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二十八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0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二十八节课

 

  寅三、以比喻说明过患:

  贪欲生众苦,害多福利少,

  如彼拖车牲,唯得数口草。

  此处用比喻来说明,贪欲的危害相当多,利益相当少,就像正在拉车的牲畜,吃几口路旁的草一样得不偿失。

  现在的人们“今朝有酒今朝醉”,为了暂时的快乐,拼命追逐世间八法。其实我们活在世上,应该活得有价值,不应该鼠目寸光,像现世美那样只承认今世,认为死后一了百了,不惜一切追求暂时的欲乐。

  贪欲的祸害非常大,不管贪著什么东西,女色也好、财物也罢,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打个比方说,牛马拉着沉重的车向前行进时,看见路旁绿油油的青草,禁不住停下来享用,结果立即招来车夫的鞭打,甚至车轮以惯性冲过来,将它撞伤、压死。为了数口青草,而遭致狠狠的抽打,乃至受伤送命,这是何等的不值得。同样,人们拼命地追求所贪对境,下场比这些旁生更可怜。他们为了瞬间的欲妙之乐,毁坏长远的解脱命根,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安乐葬送无余。所以,《八大人觉经》中说:“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很多人非常愚痴,为了眼前的一点薄利,宁愿舍弃来世的幸福,《因缘品》云:“愚者为财毁,不寻求来世。”尤其是临死时如果贪恋某物,死后会转生为特别可怕的众生。从前舍卫城有个穷人,他对自己的牛特别贪执。死了以后,他转生为牛背伤口中的一只小虫,蚀食伤口中的脓血,每天都要经历七次生死。律藏中也记载着一个人,因贪恋自己的金瓶,死后转生为毒蛇,寸步不移地守护着金瓶[28]。

  还有一个小孩夭折之后,请一位具证上师为他作佛事,但小孩的神识一直往酥油桶里跑。上师对眷属说:“看看桶里有什么?”原来有一个别人给小孩的烧饼。于是上师把烧饼用来作烟供烧施,回向以后才超度了他。因此,正如萨哈巴尊者所说:“相续中有芝麻许的执著,也会带来无边的痛苦。”

  贪欲确实非常可怕,大家理论上说得来,道理上也明白,但自己生起烈火般的贪心时,可能也是无法控制。对修行人来说,这是正常现象,但只要懂得这个道理,时时以正知正念摄持,逐渐调伏自己的习气,终有一天也会加入诸佛菩萨等离贪者的行列中,真正能利益众生,自己不被烦恼左右。

  但是,现在大多数人不知道这一点,把痛苦当作快乐的源泉,快乐也认为是实有存在的。前段时间我路过色达,看见有个宾馆里正在举行婚礼,我熟悉的很多年轻人在那儿高兴得不得了,蹦蹦跳跳。我当时就想:“他们只看到了今天的快乐,却没有想到以后的痛苦。现在人的生活压力、感情痛苦非常重,大家都认为今天是快乐的开端,但到底是快乐的开端,还是痛苦的开端呢?”你们经历过这段历程的人,应该非常清楚,从此以后,你是获得了人生的快乐,还是增加了担忧和痛苦呢?

  当然,人活在世上,有些传统也不得不随顺,但是世间人的愚痴和盲目,还是值得好好探究。否则漫无目的地一直往前奔,到时候会达到什么样的境地,恐怕自己也无法觉知。

  寅四、空耗暇满:

  彼利极微薄,虽畜不难得,

  为彼勤苦众,竟毁暇满身。

  依靠钱财、不净行而带来的快乐微乎其微,轻而易举即可成办,不要说具有高超智慧的人,连低等旁生也不难办到。可是,无知的人们竟然为了这些而奔波受苦,糟蹋了如意宝般难得的暇满人身。

  财利女色等带来的利乐,实际上非常少,世间上所有的有漏快乐,远远比不上瑜伽士在短暂的时间中,坐禅所获无漏安乐的千分之一。很多人把积累财产、追求异性作为人生目标,其实这并非明智之举。《开启修心门扉》中讲了很多动物的本领,如乌鸦向猫头鹰追讨命债的方式[29],相比之下,旁生比人类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积累财产方面,不说别的,我的院子里有好多地鼠,到了夏天它们到处采集草根、人参果,然后搬到地洞里藏起来,其数量之多,可能一两年都吃不完。在打扮方面,昨前天我看见对面山上有一群鹅,它们在河里洗澡时,不停地用喙来梳理羽毛,跟人比起来,它们只不过不会照镜子而已。至于作不净行,麻雀、喜鹊、饿狗、老猪等等,根本不需要培训,天生就会。

  所以,人活在世间上,如果只是追求这些,就跟旁生不分轩轾了。萨迦班智达说过:“整天谈论财与食,此即双足之畜生。”“唯寻自己之吃喝,岂非牲畜亦能行?”我以前放牦牛时,牦牛饿了,一定要去找草吃,口干了,看见远方有清清的河流,就不顾一切往前冲,任谁也挡不住。所以吃喝玩乐,连愚笨的旁生都会,难道我们也唯一追求这些吗?很多人有了钱以后,整天在吃喝玩乐中消磨时光,这跟动物又有什么差别,动物在快乐的时候,也有属于自己的游戏。

  作为一个人,不管具不具足菩提心,都应该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众生。暂时来说,社会上有许多爱心人士,竭力帮助可怜的众生,自私自利的心很小,所作所为令人赞叹。如果你有远大的理想,那应该为了天下无边的众生而考虑自己的来世,考虑众生三世的一切利益。有了这样的善心善愿,人身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否则,整天都是围着小利小惠转,一生就白白虚度了。

  《贤愚经》有一个公案说,某地的婆罗门在三四个月中举办盛大的宴会,凡是参加宴会者,会提前收到一封请帖,请帖上有糖脂盖的印信。一个婆罗门也受邀参加宴会,在去的路上,他特别贪吃,忍不住将糖脂印信给舔食了。结果到了宴会会场的外面,守门人见请帖上没有印信,而不让他进去。为了一点点糖脂,婆罗门失去了一场盛宴。世间上很多人也是如此,贪执眼前小小的欲乐“糖脂”,而愚昧地毁掉暇满人身,失去了解脱安乐“盛宴”,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漂泊。所以有智之士应该好好考虑,自己应该怎样度过一生,才对自他都有利益?

  寅五、痛苦无义:

  诸欲终坏灭,贪彼易堕狱,

  为此瞬息乐,须久历艰困。

  一切贪欲之乐最终必将坏灭,并具有使人堕落等过患,为了那瞬间的享乐,要在千百万劫中于地狱里受折磨。

  不管你拥有什么样的快乐,即使是转轮王的快乐,最后也会毁灭的。龙猛菩萨云:“世间一切乐,唯苦被变坏。”《阿含经》也说:“积聚终散裂,崇高必堕落,会和终散离,有生无不死。”一切快乐都将变成痛苦,而贪执它的结果,却是让我们堕入三恶趣中受苦,付出长久而艰辛的代价。

  人们认为的快乐,真正剖析它的本体时,没有任何可靠性,而为它所造的恶业,却会使我们在轮回中遭受无量痛苦。不管是异性之间的乐受、财富名声所带来的快乐,只是分别念一瞬间的颠倒执著,按照《中观宝鬘论》和《中观四百论》的观点,所谓的享受快乐,不过是痛苦稍微减轻了而已,根本不存在真正的快乐。

  然而为了一瞬间的错觉,很多人不惜造下极大的恶业,在生死轮回中不能解脱,甚至千百万劫中在恶趣里面无力自拔。三国时期的曹操,可谓奸恶一世,但他刚死不久,王位被篡,妻妾被夺。而且在1400年后,于清朝乾隆年间,苏州某屠夫宰了一头猪,取出猪的肝脏,上有“曹操”二字。(在此之前,他很有可能在地狱、饿鬼中受苦。)当时有个年轻人见后,惊惧因果无常,马上出家修行,法名为“佛安”。

  为什么猪的肝脏上有“曹操”的名字呢?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大疏》中,也曾举过一个比喻来说明这种不共的缘起[30],这就是前世不可思议的因缘,反映在今生的身体上面。如果用科学来解释,肯定没有办法,但这毕竟是人们亲眼所见,猪的肚子本来没有剖开,剖开以后才发现上面有字,这种奥秘任何科学家也无法解释。但在佛教中确有这样的因果规律,即使造了一瞬间的恶业,果报也会无穷无尽。因此,大家不要为了暂时的欲乐而毁坏来世,否则后果是相当可怕的。

  贪心是非常大的怨敌,它对我们的危害非同小可,大家一定要认清它的面目,一旦生起贪心,当下就要制止。这样通过慢慢的串习,自相续肯定会有改变。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出家人能毫不费力地对治贪欲,而世间人却不能轻松面对,就是因为前者通达了道理,而后者却对此一无所知。

  彼困千万分,便足成佛道,

  欲者较菩萨,苦多无菩提。

  世间的妙欲一点意义都没有,若把为它付出辛劳的千万分之一,用在修持正法上,足以成就无上佛道,即便没有成佛,最低限度也不会堕入三恶趣。然可惜的是,人们日日夜夜、兢兢业业地寻求世间快乐,用于学佛的时间微不足道。

  我去上海的时候,在一次演讲上也讲过,菩提学会的有些道友,每个星期天共学一次、共修一次,就觉得自己太精进了,到处给别人炫耀。可是你们算过没有,倘若一年有360天,所有的星期天加起来,最多也只有52天,剩下的308天都在搞世间法,所以你们学佛并没有用很多时间。可是,还有些人连一个星期天都抽不出来,所有时间都用在家庭上、工作上、琐事上了。即使能抽出一天的话,听两堂课只有两个小时,很多人听课时无精打采、奄奄一息,下完课后精神就出来了,说东道西,既开心又有活力。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把时间花在世间琐事上,一年一年都无所谓,而稍微学一点佛法,就觉得花了很长时间。有些人一周听两三节课,花了两个小时就觉得好多啊,而把时间用在睡觉上、无聊的事情上,从来没有抱怨过多。且不说无始以来,就算今生的时间全部用在学佛上,至少也获得了不堕恶趣的把握。但我们有没有做到呢?

  好多人认为自己学了《入行论》后,懂得很多很多的知识,其实你们学的时间太少了,而且经常以“我不空”、“我太忙”为借口,自己给自己开绿灯。要知道,在佛法上花的时间越长,下的工夫越多,自己越会受益无穷、用之不尽。许多人没有把精力和时间放在这上面,原因主要就是自己业障深重。不说三大阿僧祇劫,即使抽出短暂的时间,修行也会有一定的成效。可是无始以来,我们把时间全部用在贪嗔痴和散乱方面了,世间法的串习极其深厚,而对佛法的兴趣极其微薄。今生能遇到如此殊胜的佛法,望大家对闻思修行不要特意拒绝。当今世间上引诱我们、欺骗我们、散乱我们的花样相当多,但这些对我们来讲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以佛教的如意宝,解决生生世世的饥贫,满足自他一切所愿。

  这里也说了,世间人为了无义琐事所耗费的时间和精力,如果用在佛法上,现在也不至于落到这种地步。有些人智慧和文笔非常好,人格也不错,但绞尽脑汁研究一些世间法。他下的工夫和所做的事情,表面上众人交口称赞,觉得他很有成就,但以因果来衡量的话,不仅对人类有损害,对自己也有很大的损害。

  譬如,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他笔下的一百零八好汉,个个栩栩如生,他无论描述何种场景,都会令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法王如意宝也看过藏文版的《水浒传》,有时候还给我们讲里面的故事。其中人物刻画得非常生动,每个人的长相、特点、性格,让人感到呼之欲出,大家都特别喜欢看。但由于作者在书中写了许多助长杀生、邪淫和偷盗的情节,极尽诲盗诲淫,后人效仿则无恶不作,结果他的儿子、孙子、曾孙三代,生下来全都是哑巴。

  还有《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善于描写男女偷情私会的情形,导致许多人看了《西厢记》,就起了邪思淫念。结果书还没有完成,王实甫自己就无法克制烦恼,嚼舌而死。

  唐代诗人元稹[31],见表妹崔莺莺美若天仙,就想娶她为妻,却遭到拒绝。元稹因为愤怒而写了《会真记》,虚构崔莺莺和人偷情,毁谤她的名节,致使崔莺莺蒙垢千秋,而且导致后世的读者学习偷情私会。最后元稹死的时候痛苦万分,死了之后,尸体还惨遭雷火焚烧的报应。相反,如果写一本好书的话,会给自他带来千秋万代的利益。不说别的,《大圆满前行》和《入菩萨行论》这两本书,救了多少世间中的迷茫众生?

  跟过去相比,现在人的造业更可怕。过去人通过看书来想象情节,慢慢生起贪嗔烦恼。而现在呢,光盘上、网络上处处都有真人表演,原原本本地展现在你面前。尤其小孩看了以后,人生马上就改完了。因为小孩没有取舍的能力,也没有辨别的智慧,看到一种行为就开始模仿,从此之后人生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长大以后很容易变坏。

  所以现在的社会跟古代完全不相同。古代人本来就比较纯洁,又懂得做人的道德准则,虽然佛教传播得不是很广,但对儒教和道教比较重视,行为言谈掌握一种分寸。而现代人视古文化为糟粕,基本上已经全部淘汰了,在他们的心目中,觉得这些跟不上时代,而疯狂追求那些迷惑性特别强的理念和文化,并在全世界不断地宣传、不断地弘扬,吸引无数的愚痴者趋之若鹜,这样之后,是人类自己毁坏了自己。

  如今的修行人,不要说得到佛陀的果位,连声闻阿罗汉的无我境界也可能望尘莫及。若把所有的时间用来享受欲乐,整天浑浑噩噩地过日子,那肯定觉得修行很苦,百分之一都不愿意接受。这样一来,自己始终漂泊在轮回苦海中,解脱遥遥无期,非常非常可怜!

  寅六、痛苦无法比拟(贪欲所招致的痛苦,远远超过其他的痛苦):

  思维地狱苦,始知诸欲患,

  非毒兵器火,险地所能拟。

  如果细细思维贪心的果报,它所带来的地狱、饿鬼、旁生之痛苦,时间极其漫长,程度也极其惨烈。如《亲友书》所言,一日之中不断感受三百短矛猛刺的痛苦,与地狱中最轻微的痛苦相比,连它的一分也不及。因此,贪欲所带来的伤害,是任何灾难、祸害都无法相比的。

  世间上的毒药、战争、猛火、险地、天灾等,人们认为这是最大的灾难。但如果用智慧来观察,这些违缘最大的危害限度,只不过在短短的一生中,让我们受痛苦而已,充其量是毁坏了今生。而贪心在自相续中蔓延的话,不仅是今生中非常痛苦,如同发疯了一样,(尤其是在公务员中,有些年轻人在感情上出了问题,自己都无法控制自己,旁边人也觉得他精神有问题。一个人心里的烦恼,很难以外面的物质享受或别人的劝告而遣除。)并且还会让我们来世堕入恶趣受苦。

  佛陀在《父子相会经》中,将贪欲喻为毒叶、宝剑、兵戈、猛火等,讲了很多比喻。《方广庄严经》中也有诸如此类的阐述。古代的大修行人经常说:“世间诸苦患,皆由贪心生。”无垢光尊者在《窍诀宝藏论》中也讲了贪欲的六种过患[32]:今生中身心不得自在;来世漂泊于轮回苦海,甚至堕落恶趣;人与人之间经常争论;自然增上诸多不善业;减灭一切善法功德;经常受到圣者们的呵斥。

  其实《窍诀宝藏论》讲了很多实修教言,希望大家平时多背一些教证,多记一些公案,脑子里多装一点佛教知识。当然,全部都如理如实地行持,对凡夫人来说也有一定的困难,但至少应该记在心里面。比如电脑专业的人懂很多电脑常识,遇到某些问题时,即使自己不会操作,道理上也比较明白。懂道理与不懂道理还是有很大差别,作为一个佛教徒,既然已经皈依了佛门,满脑子除了乱七八糟、肮脏不堪的东西以外,一个教证也背不了,一个公案也记不住,整天都是讲打仗、爱情,讲的时候表情也非常不错,而一听到佛教的教理就打瞌睡,这种现象是不合理的。

  像我们上师如意宝,一张口就全部是教证,字字句句都是智慧的流露。现在很多人学习佛法,兴趣是很淡薄的,即使有一点兴趣,也只是敷衍了事,根本没有心入于法。前代的那些大德们,如金旺堪布、德巴堪布、曲恰堪布,随时都可以拿一个教证来引用,随时都能想起一个佛教的公案,那些教证和公案,对对治烦恼非常有力,而无有意义的世间话题和名词,他们记都不愿意记。真正的修行人就要变成这样。但是在末法时代,很多人学过的论典都忘了,学过的知识也不在乎,心里没有重视的话,智慧不可能平白无故浮现在你的脑海中。

  总之,在整个世间中,贪欲的危害性是最大的,我们要像对待猛兽、毒药、刀刃、怨敌、烈火那样厌恶欲乐,《亲友书》云:“犹如猛兽毒刀刃,怨敌烈火厌欲乐。”对传染病和战争,大家觉得特别可怕,“两伊战争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出现了”,或者“禽流感来了”、“非典出现了”,尤其是核武器,人们均谈之变色,其实这些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什么?就是依靠贪欲烦恼,生生世世堕在三恶趣中不能解脱。

  然可怜的是,愚昧无知的人对此根本不知,还把贪心最大的人当作明星,把嗔心最大的人视为英雄。不过现在时代已经变了,七八十年代人们崇拜嗔心最大的人,现在却羡慕贪心强烈的人。某个国家有一个人裸体表演,大家都觉得她非常非常了不起,因为她只穿“虚空”的衣服,这种表演特别精彩,有些人甚至昏厥过去——不知道什么原因,医生正在诊断当中,开玩笑!如果人们能用佛教的智慧来剖析,这些迷乱的现象会慢慢得以控制,逐渐调整过来。

  学习了本论以后,如果你的信心有所增上,这也是诸佛菩萨的加持。因此,大家一边要励力地祈祷上师和诸佛菩萨,一边要用这些殊胜教言来经常对照自己,只有这样,修行才会成功!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