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中论讲记 十八、观我法品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8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中论讲记 十八、观我法品

 

  本品宣讲趋入真如的方便。全知麦彭仁波切讲过,第十八品蕴含了甚深的意义,是整个《中论》精华。也有论师认为本品是对前面人无我与法无我的总结,主要宣讲了断除障碍以后如何趋入无我空性的道理。由此可见,高僧大德们都把本品视为《中论》的精华,本品的偈颂也被很多中观论典所引用。所以,希望大家认真研究这一品,不能背诵全论的道友至少应将本品背下来。

  辛三、(宣说趋入真如之方便——观我法品)分二:一、以理证广说;二、以教证总结。

  壬一、(以理证广说)分三:一、宣说真如之自性;二、如何宣说真如之理;三、如是宣说之果。

  癸一、(宣说真如之自性)分三:一、破我与我所;二、如此遮破之果;三、断除与圣教相违。

  子一、(破我与我所)分二:一、破自性成立之我;二、以此遮破我所。

  丑一、(破自性成立之我):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如果我即是五蕴,那么我就成了生灭的法;如果我异于五蕴,那么我就不具有五蕴的法相,成了无为法。

  外道所承认的唯一、常有的我以及部分内道承认的不可思议的我都是遍计的我,在五蕴上施设的我则是俱生的我。

  一切烦恼、一切轮回过患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执著我和我所的萨迦耶见。故《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关于断除我执的教言,《观燃可燃品》中有五相推理,《观如来品》也从如来的角度宣说了这五相。本颂词则只观察两相,即我和蕴之间是一体还是异体,将我抉择为空性以后,我执就被破掉了,没有我执,我所执也就没有了。这一颂是大德们抉择人无我见常用的教证,这一尖锐的推理能摧毁如山王一般的我执邪见。

  人我要么与五蕴一体要么与五蕴他体,但进行观察时,这两种关系都不成立。

  首先,我与五蕴无二无别不成立。如果我是五蕴,由于五蕴是刹那生灭的体性,我也就成了生灭的法。但这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人们根本不会认为我是刹那生灭的,人们认为从小到老是一个我,绝不会认为现在的我是新生。不管俱生的我还是遍计的我,谁都不会认为人我是生灭的法。

  另外,五蕴是五个法:身体的色蕴,苦乐等各种感受的受蕴,取种种相的想蕴,能够了别的识蕴,以上四蕴以外的行蕴。如果我和五蕴一体,那么我也就成了五个。进一步来讲,五蕴又能分出更多的法:色蕴分成因色、果色,受蕴分成苦乐舍等感受……如果五蕴和我无二无别,那么我岂不也有这么多的数目?但人们从来不会认为有多个我,所以这种观点不合理。

  《显句论》说:如果我和五蕴是一体,那么在获得解脱时我就会断灭,因为在圣者趋入无余涅槃时五蕴会灭尽,这样就堕入断边。

  总之,如果我和五蕴一体,则有我成为生灭法、我成为众多、我将断灭等过失。

  其次,我和五蕴他体也不合理。如果我和五蕴是他体,那么我就不具有五蕴的法相。作为有为法,五蕴都具有生住灭的法相,如果我不具有生住灭的法相则成了无为法,是无为法就不会有任何改变,也就不会有人我在轮回中的流转。这显然不合理。

  另外,《显句论》说:如果我和五蕴是分开的他体法,那它们就像牦牛和马匹一样互不相关。以可现不可得之理观察:如果在五蕴之外真的有一个我存在,那通过某一正量应该能得到它,但是不管依靠什么量在五蕴以外根本得不到我,既然得不到离蕴之我,那么他体就不能成立。

  我和五蕴既不是他体也非一体,故无自性。经云:“如同依明镜,纵然现影像,彼者真实中,少许不可得。如是依五蕴,纵然现我执,然如此影像,真实中无有。若未依明镜,影像不可现;如是未依蕴,我执不可得。”

  龙猛菩萨的这个理证非常深奥,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抉择大圆满的本性时就经常引用这个颂词。希望你们好好领会这个甚深的教言。

  三界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执著自己:我的身体、我的感受……整日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身心的乐受,这样众生就会不断地造业流转。但详细观察五蕴跟人我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一体还是他体?此时就会发现人我根本不存在,它和兔角没有任何差别。那么这又是谁在追求快乐呢?这样执著又有何意义呢?

  学了《中观根本慧论》以后,希望大家都能精进修持空性。无始以来我们漂泊至今,都是因为我和我所执,既然现在依靠中观理证明白了无我,那就应当精进修持空性,以期早日断除轮回。并且,当见到众生因不懂无我而漂泊轮回,自然也会生起悲悯。我们闻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挑别人的毛病,也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目的就是要打破我执,真实地利益众生。

  大家闻思的所得应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每一位道友要经常观察我执减少了没有。如果没有减少我执,就说明自己的闻思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收获;我执减少了,就说明闻思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所以,大家要对我和五蕴的关系认真思维。

  在闻思的过程中,如果听到有人说听法没有意义,那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轻易跟随这些言论。每一个人都应该体会到:通过听法能对甚深的中观空性生起定解,因此听法怎么会没有意义呢?藏地有一种说法:未听过中观和听过中观的人行为上截然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在听闻中观法理以前我执很重,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闻思后我执明显减轻,人也就变了。所以,诸位具善缘的道友应当认真听闻无我空性的道理,而且还应当反复思维,这样一定会对空性生起定解。

  丑二、(以此遮破我所):

  若无有我者,何得有我所?

  灭我我所故,无我我所执。

  如果没有我,又怎么会有我所?灭除了我我所的缘故,也就不会有我执和我所执。

  所谓我,就是指依五蕴而起的法,它是我执的对境;所谓我所,是指我所执的对境,比如我的身体、我的瓶子、我的柱子、我的房子……我和我所是从对境方面讲的,而我执和我所执则是指有境的执著。众生为无明烦恼所遮障,不知道万法的真相,本来不存在我却执著有我,就像愚者将阳焰误认为水,将幻化的人认为是真人一样。众生总会不由自主地执著:这是我的身体、感受、生活、房子、轿车……每个人都对这些怀有非常强烈的执著。

  前颂以他体一体的方法抉择了无我,既然没有我又怎么会有我所呢?我是我所的基础,就像没有瓶子,也就不会有瓶子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概念一样,没有我自然没有我所。灭尽了我与我所,还会不会有我我所的执著呢?当然不会有。我我所这一对境不存在,依什么而生起执著呢?所以,我我所以及对我我所的执著只是分别念假立而已。真正观察时,它们都不存在,与石女的儿子没有任何差别。这样本不存在的法,不管你怎样寻找也是找不到的。

  如果真的想寻找什么,那就去寻找“我”,看“我”到底在哪里,这还是很有意义的,我想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听说有些外国人没事干,整天探求这个、寻找那个,比如某种动物身上的毛有多少根,青蛙的牙齿有多少颗……研究这些问题有什么必要呢?得到了结论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如果要研究,我很希望他们能研究一下佛法。但很遗憾,他们对佛法偏偏没有信心。

  前段时间甘孜州修水利工程,挖土到了大概三十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动物,在那条黑黝黝的动物身上聚集着很多小动物。有些人说是龙王,有些人说是恐龙,也有些人说是怪物。全世界有几百位新闻记者来到这里采访。大家看了都觉得很稀有,也特别害怕。某些动物保护组织的人士劝诫不要杀害它,担心杀害了它会出现一些灾难。其实从佛教的眼光来看这也并不奇怪,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就提到了很多这类孤独地狱的众生。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对这些动物的研究并不是特别重要,最值得研究的就是“无我”。人人都为了“我”而追求,但所谓的“我”到底存不存在呢?名言中有假立的“我”,但这个“我”并非真实存在。这一点,只有依靠中观理证和《般若经》才能通达。所以我想,整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学问就是“到底有没有所谓的‘我’”。如果的确有“我”,人人为了它而忙碌也是合理的,但如果没有“我”,那为什么要为了“我”而奋斗呢?

  “我”只在迷乱的现相中才有,就像在梦境中觉得有“我”的感受,但醒来的时候会清晰地了知梦中的“我”只是一种虚妄。同样,即使人们再怎样认为有“我”和“我所”,这毕竟也只是一种虚妄,在真实义中并不存在。或许以偶尔的因缘,人们也会有世事如梦幻的感触,但以此却无力抵挡眼前纷然呈现的一切;人们有时候也会说:“人生就是一场戏”,但实际上人们还是不肯放弃一丝一毫的执著。所以,要想真正认识无我并打破我执和我所执并不容易。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真正在中观和大圆满等深法方面有一定境界的高僧大德以外,一般的人是很难断除我执的。但只要能了达自己的身心感受、亲朋好友、故乡等法都是虚假的,对我和我所的执著一天天在减轻,就说明已经有了一定的境界。否则,如果对这些法的执著还很大,就说明自己的境界并不高。

  子二、(如此遮破之果)分二:一、灭尽我执者不可得;二、灭尽我执而获得解脱。

  丑一、(灭尽我执者不可得):

  得无我智者,彼等不可得。

  无我我所执,见者亦未见。

  证得无我的智者其本身实不可得,因为,已经断除了我执与我所执的智者也无法见到有一个“见空性者”。

  本颂主要宣说见者瑜伽士不存在。有实宗认为:我与我所应当存在,因为证悟无我、无我所的“见者”瑜伽士存在。

  “得无我智者,彼等不可得。”证得了无我的智者实际上并不能成为见者,这样的见者实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无我我所执,见者亦未见。”“未见”指不可见、不成立的意思。前面已经抉择过我与我所不成立,既然没有我与我所,那断除了我执与我所执的“见者”是谁呢?所以,见者补特伽罗不成立。

  本师释迦牟尼佛圆满证悟了无我,断除了一切执著。但他能否成立为见者呢?除了名言假立以外根本不成立。同样,位登极喜地的龙猛菩萨也只能在名言中成立为见者。佛经亦云:“内法观空性,外法亦观空,何人修空性,彼亦无少许。”“何人”指的就是见者。既然外面的法是空性,里面的法也是空性,那么修空性的补特伽罗怎么能超离于内外法之外而成为真实的见者呢?

  按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本颂最后一句为“是则为稀有”,我在《显句论》中没有找到“稀有”的意义,《般若灯论释》中本颂也有别的译法。可能他们采用的不是一个梵文版本,如果是一个译本应该不会有这么大的差距。这次我结合藏文本对《中观根本慧论》的颂词作了调整,这对以后的学习者来讲应该说是很有必要的。当然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非常有加持,在汉地普遍流通。以前我讲《金刚经》就采用了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因此,我在这里要澄清:我们并不是在遮破鸠摩罗什大师。不然有人会不会这样传:“某某把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文都改变了……”

  丑二、(灭尽我执而获得解脱)分二:一、如何灭尽我执;二、如何获得解脱。

  寅一、(如何灭尽我执):

  内外我我所,若尽灭无有,

  诸取即为灭,取灭则生灭。

  如果把将内五蕴执为我以及将外在诸法执为我所的萨迦耶见灭尽无余,那么诸取也就灭尽了,诸取灭尽,则生也就灭尽了。

  人们执内相续所摄的五蕴法为我,执外在蕴界处所摄的法为我所。如果灭尽了我和我所,我执和我所执就全都灭尽。没有了我和我所的执著,轮回中的诸取就灭尽了。取有四种:欲取、见取、我语取、戒禁取。欲取,即对欲界色声香味等欲妙的贪执;见取,即除了戒禁取见之外的四见,它的主要根源是坏聚见;我语取,即依靠内在的身心而说我,是我所执的根源;戒禁取,一般指外道所行持的戒律。转生轮回的根本就是四取,灭尽了四取就不可能再转生于轮回中,就像火灭了烟必将消失、种子灭了芽果也不可能出现一样。

  寅二、(如何获得解脱):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入空戏论灭。

  业和烦恼的灭尽称之为解脱。业和烦恼并非实有,故一旦证入空性,戏论就灭尽了。

  业和烦恼灭尽,众生在生死中的流转也就停止了,这就是所谓的解脱。所有痛苦的来源是业和烦恼,业和烦恼的来源是非理作意,非理作意的来源就是执著种种相的戏论,当证入空性灭尽一切戏论的时候,业和烦恼也就随之灭尽了。

  凡是为世间名言所摄的法,比如瓶子、柱子、氆氇等法,都是戏论。诸法本来没有自性,但由于对它们起了相执从而生起非理作意,进而引发烦恼并造业。那么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断尽业和烦恼呢?只有证入空性。所以,为了获得解脱,我们应该修习空性。只要证悟空性,戏论、非理作意乃至一切业和烦恼也就灭尽了,此时就获得了解脱。

  清辩论师认为这里的解脱指大乘的解脱,佛护论师则认为不仅指大乘的解脱,也包括小乘灭尽人我的解脱,月称论师在《显句论》中驳斥了清辩论师,说本颂的解脱是指大小乘的解脱。宗喀巴大师在《理证海》中说:解脱不仅指大乘证悟二无我空性,声闻的证悟虽堕于寂灭边,但也算是解脱,否则除了中观者以外就再没有解脱了,这显然有很大的过失。对于证悟空性就是解脱,月称论师、宗喀巴大师和果仁巴大师都引用了《中观四百论》的教证来说明,即“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

  子三、(断除与圣教相违):

  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

  诸佛有时候说有我,有时候说无我。但在诸法的实相中,既没有我也没有无我。

  对方提出,佛陀曾说过:“自为自怙主,他人焉能怙,若善调自续,智者趋善趣。”既然佛讲有我,而中观宗却说无我、无我所,这难道不相违吗?

  佛陀在各种经典中所讲的观点虽不尽相同,有时候说我存在,有时候说我不存在。但佛的究竟密意就是“无我无非我。”

  佛陀说法总是针对不同的根基,在《毗奈耶经》等某些声闻经典中,佛陀说五蕴存在、我存在,但这只是为了接引某些外道的暂时说法,并不是佛陀的究竟密意。因为,如果直接向这些外道宣说无我,他们根本无法接受,甚至有可能生起邪见,故为了引导这些众生趣入解脱,佛陀才说有我。佛陀这样说也并不是打妄语,因为名言中确实有如幻如梦的我存在。

  佛陀也宣说了无我空性的教言,为什么这样宣说呢?因为很多众生执著有我:数论外道认为有常有自在的神我,犊子部认为有不可思议的我……为了打破他们的实执佛陀才宣说了无我空性的道理,但无我也不是最究竟实相。

  既然我、无我都不了义,那什么才是真正了义的说法呢?在对前世对中观等甚深法门有一定串习,且不会对甚深实相生起邪见的具缘众生面前,佛陀既不说有我也不说无我,唯一宣说“无我无非我”,这才是诸法的究竟实相。

  因此我们应该了解到,佛陀在钝根众生前宣说有我、无我,在利根者前宣说远离我、无我等一切戏论,但这毫不相违。在闻思佛法的过程中,大家不能认为这些说法互有抵触,更不能认为一个应舍一个应取。

  看似相违的说法在很多经典中都有。比如,佛在《如来藏经》中说如来藏常恒不变本体存在,而在《楞伽经》里佛却说:“以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说如来藏。”《妙法莲花经》说究竟一乘,即唯一佛乘,《解深密经》却说究竟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在《楞伽经》中,佛说外境根本不存在,万法唯心,而在《阿含经》等声闻经典中,佛又说外境存在。在《念住经》中,佛陀说依靠五欲不能获得佛果,并讲了很多五欲妙的过失;而在一些续部中,又说获得佛果一定要依靠欲妙,并说这是一种方便。在《别解脱戒经》里讲了女人、饮酒的过失,而《胜乐续》中却说依靠女人和美酒能得成就……

  从表面上看,佛陀在不同经典中的教言似乎有些相违,但实际上并不相违,因为,各种说法都有其特定的意义。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完全能针对众生的不同根基宣讲相应的法门。对于佛陀所说的道理,有智慧的人只要潜心研究就一定能揭开此中的密意。

  能否善巧解释佛陀的密意对修行人来讲非常重要。对于佛陀的不同说法,如果你认为一个是真一个是假,一个要舍弃一个要修持,那显然入了误区。所以,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通达佛陀各种教言的密意非常重要!我在《旅途脚印》里告诉过大家:“不论开启任何宝库的大门,都需要钥匙。开启佛的语言大宝藏,也需要智慧的金钥匙……开启佛语宝藏的钥匙,就藏在遍知无垢光尊者的《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第八品的字里行间。”

  佛陀的金刚句意义甚深,要真实通达其意义,就必须依靠四种密意和四种意趣,否则是很困难的。现在很多讲经说法的法师自己都很矛盾:这部佛经里这样讲,那部佛经里那样讲,我该怎么给别人讲呢?即使勉强给别人讲了,自己的疑惑还是解决不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是以前没有经过系统闻思。如果系统闻思过,这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一转*轮的四谛教义,二转*轮的空性教义,三转*轮所抉择的如来藏教义,大家要依次通达。在此基础上,大家还要通达《定解宝灯论》所抉择的二、三转*轮圆融无违的自宗了义观点。

  大家能够系统地闻思各乘的教义,且能互不相违地受持,这确实要感谢大恩上师如意宝和历代传承上师。如果没有他们的恩德,在这个末法时代,外面的世界那么迷乱,内心的分别念又这么繁杂,想凭自力解开佛陀的密意是不可能的。很多人想弘法,但他们自己对佛教还未通达又如何引导别人呢?在座的道友却很幸运,依靠传承上师们的教言,对佛陀所讲的甘露妙法,虽不敢说全部精通但也可以说略知一二,这也是我们多生累劫的福报。

  顺便说一下,希望大家在闻思的过程中不要观察上师的过失。上师的批评赞叹都有一定的目的,有很多的必要,并不是随随便便说的。在依止善知识的过程中明白这个道理非常重要。有些福报不够、前世造过很多恶业的人对道友、上师经常会生一些邪见,的确很可怜,这些人应该好好忏悔。

  癸二、(如何宣说真如之理)分三:一、真如之本体不可言诠;二、以假立而宣说真如;三、所宣说真如之法相。

  子一、(真如之本体不可言诠):

  诸法实相者,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

  诸法的实相不是心的行境,也不是语言的所诠,这无生无灭的法性就如涅槃一样。

  无我是从所断的角度来讲的,真如是从所证的角度讲的,万法的本性就是真如,通达了无我,真如就现前。见闻觉知的是现象,而万法的实相以语言无法表达,以分别心也不能缘取。为什么呢?因为它只是各别自证的智慧行境,不在心和语言的范畴之内。

  为什么真如不是心和语言的行境呢?这就像眼睛虽然见得到色法,但却不能听到声音,也不能了知其他根的境界一样,因为这些都不是它的行境。耳朵也只能听到声音,并不能了知其他的境界……同样,凡夫的分别念有它特定的范围,不可能通达法界。《定解宝灯论》中说:心和语言所缘的要么是有,要么是无,要么是有无二俱,要么是二非。所以,真如不可能作为心和语言的行境。

  “无生亦无灭,法性如涅槃。”真如法性最初无生,最终也无灭,它和涅槃没有差别。佛陀所证的涅槃果位寂灭了一切戏论,是不生不灭的,故以此来比喻真如法性。

  《法华经》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真正的证境不可能以语言宣说。那佛陀为什么要广转八万四千法门呢?这些都是方便,因为语言本身并不是真如本性。就像以手指指月,手指只是一种表示,绝不可能是真正的月亮。其实真如的本体即使佛陀也无法宣说。《金刚经》云:“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同样,上师宣讲佛法,也只是为了让弟子依靠方便方法而趋入真如。当弟子真正到达了真如之境,则会明白:真如的确以语言无法表达,也无法以分别念思维。当然,在趋入法性真如的过程中,暂时必须要依靠经论、依靠语言、依靠分别心的智慧,否则便无从趋入真如。从修法的角度来讲,万法的实相就是最高的境界。对大手印、大圆满有所体会的道友,应该以这里的标准来验证自己的境界。

  子二、(以假立而宣说真如):

  一切实非实,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是名诸佛法。

  对下等根基,佛陀说一切法实有,又说一切法非实有;对中等根基,佛陀说一切法名言中实有,胜义中非实有;对上等根基,佛陀说一切法非实有非不实有。这就是诸佛所说的佛法。

  既然一切万法的真如本来离戏,以语言没办法表达,以思维没办法分别,那么佛陀怎样宣说佛法呢?中观宗回答:虽然万法的本体不可言说,但佛陀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不同的法。

  “一切实”,针对根基低劣的众生,佛陀首先说一切万法实有。在名言中,器情世界、业因果、前世后世等法本来无欺存在,因此佛陀在初转*轮的经典中随顺世间而宣讲一切万法实有存在,随顺世间是佛陀的特法,《入中论自释》中引经云:“世间与我诤,我不与世间诤,世间说有者,我亦说有,世间说无者,我亦说无。”

  “一切非实”,在劣根者具有一定智慧后,佛陀又宣说一切非实有,即为了打破众生对人我的坚固执著,佛陀宣讲了诸法不存在的道理。

  实和非实是佛陀在初学者——下根众生面前所说的两个法门。对有邪见的外道及世间人,佛陀说业因果及轮回都存在;对有世间正见且堪受无我空性的众生,佛陀又说一切法非实。

  “亦实亦非实”,在中根者面前佛陀说一切万法既是实有也是非实有。或许有人认为这是矛盾的:有则不可能空,空则不可能有。但实际并不矛盾。因为在名言中,因果不会虚耗,前世后世也无欺存在,所以名言中一切万法可以说是实有的。但名言中的法在胜义中却是空性的,因为以中观理论抉择时,没有一个不空的法。这就是中观自续派着重抉择的观点。

  “非实非非实”,在最利根的应成派所化众生面前,佛陀说一切万法非实有也非无实有。在抉择究竟的胜义谛时,名言中的实有当然不可能存在,没有实有的法,观待实有的无实也不可能成立。《大智度论》云:“常是一边,断灭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诸法有是一边,诸法无是一边,离是二边行中道。”所以,从最究竟而言,一切万法是远离一切戏论的,根本没有任何本体可以成立。这就是所谓的诸法实相,也是佛陀对上等根基所宣说的真正的甘露妙法。

  “是名诸佛法”,以上对三种根基所宣说的不同佛法,就是诸佛所宣说的妙法。宣说远离一切戏论的胜义实相当然是甘露妙法,但对不同根基的众生,以暂时或假立的方式宣说种种法门也是很有必要的。就像医生为治愈病人的各种疾病,而采取了暂时或究竟的各种手段一样,佛陀也针对下中上三种根基,分别宣说了不同法门。

  对于这一颂,清辩论师和果仁巴大师都是根据三种次第来宣说的;月称论师的《显句论》中也有这个意思,只是没有明显的“三种根基或次第”的词句;而青目论师的讲义也说本颂是对三种根基宣讲的,只是次第和内容不太一样。

  子三、(所宣说真如之法相)分三:一、胜义真如之法相;二、世俗真如之法相;三、彼二摄义。

  丑一、(胜义真如之法相):

  自知不随他,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是则名实相。

  唯是自己了知,并不依随他法;寂灭了四边的相执;无有语言的戏论;无有彼此相异的差别;无有心的分别——这就是真如的五种法相。

  龙猛菩萨归纳了真如的五条法相:

  一、“自知不随他”:对于真如,只能自己证知而不能依随他法。“自知”,真如法性只有佛的各别自证智慧才能彻底了知。禅宗也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明要通达法界只有自己去体会。“不随他”的意思指要了知真如的本来面目,决定要离开推理及比喻等法,因为这些方法并不能如理如实地表达真如。

  二、“寂灭”:一切万法的本体远离四边,恒时寂灭。经云:“无论诸佛出有坏现身于世或未现身于世,诸法之此法性本来即如是安住。”所以我们应该了解,不管佛陀出世、未出世,转*轮、未转*轮,也不管上师开示、未开示,一切万法的本性就是如此——恒时寂灭,这就是所谓的真如。

  三、“无戏论”:本来戏论可以从心的执著方面讲,但《显句论》、《般若灯论释》都将这里的戏论解释为语言,说明真如法性是离开语言戏论的。说有不合理,说无不合理,说亦有亦无不合理,说非有非无也不合理,不管以什么语言都无法表达真如的本来面目。因为语言只是一种戏论,它只能落入一个边。

  四、“无异”:即真如本性不可分。在世俗中,这是瓶子、这是柱子,瓶、柱可以分开;这是东山、这是西山,东山和西山也可以分开……但在胜义中,真如是无二无别、不可分的,其上无法建立种种差别。

  五、“无分别”:即无有任何分别念。善恶、有无等种种心思就是分别念,我们可以分别种种世俗法,但对于真如却无法如此分别。经云:“若无心之行境,言语岂能解述?”所以真如远离任何分别念。

  虽然真如实相或者大圆满、大中观的境界以语言无法真实表达,但透过这五种法相我们还是能对这一真如有所了解。了解真如的法相对修行人很重要,如果不懂真如的法相,当提到万法的真如时大家就会比较模糊,甚至连内道和外道的观点都分不清楚,因此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很多论典中都引用本颂,说明内道的真如法性并非外道不可思议的我。有了法相,大家就可以了解真如,也会知道证悟真如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些人不了知真如的法相,在修行过程中出现一点点验相或者分别心稍微能安住,就认为自己已通达了法性:“我已通达真如了,我现在是大圆满的瑜伽士了,我一切都不需要取舍,干什么都可以了。”如果你所证悟的“法性”真的能以分别念去执著,那不要说大圆满的觉性,连中观的空性也不是。这些问题一定要分析清楚。万法的实相确实以语言无法表达,以分别念无法缘取,这只有得到一地菩萨等圣果的时候才能真正了知真如法性。

  据说有些上师说,在自己的眷属里面“一地菩萨有多少,七地菩萨有多少,成佛的有多少”。如果真是这样那倒非常好,那就请这些“佛菩萨”看一看《入中论》,看自己有没有一地菩萨、七地菩萨乃至佛的功德。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说:已经登地而没有圣者功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以,有些人不要认为自己境界很高,如果本来没有高的境界还自认为有,那对自己的修行就会有一定的影响。依靠全知无垢光尊者的《七宝藏》和《四心滴》来衡量的时候,很多大圆满的境界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希望大家还是自己把握好自己。

  丑二、(世俗真如之法相):

  若法从缘生,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不断亦不常。

  从因缘而生的法与因不是一体也不是他体,这就叫世俗的真如实相。因果之间不是一体,所以不常;不是异体,所以不断。

  世俗名言法的真如法相是什么呢?一切世俗法都依靠因缘而生,从因缘而生的法与它的因缘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这就是世俗真如的法相。

  因缘而生的果法与因不是一体。如果是一体,那么在因位的时候果也应该存在。如果这样,那么农民种庄稼就没有必要了,因为种子上已经有果了;工人造瓶子、铁匠造铁锤没有必要了,因为原料中已经有果了;人们为了获得解脱而造作善业也没有必要了,因为善趣以及解脱的果现在就已经存在了……凡是为了果所做的一切都没有必要了,因为因和果的本体无二无别的缘故。但这些都不合理。

  因和果也不是他体。如果因果是他体,那么果就可以从非因中产生,在果位的时候因也可以不灭而独立存在。这显然有很多过失。比如,种子跟芽如果是他体,那么芽就可以不从种子产生,而种子也不需要在芽生起时坏灭。但实际上根本不会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因和果是他体也不合理。

  正因为因和果不是一体他体,所以才不会堕入常边和断边。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因果是一体,那么果位时因还存在,这样便有常的过失;但因果并非一体,因灭了才有果生起,所以并没有常的过失。如果因果是他体,那么果就不需要观待因,因灭了果也可以不生,这样便有了断的过失;但因果并非他体,没有因就不会有果,因灭了决定生果,由于前后相续不绝,所以不会有断的过失。经云:“以有体起故,彼断不可得;以有体灭故,彼常不可得。”

  因与果不是一体、不是他体,所以既不堕入常边也不堕入断边,这就是世俗真如的法相。

  佛陀所说的缘起有胜义缘起和世俗缘起。胜义缘起前面以五种真如法相宣讲过了,而世俗缘起就是这里的不一不异、不常不断。世俗缘起有外缘起和内缘起,内缘起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外缘起即外在器世界的因果规律,比如种子等因缘具足时会生芽。如果不依靠佛陀的教言,世间人根本不能了达这些道理。科学家无论怎样做实验也不可能发现世俗真如,他们也反驳不了这一真理,因为世俗真如是周遍的真理。我曾找过一些专家对这些道理做过研讨,你们也可以运用这些道理和自己的朋友或者有学问的人探讨。用佛教的观点来解释世间的问题很有必要,以这种方式可以引导世间人通达佛教的真理。

  丑三、(彼二摄义):

  不一亦不异,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教化甘露味。

  一切万法非一体也非异体,不是常有也非断灭,这就是诸佛世尊教化众生的甘露妙法。

  本颂对两种真如作摄义,即“不一不异、不常不断”可以表达胜义和世俗的真如。

  万法在胜义中是不一不异、不常不断的空性。以离一多因观察,某法要有自性,必须以一体或异体(多体)的方式存在,但一体并不成立,既然一体不成,多体更无法成立,因为它是在一体的基础上建立的。又因为诸法无有自性,故既非常有,又非断灭。所以,万法的胜义本性是不一不异、不常不断。而在世俗中,一切法都从因缘而生,所以因和果之间是不一不异、不断不常,这是世俗的真如实相。

  抉择中观要分开二谛,世俗中一切万法无欺存在,胜义中不成立自性。《中论释·善解龙树密意庄严论》说:“归根结底,在圣者根本慧定中,寂灭实相是二谛无有差别,恰似虚空一般的;后得的一切万法都是缘起而生,犹如虚幻,远离常断的。”《中观四百论》云:“生既无所来,灭亦无所往,如是则三有,如何非如幻?”全知麦彭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注疏》中也说:在胜义中抉择万法,一切都犹如虚空,了不可得;在世俗中抉择万法,一切又如梦幻泡影,这就是圣者所行持的妙法。《君规教言论》云:“知此显现之世俗,犹如水月梦幻理,一切悉皆不执著,了知如空之胜义。”

  将二谛的真如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总结出修行的窍诀:入定应该安住在胜义如虚空一般的境界中,后得应该在如梦如幻中发菩提心、回向善根……

  能闻思修持这样的妙法非常有善缘,因为这是诸佛世尊教化世间的甘露味。世尊是三界众生的导师,他为无有依怙者作依怙主,为无有救护者给予救护,为无有皈依处者作皈依处,不管什么众生,只要有信心,依靠佛陀的教诲甘露就能像天人获得不死甘露一样断除一切生老病死。《青目释》云:“是故说诸佛以甘露味教化,如世间言,得天甘露浆,则无老病死无诸衰恼,此实相法是真甘露味。”对后学者来讲,这样的甘露妙法才最珍贵。

  虽然佛法是甘露味,但众多的人却无缘依止。就像病人虽病得辗转反侧却不肯服良药,众生虽然苦不堪言但还是不肯依止佛陀的甘露妙法。看到这种悲惨情景以后我们自然而然会生起大悲,因此希望大家依靠这样的佛法甘露,一方面尽力调伏自相续,另一方面也要发殊胜的愿:兴盛佛法、利益众生。上师如意宝经常开示:菩萨的百万大愿全部可以包括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王中,十大愿再归纳就是兴盛佛法和利益众生。这个教言法王起码讲过一百次,常住的老道友应该记得非常清楚。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们要心甘情愿舍弃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自己的身语意。

  闻思佛法的目的就是兴盛佛法、利益众生。在座的道友多数都是二十到四五十岁的人,一般来讲十八九岁的人思想就比较成熟了,所以大家应该树立自己人生的目标。如果自己是个小孩子,可能也很难有什么大的目标;如果是为了治病、发财,那也不会有学佛的真正目的;但真正的修行人一定要有大愿:获得解脱,利益众生,这就是我们最大的目的。

  好的学校总能培养出一些人才,但如果学生自己没有什么理想,也不一定会有什么作为。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作为世界上著名的佛学院,本来可以将每一位道友培养成对佛教有贡献的人才,但如果自己的发心是为了钱、为了名声,那么你就不可能对佛教有什么真正的贡献。所以,学佛一定要有良好的目标,相续中一定要有颗利益众生的心。虽然个人的能力有限,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大家应该将佛教的甘露妙法尽心尽力向世人传播。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整天想着将来过美好的生活,也不要只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而躲在这个山沟里,这些都没有意义。

  目标树立之后,就要在守持清净戒律的基础上闻思修行,最起码也要坚持五六年,这样才有能力度化众生、弘扬佛法。刚刚学佛的道友不要着急去度化众生,否则在教化众生的过程中,很可能自己反被世间人“度化”了,有这种危险性。《大智度论》讲:“自不能度安能度人?如人乘船中流坏败,欲度他人反自没水;又如少汤投大冰池,虽消少处反更成冰。”有些人也太过分了,连佛教的基本道理还不懂,什么叫菩提心都不知道,就嚷嚷:“我要去给别人传法,我要去弘扬佛法!”这太不现实。弘扬佛法是很好,但要有相当的资格,就像具足了一定资格的人才能当老师,或者具足一定资格的人才能传播某种学问一样。

  癸三、(如是宣说之果):

  若佛不出世,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从无依而生。

  在诸佛不出世、声闻罗汉已灭尽的时候,诸辟支佛将在不依靠任何善知识的情况下靠自力而生起智慧。

  辟支佛指缘觉,也叫中佛。缘觉不依靠善知识,他的智慧是无依而生的。《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说:“前一佛陀的圣教已经结束到后一佛陀的圣教尚未出现之间称为圣教空世。在此期间除了具有因缘的福德刹土中有独觉出世以外,根本就不存在讲闻修行。”本颂的后两句在《般若灯论释》中译作:“然有辟支佛,依寂静起智。”《般若灯论释》的释文中说:“如《三密经》说:‘辟支佛依寂静故起实,智慧者由身心寂静为因故,智慧得起。’”由此可见,清辩论师只强调了发起智慧的因是身心寂静这一点。而月称论师则强调了“无依”和“寂静”这两点,如《显句论》云:辟支佛智不依善知识,唯依五蕴身心之寂静。

  本颂虽然宣讲了获得缘觉果,但并不只是宣说缘觉的境界。实际上,缘觉所证的空性与菩萨证悟的空性相比,就像牛蹄迹里存留的水与大海的水一样,差别悬殊。本颂之所以不讲菩萨果只讲缘觉果,只是以缘觉为例来说明修学中观即使今生没有得到解脱,在来世也必定能得到解脱。就像如果今生获得了无上大圆满法,即使此生未证悟,那在中阴或来世也一定可以解脱。《中观四百论》亦云:“今生知真性,设未得涅槃,后生无功用,定得如是业。”《中观四百论》这个颂词很重要,不仅清辩论师的《般若灯论释》引用了此颂,在月称论师的《显句论》和果仁巴大师的注释中也都引用了。

  有些人会问:缘觉既然是“无依”(不待因缘)而成就,又如何是“如是宣说之果”(即为何要观待前世串习般若空性为因缘)?其实缘觉的证悟也是依靠以前对中观法门的串习,缘觉前世对般若空性有所了解以后发愿:“愿我在以后佛不出世、声闻灭尽的时候获得独觉果。”这样后世就无依而生起了智慧。由此可见,龙猛菩萨这个颂词直接宣讲了缘觉得果的情况,但间接却说明只要即生通达了中观,来世三乘的解脱都很容易得到。

  对于修行人来讲中观见非常重要,不必说现量证悟空性,也不说在理论上彻底通达,单单对般若空性生起合理的怀疑也足以引导我们迅速获得解脱,如《中观四百论》云:“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所以,大家一定要依靠各种理证生起中观正见。很多道友确实对中观法门下了功夫,有的甚至在一两年时间里已经真实通达了中观的无二正见。当然,只有一地以上的菩萨才能真实证悟中观,但凡夫修行人只要再三闻思修习,也一定能生起中观正见。有的上师也讲过:如果闻思久一点,又非常精进,那凡夫人也可以从理论上通达中观。如果打好了中观的基础,那么大圆满本来清净的见解也很容易通达,而没有通达中观却想依靠大圆满获得解脱就非常困难。全知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也经常引用《中观根本慧论》的颂词来印证大圆满的本来清净见。而且,一旦通达了中观,对佛法的信心就会越来越增加,对世间法的希求则会渐渐息灭,而利他的大悲心则无勤生起。

  了知此理以后,大家应力求生起中观正见及中观的证悟,这并不是不可能。“文革”期间藏地的环境极其恶劣,善知识无处寻找,佛法的只言片语也得不到,但就在那样的情况下,许多高僧大德依靠稳固的般若空性见解修行不辍,最终获得了解脱。尤其是有些密宗行者,他们在监狱里获得了虹身成就,这样的事情相当多。所以大家对中观法门要精进闻思修习。

  总之,只要我们的相续中种下了般若空性的种子,很有可能即生现前解脱;不行的话,中阴时也可依靠空性法门的修习获得解脱;再不行的话,来世也一定会现前空性的证悟。

  壬二、(以教证总结):

  《般若波罗蜜经》云:“极勇猛,色非是我非是无我,乃至受想行识非是我非是无我,若色受想行识非我体非无我体,是名般若波罗蜜。”

  《空寂所问经》云:“一切众生,竖我见幢,张无明帆,处烦恼风,入生死海。诸佛大悲,张大教网,捞漉天人,置涅槃岸。”

  经云:“无我无众生,无人无受者,但众缘名身,佛得如是解。”“不二安隐门,能破诸邪见,诸佛所行处,是名无我法。”

  《中观根本慧论·观我法品》传讲圆满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