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索达吉堪布:山法宝鬘论讲记 九、修者与修法(三)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9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索达吉堪布:山法宝鬘论讲记 九、修者与修法(三)

 

  《喻法宝积书》中也写道:“依靠诈谄威仪以求获取利养之人,希望别人会说‘这是一位很好的修行人’从而得到利养恭敬,于是在人前也假装行为寂静,面带微笑,慈眉善目。

  奔公甲的一把灰,为什么会成为当时藏地最好的一种供品呢?噶当派的格西经常观察自己的心,就是因为他发现自己不好的发心之后做出了这一举动,所以即使一把灰也成了最好的一种供品。但有些人不仅不观察自己的发心,而且别人给他指出来的时候,他还会强词夺理:“根本不是这样!”

  或者希望别人对他如此评价说‘这位尊者秉性正直,不为世间八法所动’进而供养丰厚财富,态度也是毕恭毕敬,于是通过行为如理如法、语言直爽坦诚、直言直语等让别人生起信心的各种方式来骗取利养,这就是邪命。”

  《喻法宝积书》中说:真正的邪命,就是指通过虚伪狡诈的语言行为欺骗施主,以此获得利养恭敬。

  我们应该经常观察自己的行为,不要通过这种假装的行为欺骗信士。

  我本人对此也有同感,我们这些道貌岸然的修行人,或者装出一副行为如法的模样,眼睛只看木轭许的地方,平时举行赛马、射箭之类的娱乐活动,装作没有看到似的,当见到鸡犬等动物时口头上也是说着“它们好可怜啊”,本来无有一点恻隐之心却装作悲心切切的样子。

  那些狡猾的出家人经常会表现的如理如法,非常符合戒律要求:眼睛只看一木轭许的地方,对赛马、射箭等活动视而不见。他们相续中虽然无有丝毫悲心,但在见到可怜的动物时,仍在表面上做出一副大慈大悲的样子。

  尤其大城市里一些假装的修行人,为了获得利养,在放生的时候特别有悲心,在居士面前也表现出戒律特别清净的行为,这种人现在非常多。

  本来,心里对施主的供品早就垂慕已久,贪求不已,可是口头上却假惺惺地说:“不要将这些拿到我的面前来,难道你们不想让我呆在这里吗?”假装知足少欲。

  本来他特别想要,但却装模作样地说:“不要把这些东西拿到我面前来,不要这样……”然后施主们认为这位修行人真是知足少欲,连供养都不接受。有些人不接受还是有一定目的的,因为越不接受,供养就越多,这些都是假象的修行人。

  无论是对施主还是其他任何信徒说话时总是装作不知隐瞒似的说什么都是直来直去,当别人恶语中伤时,本来心里怒气冲冲,可是口中依旧谈笑风生,表面上显得颇有度量,无有安忍的境界却装成有忍辱负重的气度等,

  他装作大成就者一样,说话从来都是直来直去,不论别人说什么都不生气,一直都是笑容可掬的样子,表面看来,这位修行人真是非常有度量。

  无论从心态行为哪一方面来看,无一不是虚伪狡诈的,自己都应该对自己厌恶得发呕。

  我觉得这部《山法》一直在批评自己,对于这种虚伪狡诈的行为,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我想你们当中肯定也有这种人吧……

  也有人利用巧取讹索的邪命来欺骗信徒,他们别有用心地告诉他人说:“某某施主供养了这些财物,我通过此仪轨为他祈福消灾。结果十分灵验,他现在一切顺利,重病痊愈,财运亨通,已经发了大财,而且香火不断,已生儿育女。”

  有些施主想要作某某法事的时候,这位上师经常会说:“这个不是很容易,没有1000元以上不能做。”也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1000元以上,可能是没有这么多钱,这位上师老人家的发动机就没办法发动……

  很多人也是特别愚笨,没头脑没智慧,对佛教的真正含义根本不懂,别人说什么他们都信。

  又对其他的施主大声疾呼地游说:“我如今正在做一件广大的善事,你们应当趁此大好机会尽力捐助、随喜供养、多出钱财。”

  有些人说:“我现在正在做某某善事,这件善事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都非常有利益,而且我问过许多活佛堪布,他们都是非常赞叹的,就连法王如意宝都不断地对我点头。你们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这个机会非常非常难得,如果你们能积极参与,一定会转生到极乐世界、香巴拉刹土……”

  如果信众没有竭诚供养,只是捐赠了微量低等之物,此修行人便大发雷霆,恶言相骂:“你们就拿来这么一点点东西,难道还能积累福德吗?”经他这样一说,信徒也无可奈何,不得不供养,这些都是属于邪命。

  如果施主供养的财物没有自己想象得多,他就会特别生气:“你供养这么一点点,怎么还想要成佛……”感觉上给他供养的越多,成佛的时间也会越短……

  现在有些人说:“我们这里缺这个、缺那个……”一方面他自己并没有享受这些财物,应该有一定功德,但有时候为了学院、为了上师化缘也不太好。还有些人不懂化缘的方式,不仅很容易断了信士们的善根,对自己来说也成了一种邪命养活,这样的话,即使你造了佛像、做了功德也没有很大意义。

  《格言宝藏论》中说:“恶人尽管得财富,行为变得更恶劣,瀑布无论再阻挡,然彼一直往下流。”愚者到了汉地虽然会得到一些财产,但都是以不清净的方法得到的,对自己的见解、修行不会有丝毫助益,这样做佛像也没有意义,不如像噶当派的大德那样,在清净的地方修行,这才是最有利益的。

  一般世间上有各种各样不如法的事情,但他们怎么做也没有办法,只要自己如理如法也算是一个智者。

  在当今的恶世,有些形象上的修行人口头上冠冕堂皇地说:“为了让施主今生幸福快乐,我将尽力成办这件事。”其实他完全是为了自己捞取大量的收入。另有些人打着“我要造佛像、印经、建寺”的旗号,想方设法让大家捐款捐物。在此过程中,有些根本没有用上,有些虽用上,剩余的财物装入个人的私囊,据为己有,此等人同时造了任意享用三宝财产、浪费信众之财以及邪命养活这三种恶业,使自相续被速堕恶趣之因的滔天重罪所玷污,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就像发疯了一样。

  现在有这种说法:很多人通过建造寺院已经发财了。当然建寺院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没有一定的能力和智慧不一定成功,但以造佛像、印经书为名化缘也不是很好。有些人在外面说:“要放生、印经书,你们多多随喜……”他有没有放生倒是不知道,但印经书的钱确实没收到,可能全部装在自己系解脱的口袋里了……

  这些人把佛教当作一种买卖品,真的已经发疯了一样。有时见到这种行为都是特别痛心,即使你对前世今生不承认,也不应该把佛教当作买卖品进行损害,希望大家不要变成这样的疯子!

  此五种邪命前文中也已宣讲过,此处又再次重申。对于这一点,若从自己所见所闻的切身体验,虽然还有许多要讲的,但于此恐繁不述。恒时依靠这样的邪命而维生的“大修行者”是最下等的修行人,就像流浪在城边的饿狗一样。

  希望以前没有出现这类行为的人,以后也不要依靠这种邪命养活自己,依靠恶业维持生活真的不太好。

  昏君造罪

  信中云:“身披袈裟持相之昏君,为握贪嗔兵刃众眷围,不善事业广弘于十方,迈向三恶趣处大行者。”

  有些人,身体虽然披着袈裟,是一个修行人的形象,实际却与世间昏君没有什么差别,他手里紧紧握着贪嗔的兵器,到处弘扬不善法的恶业,这种人已经迈出了去往恶趣的脚步,确实非常可怜。

  身披红黄袈裟法衣的持相修行人行为散漫,依靠邪命过活,恶贯满盈,被与自己雷同、心行下流、手握罪业兵刃的恶劣眷属团团包围,

  如果上师不如法,他周围聚集的也都是具有邪知邪见和喜欢诽谤的人。

  从而在自他相续中播植下违背正法的种子,或将罪恶的事业散布十方,广泛弘扬,如此为自己后世打开三恶趣之大门的“伟大修行者”称为拥有不善业大仓库的最下等修行人。

  他在造不善业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不守纪律、行为不如法、相续中充满了邪知邪见,而且对上师不具足恭敬心、对众生没有慈悲心,所作所为全部是非法的,这就是下等修行人。

  我们这些人最初来到寂静的神山住下的目的就是想赢得一个住山修行者的名称;

  有些人来到这里的原因,就是想得到一个修行人的名称。这一点从我自身来讲应该是没有的,我最初来的时候就是要精通五部大论、证悟大圆满,当时连上个厕所都一直在观心,提水的时候也可以背好几个偈子,还是挺精进的。但有些人可能不是这样,来这里的目的不是求法,就是为了得到一个名声,现在藏人中也有,在学院呆一两个月就出去了,然后对大施主们说:“我在法王如意宝面前听过法。”下面的人也特别愚笨:“他在法王如意宝面前都听过法,真是了不起!”然后认为他就是大上师,拼命供养。

  在中间的阶段,身处静地的他便在希求现世幸福美满的动机驱使下,通过打卦、看相、算命以及讲经说法等种种欺骗的卑鄙手段,企图收取数量颇丰的财物;

  一般打卦看相还是挺简单的,但这都是一种戏论,不太好。

  最后积存下丰厚的财产变成了一位富翁,这时聚集许多作恶多端、贪图今生不求后世的眷属仆人。

  很多人有了一点财富就什么都不管了,将一些见解行为非常恶劣的人集聚在自己的手下,整天做一些非法的事情。

  你们当中有些人,本来刚来的时候是很清净的修行人,但后来依靠各种方法积聚了一些财产,成了很愚笨的一个富翁,对佛法没有任何贡献,自己也没有闻思修行,整天就是享受信财和亡财,这样活在人间实在没有意义。

  这样的人只是从外表看上去是一个修行人,实际上就像无恶不作的昏君一样,对于大大小小的信徒,时而好言好语,时而恶言恶语,千方百计地强夺他们的财产,就像拦路抢劫的土匪一样。

  他有时候好言好语地对施主们说供养的功德,有时候恶言恶语地说:“你为什么不供养,你违背了我的教言,你肯定会下地狱,以后你不是我的弟子……”想尽各种各样的方法抢夺施主的财产,这些“上师”与土匪有什么差别呢?比较善良的土匪还会给人们留下一点儿口粮,可是你连一小口饮料都不给施主留下……

  这种冒牌的修行人,身着法衣,肩披袈裟,嘴里也是鬼话连篇地说“十分精进地念经诵咒、顶礼转绕等世间八法的善事,这是最大不过的善根”,以这种欺人之谈来蒙蔽信徒。接下来又信口开河地说什么:“我能遣除活人的一切违缘,也能迅速地将亡灵引入解脱道。”

  有些人到施主家后,口里一直念念有词,半晌之后对施主说:“本来你们家里有一个亡人在这里,我对他念了一些咒语,现在已经往生极乐世界了,从此以后不会危害你们的。但你们还是要作点儿供养,不然你们这个亡人以后很容易堕入轮回的……”这样的说法可能也有很多吧!

  以此将施主的所有珍贵财产受用统统搜刮过来,这简直就是故意在造投生恶趣之业的人。

  佛经中说将佛经、佛像作为商品买卖仅一次也会堕入恶趣,更何况真正当作买卖品来养活自己呢?噶当派的大德说:“在商店里请佛像是可以的,但是卖佛像的话一定要忏悔,比如卖了一尊佛像,忏悔的时候就必须造两尊佛像。”

  像这样卖法器、卖佛像虽然有很大过失,但对佛法的危害不是特别大,最让人痛心的是,现在的很多人自己根本没有定解,然后通过灌顶、传法等各种方法收取别人的钱财,这是最严重的事情,对佛法的损害相当大,希望你们当中不要出现这样毁坏今生来世的人。

  我们应当发愿,生生世世永远也不要成为这种无有修行、毁坏今生来世的形象修行人。

  我们一定要祈祷上师加持,希望不要产生类似的邪念;即使产生,也要依靠上师三宝的加持不让它成功;即使成功,也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断除,重新成为如理如法的修行人。大家应该再三地发这样的愿。

  信中云:“如是三门不行善法者,作恶多端佛教之盗贼,虽入佛门不奉行正法,劝告断除毁坏佛教者。”

  整天三门不行持善法、作恶多端的人根本不是真正的修行人,他就是佛法的盗贼,他们虽然皈依佛门,却从来不行持善法,只是依靠自己的分别念行持各种各样的恶业,劝告这些人千万不要毁坏佛教!

  一般来说,非佛教徒毁坏佛教也是没有办法的,但佛教徒毁坏佛教就是非常遗憾的事了。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显宗的人诽谤密宗,入了密宗又诽谤显宗,入了这个宗派诽谤那个宗派,这种人就是入了佛教以后诽谤佛教的。还有些人,进入佛教以后对因果生起邪见、诽谤上师,这些行为都应该彻底断除。萨迦班智达是这样衷心劝告大家的。

  本该奉行的身语意三门善业抛之脑后,误入歧途,心里所想以及言谈举止全部与妙法背道而驰,来之不易的暇满人身无义空耗,凡是与这些下等的“大修行人”相似的人,自相续不断滋生各种各样的罪业,因此称他们是佛教的盗贼。

  这些人将三门一切善法全部抛之脑后,依靠恶友误入歧途,每天无意义地空耗人身。为什么说是佛教的盗贼呢?因为来之不易的人身他根本不知道珍惜,对身语意三门的善业根本不行持,然后与相续中充满恶业的恶友交往,这种人的相续中必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罪业。

  譬如,盗窃犯们白日里倒是安分守己,可是到了深更半夜,他们就会出其不意,谁也不见,偷偷摸摸地盗取别人的受用。

  这是盗贼的一贯作法。

  与之类似,不行正法、仅是持着修行的形象,在即生中通过诈谄威仪的非法行为唯利是图,想方设法寻求财物,说他们像盗贼一点也不过分。

  一般对盗贼不用特别害怕,只要把门锁好就没有关系,但是以修行人的形象盗取你的财产的话,你就很容易上当受骗,这些人与盗贼确实没有什么差别!还有些人与强盗一样,经常拿着手鼓、铃杵一边摇一边要钱,这些人已经玷污了佛教的形象,非常不庄严。尤其藏族的很多僧人,在街头街尾一直盯着你的钱包,如果没有给就一直追着你跑,他们真的跟强盗没什么差别。

  在末法时代的此时,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修行人,如果如理如法修行的话,他的家人一般都是非常支持的,但是他们根本不知道化缘的方式,用盗贼来比喻一点儿都不过分,我想用强盗比喻也是很恰当的。

  最终他们不但摧毁自相续中佛法的善根而且连同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狐朋狗友们相续中的佛法善根也一并毁尽。

  外表上看确实是个佛教徒,一般汉传佛教有皈依证、戒牒,藏传佛教徒可能也有一些证书。表面看来,所有的证件都已经齐全了,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修行人。

  虽然他们外观上伪装成已入佛门的信徒,事实上,不仅自己无有任何讲辩著、闻思修等的能力,并且对于有这方面特长的人一直怀恨在心,甚至生起邪见。

  真正的修行人应该依靠闻思修行和讲辩著进行区分,但他们对这些一窍不通,根本不是修行人,是纯粹的假冒伪劣产品……

  他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就像猛兽面前放置青草一样对闻思修行没有丝毫兴趣,然而对其他有能力的人却怀恨在心,看到他们闻思修行就特别不高兴,通过各种各样的语言行为使之退失信心,给他制造各种违缘。

  作者忠言相告诸位应当舍弃此类行为恶劣之人。

  信中云:“无垢如来密意虚空中,无勤升起教法证法日,愿以所射我之善说光,开启所化众生善莲园。”

  这是萨迦班智达最后的结文。无垢如来的密意如同虚空一般广大无边,其中无勤升起的教法证法日轮,放射着萨迦班智达我的善说光芒,愿以此开启一切所化众生相续中善法的莲园。

  在依据教理传讲、如理如法修持如来密意、远离一切邪魔障碍的晴空中,冉冉升起了涵盖教法、证法的佛法如意宝那耀眼夺目的日轮,但愿依靠从中放射出的萨迦班智达我的善说的璀璨光芒,使所化众生善法的莲花竞相绽放,遍满乐园。

  萨迦班智达善说的光芒,通过札嘎仁波切精心细致地妆点,我们信心的莲花也应该竞相绽放了吧!

  身为一名修行者,我们理应尽心尽力断除萨迦班智达在他的这封无垢善说的书信中再三予以严厉痛斥的最下等“大修行人”的种种劣行。

  对于这里所痛斥的恶行,作为修行人一定要断除。

  修行人十大过错

  居住在寂静处的行者们当务之急要彻底摈弃贪求现世利益等修行人的十大过错。大智者至尊吉恭巴酣畅淋漓道出了修行人中普遍存在的十大过错。从中我们应当清楚地知道。

  下面观察一下自己是否具足这十大过错。

  依止寂静圣地意图在于追求现世的高位美名,这是修法人的一大过错;

  有些人的性格就不喜欢高位、名声,所以这种过错不一定具足。但有些人虽然住在寂静地方,心里却一直想:“我就这样两三年当中闭关,之后别人会非常恭敬我的……”

  一心想作会众之首而成办私利,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很多世间人非常想做一位众中主尊,同时,希望依靠这种方式利益自己,但修行人也这样做的话,就会犯下非常严重的错误。

  虽然对佛法比较精通,却不警惕恶业,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对佛教当中的讲辩著虽然比较精通,但对取舍因果丝毫不在乎,这也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在座的人,佛法方面还是比较精通的,但在因果取舍上,自己究竟做得如何呢?这一点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是很难了知的。

  对于教言的深奥内涵只停留在一般的理解上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对于佛法,尤其是大乘菩提心、等净无二的见解,必须通过上师的窍诀通达其中真正的本义,如果根本不作深入思维,仅仅停留在表面理解上,也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实地修行时,尤其对上师的甚深教言一定要遣除怀疑、通达无碍,真正从内心感受到:这样的教言实在太殊胜了。这时,即使一百个智者来到你面前,也不会转变这种想法,这说明你已经真正对教言生起了定解。

  虽说已具有明显的证相,却未调伏自相续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虽然具有一些他心通,而且能够看到本尊、明点,却完全没有调服自相续的烦恼,如此也就没有很大意义,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已经进入佛门如若未能断绝世间法的贪嗔,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虽然已经入了佛门甚至出了家,但对于世间法根本未能断除贪心嗔心也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衣食住行本应随遇而安,若一直劳心费神地忙碌温饱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本来自己的生活资具基本可以解决,却仍然忙忙碌碌地奔波,这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修行人的生活应该简简单单、随遇而安,然而你整天为了温饱不断忙碌,这不是修行人的行为。

  为了获取妙衣美食而宣说甚深的教言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以获得美妙的衣物、饮食为目的,宣说大圆满、大中观等甚深教言,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现在有些人,为了获得钱财给别人灌顶、传法,这对修行人来说是非常不好的一种行为。有关这一道理,有些人不懂,有些人虽然懂,但却无法控制自己贪著世间财利的心。

  以种种手段赞自毁他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快乐喜不自禁、痛苦不能承受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

  快乐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自己也控制不了自己;有少许痛苦就无法承受,恨不得敲破自己的头。这样的行为非常不好,一般修行好的人,快乐时如梦如幻,痛苦时也可以如梦如幻,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出现控制不了的状态。

  如果对这其中所提出的十大过错进行深入细致地善加揣摩,就能认识到如理如法修行的这一教言是使身居静处的修行人相应正法最为殊胜的窍诀。

  我们可以一一对照上述十个过错,看一看自己到底是真正的修行人还是假修行人。

  你们经常说:“上师你能不能给我传一个窍诀?”所谓的窍诀并不是在你耳朵边上说个悄悄话,其实经常用这十个条件衡量自己,就是上师给你的最好、最殊胜的窍诀。

  下面对上述十种过错进行广说。

  (一)我们这些人依于寂静处拥有了修行人的地位以后,理应跟随诸佛以及前代大德们的足迹修行,刹那也不能做非法之事。

  刹那也不做的话,作为凡夫人还是挺困难的,但是应该做到尽量断除。

  依止静处绝对不要追求现世的利益,身居低位,穿着破衣,享用粗食,并且心里应当如是想:甚至冻僵而死或者饥饿而亡也无怨无悔。

  这就是噶当派修行人的做法。经常将自己放于低位,穿着也应该以粪扫衣为主,不要像有些人那样,无论坐在哪里都是特别傲慢,衣食住行也只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富。

  修行过程中应该精进闻思、行持苦行,为了正法,即使再冷再苦也不应该回到城市里去。有关这一点,札嘎仁波切从实修角度给我们作了介绍,大家了知这样的道理之后,就应该在实际行动当中如是行持。

  (二)作为拥有许多弟子的上师,无论做任何事都不要有自私自利之心,应该以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饶益他众。

  这一点在佛教中非常重要,每个修行人都应该经常关心别人。尤其是大管家、小管家,你们经常看一看哪些人在生活上、闻思上有困难,对他们一定要尽量帮助,不要把所谓的“我”牢牢地记在心里,除此之外什么都不管,最好抛弃一颗自私自利的心,一心想着利益众生,这就是佛教的宗旨。

  (三)如果无有实地的修证,又不警惕罪业,那么虽然对于佛法的道理有些了解,口中也说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但仍是没有用的。因此,单单了知佛法还不足够,而必须将所了达的法义付诸实践,身体力行。

  对于这部《山法》,我们不要只是口头上说一说,听过之后应该实地修持,比如此处所讲的修行人的十大过错,真正认识到它的过患之后,应该有一种实修实证的体验,否则真的与鹦鹉学舌没有什么差别了。

  (四)对于所获得的菩提道之次第、大乘的修心法门以及密宗金刚乘等极为深奥的窍诀应当全面理解通达。

  有关道的次第、大乘深法以及密宗金刚乘的一切修法教言,必须通达一个甚深的窍诀,否则,很难趋入真正的修法。

  (五)自以为已经生起了善妙的证相,然而未曾调伏自相续,结果遇到小小的外缘时,烦恼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势不可挡。若是真修实证的验相,那么身语意三门就会像脚踩棉花一样调柔。

  有证相不见得是件好事,关键要看自己是否已经调伏了烦恼,如果以前烦恼特别严重,现在通过各种方法得到了调伏,那就是真正的神通、真实的证相。

  真正的证相出现时,你的身口意会特别调柔。有人说自己生起了什么什么证相,确实,平时没有任何事情的时候,行为还是非常不错的,但遇到烦恼、违缘的时候,他的痛苦可能比世间人还强烈,这说明生起的只是一种假的证相。

  (六)有些人虽说已入了佛门,也自称为修行人,可是为了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亲戚朋友的利益,贪嗔之心永不停歇,甚至比世间中的在家俗人还下劣,千万不要做这样的修行人,应当对亲方他方无有偏袒、一视同仁,对一切有情念念不离父母想。

  有些人说:“我已经入了佛门,是出家人了。”可是,他平时面对亲朋好友和怨敌的时候,贪心嗔心比世间人还要下劣,根本不知道调伏自相续,只是任由贪嗔之心不断蔓延。

  (七)对于充饥之食、蔽体之衣虽然已经自然而得,却仍然依靠维护施主的情面等种种手段来寻求好衣美食等财物,这也实在不是修行人所为,身为修行者理当具备知足少欲这一财产。

  普通的世间人,为了生活、为了家庭必须四处奔波,但修行人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威力与加持,不需要像世间人那样勤作,而且,这也不是修行人的作为,修行人经常将知足少欲作为生活的根本特别重要。

  (八)对于自己的上师所恩授的教言本应视为如意宝一般珍惜爱重,并实际修持,可有些人偏偏为了衣食财产的微薄之利而随意传讲,这是极不应理的做法,对甚深法义应当像哑人品糖味那样独自去体会。

  虽然无常法并非密法,但以前噶当派的上师也从来不会随便传授,一旦传给弟子,弟子就需要在寂静地方一直实修。因此,不要说密法,显宗当中比较甚深的教言也不应该随便传给没有缘分的人。

  大家对于已经闻受的教言,一定要像对待如意宝一样百般珍视爱重。现在有些人为了名声、钱财给别人传《上师心滴》,然而下面听受的人,不要说大圆满的灌顶,连普通的灌顶都没有得到过,这是极不应理的做法。在自己还没有得到真正摄受弟子的能力时,应该对上师所传授的甚深教言独自细心体会、精进地修持,如果随意告诉其他人,不仅自己会失去殊胜的加持,而且对其他人也没有太大利益。

  (九)赞自毁他已经违犯了菩萨戒,它是其中的第一根本堕罪,过患极为严重。因此,我们经常要想自己是一位充满过患之人而反躬自责,并思维其他任何人都是具功德者而对之恭恭敬敬。

  有些人一开口就是说别人的过失,这时的口才特别好、滔滔不绝,这对修行人来说是非常严重的过患。

  对于这种过患应该对治,怎么对治呢?平时经常思维:像我这样的人,相续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过失,怎么还能说别人的过失呢?其他人没有一个像我一样,他们都是具有很大功德的。就这样经常对每个人作佛想、作菩萨想,渐渐地,你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自然而然全部都是具有功德的人了。

  (十)居住在寂静圣地的修行人未离依怙上师,未离所修的正法,依靠化缘维生,胸怀宽广,心情舒畅,这是最快乐不过的生活了。

  在寂静地方不离开上师、不离开正法,依靠化缘过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心胸非常开阔,这样的修行人无论如何都是特别快乐的。

  大城市当中的人,经常为了生活奔波忙碌,由于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不知道取舍因果,他们的生活确实是非常痛苦的。我们有些人说:“这里虽然有点儿冷,但是每天闻思修行,金刚道友们也非常和善,而且每个人都在行持善法,自己不行持善法也不好意思,每天过得非常有意义、非常快乐。可是大城市里的人们,每天上班下班、上车下车,这样的生活想一想都是特别痛苦的。”这确实是智者的一种观察,大城市当中的生活不会快乐的。

  可是有些人在拥有的时候不加珍惜,反而经常与亲友施主们不断联系,从而不由自主地掉入了贪嗔散乱的陷阱中,这就是所谓的没有福分享受佛法的快乐。

  有些人没有福报,虽然很想住在寂静地方,知道离开上师、离开佛法不应理,但是在寂静的地方就是无法安住。

  有些人虽然住在寂静地方,但既不闻思修行也不调伏自相续,最后很想离开。而且离开时系解脱和法本都没有带,只是带了一个厚厚的电话本,里面全部是一些大施主、大老板的名字和电话,可是他们对你的帮助也不会很大,因为贪心越大的时候,钱财也会渐渐远离你,如果没有贪心,钱财反而会主动来找你。

  没有福报的人,整天就是与亲人朋友还有施主们联系,他认为住在大城市当中非常快乐,就好像白色的蛆虫在粪便当中爬行却认为自己正在享受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一样,这些都是没有福报的人。

  还有的修行人为了正法,仅仅经历一点缺衣少食的苦行,或者出现头痛脑热等轻微小病时便惊骇不已,承受不了痛苦这也是修行人的一大过错。无论遭遇任何不幸,我们都要转为道用。

  《窍诀宝藏论》中说:遭遇疾病、痛苦、违缘的时候,应该把它转为道用,不要让它障碍自己的修行,这时的修法更应该精进。

  遭遇违缘的时候,修行、闻思不仅没有间断反而更加精进,这样的话,违缘也会成为顺缘。因此,希望你们不要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中断自己的闻思修行。

  不可缺少之五法

  作为修行人来讲有不可缺少的五种法要。

  大尊者吉恭巴又说道:“作为修行人有必不可缺五法,即深深的厌离心与稳固的信心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非常有名的大格西吉恭巴说:修行人不可缺少的有五种法要:首先,应该对世间产生强烈的厌离心和稳固的信心。信心应该在强烈厌离心的前提下具足,否则,信心不稳固,修行也就不可能成功。

  指引解脱道的上师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上师应该具足上师的法相,如果上师都是糊里糊涂的,根本不懂解脱道,还怎么给别人指引解脱道呢?

  相续中具有取舍智慧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自相续应该具足能够取舍的智慧。

  一般世间人的邪知邪慧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智慧应该是了知取舍的智慧。有些人智慧不高,但基本上知道哪些是善法、哪些是恶法,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样也是可以的。

  具有毅力盔甲之精进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修行正法的时候,必须具有一种比较坚定的毅力。

  了悟万法实相的正见是必不可缺之一法。”

  这一点有点儿困难。有些人可能已经证悟了这样的正见,但有些人对万法如幻如梦的道理都不明白。

  这五法对于修行人而言是恒时不可或缺的。

  作为修行人,自己相续中到底具不具足这五法,希望你们观察。

  信心与出离心是佛法的基础;

  对上师的信心是修行的依处。

  上师善知识是修道的依处;

  想要获得成就必须依靠上师。

  智慧是防护非法深渊的眼睛;

  没有智慧的眼目,就很容易堕入非法的深渊当中。

  精进与毅力是刹那也不拖延修行的助伴;

  如果具足精进与毅力,对闻思修法就刹那也不会拖延,遇到任何违缘也不会阻挡自己修行的脚步。

  正见是斩断烦恼之网的最有力武器。

  若能具足了知空性的正见,遇到烦恼时也会很容易断除。

  此五法是修行人不可缺少的。

  札嘎仁波切的智慧确实非常了不起,上面只有几句话的教证,依靠他老人家的智慧已经从各个方面详详细细地作了分析。有些人胡言乱语的时候,口才、智慧非常不错,但是像这样真正具有智慧的语言,看一看你们的口中能不能说出来?

  信心、精进与智慧等之因就是观修无常,如果一个人的相续中没有生起无常的概念,那么就不可能具有信心,因为信心的对境是三宝与业因果,虽然说需要对此深信不疑,但如若是一个未能舍弃今生并将现世的一切琐事看得至关重要的人,就不会生起虔诚的信心,不看重现世并能放下今生必须通过观修无常才能做到。

  上面所说的五种法必须通过观无常才能得到,为什么呢?首先是信心,一般信心的对境是上师三宝、业因果,但是对今世特别执著的人,即使对上师三宝有信心也不会很坚定。

  确实这样,如果观修无常,就会觉得一切都是特别短暂、没有意义的,只有上师三宝和业因果是真实不虚的,业因果是长远的事情,而今生只是短暂的一个瞬间。了知这一点之后,就不会将精力用在今生的琐事上,由此也会精进努力地闻思修行。

  同样,精进也需要由无常观而得,精进的人所要精进的对境就是要成办后世的离苦得乐这一大事。

  所要精进的,不是今世无有意义的琐事,而是成办来世离苦得乐的大事。

  因此要考虑有利于后世,就不能关心今生的利益。要想真正做到对现世漠不关心,必须了达今生的一切琐事都是无常、无实质的本性。

  已经了知今生的一切所作所为没有一点儿实义,对来世的解脱和安乐就会非常重视。没有观察时,精进怎么会与无常有这么大的联系?如果没有观修无常,就会对今生非常重视,自然也就不会对来世的解脱与安乐产生精进心。

  因此,所谓的无常,在修行的初中后三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大圆满前行》中引用博朵瓦格西的一段话说:“如果想专心修行一法,无常最为重要。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以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作为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又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作为生起智慧的助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起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作为修行人不要对今生的名声地位过于执著,在短暂的一生当中,应该为来世的解脱努力,如果谁的无常观比较好,他的精进、智慧、信心、出离心也就很容易生起来。现在世间上的人根本不知道所谓的身体、生活、钱财都是非常短暂的一种虚假现象,唯一在滚滚红尘中忙忙碌碌,看到他们的一张张脸孔,真的觉得非常可怜。

  毅力也是如此,仅仅为了成就自我了生脱死的果位,而不顾生身性命的小毅力,

  毅力非常重要,如果有了毅力,没有饮食衣物无所谓、房子倒下去也无所谓;假设没有坚定求法的毅力,即使房子没有倒下去,对自己的修法也没有什么用处。

  或者由珍宝菩提心所引发成办伟大的利他事业而舍弃身命也在所不惜的大毅力,无论是大毅力还是小毅力都必须来源于修无常观。

  为了自己了生脱死而精进只是一种小毅力,以菩提心引发、舍弃自己的一切也在所不惜,这才是大毅力。不论大毅力还是小毅力,它的来源都是无常观。

  对于修持善法不具备吃苦的毅力,只是一味地散乱于今生琐事中的人,拖延修法,懈怠懒惰。

  如果无常修得不好,就不会具备吃苦的毅力,这样一来,整天散乱在无意义的琐事当中,不仅不会精进反而会拖延修法。

  所以说,毫不耽搁、如救头燃火般勇猛的精进心也必须通过忆念无常而发起。

  有些人特别精进,就好像头上着火会马上去扑灭一样毫不耽搁,这就是观修无常的作用。具有无常观的人,时时刻刻都会想:不管发生任何事,都不应该中断修行,不然死亡很快就会到来,以后再也不一定有机会修行了。

  现在既然有机会闻思修行,大家就一定要加倍珍惜,一定要努力修行,如果总是说:“明年再听法吧,明年再修行吧……”你说是这样说,但明年到底还有没有这种机会谁也不敢保证,因此一定要观无常。

  智慧也依赖于无常观,智慧所要了达的内容就是善恶取舍,所谓的取舍善恶实际上就是三门不违越包括佛制戒在内的一切戒律,不违戒律也依赖于细致思维进而再三修持业因果,而非常重视今生的人不可能细致入微地思维业因果的道理。

  我们应该学会取舍因果、善恶,包括居士戒以上都不违犯。

  现在有些人,本来不愿意做坏事,但是不做坏事就拿不到工资,这样的话,他宁可拿工资也不愿意放弃做坏事。这就是不懂得取舍善恶的结果,而导致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无常法修得不好,如果无常法修得很好,无论如何都不会做坏事的。

  伟大的善知识博朵瓦曾在讲经时着重强调地说:“你们要好好观修无常,到时就像现在喝茶比较容易、不喝茶感到困难一样,修无常法以后舍弃今生、成办后世自然不难。”

  最初观修无常时可能很困难,经常想不起来或者根本见不到万法无常的本质,但是如此不间断地观想,到一定时候,无常观会自然而然在脑海中显现:奔波忙碌的人群是无常的、房屋住处是无常的、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是无常的、虚空中的白云是无常的,甚至金刚道友的心情和行为也是无常的。一天当中一直都会处于无常的状态当中。

  想要出家修行的人,如果无常观比较好,就会马上出家、马上修行,但现在很多人说:“等我老了以后再修行,等儿子结了婚我再出家……”他们根本没有想一想:等老了的时候、儿子结婚的时候,你到底还在不在这个人世间?他说:“我肯定会活很长时间的,八十岁、九十岁也不会死……”不一定吧,死主阎罗来的时候,他肯定不会对你手下留情的。

  就像博朵瓦格西所说,喝茶很容易不喝茶很困难,到了一定程度,观无常非常容易,在哪儿都可以观。所谓的无常法,表面看来只是个初入门的法要,其实这一法门非常非常深,噶当派、格鲁派、宁玛派等各大教派都如是重视无常法的原因就是这样的,希望大家在现在分发“无常法的如意宝”的时候,每个人都应该得到一份,如果没有得到实在太可惜了。

  同时,他对有关业因果、轮回的过患、菩提心以及空性的法理也作了简明扼要的开示。后来,夏哦刚瓦尊者对普穹瓦格西讲述这些内容时,普穹瓦立即摘帽深有感慨地说:“奇哉,我们觉沃的法实在太殊胜了。”

  觉沃是指博朵瓦格西。觉沃也有尊者的意思,拉萨一带对比较尊重的人经常称为觉沃。

  又再次重复。格西之所以高度重视口中连连赞叹说“我们觉沃的法殊胜”,主要是由于无常观是一切佛法的根本或源泉,必不可少的缘故。

  有些人虽然已经出了家,但对家里各种各样的事情一直放不下,这就是无常观得不好。有些人不论别人怎么劝:“你现在应该好好修行,到寂静地方去闻思。”但是他无论如何都不想离开,就要呆在大城市里。

  我们中的有些人心里一直认为无常的修法是对法理一概不懂的初学者所修的低劣法门,自己只需稍微观修后弃之一旁即可。

  我们当中的有些人,一讲到无常法就连听都不想听,法本更是不会看,一直说:“《大圆满前行》里讲过了,怎么一直讲这个呢?”这些人确实听过无常法,字面意思可能也懂,但是,真正懂得无常内涵的人又有几个呢?

  一部分上师与僧人聚集一处进行研讨时,所谈的问题多数是针对空性、密宗观修本尊的修法、密咒念诵的方式等高级的法门而展开讨论的。

  这些人所讨论的全部是中观自续派与应成派之间的关系,或者观修本尊时的颜色怎样,“吽”字、“啊”字如何观修,密咒怎么念诵……

  其实,对无常法也可以这样辩论,比如智慧的因为什么是无常?为什么无常是生起证悟的助伴?我传法这么多年了,没听到一个人说:“你可不可以给我传一个无常法?”这说明你们对无常法根本不重视。

  这也是因为他们对于下面浅显的正道次第相续中还尚未生起之前,无论如何修上面高深的密宗道法相续中也无法生起证相即由浅入深的修道次第这一道理未懂得所导致的。

  很多人密宗修行不成功、中观见解不知道,就是因为无常法没有修好,如果无常法修得很好,根本不会导致这种后果。

  真假闭关者

  有些修行人从来未曾依止一位如理通达道之次第的善知识,自作主张地闭关,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想依靠这种修行方式得到“这位是好修行人,这位是好上师”的赞誉等名闻利养而已。

  对于他们的目的,大家其实都很清楚。

  这类人经常住在自己的屋子里,谁也不接触,有一天出来时,连《入行论》、《大圆满前行》都看不懂,这就是假修行人。噶当派非常反对这样的盲修瞎练,法王如意宝也要求大家一定要闻思,如果没有闻思的基础就想到其他地方去闭关的话,上师是一律不开许的。

  他们的身体虽然在房子里闭关,可是心里却全是现世的伏怨护亲的贪嗔以及散乱外境等漫无边际的纷飞妄念。

  他们的身体确实是在屋子里面,门口上也贴着字条,上面写着“闭关”,但在他的内心当中,执著伏怨护亲的分别妄念却此起彼伏,根本无法闭关。

  到了下午太阳落山时,一边叮叮当当地摇起手鼓、铃铛,一边宣布说:“瑜伽修行者现在出关了。”

  藏地有这种情况,他们经常白天闭关,下午出关一会儿,然后再闭关。

  事实上,你这个瑜伽行者在没有摇晃手鼓铃铛之前就早已出关了,并且随着分别妄念已经到汉地、印度以及父母亲友所在的故乡游览了许多次,摇晃手鼓铃铛也是除了内心散乱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出关了。

  根本不用摇晃手鼓,其实你早已经出关了,因为你正在屋子里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到汉地去化一点儿缘,然后到印度、拉萨等圣地去朝拜,甚至你的内心早已经神游到了这些圣地,根本没有在屋子里好好闭关。

  真正应该关上的分别念没有闭关,那身体闭不闭关又有什么太大意义呢?

  这样的闭关修行人目的就是为了在人前炫耀而已,实际对自心无有任何益处。

  如果是真正的瑜伽行者作闭关,可以说是断绝了内外一切来往的闭关,断绝外界的来往也就是说必须做到远离亲友、眷属、熟人、施主等,这是外闭关,

  《窍诀宝藏论》中讲到了外、内、密、上、中、下六种闭关。

  断绝内心的来往即必须做到远离不好的起心动念。

  所谓的内闭关,是指断除有关贪嗔痴的一切想法。

  如果不断绝与外界的亲友、熟人、施主等相互往来,就无法断除内在分别妄念的往来。而断除外界的一切往来,就要去一个听不到他们的名字、看不见他们的身体的地方居住,如此一来,内在分别杂念的往返也就会自然中断。

  没有外界的嘈杂繁乱,内心也就很容易平静下来。

  札嘎仁波切对城市和寺院里的闭关不太赞叹,当然,如果你的境界已经达到了如同日月一样可以任意遨游的时候,安住在哪儿都是可以的,在这之前,还是应该到一个寂静的地方精进修行。

  有些修行人为闭关做准备,而在所处的散乱寺院中或城镇里从自己房子的外面用木板围起一个院子,又挂上一个门牌,上面写着“闭关”的字眼。

  实际这种闭关是不可能究竟圆满的,因为在散乱的寺院和城镇当中不可能做到真正的闭关。

  这里“散乱的寺院”是指没有闻思修行、每天搞世间法的寺院,如果是专门闻思修行的寺院,在那里闭关也非常好。当然,如果自己的智慧等各方面都已经成熟,到其他寂静的地方闭关也可以,但在智慧还未成熟之前,最好还是在学院的静处闭关,这样比较合理。

  可是你们在小屋的外面围一个木板院子并挂上一个木牌究竟能起到什么作用呢?虽说你们没有与父母、亲友以及熟人等相互碰面,然而却经常能听到一些关于他们苦乐的话语,刚刚闭关住一会儿,

  藏地也有这种现象,他们住在离自己家非常近的寺院里,之后围个院子便在里面闭关。这样一来,虽然没有与家人接触,但家里的消息也会通过护关者传递过来,自己对家里的大事小事也就没有一件不知道的。

  亲戚们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会说:“快去让那位护关者告诉我们闭关的修行人,说有重要事要问他。”

  这时,家里出现任何事情都会马上通过护关者去问你,由此可见,你的修行也就根本不可能成功了。

  我们有些人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刚刚出家一两年,就说:“我的丈夫在家里专门准备了一个闭关房,我很想回去闭关。”她说:“我的戒律肯定会清净,没有问题,希望上师能够开许。”但这一点你们还是自己看吧:你是闭关者、丈夫是护关者,戒律到底能不能清净也不好说,恐怕不但闭关不成功,自己的戒律和修行也已经毁坏了。

  因此,自己片刻也得不到空闲,连续不断地随着贪嗔转,身体虽然呆在房屋里闭关,可是内心却始终也没有离开贪嗔,这样的闭关者除了名称之外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名称上可以称之为闭关者,但从真正修行的角度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能够在法王如意宝如此殊胜的道场中闭关是非常好的,因为既听不到家里的琐事也接触不到贪著的亲友与嗔恨的怨敌,而且学院安住的金刚道友都是希求解脱的,他们不会给你制造任何违缘,因此,就在学院或者寂静的圣地闭关,不要到处乱跑。

  有些人一点儿也不考虑闻思修行、弘法利生,就是一心一意地想要回家闭关。你如果实在不愿意住在学院里,不如到一些散乱的寺院去,那里毕竟有同修道友,你也就不好意思做非法的事情,但是在家里面,整天接触的是一般的凡夫,想要戒律清净也就非常困难了。

  因此说,闭关也有真闭关与假闭关两种。在自己所住的城镇或散乱的寺院里围一个院子,只是想得一个闭关者的名称罢了,根本不是真实意义的闭关。因为他们尽管表面上闭关,实则不守护根门的缘故,身体没有能禁止愦闹,心怎么能防护分别念呢?

  身体仍然处于散乱当中,心又怎么会远离分别念呢?

  所以,这些人仅仅是名相上的闭关者,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闭关。

  很多人都说要闭关,有些人确实不想接触太多人,想在法义上作实修;但个别人有一定的目的,认为在学院闭关非常了不起,以后做起事情来也很方便。如果是有目的的闭关,我们也不说什么,但真正是为了修行而闭关的话,就应该依止在上师身边,在寂静地方如理如法的修持,这样比较合理。

  彻底抛弃今生的一切琐事在寂静的神山立志做到活到老修到老的人,

  真正想要闭关,就应该抛弃世间的一切琐事,依止在上师身边、住在寂静的地方长时间地修行,并不是短暂时间当中修点儿法之后又回到喧闹的城市里去。

  由于身体远离了愦闹散乱、内心远离了分别妄念,故而他们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闭关者。

  主要看能不能看破今世的琐事,如果能够看破今世,闭关才是具有大意义的。

  舍弃今生的闭关者与放不下今生的闭关者两者虽然都是闭关,但却有着本质的差别:

  有些人根本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心想着在城市里闭关,不要说刚学佛的人,即使一个老修行人在吵吵闹闹的城市里闭关也只能坚持一段时间,之后,闭关的屋子里电视、电话、电脑、网线就已经全部都齐了。因此,对于城市里的闭关与寂静处的闭关二者的差别一定要清楚。

  他们二者的住处不同;住者的发心不同;居住的所行不同;修行的暖相不同;所依止的对境不同;依止的道友不同;所享的受用不同;人们传扬的名声不同;赞叹恭敬的施主不同;最终所成就的果位不同等等。一言以蔽之,真假闭关修行人的不同点说之不尽。下面对上述不同点稍作解释。

  (一)住处不同:从前出世的诸佛以及历代大德均是安住在寂静神山一心一意地修行,最终获得了殊胜成就的,而根本不是在喧哗的城市村镇以及散乱的寺院里修行获证殊胜悉地的。

  无论汉地还是藏地,很多《高僧传》当中都记载了前辈高僧大德们的修行过程,除了极其特殊的人以外,大多数都是依靠寂静地方修行成就的。

  (二)发心不同:在热闹的城镇或喧嚣的寺院里装模作样闭关的修行人,完全是迎合贪图现世利益之人的心理而以世间八法的意乐才闭关的。抛弃俗世居住在寂静处的修行人不随追求现世的人们的心态而转,完全是为了利乐后世以及饶益他众想成就圆满正等觉果位而闭关的。

  我们这里有个修行人,他父母特别舍不得他,想尽各种方法把他带回去了。据说这位修行人现在在自己家闭关,昨前天他的父母给我打电话,说他在家里闭关还是很好的,附近的很多人都对他很恭敬。他这么说的时候,我自然而然想起了札嘎仁波切的这句话:“为了世间八法的意乐才闭关的。”这位修行人会不会也是以世间八法的意乐闭关的呢?或者是为了迎合世间人的心理呢?仔细观察,其实就是这个原因导致的,他这样随顺家人回去了,暂时倒没听说他破戒,但是以后能不能一直保持就不好说了。

  作为修行人,没有必要随顺世间人的心态,追求今生的利益没有意义,应该一心一意为了饶益一切众生修行。依靠这种发心住在寂静地方,对亲戚朋友和家里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就是为了来世的利益精进努力,不然以后哪里会有这样的机会呢?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