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一册 第八节课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9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一册 第八节课

 

  现在宣讲的是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通过学习本品,可以知道怎样才能趋入本论。此内容分三个方面阐述,即趋入者补特伽罗、趋入者之意乐、趋入的方法。

  第一个问题趋入者补特伽罗,昨天讲了需要依靠身依与心依两种方式而趋入。今天开始讲趋入者之意乐,也就是趋入者应该如何发心。此内容可从两个方面来宣讲,即“发心之功德”和“受持之方法”,这一品主要讲发心的功德,下一品主要讲受持的方法,也就是说,菩提心既然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们应当怎样在相续中受持。

  丙二(入者之意乐)分二:一、发心之功德;二、受持之方法。

  丁一(发心之功德)分三:一、真实功德;二、具功德之合理性;三、赞叹具发心之补特伽罗。

  戊一(真实功德)分二:一、共同功德;二、特殊功德。

  己一(共同功德)分五:一、断除罪业;二、成办利乐;三、满足愿望;四、名义转移;五、以喻赞德。

  庚一、断除罪业:

  菩提心是断除罪业最好的一种方法,为什么呢?颂词中是这样讲的:

  以是善行恒微弱,罪恶力大极难挡,

  舍此圆满菩提心,何有余善能胜彼。

  凡夫人造善业的力量非常微弱,但造恶业的力量极为强大,这样的恶业除了依靠菩提心以外,在这个世界上或在我们所修学的范围内,以什么样的方法才能遣除呢?

  昨天也讲了,凡夫人造善业的时间,就像黑夜中刹那出现的闪电一样十分短暂。世间上的凡夫人大多数不信仰佛教,即便是信仰佛教,也只是当作一种消遣,而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自己的生意、工作、家庭等才是生活的重点,才是人生的主要目标。现在的人口越来越多,一个大城市中有几万个人,在这些人当中,真正学佛的有多少?在学佛的人当中,能如理如实修行的有多少?如理修行的人当中,每天二十四小时真正用到修行方面,心清静、不散乱,行为也相当如法的修行人又有多少?通过这样的观察,就可以了知凡夫造善业的时间确实是相当少。

  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听闻的人不一定有很多,即使是听的话,真正做到如理如法的又有几个?虽然我讲者很低劣,但是所讲的内容基本上没有离开以前印藏高僧大德和传承上师们的教言。按理来讲,凡夫人的记忆非常有限,你们在听受的过程中,应该作一些笔记,如果只将佛法留在磁带或光盘上,对自己的相续不一定有很大利益。所以,大家每天应把所讲的内容尽量记在脑袋里,如果实在记不住,也应该记在一个笔记本上,这样才算是比较如法的闻法行为。

  可是我最近了解,大多数人并不是这样的,他们把每天的课随随便便听一遍,完成任务就可以了,至于到底讲了些什么,很多人几乎都不知道,这样的闻法非常稀奇,真正的闻思并不是这样!我们学院的道友在我讲完之后,法师还要辅导一遍,法师辅导完以后,辅导员又要辅导,并且第二天还要考试,依靠这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能真正理解菩提心的道理,如果听法时心不在焉,能不能把大乘佛法的道理融入自心?我想恐怕很困难。当然,我也理解现在很多人确实特别忙,有时候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最关键的,还是自己对闻法不够重视,对闻法的基本方式不了解。只有将闻法当作比较重要的事情来看待,你们的相续中才会有所收获,否则,光得一个传承有没有多大意义也很难说。

  然而,凡夫人在行持善法的过程中,时间很短,力量也很薄弱,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缘,比如说听课的时候打瞌睡、起分别妄念,身体不好、心情不好,家里的人阻挠,其他的一些烦恼现前等等,在听一堂课这么短的时间内,也会出现许许多多违缘来中断你的善行。与此同时,罪恶的力量非常强大,有些注释里将它比喻为乌云密布的黑暗,力量相当强,持续的时间也很漫长。

  现在的凡夫人造恶业时,怎么样混时间都无所谓,但是让他听一节课的话,就会想:要一个小时啊?好累啊!如果是听一些乱七八糟的流行歌曲,多长时间都可以,时间一下子就过了;在一些没有意义的无稽之谈上,花多少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到舞厅里通宵达旦;到茶馆等散乱的场合中打麻将、赌博,做各种各样的非法事;看电视、看电影,上网看一些不如法的内容……对此都是乐此不疲。不管是在家人还是出家人,这些行为都不会有任何利益。本来我们的心已经散乱得不得了了,再把外面眼花缭乱的世界引过来,外境的诱惑力如是的强大,自己心的力量又如是的薄弱,这样一来,修行就会彻底瓦解,彻底失去根本了。愿不愿意当佛教徒是你的自由,从世间的法规来说,信仰也可以,不信仰也可以,这方面没有任何强迫。但如果你真的要信仰佛教,想认认真真地修学佛法,最好断除那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事情。当然,作为欲界的众生,吃饭穿衣、解决最基本的生存因素,这一点我们并不排斥。

  上面颂词的意思是,我们善心的力量极其微弱,而造罪业的力量极为强大,由于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强大有力,以致各种轮回的痛苦难以抵挡,深陷其中的时间又非常漫长,这种强大的弥天大罪,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能不能摧毁压服呢?相当的困难。那应该依靠什么样的善行才能摧毁呢?除了慈悲与空性智慧圆满的如来正等觉的菩提心以外,其他任何一个善法都不能超过它。

  有些人可能想:其他的善法也可以吧,比如修无上大圆满、大手印,或者参禅、念佛,这些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殊胜法门,为什么不能胜过这些罪业呢?当然,佛经中也说这些善法能摧毁罪业,但是你参禅念咒,如果没有菩提心,做这些善事有没有功德呢?有是有功德,但不能超胜一切罪恶。前段时间学习华智仁波切的教言时也说了:“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便是修无上大圆满,也会成为小乘的法,或者变成一种说不清的法了(类似于外道)。”既然无上大圆满没有菩提心的摄持,都不能算是大乘佛法,其他的法就更不用说了。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大家应该有一个心愿,就是一心一意地修持菩提心,应想到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唯一就是修持菩提心。”当然,修其他密法或念咒语,这些都是可以的,但最根本、最基础的就是菩提心,否则,无始以来所造的罪业很难遣除。

  有些人会想:我念金刚萨埵心咒,或是安住在空性的境界中,应该也可以遣除罪业吧。当然,这些法确实很殊胜,但有一个前提,你以什么样的发心来念金刚萨埵心咒或者观修空性的呢?如果不具足菩提心,观空性也会成为轮回的因,念金刚萨埵心咒也不能遣除自他所造的一切罪业。

  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认真真地理解这个颂词所讲的意义。不管是过去、现在或者未来,我们每个人所造的罪业是相当多的,今生已经造下了很多,未来还会继续造的,如果想要彻底断除,就一定要修菩提心,否则,其他的善根不能摧毁这种恶业的相续。

  无著菩萨在讲义中说:〖所依人身与意乐既难得又短暂,〗前面也说了,凡夫的这个人身很难得到,修善法的意乐就像黑夜的闪电般短暂、稀有。〖因此善法的对治也就显得非常的可怜,换句话说,这种对治善行时时刻刻都是力量微薄弱小而存在。〗作为凡夫人,我们每天修行的时间很短,在这个短暂的时间中,效果到底怎么样,自己心知肚明。有时候打瞌睡,有时候散乱,听说有些人早上六点钟已经起不来了,现在都起不来的话,那真正的菩提心还怎么修啊?六点钟已经不早了!可见,别说是一天二十四小时或者更长的时间中修持,有些人就连半个小时也用不上,有时候就算用上了,也是经常打妄想或者中断了,所以,我们凡夫人是多么可怜!

  〖相反,〗如果造恶业,〖一切不善业的因缘聚合起来却非常容易。〗比如,对别人生嗔恨心时,生嗔的对境、自己的意乐、当时的心态,一切造业支分可以在很快的时间内全部具足。但是行持善法呢,具足所有的功德支分是相当困难的。〖致使罪恶的力量格外强大、势不可挡,难以想象,而且接连不断产生。〗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们一天中恶的分别念多得不得了,而真正的善念——菩提心、信心、大悲心实在少之又少。甚至晚上做梦也是这样,梦到自己的根本上师或在上师面前听闻佛法,可能一个月或一年只有一次,而乱七八糟的梦,每天晚上多得不可计数,如果偶尔梦到一次行持善法,自己简直高兴得不得了。所以,我们凡夫人一直都在贪嗔痴的睡眠中昏迷不醒,自己已经习惯了这种状态,反而认为是正常现象,不管白天做事还是晚上做梦,全都处于一种迷乱中。

  〖由此可见,现在我们就必须要具备能摧毁罪业的善法。对于弥天大罪,除了圆满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有什么其他善法能遣除得了?根本无法遣除。〗上师如意宝曾经讲过:“不管是磕头、念咒还是顶礼,我们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比不上发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念咒有多少万、多少亿,修了多少遍加行,参禅的境界有多高,这些功德实际上都不大,也许只能成为人天福报之因。”行善法有没有菩提心的摄持差别如此之大,因此,在这个世间上,菩提心的功德最大,而且忏悔罪业的力量也最强。〖所以我们一定要发起菩提心。〗

  〖《华严经》中云:“猫眼见即能震慑诸鼠,令其无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指菩提心)宝明目亦能制伏一切业惑之鼠,令其无法堪忍。”〗老鼠看到了猫的眼睛,就会特别害怕,所以猫眼能震慑降伏一切老鼠,令它们无法堪忍,马上逃跑或是动弹不得。同理,无上菩提心一旦出现,我们相续中的贪嗔痴等烦恼、阿赖耶识上的种种恶业,马上就可以遣除无余,犹如老鼠在猫眼前不敢停留片刻一样,在菩提心的面前,所有的罪业根本不会存留。

  因此,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是相当大的,不管忏悔还是做善法,一定要以菩提心为前提。无始以来,我们依靠自私自利的心造下了各种罪业,现在这些罪业的违品是什么?就是利他的心。

  以前我们凡夫人几乎没有利他的心,但现在遇到了大乘善知识、大乘佛法,若能在相续中生起利益他众的心,今后就不会造很大恶业了。为什么呢?因为造恶业完全是为了“自己”,你们想一想,过去自己所造的恶业中,有哪一个是为了众生而造的?几乎没有,全部是为自己以及自己的亲朋好友。如果生起了真正的菩提心,这种造恶业的相续就会被中断,《经庄严论》中说:“智者如果生起了菩提心,就能遮止无量罪业的恶行。”所以,菩提心是有智慧的人才能生起来的,没有智慧的人就连听都听不进去,更不用说生起来了,但如果他生起了珍贵菩提心,无量的罪业就再也不会有了。《本生传》中说:“若能生起菩提心,对一切众生像对自己的亲人一样关爱,所有的非法行就会被遮止,更何况是造不善业了。”

  所以,我们应该观察自己能不能生起菩提心,如果能的话,那相续中身口意所造的一切罪业就会逐渐消失,违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的罪业也会逐渐断尽,大的罪业能压伏,小的罪业能完全根除,这就是菩提心的功德和力量。

  庚二、成办利乐:

  佛于多劫深思维,见此觉心最饶益,

  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

  大慈大悲的佛陀在多生累劫中深深地思维、观察,发现唯有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益,依靠它,无量无边的众生能够轻而易举地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大家都知道,佛陀对众生是最慈悲的,不管是在因地还是果地,佛陀心里想的就是利益众生。去年我们学习《释尊广传》时,从中也能了知这一点,每个公案中,不管是布施身体,还是做其他事情,佛陀唯一的目的就是让一切众生获得利益,这是他最究竟的目标、最究竟的愿望。在多生累劫[39]中,佛陀为了利益众生,一直反复思维:帮助众生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最后他发现,菩提心对众生有相当大的利益,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善法也比不上菩提心的利益大。

  从名言的角度来讲,思维者是谁呢?圆满照见万法实相、宣说真实语的佛陀,并不是我们平时认为的“这个人很不错、很可靠、很可信,所以他说的是对的”,不是这样的,世间人再怎么好、再怎么了不起,也会有说妄语的时候,但佛陀并不会如此,正如《释量论》中所讲: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时间是多久呢?多生累劫,而不是一天、两天,一辈子、两辈子。有些科学家用几年或几十年绞尽脑汁发明了一个产品,就认为非常了不起,但是佛不是几年、几十年,也不是几百年、几千年,而是多生累劫一直都在思维。最后发现了什么呢?众生由于无明,深陷轮回非常可怜,唯有菩提心才能将他们从轮回的苦苦、行苦、变苦等痛苦中彻底救度出来,获得永远快乐的佛果。

  以前的高僧大德说过:“如果你想对佛陀报恩,首先就要知道佛陀是怎样对待我们的。”怎样对待的呢?依靠菩提心来利益众生。以前上师仁波切在光明梦境中见到麦彭仁波切时说:“我对您报恩的唯一方法,就是发愿利益众生。”《中观庄严论》中也说,诸佛菩萨除了利益众生以外,再没有其他工作了。他们以什么方法来利益众生呢?就是菩提心。所以,佛在多生累劫中深深思维、再三观察后,依靠智慧发现了唯有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益,无量众生依此菩提心能顺利获证佛果。

  从古至今,从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开始到现在,二千五百多年来,不管是学显宗、密宗,还是汉传、藏传、南传佛教的修行者,依靠菩提心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的有多少个呢?可以说根本数不清。那么,没有依靠菩提心而得成就的有没有呢?绝对没有。有些人可能问:“往生不是不用菩提心吗?”不可能,真正往生的人,相续中没有菩提心的是没有的。《净土教言》中也讲了,有福报的人在往生的前一刹那,所有的菩提资粮(包括菩提心)就已经圆满了。

  有了菩提心,获得佛果会非常顺利,不像外道那样,要经历各种各样的苦行,比如说拔头发、跳入火炕、在恒河里沐浴、用五火焚身等等。可能有人问:“佛经里不是有很多依靠苦行获证佛果的公案吗?释迦牟尼佛经历了六年苦行,很多高僧大德在修学过程中也经历了许多苦行,这难道不是苦行吗?”当然是苦行,但佛教的苦行与外道的苦行有很大差别。外道的苦行,确实会在身心上造成相当难忍的痛苦,而佛教的苦行,比如一地以上的菩萨将自己的头目手足布施给他人,是因为菩萨的利他心特别强,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所以就算把身上的肉割下来,也像割把草一样没有任何痛苦的感受。

  学法的苦行也是这样,有些人认为出家人很苦,在哪里哪里苦行,其实,对于那些对佛法有信心、利益众生的心特别强的人而言,出家的苦行比起在家人生活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自古以来的高僧大德虽然住在山上,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表面上看来过得很苦,但实际上,他们内心的快乐无与伦比,跟住豪华洋房、过奢侈生活的世间人相比,真不知道是谁痛苦?!

  菩提心是真正、唯一的妙药。现在有些医学家、营养学家认为“我发明了某某产品,对身体、对心理非常有利”,实际上也许有很大的副作用。就算真正有利,能不能保证一辈子都身体健康呢?而且这些药很快就过期了,菩提心会不会过期呢?肯定不会。有些营养药可能对某些人起作用,他吃了以后效果很好,于是就帮着宣传,在电视上打广告,说这个产品如何如何的好。其他的人就信以为真,买来吃了后,本来是该减肥的,反而变得更胖了。但菩提心不会这样,只要是因缘成熟了,对于大乘种性的人来说,菩提心一定会对自己有真正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记住,菩提心是佛法的精华,是佛陀智慧的结晶。

  〖诸位佛陀在三大阿僧祇劫中深深思维、再再观察利益众生的方便,结果发现这颗菩提心是对众生最为有利,因为依靠这一菩提心,无量众生能轻而易举获得无上菩提的果位,或者殊胜安乐。〗

  庚三、满足愿望: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如果想灭除三界轮回的百千万种痛苦,遣除有情众生的种种不安乐,自己享受百般快乐,那千万千万不要舍弃菩提心。

  在甲曹杰、布顿大师、根桑秋札的讲义中,都将这一颂与三士道相对应。第一句是讲中士道,也就是说,声闻缘觉希望自己灭除三界轮回的各种痛苦,获得圆满断尽人无我的寂灭果位(阿罗汉果或缘觉果);第二句是讲大士道,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第三句是讲小士道,即寻求今生来世的人天快乐,是一种自我享受福报自私自利的发心。

  不管小士道、中士道还是大士道,每个众生都有希求,大士道是为了众生得到解脱,中士道是为了自己的寂灭安乐,小士道只是想自己获得快乐,无论哪一种人,都不能舍弃菩提心,否则的话,你的愿望是实现不了的。我们既然发了菩提心,平时不管接触什么人,自己以前受过什么样的教育,都应该在行为上表现出大乘行人的善良,这个很重要。

  三士道的人都不能离开菩提心。佛陀在经中说:“诸比丘,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菩提心。”上师如意宝以前也讲过:“大家应该发愿生生世世不舍弃三宝、不诽谤三宝;修行一定要坚定不移,不能遇到违缘困难就马上动摇;即使遭遇生命危险也不舍弃菩提心。”一再地强调这三个教言。所以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求自己的安乐、求别人的安乐,还是求究竟的解脱,都不能舍弃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不要说佛果、阿罗汉果,就连现世中的快乐也很难真正获得。为什么呢?如果自私自利的心特别强,即生中你跟任何人都合不来,还会造各种各样的恶业。因此,即便是世间的为人处事,也需要菩提心、需要利他的心,有了这个心,什么事情都好办。

  我们作为佛教徒,应该从自身做起,应该有个比较明显的修证外相。什么样的修证外相呢?应将自己当作一盏灯,灯有两种作用,一是不断地产生后面的相续,第一刹那产生第二刹那、第二刹那产生第三刹那……自身不断地产生光明,照亮自己;二是能遣除周围的黑暗。所以,我们每个人发了菩提心以后,就应该像一盏灯,在照亮自己的同时,也能够帮助身边的人,不管是家庭、单位、国家,甚至全世界,你的力量有多大,就应该把菩提心的光散发得有多广,依靠菩提心的光和热,真正去利益有缘众生。

  有些道友这样想:我现在好好地修持,不接触任何人,等得到一地菩萨的果位以后,才开始发菩提心,“上班”做利益众生的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虽然我们现在是凡夫,但也可以对周围的人起到帮助的作用。从自身的角度而言,如果你是个大乘佛教徒,应该对家庭、对单位尽职尽责,与寺院或佛教团体的关系一定要和睦。否则,自认为是佛教徒,结果对谁都不理,跟谁都格格不入,那你的相续中是否有菩提心也不好说。所以,发了菩提心的人,首先应该对他人起到一种好的影响、好的作用,这样一来,你才有说服力,才有度化众生的能力。

  因此,我非常希望所有的佛教徒能对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平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一点大家一定要努力,不然的话,每个人只是自私自利地想自己成就、自己修行,甚至与家人的关系都搞得特别紧张,单位同事、亲朋好友与你相处也特别麻烦,那佛法怎么样弘扬?出家人虽然没有真正的家庭,但实际上,寺院就是你的家,同行道友就是你的家人,与道友接触的时候,自己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这样,你的菩提心光才可以散发出来,否则,谁都没有在这方面下工夫,想弘扬佛教恐怕相当困难。

  要知道,佛教并不是口头上说得好听,而一定要让别人通过你的言行感受到一种关爱、一种慈悲。作为一个居士,如果你发了菩提心,就不能整天和家人吵吵打打,经常争执不息。有些佛教徒的家庭特别可怜,有时连一般人的家庭都不如,这样是不合理的,既然有因缘成为一家人,就应该珍惜彼此的缘分。以前上师如意宝去美国的时候,发现那里有一种基督教的家庭教育,在一个月当中,一家人专门会请牧师来到家中,对大大小小的人以宗教的教义进行教化,接受了这样的教育以后,他们的家庭特别和睦。这就是宗教在家庭中所发挥的作用。

  在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很多法师没有弘扬如何将佛教融入生活、融入工作,但这并不代表佛教没有这个能力。实际上,佛教可以与任何地方、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相结合,而且一旦结合,一定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佛教就像万能药一样,配在牛奶里可以,配在水里可以,配在甘露里也可以。虽然佛教是印度本土的宗教,但来到藏地后,根据藏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已经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传到汉地时,又与汉地的习惯和风土人情相适应,从而使人们获得利益,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所以,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我认为菩提心确实不能与社会相脱离。

  一说到菩提心,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所谓的菩提心就是一种关爱、一种爱心。如果这种爱心在家庭、工作、寺院、团体、整个世界,再说大一点,乃至无量的世界中都遍布它的光芒,就能令所有的众生获得温暖。

  所以,我们作为弘扬佛法的人,应该在不同的众生面前,将佛教的特色体现出来。如果没有这样,只是嘴里说“我要发菩提心”,但跟人接触时却没有用上,那是不行的。如果真的有了菩提心,哪怕去商店买东西、坐公交车,不管在什么场合中,对身边的人或非人,包括草地上的可怜众生,都可以散发爱的光芒。当然,能否真正运用,就看个人的修行如何了。所谓的修行好,并不是闭着眼睛坐很长时间,而是将佛法的道理付诸实践,真正运用到实际行动当中,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所以,我们应将佛法的道理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平时的所作所为尽量以佛法的精神来摄持,如此才能让人真正感受到佛法的伟大。

  总之,世间人想获得快乐、升官发财,修行人想获得成就,不管你想怎么样,都离不开利他的菩提心。〖想要摧毁自己在三有中的千万痛苦、想要遣除其他一切有情的所有不幸、想要使自他群生普享百千快乐的人恒时也不要舍弃菩提心,因为依靠它必定能实现这些目标。〗

  庚四、名义转移:

  假如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我们的名称以及在轮回中的意义就已经全部提升了。

  生死狱系苦有情,倘若生起菩提心,

  即刻得名诸佛子,世间人天应礼敬。

  束缚在生死轮回监狱里的痛苦有情,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那么在生起的当下,他的名称就已经由原来的“凡夫”变成了“菩萨”。当然,这并不是只改个名称而已,不像世间上的名誉会长、名誉主席,光有名称而不起什么作用,在实际意义上,他也具备了名副其实的功德,成为人、天人、梵天、帝释、龙王等无量众生的应供处,无量众生在他面前供养、顶礼、恭敬承事,他完全承受得起。

  很多人会想:这个菩提心是指什么菩提心啊?此处讲的是世俗菩提心,只要对大乘有信心,即使是凡夫人,也能够生得起来。它不像胜义菩提心那样,只是在圣者相续中才有,只有证得一地菩萨以上才能获得,《入中论》中说:只有一地菩萨以上,才得名为胜义菩提心的佛子。这里所说的只是世俗菩提心。还有些论师认为,此处是讲行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的一种),是从行为上说的。

  不管怎么样,这种菩提心我们都可以生得起来的,如果生起了这种菩提心,那就可以叫做菩萨了。可能有些人想:我既是凡夫又是菩萨,这会不会相违呢?不相违。因为所谓的“凡夫”,是指我们相续中具足了业和烦恼,而所谓的“菩萨”,是指已经具足利他的心和行为,故二者并不相违。

  这样的菩萨可不可以接受别人的供养、顶礼和恭敬承事呢?完全可以,而且就算接受也不会有过失。假如是凡夫人受别人供养、恭敬顶礼,那他肯定受不起,会有四种罪或别解脱戒里的一些罪业。可是,如果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那就不会有这样的过失了。

  为什么将生死轮回比喻成监狱呢?大家都知道,监狱里的犯人只有一个小小的空间可容自己活动,除此以外没有任何自由,不要说普通人,就连萨达姆关在监狱里,两边也只是三米左右。同样,轮回也相当于是个监狱,上去最多只能到有顶,下去就是无间地狱,好像蜜蜂被关在瓶子里一样,根本不能超越这个范围。

  众生被业和烦恼的镣铐紧紧束缚在轮回的监狱中,即便是这样可怜的凡夫俗子,如果生起菩提心“从现在开始,为了度化一切众生,我要舍弃自己,利益众生”,那在这个当下(这里的“刹那”就是指当下),凡夫的名字和意义就已经改变了。尽管如此,这并不是说从此以后你自私自利的心一刹那也不能生起。作为凡夫人,虽然发了利益众生的心,但发了心之后,自私自利的心肯定还是会有,还是会做自己的事情,但是你的目标已经定下来了,比如心里想去拉萨,虽然在去的过程中,也要吃饭住宿,难免会有自私自利的心,但你的目标不会变,就是“我要去拉萨”,同样,现在你的目标就是要“利益众生”,从此以后,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会全部改变,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凡夫俗子了。所以,在你生起菩提心的那一刻,你的名称就已经变成菩萨了,平时有些道友经常说“你是老菩萨,你是老菩萨”,如果有了菩提心,这个时候,叫老菩萨也好,年轻菩萨也好,中年菩萨也好,怎么样称呼都可以。而且,此时所有的人、天人、龙王、非人等全部都可在你面前供养。

  此处的菩提心,以前印度的布布达论师等认为是胜义菩提心,后来许多论师遮破了他的观点:如果是胜义菩提心,那么《华严经》等很多经典不应该用金刚钻石[40]的比喻来宣说,因为世俗菩提心有退失的可能,也有恢复的机会,但胜义菩提心不可能退失。关于是世俗菩提心的理由,《学集论》中也有大量的教证和理证,同时,还说明了凡夫的相续也可以生起世俗菩提心。

  在座的人肯定有菩萨,但以一般凡夫的眼光来看,谁是菩萨我们也不知道,但不管怎么样,就算自己是凡夫,也要在相续中努力生起菩提心。

  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从头到尾都是围绕“菩提心”,这比较适合那些精进的、对大乘有一定信心的、自己的佛性也苏醒过来的人。有些人的佛性根本没有苏醒,一直紧抓住世间法不放,不要说是《入菩萨行论》,就算是再好的论典,不管听了多少遍,因为对轮回、对世间特别执著,也不可能发起菩提心的,这种人我们暂时没办法救。但是,如果自己对大乘佛法有信心,而且种性已经成熟了,那么就像在春意盎然的时候灌溉播种,过段时间就可以发芽一样,菩提心很快就可以生起。当然,没有给他讲经说法,他的种性可能还无法苏醒,但只要有了“灌溉”的因缘,他的种性马上就能成熟,所以,在这种人面前传授《入菩萨行论》,他的相续中应该能生起世俗菩提心,一旦生起了世俗菩提心,那做什么善事都好办了,因为目标已经搞清楚,从此以后做什么事情就会非常容易。

  现在的汉传佛教,有没有真正系统学修菩提心的呢?你们自己也看得出来,很多宗派中几乎都没有。所以,这次我们按照寂天菩萨的论著有系统、有次第地学习,相信很多人的相续中是会生起菩提心的,对我们来讲,这是真正的如意宝。

  为什么说有了菩提心,即使是凡夫也值得众生顶礼呢?《入中论自释》中讲:印度那些将月亮作为天尊的外道,不会顶礼十五的月亮,而是顶礼初一的月亮。同样,佛陀说对佛菩萨不一定要顶礼,但最开始生起菩提心的人非常了不起,佛说应该在这个人面前顶礼。所以,相续中如果生起了菩提心,那就是新的菩萨了,这时别人对我们顶礼,不用说“不要顶礼,不要顶礼”,可以这样说:“你好好顶礼啊,我现在是菩萨了,我今天刚刚生起的菩提心很新鲜,你顶礼的功德很大……(众笑)”

  佛陀在《迦叶请问经》和《宝积经》中也是这样说的:转轮王的儿子生下来后,虽然还不能做国王的事业,但附近小国的大臣民众都应像对国王一样向他顶礼。为什么呢?因为他生于王族,未来必定会真正继承王位(登上王位相当于得一地菩萨)。同样的道理,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虽然这个人现在还不能直接利益众生,不能像一地菩萨那样将身体化为一百个,一刹那间利益一百个众生,但他已经降生于如来家族中,将来必定会有这种能力,所以对他顶礼是非常合理的。

  这种菩提心不管在什么众生的相续中产生,都值得我们顶礼。佛陀在《毗奈耶经》中说:应该顶礼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对相续中刚刚生起菩提心的菩萨,即使是旁生,也值得我们顶礼。比如有他心通的人,如果看见一头牦牛的相续中有菩提心,或者这头牦牛是菩萨的化身,马上就会向它顶礼,因为它是真正的菩萨。噶当派的教言中也说:如果相续中有了菩提心,这个众生无论住在哪个地区,此地就会成为吉祥的供养处,无论住在哪个国家,此国家也会成为庄严的国土。

  有时候我想:像法王如意宝那样举世公认、没有任何争议的大德,不管从哪个方面观察,他老人家一定是生起了菩提心的菩萨。虽然上师经常谦虚地说自己是凡夫,但这样的菩萨哪怕住世一天,对见闻、接触、忆念过他老人家的众生都有非常大的利益。菩萨跟凡夫是完全不相同的,如果凡夫人给你摸顶,可能没有什么特别,但如果是菩萨,就完全不相同了,凡是有缘与菩萨见闻接触的众生,都能从中得到无尽的利益。

  既然发了菩提心,我们就应想尽办法帮助身边的众生。如果相续中不要说胜义菩提心,就连世俗菩提心也没有的话,口头上是帮不了任何人的。漂亮话谁都会讲,但只会讲是没用的,只有内心中生起了菩提心,并且想尽一切办法让别人也生起菩提心,在这个过程中,不管他人怎样毁谤你、骂你,你也毫无怨言、不生退悔,这样才可以直接或间接利益众生。

  利益众生是我们最大的目标,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去深深思维,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到菩提心的重要性!

  〖在轮回的牢狱中被业与烦恼紧紧束缚的苦难众生,如果能生起菩提心,那么瞬间也就是说从此以后,名称上可以堪称一切如来之子,从意义上来说,成为人天世间的应礼处。〗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