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宣隆大师传:35、善与不善(开示)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6日
来源:   作者:孙伦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宣隆大师传:35、善与不善(开示)

 

  我会继续简单地讲解善(Kusala)与不善(Akusala)。各位善信!你们必须知道什么是善心、什么是不善心?比方说,在大热天时,有一个人站在沙滩上,他会感到热吗?

  〔是的,大师!他会。〕

  如果另外有一个人留在家中,他会感到清凉些吗?

  〔是的,大师,他会。〕

  亲属的关怀庇荫,比挡住阳光的庇荫会清凉些吗?

  〔是的,大师,它会。〕

  父母提供的庇荫,比亲属给与的庇荫会清凉些吗?

  〔是的,大师,它会。〕

  是的,你们的答案都对。可是,归依佛法僧三宝所得的庇荫,其清凉程度,至今仍是远远超过父母所提供之庇荫的。现在,你们已经归依三宝了,若能依赖五力,即:

  (1) 信力(Saddhā-bala,the Power of Conviction),

  (2) 精进力(Vīriya-bala,the Power of Energy),

  (3) 念力或专注力(Sati-bala,the Power of Mindfulness),

  (4) 定力(Samādhi-bala,the Power of Concentration)与

  (5) 慧力(Paññā-bala,the Power of Knowledge)。

  并修习戒(Sīla)、定(Samādhi)、慧(Paññā)等三学;当三学的修习圆满,你们将会了解:

  心、心所与色(肉体)总是处于一迁流不息的状态(a state of flux)之中,前后二刻永无相同。

  你将会察觉到,这种恒常变迁的性质是可悲的、令人不满的、苦恼的。当你审查苦恼的真正原因时,你会发觉渴爱是苦恼的原因;当这智慧在心中突然闪现,那道智将会消除所有潜伏的污染(烦恼),结果苦因被折断,再不能产生苦果了,那就是寂灭(Nirodha)。由此可知,四圣谛的体证可说是同时发生的,是吗?

  〔是的,大师!〕

  所有这些结果都是根源于善念的好处,它显然比父母或亲属所能提供的好处更佳。当你进一步发展善念,并使之成为持续的修习,你的心将会与善念协调起来,乃至会证得须陀洹道(Sotāpatti Magga),最终达至阿罗汉道(Arahatta Magga)。所谓善法(Kusala Dhamma),就是由上述那些修习所构成的。

  恶心或不善之心是指重复不停地想着邪恶东西的心。譬如说,一个人可以在今世把他的仇敌刺死或打死,却很难在第二世去追杀仇敌的。如果一个贼通过眼根产生贼仔,如是通过耳、鼻、舌、身等根门产生贼仔(指五根门缘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产生之恶或不善念),那么,他就会产生出许多贼子贼孙的后裔,成为一个贼家庭了。那就是我所指的重复不停作恶的意思!那种心态肯定会把你们带往四恶趣(1)(Apāya)之中。

  维宝拉山(Mount Vebhūla)之如意红宝石(譬喻)

  不要再像望杜志一样,胡涂地走回老家,要一直走向维宝拉山(Mount Vebhūla),在那里,你会发现最珍贵的宝石。然而,路途是危险的,只有很少人能到达维宝拉山,因为你要经过三个大树林,每一个都有大力恶魔把守;就算他们能到达维宝拉山,有些人并不拣选在那里的宝石,他们只捡起一些毫无价值的火石与砂砾;有些人忘了自己正身处维宝拉山上,整天浪费时间于唱歌与吹口哨上,因此,到达的人只有少数能在那里捡到宝石。

  上述譬喻的解释维宝拉山是指佛法或佛陀的教导(Buddha’s Sāsana),其中包括戒、定与慧。

  三个大树林是指众生所处的三界,即欲界(Kāma-bhummi)、色界(Rūpa-bhummi)、无色界(Arūpa-bhummi)。

  那些浪费时间于唱歌与吹口哨上的人,是指那些善忘的人,他们怀着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happy-go-lucky)心情过活,因而只会朝着四恶趣的方向走去。

  火石与砂砾是指那些世俗的善行与功德,它们可令积集的人转生到人道或更好的善趣去。

  宝石是指「如意红宝石」,它比喻能导致涅槃或诸苦永灭之「内观禅修习」。

  总的来说,宣隆大师策励我们每一个人,要把握内观禅修仍盛行的黄金机会,好好地利益自己;要依赖五力去超越三个大树林,歼灭盘踞在那三个树林的大力恶魔,即贪、瞋、痴。要面向我们的终极目标 ── 不死或涅槃之出世间法。

返回目录

----------------------------------------------------------------------------------------------------------------

更多孙伦禅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