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4-2)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导读(4-2)

 

  这以下我们看第二个摄净土,他的依报净土,「令我作佛,国土第一」。那这个法身要有一个依止的处所,就是我们讲的净土。法藏比丘说:我以后的「国土」是要最为殊胜的,在一切诸佛国土中是最殊胜的。

  是怎么个殊胜法呢?这以下列出了三点:第一个「其众奇妙」,这个「众」就是他人天的眷属,你这个佛陀要有眷属。比如说你盖了一个义德寺,要有方丈、有住众的。法藏比丘他要求他以后成就佛陀的时候,他的住众要特别的希「奇」微「妙」。

  那这地方我们提出三点,包括未来他有三个愿,跟这个愿望有关系的:第一个、法藏比丘他成佛以后,他的住众要具足三十二相,他要求里面的住众相貌要庄严,这是其它佛陀的净土没有这种情况,很特别的;

  第二个、他希望他未来国土的众生有五种神通,这个也不是其它净土所有的,其它的净土有的有神通、有的没有神通,但是他这个国土的众生一定要有这五种神通;

  第三个、他要求里面的国土寿命久远,每一个人的寿命都要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后面的这三个愿,都跟他当初很雏形、原始的愿望有关系的。

  第二个「道场超绝」。前面是讲人,这个地方是讲处所。那他这个处所要很「超」然。怎么个「超绝」法呢?我们也提出二点来说明:第一个、你看极乐世界它受生的处所很特别,我们读《阿弥佛经》「七宝池、八功德水」上面的莲华受生,这个也是其它国土很少的。他的道场、住处要特别庄严。

  第三个「国如泥洹」,这个很重要了。这个「泥洹」的意思叫大般涅盘,他的意思就是说,我整个道场的设计,包括色声香味触这五尘的境界,必须要具足「常乐我净」四德。

  也就是说你的内心跟整个极乐世界的五尘接触的时候,要能够产生不退转的功德,他那个国土不但是庄严,还要能够释放一种圣道的力量,它不但是庄严,还必需有解脱的力量,「而无等双」,在其它的佛土当中是独一无二的。

  我在准备这一段经文的时候,我在想:一个人的成就,跟他的志向是有关系的。你一个志向太羸弱的人,你不可能有成就,不管你一天拜多少佛、念多少佛都没有用,因为你的胸量狭小。

  我们讲你那个「器」,你那个杯子那么小,你不断的倒水,你的杯子就是这样子而已。所以你看今天阿弥陀佛能够被十方诸佛公认「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你看他在因地的时候所发的愿就与众不同,你看「令我作佛,国土第一」,他就是有这种高超的理想。

  当然他这个时候只是一个很粗胚的心中的想法,还没有经过世自在王佛的指导,但是你也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就像忏公师父说的「这个人的性格是这种个性」(呵呵),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结果。

  比如说你一天拜一百拜,他也拜一百拜,诸位知道结果会一样吗?对,不一样。因为你为什么拜呢?你不是身体去拜,你心不同嘛,他的心是这种心量,你是这个心量,同样一百拜,心加上去当然不一样,心为业主。

  我告诉大家,我在佛学院带了一百多个学生,我得到一个结论:一个人胸量要大,你的功德才能够大。你胸量不大,你整个格局都不会大,所有的都不会大。这个地方很重要。

  这个地方讲到他的摄净土愿。

  第三个,第三个跟我们有关系,这么庄严的法身、这么庄严的净土是谁可以去?这个跟我们关系就密切了,叫摄众生愿。「我当愍哀,度脱一切。」我今天创造一个这么漂亮、这么庄严的道场,到底是哪些住众可以来住呢?

  「我」应该以大悲心来「哀愍」,来「度脱一切」的圣位的菩萨,乃至于凡位的菩萨,「一切」的就是十方发菩提心的菩萨都可以来.

  他们来的标准是什么呢?往生的正因,「十方来生,心悦清净」,这些「十方」的众生要「来」受「生」,必需具足二个条件:第一个「心悦」,你内心当中要有一种好乐心来愿生我国;第二个、你临终要保持十念相续的「清净」,我们讲往生的最低标准「十念」往生:就是你今天能够以一种清净的信愿,然后临终来忆念佛陀的名号、相续的十念,这是一个往生的标准。

  往生以后,「已至我国,快乐安隐」,来到「我」的「国」家,你的内心有二种功德:第一个是「快乐」,你到极乐世界的心情跟你在娑婆世界不一样。

  我们在娑婆世界,那是苦乐忧喜舍,五味杂陈,酸甜苦辣都有;到了极乐世界,你的内心世界只有一种情况,「无有众苦,但受诸乐」。

  在安乐当中更重要的是内心「安稳」,这个地方「安稳」指的是一种解脱的力量,圣道。我们今天的快乐是不安稳的,比如说你吃一个饭吃得很好吃、很快乐,这是不安稳的,因为它是五欲乐;但是你在极乐世界的快乐是有圣道的力量,所以是安稳的。这个地方等于是把阿弥陀佛发愿的一个雏形标出来。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