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汇>> 南传佛教文集>>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译:检验佛法的标准—四大教示(阅读)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2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正文:

 

  四大教示,巴利语cattāro mahāpadesā ,意为检验佛法的四个标准。在经律中,有两种四大教示:一、出现在经藏《长部•大品》的称为“经的四大教示”(Sutte cattāro mahāpadesā),二、出现在《律藏•大品•药篇》的称为“篇章的四大教示”(Khandhake cattāro mahāpadesā)。

  篇章的四大教示为判断是否随顺于佛陀所许可的四种方法,属于律制的检验标准,在此不作详论。经的四大教示,是佛陀在八十岁那年于财富城的阿难塔庙中所教导的,此节经文记载于《大般涅槃经》。

  佛陀在此经中说:如果有比库前来说:我亲自在1.佛陀、2.某个僧团、3.某些通达经教的长老、4.某位通达经教的长老跟前听闻:“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佛陀)的教导。”你们不要轻易相信,而应记住其文句语言,再与经和律作比较,如果与经律不符,则应舍弃,若符合经律才可接受。

  佛陀之所以将其称为“四大教示”,是因为诵法的比库引用佛陀、僧团、长老等四类大人物所说的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说用四种方法来判断是否符合佛法。真正用来检验是否符合佛法的只有两个标准——经(sutte)和律(vinaye)。

  那么,本节经文中所说的“经”是否指《经藏》呢?“律”是否指《律藏》呢?假如是,那么《论藏》就不是检验佛法的标准了,而这节经文也就可作为某些望文生义的人武断地否定《论藏》是佛陀教导的依据。然而,佛陀在教导这段话时,《经藏》和《律藏》都还没有被结集诵出和编集成型呢!显而易见,佛陀在此所说的“经”和“律”都不应该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后才定型的《经藏》和《律藏》,而是指较为笼统的教说。那么,到底“经”是指什么?“律”又是指什么呢?笔者在此把《长部〃大般涅槃经》中相关的经文以及古圣贤们对该节经文的注释(义注)直接从巴利语翻译过来(1本文所依据的巴利语原典为缅甸第六次结集(Chaññha Saïgàyana)的缅文版,其序号是第六次结集的缅文版巴利三藏的章节序号。),提供那些恭敬佛陀教法以及尊重上座部传统的弟子们学习。毕竟,古代有资格对三藏作注释者,必须是精通三藏甚至是能够背诵三藏的圣贤们,他们的解释更加接近佛陀的教导,更能代表上座部佛教的传统!

  四大教示论 (Catumahàpadesakathà)

  D.2.187. 当时,世尊在般哒村(Bhaõóagàma)随意居住之后,对具寿阿难说:“来,阿难,我们前往象村、芒果村、贍部村、财富城。”

  具寿阿难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于是,世尊与大比库僧团一起到财富城并住下。在那,世尊住在财富城的阿难塔庙(ânande cetiye)。

  于其处,世尊对比库们说:“诸比库,我将要说这四大教示,谛听,善作意之,我要说了!”

  那些比库回答世尊:“是的,尊者。”

  世尊如是说:

  188.“诸比库,在此,若有比库这样说:‘贤友,我在世尊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诸比库,对这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2Anabhinanditvà appañikkositvà tàni padabya¤janàni sàdhukaü uggahetvà sutte osàretabbàni [otàretabbàni], vinaye sandassetabbàni.

  其中,osàreti意为讲说,恢复,放入;otaranti意为落下,下来,进入;缅文作(放进查看);英译本作trace(追踪,溯源)。sandasseti意为解释,指出;缅文作(商量查看);英译本作verity(证实,核实)。)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而是这比库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收进于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这比库善解。’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一大教示。

  诸比库,在此,又有比库这样说:‘在某寺居住着有长老、领袖的僧团,我在该僧团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诸比库,对这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而是该僧团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收进于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该僧团善解。’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二大教示。

  诸比库,在此,又有比库这样说:‘在某寺居住着许多多闻、通达圣教、持法、持律、持本母的长老比库,我在那些长老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诸比库,对这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而是那些长老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那些长老善解。’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三大教示。

  诸比库,在此,又有比库这样说:‘在某寺居住着一位多闻、通达圣教、持法、持律、持本母的长老比库,我在该长老跟前听闻、跟前领受: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诸比库,对这比库所说的既不应喜欢,也不应蔑视。不喜欢、不蔑视而很好地记住其文句语言后,应查对经和比较律。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没收进于经,也没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不是彼世尊之语,而是该长老误解了。’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如果在查对经和比较律时,它既收进于经,也出现于律,则可得出结论:‘这确实是彼世尊之语,该长老善解。’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四大教示。

  四大教示的注释 (Catumahàpadesavaõõanà)

  D.A.2.187. 大教示(mahàpadese):大空间或大理由。引用佛陀等大人物所说的为大根据的意思。

  188. 既不应喜欢(neva abhinanditabbaü):若欢喜地赞同后,[却发现]乃以前没听闻过的,在作这样的[比较]之后发现‚这不相同‛时,说‚为何之前这是法,现在就不是法了‛而不能去掉邪执。也不应蔑视(nappañikkositabbaü):在如此[比较]之前不应说:‚这愚人在说什么?‛若这样说时,即使他所说的是适当的也不会说。因此说‚不喜欢、不蔑视后‛。文句语言(padabya¤janàni):诸文句和语言。很好地记住后(sàdhukaü uggahetvà):很好地记住这个地方是圣典所说,这个地方说的是义理,这个地方是说结论,这个地方是说前后关系。应查对经(sutte osàretabbàni):应放进经中。应比较律(vinaye sandassetabbàni):应对比律。

  在此,经(suttaü)是指律。比如说:“在哪里禁止?在沙瓦提城,在经分别。”(Cv.457) 律(vinayo)是指篇章。比如说:“违越于律。”但这样连律藏都不能涵盖。或者两部分别为经,篇章和附随为律,这样才涵盖律藏。或者以经藏为经,律藏为律,这样才涵盖两藏。或以经、论藏为经,律藏为律,即使如此也不能涵盖全部三藏,的确还有不以经来命名的佛语,例如本生、无碍解道、义释、经集、法句、自说、如是语、天宫故事、鬼故事、长老偈、长老尼偈、传记。

  但苏定那长老(Sudinnatthero)反对这些,他说:“没有不以经来命名的佛语。三藏为经,但律是原则。”他的理由是根据这部经中所说而来的:

  “苟答弥,若你知某种法:此法导致有贪而非离贪,导致结缚而非离缚,导致积集而非损减,导致大欲而非少欲,导致不知足而非知足,导致聚集而非远离,导致懈怠而非精进勤勉,导致难扶持而非易扶持。苟答弥,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不是法,这不是律,这不是导师的教导!’

  苟答弥,若你知某种法:此法导致离贪而非有贪,导致离缚而非结缚,导致损减而非积集,导致少欲而非大欲,导致知足而非不知足,导致远离而非聚集,导致精进勤勉而非懈怠,导致易扶持而非难扶持。苟答弥,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教导!’”(A.8.53)

  所以,经(sutte)是指收进三藏中的佛语;在此的律(vinaye)是指调伏贪等的原则应该更符合这里的意思。既没收进于经(na ceva sutte osaranti):按照经的顺序在任何处都没收录,却在秘密韦山答拉(Guëhavessantara)、秘密道(Guëhaummagga)、秘密律(Guëhavinaya)、智解藏(Vedalla-piñakànaü)等其中一处可以看到的意思。若不能发现[三藏]有收录并调伏贪等时则应舍弃。所以说:‚诸比库,你们要舍弃它。‛当知以这样的方法适用于一切处。

  诸比库,你们要忆持这是第四大教示:要忆持这是第四种法的安立之处。

  当知在此还有这几种[方法]:经的四大教示(Sutte cattàro mahàpadesà),篇章的四大教示(Khandhake cattàro mahàpadesà),四种问答,经典,随顺于经,阿吒利之说,自己的意见,三次结集。

  其中,用“这是法,这是律”来判断法是这里的四大教示的标准。若与此相符则应接受,否则即使他在叫喊也不应接受。

  用“这是许可的,这是不许可的”来判断适不适合:“诸比库,凡是我未曾禁止:‘这是不许可的。”假如它随顺不许可的,违背于许可的,它对你们则是不许可的‛等(Mv.305)方法是《篇章》中所说的四大教示的标准。这些判断论记载于《普端严》中。在此,依所说的方式若是随顺于许可的,它即是许可的,否则是不许可的。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应肯定回答之问、应分别回答之问、应反问回答之问、应搁置之问,这些称为四种问答(cattàri pa¤ha-byàkaraõàni)。其中,⑴.若问以:“眼无常吗?”,则应肯定地回答:“是的,无常。”对于耳等也是用这样的方法。这是应肯定回答之问(ekaüsabyàkaraõãyo pa¤ho)。⑵.若问以:“无常的是眼吗?”,则应这样分别地回答:“不只是眼,耳也无常,鼻也无常。”这是应分别回答之问(vibhajjabyàkaraõãyo pa¤ho)。⑶.若问以:“犹如眼,耳也一样;犹如耳,眼也一样吗?”,则应反问:“你是从哪个角度来问的?”若说:“我是从看的角度来问。”则应回答:“不是的。”若说:“我是从无常的角度来问。”则应回答:“是的。”这是应反问回答之问(pañipucchàbyàkaraõãyo pa¤ho)。⑷.若问以:“命即是身吗?”等时,则应说:“世尊对此不作回答。”而搁置,对这些问题不应作回答。这是应搁置之问(ñhapanãyo pa¤ho)。若是用这些方式来问时,则用这四种回答来衡量。应这样来回答他的问题。

  对于经等,经典(Suttaü)名为收录进三次结集的三藏。随顺于经(suttànulomaü)名为随顺于许可的。阿吒利之说(àcariyavàdo)名为义注。自己的意见(attanomati)名为用所掌握的方法、知识作为自己的观点。其中,经典是无可否认的,若否认它则等于否认佛陀。随顺于许可乃因为符合经典而应接受,而非其它。阿吒利之说也因为符合经典而应接受,而非其它。但自己的意见是最弱的,它也只有符合经典时才能接受,而非其它。五百[结集]、七百[结集]和一千[结集]为三次结集(Tisso saïgãtiyo)。即使是经典,也只能以[三次结集所]传来的为标准,其他应受责难的经典(gàrayhasuttaü)则不应接受。(3 佛灭当年于王舍城举行的有五百位大阿拉汉参加的第一次结集称为“五百结集”(Pa¤casatikà saïgãti),佛灭百年于韦沙离城举行的有七百位阿拉汉参加的第二次结集称为“七百结集”(Sattasatikà saïgãti),佛灭二百余年于巴嗒厘子城举行的有一千位比库僧参加的第三次结集称为“一千结集”(Sahassikà saïgãti)。第三次结集之后,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即从印度传到斯里兰卡和缅甸等地,现在的巴利语三藏即是在这次结集中定型的。从此以后,南传上座部佛教即以这三次结集所传诵的巴利语三藏为根本圣典,不再接受之后不断从印度等地传来的后期编造的经典。)当知收进那里(应受责难的经典中)的文句语言既没有收进于经,也不符合于律。

  玛欣德比库编译于

  西双版纳曼听佛塔寺

  2010-12-20

----------------------------------------------------------------------------------------------------------------

玛欣德尊者

玛欣德尊者简介

  玛欣德尊者(Ven.Mahinda),1971年 生于中国广东省,俗姓林。中学时代皈依佛教,通晓北传佛教的义理,大学时代开始研究《阿含经》及原始佛教。尊者才华洋溢,博学多才,毕业后于广州市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其间曾到西双版纳、五台山、西藏、缅甸等地考察参学。尊者自2002年7月至缅甸帕奥禅林出家受具足戒后,在帕奥禅师严谨且有次第的禅法教导下完成了帕奥学程,现在尊者是身为帕奥禅林的业处指导老师之一。近年来常受邀到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指导止观禅修、讲授“阿毗达摩”和《清净道论》。玛欣德尊者通晓巴利语,能直接深入巴利三藏和义注。尊者也兼通英语、缅语等,能以多种语言教导禅修,指导过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戒律:尊者深研律典、持戒精严,曾多次在帕奥禅林向华人僧众讲授戒律。

  教禅:尊者教禅多年,经验丰富、禅风严谨,严格依据佛陀在经典里的教导,以及帕奥西亚多从巴利三藏中整理出的系统禅法,针对不同禅修者的实际情况,以种种方便善巧,应机教授。

  讲法:尊者讲法细致柔和、生动详尽,巧设妙喻、直指人心。近年来,已在各地讲授过《大念处经》、《沙门果经》、《八城经》、《盐块经》、《应作慈爱经》、《大吉祥经》、《清净道论》等众多经典。

  译经:尊者致力于把三藏圣典直接从巴利语翻译为中文。其译经有四大特点:辞句信实、语义通达、行文优雅、质量俱丰。

  作品:《大护卫经》、《上座部佛教念诵集》、《比库巴帝摩卡》、《沙马内拉学处》等,同时,尊者的著述还包括《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阿毗达摩讲要》、《止观法要》、《您认识佛教吗?》等关于禅修、教理和入门的书籍。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