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十)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楞严经修学法要(十)

 

  好,我们看己三、牒其内执

  那么佛陀就牒示他内在执著,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正牒,第二个、立例。看佛陀的牒示,看经文:

  【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好,我们看经文,这当中有一个“问答”

  那么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那你的心目是到底在哪里呢?你当初缘佛的相好而出家,你也是依止这一念攀缘的心,於摩登伽女的相状而堕落,那么那个能缘的心它到底是在哪里?把它找出来。

  阿难尊者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的啊,一切世间的这些十种的凡夫众生啊,他们的共同想法就是:这个明了分别的心就在身体之内。比方说,你看佛陀如来的青莲华眼,就在佛面上面,佛陀的眼根在脸面上,那么我的浮根四尘,这个“四尘”指的是四大,地、水、火、风,它是能成;浮根就是眼根,眼根是所成。这个四大所成的眼根,也就是在我的脸上啊。这个是回答这个眼根所做的处所。那么心呢?我的心就在我的身体之内。妄想本来是不存在的,它要存在,有一个条件,它要依附一个影像。我们前面说过,妄想是离开影像就没有自体。古德有一句话叫“离尘无体”。离开了尘境就没有自体,所以它一定要有所住。当然我们一般人对外境的境缘的执着是比较轻,因为我们对色身的执着特别重。你看我虽然很喜欢这个闹钟,闹钟摔坏了我会心痛,但是我要手摔坏了我更心痛,是不是?所以我们的住,最严重的住,当然是注重身体之内,这个是合情,合乎凡夫的心情。所以他说,一般的凡夫都是认为,我这个心是住在身体之内啊。有这样的想法。看佛陀怎么去破斥:

  佛陀在破斥之前先举一个例子。看经文: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

  【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好,那么我们先看,佛陀举出一个例子啦。佛陀先把所观的境,把它分成内、外的差别。

  佛告阿难:你现在坐在讲堂当中,这个讲堂我们解释一下:这祇陀精舍它是一片的树林,那么在这广大树林的中间,佛陀盖了一个讲堂,就在这树林的正中央,所以叫做说法的讲堂。那么往外观察是一片的祇陀树林,那么这个时候佛陀就问阿难尊者说:这祇陀树林到底在哪里呢?

  阿难尊者说:世尊!这个广大的楼阁的一个清净讲堂,它的位置在给孤独园树林的中间,那么这祇陀树林就在讲堂之外。这样子就分内外,讲堂叫做内,树林叫做外,这个地方先把内、外把它标出来。那么标出内外是干什么呢?这以下就说明祂的道理:

  阿难,你在讲堂当中,你先看到什么?阿难尊者说:这很简单啊,我在讲堂当中,我先看到房间里面的如来、看到文殊菩萨、看到法会的大众,然后再透过窗户,看到外面的祇陀树林。我一定是先见比较近距离的内,再见到外嘛。

  佛陀又再进一步问:阿难,那么你见到整个树林的时候,你是依止什么能够见到呢?你为什么能够见到外面呢?阿难尊者的回答:世尊,因为这个大讲堂有很多的户牖。户就是大门,牖是窗户。有大门、窗户都是开通的,所以我透过门户,我可以看到讲堂当中,这远远的树林,都看得清清楚楚。

  从这个比喻当中呢,我们可以知道一个道理:所谓的“见”,它有内外远近的差别。一定先见内,再见外,先见近处,再见远处,没有人说你近处看不到,看到远处的,没有这回事情。所以它这个地方,先把内外、远近的这个整个见的轨则,先把它标出来。这以下正式的破除:心在身内是不合道理 “正破非内”。这以下“引例”跟“正破”:

  佛陀先引一个例子,再正式的破除。看“引例” :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那么佛陀就有一个“问难”说:正如你所说的道理,一定是先见近再见远,先见内再见外。那么你身体在讲堂当中,你透过整个门户的开通,看到远处的园林。亦有众生,这个“亦有”就是一个疑问啦说:是不是会有一种众生,他居在讲堂当中,但是他却没有看到讲堂之内的如来?而却能看到讲堂以外的树林?有没有这种人呢?他人在讲堂当中,里面见不到,却能见到外面?有没有这种人?

  阿难回答说:这种人是不存在的。他居在讲堂当中见不到如来,但是却能够见到外面的林泉,是不合道理的。没有这种人。他肯定是先见内、再见外嘛。是这样子的。那么佛陀就可以破他了。

  看 庚二的“正破”。看经文: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那么这一段佛陀就正式破:说我们这一念攀缘的心,在身体之内是不合道理的。佛陀先有一段难问,说:汝亦如是。正如你所说的前面的道理。我们一念这个明了分别之心啊,假若你现前明了的心,实实在在是居在身体之内,那么心是有明了性的,它住在你身体之内,那你应该要先看到你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才对啊?那事实上,这跟事实根本不符啊?

  事实上有没有一个众生,他能够先见到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再见到外在的环境呢?我们没有人看到我们身体里面的五脏六腑。但是我们的心是有明了性的。如果它居在身内,那你这个五脏六腑应该先看到啊?你在讲堂当中,你先看到讲堂里面的人,才可以看到外面的树林。你的心在身体之内,你一定先看到身体之内的东西,才看到身体之外的东西?

  那么纵然你不能够见到心肝脾胃,哦,这个是五脏六腑。你说:喔,它这个距离跟心太接近了,我们见要有一点距离嘛,太接近看不到。那么爪生发长,这个我们的手爪、毛发的生长,还有经脉的摇动,这个距离我们身体的中央距离比较远,你应该要明了才对啊,你怎么看不到你的头发在生长、手爪在生长、经脉在摇动?为什么看不到呢?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你连最近的身体之内的东西都看不到,又怎么看到外面呢?所以是故应知,这个觉了分别之心住在身内,是不合道理的。因为我们看不到里面的身体,所以它不可能住在里面。这个地方的整个“七处破妄”,蕅益大师说:你要知道“不住内”,利根的人就知道“觅心了不可得”。只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心境和合产生一个影像,所以蕅益大师说:攀缘心叫做“缘影之心”。

  你看,你说:心在哪里?

  我问大家:心在哪里?

  我现在攀缘这个花,我心就住在这个花当中,就是这样子。但这个心是妄想心,因为这个花消失了,我那个分别心也没有了,这叫生灭心。“随境而生,随境而灭”。

  但是你要把你把心带回家的时候,你说:心在哪里?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它无所不在。本来就无所不在。但是你一念妄动以后,它就住在一个固定的处所。你喜欢这个闹钟,你住在这个闹钟。它好的时候你很高兴,它破坏了你就很痛苦,标准的攀缘心。那因为我们有所住啦,就产生一个生灭的因缘,带动了生死的业力。佛陀所要破的是什么?破除这个攀缘影像的心,它没有自体。

  我们要对治烦恼啊,有两种方法。你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第二个: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一般在对治烦恼是用枝末,你烦恼很重,我就抗拒你。“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蕅益大师说的:刚开始对治烦恼,譬如二军对峙,强者为胜。你有三分的力量,我用十分的力量来抗拒你,我们刚开始叫抗拒烦恼,弄到自己很辛苦,入道多辛苦,行道多退转,因为你疲于奔命嘛。

  所以我们刚开始对治烦恼是压抑的,好一点就转移目标,我不管你。你不管它,它还是在活动啊,你的病根没有解决啊。那么在“时时勤拂拭”当中呢,就是对治、抗拒,这压力是很大啊。

  但是本经的方式不是,不是这样,你不要抗拒它,你面对它,你只要问烦恼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它就完了。

  烦恼最怕你迴光返照。因为它没有实体,它只会变现很多假相来欺骗我们,就是心有所住、然后分别嘛。

  你看我们一个人喜欢喝咖啡,我们第一念心,一个人喝咖啡,你只有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第一口而已。你的心跟咖啡接触的时候,嗯!不错哦,这个咖啡不错,口味不错哦。你第一口真的喝到咖啡。你买的好咖啡,只有第一口受用到,第二口呢开始攀缘啊,那个妄想很多的你,就住在妄想。你没有喝到咖啡,你被妄想带着走。这咖啡是从哪里那个地方买的?它跟哪一个厂牌比较怎么样?你在第二口的时候,你再也喝不到咖啡,你活在你的名言分别当中,就是这样子。

  我们活在自己的妄想,带给我们忧愁苦恼,引生我们的生死业力就在这个地方。取着这个相状以后开始攀缘、分别,然后又从看到一个相状,又创造另外一个其它的假相。使令我们心跟境当中,产生很多很多的妄想。使令我们拜佛、念佛、持咒的效果都表现不出来。本来我们念佛持咒真的是可以产生强大力量的,但是妄想产生障碍、烦恼障。那这怎么办呢?当然你可以对治它,但是很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迴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觅之了不可得。

  所以古人说:“直了妄想无起处,通身热恼自清凉”。

  妄想是没有起处,它本来是无生嘛,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嘛。它只就是一个: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心境接触那当下,产生一个假相啊。当外境离开的时候,它也觅心了不可得。所以印光大师说:对治妄想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不是要你去断妄想,“不随妄转”这四个字。“迴光返照,不随妄转”就做这件事情。

  过去有一本书叫作《前世今生》,诸位有些人读过。它里面讲到一个凯萨琳,这凯萨琳她经常内心有一个妄想,就是她一看到水就怕。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她安立很多邪恶的名言。她假设水会伤害她,所以她一喝到水,严重的话就休克,那这很严重啊。我们一个人不能没有水啊。所以她只好请心理医师处理。心理医师就帮她催眠,你这恐惧的心:“你从什么地方来”?找到她的前几世,她的过去生有两个生命当中,就创造她恐惧的妄想:

  第一个、她有一生,她是一个母亲,带她的小女孩回娘家。在回娘家的途中下了很大的雨,她家在乡下嘛,在山上,要经过一个吊桥,结果那个海水暴涨,把她们两个都冲走。在她死亡的时候,在海水淹没的前一刹那,非常痛苦,对水产生极度的恐惧,因此她的心跟水接触的时候,那种痛苦的感受让她挥之不去,心境结合妄想的力量,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她曾经有一生得到一个麻疯病。这个病的病毒是从水井的感染产生。古时候麻疯病也没有药可以治,得到麻疯病,全部把他集中在山洞,把洞口封死,让他们自生自灭,所以她死亡的时候也极度痛苦,她恨死了那个水。

  那么这两生的这个生命的经验啊,心境的结合这个颠倒想啊,其实我们现在的想法,跟前生打很多妄想所累积的,所以我们现在很无奈啊。我们一定要去承受过去的我,现在是由很多的过去、过去、过去…才变成现在。那你现在很多妄想,已经形成的妄想不能怪你,问题是你怎么去处理?所以当她知道,其实她这个妄想,是由於过去的两个生灭的因缘产生的,催眠以后她就好了。

  为什么催眠能够把那心理病治好?“达妄本空”嘛。本来就没有实体嘛,只就是当时的因缘和合,她在临死之前那个当下的生灭的心,跟当下生灭的境接触,产生一个暂时的感受,暂时的想像,而留下一个种子,一个功能表现出来,如此而已。它哪有实体呢?妄想要有实体,那就糟糕了,谁也断不了,永远没办法成佛。

  所以它这个地方,我们修行的重点就是:本来无一物

  诸位要知道:我讲这一句话很重要哦,你要断妄想,你要站在本来没有妄想的角度来断妄想,这个观念是本经非常强调的,我再讲一次:

  你要站在一个本来就没有烦恼的角度,来对治烦恼;

  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罪业的角度,来忏悔业障;

  你要站在本来就没有生死的角度,来了生死。

  所以《楞严经》为什么会让一个人快速成长?这个法门殊胜。你看有些人他学佛很久了,没什么进步。十年前看他这个样子,十年后还是老样子,他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乘。修《楞严经》的人,会让你快速的进步。因为它是先把心带回家,先告诉你一个真相。

  你是“何期自性本来清净”。

  你本来没有烦恼

  你本来没有罪业

  你本来没有生死的果报

  从这个本来无一物来建立你的修行。很多人他烦恼断得很快、消灭得很快,他进步得很快,因为他的那个观察事情的那个方向啊,他的智慧,是有所不同。

  所以你看,佛陀把这个法门分成“乘”,小乘、中乘、大乘。你看我们现在要到台北去,你说,欸,我骑脚踏车也可以去,当然可以啊。你骑脚踏车要骑到什么时候?你坐高铁一个小时就到了。所以你所依止的法门是很重要的。

  所以本经当中就是到这个地方“达妄本空”。现在还没有发明“知真本有”。

  “达妄本空”就是:其实我们当初攀缘佛陀圣像的心,攀缘摩登伽女那一念心,都是没有自体的,只就是当时心境的和合,一种虚妄的想像力如此而已,是这样子,叫“达妄本空”。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