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汇>> 汉传佛教文集>>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受戒须知(阅读)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08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净界法师:受戒须知(阅读+下载)

        正文:

  《受戒须知》,诸位法师、诸位新戒,阿弥陀佛。好,请放掌。

  这一堂课是《受戒须知》,就是我们在正受戒之前,必须要认识一些有关受戒的基本概念。我们从因缘果报的角度来观察生命,发觉生命有很多的差别,有些人现男众的身相、有些人现女众的身相,男女的身相也各式各样的差别。如果我们今天把这些差别的果报拨开来,看到我们内心的深处有一个共同的希望,每一个有情在差别当中,他的内心深处都渴望离苦得乐,这一点我们没有差别,我们都希望,不管是今生的生命、不管是来生的生命,能够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虽然我们有这样的希望,但事实上我们的生命还是充满痛苦。佛陀在《法华经》上说:以祂的大智慧来观察我们三界的生命,是「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 (T09,14c) 换句话说,佛陀看到我们三界的流转,这个果报体就像是起火燃烧的房子,有三种火在干扰我们的生命:第一个是烦恼火,烦恼在活动的时候是扰动相的,就算你福报很大,能够受用很好的饮食,但是我们内心有热恼就谈不上安乐。安乐一定是建立在寂静的基础之上,所以烦恼障碍我们的安乐。第二个是业力,我们曾经在过去当中造了一些罪业,这个罪业的力量使令我们不自在,障碍我们安乐。第三个是果报体,我们在三界得到一个果报体,不管是人、不管是天,这个果报体就有老病死的障碍,你一定会老、也一定会生病、最后面临死亡,老病死也障碍我们的安乐。所以不管你的福报有多大,我们只要在三界得一个果报,我们内心当中就要不断的受到烦恼障、业障、报障的干扰,所以我们观察到三界不是我们的归依处。三界是一个起火燃烧的房子,这是每一个有情都必须面对的。我们众生在面对这三种障碍的时候有二种的选择:第一个、我们选择逃避,我们不去管这些障碍,即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有多大福报,享尽就算了,从来不管来生怎麽样。这种人我们称为颠倒众生,离苦得乐是没有希望的。第二个是有智慧的人,他採取面对,他知道要去寻求一个出离痛苦之道,他希望能够改变生命,这个时候我们就正式的归依三宝,因为我们深深的相信──三宝的功德是无所不在的、相信三宝一定能够救拔我们。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出家、也可能在家,总之我们归依在三宝的座下做一个佛弟子,祈求三宝的加被与救护。归依三宝,以程度的浅深有二个不同,在《菩萨璎珞经》上说:「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我们刚开始归依三宝是仰仗一分的信心,我们深深的相信──我是业障众生、我是苦恼的众生,但是三宝的功德是广大的、是无边的,一定能够救拔我。其实我们什麽都不懂,也不知道什麽因缘观,我们相信「三宝有救拔我的力量」。我们刚开始就是依止这个清淨的信心归依三宝,就这样归依三宝,就是信心如此而已,说是「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但是如果我们停留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发现我们的信心是进进退退的,我们的信心是不决定的,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住在佛家,以戒为本」,我们应该要受持佛陀的戒法,来收摄我们的身口意,使令我们在三宝的功德当中如实的安住,使令我们不退转。所以持戒的目的,能够使令我们所有的善根成就不退转。在经典当中讲一个譬喻说:持戒就像一个仓库。就是说我们今天做了很多的善法,我们曾经印经、布施、放生等等,你赚了很多的珍宝,你没有仓库储存,你的珍宝就流失掉。所以我们透过持戒,可以使令我们所有的善法得到安住、得到储存,乃至增长广大。所以当我们对三宝有信心,我们愿意做善事以后,我们应该要好好地持戒,使令我们的善根增长,使令我们的菩提道不断地进步。这是整个受戒的大意。有关这样的一个因缘,我们看《讲义》:

  ○将释此义,大分为五:

  我们必须把受戒的意义广大的发挥出来,分成五大科:

  ┌壹、戒之含义
  │
  ├贰、受戒理论
  │
  ├参、戒体相状
  │
  ├肆、观想方法
  │
  └伍、结示劝修     今初。

  第一个「戒之含义」,首先我们讲到持戒的含义,为什麽要持戒?持戒与修善有什麽差别?第二个「受戒理论」,我们为什麽要受戒呢?我们有受戒与没有受戒有什麽差别?第三个「戒体相状」,讲到我们在整个受戒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因相与果相,我们如何成就戒体?戒体产生以后,它能发挥什麽功能?讲到戒体因地的相状与果地的相状。第四个「观想方法」,当我们登上戒坛,我们用什麽观想方法,来帮助我们纳受戒体。第五个「结示劝修」,我们把这次的课程作一个总结。首先我们看第一科:

  壹、戒之含义

  这当中有三段的开示:

  《业疏》云:「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

  ,动与妄会,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戒

  警心,不得随妄,还沦生死。」

  这个戒法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定义。这个戒在我们的修行当中,到底扮演什麽角色呢?道宣律祖作一个简单的定义说:「戒是警意之缘也。」就是戒法在我们的修行当中,它有警觉我们心念的功能,「警」就是警觉。这个警觉包括二个内涵:第一个是自我反省。我们过去没有受戒,我们会造作罪业,造这些杀盗婬妄的罪业;现在我们受戒了,我们偶尔起颠倒,可能会造杀盗婬妄的罪业,但是这当中有一个差别:你受了戒以后,你有反省的力量、你有惭愧心。你虽然造了罪业,但是你内心当中会产生惭愧心,你内心当中有一种清淨的力量,会诃责你自己,那这种惭愧的力量就会折损你罪业的力量。所以你受了戒以后,你内心会有一种自我反省的功能,在内心当中不断地出现。第二个是调伏。前面是一种自我的检查,检查到过失以后,戒体就发挥防非止恶的功能,调伏我们邪恶的功能。所以当我们内心当中成就戒体,在我们的生命当中出现过失的时候,它能产生反省、产生调伏对治的力量,这个就是戒的一个基本定义。这个基本定义我们再把它开展出来,「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无思返本」,这是说到我们众生内心的相貌。我们凡夫无始劫以来的相貌,内心随妄兴业。在大乘经典上说:我们众生的心有二种的相貌,一种是清淨心、一种是妄想,一种是随顺于真实功德的清淨心、一种是随顺于无明所变现出来的虚妄妄想。我们凡夫在心与境接触的时候,我们往往是愿意随顺妄想,「随妄兴业」,随顺妄想,造了许多生死的罪业;「动与妄会」,这个「动」就是经常的与妄想配合在一起;「无思返本」,我们很难产生自我反省与调伏的力量。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不受戒,我们在造作罪业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停止我们的罪业,这个烦恼的力量一出现的时候,贪烦恼、瞋烦恼出现的时候,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我的个性就是这个样子」,我们面对烦恼现前的时候,一点办法都没有,「无思返本」。我们凡夫就是有这个困扰,明明知道烦恼不好,但是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那怎麽办呢?「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随妄,还沦生死。」大智慧的佛陀,以大智慧的光明,看到我们凡夫的内心有这样的问题,我们面对烦恼时我们无能为力。佛陀怎麽做呢?「树戒警心」,佛陀制定身口意的章法,来帮助我们反省自己、调伏自己,使令我们不再随顺妄想,也使令我们不再遭受生死的果报。这意思就是说,佛陀的制戒,表面上是要我们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口业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言、不恶口;但是佛陀真实的意义,是要在我们内心当中产生防非止恶的功能,帮助我们调伏烦恼,佛陀就是有这个方便力。这一段是把戒的内涵作一个大概的说明。再看下一段:

  ┌问:一切善作尽是戒不?
  《业疏》┤
  └答:律仪所摄善作名戒;

  自馀十业,但单称善,不名为戒。

  这个地方是假设一个问答:如果说戒法是引导我们断恶修善,那是不是所有善法的造作,比如布施、印经、放生、做义工、慈善事业等等,都是属于戒吗?如果不是,那修善与持戒有什麽差别呢?这以下回答:「律仪所摄善作名戒;自馀十业,但单称善,不名为戒。」所谓的戒,必定是佛陀出世以后,祂所制定的律仪才能叫做戒;其馀的十善法,只能称为善法,不能称为戒。我们中国的孔夫子、孟子,也制定很多引导我们趋吉避凶之道,《易经》也是讲怎麽趋吉避凶;但是这个只能称为善法,因为戒是佛制,只有佛陀能够制戒,祂才有足够的智慧,来帮助我们调伏烦恼。其他的只能称为善,其他的这些圣贤所制定的这些法只能称做善法,不能叫做戒,因为戒只有佛制。那佛制的戒与一般的善有什麽差别呢?看第三段:

  《济缘》─戒有二义,一、有本期誓;二、遍该生境。

  馀善反之,故不名戒。

  因为佛陀制定的戒法,我们在实践的时候有二个特殊的内涵,是一般的善法所没有的:第一个是「有本期誓」,我们持戒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有一种愿力在引导,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要增上的愿力。比如说我们今天到菜市场去,我们看到这些可怜的刀下众生,会刺激我们的怜愍心,我们会去救拔这些众生;但是你不可能二六时中二十四个小时,都保持要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力,不可能。你就是平常没事就打妄想,遇到众生苦恼的境界,刺激你的悲愍心,你偶尔造作善法,这个善法没有愿力的摄持,这个善法没有力量。不像一个持戒的人,我们随时准备要修善,你的生命当中有一个明确目标的引导,所以有愿力引导所造的业力,这个业力是强大的业力。所以这个地方,我们持戒,内心当中有一种要增上誓愿的资持,使令这个业力变得非常强大。第二个是「遍该生境」。前面是讲心力的强,这个是讲量的广。我们在修善的时候,只能面对现前的境界修善,你去布施、你去放生,这是面对眼前的境界;但持戒不同,持戒的时候是面对十法界的众生,就算这个众生暂时不现前,然而你内心当中还是愿意对他不杀生、不偷盗、不邪婬、不妄语、不饮酒,不管他现不现前。因为你在因地的时候,你是面对十法界而发愿的,所以你那个持戒的心量是广大的,这一点是修善不能比的,所以「馀善反之,故不名戒」。一般的修善,第一个、他心中没有愿力;第二个、他所缘境非常的狭隘:所以比不上持戒的殊胜。这以下再把持戒与不持戒作一个比较:

  又《业疏》云─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淨,以利

  求利,恶求多求,故使来世受不淨果,

  如牛羊猪狗衣食麤恶。若持戒者,既绝恶

  求,清淨行绝,乃至佛果。

  这一段道宣律祖把我们持戒与不持戒二种情况作一个比较。「若不持戒,得财施者」,这世界上有一个人,他内心当中不持戒,换句话说他没有戒体,他内心没有一个增上的目标,没有增上的目标,当然就心随妄转,随顺烦恼的活动,他起善心的时候就随顺善心、他起恶念的时候也只好随顺恶念,内心当中就不决定。这种不决定,他也会做一些布施的善业,这种人在因果上是怎麽回事呢?「多贪不淨,以利求利,恶求多求。」因为他内心当中没有想要增上,不想要解脱生死、成就佛道,所以他即使造善,多分来说是追求五欲的安乐。他希望把这些善法,或者追求今生的名闻利养、或者追求来生的五欲果报。这样的因地以佛法来说,是不清淨的因地,虽然是善法,但是不清淨。不清淨的因,「故使来世受不淨果」,招感不清淨的果报。什麽叫做不淨果呢?「如牛羊猪狗衣食麤恶。」相信修善能够得到安乐果报,但不幸的是这种安乐的果报,是一种不清淨的安乐果报。举一个例子,比如说你不持戒,就堕落到畜生道的牛羊猪狗;但是因为你修善,你虽然在牛羊猪狗当中,你也吃得肥肥胖胖的,各式各样的环境非常美妙。这也是可乐果报,但是以我们人道来看,这个果报是不清淨的,不庄严。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如果我们今天不持戒只有修善,就很容易招感不清淨,虽然安乐,但是不清淨的果报,所以叫不淨果。反过来说,「若持戒者,既绝恶求,清淨行绝,乃至佛果。」我们今天能够如法的持戒、如法的发愿,有这个清淨愿力的摄持,我们心中能够放弃恶求、放弃对五欲果报的追求,因地能够「清淨行绝」,在果地上就能够成就五乘的功德,「乃至佛果」就是省略了前面的三乘功德,能够成就人天、二乘,乃至佛果。这个地方是说持戒与修善的差别。

  在《大智度论》的〈持戒品〉,龙树菩萨说一个有关持戒的故事:佛世的时候,在憍萨罗国有一个大商主,有大福报力,带很多商人到大海做生意,得到很多珍宝,他就把珍宝一部分供养波斯匿王,波斯匿王一高兴就赏他一个官做。波斯匿王得到这个珍宝以后,内心欢喜,就要赏给他的夫人。波斯匿王有八千个夫人,就叫侍者把八千夫人请出来,一一将珍宝赏给这些夫人。但是波斯匿王的第一个夫人茉莉夫人没有现前。波斯匿王问:怎麽茉莉夫人没来呢?再去请一次。再去请,茉莉夫人还是没有出来。这个时候波斯匿王这个大国王的境界,他火大的时候那不得了,恼怒了、生气了,拿这个箭要去杀茉莉夫人,就说:我起欢喜心要布施妳珍宝,妳却不现前?他拿着箭到茉莉夫人寮房的时候,一看,看到茉莉夫人身相庄严、光明巍巍,大威德,他内心当中瞋心就消灭了,就对她起恭敬心,他说:夫人啊,妳今天是修何法门,有此威德,光明巍巍、身相光明?茉莉夫人说:我没有修什麽法门,今天是六斋日,我但是奉持佛陀的八关斋戒,我就现出这样的相貌。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对持戒就生起欢喜心、恭敬心,为什麽妳持戒有这麽大的功德?茉莉夫人说:这个问题不是我所能回答,应该请教佛陀。这个时候波斯匿王就领着茉莉夫人进见佛陀,就如是如是报告说:茉莉夫人为什麽持一日一夜八关斋戒就有此威德?佛陀说:波斯匿王,如果你今天把印度十六个国家的珍宝全部集合起来,你看这个珍宝多不多?波斯匿王说:那就很多,我憍萨罗国的珍宝加起来就不得了,何况十六个国家!佛陀说:你把所有的珍宝拿来供养佛陀,你这样的功德比不上茉莉夫人一日一夜八关斋戒的功德。为什麽?因为持戒「有本期誓、遍该生境」。你今天布施佛陀,第一个、你心中没有清淨业力的引导;第二个、你的所缘境只是在十方诸佛当中其中的一尊佛。那我们今天持戒是遍法界,对十法界的一种持戒,所以第一个、她愿力清淨;第二个、她的愿力广大。因地广大,所以福报就广大。这一点,我们应该要把持戒与修善的差异作一个简别,这是我们在学习戒法之前的一些基本概念。我们再看第二科:

  贰、受戒理论

  前面一科是就着业力,从业力的角度就是:我们今天修善,这个业力是没有方向、没有愿力的引导;持戒的业力是有方向,能够趋向无上菩提:是就业力来探讨持戒的殊胜。「受戒理论」这个地方是约着心性,更深层的,约着心性的迷悟。我们今天从一个迷惑的心转成一种清淨心,在整个返妄归真的过程当中,这个持戒到底扮演什麽角色?从心性的转换来说明持戒的意义。这个表是弘一大师编的,我们先看第一段,讲到众生迷真取妄:
  ┌本自清淨─离诸尘染─由妄想故翻成烦恼
  │
  │本来 具足方便智
  ┌众生识体┼  ─     ─由妄想故翻成结业
  │    │自在 慧威神德用
  │    │
  │    │本来 无有彼此
  │    └  ─    ──由妄想故翻成生死
  │     平等 爱憎差别

  众生心体本自清淨、本来自在、本来平等。我们的心当然现在已经不清淨,但是这个不清淨是因缘所生法,它不是真实的染污我们的内心,我们暂时修自性空的空观,把这些杂染的烦恼业力、这些如梦如幻的因缘先拨开,拨开来以后我们看到我们内心的真实相貌「本自清淨」,就是我们内心的真实相貌「离诸尘染」,没有烦恼。本来是没有烦恼的,烦恼是后来才有的,是因缘活动以后才有。「本来自在」,就是「具足方便智慧威神德用」,我们不但是清淨,还有各式各样的威德、智慧的功能德用。我们现在什麽事都不能做。「本来平等,无有彼此爱憎差别」,内心本来是平等的,没有好坏的这种概念,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但不幸的是,「由妄想故翻成烦恼,由妄想故翻成结业,由妄想故翻成生死」。就是说我们这个清淨心,在经论上说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我们凡夫的心情,在清淨心的相貌当中,它本来是一个整体的生命,没有我相、人相的对立,是平等的法界现前,叫真如;但是我们内心不愿意安住在这样的境界,真如不守自性,我们内心就是想要去攀缘,总是觉得应该去外面看一看、走一走,去追求一件事情,才有快乐的果报出现。所以我们内心当中就产生一念的攀缘心,就是所谓的真如一念不觉、真如妄动,从真心的平等法界当中,一念要攀求的心,一动以后,糟糕了,就从整体的生命转成个体的生命,就有你我的差别,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从此以后就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相貌差异。有些人快乐、有些人痛苦,有些人善业强快乐,但是不管你怎麽快乐,你内心当中由妄想的缘故,你一定会有烦恼障碍你、你一定有业力障碍你、你一定有老病死障碍你。就是我们的内心当中,因为一念的不觉,从清淨安乐的心中,产生了三种障碍,或者说产生三种的火在燃烧──烦恼火、业力火、果报火,这就是我们众生迷真取妄。
  │    ┌一者断恶誓─受摄律仪戒─修离染行
  │    │
  │    │      ─复本清淨─证法身佛
  │今欲反本│
  └    ┼二者修善誓─受摄善法戒─修方便行
  故立三誓│
  │      ─复本自在─证报身佛
  │
  └三者度生誓─受摄众生戒─修慈悲行
  ─复本平等─证应身佛

  大智慧的佛陀,看到我们众生有这个问题,所以佛陀「今欲反本故立三誓」。佛陀慈悲要救拔我们,就安立三种誓愿,就是我们受戒的时候:「一者断恶誓」,我们内心当中开始发愿「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二者修善誓」,「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三者度生誓」,「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化。因为断恶的誓愿,成就「摄律仪戒」的戒体;因为修善,成就「摄善法戒」;因为度生的誓,成就「摄众生戒」:这个叫做戒体,三聚淨戒的戒体。内心当中有了戒体以后,我们遇到环境的因缘,就会产生清淨的戒行,因为断恶而成就了「离染行」,我们在心境接触的时候,离开身口意的恶法。当然只有断恶是不够的,是消极的,更进一步要产生「修方便行」,这个方便行就是六波罗蜜,六波罗蜜能够引导我们成就佛道,它是成佛的方便。「三者度生誓」,修布施、爱语、利他、同事等四摄,「修慈悲行」。因为这三聚淨戒的戒体,就产生三种持戒的戒行──离染行、方便行、慈悲行。因为这样的因地,而在果地上:「复本清淨」成就「法身」、「复本自在」成就「报身」、「复本平等」成就「应身」。就是在因地的时候发三种誓愿,在果地上成就清淨的法身、自在的报身、与平等的应身,成就佛的三身。

  这个是说,我们今天在探讨因缘法,这个因缘所生法是整个佛法的基本概念,我们可以从二方面来观察:第一个、从业力;第二个、从心性。粗浅的观察是从业力,我们有所谓的善业、所谓的罪业,但是业的本性是无自性的,叫自性空。也就是说,其实业力是由心力来引导,我们的身体与嘴巴是不能造业的,是由心的引导才造业。在经典上讲一个譬喻说:我们看这个牛车跑过来跑过去,车子本身不能动,是前面的牛在动,牛拉着车子往东边往西边。这个牛就是我们的心,这个车子就是我们的身业口业,就是心为业主。当我们的心是迷惑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创造罪业,出现烦恼障、业障、报障;当我们迷惑的心,成就一种三聚淨戒的戒体,我们的心开始改变的时候,我们的业力开始改变,我们的果报就转烦恼障成就法身、转业障成就报身、转果报体成就应身,转三障成三身。我们看到非佛教徒,他也会做一些慈善事业,比如说一贯道、天主教,它也修善;我们佛弟子也修善。这二个有什麽差别呢?有些人说:所有的宗教都一样,都是劝人断恶修善。其实这句话只对了一半。从暂时离苦得乐的角度来说,佛弟子是等同外道。就是说一般的非佛弟子,他也做很多慈善事业,天主教、基督教也不可思议,那个大悲心发动的时候,他们到偏远的地方做很多的关心弱势团体的事情,他们也会因为这个善业而生天;我们佛弟子因持戒、修善也生天,但是后段的因缘却不一样。如果你是一个非佛弟子,你生完天以后,一个人的善业享尽,罪业就现前,善恶是强者先牵。所以一个人到天上去以后,问题是下来以后会直接到三恶道去,因为你享受得太厉害,你那个善业的仓库都被你花光了,恶业变成是最大的势力,恶业发动出来就到三恶道去了。所以古代大德,他若不到淨土去,他发愿做人,他要把善业保存起来。非佛教徒他到天上去,他福报享尽的时候,什麽都没有,内心当中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与刚开始的起点完全一样,还是烦恼障、业障、报障;佛弟子在修善的时候,他有戒体的摄持,他今天暂时到天上,他这暂时的果报,他从天上下来以后,他内心当中继续的遇到三宝住世,继续发挥他增上的功能,断恶修善。他内心的功能,就算把善业花光了,他内心那种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功能是没有改变的。所以只有佛法才有资格称为「乘」,乘就是到彼岸。外道你修善,我们同意你这个修善能够得到安乐的果报,但是不能称为波罗蜜、不能称为乘,因为没有解脱烦恼的力量、没有解脱业力的力量、没有解脱老病死的力量。这个地方就是说,我们今天从心性迷悟的地方来观察,持戒能够改变我们内心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虽然持戒会暂时生天,但那不是佛陀制戒的本意。所以诸位看律藏可以看得出来,佛陀在律藏裡面特别强调一个概念:佛陀不是为了人天福报而制戒的,虽然持戒的因缘暂时是到人天,但是这不是佛陀的真实意。佛陀制戒的目的是为了使令众生趣入圣道,就好像一个小孩子生病,你要他吃药,他怕苦,他宁可抱病过活。那这个医生很聪明,你不吃药,他把药包在巧克力裡面:诶,我们现在不吃药,吃巧克力?行吧。巧克力吃下去的时候,他把药也吃下去。我们凡夫好乐眼前的安乐,这个无上菩提的境界太高了,没有感觉;但是你说持戒,名闻利养,乃至死得生天上。因为这样的鼓励,大家愿意持戒,持戒的时候,他确实得到安乐的果报,因为持戒是断恶修善。但是这不是佛陀的本意,佛陀的目的是在你内心当中成就一种返妄归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才是佛陀的本意。所以即使你把善业给消耗掉了,佛陀的那个药性已经栽培在你心中。这就是我们今天这麽辛苦来这个地方的理由,就是栽培那个戒体。

  我们讲浅一点,不要讲成佛之道那麽远的道路,我们讲临命终。我们一个人濒临死亡的时候,当然我们每一个人都要面临死亡,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只要有生就要死亡,我们迟早要离开这个人世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死亡的时候,马上要面临一个新的生命、来生,从《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一个人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有二种力量在引导我们:第一个是业力,随业往生。你这个人从来不修行,你内心当中,平常就是放纵自己,我高兴的时候就高兴、我生气的时候就生气,完全跟着感觉走。一般人是这种境界。这种人临命终的时候,就要看他一生当中,他的善业、恶业哪一个势力强,强者先牵。这种人到了临命终的时候,通常是进入昏睡的状态,因为他没有修行,所以他的心念很快就退失掉,取而代之的就是第八识的业力现前。如果他是一个大善大恶的人,很快就投胎了;如果这个人善恶都一半,他投胎的时间会晚一点,真妄交攻不决定。总之,我们一般人就是随业往生,由业力来引导我们下一期的生命。第二种人是修行人,由念力来引导我们的生命,又叫做随念往生,特别是淨土宗的人,强调随念往生。就是说我们曾经造了罪业,当然我们应该要忏悔改过,重点就是:你平常在内心当中,你栽培一个清淨的念力。我们不要讲淨土宗的信愿持名,这是一种念力,就像持戒好了,你经常在忆念你的戒体,所以你受完戒以后,你不是就放着,你要经常忆念你的戒体:不行,我不能再做这件事情,我已经在佛前、三师面前发愿,我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我内心当中是有戒法摄持在心中的佛弟子,我怎麽还能做这种事情呢?你经常一次一次在心中加强你戒体的力量,临命终的时候,他在加护病房、你也在加护病房,但是你们俩个不一样。一个没有戒体的人,他内心当中完全作不了主,随业往生;我们今天受戒以后,经常保持念兹在兹,使令这个戒体的力量,从最初的种子,慢慢地增长广大,到临终的时候,正念现前,你那个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力,这个时候,这个念力就会引导着你,解脱业力的障碍,往生到淨土去、或者往生到善处去。就是说你受了戒,你临终的时候,你的念力会现前引导你。这个地方有差别。如果没有修行的人,他内心当中不可能有念力,当然就由业力引导生命。所以有修行的人与没有修行的人,差在哪裡呢?诸位可以看看老和尚,老和尚就有很明显的差别。你看一般的老人,他的身体都变老了,白髮苍苍,满面的皱纹,你看他的眼神呆滞无光,他一生的心光外洩得太厉害了,整天就是向外攀缘、心随境转,把他一生的念力耗损掉了,所以眼神就没有光明。诸位去看看大修行者,像最近我看到忏公师父,他坐在轮椅上,你看他的眼神──不得了,目光如炬。我们一个人什麽地方都可以欺骗,眼睛不能欺骗,那是一种经过长时间栽培的正念力。所以你看老和尚的特色,你看他的眼神就知道不一样,他可能身体败坏了,这个色法是没有办法作主的,佛陀也是示现老病死,佛陀也会老、脸上也会出现皱纹,但是佛陀不老病死的心有正念力。所以我们今天成就戒体,就是要在内心当中、在无明妄想当中,先把第一个种子先种下去,说白话一点,就是在你的成佛之道当中先跨出第一步。你第一步跨出去以后,你以后就会产生清淨的动力。

  好我们今天这堂课先讲到这个地方,休息十五分钟。

  第二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页「参、戒体相状」。

  参、戒体相状(分三:一、释名;二、述义;三、功益)

  这一科我介绍戒体因地的相状与果地的相状,这当中分成三科,先看第一科:

  一、释名

  《资持》云:「纳法成业名体。」

  到底什麽是戒体呢?在律上作出一个简单的定义──「纳法成业」。我们心去领纳清淨的戒法,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无漏的业性,这个「业」就是造作,表示它不是一种涅槃寂静的状态,它是有为法,但这个有为法不是杂染的有为法,它是清淨的有为法。这个业性,就是你今天去领纳佛陀的戒法以后,在内心当中会产生造作的功能,这个功能简单的说就是防非止恶的功能。这是一个简单的定义。我们讲一个譬喻,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有些人欢喜抽烟,他会有这样的行为,因为内心有这样的烦恼。这个烦恼也不是自然生起的,烦恼也是因缘所生法,这怎麽回事呢?刚开始是一分的好奇,抽了一根;诶,觉得还不错,抽了五根。这个业力熏习内心,数数熏习,数数现行都无惭愧,他的内心当中对抽烟,就产生一个很强大的好乐心,这个时候他就不得不抽烟,他内心只要看到烟的境界现前,他就控制不住了,因为他已经栽培一个强大的烦恼。那怎麽办呢?他后来知道抽烟不是好的事情,有很多很多病痛与抽烟有关係,他下定决心要把抽烟的行为与烦恼断除,但是他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怎麽办呢?他找一个有大威德的长老,这个人本身不能抽烟的,他跪在他面前说:请你为我证明,我从今以后,宁捨生命绝不抽烟。他内心当中许下一个深重的誓愿:我绝对要与抽烟的烦恼抗拒到底,我从今以后不再随顺它。发了愿以后,当然就与平常不一样了;但是下意识看到烟的时候,他对烟的爱乐心又生起。这个时候就与以前不一样,以前是完全没有抗拒的力量,这个时候当他伸手要去拿烟的时候,他内心会产生一种力量:不可以,以曾经在某一个长老面前发愿不要抽烟。就产生一种抗拒的力量。那说出「不可以」这句话的这个抗拒力量是怎麽来的呢?当然不是上帝给我们的,也不是自然生的,是有因缘的,就是你曾经在这个大德长老的面前发愿,你宁捨生命不再抽烟。这个时候在内心当中产生这样的一个种子,当心境接触的时候,这个功能现起来帮助你抗拒这个烟的烦恼。这样的愿力它只是面对一个抽烟的境界,就是遍该所有恶法的境界,当然这个愿力也算不错了,这只是举这个例子。我们今天能够领纳清淨的戒法,透过我们的发愿领纳以后,在内心当中产生一种防非止恶的造作功能,这个就是戒体基本的定义。第二段再把这个意义开展出来:

  二、述义

  《事钞》云:「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

  这个地方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所领纳的戒法。我们今天来受五戒、菩萨戒,到底我们领纳的戒法有多大呢?哪些是我们所领纳的戒法?「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虽然我们今天是受五戒、或者菩萨戒,那是我们实践的内涵;但是我们真正领纳的戒法,是遍整个十法界。这个有多大呢?就像是「尘」,像空中的灰尘,又像恆河的「沙」,这麽多的二谛等法,这个「二谛」就是包括真谛与俗谛。第一个是真谛,就是出世间的善法,这种无漏的涅槃功德;第二个是世俗谛,就是一般世间的善法。换句话说,我们今天所领纳的戒法是包括世间、出世间一切的恆河沙的戒法,就是所谓的妙善戒法,这都是我们所领纳的对象。我们在持戒的时候,是不能有所拣别的,这个我们下一段会说明,是平等的对十法界持戒。这是第一个,我们所面对的境界是「法界尘沙二谛等法」。第二段、说明我们是以什麽心情来领纳,能领纳的心。「以己要期」,我们在受戒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当中要有一个「要」与「期」。先讲这个「期」,这个期就是一个誓愿,我们内心当中有一个期望、誓愿,我们从今天开始,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生,我现在开始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你内心当中发起一个要使令生命增上的愿力。这个愿力有一定的期限:如果你今天受五戒,那你发的愿就是尽形寿,你不要管来生怎麽样,起码我今生要做到断恶、修善、度众生,你发的愿是尽形寿,所以这个五戒的戒体是尽形寿,你死掉以后五戒的戒体就自动消失掉,因为你当初的期限就是尽形寿;如果你今天受菩萨戒,请你注意,你是尽未来际的。所以我们今天受菩萨戒是超越时空的,因为你是一个菩萨,菩萨就是菩提萨埵,叫觉有情,你已经从今生的生命当中觉悟出来,你看到的是一个无量的生命,所以你整个生命的规划不是只规划今生,你是规划到无量生命的一种成佛之道。所以说假设你今天受菩萨戒,你今天的愿力是尽未来际的,没有穷尽的,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你内心当中依止你这一念的誓愿,与你所要发愿的期限,「施造方便,善淨心器,必不为恶」。你要有一些受戒的方便,就是说你要遵守受戒的仪轨。这个受戒仪轨,我们历代学习戒律的大德慈悲,安排一个受戒的仪轨,刚开始忏悔、请师,有种种的方便,身业的礼拜,口业的陈词,说一些话,你要遵守这些受戒的仪轨。该拜的时候拜、该唸诵的时候唸,使令我们这样的身口造作,来淨化我们的内心、调伏我们的妄想,使令它不起恶念。这是前方便。

  下面讲到纳受戒体的因缘,「测思明慧,冥会前法」,这是关键点。我们今天能够成就戒体,第一个是「慧」,「明」就是清楚分明的慧心所,这个慧心所就是决择。我们今天老实一点说,比如说我们今天把心静下来,不要老是看别人,看看自己的内心,你会发觉你的内心是不圆满的,很多很多的问题等待你去处理,很多的烦恼,烦恼当中又累积很多的罪业。现在我们有二个决择:第一个、我们选择继续的放纵下去,就继续的做下去,不要去管它,管它那麽多呢!现在有快乐就赶快享。我们今天选择逃避,这也是一个选择。第二个、我们选择要改变。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就是说:在我们的生命当中,除了我们自己的努力以外,谁也帮不了我们。比如说牆角有一堆垃圾,你若不去扫它,十年后那个垃圾还是在那个地方。你不去面对,不表示它自动会消失。就是你今生不去面对你的烦恼、罪业,你因为烦恼罪业到三恶道去,受了很多刀山油锅的痛苦,来生你变成人,你还是要面对,你一点都不能减少,你何苦呢?就是说:你今生不面对,你来生还是要面对,你来生继续颠倒,你总有一天苦头吃尽了、你知道怕了,你还是要面对。既然是迟早要面对,为什麽我们不早一点面对呢?你拖这麽久生死的流转,你枉受这些冤枉的痛苦。所以我们应该对生命作出很冷静的决择,我只有;二条路:第一个、我选择面对;第二个、我选择逃避,你逃避没有好处,因为你迟早要面对,逃避一时候,到三恶道去;或者到天上去做一场美梦;来到人间,你还是要面对。佛陀说:每一个众生迟早都要成佛。所以我们选择逃避,只会增加自己拖延过程当中的痛苦。所以我们透过智慧决择,我们告诉自己:我现在别无选择,只好依止三宝的加持力,与烦恼拼了。就是你内心当中,开始选择「你要使令自己的生命增上」,不能这样继续的堕落下去。这是一种智慧的决择,第一个、慧心所现前。第二个、思心所。思心所就是一种愿力,一种明确的愿力。我怎样能使令自己增上呢?就是我必须发三种愿: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不度化。当然这不是我们能够发愿,是佛陀引导我们发起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使令我们众生能够增上。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测思明慧」,刚刚说过它是一个有为法。有些人受戒的时候,他心中无想,什麽都不想;有些人受戒的时候,他心中念佛。你看这会得戒体吗?我们应该知道「一切法因缘生」,有各式各样的因缘,去成就各式各样的果报。我们今天念阿弥陀佛,是成就往生淨土的善业,不是招感戒体的因缘。就是说你在什麽时候要做什麽事。你登坛的时候持〈大悲咒〉,不能得戒体,因为你没有「测思明慧」,你没有如实观察烦恼罪业的过失、你没有如实观察成就正念的功德,然后做出你的决择而增上、发愿。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在面对正受的时候,你内心当中是清楚分明的现前,不能打妄想。打妄想的话,你这四天就空过了,就是与三宝结结善缘如此而已。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我们在正受的时候(下段会说明),你内心当中是一种智慧的决择,而且是一种清淨的愿力现前,来与前面的妙善戒法和合。

  再看第三段。前面是约心,这以下把心境合起来说,心境和合。「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就是依止我们这种要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心,与十法界的妙善戒法和合。在整个法上有缘起之义。佛法讲因缘,缘起就是因缘生起,佛法讲缘起主要是讲心,我们心一动,对我们的生命就产生一种力量,这是一个缘起,当然可能是善的缘起、也可能是恶的缘起。这个地方指的是说,我们内心当中本来没有这种戒体的功能,因为我们如此的测思明慧、如此的观察、如此的发愿,这个时候本来没有防非止恶的戒体,这个时候因为我们的测思明慧、缘境发心,所以产生一种戒体,这个叫做缘起。这样的戒体造作以后,「领纳在心,名为戒体」,领纳在我们内心的深处,处产生了戒体,这个戒体就是这样产生的。先从身口的遵守仪轨,应该忏悔、应该请师、应该种种的造作,把内心安定下来;然后到正受的时候,你如实的观察生死流转的痛苦、如实的观察解脱生死的功德,生起一种要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力,这样子就产生了戒体。

  我们看第三段的:

  《业疏》云: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

  简单地讲,这个戒体就是在阿赖耶识成就一个善种子,这是戒体。

  这个地方有个观念我们解释一下。在唯识学上把一切的法分成二类:一类叫现行的法,一类叫种子。这个现行是表现在外身口意的活动,就是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能够见闻觉知的,这叫做现行;另外一种就是我们不能见闻觉知,但是它存在,就是潜伏在内心的一种功能。它虽然没有境界的刺激,暂时不表现出来,但是佛法认为它存在。这种断恶修善的种子,道宣律祖说:为什麽戒体不依现行,而约种子而安立呢?因为我们今天受完戒以后,也可能一时的煳涂造杀盗婬妄,但这样子不一定就破坏戒体,因为你当初是面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而发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愿,虽然你在整个法界当中,在某一个点造作恶法,我们只能说你的戒体有所瑕疵,不能说你的戒体就这样失掉。换句话说,你今天受了戒体,你是一个菩萨了,菩萨有凡位的菩萨、有圣位的菩萨。圣人的菩萨,内心清淨没有烦恼的障碍,他的菩提道走得很顺利。凡位菩萨内心有烦恼,控制不了自己,还造了罪业;但是他只要不毁犯戒体,他还是一个菩萨,这谁也不能否定。我们只能说:他是有过失的菩萨,他是一个有瑕疵的菩萨。因为他当初发愿是面对十法界而发愿,他只是在整个愿当中的某一个点造作恶法,而且这个恶法他如果如法忏悔,还是可以恢复清淨的。所以我们戒体不约现行,你约现行的话,你任何一个恶法的现行,就把戒体给破坏了。但是若约种子,它是一种潜伏的功能,他内心当中有一种潜在的意识,要面对一切的境界断恶、修善、度众生,是约着种子、约着那个潜伏的功能来安立戒体,不约现行。当然我们应该鼓励大家修善,因为你造恶要付出痛苦的代价,我们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相:即使你今天受了戒以后,偶尔有过失的出现,你不要以为你戒体就失掉了,不是。你只是在一个清淨广大的戒体当中,出现了一个小污点,这个污点你如果愿意改变,透过忏悔可以改变。菩萨戒有二种因缘会失戒体:第一个、你以上品烦恼犯四重戒法,犯杀盗婬妄,戒体失掉了;第二个、你捨弃菩提心。你面对一个众生说:我从现在开始,我不再追求无上菩提,我愿意过着放逸的生活,我对无上菩提不再好乐。失掉戒体,因为你放弃努力了。只要你内心当中不放弃对无上菩提的追求,虽然我做得不够好,但是我要求自己一步一步的往那个方向迈进,你这个戒体没有失掉。只要你不毁犯四重戒法,偶尔有一些小过失,你的戒体没有失掉。我们只能说:你在这个清淨广大的戒体当中,有一点瑕疵,你是一个有瑕疵的菩萨,你还有很多努力的空间。应该这样子讲。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这个戒体是一种潜伏的功能,不约现行而安立;现行只是遇到某一种境界的刺激,出现偶一的行为。所以这个戒体是约着潜伏的功能,不是约现行来安立。

  我们看它的功德:

  三、功益

  《业疏》云: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能牵后习;起功用故,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静妄源。

  我们今天纳受戒体以后,有什麽好处呢?「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一切法因缘生,我们在我们的无明妄想当中,栽培了第一个菩提的种子,这个种子就会生起一种现行,当有境界出现的时候,我们会警惕自己「我已经受了戒」,所以这个功能会恆常在我们的心中,一次一次的造作。这样的造作有什麽后果呢?「能牵后习,起功用故。」它的造作,现行又会再熏习另一层次的功能,「后习」就是后面的种子的功能,使令这个功能展转的增胜。那到底是什麽功能呢?「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遇到这种过失的境界现前的时候:若是我们过去的个性,我们就去做了;但这个时候,我们内心当中会产生一种力量,来阻止这个过失的出现,就是「能忆、能持、能防」,这是戒体的三大功能。第一个、忆念不忘。我们在造作之前会忆念:哎呀,不行啊,我已经受了戒,我不能违背我的誓愿。忆念不忘。第二个、持守不失。受这个戒体可不容易,要得到人身、三宝的境界现前、花好几天的辛苦代价,才成就这个戒体,这个摩尼宝珠可不要随便破坏了。你自己要告诉自己:这是我生命当中唯一的归依处,我来生的安乐就靠这个戒体。就执持不失,不要把这个戒体破了。第三个、防非止恶。因为你要保护戒体,你就会放弃一些恶法的造作。「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静妄源。」因为你要防护你的戒体,这个时候你一次一次的防护,就加强你正念的力量,淨化你妄想的势力,这就是所谓的返妄归真,能静妄源。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比丘尼叫莲华色比丘尼,这个比丘尼是在整个尼僧团当中,是第一个证得阿罗汉的比丘尼。莲华色比丘尼成就阿罗汉以后,在小乘的阶位叫做无学位,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她已经到最圆满的境界。她就离开修行的地方,来到人世间随缘的度化众生。莲华色比丘尼度化这些有钱的贵夫人,阿罗汉也是各式各样,有些人喜欢关心弱势团体、关心贫穷人,有些人专度有钱人。当然阿罗汉没有贪心,这是他的一个法执,这与烦恼没有关係的。莲华色比丘尼专门喜欢度化贵夫人,她不但度化她们做慈善事业,进一步要她们受三归五戒,乃至受种种的戒法。这些贵夫人说:师父啊,我们不能受戒。为什麽不能受戒?她说:我们这麽年轻,福报大,长得又漂亮,我们受了戒会破戒的,不可以。莲华色比丘尼说:破戒就破戒!师父您怎麽这麽讲,破戒要堕三恶道的?莲华色比丘尼就讲出自己的本生因缘,阿罗汉有神通,知道过去生的因缘,她说:我在无量劫流转当中,第一次与三宝结缘,生命当中最关键的时刻,就是有一生我是一个歌舞团的戏女(我们现在称为女演员)。那个时候我演一个比丘尼,我很专心的投入,我把比丘尼的心态揣摹得很像,还穿上袈裟。那一次因为穿上袈裟与生起道心,从今以后就与三宝结缘,然后生生世世遇到三宝,经常出现在有三宝住世的地方,听闻佛法、增长善根。到了迦叶佛时代,我的善根终于成熟了,就随迦叶佛出家成为一个比丘尼。当然我们有善根,可也是有烦恼,有时候善根现前,有时候烦恼现前。后来有一次因缘烦恼现前,就破戒、到三恶道去。到三恶道去以后,有善根的人与没有善根的人可是不一样,一个没有善根的人遇到苦恼的果报,他没有弹出痛苦的力量。一个善根深厚的人,在经典上说:堕落到三恶道,她的内心与痛苦的境界接触的时候,她会产生一种增上惭愧,因为增上惭愧的力量,所以很快从三恶道弹出来。弹出来以后,她就遇到释迦牟尼佛的因缘,这个时候她善根转深,堕到三恶道她有一种警觉性,她这个时候就如法的修学,就在释迦牟尼佛的法当中成就阿罗汉果。这段话古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宁可破戒到三恶道去,也不要不持戒而生天。怎麽说呢?即使一个人受了戒,他有过失出现,破了戒到三恶道去,如果我们今天没有受戒,我们还没有资格批评这个人。如果这个人曾经很真心在三宝面前发愿,他有成就戒体,那我们没有受戒,比不上他。因为一个非佛弟子,他从来没有发过真实的菩提愿,他一时不造罪业,以佛法的因缘观来说,内心有烦恼,迟早造罪业的。一个没有善根的人到三恶道去,就很难出来,他没有解脱、出离痛苦的力量,他一定要把罪业消得乾乾淨淨,一点都不能少。但是有善根的人遇到痛苦果报的时候,他能够以他的惭愧来转业,心能造业、心能转业,所以他很快就跳出来。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应该要讚歎大家持戒,因为你持戒至少避免到三恶道去。但这个意思就是说:你成就的善根,就算你造了罪业,这个罪业不能破坏善根,叫金刚种子,即使你有过失出现。所以有些人不敢受戒,因为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你为什麽不敢受戒呢?受戒并不表示成佛。我们可能刚开始做得不够好,但是我们内心当中只要不放弃努力,我们不断地调整自己,我们就会不断地把它走好。如果我们不愿意跨出第一步,我们是不是永远没有希望呢?蕅益大师在讲《唯识三十颂》时,他讲一个观念很重要,在我们修行当中很重要,他说:我们的心有很多的罪业,这个罪业不是一生造成的,是多生多世生命的累积,有无量无边的罪业。就像《普贤行愿品》说:如果罪业有体相,遍虚空不能容受我们的罪业。那我们的罪业这麽多,为什麽我们短暂的修行就能成就圣道、灭除恶法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了一个重要观念:我们造罪业的时候,依止的是一种妄想、虚妄的心;我们今天修善、修行佛道,我们依止的是真心:真实能够破除虚妄。就像二军作战,虽然对方的军队有好几万人,但是武器都是石头、木棍,那我们今天用的是高科技的武器,我们虽然人少,但是可以消灭对方。或者说光明能破除黑暗,虽然这个房间是千年暗室,这个暗室已经一千年了,但是我们不用等待一千年,一灯即明,只要你知道开关、知道打开电灯的方法,你把电灯打开了,黑暗就消失了。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观念:在佛法的角度它不怕你烦恼重,它也不怕你罪业深重,它最怕你不栽培善根,佛陀非常担心。因为光明能够破除黑暗,所以佛法经常讲「回头是岸」,最怕你不回头,你不愿跨出第一步,这件事情佛陀担忧。你只要肯改过忏悔、调整自己,依止三宝而修行,你就有希望,因为三宝开展的是你内心真实的力量;你过去造的罪业,那是虚妄的熏习:真实能够破除虚妄。所以我们今天在发愿的时候,你不要被你过去的罪业障碍,说:我这个人怎麽敢成佛?我怎麽敢断恶、修善、度众生?我怎麽做得到?不要这样讲,你应该试着跨出第一步,因为你这个愿力是随顺真实的心性,你过去颠倒所造的罪业是虚妄的相想,就像光明能够破除黑暗一样。为什麽会有黑暗?因为没有光明。为什麽会有烦恼?因为我们善根不够。所以我们只要努力栽培善根,我们就能够远离烦恼。这个地方就是说:「由有本种熏心,故力有常」,只要我们愿意不断地去保护我们的戒体,我们就能够产生一种功能。什麽功能呢?「于诸过境,能忆、能持、能防」,然后「随心动用,还熏本识,如是展转,能静妄源」,产生一种返妄归真的力量。

  肆、观想方法(分二:一、诸戒受体时机;二、受戒观想法)

  一、诸戒受体时机

  这个地方是讲到受戒的时机。我们前面讲过戒体的成就是在「测思明慧」,在发愿,在决择。那什麽时候发愿呢?
  ┌一、五戒───┐
  │       │
  ├二、八关斋戒─┼三归依
  │       │
  ├三、沙弥十戒─┘
  │
  ├四、具足戒───白四羯磨
  │
  └五、菩萨戒───三番羯磨

  诸位,如果你是受五戒,你要注意是在三归依的地方:

  ◎三归依:

  我弟子○○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随佛出家,上道下海为和尚,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大 慈愍故。三说三叩

  当这个三归依在唸的时候,就是你要观想的时候,你开始要面对境界发愿的时候。如果你是菩萨戒,那就是在三番羯磨,这个时候三师会次第作白。这个受戒仪轨,二师父会与大家说明,在三番羯磨的时候就是你应该要发愿的时候。这个五戒是三归依的时候,菩萨戒是三番羯磨的时候,纳受戒体。

  二、受戒观想法

  (缘境) (发心)     (观 想)

  誓断   一观想十法界妙善戒法,
  ┌   ┐┌
  │一切恶││由心业力故,悉皆震动。
  │   ││
  对十┌有情┐│誓修 ││二观想十法界妙善戒法,涌
  ○  ┤  ├┼   ┼┼
  法界└无情┘│一切善││于虚空,如云如盖覆行人顶
  │   ││
  │   ││三观想十法界妙善戒法,从
  │誓度一││
  └   ┘└行人顶门注入身心,充满正

  切众生

  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

  (此时宜观想行人之身,如虚空

  器量之身,方能领纳广大妙善

  戒法成为戒体。)

  到底我们在三归依、或三番羯磨的时候应该怎麽观想,来帮助我们发愿呢?律师的祖师设了一个方便,就是说我们「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所面对的是十法界的有情众生、或者是无情的山河大地,我们应该许下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开展出来就是三种誓愿: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那这三种誓愿在观想的时候,基本上有三番,三归依也是三番,三番羯磨也是三次。你在第一次的时候你可以观想,「观想十法界妙善戒法,由心业力故,悉皆震动。」清淨的善法就像白色的云雾,因为你发下誓愿,「心业力」就是你菩提心的愿力活动,这个时候大地震动,清淨白色云雾的善法从大地生起。你在第一番的时候可以这样观想。第二次的时候,你「观想十法界妙善戒法,涌于虚空,如云如盖覆行人顶」上。这个白色的云雾,摄持了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三种愿力的妙善戒法,在第二番的时候,慢慢的增长广大,就像云盖一样,覆在我们的头顶。第三次的时候,你「观想十法界妙善戒法」,从我们的头顶上灌进去,我们过去的烦恼罪业,好像黑色的水,从脚底流出来,内心当中开始──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死、今日的种种譬如今日生,从现在开始,法王座下添新孙。我们内心当中那些黑色的烦恼障、业障就消灭了,取而代之的是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的清淨白色云雾,充满我们的正报,「尽未来际永为佛种」。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一个观念:我们今天在发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时候,他是对十法界的有情无情而发的。

  我过去在某一个道场讲戒律,有一个居士种菜种田,他私下跟我说:师父啊,我很想受戒;但是受戒要对十法界有情无情发愿,我有困难。为什麽呢?我可以对其他众生断恶;但是有些虫非常可恶,牠吃我的菜,我不能放过牠的,所以我要喷农药。我发愿的时候,是不是可以把这些众生先拿掉?我说:你这样子得不到戒体。我们今天要知道,戒体与你的戒行是有差距离的。换句话说,你在发愿的时候,我们先不要考虑实际的情况你做得到做不到,那是以后的事情,你以后有很多的时间可以进步可以调整;但是你因地时的发愿,你一定不能有所简别。我们看经典上,阿罗汉在法华会上懊悔不已,非常后悔。你看舍利弗在法华会上说:我等同入法性,为什麽我证得空性,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也证得空性,我证得空性以后,我只能在山中修空、无相、无作这空三昧,文殊菩萨能够乘着七叶宝莲到十方世界广度众生,产生这麽大的力量出来,为什麽我没有这种方便力量?舍利弗尊者开始怀疑佛陀是不是不公平,为什麽我得到这个法的果报只能自受用,文殊菩萨却能够自受用、他受用?后来佛陀开演:这个不是佛陀有问题,是众生的问题,「法性量同太虚,众生发心自小」。佛陀说:我的法像大雨一样,普遍的滋润众生。但是有的草比较小,它吸的水分自然少;有的树大,它吸的水分多。这不能怪雨水不公平,「法性量同太虚,众生发心自小」。所以你不要小看你今天受五戒,如果你今天发的愿,是真实对十法界的有情完全平等,没有简别的发断恶、修善、度众生,你持五戒也是成佛的资粮。所以我们应该说:业力是没有方向性的,你造这个业,这个业有很多种可能性,他可能会在人间得果报,也可能引导你趋向偏空涅槃,也可能引导你成就佛的万德庄严。所以我们一般布施的业,是没有方向性的,这个方向是愿力,所以蕅益大师说:「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你看佛陀造善业,魔王在因地也造善业,你看魔王他也是一个天人,他因地的时候可也是修供僧大会,而且在这当中还供养一位辟支佛,他的因地也造了很多寺庙,但招感魔王的果报。为什麽今天这个善业在佛陀的心中,这个善业成就佛无量无边的神通三昧、无量的功德庄严;而这善业在魔王心中出现的时候,会变成不清淨的五欲果报呢?「诸法无性尽随心转,心为名利一切法趋名利,心为菩提一切法趋菩提。」因为佛陀的心有菩提心的摄持,就给予这个业力正确的方向;魔王造善业的时候,他贪着世间的果报,所以他的方向变成卑贱的果报,虽然安乐但是卑贱。《印光大师文钞》也有这样一段譬喻说:牛去喝水,牛有慈悲心,所以牛喝水转成牛奶;毒蛇也喝水,但是毒蛇有瞋心,牠喝了水以后变成毒液,毒害众生。这二个同样去喝水,牛喝了水以后转成滋养众生的牛奶,毒蛇喝水转成伤害众生的毒液。我们今天同样会积聚这麽多的善业,如果不发一个圆满的愿,会使令这个善业受到局限。同样一个善业,因为你发的愿不同,这个善业会有不同的方向。所以我们今天发愿的时候要注意,你先不要管你今天能够做得多好,在因地的时候,你一定要要求自己的第一个种子是圆满的,否则你以后要调整你的种性,那非常困难,你这个地方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我们今天不要这麽狭隘,就是说我们在发这个愿的时候,先不要考虑你的能力,能力是可以改变的,这些生灭心妄想都可以调整的,它不是你认为的这麽坚固。一切法因缘生,也会因缘灭,它由虚妄的因缘生起,它也会因为有戒定慧的因缘而消失掉。我们不要说什麽,你今年的想法就与去年的想法不一样,你小时候的想法也与现在的想法不一样,这叫生灭心。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请大家不要依止生灭心,把这些生灭心拨开来,依止不生灭的心,来发起十法界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你先在内心当中成就一个圆满的种子,成就一个清淨的愿力,这个时候,当你修一切的善法,这个善法就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是直趋无上菩提,所以我们在发愿的时候要注意它的圆满。

  我们看最后一段:

  伍、结示劝修

  我们今天知道受戒的殊胜,我们应该对佛陀、对三宝有所感恩,我们看这一段:

  《资持》云:揽无边戒法,归无尽识藏,成善种子,作圣道基。翻无始恶缘,俱为戒善;变有漏苦报,即成法身。我等云何不自珍敬!佛恩深重,粉骨难酬;苦海导师,朽宅慈父。愿从今日,尽于未来,竭力亡身,常赞三宝,广度群品,少答圣慈。

  这一段我们分成三科来说明,第一个先讚歎戒德高胜:
  ┌成善种子
  ┌揽无边戒法─归无尽识藏┤
  │           └作圣道基
  │
  戒德│┌翻无始恶缘─俱为戒善
  ┌一  ┼┤
  │ 高胜│└变有漏苦报─即成法身
  │   │
  │   └我等云何不自珍敬!

  「揽无边戒法,归无尽识藏,成善种子,作圣道基。」佛陀施设了这种清淨的戒法,清淨的五戒、八戒、菩萨戒等等,重点是我们应该内心去领纳,这个「揽」就是领纳。由于我们清淨的愿力,把这些戒法储存到我们的根本识当中,成就一种无漏的善种子,一种菩提种子,来做我们成佛的基础。不管我们今天有多大的能力,起码先把这个基础盖好,跨出第一步。这样子有什麽好的因果呢?「翻无始恶缘俱为戒善」,过去十法界有情无情的境界,本来都是我们放逸造恶的对象,因为我们开始有愿力以后,这些就是我们断恶、修善、度众生,本来是恶因缘,转成我们持戒的因缘,这是戒善,每一个境界都是我们持戒的增上缘。这样子的因地有什麽好处呢?「变有漏苦报即成法身」,我们就能够转变这个痛苦的果报,而成就安乐的法身。「我等云何不自珍敬!」这个戒体有使令我们离苦得乐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谁给我们呢?
  │   ┌佛恩深重─粉骨难酬
  │ 佛恩│
  ├二  ┤┌苦海导师
  │ 难酬└┤
  │    └朽宅慈父

  我们今天能够如法的受戒乃至持戒,是因为佛陀出的世制定戒法。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佛陀对众生最大的恩惠是因为佛陀为我们制戒,这个恩惠太大了,所以佛陀是我们生死苦海的导师,是三界火宅的慈父。如果今天佛陀不为我们安立一个出离痛苦、得到安乐的方便法门,我们今天大家都没希望了,所以我们应该感恩佛陀的出世制定戒法。最后:
  │ 发愿 愿从 尽于┌竭力亡身,常赞三宝
  └三  ─  ─  ┤
  奉持 今日 未来└广度群品,少答圣慈

  ──释《受戒须知》竟──

  我们愿意从现在开始常讚三宝,就是我们现在开始要随顺三宝来修行,成就自利的功德,而且成就大悲心,随缘尽分对有缘的众生,开导三宝功德令其了解,来报答佛陀的恩惠。

  以上是我们在受戒之前,我们可以从整个生命因缘的方向、整个流转的因缘,一个是痛苦的因缘、一个是还灭安乐的因缘,从整个杂染的因缘、清淨的因缘这样的改变,这个戒体在整个过程当中扮演什麽角色,作一个大纲的说明。我们今天就为大家报告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我们把听经的功德回向众生,(回向)。

-----------------------------------------------------------------------------------------------------------------

受戒须知-净界法师视频讲座

-----------------------------------------------------------------------------------------------------------------

净界法师

净界法师简介

  净界法师,于公元1983年毕业于中原大学机械工程系,役满之后,进入中国钢铁公司担任机械工程师,时有都市佛学院,因对佛教有好感,遂往参加,讲课法师适为慧天老和尚,是为法师初入佛门之因缘。

  1987年净界法师出家受戒,并就读净律学佛院(第一届),为期3年,受教于达理老法师、性梵老法师等已故尊宿,以及道海律师、果清律师、慧天老和尚等善知识座下,并兼任教务工作之推行,得以亲受老和尚之教导,于解门、行门、事务门及性格之陶冶等方面,受益良多,并于1993年起担任净律学佛院教务主任至今。

  净界法师之修学以天台为宗,旁及唯识、中观,并汇归净土法门。教义之研究以中国传统佛法为主,其中最服膺《楞严经》、《法华经》、《阿弥陀经》等经论,及蕅益大师之思想。并曾于本院、莲因寺、北部斋戒学会、南普陀佛学院及福严佛学院等多处讲学,授过之课程有《佛法修学概要》、《灵峰宗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教观纲宗》、《小止观》及《弥陀要解》等课程,并已制成录音带流通。

  净界法师鉴于末法时期,正法衰微,众生迷惑、彷徨,亟须佛法光明之引导,使内心有真正之皈依处,因此弘扬正法、续佛慧命,使令佛法的光明得以灯灯无尽、永久住世,至为重要。而佛灭度后,法赖僧传,是故法师以僧伽教育为己任,课余之时随缘讲学、参访,使更多人对佛法生起欢喜,乃至破恶、生善、入理之益,进一步生起广大的菩提心,同登极乐、同成佛道,是为法师自利、利人之志。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