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第八卷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0日
来源:   作者:净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净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导读 第八卷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11面,丁二、别释主伴。

  我们这一段是讲到正报的庄严,前面讲到国土的庄严,这以下讲到这个国土当中,到底是谁在那个地方住。一个国土当然依报的环境很重要,但是人也是很重要。哪些人在那边住,也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决择的目标。这以下就介绍到底那些住在那个地方的、旧有的人民是谁,在那个地方安住,那么这个地方讲到佛跟菩萨在净土安住。这个地方先讲到主的庄严,再讲伴的庄严。这个主是佛,这个伴是菩萨。我们看经文,看主的地方: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这个地方等于是说明这个净土,是谁在那个地方安住。佛陀说是阿弥陀佛在净土已经安住了有十劫的时间。那么这段经文到底是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古德说,因为我们前面讲到,彼佛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阿弥陀佛他这一期生命的笼总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祗劫,那么他现在才花掉了十劫的时间,那表示说他是存在一个现在世的佛,他现在是住世的。这个国土不是一个过去的国土,是一个现在的国土,它是一个存在的国土。所以这个地方也正式地强调前面的今现在说法的意思。这个地方说出有佛的住世,而且他的寿命还很多很多,还没有用完。

  第二个,伴。我们看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当然佛陀旁边是要有眷属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观想,其实阿弥陀佛的旁边有很多很多的声闻弟子,大阿罗汉的弟子,而且还有很多诸大菩萨,这些的数目都是无量无边的,都不是算数所能够算出来的,那么这些菩萨、罗汉围绕在阿弥陀佛的身边。诸位我们去请极乐世界庄严图你就可以看得出来,极乐世界,当然我们刚开始观想的时候是依报,宫殿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莲花、雨天曼陀罗花、黄金为地,到最后你看到这个佛住在中间,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旁边很多的出家众,声闻弟子,也有在家的菩萨,在那个地方经行,或者听法,或者跟鸟类在那边活动等等。我们从这个地方就能够想象一个心中的归依境出来,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到这个地方佛陀做出了第四个总结,这个是针对正报的总结。我们看结示的地方: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是最后一次的总结。我们看澫益大师的开示,《附表第九》:结示极乐国土功德庄严之因缘,重重结示。在本经当中,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有四番的结示,其中依报有三番,正报有一番。那么这个地方佛陀重复了四次,到底是想表达什么呢?令深信一切庄严,他要你相信一件事,就是说极乐世界这样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我们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

  第一个,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我们心中现出一个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归依境的时候,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归依境呢?第一个,这个归依境是怎么来的?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跟他的六波罗蜜的修行所成的,也就是说,是阿弥陀佛一心真如的种智,简单地说就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现。那么一谈到佛陀自受用的部分,那当然是一个平等的法界,我们不能接触的,那是佛自己受用,这一部分是佛自己受用。那么我们众生,比如说我们今天读《阿弥陀经》,七宝池、八功德水。你说八功德水好了,有八种功德,它很润泽,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到了那个地方的时候,难道我们所受用的八功德水每一个人都一样吗?每一个人是不一样的,是有差异的。就是说,这个归依境当佛陀创造出来的时候,佛陀自受用这一部分是平等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因地的时候有差异,所以结果有差异。我们看这段:

  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当这个归依境要转成我们来生要去真实受用的时候,那就牵涉到我们每一个人在因地的时候,你这个净业的大小,你的信愿、持名。你一天念一千声,他念五百声,你们俩到那个地方去,到八功德水,我跟你保证,感受不一样。这个业力平等嘛,这个因果是合乎公平嘛。所以,这个归依境就牵涉到有业力的问题,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你阿赖耶识当中,你所积集的善业,你说你只是念佛,他还拜佛,也不一样,是不是?他不但拜佛,他还持戒,他还布施,这个时候整个归依境的灵动会有差异。我们这样理解这个归依境好了,总相是八功德水,这个不能变的,总相;但是这个总相有别相,有别相的,不是每一个人到极乐世界的受用是完全一样的。阿弥陀佛创造的时候是一样,但是我们去跟他感应的时候,我们自已的力量是不一样,所以我们得到我们自己这一部分的极乐世界的国土,所以我们看总结:

  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全理成事,全事成理,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亦可深长思矣!

  那么,佛的心当然是平等的,但是众生的心是不一样的。所以当我们的心在趋向佛的功德的时候,就象是影子跟本质一样。本质是一个,但是它印在不同的水,一个月亮的本质,现在不同的水,它的影像是不一样的。就好像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灯光,这个灯光有大灯光、小灯光,在同样一个房子当中。各遍,这个灯光是各个不同,有大的光明,小的光明。似一,它又互含互摄,你说这个光明到底是这个灯光照的还是那个灯光照的?你分不出来,但是你互含互摄,又的确每一个光明各有自体。那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大家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时候,大家都在受用弥陀的功德,但是因为我们因地的时候净业不同,每一个人受用还真是不一样。诸位懂吗?所以说,同样的经文,其实你去的时候以真实情况为准,是这个意思。它所标示的是一个总相,所以讲一为无量,无量为一,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段经文就是把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的差别相作说明。因为很多人误解说,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受用阿弥陀佛的功德,不是我的力量,那我们去受用阿弥陀佛的功德那应该每一个人都一样啊。还是不一样!因为你感应的力量不一样,他所感应的是一,但是你能感应的心有所差别,所以造成了差异。

  那到这个地方我们是讲到,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起信,先建立你对你未来生命归依境的一个真实信心。这个信心我们作一个说明,当你在规划一个你未来生命愿景的时候,你设定一个修行目标的时候,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建立真实信心。你相信你这个归依境是真实存在的,这很重要。很多人说,极乐世界是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而已,佛陀讲这个是表法的,你心中迷惑了,你就在娑婆世界;你觉悟,当下就是极乐世界,没有其它的极乐世界可言了。其实这样的说法是不合乎经义的。诸位,我们再读读看前面的,我们再把前面回顾一下,你看第七面,佛陀讲经之前,这个发起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这个地方把这个极乐世界的存在,讲得再明白不过了。我看了很多的大乘经典,佛陀对于因缘事相的描述,很少像这段经文这么样地说清楚、讲明白,他把距离讲出来,方向讲出来,从是西方,方向讲出来;十万亿佛土,连距离都讲出来;有世界,这个有就是存在,存在一个世界叫极乐;而且也存在一个佛,而这个佛是今现在说法,还表明这个境。很少有一件事情要佛陀老人家这么讲清楚的。佛陀有时候讲话是点到为止的,但是你读这段经文就知道,这段是把极乐世界的存在讲得一点都没有模糊空间,完全没有模糊空间。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所以你要相信,这是一个存在于现在的一个果报,你相信它存在。

  第二个,更重要,你相信你可以成就。你相信可以成就很重要,你规划的愿景你不相信你可以成就,那就完了。这个我们怎么相信呢?那当然说相信也不能凭意气用事啊,本经当中讲到三力,心力,法力,佛力。这个地方我们要说明一下,这个观念很重要,这个理论上是三力,但实际操作不是三力。佛力是存在法界的,这个我们不用想,你不用去准备,因为这个东西已经是现成的东西了,你真正念佛的时候是两种力量,你在念佛的时候,第一个你能念的心不可思议,第二个你所念的法不可思议,靠这个。诸位你知道你建立信心,是建立在心力还是建立在法力,你知道吗?你刚开始的时候是建立法力。阿弥陀佛,诶,我建立这个归依境,我怎么能够去呢?因为你有佛号,所以你能够去。因为有这句无量光、无量寿,所以你可以去。刚开始先偏重法力。其实在建立信心的时候,建立对名号的信心是必要条件。就是说,你这个归依境,又在十万亿佛土外,又这么庄严,你为什么能够去呀?因为我心中有这个佛号,我凭我这句佛号就可以去,就凭这句就够了,无量光,无量寿就够了。所以你在念佛的时候,偏重法力。你对名号的信心是必要条件,必要条件!那么这个心力呢,可有可无。你如果有般若的智慧观照,我这一念心跟佛是平等不二的,建立一个我能念的心其实也不可思议,也不错。但是如果你对你的心没有信心,我这个人是妄想,业障深重,也可以去。所以,你建立对佛号的信心是最重要的;那么你能够对你自己的心有信心,那更好,有加分的作用。但是你如果对你自己的明了的心没有信心,也无所谓。我是业障深重,没关系,我通身靠倒可以吧?所以我们在建立信心的时候,诸位要知道净土法门偏重他力的,它是偏重他力的,这是事实,跟禅宗不一样。你可以对你自己没有信心,是不是?但是你不能对佛号没有信心!你对佛号没有信心就完了。你对你自己没有信心,我是业障深重,我哪去得了呢?没关系,你还是照去,那你如果说对佛号有信心、对自己又有信心,那最好,千年的冰山雪莲最好,禅净双修嘛。所以说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这个信心的建立,最重要是建立对名号功德的信心。所以我这个归依境怎么去呢?我就凭我这句佛号,临终十念,必生!法力不可思议就够了。

  所以这个地方的信心,就是你心中规划一个归依境以后,你相信你可以去。在大乘经典上说,信心就象一个人的双手一样。领到一个宝物,你没有双手,你怎么取宝?你没有信心啊,那么你到这个宝物当中,你是空手而回。这个地方展览很多的珍宝,你进去看一看,东看看、西看看,你出来的时候什么都没带走。你看很多人念佛,他临终的时候没有往生,他心中也有一个归依境,但是他为什么跟这个归依境没有产生一个灵动的感应呢?因为他不相信这个佛号可以救拔他。这个佛号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你要启动它的力量,你必须有双手,你才可以把那个门打开来。所以每一句佛号在不同的心中产生的加持力是不同,因为你的信心有强弱的不同。所以当你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你相信这个佛号一定可以带你到净土去,你要相信这件事情,不能有任何的怀疑。而这样的一个心理建设必须在你临终之前,就做好这样一个坚定的心理准备。

  那么这个就是我们建立归依境以后,第一个你要准备的资粮力,你对佛号建立真实的信心,你相信它可以把你带到你心中所归依的净土的功德。这个是我们这段经文介绍这么多的一个大意,建立真实信心。

  看第二段,乙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那么我建立了信心,接下来做什么事呢?要发愿。你要发愿你一定要去,发愿。那么怎么发愿呢?我们看经文的说明,你就知道怎么发愿了。这地方有两段,第一段是揭示无上因缘,从一种清净的因缘当中来启发我们的愿力,第二个特劝净土殊胜,从净土的殊胜来启发愿力。这两个,只要其中有一个能够说服你去就够了。这两段经文。我们先看第一段经文,揭示无上因缘: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说

  那么,这个地方佛陀要我们发愿,你一定要去啊!这个地方提出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就是它是一个无上因缘。这个无上因缘我们分两段,第一段讲到新生的不退众,刚刚往生的新生。说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往生到极乐世界的众生是什么相貌呢?皆是阿鞞跋致,这个阿鞞跋致就是不退转的意思。我们的生命是变化的,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停止的,你昨天跟今天一定不一样,你今天跟明天也一定不一样。有为法是流动的。那么你不是退步,当然意思就是,这个不退转的意思,就是你是进步的,因为你不可能停留原点嘛!那么这个地方的经文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个皆是,没有一个例外的。这个地方包括了五逆十恶带业往生的众生,都是阿鞞跋致。这第一个,叫新生的不退众。第二个,所谓的补处位高众。那么你在极乐世界待一段时间,又是什么相貌呢?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前面讲到是刚往生的众生,你就能够成就不退转;那么你在极乐世界待久了,受用那个果报了以后,你就能够成就一生补处的菩萨,而这个菩萨是很多的,不可以用我们一般的算数能够了解的,如果你一定要表达的话呢,勉强可以用无量无边阿僧祗劫来说明。

  那么关于这个不退转,到底是一个什么相貌,我们看《补充讲表第十》。当我们今天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设立一个归依境以后,我相信我一定可以去。那么第二个呢,你要发愿你一定要去。那么是什么因缘能够让我们去呢?主要就是不退转。因为这个娑婆世界的一个最大困难就是退转。那么我们把这个退转作一个说明,看澫祖的第一段开示:

  阿鞞跋致,此云不退:一、位不退,入圣流,不堕凡地;二、行不退,恒度生,不堕二乘地;三、念不退,心心流入萨婆若海。

  那么阿鞞跋致是印度话,翻成中文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不退转的功德。那么不退转由浅入深有三种的差别,第一个是一个圣位的不退。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修行当中成就了初果,在整个成佛之道,初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因为他正式流入圣人的我空的法性之流,他永远不再堕入凡夫的烦恼地。一个证得初果的人,他有个特点,他有一种道共戒,我们叫作律仪戒。我们一般持戒是靠愿力,我有愿望,我要增上,所以我不能够去犯戒;初果的圣人,他不需要靠愿望,他就打妄想都能够持戒。在律上说,一个初果的圣人他没有到净土去,他也没有成就阿罗汉,他还有生死。他的来生假设因为业力的牵引,他投生到一个杀羊的家庭,他的父亲是杀羊的,他的祖父也杀羊,所以他只好是要听从父亲的指示。他长大以后,父亲说,这只羊你把它杀了,把刀子拿给他,他很自然地就不杀羊。他这个时候还没有遇到佛法,还没有触动善根,他对这个恶法很自然地防非止恶。你问他为什么,他说不出来,但是他就是不做,甚至于你把他杀死他都不会杀羊,因为他的戒体有一个道,有它的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他有五分法身的加持。所以初果圣人只要听到佛法,他马上善根就发得很快,他即使没有遇到佛法,他也不会造罪,因为他的生命是往前的,他不会往后。所以这个地方,如果你选择圣道门的时候,第一个阶位初果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断见惑。

  第二个行不退,这个更困难了。这个行就是菩萨的妙行,不再退转,恒度生,不堕二乘地。前面只是约着断恶,你不会生起恶法,这个困难度还不是很高;这个地方是你一定会修善,在任何情况你一定会修善。这个行不退的困难度,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就知道了。舍利弗尊者,在经典上说,其实舍利弗尊者他以前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那么他为什么后来退入声闻众呢,证阿罗汉果呢?这是有原因的。他本来是修行人,他来到人世间,发愿要广度众生,这个时候遇到一个婆罗门,对舍利弗尊者说:“我的母亲生了一场重病,一定要用修行人的眼睛来和药才能够治这个病。”舍利弗说:“没关系,我现在就修六度,第一度布施嘛,我把我的色身布施给你,成就我布施的心情。”婆罗门说:“那真感激你啊。”那么这个舍利弗尊者就用刀子把他的右眼挖出来送给他:“我布施你眼球,你成就我的布施波罗蜜。”婆罗门拿到眼睛以后说:“唉呀,尊者,我的母亲要左眼,你怎么挖右眼呢?”他说:“你不早说,好吧,既然是布施就布施到底。”把左眼也挖下来了,拿给这个婆罗门居士,婆罗门居士拿到眼睛闻一闻,他说:“你这个修行人持戒不清净,这个眼球这么臭。”往地上一甩就走了。舍利弗尊者的打击太大了,罢罢罢,众生难度,就回到深山,退大取小。所以你看《法华经》,佛陀讲三周说法的时候,开权显实的时候,舍利弗尊者第一个得度。所以你看很多阿罗汉,佛陀说《法华经》的时候,开权显实的时候,很多阿罗汉在第一周说法是无动于衷的,但是这个时候舍利弗尊者马上觉悟到,触动他的善根,为什么?他以前曾经修菩萨道,修了六十小劫,退大取小,所以他的善根在。所以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这个行不退的困难度更高了,你要在历经生命危险的时候,还能够坚持你的六波罗蜜的菩萨妙行。这个是要到七住,要断思惑,一个有烦恼的人是没办法做到的。

  第三个念不退,更高了。这个念呢,中道的正念,心心流入萨婆若海,你的心跟外境接触,你每一个念头都能够即空即假即中,不偏空不着有,这个更难。

  有三种不退,那么这三种不退,它的成就的因缘,我们看下一段说明:

  若约此土,藏初果,通见地,别初住,圆初信,名位不退;通菩萨,别十向,圆十信,名行不退;别初地,圆初住,名念不退。

  当然这个不退转,在我们成佛之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那假设你选择在娑婆世界,仰仗你的资历求增上生的话,那你要成就位不退,必须断见惑;行不退,断思惑;念不退,要破无明,证法身,才能够使令你跟中道的实相相应。这个是说明了你在娑婆世界成就三不退,那是要各凭本事啊,次第分明的成就。你断到什么时候,这个功德才出现;你断到什么时候,第二个功德才出现。它是次第分明,各凭本事的。那么,假设你今天选择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到净土去,那又不同了。我们看它是什么相貌:

  今净土,五逆十恶,十念成就,带业往生,居下下品者,皆得三不退。

  那么,假设你来生的归依境是一个西方净土,而且你是怎么去的?你还是在生平造五逆十恶、临终的时候才忏悔的、而提起的十念的佛号往生的,这个是往生的一个最低最低的标准。那么这个带罪业往生的人,他是居在下下品,皆得三不退。因为你在那个法力的摄受,你很自然地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因为你等于是进入到弥陀的法身当中去了。所以说,澫益大师他做出他个人的心得,他说: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至此?

  我们很难对净土的人民判教,没办法判教的。你说这个人往生净土了,你用天台宗、唯识宗你给我判判教:你说他是凡夫,他的表现,圆证三不退;你说他是圣人,他烦恼没有断。诸位学过唯识天台,请你判个教,他是什么教?没办法判断的。所以说,十方佛土,没有这个名相,没有这个阶位,没有这个法门。那怎么会有呢?就是心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三力所成。只有感应道交的他力门、本尊门,自力法门是做不到的。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在极乐世界三不退的殊胜,你是完全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而产生一个正念的力量。

  我们回到经文。那么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极乐国土的不退主要是因为佛法的熏习,因为到极乐世界,虽然你没有烦恼断,但是它不能够去触动烦恼的因缘。在那个地方五尘的说法,你很自然地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所以你的身口意的表现就等同于三不退的菩萨,等同。这样子的一个因缘,的确是对我们有很大的摄受力。这是我们往生的第一个理由,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不退转。再看第二个理由: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前面是法的力量,这个地方是人的力量。说为什么往生呢?这个地方佛陀讲出第二个理由。他说,舍利弗你要知道,众生闻者,只要是一个生死凡夫,你听到了净土法门,你应该心中要发起一个愿望,什么愿望?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不要在娑婆世界混下去了。为什么呢?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是什么理由佛陀劝我们呢?因为你经常能够和这些法身大菩萨聚会在一起,跟善知识聚会在一起。

  那么这段经文我们看《附表第十一》: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我们分成三段来说明。先看第一段: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什么叫作俱会一处呢?就是凡夫跟圣人共同居住在一起,这在娑婆世界是做不到的。娑婆世界的法界是竖的,是直式的。他是一个圣人,你根本不可能跟他相处,他就离开了。你的师父已经成就圣道了,你再也见不到他了。因为娑婆世界,不可能凡夫和圣人居住在一起,不可能。因为娑婆世界的四土是直式的,极乐世界的四土是横式的,他彼此是可以相见闻的,这个国土的设计是横式的,所以叫凡圣同居,我们要这样理解。

  那么这个地方就用比较的方式,澫益大师在解释《弥陀经》很喜欢用比较的方式。看娑婆世界: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力,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寻常就是说我们今天在娑婆世界的情况,我们跟圣人同居有两种情况。第一个,实圣,这个实就是真实的情况,他的修行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他今生本来出生的时候是凡夫,他出家修行,他今生才成就初果,今生才成就的,所以他的相貌是真实的相貌。那么他成就圣人了,假设他成就阿罗汉了,但是他还有有漏业力了,也就是说这个轮盘在转动,你把电线拨掉了,它还有剩余的势力。所以我们跟真实的圣人接触,就是他这个时候死亡还没有到来,他死亡到来的时候,你就见不到他了,就是他最后的那个生命,可以暂时见到。第二个,权圣大慈悲愿力。权就是示现,他大权示现。观世音菩萨已经成就圣人了,他示现成一个卖鱼的女众,等等。那么他以愿力来到世间,当然这就不是每一个人见得到的了,那么这种情况可以跟圣人暂时相见。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跟圣人接触,等到这个真实的圣人他已经是生命结束了,就入了涅槃。观世音菩萨的示现,文殊菩萨、普贤的示现,他一时的因缘结束了,那么这个时候升沉硕异,各走各的,这叫暂同,非究竟同。这个暂同是什么意思?是暂时地相处。我们看《普门品》,我现在身体很痛苦,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现前,你也跟圣人在一起嘛,但是因为时间太短暂了,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跟圣人的感应,顶多消消业障,如此而已。很少说你看到观世音菩萨又证得初果,很少。为什么呢?时间不够。成就圣人你必须有长时间的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所以我们在娑婆世界跟圣人的相处太短暂了,顶多只是承蒙圣人的消业障。

  那么我们再看极乐世界: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为友,如壎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到了极乐世界以后,我们因为大家都是以信愿持名的三资粮的力量而跟弥陀感应道交,大家在净土相聚,同样受用弥陀的功德。所以说,上自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每一个人都进入到弥陀的功德海,大家为师为友,如壎如篪。壎跟篪是两种乐器,它们俩个有一个就有另外一个,相互配合。所以大家跟圣人同尽无明,同登妙觉。这个地方意思就是说,我们修行人依止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你生病,生病没什么可怕,重点是你找到一个好医生,他知道你的病是怎么回事,他可以治好你的病。但是这个地方善知识找不到,你修行就困难。

  我们讲一个公案给大家体会一下,佛灭度一百年以后,有一个优婆吉多尊者,他是善巧度化众生的代表。很多人拜他做师父,很多人得度了。这其中有一个大富长者子,一个很有钱的公子哥儿,他是感情遇到了挫折,一时地想不开,就出家了。出家以后,就拜优婆吉多尊者做师父,就跟大众修行四念处。但是他修行的时候,因为他这个人身见很重,喜欢漂亮,所以对色身的执着很重。所以他修四念处一直不能入道,为什么?有障碍的因缘。

  当然我们今天遇不到善知识,障碍就是障碍了,一辈子就这样障下去了。但是有善知识的时候,他可以为他破障。所以他的心跟四念处的法中间有一道墙壁,他心跟法就是不能相应,这个时候他感到很困扰,就想要还俗回去。就到了尊者的茅篷,跟尊者告假。尊者听完以后点点头说:“要告假我接受,但是你看这天都快黑了,你走回去也来不及了,这样子好了,我隔壁有一个空屋子,你先住一个晚上。”这个年轻人说:“也不急着在今天嘛,要还俗明天才走嘛。”就住下来了。

  住到半夜的时候有事情出现了。这个年轻人在睡觉的时候,睡到一半,诶,有一只小鬼扛着一个老人家的尸体进来了,往地上一甩就准备吃这个老人家的尸体。要吃的时候,这个时候外面又进来一个大鬼,跟小鬼说:“你慢点吃,这个尸体我先看到的,你怎么能吃呢?”小鬼说:“你这个鬼怎么不讲理?这个尸体明明是我扛进来的,怎么说是你的呢?”两个就吵起来了,这个大鬼小鬼吵的时候,小鬼说:“那这样子了,我们不要吵了。旁边有一个比丘在那睡觉,你看到没有?我们去问问他看这个是谁先看到的,请他讲讲公道话。”大鬼小鬼就过去了,说:“这个尸体你看到是谁先扛进来的?”这比丘当然面临决择了,我要讲真话,这大鬼肯定把我吃掉;我要讲假话,违背我的戒体,我还没有还俗。罢,宁舍生命护持戒体,为了来生的安乐,牺牲今生的安乐。说:“这个尸体我明明看到是小鬼拿进来的。”这个时候大鬼非常生气,恼羞成怒,过去用手就把他右边的胳膊拿下来,吃掉了,小鬼就把这个老人家的尸体拨起来再装上去;这个大鬼又把他的左边胳膊拿下来,小鬼又把它装上去,如是辗转,他的身体被他们俩个给吃掉了,换成了一个老人家的身相。

  这个时候他想,我怎么变成那样,那我是在呢还是不在呢?现在的我跟昨天的我有没有一样呢?看起来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家了,我昨天是很年轻的啊。好不容易等到天亮了,赶快找他的师父去,说我到底是怎么回事?尊者都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就告诉他说:色是生灭变异,毕竟空,无我无我所;受想行识是生灭变异,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讲三遍,他证得初果。证得初果就好办了,后面就证得阿含果了。所以你看昨天晚上那个大鬼小鬼,是尊者的神通现出的把戏,为他破障。所以你要依止一个善知识才幸福啊,你有障碍他一看就知道,他一看到就知道你这个人的善根、障碍,他告诉你说,你很简单,你先拜三个月的八十八佛,然后你念一千声的佛号,再念二十一遍的往生咒就够了,他药开得不多,刚刚好就证得初果。

  那我们自己遇不到善知识就自己在那try(试验),这边拾起一个,那边拾起一个,这个药跟病一直不相应。所以,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在我们成佛之道不可忽略。一个有病的人去亲近一个非常高明的医生是非常重要的,他帮你破障。所以《华严经》上说,善知识有方便力,他有方便力。所以这个地方是我们往生的第二个理由。所以我们看总结: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澫益大师,他很诚恳地告诉我们,在我们的大事,这个大事不是我们一般的事情,是成佛的大事。在我们的成佛之道当中,你要知道,三界的同居土是最难跳脱出去的,因为它障碍最多。诸位要知道,在整个三大阿僧祗劫,最难的就是三界的生死,这一关你过得去,后面一帆风顺,那成佛是迟早的问题,因为这个地方进进退退太厉害了。所以说阿弥陀佛知道我们众生有这个问题,所以极乐世界的四土是横距的,你这样子才能够了解到,三力不可思议。

  我们回到经文。这段经文的大义就是说,当我们相信我们一定可以去的时候,你第二个要建立一个愿望,你一定要去。发愿,每天要发愿。让你的生命不断地往这个方向趋进,提醒你自己,这是你唯一的目标。

  有一个华裔的美国人,他到美国读硕士,但他是华人,拿到美国籍。他读完硕士以后,他到美国一个很大的企业公司应征高级主管,这个时候总经理亲自面谈,当初有五十几个人去参加面试。考试的结果,这个华人被录取了。他非常惊讶,因为那么多高手。上班第一天他就跟总经理说:“为什么你录取我?”那个总经理是个老外,他说:“你们在考试的时候,其实你们有好几个人成绩很接近,我很难下决定,可为什么到最后你会被录取呢?因为在口试的时候,很多的这些面谈者都告诉我,他很想要成功,只有你告诉我你一定要成功。所以我录取你了。”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应当发愿,就是说,如果你现在对你所归依的境是停留在我很想要往生,那表示你不太可能往生,不太可能往生。你一定要把它提升到我一定要往生。因为你临终的时候是何等境界?内忧外患。所以印光大师说,临终的时候,你那个生死的业力一定会现前,它会产生一种力量,你要把这个力量转念念佛,这个时候你的愿力跟信心不能有任何的思考,不能有任何思考。你稍微一念的思考,一念差迟,全体残了。所以我们在临终之前的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净土法门它不要求你修习善法,但是它要求你对弥陀功德的归依,那是要求的标准相当高,你光是看“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八个字你就知道了。它不容许你有丝毫的思考,那几乎是你训练成变成一个直觉。这个地方当然你可以因为法的力量不退转,或者因为善知识的力量而求往生,都可以。

  这个地方是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说明我们对于归依境你要准备的第二个资粮,你要发愿,一定要往生。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个地方。

  请师父慈悲开示,请问我们能以做法会的功德来超度已堕入三恶道的眷属吗?让他们往生净土。

  以做法会的功德把已经堕入三恶道的眷属超度往生净土。诸位你是要听真话还是要听你喜欢听的话?我讲真话好了,我相信诸位都已经是老修行。这个超度是不能改变总报的,可以改变别报,他这个人在三恶道,他不能够因为你超度而跳脱三恶道的,但他在三恶道当中会比一般人过得好一点。他没饭吃了,他这个时候有饭吃了。一个总报的产生一定要心念转变。总报那是不得了,尤其是往生净土,那更不可能。往生净土,诸位学到这个地方,是跟弥陀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是不能取代的,说我替你感应然后让你先去,不可能的嘛!这个东西是各人吃各人饱的,你怎么能够我帮你超度到净土去?所以往生净土是怎么样?你不能等待死亡,临命终的时候要开示啊!什么叫临命终?这个人还没有死亡,神识清楚,赶快启动他对弥陀的归依。所以我跟诸位讲,感应道交你不能替你父亲感应道交,不可能。但是超度有没有效果?有效果。他在饿鬼道没饭吃,你超度以后,他有饭吃,他活得好一点。但是总报的改变是不容易的,总报改变非常困难。你从三恶道要转成人身是很难,除非他很有善根。你跟他说法,他的心,心若灭时罪亦亡,他的忏悔力量启动;如果他的心都没有改变,你的超度是增加他的福报。所以龙树菩萨说,福报可以相送,智慧的善根不能相送。所以说超度对亡者一定有帮助,但是不能求生净土,不可以。

  做法会的功德真能够让已经往生的眷属品位增上吗?

  可以!如果他已经往生了,你为他做法会,他会品位增上,可以,那是可以的。福德可以增上。总而言之,福德可以相互回向,善根不能相互回向,不可以。善根不能取代的,只有你自己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善根任何人都不能送来送去,不能当礼物送,福德资粮可以。你抓住这个原则,你就知道。

  忆佛念佛也能够让我们得到现世的安乐对吗?要消灾延寿不一定要念药师佛?

  是的,没错。我们前面有讲过,阿弥陀佛的圣号是无量光,光明摄受。不过,因为我看看历代祖师,我研究净土的想法是这样的:历代祖师好像不强调现生的消灾,事实上是有,他不强调。他希望你把所有的心力放到来生,他怕你分心。但事实上这句佛号,诸位你去看看念佛感应的现生消灾多的是。你想想看你念观世音菩萨能够消灾,观世音菩萨是一个菩萨,你念阿弥陀佛不能消灾,这合理吗?阿弥陀佛站中间,观世音菩萨站旁边,他可以消灾,阿弥陀佛不能消灾,你光是这样想就知道了嘛。

  我们看看下一个问题。

  师父慈悲,您说根据因缘所生法,极乐净土也会有消失的一天。假设那一天到来,而我们又恰好在那个地方, 修行到一半,那岂不是半天吊?应该怎么办?

  这个是这样的,古德说极乐世界会消失,这些人都成就才消失的,他不可能不负责任的。是这样子的。你看天界,成住坏空,初禅要坏的时候,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四禅没事。那么,火烧初禅的时候没有伤到人,天帝升起七个太阳,自然起火,这个时候初禅是没有人的,全部到其它世界去了。所以极乐世界要消失的时候,极乐世界是没人的,人都走掉了,愿力都走掉了,那也没有人想去的。那么在经典上说,其实《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也全部消失掉了,净土法门的传承全部断了,那些修行的人也开始都走掉了,这极乐世界才会消失掉。所以极乐世界去是要把握机会。我记得我看一个古德的开示,他讲一个譬喻,他说这极乐世界的因缘就好像一个人在悬崖当中,悬壁,他在悬壁当中他被困在悬崖里面的一个山洞,他往上没办法爬,往下是万丈深渊,他困在山洞,好不容易有一条绳子刚好是这样绕过来,你要抓住这个绳子你就跑出去了,但是这个绳子绕过的时间不是很长,你没有抓到它,它就回去,这个绳子就再也不回来了,就是这样子。所以极乐世界消失的时候,当净土法门的传承断失了以后,那大家只好走难行道,一步一步慢慢走了,你没有选择,要等待诸位在座哪一个人再发四十八愿,创造一个极乐世界出来。

  以《观无量寿经》的图片来作为极乐世界的愿景是否恰当?

  可以的。愿景是有差异的,你用哪一部经,只要你有经典根据都可以,但是你不能打妄想自己画出这个愿景,不可以!我说过你是到弥陀的净土,所以你一定要根据经文,依教起观。你根据《观经》也可以,根据《无量寿经》也可以,但是你不能自己想像,这不可以。你自己想像,到最后你一定到天界去了,所以一定要有经文根据。

  您说有情众生最终的归宿有三条路:第一个,沉溺过去,流转生死;第二个,往生极乐世界;第三个,进入涅槃。请问师父,进入涅槃之后,是否还有机会成佛?进入涅槃跟佛的涅槃有何差别?

  当然小乘的涅槃跟大乘涅槃共同点都是无生。但是大乘的涅槃他有他受用,如来现起他受用,佛在涅槃当中他能够现出身土,有正报的身,有依报的土,来摄受众生。阿罗汉进入涅槃以后,他不跟众生接触,他只有自受用,没有他受用,他不能跟众生分享,差别在这个地方。

  修净土的人是否应该一切放下,执着这阿弥陀佛?

  是的,阿弥陀佛应该执着,这个法执是对的。

  根据参禅同修的见解,学佛应该一切放下,包括佛号也要放下。

  修净土的你把佛号放下,你就完了,你就完了。诸位要知道,很多人说我念佛念得很好,我很寂静,我要为了追求更寂静,我是不是要把佛号放下?这句话有几分道理,为了追求更寂静,把佛号放下。但是,这当中有问题。就是说所有的修行,就问你你的目标在哪里?你是追求寂静还是追求往生?从禅定的角度,念佛的确比呼吸更难成就禅定,这是事实。重点不是说,就是说,你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你要先知道。如果你今天的生命是追求禅定,那你不要念佛,其实有很多方法修禅定,比念佛更快。你要知道你念佛的目的不是要追求禅定,是要求往生的,求往生的。所以,你往生为什么往生呢?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的加持。你把佛号丢掉,你怎么去呢?所以念佛的人你什么都可以放下,你把佛号放下你就完了。因为你没有他力的摄受,那十万亿佛土你怎么去呢?你光凭禅定你去不了的。所以这个地方要知道,什么叫作归依境?你看南传佛教修禅定,他数呼吸,他数呼吸不是把呼吸当归依境,他是把呼吸当作成就禅定的一个过渡时期,他成就禅定以后,他把呼吸舍掉的。你已扮演一个阶段性的任务,他是把呼吸舍掉的。你念佛的时候从头到尾你把佛号舍掉,你就不是修净土法门。所以这个地方大家要知道。

  请问师父,除了阿弥陀佛圣号以外,念诵六字大明咒跟观世音菩萨圣号,是否能够往生?品位有无差别?

  这个我下一堂课会说明,我们前面讲到依正庄严,下一堂课就开始讲行,执持名号。你念观世音菩萨跟念阿弥陀佛有什么差别?下一堂课我们再说。

  师父谈到往生需要有愿力,为何在一些净土往生实录当中,宠物在佛号的熏陶之下也能够往生?

  的确是有了,鹦鹉都能往生,这种众生都是很特殊的。这种众生应该都是,以澫益大师、历代祖师的开示,像临终的十念,五逆十恶,这个人造五逆十恶,他到临终才开始忏悔。你看唐朝的张善和,他一生杀牛,临终的时候所有的牛现前要咬他,他看情况不对,叫他的太太去寺庙请出家人,这个时候出家人用跑的跑过来,跟他讲几句净土的法门,这个时候他双手一合掌,念了十句佛号,就马上说“佛来也”。他前面几分钟才刚刚说牛在咬他而已,现在佛来了。你看这个命运转变这么快?古德说,这种都是多生多劫的善根,这种人前生不晓得打了几次佛七了。打几次佛七,他那个善根没有失掉,他那个钱都存在银行,等到他今生的时候,他是一时的糊涂,造了五逆十恶,但他后面的善根是不能忽略的。就是说,他的广大善根只是被一层薄薄的妄想遮住了,造了罪业,所以当他开示的时候,启动善根的时候,马上感应。所以我们说,书到今生读已迟,当然这意思就是说,这种人是特例的,特例的。你说这个人他今生没有学什么佛,马上往生了,那么这个三资粮怎么呢?这个三资粮他前生都准备差不多了,他今生刚好再一点点就够了,是这样子。我们看到今生,但是我希望我们学佛要看到他来生,要把它加上去才公平。

  我们再看看,有些问题重复的我们就不回答。

  若在莲花当中十二个小劫,虽不见佛,但应能够听闻教理,如理思惟,并放心地努力进修,这样是否能够缩短十二劫受报的时间?

  当然是可以了,一切法因缘生,就是说你要用功,当然时间会缩短。那么他这个十二劫只是一个大方向,你努力的话时间是可以缩短的。

  念阿弥陀佛能够带业往生到西方净土,但弟子看过也听过念观世音菩萨或六字大明咒也能够有如此功德,往生净土,这里有何差别?

  这个我们下一堂课再说明。

  这个《阿弥陀经》它的定位,莲池大师也好,澫益大师也好,都把它判作《华严经》这一部,所以它是小《华严经》。当然《华严经》的特点是自力的,它介绍整个菩萨道的时候的功德是完全自力的,自己要用你的生生世世的六波罗蜜点点滴滴成就的。而我们在去极乐世界,你规划的愿景依正庄严,是信愿持名、他力成就的,差在这个地方。但是它在一个地方跟《华严经》很像,所以有人就觉得说,这部经好像依正庄严讲得很多,因为它是《华严经》的内涵。

  好,我们今天到这个地方。回向!

返回目录

-----------------------------------------------------------------------------------------------------------------

更多净界法师佛学内容推荐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