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帕奥禅师:菩提资粮 十、问答四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1日
来源:   作者:帕奥禅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帕奥禅师:菩提资粮  十、问答四

  问4-1:有一位老比丘尼常对信徒说:你得癌症是因为多生多劫的冤亲债主正在纠缠你,你要拿三十万元新台币出来,我帮你拜一堂消灾超度、梁皇宝忏,你的癌症自然会好。请问禅师,在南传佛经里是否有记载比丘、比丘尼拿信徒的钱,保证可以免除信徒得癌症或绝症的事情?

  答4-1:在南传经典里没有这种记载。

  问4-2:有一位老比丘尼常到信徒家里说:你们家大门方位不好,冲到对面那户人家的墙角,有杀气,你们要赶快搬家,不然会有厄运,子女会生病,生意会赔钱。请问禅师,在南传的经律里是否有教导比丘、比丘尼去帮信徒看方位、风水的记载?

  答4-2:在南传经律里没有这种记载。

  问4-3:有一位老比丘尼到信徒家,见到客厅里有祖先遗照,就对信徒们说:你家祖先遗照的眼睛在转动,客厅里不能挂祖先遗照,祖先会附身在遗照里,不去投胎转世。

  请问禅师,过世的祖先真的会附在遗照上面吗?鬼道众生到底住在那里?

  鬼道众生一定会住在自己的子孙家里吗?

  有一位老比丘尼常对信徒说:我经过坟墓及佛寺骨灰塔时,都有一些鬼跟着我回家,请求我超度。请问禅师,公墓里的每个坟墓及佛寺的骨灰塔都有鬼道众生吗?每个众生死亡时都会执着骨灰、尸体而去当鬼吗?

  答4-3:根据佛陀的教法,众生在生死轮回中流转。依照业果法则,只要还未证得阿罗汉果,在临死那一刻成熟的业就会决定下一世投生的地方。如果临终时善业成熟,他将投生于善道,即:人道或天道。如果临终时恶业成熟,则他将投生于地狱、饿鬼、畜生这些恶道当中的一道。因此,说每个众生死后都会执着他的骨灰或尸体而去当鬼,这种说法违背佛陀的教法。事实上,这是一种宿命论邪见。如果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那么佛陀所教导的业果法则就是错的。

  从上述所说到的业果法则,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并非所有亡者都会住在自己的子孙家里。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投生于天道,他将会住在天界。如果他投生于人道,他将会住在来生母亲的子宫里或家里。如果他投生于地狱道或畜生道也是同样的道理。至于鬼道众生,他们依照各人自己的业而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如果他投生于鬼道,他将依照自己的业而在某一个地方受苦,很少会继续住在以前的家里。

  在佛陀时代,有一个非常执着自己身体的女人,她死后投生为住在自己尸体里的鬼。有一位比丘看见坟场里的这具尸体,就拿走尸体身上的布,来当作粪扫衣。由于这个鬼的执着,她使自己的尸体站起来,跟着比丘走到寺院。比丘回到寺院,进入自己的房间,并且将门关上。由于无法再跟进去,那尸体就倒在门口。这种投生为住在前世的所有物的鬼,实在是非常罕见的例子。

  问4-4:有一位老比丘尼自称是禅修者,常对信徒说她在禅修中常看到鬼来找她。请问禅师,禅修者要修到什么境界,才会常看到鬼来找他(或她)超度?禅修者是否要得到天眼通才会看到鬼道众生?

  答4-4:鬼道是很低下的一类众生,我们很难帮助他们。正如在前面某一次问答中所提到的,只有某一种鬼能够分享到以前的亲人回向给他们的功德。除了这种鬼之外,其余的我们一点也帮不上忙,即使佛陀也帮不了他们。

  当禅修者修行慈心观或悲、喜、舍心观时,他能够大略地看见鬼道众生。他必须看到鬼道众生,否则怎么能对他们散播慈爱、悲悯、随喜或舍心呢?至于具备天眼通的人,他能够详尽地看到鬼道众生。

  问4-5:如果临死时,心正好落在「有分心」,并未生起任何善恶念,此时,是否可能因为有分心而投生于那一道?又,可能影响投生该道的其它因素有那些?

  答4-5:每个众生每一生当中最后的一个心是死亡心,死亡心就是一种有分心。而造成下一世投生的业是临死速行心的业,临死速行心发生在一生当中最后一个心路过程里。

  除了佛陀、辟支佛及阿罗汉之外,对于其它人而言,在临死的那一刻不可能没有任何善业或恶业成熟。

  问4-6:梦属于那一种心识?为什么会在正要躺下,将睡未睡的短暂时间出现似梦的景像?在梦境一结束却立即清醒?是否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梦境?或可能是过去世的事实?或是未来将成为事实的事情?为什么呢?有可能在梦中修行止禅、观禅或入定吗?

  答4-6:梦是由许多意门心路过程所构成的。我们无法在梦中修行止禅、观禅或入定,因为梦是由微弱的意门心路过程所构成的。梦境一结束立即清醒是因为他又回复了正念。

  梦有四种原因:第一种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第二种是:身体的四大不平衡所造成。第三种是:天神托梦。第四种是:未来的预兆。前两种梦是虚假的;第三种梦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第四种梦是真实的。

  问4-7:夜半醒来,却以为是白天,因为看到的是明亮如白天的景象,为什么会如此?

  答4-7:如果禅修者在睡觉之前修禅,并且有光明出现,在他醒来时就可能还有光明存在。但是,如果你所说的那个人不是禅修者,那么就很难解释为什么他会见到光明。

  问4-8:南传比丘如何培育还需要在轮回中生死流转的福报?中国有一句话说:「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是否有出家人会因为福报用尽或不足,而来生沦为乞丐?又凡夫比丘如何肯定自己来生仍然能在人间,而且出家修行呢?

  答4-8:根据佛陀的教导,比丘有两项责任:

  一、研究经典;

  二、修行止观,直到证悟阿罗汉果。

  无论比丘选择履行其中的那一项责任,持戒清净都是绝对必要的。他必须遵守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和资具依止戒。这意味着他必须有德行。当他从施主那里接受供养之后,他可以将所得来的物品供养给同参比丘、僧团或佛陀。如此,以他这样一位有德行的比丘,将如法得来的物品,布施给有德行的接受者,他的布施是崇高而且能产生大果报的,就像因陀卡(Indaka)布施给阿那律阿罗汉(arahant Anuruddha)的那一汤匙饭一样。

  他也能以所接受到的花来供养佛陀。当他在奉行寺院里的义务,如:扫地、清洁僧团的建筑物等的时候,他正是在积聚上等的福报。当他礼敬上座比丘时,也是在积聚福报。如此,南传比丘经常有机会积聚上等的福报,以作为他在生死轮回中的资粮。事实上,他比任何在家人具有更殊胜的机会积聚福报。

  如果他选择履行第二项责任,则他必须专注于修行止禅与观禅。如果他能够彻底地修行缘起法(十二因缘),更好的是如果他能够修行达到行舍智,那么,下一世他将不会投生于恶道。这表示来生他有很好的机会可以成为比丘。

  如果他修行止禅达到禅那,而且能够将禅那维持到临死的那一刻,他将投生于梵天界。如此,即使他没有证得任何道果,仍然能依靠他的布施、持戒、禅那、观智等善业,而在未来世投生于人界、天界或梵天界。这是依照业果法则而发生的现象。然而,如果他尚未修行缘起法,临死的时刻万一有恶业成熟的话,他就仍然会投生于恶道。

  问4-9:一个未经过老师指导的修行者能否自己依据经典修行,或不依经典而独自修行证到行舍智?修行者如何知道自己已证得行舍智?

  答4-9:如果这个修行者是菩萨或辟支菩萨,那么他可以无师自通,尤其是在他即将证悟正等正觉或辟支菩提的最后那一生。至于其它的人,如果他们精通佛陀的教法,他们也能依据经典的指导,而修行达到行舍智。精通巴利圣典的人,当他们有系统地修行提升上去时,就能知道自己达到行舍智。

  问4-10:已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否有能力知道别人也是已证得阿罗汉果的人?

  答4-10:如果他具有他心通,也就是能够知道别人心念的神通,那么他可以知道别人是不是阿罗汉。如果他不具有他心通,则无法知道。

  问4-11:在某次静坐的经验中,可察觉内心的念头极迅速地生灭流转,但是无法看清楚念头的内容与善恶,这是属于什么心法?

  答4-11:既然连你自己都无法知道它们是善或恶,我又怎么能知道呢?

  这样的智慧还是很肤浅的。至少你必须修行到名业处,能够分辨究竟的名法,那时你才能详细地了解心与心所。

  问4-12:在南传经论中是否有记载菩萨道有难行道与易行道的分别?若有,其分别何在?

  答4-12:南传经论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然而,南传经论中讲到有三种菩萨:慧者菩萨、信者菩萨与精进者菩萨。慧者菩萨以四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波罗蜜;信者菩萨以八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波罗蜜;精进者菩萨以十六阿僧祇劫与十万大劫的时间来圆满波罗蜜。

  问4-13:在南传经论中是否有记载如何发愿修行才能生到兜率天,于弥勒菩萨处闻法修行?而在龙华三会时于弥勒佛前得到授记?

  答4-13:南传经论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如果你想从未来的弥勒佛那里得到授记,你必须在遇到他的时候,具备出生为人、生为男人等符合授记资格的八项条件。

  问4-14:有人说:「人死亡的时候有如生龟脱壳。」那么死后在有限的时间内作器官捐赠是否也是菩萨道的行为?如果舍心不够,如此做是否会影响往生善趣?生前应该如何作心理建设呢?

  答4-14:死亡之后捐赠器官就像将吃剩的食物布施给人一般,这不是上等的布施,只是一种微弱的善业。菩萨通常是在活着的时候将器官布施给他人。

  根据佛陀的教法,死亡之后立刻就投生,在今生的最后一个心(死亡心)与来生的第一个心(结生心)之间没有其它心识存在。今生的死亡心灭去之后,来生的结生心立刻生起。在这里,我想建议你透过修行缘起法来亲身体验。在这期禅修当中,就有一些禅修者修行到缘起法。如果你付出足够的精进,终有一天你也能亲身见到生死之间的真实情况。

  问4-15:在禅修者临命终时,如果没有意外,旁人应该如何协助他,以便保持正念?

  答4-15:旁人可以为他诵经,或为他说法。如果临终的人能够听见并且了解所诵的经或所说的法,那将对他有帮助。然而,如果他昏迷不醒,或无法听见,那么也就对他没有帮助。

  事实上,依靠自己是比较好的办法。如果他能修行观禅直到证悟道果,那是最好的。如果不能,能够在临终时修行观禅是次好的。如果不能,能够达到禅那并且维持到死亡时刻也是好的。至于其它种善业则是很不保险的:尽管布施、持戒等善业能导致投生于善道,然而,由于临死时的不如理作意,恶业也可能会超越善业,而造成投生于恶道。

  问4-16:如果想从四大分别观改修安般念观呼吸会有困难吗?

  答4-16:有些禅修者会遇到困难:在鼻子和脸部的四大特相变得非常明显,使得他们无法专注于呼吸。但是有些禅修者没有这样的问题,他们能够一心专注于呼吸。

  至于已经修成四大分别观,并且修行了色业处的人,要修安般念是很容易的。修行了观禅的人也是如此。

  问4-17:在回答问题里,讲周利盘陀伽的故事中提到:「心本来是清净的,但是由于和贪、瞋、痴接触的缘故,心变得肮脏了。」如果说有一个「本来的心」存在,是否会落入常见?或是我误解了禅师的意思?请禅师加以解释,心为何是本来清净的?

  答4-17:「心本来是清净的」这句话中的「心」特别是指有分心而言。正如批注《法聚论 Dhammasavghani》的《殊胜义注 Atthasalini》一书中所解释的,有分心是清净的,它是一种果报心,不与贪、瞋、痴等不善心所相应。一切的果报心、善心及唯作心也都是清净的,因为它们也是不与贪、瞋、痴等不善心所相应。

  根据《阿毗达摩 Abhidhamma》的再注疏《根本复注 Mulatika》,所有的心都是清净的,只有心所才有清净与不清净的分别。不善心所是不清净的,其余的心所都是清净的。

  然而,在南传教法里并没有所谓的「本来的心」。南传经典里只提到:有分心称为主人,六门心路过程称为客人。

  问4-18:如果已经修行安般念证得第四禅,可否不修慈心观,而直接修悲心观证得初禅?同理,可否不修慈心观、悲心观,而直接修喜心观,或不修慈、悲、喜心观,而直接修舍心观证得初禅?如果不可以,原因何在?

  答4-18:禅修者可以直接修行慈心观、悲心观或喜心观而证得初禅。然而,修行舍心观只能产生第四禅;若禅修者要达到舍心观第四禅,他必须先修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达到第三禅。次第地修行上述三种法门达到第三禅之后,以它们为基础,才能修行舍心观达到第四禅。

  问4-19:已修行安般念证得第四禅之后,为何还要修白遍、褐遍、黄遍、红遍达到第四禅?修这四遍有何不同的利益?有助于修行观禅吗?

  答4-19:禅修者不一定需要修行遍处禅;但是修行遍处禅是很有帮助的,理由是:如此修行之后,禅修者的定力将变得更强,更容易修行色业处、名业处及缘起。再者,他将能更清楚地照见究竟色法、究竟名法及它们的因。如果他能够证得所有八定,那又更好了。

  再者,如果他能以白遍、褐遍、黄遍、红遍为基础而证得八定,他也就能够以任何白色、褐色、黄色、红色的物体为对象来修行遍禅,如:石头、花、云、布等。于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专注于它们的颜色,他就能达到禅那。如此修行的时候,他的心路过程里将生起众多殊胜的善业,因此,修行各种遍处对体证佛法很有帮助。

  问4-20:修安般念最初证得第四禅时和修白遍最初证得第四禅时的定力相等吗?又如果十个人分别修十种不同的遍处,最初证得第四禅时的定力相等吗?

  答4-20:他们的定力并不相等。例如:在十遍当中,白遍是最宁静的。再者,佛陀的第四禅比其它人的第四禅更强,因为佛陀的第四禅能显现双神变,而其它人的第四禅不能。大目犍连尊者的第四禅比其它弟子的第四禅更强,因为大目犍连尊者的第四禅能降伏瞋怒的难陀跋难陀龙王,而其它弟子的第四禅不能。

返回目录

----------------------------------------------------------------------------------------------------------------

帕奥禅师菩提资粮有声书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