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五十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0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五十节课

 

  发完心之后,大家应该认认真真地谛听。

  巳二、旁述知足之功德:

  若人无所求,彼福无穷尽,

  乐长身贪故,莫令有机趁。

  昨天已经讲了,假如没有知足少欲的心,一个人即使拥有世间上的一切也不满足。那么今天以旁述方式[17]宣讲知足的功德:假如一个人对地位、财产、名声等一无所求,他并不是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他去求的话也有这个能力,但他不像有些人一样,科长求处长、处长求局长、局长求市长,一直贪得无厌,而是有一种满足感,那这种人的快乐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人应该有满足感,到一定的时候就可以了。前段时间我有一个学校的校长,本来学校的建筑还需要发展,但他很有满足感:“已经可以了,现在已经发展到最顶点了!”其实知足也是智者的行为。尤其是修行人,看破世间的琐事之后,应该随缘而去,无有所求。汉地有副对联曰:“事到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一直永无止境地往前跑,最终肯定会倒下去的。

  按照小乘的教言,少欲不贪是圣者的境界。你们也记得吧,学习《俱舍论释》时讲过,圣者有四种种性,一是以菲薄法衣而满足,二是以粗粝斋饭而满足,三是以简陋床榻而满足,四是喜欢闻思修行,这四者都是知足少欲的自性。圣者对住处、衣服、食物并没有过高要求,不像现在人一样,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高档的,住的是最豪华的。许多圣者住的是山洞、茅棚、草坯房,吃穿方面也很简单,然而他们内心至高无上的境界,普天之下有多少人能比及呢?假如一定要住高楼大厦、坐高档轿车,很多方面不断地希求,相续中的快乐就越来越少,因此一定要学会知足少欲。

  那什么叫知足,什么叫少欲呢?《涅槃经》云:“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少欲就是对一切没有特别的要求,任何时候都很随缘;知足是即使得不到自己的所求,也不会有悔恨、痛苦。其实,凡事不计较也是一种知足少欲,如《佛说大乘无量寿经》中说:“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有了满足感的话,纵然住在小小的草坯房里,内心也会欢喜无比。否则,就算住五星级宾馆,吃山珍海味,家有万贯黄金,心里还是很痛苦。

  我们对身体不要太过贪执,不要让它有增长贪心的机会,不然快乐不会有,修行也不会成功。小乘《毗奈耶经》和有关论典中说,修行人不能打扮,不能使用花鬘香水,也不能过于饱胀,必须过午不食……这些都是使身体不要贪得无厌的手段。如果过于贪著所求之法,将会招致各种痛苦。佛经中有公案说,有的人贪著衣服而转生饿鬼,有的人贪著法衣变成魔鬼,还有一个比丘贪执钵盂而转生毒蛇。在汉地,唐朝也有个华严宗的和尚,表面上严持净戒、广闻博学,什么功德都样样齐全,但他对财物的贪心很重。有次他生病时,一个小沙弥不小心将他的钵盂打碎了,他竟然气得病情加重而死去,死后转生为一条毒蛇,仍念念不忘对小沙弥报仇。

  所以我们生前应当淡泊知足,断除对财物、身体等的贪执,否则,临死时那种心念会特别强。人在死的时候,千万不能在他耳边提他喜欢的东西,应该让他看阿弥陀佛的像,听一些佛号,尽量把他的分别念转向善法。而不要在喜欢轿车的人旁边评论“什么车是最高档的,它是八缸、六缸、四缸”,这样的话,对他有非常大的危害!

  不执悦意物,厥为真妙财。

  我们不要执著悦意的事物,就像《佛子行》中所说,见到赏心悦目的对境时,应把它看作无有实质,犹如夏天的彩虹,如此就不会产生贪著了。有些人贪心比较大,看到商店有很好的产品,看别人开很好的车,看别人住很好的房子,就屡屡产生“这是我的该多好啊”的念头。这是贪心没有对治的结果,如果明白一切外物的无常性、痛苦性以及是有漏财产的过失,那么最初得不到不会痛苦,得到之后不会特别执著,一旦失去了也不会伤心。一旦达到没有什么可贪的境界,那已经获得了最妙的财富,即使你身无分文,也是真正的富翁。

  佛陀在《遗教经》中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没有贪欲的人不管在哪个地方,城市里也好、寂静地方也好,不会整天愁眉苦脸,心情坦然、快乐、洒脱,没有畏惧、痛苦、担忧,就像日月在空中运行一样自在,脸上时刻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但是很多人由于看不破,对财物视如命根,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痛苦。

  作为大乘修行人,一定要学会知足少欲。上师如意宝的《忠言心之明点》和许多圣者的教言中都有这样的教诫:修道的过程中,对财物和人首先要看破,不敢说完全断掉贪执,至少也不要欲望太大了。《法华经》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一个人若能少欲知足,行持普贤菩萨广大如海的六度万行轻而易举,无有任何困难。但是不懂知足少欲的话,纵然表面上给人讲经说法,每天做各种善事,痛苦还是会接连不断地出现。

  看得淡、看得破,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乐。莲池大师说过:“人生解知足,烦恼一时除。”有了知足少欲的功德,贪心、嗔心、欲望、担忧、烦恼及生活的压力,统统都会去除的。有些在家人说:“我们生活压力太大了,好重喔!实在撑不起来。”但如果有了知足的妙药,即便你变成路边的乞丐,也照样会很快乐。有时候看路边的乞丐特别快乐,每天到街上讨一点饭,吃饱以后睡得特别香。可是有些大老板,吃完饭后一直想:“我明天怎么跟别人说话?怎么样欺骗他?如何推销这个产品?要赚多少钱……”一晚上都在盘算这些,第二天已经没有精神了。可是老乞丐晚上睡得很好,早上起来身体特别棒。开玩笑!

  我们修行人千万不要特别贪,假如整天贪名贪财,不管你是仁波切还是上师,显现上你肯定不是圣者。以前有个老堪布讲经时经常说:“作为圣者,对有漏的财物像不净粪一样对待,根本不会去贪执。”可是很多人恐怕不是这样,一谈到钱财,表情就不同了,这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山上的修行人,还是要尽量知足少欲。知足少欲不是让你有财产也苦行,天天舍不得吃,而是说不要整天想着发财,“我一定要修黄财神,发大财以后作功德”。(其实我看到很多修黄财神而发大财的人,根本不作功德,反而不断地造恶业。修黄财神成了他造业的因,这样也没有多大的意义。)

  现在有些人修房子的要求越来越高,当然如果你有能力,想住得稍微舒服一点,对我们欲界众生来讲应该可以。可是有的人今年修一间房子,明年修两间房子,后年修两层楼,以后再修三层楼……修行境界若与房子高度成正比,那倒是很不错,但财富越来越多的时候,有时候修行会越来越退步。这一点我就有深深的体会。以前自己刚来学院时,条件很差,除了能吃饱之外,基本上什么财物都没有,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闻思修行上,可是如今根本做不到,所以财富对解脱有很大的障碍,到一定的时候应该知足少欲。

  所谓的知足少欲,不堕两边很重要。如果堕入一边,连吃的喝的也没有,每天都要担心“我等会儿怎么办啊?跑到别人家去吃有点不好意思”,这样也不行。原来有个和尚说:“不要紧!我学院里的朋友比较多,每天到一家做客,一个月三十个人就可以了。”但这样也比较麻烦。所以佛经里说,不堕两边即是修行的顺缘。

  如今很多人为了财富特别忙,根本没有修行的时间,但如果能知足少欲,这就是世间上最殊胜的财富。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佛说一切财产中,知足乃为最殊胜,是故应当常知足,知足无财真富翁。”现在美国有些大商人,有几十亿美金不满足,还要投资,搞各种各样的项目。其实人生无常,几十年来雾里云里,到死的那一天,这些根本没有意义,只是一个存款数字而已。有个明星曾说:“我的钱多也好、少也好,只是在银行里的数字变化,除此之外也做不了什么事。”那多可惜啊!你今天存上100万,明天减少100万,自己却无法享用,对世间也不做任何善事,真的特别没有价值。所以到一定的时候,大家应该了解财富的实质,明白修行才是一切当中最重要的。

  (有人说我开始的一两个颂词讲得特别广,到了最后就特别略。可能我刚开始有点兴奋,到后面就累了吧!)

  辰二(贪执不合理)分二: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二、由于不知利害故贪不合理。

  巳一、由于低劣故贪不合理:

  这个身体特别低劣,贪执它很不值得。如果它像如意宝或佛像一样珍贵,那去贪执也可以,但若详详细细地观察,这个身体并没有可贪之处。

  可怖不净身,不动待他牵,

  火化终成灰,何故执为我?

  有些人可能想:“虽然不应耽著受用,但贪著身体是理所当然的。世间上有这么多人,哪有不保养身体的?天气冷肯定要多穿衣服,想尽办法来养好身体,这应该是需要的。”

  下面就对他进行回答:事实并非如此。暂时把身体当作修法的工具是可以,但如果拼命打扮身体、执著身体,这是完全不合理的。原因有三:

  1、“可怖不净身”:前面再三地分析过,这个身体的组成物质令人见而生畏,活着的身体和死后的尸体没什么差别,原来是皮肤、肌肉、骨头、内脏,死完了之后依然是这些。所以米拉日巴尊者说:“见而生畏之尸体,本为现在之身体。”

  假如有人觉得自己的身体不可怕,很可爱,那可爱的是哪个部分呢?你若觉得脸颊很好看,红红的,那把它割一块放在盘子里,你吃一下,或是让你最好的朋友、对你很有信心的人吃一口,看他害不害怕?所以,身体的上上下下没有一处是干净的,没有一处是不可怕的。现在很多人拼命去打扮、整容,主要是不了解身体的成分,不知道它是什么组成的,最后会变成什么样,因此在这上面一直很迷惑。

  2、“不动待他牵”:身体本是无情物,就像石块、木头、牛粪一样不能动,只有靠心的力量来牵引,才能走路、说话、睡觉等。所以身体跟尸陀林里的尸体没有差别,完全是依靠心识和风的因缘暂时显现的“起尸”,不应该去贪著它。

  3、“火化终成灰”:身体终将在火化场里变成一堆灰,因此是无常无实的东西。

  明白这三点之后,为什么还要贪执身体呢?虚云老和尚以前参的话头是“拖死尸是谁”,确实,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尸体或小尸体,整天在拖来拖去,但这个到底是谁呢?就是“我”。“我”又在哪里呢?应该在这上面进行观察。

  前段时间我去汉地时,有些居士把一首歌改头换面,换成了无常方面的内容,说是:“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送到火葬场,全部烧成灰。你一堆,我一堆,谁也不认识谁,最后送到生产队里作化肥。”这种说法非常好,但世间人不知道这一点,觉得身体会永远陪着自己,有一点痛苦就忍受不了,四大稍微调和又特别快乐,根本不知道身体最后会变成什么样。龙猛菩萨说过:“身际如灰干际坠,终究不净无实质。”每个人的身体最终必将化为灰烬,或者终将干枯,身体支分也化为微尘,这样的不净物没有丝毫实质可言,故不应该特别贪执,而要依靠它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认真学习佛法。

  下午有个北京的居士给我打电话,她说自己54岁,每天都在不断地听课,《入行论》的前面内容听完一遍后,现在又开始重新听,同时天天念一万遍金刚萨埵心咒。她说自己年轻时不懂这些,现在明白了佛法的道理后,希望依靠这样的身体为众生做一点事情,毕生都奉献给佛法。虽然她是个普通的居士,但对出家多年的我来讲,确实很认同她的说法。

  假若特别保养这个身体,像世间人一样动辄花上几千块,也不一定有用处。一个女居士跟我说过,她每天要睡9到10个小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脸上的皱纹,但反而越来越多了。这样的话,还不如把身体用于修行上面,一旦无常到来,医院里给你下病危通知,说你已经得了癌症,你也不会特别痛苦。因为这个身体就像是旅店,或者像衣服一样可以再换一个,若能这样对待身体,我们对生老病死也会有清晰的认识。不会像现在人一样,遇到一点挫折就接受不了,更不要说成佛度众生的大事了。

  学习大乘佛法,真的有无法言说的好处。华智仁波切专门写过《读大乘经典之功德》,我最近也在看。确实读了大乘经典之后,能明白很多取舍道理,本来是很危险的恶业,知道之后就不会造了。所以闻思还是非常有必要,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对待。

  无论生与死,朽身何所为?

  岂异粪等物?怎不除我慢?

  不管是从小到青年、中年、老年活着的身体,还是最后得重病离开人间的尸体,这个身体若没有用于佛法方面,则跟粪便、煤炭、石头、木块没有差别,对我又有什么用呢?它是一种无情物,不像心识一样能生生世世跟随我,我的心识前世变成牦牛,今世变成人,后世随善恶业转生到其他趣中,但身体却不能如此。比如我现在是人,每天在一个小屋子里生活,死了之后有可能在天界享受天人的妙欲,也有可能在一棵树下变成小虫,天天吃一点小土。业力是不可思议的,没有必要为了暂时的身体,让自己的心识造下弥天大罪。

  以前我们学院的嘎多堪布(现已圆寂),确实把身体当成粪便,并不是很重视,只要有一点吃的穿的就够了。穿的方面不讲究,吃的也是随随便便,近十多年的相处,我对他老人家的修行真的很随喜。我们接触的时间比较长,我刚来学院时,他给我们讲过《入行论》。那一代的老修行人,只不过把身体看作一件衣服,许多行为是现在世间人无法想象的。

  有些人可能觉得:“身体跟衣服是有差别的,衣服不会有疼痛,但身体稍微碰一下是很痛的。”那也不一定。如果你不执著身体,也不会有疼痛感;如果有了执著,别人把你的衣服烧了,你还不是心痛得要命,好像自己被烧了一样。

  其实没有我执的话,身体跟一件衣服没什么差别,应该把它用于行持菩提方面去。广钦老和尚说过:“我们要舍弃身体,为常住做任何一件事,若太爱惜身体了,即无法修福,反而被臭皮囊骗走了。”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教言。在座的道友,为常住也好,为所有的众生也好,应该尽心尽力地发心。听说有些发心人员熬夜到早上4点多钟,还没有睡觉,身体都垮了。但从佛法的角度讲,为众生这样牺牲也值得。如果发心时间过长而圆寂了,我们到时候会多念一点观音心咒(众笑)。外面菩提学会也有个别居士,为了大家的学习,发心特别大,哪怕一个人能生起一点信心、出离心,他们也愿意做很多事情。

  所以对身体这个臭皮囊,我们不要过于贪执,一定要逐渐断除我慢。这里的“我慢”并不是骄傲自满,而是指执著身体为我,认为“我的身体好棒啊”、“我的身材真不错”,甚至上面在讲《入行论》,下面还拿着镜子在化妆。证严法师在《静思语》中说:“众生有烦恼,是因为我执的关系。”的确,现在女孩子喜欢打扮,男孩子喜欢夸张:“我的身体好棒啊,要不要比一下?”这些都是我执在作怪。本来没有的却认为存在,这就是“慢”;本来身体没有什么功德,但偏偏特别贪执,这就是“我慢”。假如没有去除我慢,我们永远不会有快乐,离解脱更是遥不可及。

  作为大乘修行人,应该追随前辈大德的足迹,他们在深山里怎么样修行,我们也应该尽量效仿。很多人修行不成功是有原因的,一是心里对佛法有怀疑,对上师起邪见,被很多邪见和怀疑阻挡着;还有一个就是心力不够。如果心力特别强,像米拉日巴尊者、无垢光尊者那样把身体当成一堆草,且不说一生当中成佛,至少也获得了不堕恶趣的把握。

  奉承此身故,无义集诸苦,

  于此似树身,何劳贪与嗔?

  前面叙述了身体的百般过失,我们由于侍奉这个身体,毫无意义地积聚许多罪业。然而,此不净身犹如树木一般无有感受,不会因对它态度有异而发生变化,我们又何苦为了它而生贪爱、嗔恨呢?

  凡夫人对自己的身体特别贪执,无病无痛就欢喜,出现违缘就悲伤,其实对于这样的无情物,不贪不嗔是最好的态度。佛经中说:“不当取所爱,亦莫厌无爱。”心不要过于贪执什么,也不要过于讨厌什么,对任何事物要有平等心。倘若对身体太过贪爱,把一个大大的镜子放在家里,白天晚上照来照去,那没有任何实义。但也不能特别讨厌身体,穿的衣服破破烂烂,从来也不洗脸,脸上被灰尘积满了,这样惩罚也没有必要,应该把它当作暂时的修行工具。

  《妙法莲华经》云:“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福报浅薄的人贪执身体,因而被各种痛苦所逼迫,福报大的人就不会这样。其实一个人的修行跟福报还是有关系,福报不错的话,遇到大乘佛法一下子就接受了。有些居士或出家人,虽然遇到了大乘佛法,也遇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但由于自己福报浅薄,经常在中间搬弄是非,自己也活得特别苦恼,甚至连圆满一个传承的时间都没有。

  其实这辈子完了并不是一了百了,来世还是存在的,所以即生中应该尽量做些有意义的事,到了一定的时候断除我执,把身体看作一棵树一样。就像释迦牟尼佛,旁边有多少天人赞叹、供养檀香水,他也没有任何贪执;有多少以提婆达多为主的坏人进行损害,他也没有丝毫嗔恨,这就是真正的无我境界。以前佛陀当忍辱仙人时,证悟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对身体无有丝毫执著,故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也没有痛苦的感受。

  我们的这个身体,从胜义角度讲是空性的,从名言角度讲是痛苦的本性,诚如月称菩萨所言:“如铁物熔化,岂性变液体?如是苦性身,岂能成乐性?”《中观四百论》中也讲了常乐我净——凡夫人的四种颠倒,比如觉得“我”是常有的,所贪的对境是清净的,这些都是颠倒的执著,一旦通过闻思修行除开了迷乱,就能见到万法的名言真相和胜义真相。胜义真相正如《般若经》中所说,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这个我们暂且不谈,此处也没有特别宣说,但在名言中身体到底是怎么样的,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

  大乘佛教对我和我所剖析得非常细致,这些教言若没有记在心间,那么闻思修行也没有多大意义。这些道理并不是在我口里叭叭叭就过了,你们一定要对内容详详细细思维,看自己所想的跟经论所讲的是不是吻合。如果不谋而合,说明你的心与诸佛菩萨的智慧是相应的;如果有很多怀疑或不理解,就应该在善知识或道友面前辩论探讨,以解开自己心中的疑团。总之,我们一方面要祈祷十方三世诸佛,加持自己的正知正见和菩提心越来越增上,同时也要精进努力,否则这些境界很难生得起来。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