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三讲 无色界心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3日
来源:   作者:玛欣德尊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中) 第十三讲 无色界心

 

  一、无色界心的定义

  无色界心可以分为四种:

  1.空无边处心;

  2.识无边处心;

  3.无所有处心;

  4.非想非非想处心。

  也可以分为三类:善心、果报心、唯作心。

  为什么称为无色界呢?

  一、想要证得无色定,必须专注非色法,无论专注概念法还是心法都可以,总之必须远离一切色法,更准确地说是通过超越色法而证得。

  二、投生到无色界的所有有情(梵天人)没有任何色法,只有心和心所,因此佛陀把无色界梵天人称为“四蕴有”。因为无色界梵天人没有色法,只有受、想、行、识这四名蕴,所以叫“无色”(aråpa)。我们所处的世间称为

  “五蕴世间”,因为拥有色、受、想、行、识五蕴。想要达到无色定必须先修习遍业处。佛陀教导了十种遍业处(kasiõa),称为十遍: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在这十遍中,前面九种是进入无色定的基础禅那。换言之,如果想进入无色定,就要通过遍禅而进入。修入出息念达到的禅那不能直接增修进入无色定,唯有通过这九遍才可以。

  二、如何证得无色定

  第一、如何证得空无边处定

  想要证得空无边处定的禅修者,先要修习十遍,例如地遍,他可以先做地遍的遍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无禅那者的方法,另一种是有禅那者的方法。

  我们在这里讲有禅那者证得地遍的方法:先找一块像黎明颜色的地面,这块地面必须平坦,没有凹凸不平,没有树叶、树枝等粗的所缘。他看着那块地面,作意为“地”,即通过眼睛取相;取相之后回到自己的座位,依次地进入根本业处(例如入出息念)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决意用经由禅那培育出来的光去照见刚才所看到的那块地面,地的相将清晰地出现在他的意门,此时他不应去作意地的颜色、坚硬、质材等,只是对地的概念数数作意“地、地、地……”,或者用巴利语“pañhavã, pañhavã, pañhavã……”来作意。

  由于其心一直专注在“地”上,这块粗的地相逐渐变得清澈、光滑。当地的遍相稳固之后,再把地的遍相慢慢扩大,扩大到遍一切处,这个叫做 kasiõa。kasiõa 的意思是“遍一切处”。这时他将发现整个世间都是一片地,他把心投入到“地”的遍相中,从而证得初禅。当他证得初禅之后,检查禅支,然后再次第证得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并练习它们的五自在。

  想要证得无色定者,应思惟色法的过患:“由于有了色法,才会出现施加棍棒、施加刀枪、纷争、争辩、争斗等现象;有了色法,才会遭受头痛、牙痛、喉咙痛、肩膀痛、腰痛、肚子痛等数千种病苦,但在无色界中却没有这一切过患。”

  为了超越色法,禅修者先修习地遍至第四禅,出定后思惟该禅那的过患:“此第四禅是以我所厌恶的色法为所缘,且接近敌对的第三禅,它不如空无边处那么寂静。”于是他抱着想要超越一切色法而证得无色定之心,对空无边处定加行、作意、努力。

  如何从地遍第四禅转到无色定呢?由于地遍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所缘都是遍一切处的地,于是他作意地遍中的空间,正如我们看到皮肤是一整块,但如果仔细看,会发现皮肤上还有很多毛孔。同样地,此时他作意地遍相里的空间,并把空间慢慢扩大,扩大到最后地遍遍相不见了,剩下的是原来地遍所占有的那一整片空间,这些空间已经没有地、没有色法的概念,剩下的只是无边的虚空。

  他作意“无边的虚空、无边的虚空……”或者“虚空无边、虚空无边……”,如是持续专注无边的虚空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乃至更久,他将能成就空无边处定。这里的“空”是“虚空”“无边”是没有边际。,当禅修者证得空无边处定的时候,他生起的心就是空无边处善心(àkàsàna¤càyatana-kusalacittaü)。

  如果禅修者想要证得更高的无色定,他应为证得识无边处定而努力。

  第二、如何证得识无边处定

  想要证得识无边处定的禅修者,先次第进入地遍的四种禅那和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出定之后如此省察:

  “由于空无边处定接近敌对的第四禅,它不如识无边处定那么寂静、殊胜。”于是对识无边处定加行、努力。他不再注意无边的虚空,转为专注空无边处定的禅心, “识作意无边、识无边……”或者“无边的识、无边的识……”,如此成就识无边处定。他所专注的空无边处定心就是此处的识——心识,由于此心识遍一切处,所以称为“识无边处定”。当禅修者进入识无边处定的时候,所生起的心就称为“识无边处善心”(vi¤¤àõa¤càyatana-kusalacittaü)。证得识无边处定之后,还有更殊胜的定,那就是无所有处定。

  第三、如何证得无所有处定

  禅修者依次进入遍业处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再进入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从识无边处定出定之后,他省思识无边处定的过患:“由于识无边处定接近敌对的空无边处定,它不如无所有处定那么殊胜、寂静。”于是他转而专注空无边处定心的“没有(natthi)、没有……”“空无(su¤¤aü)、空无……”或“远离(vivittaü)、、远离……”,从而成就无所有处定。

  入空无边处定的时候,只是专注无边的虚空;入识无边处定的时候,专注遍满无边虚空的心识;入无所有处定的时候,反而作意这种心识的不存在,所以叫做“无所有处定” 当他进入无所有处定的时候,。生起的心就称为“无所有处善心”(àkinca¤¤àyatana-kusalacittaü)。

  当他证得了无所有处定之后,还有更高的定,叫做非想非非想处定(nevasa¤¤à-nasa¤¤àyatana)。

  第四、如何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

  禅修者依次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从无所有处定出定之后,他省思无所有处定的过患,以及生起对非想非非想处定的希求。他转而专注无所有处定的定心“这很寂静、这很殊胜”(Etam santaü, etam paõãtaü)。他通过专注无所有处定心的微妙、寂静、殊胜,所证入的定即是“非想非非想处定”。

  为什么称为“非想非非想”呢?因为此时他的想已变得极其细微,若说已经断除了想,但还是有想;若说有想,又好像没有,所以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在《清净之道》中如此表述“非想非非想”:有位长老对他的弟子说:“把那个油筒拿过来。”弟子说:“油筒里有油。”长老说:“那就把油倒出来吧。”弟子却说:“油倒不出来,只是油筒里黏着有点油。”同样地,于此定中说有想,但又好像没有想;说没有想,但又好像有想。非想非非想处定就是这种情况。

  非想非非想处定中的心想已经微细到既不能说有,也不能说没有的微妙境界。在所有世间心中,唯有佛陀才能够清楚地辨识这种心中的名法,连智慧第一的沙利子(Sàriputta)尊者也没办法辨识,因为这种心实在太微细了。

  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时候,他生起的心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善心(nevasa¤¤à-nasa¤¤àyatana-kusalacittaü)。

  三、无色界果报心

  禅修者成就了无色定,并且在临终时还有能力进入无色定,下一生将能够投生到与其定力相符的梵天界。当他投生到空无边处梵天的时候,他的结生心(果报心)就属于空无边处果报心。同样,当一个有情投生到识无边处梵天时,他的结生心(果报心)就是识无边处果报心,对于无所有处和非想非非想处梵天也是如此。因此,无色界果报心有四种:

  1. 空无边处果报心;

  2. 识无边处果报心;

  3. 无所有处果报心;

  4. 非想非非想处果报心。

  这四种心都属于离心路心,只生起为结生心、有分心和死心,它们不能出现于心路中。同时,一个梵天人一生当中只能体验到其中的一种果报心。

  在没有佛陀教法的时期,也有人有能力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外道也可以成就这些禅定,并非佛陀的教法中所独有的。

  例如,我们的菩萨在其最后一生出家之后,曾跟随阿腊拉•咖喇马(âëàra Kàlàma)和伍达咖•拉马子(UdakaRàmaputta)两位禅定大师学习,分别证得了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也就是说,在佛陀出世之前,古印度已经有些隐士和苦行僧有能力证得这些定,他们认为这些禅定就是解脱。不过,佛教认为禅定只是一种工具,还必须培育智慧,通过慧才能解脱,只是修定不能解脱,但修定是重要的环节。在没有佛陀教法的时期,如果一位苦行僧或隐士证得八定,在他们死的时候没有选择,必定投生到与其所证得的最高之定相应的梵天界。

  《经集•大品•那喇咖经》中记载,当我们的菩萨刚出生时,阿西答(Asita)仙人在日间住处看到很多三十三天人 身 穿 洁 净 的 衣 服 , 兴 高 采 烈 地 向 沙 咖 天 帝 (Sakkadevànaminda)祝贺。他好奇地问道:

  “你们为什么这么高兴,以前和阿苏罗打仗,打败了阿苏罗都没有像现在这么高兴,你们为什么欢呼高兴?”他们回答说:“无与伦比的至宝菩萨为了人世间的利益,已经降生在释迦村的伦比尼地方,所以我们非常高兴。”

  当他听到菩萨降生的消息,立刻到释迦国咖毕喇瓦土城(Kapilavatthu)见净饭王。他看到菩萨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于是预言说:

  “这是无上者,是两足(人)中的最上者!”

  说到这里,他却老泪纵横。净饭王担心自己的儿子是否将遇不测,老仙人说:“这位王子并不会遇到灾祸,他将证得最高的正觉,见到究竟清净,转动法轮,怜悯众人;他的梵行将广为传扬!但我在这世上的寿命不长了,在此期间就会死去,不能听到这位无比的先导者之法,为此我感到伤心难过。”(Sn.3.11)

  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将在菩萨成佛之前结束,然后投生到无色界梵天,无法选择。因为在佛陀教法以外的时期,如果一个人有能力证得禅那,他死后必定投生到与其所证得的最高定相应的梵天界,例如证得初禅,死后必定会投生到初禅梵天。投生到色界梵天还好,如果投生到无色界,则是“八难”之一。因为无色界梵天人没有眼睛、没有耳朵,不能亲近佛陀,不能听闻佛法。

  如果凡夫投生到无色界天,那么,在其漫长的无色梵天生命期间都是凡夫。例如,空无边处天的寿命有二万大劫,即太阳和地球产生又毁灭二万次,识无边处天的寿命有四万大劫,无所有处天的寿命有六万大劫,非想非非想处天的寿命有八万四千大劫,多么漫长的时间啊!在这么漫长的生命期间里,他们没有机会见到佛陀,没有机会听闻佛陀说法。

  为什么他们没得选择呢?因为禅那善业是极重的善业,这种极重善业强到没有其他任何业力可以与其抗争,因此,在他们临终时这些果报必定会成熟。

  投生到色界梵天并不是“八难”,经典常提到很多梵天人都会来听闻佛陀说法。例如佛陀证正觉之后所讲的第一部经——《转法轮经》(Dhammacakkappavattana suttaü)是对五位比库说的。当他讲完这部经之后,人间只有安雅•衮丹雅(A¤¤à Koõóa¤¤a)一个人证得了初果。但是,来自一万个轮围世界的很多天人和梵天人在听闻佛陀说法时,都证得了不同的果位。不过没有无色界梵天人,因为他们没有色法,所以没有眼睛看、没有耳朵听,根本不知道佛陀说法。

  没有相应的色法就不能生起相应的识,没有眼净色,眼识不能生起;没有耳净色,耳识不能生起。无色界梵天人在那么漫长的时间里,心只是处于极寂静、宁静、殊胜的状态,这样度过漫长的天寿。

  作为佛陀的弟子,我们不但有可能证得色界与无色界禅那,而且还可以选择投生到哪一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弟子了解缘起(pañiccasamuppàda),而修定的外道和苦行僧们不懂得缘起,所以他们不懂投生的法则,只是依照其定力来投生。但是佛陀教导了缘起法,我们知道造了业,还必须要有愿——烦恼,有了业与烦恼才能导致投生。

  我们可以造很强的善业,例如有些禅修者已经拥有了色界禅那或者无色界禅那,他可以依自己的意愿再投生到人间,也可以发愿投生到色界梵天。由于我们了解佛陀教导的缘起法则,知道投生不仅只是依靠业或依靠定力,所以,我们可以把握未来的投生地。这是佛陀教法的威力!

  当然,只是依靠发愿也不行,不要认为只需发大愿心,就可以随意投生到哪里去。希望投生的愿心属于烦恼,这种愿心里同时具有无明、爱、取(avijjà, taõhà, upàdàna)。要有倾向于投生到某界的愿(无明、爱、取),再造作与之相应的善业,如此才可以投生到那里。

  所以,对于拥有八定的佛弟子来说,只要他愿意,可以选择投生到色界的初禅、第二禅、第三禅或第四禅梵天,也可以选择投生到无色界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或非想非非想处梵天。这是佛弟子与修定外道的区别。

  同时,只要拥有正见,佛陀的弟子就不会把禅定当成解脱。除了独觉佛以外,佛弟子唯有在佛陀教法的指导下才能证悟涅槃。独觉佛也要了解缘起才能自觉,只是他们不会把法宣说出来。对于外道而言,他们虽然追求解脱,但却不了解缘起,自以为证得微妙、殊胜的定境就是涅槃、就是解脱,所以,修定外道错执禅定为涅槃,其本身就是一种外道见。

  四、无色界唯作心

  无色界唯作心有四种:

  1. 空无边处唯作心;

  2. 识无边处唯作心;

  3. 无所有处唯作心;

  4. 非想非非想处唯作心。

  这四种唯作心和善心一样,只不过这些唯作心只发生在漏尽者的心流中。因为有情培养了空无边处善心、识无边处善心、无所有处善心及非想非非想处善心,这些善心还能带来果报,但是唯作心不能带来果报,只是做而已。

  看过《大般涅槃经》(Mahàparinibbàna suttaü)的人就知道,佛陀在临般涅槃的时候,先进入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依次进入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和想受灭定;从想受灭定出定之后,又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无所有处定、识无边处定、空无边处定、第四禅、第三禅、第二禅、初禅;从初禅出定之后,又再进入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后,世尊即般涅槃。佛陀进入的四种色界禅那和四种无色定,生起的都是唯作心!

  因此,色界心可以分为十五种:五种善心、五种果报心和五种唯作心。无色界心可以分为十二种:四种善心、四种果报心和四种唯作心。这二十七种心(12+15=27)统称为“广大心”(mahaggata cittàni)。

  所谓“广大” 意即殊胜的、,超越的、高尚的意思。“广大心”是指禅定心,禅定心是色界心和无色界心,即包括了色界、无色界的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

  我们讲了广大心,即色界心和无色界心。在这些心当中,对于已证得禅那的人,可以体验到其中的善心,而对于没有禅那的人来说,则无法体验到这些心。

  我们已经学习了二十七广大心:十五色界心和十二无色界心。色界心和无色界心各分为三组,分别是善心、果报心和唯作心。

  色界善心依禅支分为五种,即拥有五禅支的称为初禅心;拥有四个禅支的称为第二禅心;拥有三个禅支的称为第三禅心;拥有两个禅支的称为第四禅心和第五禅心。第四禅心与第五禅心的区别在于受:第四禅心的受是“乐受”,第五禅心的受是“舍受”。对于果报心和唯作心也是如此。

  无色界心依所缘(心的目标)分为四种,即:空无边处心的对象是无边的虚空,所以称为“空无边”;识无边处心的对象是遍满无边虚空的心识,所以称为“识无边”;无所有处心的对象是空无边处定心的不存在,所以称为“无所有”;第四种无色界心极其微细,微细到既不能说有想,也不能说没有想,所以称为“非想非非想处心”。这四种心也各依善心、果报心、唯作心而有十二种。

  这二十七广大心有别于欲界心:在一个心路中,欲界速行心最多生起七次,然后落入有分;但是,广大速行心可以连续生起无数次。这些内容在讲到心路的时候再来学习。

返回目录

----------------------------------------------------------------------------------------------------------------

更多玛欣德尊者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