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佛教文汇>> 南传佛教文集>>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修学佛法的方法和利益(阅读)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2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作为佛陀的弟子,修学佛法离不开两样:第一、学习教理。第二、禅修实践。这两样是佛陀教法的核心。智慧可以分为“闻思修”三种,“闻思”侧重于学习,“修”侧重于实践。唯有透过不断地学与修,我们才能在佛陀的教法中成长。


       正文:

 

  修学佛法的方法和利益

  玛欣德尊者

  讲于禅修营结营开示

  2010-2-28

  王宝昭纪录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 sambuddhassa!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1引言

  各位尊者、法师、居士大德们:

  今天是咱们华人传统的元宵佳节,在这里祝愿大家节日快乐!现在也是新年伊始,也祝福大家新年愉快!(大众同贺:新年快乐!)

  新的一年,我们要有新的计划,迎接新的生活。这里的“新”,根据阿毗达摩,是旧的灭去,新的生起。无论是年复一年也好,月复一月也好,日复一日也好,乃至每个剎那也好,都是不断地生灭的。正因为不断地生灭,所以每一年都是新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呼吸都是新的,每一个剎那都是新的。

  2修学佛法的方法和利益

  这段期间,我们一起学习了阿毗达摩,一起实践了上座部佛教的止观禅法。

  作为佛陀的弟子,修学佛法离不开两样:第一、学习教理。第二、禅修实践。这两样是佛陀教法的核心。智慧可以分为“闻思修”三种,“闻思”侧重于学习,“修”侧重于实践。唯有透过不断地学与修,我们才能在佛陀的教法中成长。小孩子需要成长,我们在佛教中也是小孩,也需要成长。但是,我们的成长和小孩不一样。小孩是长骨肉,我们要长智慧,要让法在我们的心灵中成长。

  如何让法在心灵中成长呢?需要培育。培育,巴利语叫做 bhà vanà,也就是修行。如果有一块田地,要在这块田地中种什么好呢?同样地,我们应该在心中培育什么呢?作为佛弟子,有好几样东西是需要培育的。其中,最基本的是要培养信心(saddhà )。

  根据阿毗达摩,信心依对象可分为八种:

  1.  对佛陀的信心。

  2.  对法的信心。

  3.  对僧的信心。

  4.  对戒定慧三学的信心。

  5.  对过去世的信心。

  6.  对未来世的信心。

  7.  对过去未来世的信心。

  8.  对因果法则、缘起法的信心。

  再进行归纳,我们要对两类有信心:

  一、对三宝有信心。

  二、对业果法则有信心。

  这是佛弟子最基本的信仰!我们对佛陀、对法、对僧要有信心。有人可能以为我对佛法僧已经很有信心了,不用培育了。不是的!只要还没有证得初果,我们对三宝的信心就不能说是坚定不移的,就需要不断地培养。有很多方法可以培养对佛、法、僧三宝的信心,例如:修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亲近善友、听闻佛法、看能增强信心的书籍、阅读能提升信心的经典等等,这些都有利于我们培养信心。

  其次,我们要培养戒德。戒(sãla)是戒行、品德、好的行为、好的质量,这些是我们需要培育的。戒掉我们身语意不良的习惯、不好的行为,成就很好的品德就是戒德。换言之,不去做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不去做有损自己道德、与佛陀的教法相违背的事情,透过不去做这些事情来完善自己的德行,称为戒德。戒德的要求随着佛弟子身份的不同而各有不同。在家人是五戒,作为出家众是守好出家众各自的戒。

  信是指心灵有个归依处;戒是指行为有规范。有信仰者比没有信仰者的生命更有方向,人生更有目标。无信仰者就好像没有灵魂的人(这里的灵魂是通俗语言),甚至有如行尸走肉,他们往往是衣食的工具,一天奔波到晚只是为了衣食、为了餬口。信仰也是人生的避风港,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波折的时候,可以在三宝中得到安慰、获得保护。佛法僧三宝提供我们更明确的人生目标,让我们看清生命的真相,看清楚世间的本质。

  只是有信仰还不够,还必须有实际行动。有些不该做的事情就不做,这属于持戒。有了信心,有了行为规范、生活准则、做人原则之后,还要主动培养善德。  3持戒偏于消极,犹如我们讲到离心所(virati)的时候,唯有不好的事情或诱惑发生的时候,我们消极地抵制、不去做,这叫做“离”。此外,我们还要通过奉献来培养善德,主动地积累种种善业功德。奉献的方式很多,例如布施供养、服务僧众、清洁寺院、帮助孤寡老人、救灾扶贫、修桥铺路、种植树木等等。捐献财物称为“布施”,干活出力称为“服务”,这两种都是“奉献”,是主动地积累身语意善业。这是在培养信心和戒德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奉献,称为 “舍” (cà ga)。 再次,有了信心、戒德和奉献之后,还要进一步树立正知正见。通过学习佛法,增强信心,了解佛陀的教导。我们可以透过学习巴利三藏(律藏、经藏、论藏)、阅读佛教书籍、听闻佛法开示,不断地正直自己的知见(diññhujjukamma),这称为“闻”(suta)。

  前面讲到的信心、戒行、奉献、多闻等是前行,属于培养素质和学养。有了素质和学养之后,还应该付诸实践。实践就是修行(bhà vanà )。讲到修行,离不开两类方法:修止(samatha)与修观(vipassanà ),即培育定力与培育智慧;修止以培养定力,修观以培养智慧。

  培养定力(samà dhi)是致力于内心的平静,提升自己的心灵,它既是一种消极去除不良心理的方法,也是主动提升内心素质的方法。培养定力的方法很多,例如:修佛随念、修慈心、入出息念、三十二身分等等。只要你的心是烦躁的、散乱的,就有必要修止,致力于内心的平静。只要你经常为种种烦恼、琐事所困扰,就必须致力于内心的平静。内心平静是让心灵得到休息,不要老是消耗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修止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心不往外跑,多向内收,或者说心不要老是抓取不同的东西,不懂得收摄起来。

  太阳光每天都普照大地,如果我们在地上放一张纸,晒一整天纸都不会着火。但是如果拿一个放大镜在纸上对焦,哪怕只用一分钟,纸很快就烧着了。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平时都在消耗许多能量,都在造不善业,没有好好地善用起来。如果能让心凝聚起来,就可以做好很多事情。

  同时,只要用心做一件事情,往往不用一再地重复。我想在座有很多人都是住楼房吧,请问你们可否知道你家的楼梯从一层到第二层一共有几级台阶?可能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你们一天之内要上很多次楼,但是却从来不知道有几级,因为心一直都是散乱的。心散乱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上楼梯时也不认真地上。如果心集中的话,在上楼梯时只需认真地数一次就知道多少级了。我们的心平时都散乱习惯了,不管平时做事情,还是现在来修行都是这样。例如:现在大家坐在这里听开示,不知道能听进去多少成?听的时候还在胡思乱想:我下午回家时要走哪条路比较近?今天晚上终于可以吃饭了„„。心散乱惯了很难收摄,心躁动惯了很难平静。既然要学佛,想要解脱,首先就要学习致力于内心的平静。致力内心平静的好处,刚才已经举了两个例子(纸晒太阳及上楼梯)说明。

  一旦心专注了,很多事情就能成就。我们透过心的专注来强化心的素质,从而达到禅那。证得禅那所造的善业有多强大呢?我们先从果报来讲。禅那可以分为四种: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一位成就禅那并且在临终时都能维持禅那不退的禅修者,将能够投生到梵天界。成就初禅者可以投生到初禅梵天界。

  初禅梵天分为三层: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第二禅天也分为三层: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光天寿长两个大劫,无量光天四个大劫,光音天八个大劫。假如你成就并熟练第二禅,将禅那培养到很强的程度,将可以投生到光音天。光音天的寿元是八个大劫。一个大劫有多久?一个大劫是一个世界,或者是一个太阳、一个地球从开始形成到最后毁灭的漫长时间过程。一个太阳系有多长岁月?很难说清楚!连佛陀都说一个大劫的时间是很难计算的。就好像一座长一由旬、宽一由旬、高一由旬的大岩石山。假如有个长寿仙人每一百年飞来一次,用薄薄的咖尸布在山上擦拭一下然后飞走。用这种方法把这座大岩石山全部擦平时,一个大劫的时间还没有结束呢!如果你成就并精通于第二禅的话,将有可能投生到寿长八个劫的光音天界。假如你想留意这个人世间的话,可以发现到太阳和地球一共生成和毁灭了八次。

  如果你成就第三禅,将可以投生到第三禅梵天。第三禅也有三层天,依次是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这些梵天人的寿命分别是十六大劫、三十二大劫和六十四大劫。

  如果你成就了第四禅,将有可能投生到第四禅梵天。第四禅广果天人的寿命是五百大劫。即使凡夫成就了第四禅并投生到该梵天界,寿命都可以维持那么长久。为什么呢?这是果报,寿元的果报。寿元的果报和业有关,不存在有无缘无故的果报,都是与业有关。请想一想,禅那所积累的善业强不强?

  梵天人是很清净、光明、无垢、美丽、庄严的。我们人类到了三、四十岁就开始衰老,皮肤变皱,要去拉皮、做脸模、美容、染头发。即使投生到欲界天,都不需要担心这些,永远都是青春十六岁,不用担心六十岁,何况天界的寿命远远不止六十岁。即使欲界天人再漂亮,比起梵天人来说也会觉得害羞。经典里讲到:梵天人要去欲界天,不能以自己的原形直接去,否则他们的光明和美丽会使欲界天人无地自容。如此,容颜也是果报,果报也是业造成的。

  如果一个人过去曾经造了杀业,带给其他众生痛苦,当这种恶业成熟的时候,必然要遭受身体的痛苦、病痛、绝症、短命等等。然而,如果他成就了禅那善业,这种善业能使他投生到梵天界。梵天人的生命不管是多么长久,在其生命期间,身体都不会遭受丝毫的痛苦。因为梵天界没有身净色,所以梵天人不会有任何身体的痛苦,乃至一剎那、一弹指间都不会生起。同时,在梵天人整个生命期间,  5也不会有任何紧张、忧愁、恐惧、害怕,因为他们没有瞋心。他们连对欲乐的兴趣、爱好、追求都没有,更不用说担心、害怕、忧愁、紧张、恐惧、悲哀了。为什么能够在那么漫长的时间里只是享有清净、快乐和光明呢?这是他们善业的果报!

  欲界天人因为有追求、有欲乐,他们有时候也会忧愁、悲伤,有时候还会吃醋、妒忌。再比起人间来说,人间的福报就更不用说了。人间的福乐不过是吃的食物好些,住的房屋大点,而且还总是夹杂着种种的缺陷和过患。欲界天人的快乐是渗透身体每一个细胞的快乐,但是梵天人的快乐是渗透内心的快乐。为什么在那么漫长的时间里有这么强的果报呢?这是禅那善业的果报!

  这只是从业与果报的关系来讲而已,现在大家致力于培植禅那善业,难道不值得吗?好过你拼命去追求钱财,赚了点钱又不知道要放在哪里才放心。人间的快乐总是夹杂着种种的贪著、忧虑、痛苦的。欲界天人虽然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欲乐,但毕竟还是属于感官上的刺激和满足。对于梵天人来说,他们什么都不用刻意追求,其内心的快乐已经超越任何物质方面的享乐。即使一个外道努力修禅,也能够得到这样的果报,更何况依循佛陀的教法!我们修禅,刚才所说的那些果报都是副产品。我们不用刻意追求这些果报,因为还有更殊胜的解脱之乐。为了证得禅那而付出努力,我们所经受的痛苦都是微不足道的。试想想:证得禅那所能得到的果报,和现在所付出的成不成比例呢?根本不成比例!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些人因为只受持一天一夜八戒的善业,死后也能投生到天界,享尽天人的快乐。现在有许多人害怕受八戒,因为晚上不能吃饭,特别是到了傍晚六、七点吃饭的时间很难熬。请大家思惟一下:是一顿饭重要还是戒重要呢?再美味可口的食物,也不过是在满足不到两三寸长的舌头而已,一旦经过舌头之后,吃进肚子里的东西都成了什么样子?但是持戒的功德呢,少吃一顿饭就能换来漫长的快乐时光,哪样更划算?现在大家快要舍戒了,可以解放了,你们是否有人已经商量好今晚要到哪家餐馆去美美吃一顿呢?

  在佛陀的教法中,培养善法就有这样的功德。佛陀给我们指明了一条清晰的道路,我们只需付出少许的努力,就能获得大量的回报。但是,我们往往只是着眼于现前的利益,不肯去做、不肯努力、不肯投入。我们手上拿到了芝麻,就不肯去捡西瓜。我们在袋子里装了一大堆石头,却不肯丢掉石头去捡黄金,这就是人的习性。一直以来,我们都太执著自己的身心,忍受不了身体的一点痛苦,放不下自己来接受磨练。从果报来说,欲界的善业做得再强大,都不如色界的善业;而色界的善业又不如无色界的善业。然而,如果我们只是为了人天福报而持戒,为了投生梵天而修定,这还是在生死轮回之中。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为解脱毫无意义的轮回而付出精进努力。在过去漫长的轮回过程中,我们在座每一位都曾经  6投生到梵天,但现在又怎么样了?还不是要继续轮回!

  在没有佛陀教法的时期,即使我们培养强有力的定力,充其量只不过是投生到梵天,享受几大劫的清净、光明、快乐而已。但是寿命再长都会有终结的一天,有生必有灭,这是无常的规律。我们应该珍惜现在还有佛陀教法住世、还有佛陀正法流传的时期,特别是止观传承仍然流传在这个世间,我们一定要好好把握、好好修行!

  培养定力之后,还要培养智慧;培养智能的目标是断尽烦恼。只是修定却没有智慧,虽然定的果报能够带来长久的快乐,但是只要潜伏性的烦恼还在,堕落恶趣的危险就还在,这不是完全有保障的。唯有透过智慧(特别是道智)断除烦恼,哪怕只是断除最粗的邪见,无论你投生到哪里都无后顾之忧了。那时候你想随缘度众也好,想深入三藏也好,想继续修行直至在今生断尽烦恼也好,都不会再担心、害怕堕落到恶趣了。

  当你证得了初果,同时又拥有禅那的话,你想要投生到梵天界,就可以投生到梵天界;想投生到欲界天,就可以投生到欲界天;你想要来人间继续度有缘人也好,都可以如愿。无论如何,初果圣果已经看到了轮回的尽头。只要还没有证得初果,所做的一切善业都没有保障,因为它们都是不确定的。即使善业带来再大的福报,还是在无常的规律当中。

  由于凡夫还没有断除邪见,他们所造的业往往夹杂着邪见。这些业虽然可以带给我们快乐,但是这些快乐对于漫长的轮回来说是极短暂的,就好像炎炎的烈日曝晒着大地,虽然偶尔下了一场小雨,带来短暂的清凉,但是还没等地上的雨水积成洼,很快又被烈日蒸发光了。轮回也是这样,我们一直以来都遭受着各种痛苦的煎熬,在地狱、畜生、饿鬼,这些轮回之火、生死之火、烦恼之火一直都在燃烧着我们的身心。偶尔由于善业成熟而带来短暂的快乐,但是很快又被过去的不善业所带来的苦报淹没了。唯有透过培养智慧,一直到证悟初道初果,生死轮回才算是拿到了保险。

  即使证悟初道初果还是不够的。因为还有未来的生死轮回,哪怕剩下的轮回是极有限的,而且只是在享受快乐,但毕竟还没有到达终点,还没有完成沙门的义务,还有一段路需要走。所以,我们要朝着修行的最终目标——断尽烦恼——而奋斗。

  作为佛弟子,我们需要培育的东西就是这么几样:第一、信心;第二、持戒;第三、奉献(施舍);第四、多闻;第五、定力;第六、智慧。这些是我们需要培养的!

  3如何落实修行

  那么该如何落实修行佛陀的教法呢?对于修入出息念的禅修者,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落实到呼吸” 。有一次,佛陀对他的弟子们说: “诸比库,若有比库这样修念死:啊,我能活于一日一夜间,能作意世尊的教导,我实多有所作!

  诸比库,若有比库这样修念死:啊,我能活于一日间,能作意世尊的教导,我实多有所作!诸比库,若有比库这样修念死:啊,我能活于其间,即吃饭之间,能作意世尊的教导,我实多有所作!诸比库,若有比库这样修念死:啊,我能活于其间,即咀嚼吞咽四五团饭之间,能作意世尊的教导,我实多有所作!诸比库,若有比库这样修念死:啊,我能活于其间,即咀嚼吞咽一团饭之间,能作意世尊的教导,我实多有所作!诸比库,若有比库这样修念死:啊,我能活于其间,即在入息而出息、出息而入息之间,能作意世尊的教导,我实多有所作!诸比库,这样的比库才算住于不放逸,敏锐为尽诸漏而修念死。 ”(A.6.19)

  呼吸看似简单,但是却拥有很高深的法。大家每天都在呼吸,每时每刻都在呼吸,每分每秒都在呼吸,呼吸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可是大家懂得呼吸吗?明白呼吸吗?会不会呼吸?

  要如何透过呼吸来培养身心、提升自己呢?我们要把呼吸当成简单的学问,但不是要陷入思辨去研究的学问,而只是好好地把握呼吸。呼吸就是法,它能够提升我们的心。呼吸好像一艘船,能够带我们到彼岸。佛陀曾经教导过透过呼吸修止观直到证悟阿拉汉的方法。大家可以看帕奥西亚多讲述的《入出息念》和《证悟涅槃的唯一之道》这两本书,或者看《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相关的脚注。

  对于修入出息念的禅修者来说,如果想要活在法中,就应该把握好呼吸。透过专注呼吸,可以积累强大的善业;透过专注呼吸,可以成就禅那的善业,乃至获得出世间的成就。我们要善待呼吸,不要对呼吸视而不见、旁若无睹。如果不珍惜呼吸,对呼吸漫不经心,那很可能是在造不善业。

  如果我们的根本业处是入出息念的话,那么呼吸就是我们的修行之道,也是我们的解脱之门。专注呼吸有个窍门是“心越单纯越好” ,什么东西都不用想,什么东西都不用求。我们没必要对呼吸有任何期待,不用研究呼吸,也不用思考呼吸,只是知道呼吸,知道每一个当下的呼吸就可以。透过这么简单的方法,可以实现刚才所提到的那些殊胜果报。我们能够爱护呼吸几分、关心呼吸几分,呼吸就会带给我们远远超过对它关心的回报。虽然我们一直以来都对呼吸旁若无睹、置若罔闻,但是它仍然不舍不离地保护着我们的生命,赋予我们生命。如果我们保护呼吸,它会给予我们更多的、而不是等价的回报。对呼吸的投资是再简单不过了,只是专注呼吸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但是却能带给我们比亿万富翁更庞  8大的财富。这是佛陀教法的宝贵!

  假如我们自称佛弟子,却不肯依照佛陀的教导来实践,这充其量只是名字上的佛弟子。真正依照佛陀的教导来实践,才是名符其实的佛弟子。入出息念是佛陀的教导,我们应该依照佛陀的教导来实践。佛陀曾经说过: “诸比库,我说无需经历痛苦和忧愁才能证悟四圣谛。反之,诸比库,我说可以快乐和愉悦地证悟四圣谛。 ”(S.56.35) 佛陀在这里所说的快乐和愉悦,当然不是指不用精进努力。即使想要获得世间的财富,都要经过流汗、风吹日晒、绞尽脑汁。现在想要获得超越欲界、超越世间的成就,不用经历风吹日晒、尔虞我诈、身心憔悴,只需依循佛陀的教导,持之以恒地禅修,就可以快乐、愉悦、轻松地获得,这何乐而不为呢!选择用快乐、单纯的心来专注呼吸、培养定力、培养智慧的人叫做智者。如果把时间和生命都花在追求短暂的事物、会带来痛苦忧愁烦恼的东西,这种人叫做愚人。我们是要做智者还是愚人呢?

  4劝勉与回向功德

  如果把禅修比喻为一锅水,现在我们中间有的人已经把这锅水加温了一个月,有的人已经加温了十几天,有的人才加温一两天。无论如何,大家都可以端着这锅水回去继续烧,即使不能烧开也还是热的。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要把在这里学到的阿毗达摩运用起来。我们所学的阿毗达摩不是空谈,不是形而上,而是关乎我们的身心。我们应该把所学到的佛法应用到生活、工作当中,更应当应用在修行当中。要记得:佛陀的教导是关于生命的教导,是生命的解脱之学。我们既要修,又要学。修要学,学要用,修学本身要有用。如此,我们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佛陀弟子。

  我们现在已经付出了努力,将来也要继续努力,就像我们经常强调的: “行善也好,禅修也好,重要的是积累! ”还有一句话: “只要目标是正确的,方法是正确的,我们所付出的每一分精进,都是朝向目标迈进! ”记住这两句话,我们修学才能够持之以恒。希望与诸位共勉!

  下面,我们一起合掌来做回向。先把我们所做的一切功德,包括布施、持戒、禅修、礼敬师长、服务道场、听闻佛法等种种的功德,乃至生起一刹那的善心,都来做总的回向。愿我们所做的这些功德,回向给过去生的亲戚们,如果现在世的亲戚们知道我们在做善事,也和他们一起分享。愿他们都能够获得快乐,能够远离诸苦!

  Idaü me ¤ à tãnaü hotu, sukhità hontu ¤ à tayo! (x3)

  再把我们从过去到现在所积累的种种善业功德,与一切诸天分享,愿诸天在随喜之后,也能获得一切的成就!同时也与一切鬼神、一切众生分享,愿他们在随喜之后,都能获得一切的成就!

  Ettà vatà  ca amhehi,

  sambhataü  pu¤¤ a-sampadaü ,

  sabbe devà  anumodantu,

  sabba sampatti siddhiyà !

  Ettà vatà  ca amhehi,

  sambhataü  pu¤¤ a-sampadaü ,

  sabbe bhå tà  anumodantu,

  sabba sampatti siddhiyà !

  Ettà vatà  ca amhehi,

  sambhataü  pu¤¤ a-sampadaü ,

  sabbe sattà  anumodantu,

  sabba sampatti siddhiyà !

  愿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功德,最终都导向断尽一切烦恼,成为我们每一位早日证悟涅槃的助缘!

  Idaü me pu¤ ¤ aü à savakkhayà vahaü hotu.

  Idaü me pu¤ ¤ aü nibbà nassa paccayo hotu.

  再把我们所做的这些功德与一切众生分享,愿一切众生都能平等获得我们所做的功德!

  Mama pu¤ ¤ abhà gaü sabbasattà naü bhà jemi,

  Te sabbe me samaü pu¤ ¤ abhà gaü labhantu.

  Sà dhu! Sà dhu! Sà dhu!

  萨度!萨度!萨度!

----------------------------------------------------------------------------------------------------------------

玛欣德尊者

玛欣德尊者简介

  玛欣德尊者(Ven.Mahinda),1971年 生于中国广东省,俗姓林。中学时代皈依佛教,通晓北传佛教的义理,大学时代开始研究《阿含经》及原始佛教。尊者才华洋溢,博学多才,毕业后于广州市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其间曾到西双版纳、五台山、西藏、缅甸等地考察参学。尊者自2002年7月至缅甸帕奥禅林出家受具足戒后,在帕奥禅师严谨且有次第的禅法教导下完成了帕奥学程,现在尊者是身为帕奥禅林的业处指导老师之一。近年来常受邀到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指导止观禅修、讲授“阿毗达摩”和《清净道论》。玛欣德尊者通晓巴利语,能直接深入巴利三藏和义注。尊者也兼通英语、缅语等,能以多种语言教导禅修,指导过的弟子遍布世界各地。

  戒律:尊者深研律典、持戒精严,曾多次在帕奥禅林向华人僧众讲授戒律。

  教禅:尊者教禅多年,经验丰富、禅风严谨,严格依据佛陀在经典里的教导,以及帕奥西亚多从巴利三藏中整理出的系统禅法,针对不同禅修者的实际情况,以种种方便善巧,应机教授。

  讲法:尊者讲法细致柔和、生动详尽,巧设妙喻、直指人心。近年来,已在各地讲授过《大念处经》、《沙门果经》、《八城经》、《盐块经》、《应作慈爱经》、《大吉祥经》、《清净道论》等众多经典。

  译经:尊者致力于把三藏圣典直接从巴利语翻译为中文。其译经有四大特点:辞句信实、语义通达、行文优雅、质量俱丰。

  作品:《大护卫经》、《上座部佛教念诵集》、《比库巴帝摩卡》、《沙马内拉学处》等,同时,尊者的著述还包括《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阿毗达摩讲要》、《止观法要》、《您认识佛教吗?》等关于禅修、教理和入门的书籍。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