妄转」。

  《愣严经》的意思,它不对治妄想,它认为对治妄想会产生一个对立,那是不好的,你只要保持清楚的「觉照」,观察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根本就没有妄想,所以《愣严经》的观念是没有妄想。

  我们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有二种观念,一种是我有病,我去治疗;第二种观念是我根本没有病。根本没有病的思想就是《愣严经》的思想,妄想本来就没有。在本经当中佛陀会用很多很多的方式,用七个处所,有七番的说明,来说明妄想本来就没有,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这地方“觉悟”是觉悟妄想本空的。

  『大』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当我们安住在真如本性的时候,它的整个心量是广大的。为什麽广大呢?因为它「离诸对待,不可思议」。

  对待法它就是一个生灭法,有生有灭。所以《愣严经》它不对治烦恼,因为对治烦恼就落入生灭法。“不生灭”的意思在经典上,如本经当中佛陀讲出一个譬喻说:

  佛陀问波斯匿王:「生命是变化的。」 波斯匿王说:「对啊!真的是变化。看我以前小时候很年轻,长大以后慢慢的很庄严,现在变得很老。我们的生命不断的迁流变化。」佛陀说:「你知道生命的变化当中,有一个东西没有变化?」波斯匿王说:「我没有发觉,我发觉都在变化。」佛陀问波斯匿王说:「你最早看到恆河是什麽时候?」波斯匿王说:「我三岁的时候,我母亲就带我去恆河洗澡,母亲说恆河能消我业障,所以我三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恆河,后来到二十岁的时候又看了几次,我现在六十二岁,我又看到恆河。」佛陀说:「你看到恆河中有什麽变化?」波斯匿王说:「我小时候眼睛很好,恆河的水很乾淨,能见的眼根很清楚,所见的河也很清楚;慢慢慢慢我眼根衰败了,看东西模煳了,恆河也比较污浊了(他觉得有变化。)佛陀说:「你眼睛看到恆河的时候,你眼睛变得模煳,但是那“见性”有没有改变?你能够看到那个清淨的明了性有没有改变?你眼睛有障碍看到是模煳的恆河,那是一个因缘,那是随顺因缘而变化的。但是你眼睛裡面那个见精(愣严经讲见精),就是“见性”有没有变化呢?」波斯匿王说:「那个没有变化」。

  那就是我们的《大佛顶性》,只要一个东西会变化就是对立法,如善跟恶永远是对立的,这个就不能讲“大” 。

  我们安住在《大佛顶性》的时候,是离开整个对立的因缘,安住在清淨的本性,那个就是“大”,因为它离诸对待,它没有生灭相。

  这是在觉悟的基础之下,发展出一个广大,一个超越时空的相貌称之为“大”。这广大的觉悟,到底有什麽妙用呢?

  『顶』妙用无穷,不堕诸数。

  这地方的重点在“不堕诸数”它没有一定的形状;“数”就是它没有一定的相貌。《愣严经》它依真如本性,所发挥出来的整个作用是没有一定的相貌的,就好像“顶”,像佛陀的头顶。佛陀的三十二相有一个叫做「无见顶相」,“无见顶相”是没有一个人看得到的,每一个人看到不同,有些人看到是黑色的相貌,有些人看到是白色的光明,有些人善根强,看到金黄色的光明……,所以“无见顶相”就是它没有一定的相状。就

  表示修学《愣严经》的人,他在修学善法是不决定的,他依止清淨心,顺逆皆方便,以真如本性所修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没有一定的法门。这叫《大佛顶》,依止广大的觉悟而产生无穷的妙用,这就是《大佛顶》的本意。

  《大佛顶性》在本经当中强调众生本具,这是很重要的。我们今天要知道一个观念,真如本性或讲大佛顶性,不是你去修行以后你才产生的,不是这意思,而是你本来就有的,你只是把它恢复出来而已,只是恢复它本来的面目。

  蕅益大师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转轮圣王,转轮圣王有七宝千子,那是一个广大富贵的境界,但是他梦为蚁子,他作梦的时候,他梦到自己是一隻小蚂蚁,在阶梯当中找一些琐碎的东西吃,看到人就害怕,看到比牠大的蚂蚁也很害怕。

  「转轮圣王梦为蚁子,但王体依然」,他转轮圣王的身体还是没有消掉,还是好好的在那边睡觉,只要他醒过来,他就能恢复他转轮圣王的功德。

  那麽他现在为什麽表现不出来呢?

  因为他在作梦,问题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今天不是去找一个新的转轮圣王,而是想办法让这梦觉醒。佛法的根本就是「觉悟」,所有的功德是从觉悟生起的,因为我们最大的障碍就是迷惑颠倒,所以我们很多心灵的力量发挥不出来,譬如说《大佛顶》,这都是我们内心的功德。这是我们在《愣严经》当中,我们所要找到我们真实的本性《大佛顶性》。

  当我们找到以后有什麽好处呢?就依止《大佛顶性》来产生《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一切的佛陀都是依止这样的密因。“密因”的意思是说《大佛顶》,是无形无相不可了知的,当你找到的时候,你心中能够产生这样的观照,也可以产生这样真实的作用,但是你没办法形容它的存在。

  古德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要去找它找不到,但它随时可以表现它的作用出来,所以叫做“密”。

  我们就可以依止这样一个殊胜的密因,来修习我空法空的智慧,而成就究竟的解脱;这是成就自利的功德。我们也依止《大佛顶性》来修学菩萨的六度万行,使令我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功德,变成更加的圆满,更加的坚固不可破坏;这是成就利他的功德。

  整个自利利他的功德就是你要先找到你本来的面目,这是《愣严经》最重要、最重要的,找到我们生命的根本,就是「你从什麽地方来?」;我们从无量的流转中,到底我们生命最初的根源是什麽,我们是从哪一个地方发动出来的。《愣严经》讲了三卷半来探讨这个问题,谈到我们生命的本来面目,就是《大佛顶性》。

  别 明

  当我们找到《大佛顶性》要怎麽修呢?其实《愣严经》说穿了就是真妄的问题,《愣严经》认为一切东西都是心的问题。

  他为什麽会造恶业?

  因为他心有障碍,跟他的嘴巴没有关係,跟他的身体没有关係,你说我这个人,手喜欢去造恶业,把手给剁掉。没有用,问题不在手。

  所以祖师常说:「拜佛的是谁,念佛是谁?」你的嘴巴不能念佛的,你的身体也不能拜佛的,那是哪一念心在拜佛,那一念心在念佛。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一切的问题都在那一念心,一切罪业的根本在妄想心,一切功德的根本是真如的心,所以当我们的心调整好以后,那这一切的修学就上路了。

  《愣严经》的观念就是返妄归真,怎麽样把这一念妄想的心转成真如的心,这当中的关键在修学《首愣严王三昧》。《首愣严王三昧》过去 倓虚老和尚他讲到修《首愣严王三昧》有六句真言:他说整个《愣严经》的修学就是『不迷、不取、不动』这六句真言。

  一、「不迷」”是一个智慧,你要经常保持觉照,观察妄想是缘起性空的,它不真实的,它不是我们想像那麽真实,它是外境的迁动产生了感受,由感受产生想法;假设外境消失了这受也消失、想法也消失了,它是离开外境没有真实的体性「不迷」是智慧。

  二、「不取」妄想当你知道它是缘起性空的时候,你对它绝对不要取着,你知道它存在,但是知道它是缘生缘灭就好,不要取着。

  三、「不动」你的身口二业不要乱动。这就是包括整个大乘的戒定慧。

  在修学当中有二条线:

  第一、当我们是利根人,你的智慧观照力特别强,有些人的智慧善根很强,他的修学先从「不迷」下手。对烦恼的观察:第一、你发现烦恼观察它不真实的,它是外境的刺激才产生了,你刚开始产生不迷,然后不要取着,最后你的身体不要乱动。利根的人是先从智慧观照,而产生安定的力量,最后收摄我们的身口二业。

  第二、根机较钝的人,中下根之人,我们智慧力薄弱,但没关係,我先求不动。我发觉了烦恼它要来引导我去做错事,我没办法把它照破,没办法照见烦恼是毕竟空的,但没关係,我先保持不要乱动,慢慢慢慢的再不要取着,最后的不要迷惑,也可以。

  总而言之,『不迷、不取、不动』你是先从不动下手,或者是先从不迷下手都可以,你都可以慢慢的把妄想的势力减少,把真实的心开展出来。这地方最重要是你要知道,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你在修学《首愣严王三昧》,你的根本的依止处还是《大佛顶性》,就是你的清淨本性。

  蕅益大师说《大佛顶》这“顶”字,在经典上说:『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蕅益大师说:佛陀宣说《愣严咒》的时候,他自己放大光明,每一光明就出现千叶宝莲,从宝莲中出现化佛,由化佛来宣说《愣严咒》。

  蕅益大师说为什麽佛陀不自己宣说《愣严咒》就简单了,为什麽要多此一举,要变现出一尊佛出来,而由这尊佛来宣说《愣严咒》?

  这当中有深义,蕅益大师说:佛有二种:一种是有为所成之佛,一个是无为所成之佛。“『有为佛』”是修习而成的,我们讲佛陀的功德庄严,这只有佛陀才有,佛陀能够八相成道,这是我们做不到的;经过修习所成的佛,这是功德上的佛,这唯独佛陀才有不共于众生。另一个是『无为的本来佛』,他是天然妙觉,非属修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

  佛陀在宣说《愣严咒》的时候,为什麽要创造一尊无为的佛来宣说呢?

  这表示真如的本性是每一个人都具足的,如果佛陀自己宣说,那就是佛陀你自己才有,我们没有。因为那是修来的,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才有的。

  所以佛陀为什麽要创造一个无为的佛来宣说《愣严咒》,就表示《愣严咒》的功德,整个《愣严经首愣严王》的功德,我们每一个人都具足。只要我们肯努力,我们都可以找到我们的清淨本性,然后从那个地方出发来完成我们的修证了义,来完成我们的诸菩萨万行,使令我们的功德更加圆满,使令我们的功德更加坚固,是这一层的意思。当然它的过程就是『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必须要讲十卷的经文,你就会很清楚这六个字的意思怎麽操作。

  贰:经文纲要

  经文大意。蕅益大师将经文分成六大段。第一段是:

  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这段叫“分别真妄”分别真心跟妄心的差别。)

  「显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大佛顶性》,也就是我们说的本来面目,那个不生不灭的清淨本性。这个地方佛陀花了三卷半来发明它的三种道理:一、真谛理,说明本性的不变,它不变的体性;二、俗谛理,说明随缘的作用;三、中道的第一义谛,说明不变跟随缘之间的一个平衡。

  这当中刚开始是阿难尊者他去托钵,托钵的时候遇到了摩登伽女。摩登伽女跟阿难尊者过去生有五百世夫妻的因缘,所以他看到阿难尊者非常欢喜,就想要嫁给阿难尊者。她就把这层意思跟她的母亲说,她母亲说:这不可以的,阿难尊者是一个出家众,你怎能嫁给他呢?

  摩登伽女说:我不嫁给他,我的生命就活不下去了。

  她的母亲是修习外道禅定很有成就的一个婆罗门,因为女儿这样的一个心愿,不得已就为她的女儿持咒,持大梵天的「娑毗迦罗咒」。这是很有力量的咒,将咒持在一条毛巾上,让摩登伽女把钵上面盖条布,拿去给阿难尊者。阿难尊者把钵一打开的时候就中咒了,为邪咒所迷。这时摩登伽女就诱惑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就整个迷惑颠倒了,整个落入颠倒的心中。在关键时刻佛陀就知道了,佛陀在三昧当中知道阿难尊者遇到灾难,就叫文殊师利菩萨将咒往复,持着《愣严咒》赶快去救阿难尊者。

  文殊师利菩萨赶到现前的地方,《愣严咒》一持下去就把大梵天的咒给破坏了。破坏以后阿难尊者就醒过来,文殊菩萨就将这二个人带回来,带到佛陀面前。我们看经文阿难尊者哭得非常伤心(那时候阿难尊者已经出家十二年),恨自己一向多闻,没有在好好在心地上用功。

  佛陀说你不是不用功,你是很用功,但是你用错了心,你用妄想心在修行。所以你看你的功力为什麽一下就被破坏了呢?那麽经不起考验呢?

  佛陀说:你当初为什麽跟我出家?

  阿难尊者说:「我看佛陀长得很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就跟你出家了。」佛陀说:「那你是依止生灭心,缘生灭的境,产生生灭的修行;你的体性是生灭的,你依止虚妄的生灭心修学,你怎麽能成就不生灭的果呢?」

  佛陀又说:「你今天用沙去煮饭,是不可能煮成饭的,因为你的根本就是沙,沙非饭本。」这时就带动整个,七处破妄,十番显见。什麽是真?什麽是妄?告诉阿难尊者:你修了十二年,结果一个大梵天咒就将你给破坏了,你应该好好的找到你的本性,重新开始。

  什麽是真心,什麽是妄心,佛陀讲了三卷半的时间,这叫「分别真妄」先找到我们的本来面目。

  二、示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妙三观门。

  当我们找到家以后…,你看阿难尊者他听了三卷半以后,他的发愿文:『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愣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这偈诵是阿难尊者听了三卷半他真正的开悟以后,他明心见性以后,所讲出讚叹这法门殊胜的话。这时阿难尊者又跪在佛前说:「我现在找到我的本性,我找到我的家了,那我应该怎麽回家呢?」我现在是远远看到家在那个地方,我要怎麽回去呢?

  这时佛陀说明二十五圆通,你回家有二十五个方法。当然主要不离开六根,主要是六根门头。佛陀说:「你以前从这一念心出去向外攀缘的时候,你是通过六个门六根门头,你现在回家也是从六根门头就路还家」。

  这地方它的“空假中”三观的修学,主要有二个重点:一、耳根圆通,二、念佛圆通。(这段是返妄归真,把心带回家的方法)

  三、明正助合行所成伏断圆三德位。

  当我们回家的时候,有正行有助行,它的过程有五十五个阶位,每一个阶位都是在「转识成智在圆三德位」。所谓「圆三德位」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

  为什麽叫“圆”呢?

  表示这三德是转变而成的,转烦恼障成般若德,转业障成解脱德,转报障为法身德,所以它是一个转变。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转变」这句话是,现在我心打很多的妄想,但是妄想你不能将它断灭。二乘人就是对妄想用极端的手段把它给断灭,结果这个菩提也没有。说这隻马是隻狂妄的马,但是你把牠杀死了,你这隻马也没有了;若将这隻马调伏了以后,牠变成了一匹良马,优良的马。

  所以我们对内心的心地法门,大乘佛法是一个「转」字,转妄想而成真如。就像波浪一样,波浪波涛汹涌,但是你把波浪拿走了,你也找不到平静的水。

  什麽是水?

  波浪停下来就是水,这是「不二法门」;起烦恼的是你这一念心在起烦恼,有一天你变成菩萨的时候还是你这一念心,没有离开你这一念心,只是它转变,它以前是波涛汹涌,现在变得很平静,它的本质都是水。整个过程都是转妄成真的过程,当然它有它浅深的次第,在这段经文当中,把它浅深的次第,分成五十五个阶段来加以判定。

  四、结成经名以彰圆体圆宗圆用。

  这地方佛陀亲自讲出本经的经题,来开显本经修学的「体宗用」。它的“体”是以《大佛顶》的真如本性为根本,当作我们依止的体;“宗”是整个自利的因果,就是《如来密因修证了义》;“用”就是《诸菩萨万行首愣严》,这是讲利他的作用。

  二三四是说明它整个返妄归真的方法,跟它修学的次第;而五跟六主要是破邪显正。当我们知道什麽是妄想,当我们知道什麽是真心以后,我们开始依止真心来破除妄想。但是妄想也不是一天造成的,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它是无始劫薰习所成。所以你要对治它的时候,它一定会反弹出来,真妄交攻的时候会产生很多邪恶的力量出来,妄想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诱惑你,让你产生错误的思想,让你产生错误的行为。那你应该怎麽办?你要做正确的判断。这地方它讲到:

  五、借破戒二法为问端  广释七趣的差别

  这地方阿难尊者说:「佛陀,你讲到我们的本性是清淨本然的,这我完全理解,我们本来的面目是这样子。但是佛陀你也说这个世界上有地狱饿鬼畜生,有很多的地狱啊!

  我们本性是清淨的,那怎麽会有地狱呢?这地狱是有固定的地方还是没有固定的地方呢?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呢?」

  阿难尊者问到这个问题,讲到六道轮迴的问题。这地方借破戒二法为问端,阿难尊者提出一个情况说:你看莲花色比丘尼,她受了菩萨戒以后犯了淫戒,而且她还说这婬戒是没有过失的,因为她非杀非偷,不是去偷人家也不是杀人家有何过失?破戒以后又破见,这个现生堕入地狱;又有琉璃大王灭释迦族,也是现生堕入地狱。

  那麽地狱在哪裡?既然我们本性是清淨的,怎麽会有地狱呢?

  这一段是讲到业力的问题,提醒我们好好持戒。这个地方是怕我们在观照清淨本性的时候,产生执理废事,执着空性的道理,忽略了因缘的业果,所以讲到七趣的差别。

  六、借无闻比丘为语端而备名五阴魔境

  有一个比丘他成就了四禅,他死了以后生到四禅天去,结果天报享尽之时他五衰相现。他要面临死亡,这时他内心非常的瞋恨,他以为他得到阿罗汉果,他以四禅当作四果。因为他没有听闻教理,结果他就谤无阿罗汉,谤无佛陀。说世间上原来没有阿罗汉,你看我成就了四果阿罗汉,结果还是流浪生死。因为谤佛谤法的关係,他在禅定消失的时候就直接堕入阿鼻地狱。这地方说明了正见的重要,前面是破除执理废事,这一段是破除执事昧理。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失去了正见的观照。

  破戒跟破见,这二个是当我们在返妄归真的过程当中,很容易产生的二种过失。这二段讲得很详细,讲到破戒,讲到破见,你看现在有什麽奇奇怪怪的修学,你看《愣严经》裡面都有,所以古人说《愣严经》是照妖镜,一点都没有错。佛陀在那时候就预知末法时代,会有许多奇奇怪怪的修学。这是在修《首愣严王三昧》当中所要避免的二种过失。

  总而言之,《愣严经》的三昧包括戒定慧。蕅益大师说:「没有出世的妙戒,绝无出世的定慧;若无出世的智慧,併失中道的妙戒」大乘的戒定慧是互相摄受的。

  我们讲开悟的《愣严》、成佛的《法华》;《愣严经》是开悟,《法华经》是成佛。

  《愣严经》在找本性的时候,他偏重在体性上,偏重在空性。虽然我们讲真如是不变性跟随缘性,你看《愣严经》,它整个…把心带回家,它偏重在清淨的本体,它偏重在从假入空这一部份,让我们找到我们的本性,所谓的「明心见性」,所谓的「开悟」。它对广修六度在本经当中讲得很少,《愣严经》主要是把心带回家。

  《法华经》是把你从家裡面再出来,从空出假,广修方便。《法华经》讲到无量的方便,「一举手一投足皆已成佛道」,只要你安住在真实的心,什麽都是成佛的因缘。所以到了《法华经》是以心力来引导法门的,法门本身不是重要。

  刚开始佛陀在法门当中作了很严重的定义说:「修五戒可以成就人道,修十善可以生天,修四定成就阿罗汉,修六波罗蜜可以成就菩萨道;到了法华会上说:那都是方便说,其实是以心为本,你发菩提心一切都是成佛的资粮,没有五乘的差别。

  智者大师判教说:「在方便的教法当中,所谓“权教”是用法门来摄心的。佛陀看这个人还不能了解本性,先用法门来摄持你,等到真实法「开权显实」以后,那是以心来摄法。你发什麽心,你修什麽法门都跟你的心相应,那是以心作根本」

  《愣严经》谈到的心,谈到的是本体的心,它强调把心带回家;《法华经》的心,

  是从家裡面出来,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一个是「摄用归体」一个是「依体起用」,差别在这裡。我们应该在修学次第先了解《愣严经》,先摄用归体,《法华经》是告诉你依体起用。

  甲二、修学宗趣   淨业学园06讲次 讲义第四面

   一、破除虚妄 达妄本空

  一、安住真如  二、开显真实

   三、真妄不二  知真本有

  这段是讲到经文纲要,经文纲要有二段:甲一、经文大意,将经文分成六大段来说明它整个大意。现在将整个经文修学的内涵把它标出来,整个《愣严经》的修学就是返妄归真,破除障碍。在返妄归真当中的第一个,先安住真如,《愣严经》很重视你整个修行的心,你的依止处很重要,你的根本很重要。说你要去煮饭,你一定先找到米你才能去煮饭,如果你随随便便拿沙去煮饭,你煮了很多天、很多天,它顶多只是热沙;也就是说,即使你做了很大很大的加行,你没有用到你真实的本心,那是没有效果的。

  古德说:「不识本心,修法无益。」因为你没有依止真实的心。在《愣严经》中,安住在真实的本性是一个重点,这个地方讲了三卷半。

  在这三卷半的经文当中有三个主题是它的重点:

  「理论」

  一、破除虚妄。我们平常在修学的时候都是根据我们情绪,我们看他拜佛拜得不错,你看,这个人拜佛很有感应,你也去拜佛。你依止这种动机,你一辈子不可能把佛拜好,你是缘外境的殊胜而去用功的;看这个人念佛很有感应,你也去念佛,那是没有用的。

  在《愣严经》的观念,所有的修学在通过你内心智慧的观察,要由内而外的,修行是从你内心发动的,不能从外境而来,由外面而来的,到最后很容易被外面所破坏,就像阿难尊者一样,他刚开始是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而出家,结果他还是被摩登伽女的邪咒所破坏,因为他没有找到他的本性。首先,我们要破除我们过去很习惯性去使用的攀缘心。这地方是我们所要破除的,所谓的「七处破妄」。

  二、开显真实。阿难尊者被破到最后,阿难尊者自己说:那我的心在哪裡,是不是已经没有了? 佛陀说:还有。

  佛陀先破然后再立,说你的心就在那裡、在那裡……在眼睛叫做“见性”,在耳朵叫“闻性” ……。佛陀用十个地方来开显我们的真心是随时存在的,「十番显见」,只是我们没有去认识它而已。

  三、真妄不二。佛陀刚开始把真跟妄讲得很清楚,什麽是妄,什麽是真,最后告诉你,其实妄的本质就是真,只是迷跟悟。当你迷惑的时候「全真成妄」,当你悟的时候「全妄是真」,所以你今天要回家,你不是把妄想捨弃,你只要不随妄转,妄想就转变,「即妄显真,就路还家」。

  整个三卷半的思想,蕅益大师给它一个总结,就是让我们了解「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这句话非常的重要,如果大家要用功,这二句话一定要将它参破。

  首先你要知道妄想的本性是空的,你面对妄想的时候,你要知道它是缘生缘灭,它是不真实的,它不是本来有的,它是后来才有的,如果妄想是真实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

  也就是说,我们修行不是说真实有一个妄想,然后我们真实把它消灭。不是这样的,而是我们觉悟了以后,妄想自己消灭掉,就像水泡一样,太阳出来它自己消失掉,其实太阳不出来,它也是不真实「妄想是本空,真心是本有」。

  在本经当中讲一个例子给大家做一个参考:

  佛陀说:在城裡面有一个人,叫作演若达多,怖头狂走。

  什麽叫怖头?什麽叫狂走?

  这个人他早上起来的时候照镜子,看自己的脸长得不错,眼睛眉毛都具足,突然间发狂,在镜子当中找不到自己的头,头消失掉了,非常紧张,到处跑说我的头在哪裡,我的头在哪裡…去找他的头。有一个善知识过来告诉他:你的头就在你的身上啊!就过去“啪”!打他头一下,你的头就在这裡。他突然就醒过来,再去照镜子,喔!原来头又出现了。

  佛陀就用这样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告诉阿难尊者说:「这个人发狂去找他的头的时候,他为什麽会这样呢?因为他心中有一个狂妄之心在引导他,在错误的引导他。但是这狂妄心在引导它的时候,他的头有没有失掉?他头也没有失掉,只是他找不到而已,他头没有失掉。最后这狂妄心被这麽一“啪”!打下去就醒过来了,找到头了,狂妄之心也消失掉」。

  这意思是说,我们今天为什麽流转三界呢?

  就是一念的妄想,一念妄动,然后跟着妄想走,从妄想当中变现了地狱饿鬼畜生,很多很多的因果让你受轮迴。等到妄想被真如的三昧“啪”破坏,妄想的水泡被破坏以后,整个三界果报也消失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淨庄严的世界出现;但是清淨庄严的世界是我们本来就具足的,只是我们跟着妄想走而已。你要能够从妄想裡面出来回归本性,而妄想本身是不真实的。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学观念,这观念你要建立起来,你整个修学你就有善巧,你就不会修得那麽辛苦,而且你在修学的过程当中,你会进步很快,你会突破的很快。

  「修行」

   一、严持淨戒

   一、道前基础 二、持诵神咒

   三、安立道场

  二、修学止观   一、发菩萨愿

   二、正修止观

   二、正念真如

  修学止观。正式说明返妄归真的方法,这地方佛陀讲到有:道前基础跟正修止观。佛陀讲二十五圆通之前,先讲到修学有三种基础:道前基础

  一、严持淨戒。佛陀讲的戒没有那麽广,它主要是提出四根本戒杀盗淫妄,这四根本戒是三世诸佛出世的一个根本。佛陀说不管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这四条戒是一定会制的,其它的戒就不一定。这四条戒是修道的根本,你根本破坏了,你三昧也消失掉了。

  二、持诵神咒。这地方是在对治鬼神障,佛陀说在末法时代,所谓的魔强法弱,鬼神特别多,所以要诵持《愣严神咒》来保护修行者,免离鬼神的障碍。

  三、安立道场。修学时你所依止的处所很重要,你要有一个清淨的处所,还要结界,还要供养佛像,用各种的香花灯涂的供养。这地方讲到依众靠众,依止道场的重要性。

  这三个都是修学《首愣严王三昧》不可缺乏的基础,缺乏一个你的三昧就修不成。这是修道的基础。当基础具足以后,你就有资格来修学三昧,这当中有「正修止观」。

  「止观」在修学有二个重点:

  一、发菩萨愿。《愣严经》在修学之前先发愿,当你找到本心以后,在你修行之前要发菩萨愿。你为什麽要修行,由愿来引导你修行。当然这“愿”是从内心发起来的,我们思惟道理,了解了本性以后再发动出来的。

  二、正念真如。正念真如是整个正修。正念真如在本经当中是先观察内心的真如,然后再观察外境的真如;先观察你这一念心是有不变的体性,从你的心中找到不变的体性,然后再从外境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五蕴是色、受、想、行、识,十二处是六根与六尘,六根与六尘相触就产生了六种的入,也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进入我们的心中,这六尘、六入就会产生六识出现。六根、六尘、六识合为十八界法。),整个身心世界变化当中找到外境的不变。

  《愣严经》它的正念真如,其实真如是包括不变跟随缘二个功能,但是主要先找到不变。就是说生命是变化的,你看那波斯匿王说:「我三岁时候身心世界是这样子,二十岁的时候是很年轻,现在六十岁要衰老」。

  我们是活在一个动态的世界,身心世界是刹那刹那变化的;你看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不一样,前一个小时的你跟现在的你也不一样。那我们怎麽变呢?云何应住呢?所以你在这变化当中,要找到一个不变的体性。

  《愣严经》是先讲到不变,然后再去求随缘,以不变应万变,先求不变再求随缘,它观念是以不变应万变。《愣严经》的观念,当你没有找到不变的体性,你没有资格谈随缘,你没有资格!你连不变都没有找到,你怎麽随缘呢!你随缘的时候就跟着妄想走了,你没办法随缘;你先找到不变以后,然后先安住在不变,然后才能够随顺因缘积功累德。这时你在随缘的时候不随妄转,而你能够转它,不是它转你而是你转它,你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用你的心来转外境,而不是外境来转你。

  为什麽呢?因为你找到不变的理体,这非常重要,先找到不变的理体。

  整个《愣严经》的关键,我们在扭转我们的命运,在返妄归真,你要让你的生命产生很大的变化,你要先找到那不变的东西。我们的生命像水流一样,不断的流动,但是你要把那不变的东西先找到,然后在那地方安住下来;每一天安住个三分钟、五分钟……慢慢的加长。正念真如就是不断的去思惟观察「何其自性本自清淨」然后慢慢慢慢观察久了,你的时间慢慢的加长,你不变的力量越大,你产生扭转生命的力量也大。

  《愣严经》它不对治毛病的,它认为你身体健康了,你毛病自然消除掉了,妄想根本不是你的对手。你为什麽会有黑暗?因为你没有光明。你找到那不变的清淨本体,妄想自然消失掉,你都不要去对治妄想。

  正念真如在本经当中有很多内涵的,总而言之,就是要我们以不变应万变,先求不变再求随缘。(整个《愣严经》修学宗旨都在裡面,包括它的基础,包括你要发愿,包括应该怎麽来修学。)

  这样的修学到底它的功能在哪裡?《愣严经》主要是在破除障碍,破除三障。

   一、妄想障 根本

  三、破除三障  二、罪业障

    三、鬼神障         枝末

  一、妄想障。妄想障就是根本。《愣严经》的观念是说所有的痛苦都是妄想生起。

  我们为什麽流转三界?因为我们造了生死的业力。

  但是你怎麽会造业力呢?那是妄想引导的,罪的根源是妄想,你的身体不会造业的。

  其实《首愣严王三昧》它正念真如,就是在对治妄想。其次它兼带对治罪业障跟鬼神障,譬如他强调持戒,持四种根本戒就是对治罪业,你不能造重大的罪,否则会障碍你的真如。其次你持咒,对治鬼神障,这是兼带的枝末,它主要是对治妄想。

  我们可以这样讲,开悟的《愣严》,成佛的《法华》。《愣严经》它在内心当中偏重在破除障碍,偏重在随缘不变,偏重在不变的根本,它是“破障”。《法华经》它偏重在不变随缘,它偏重在成就功德。譬如说这房子很旧了很多垃圾,《愣严经》先将房子整理乾淨,先破障。《法华经》是整理乾淨以后再把它装潢,加上很多的庄严。《愣严经》是偏重在灭恶、破障,《法华经》是在生善;一个偏重在不变,一个偏重在随缘。这二个地方大家要把它弄清楚,但是都是以「真如」作根本,只是它们二个方向不太一样。

  在本经中其实它在讲修善的地方很少,鼓励你去修什麽善法、波罗蜜…很少很少,它在心地法门讲得多。它认为你刚开始不要去管外面怎麽样,也不要去行什麽菩萨道,先把你内心的垃圾整理乾淨。(《愣严经》是讲这种观念)

  这是整个《愣严经》的三大宗旨:一、安住真如,先找到真如。二、忆念真如,以持戒、诵咒、安立道场作基础,不断的忆念真如,让真如那不变的力量慢慢的加强加强,最后破除三种障碍。这是十卷《愣严经》的三大宗旨。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