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麦彭仁波切:二规教言论浅释 二、智慧(索达吉堪布 译)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9日
来源:   作者:索达吉堪布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麦彭仁波切:二规教言论浅释 二、智慧(索达吉堪布 译)

 

所谓妙慧即智慧,即是无误取舍者,
若无如眼此智慧,则彼无有其余德。

此处所说的妙慧即是指智慧,也就是指无误取舍善恶因果的能力。能进行取舍之智慧就如同人的眼睛一样极其重要,是人最根本的禀性之一,若没有智慧,则其他功德也不会具足。

在家之人,比如做生意者,也必须拥有相应的智慧——诸如首先应观察经营什么物品可以赚钱、在经营中会不会有违缘、若有违缘应如何妥善处理等等。如是详细观察后,方可投资经营,这样才会使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作为一个学佛者或出家人,自己更应对自己的行为仔细观察——会不会与戒律相违、会不会对解脱产生障碍……以智慧反复观察取舍后才可以行事,如是才能圆满功德。

智慧对于人的重要性就像树根对于整株树的生存所起的作用一样。大树的生存之基全赖其根,若无树根,则树叶、树花也不会有。《入菩萨行·智慧品》中云:“此等一切支,佛为智慧说。”余论中亦有云:“五度如盲,智慧如眼。”故修习佛法时,智慧极其重要,若无有智慧,则很容易走入邪道;有了如眼之智慧,则能明了取舍,并终入佛法正途。

彼亦取舍一切事,须先详细而观察,
世间众生之遭殃,皆从未知未察来。

具有智慧之士,在对一切事物进行取舍时,首先需要详细观察;而愚者却不同,世间凡愚之众经常无缘无故地遭受一些灾殃违缘,其原因何在呢?即是不进行观察而鲁莽行事所感召的恶果。

关于智者和愚者的差别处,《格言宝藏论》中有如是宣说:“必定发生之事前,对此研究则分清,智者愚者之差别,事后观察即愚者。”《量理宝藏论》中亦云:“愚者信许后观察,智者观察后信许。”如是智者在做事之前进行观察,而愚者却是事后才观察。若经过观察而行,则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过失与违缘。比如我们外出办事时也需要观察:天会不会下雨;今日是否为休假日?……又比如自己修建房屋时,首先应观察地势:所在之处是否为风口?阳光照射程度如何?修建于此处有无违缘?……

经过详细观察后再去做事,就很容易取得成功,即使不成功自己心中也不会后悔。愚者却恰恰相反,他们事前不观察,事后往往叫苦不迭。比如对法律不了知者,不知道杀人要偿命,因一时冲动而造下杀人之过,等到执行死刑时再后悔已晚矣。又比如在依止上师前,一定要对上师进行观察,看他有无悲心、戒律是否清净、对佛法是否精通等。若不观察就依止,一旦上师不具足条件,所行非法,则自己亦会受到染污,并因此而白白浪费了暇满难得之人身宝,且错过解脱之机会。所以我们理当随学智者,在做任何事前都要进行详细观察。

或由年龄未成熟,或是孤陋寡闻者,
自己往昔所做事,亦有众多自所笑。

观察虽是智者之行为,但其中也有众多差别:或许由于当时自己年龄未成熟而考虑不周全故;也可能是因为与外界接触少,孤陋寡闻,知识面狭隘的缘故,所以自己以往所做的事情,当时尽管觉得很应理,现在看起来却不大合理合情,有很多地方自己都会感觉幼稚可笑。

比如孩童之时,经常与小朋友们一起堆沙玩,一旦自己的沙屋倾倒,自己就会很难过并放声痛哭,如今再回想起来不免莞尔一笑。再比如藏区牧场上的孩子,来到小县城后,见到一些商店、人群,就会觉得人太多了,而且很多好看好听的事物都令人有种应接不暇之感,他们甚至会怀疑是否已来到了极乐世界。等到长大之后,去的地方多了,便会明白自己当年的浅薄。

很多人在刚接触佛法时,往往会来到上师面前说道:“请您给我传法,我一定精进修持并力争迅速成就!学成后马上就回汉地度化众生,若不成就则永远也不回去。”但没过几天,有些人没和上师告假便悄悄离开了,也许是已经成就了吧!

如是自己年轻时或见识浅薄时所做的事情,待到年龄与智慧成熟后,想起来自己都会觉得很可笑。

是故于诸善恶事,见多识广极为要,
尤其大国大政规,广见多闻亦为要。

所以对于一切善恶之事,若欲辨别明了,见多识广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在大国之中,对于大的政规方面,广见多闻亦非常重要。此乃殊胜教言,法王如意宝在讲法时也经常引用。

抉择世间法或取舍因果时,对于善恶之区分需要广大见识。哪些事情可以做,且不会违反国家法规或戒律;哪些事情不能做,若做则必受法律或护法制裁;我们求生极乐世界,哪些方面的行持可以成为往生助缘,如布施、持戒等,而有些恶业,如谤法罪等,若做则成为往生之根本障碍,故应注意防护不犯。如此等等,若没有广闻多学,见识必定狭窄鄙陋,那就只能坐井观天,执著己见。比如一些地方有些风俗习惯,如逢年过节要杀鸡宰猪供奉祖先等。而在学习佛法者看来,这些举措非但对祖先无益,更会因此而造下极大恶业——自他将来都会因之而感受恶报。但这些人因为见识狭窄、愚痴且受蒙蔽故,还认为自己的所做所行如理如法。

再看某些大学生、博士生等,以世间观点而言的确比较有智慧与见识;但因从未学习过佛法的缘故,所以若以佛法的角度衡量,他们都是些见识狭窄、不知究竟解脱生死的门外汉。还有,寂静道场上的很多出家人,常年累月地闻思佛法,可以说见识较广;而大多身处闹市红尘中的僧人,因在听闻佛法方面比较欠缺,故只能念几个心咒、佛号而已。但他们自己,还有一些居士却觉得这已非常了不得了,只有在真正接触真实修行人之后,他们才知晓自己的狭窄无知。

尤其在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大国内,了解政治就显得尤为重要,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是出家人就可以漠视政治。我们毕竟还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在这个国度里,若不了解政治,不听些新闻等时事要闻,则对国家形势就会一问三不知。除了应了解国内外大事外,修行人最好还应懂点儿法律常识。若不懂法律,则很容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违反国家律法,等真的受到惩罚时再后悔已没有任何用了。

不过,这样说也决非鼓励大家天天都听新闻、苦学法律等世间知识,只是点明这些修学可以作为我们学佛的辅助,平时稍微涉猎一些就足矣。修行人还是应该以闻思修行为主,这才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与职责。

一旦胸怀极宽广,具有广大见识时,
方能位列正人中,是故广见极为要。

通过长期的广学多闻,一旦自己的胸怀如大海一般宽广无比,且具有广大知见,此时方能使自己位列正人之中,所以说广见多闻对我们来说极为重要。

比如我们初学佛时,刚刚学到一点佛法的皮毛,往往就会认为佛是实有的,并祈祷实有的佛能赐予自己实有的加持;又或者认为学佛只可以使自己打开世间智慧之门且不受病苦等,这些观点都可谓眼界极为狭窄。等受了五戒之后,有些人又会对身体之造作非常重视,但对于自己的心却一点儿也不照看,还觉得自己持戒精严,但实际上这只是执持名相而已,对于开遮持犯等方面根本不能从本质上搞懂。不过由于闻思逐渐深入,对从显宗共同到密宗不共之观点逐渐了解后,才像站在高山之上俯瞰群山一样,把九乘教法了然于胸,同时对下乘法门也绝不会轻视,对任何宗派都不会诽谤,这才算了知了佛陀教法之圆融无碍。具有如此广大见识之时,方可算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那时他的一切行为都会如法而行,绝不会违规违矩。所以说广见在佛法修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此具有智慧者,考虑长远之利益,
平时目光极远大,发起广大殊胜心。

因为有广见故,所以具有智慧之人,不会只着眼于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是会把长远利益放在考虑的首要位置。他们的目光极为远大,也就是说较常人看得更为高远,目标亦更为宏阔。他们还发起广大殊胜之菩提心,力求灭尽往昔所造恶业,诚心希求最究竟快乐之佛果。

而一般愚笨之人,只知考虑当下利益,今天有了几个钱就开始肆意享受,根本不为明天打算。又或者年轻时放纵轻狂,只要有吃有喝,哪怕去偷盗也心甘情愿,从不为未来作打算,正所谓:“今朝有酒今朝醉,管他千秋与万代。”

对稍有智慧者而言,他们不仅仅要考虑现世,同时还要为自己来生的去处作好准备。正因为此类人深信因果,知道造恶业会去三恶趣感受痛苦,所以他们才精进于行善止恶、严持戒律,绝不会为当下的微利而精勤造作。故我们也应高瞻远瞩,且发起广大殊胜之心,并努力成办自他究竟之利。

狭慧目光短浅者,成办自他之诸事,
虽为精勤果极小,犹如孩童造土房。

智慧狭窄、目光短浅之人,在成办自己或他人的一些事情时,虽然非常精勤、卖力,但所取得的成果却很少,犹如儿童们造土房一样,收效甚微。

比如若因担心地上沙石伤害脚部,浅慧者就会非常精勤地以地毯去铺满整个大地;而有智者却只把一块地毯垫在脚底,就可以不受伤害。如是无智之人,目光短浅,虽为了后世之安乐而广行善事,但因无善巧方便故,所以所造善业只能一次性成熟果报;而有智者却以菩提心摄持善业,结果使此善果乃至获得无上菩提之间生生世世都可享用不尽。浅慧者之所作所为就犹如孩童花了很长时间建起的土房一般,一股大风或一阵大雨便可将其毁坏无余。因此说我们何时何地都应以希求智慧为主,若具智慧,则极易成办诸法。

或多自己能了知,若不了知问智者,
当阅智者诸论典,思维愚智之差别。

或许多数问题自己都能够以智慧了知,但我们毕竟不是一切智者,所以还是会有些问题搞不清楚。对这些问题就应该向其他有智慧者虚心讨教,并经常阅读智者所造论典,思维愚者与智者之间的差别。

智者具有深广的智慧,他们对很多事物、问题都能从各方面进行观察,因而得到的答案亦较为圆满。尤其在知识积累方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碰到不懂的地方马上就会向其他智者询问或探讨,不耻下问是其在做学问方面非常突出的一种美德。而一般浅慧者却不懂装懂,不愿向他人请教,深恐这样做会降低自己的身份,因他们认为请别人解答问题实在是一件令人羞耻之事。其实这种态度只会被智者耻笑,并更加显露出愚者的丑态。在《格言宝藏论》中列举了很多愚者与智者的差别处,欲了知者可自行学习此论。

愚者喜欢看一些凡夫以自己的分别念写出的世俗杂书,觉得这些东西很相合自己。而智者却经常看一些所立之论相合实际真理的论典,一方面借以增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智慧;一方面又可以从中探得人生、宇宙的奥秘。我们理应经常思维智者与愚者的差别之处,并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为智为愚:若为智者则应更加增上智慧;若为愚者,则应从此以后收回自己的愚者之相,同时调伏自己的盲目傲慢心态,并经常向智者们请教,阅读他们阐发精辟的论著,且随学智者之行为。这样一来,总有一天,自己也可以逐渐步入智者的行列中。

如此行持则智慧,自然而然愈增长,
若其智慧愈增长,高尚行为亦随增,
高尚行为愈增上,一切福德如泉涌,
其后年月日时中,自己获得大进益。

如果依靠上面所说的方法,诸如阅读智者之论典、向智者请教等如理行持,则自己的智慧自然而然就会愈来愈增长。如果智慧愈来愈增长,其道德品质亦会随着增上。高尚行为愈加增上,则出世间之功德,诸如现见本尊、生起出离心、菩提心、证悟法性等,甚至包括世间之名誉、福德等皆会自然而然地生发增长。从此之后,因为具有大智慧的缘故,所以一年会比一年、一月会比一月,甚至一天都会比一天更超胜,自己日日夜夜中都能获得很大的进步与利益。

天才毕竟是少数人的专利,大多数人还得依靠精进勤学才能得到智慧。世人之所以造恶业、损害众生、行为恶劣,就是因为没有取舍之智的缘故;若具有智慧、明了取舍,则不会再继续造作恶业,因为他明白恶业只会使自己在今生来世遭受更大的痛苦。而高尚的行为、善法,如放生等,则可使自己于今生后世感受众多的安乐。所以智慧增上,其高尚行为亦会随之增上;若高尚行为增上,则其福德就会像夏天的泉水一样,东一处、西一处地日夜不停地从地下汩汩涌出。

由此可见智慧极为重要,一切功德皆从智慧而生,而智慧则依靠精进而来。知道此理后,希求智慧者理应日日夜夜精勤不懈地学习智者之论典。

于此世间万物中,更无如己之爱重,
若不思维己过德,则与禽兽有何异?

于此世间万事万物当中,对任何事物的态度都不会像对自己身体那般爱重;如果不思维自己的过失与功德,则与禽兽又有何异?

凡夫从无始以来一直贪爱自身,对自己非常爱重。总体而论,众人对任何事物的贪执都没有超过对自身的执著程度。一般人都是美食自先享、锦衣己先穿,很少将自己的心爱之物先用以满足他人,只有少数人能割舍所爱、施与他众。不过,一旦情况紧急并已涉及到自己的生命安危,那就要另当别论了。平时无事之时,有些人也许会对父母妻儿、亲朋好友信誓旦旦、发愿舍身保护;但真正到了性命交关之时,又有几人能履行承诺?恐怕大多数人都会自顾其命,无暇考虑父母妻儿之安危,更谈不上舍身救护了。

话又说回来,即便是爱护自己,在方式上亦有智愚之别。智者与愚者的差别很多,其中之一即在于是否善加观察自己的过失与功德。有智之人,历来都重视省察自己的功与过,从而力求减少乃至杜绝过失并增上功德,如是则可善护其身;如果不思维、观察自己的得失功过,一切事情皆随心所欲而行,此种作为与那些愚痴之旁生又有何差别呢?如鸟雀整日叽叽喳喳,得到一些剩米粒都能让它们欢呼雀跃不已;而牦牛等动物亦复如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甚至在遭到屠杀之际都不自知。作为一个人,如果不知观察自己之功过,那又如何保护自身免遭损害呢?

真实爱重自身之人,应常以正知正念来审视自己的行为,了知自己的功德与过错,并行持正士之行,如是才能算是有智者。

乃至营商诸琐事,亦需问他及自察,
一生所取所舍事,不问不察岂非蠢?

如果对于营商等琐碎之事,尚知仔细观察并询问他人,但对一生中所应取及所应舍之大事倒反而既不询问别人亦不自行观察,那岂非彻头彻尾的蠢人?

稍有智慧者,对于世间一些没有很大意义的小事都知道要向他人咨询,同时自己也会认真加以观察,比如欲开商店做买卖者,他会首先到市场上向一些比较有经商头脑的老板打听行情:诸如市场上哪些货物走销、哪些滞销,以及进货渠道、经营此类商品需办理的相关手续等等。有的还会请看相士占卜打卦,预测此次经营是否顺利、能否赚到大利润等。除此以外,他自己亦依靠自身智慧反复观察,甚至对经营过程中有可能会发生的问题也预先作了周密安排、防范。而作为佛教徒,如果对于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即在学佛过程中应如何抉择因果、行持哪些善行、舍弃哪些过失等,既不向智者询问,自己也不作任何周到观察,那又如何能去除过失、获得功德呢?如是之人岂不是很愚蠢吗?他们就像某些旁生一样,吃饱喝足后只知躺倒大睡,一生中浑浑噩噩,究不知生死为何物。

故大众理应依止具相善知识,且明了取舍之事并精进行持,万勿空耗人生。

无过之士虽少见,若于过失知为过,
则能断彼所作故,将成犹如离云月。

无有过失之士虽极为少见,但如果对于过失能知其为过,那就能够断除过失;此时之行者也将会如离开乌云之明月般,成为整个世间之庄严。

在此世界上,恐怕难以找到断证功德圆满有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亦无有任何过失者!以世间人所崇拜者为例,别人眼中满身光环的他们其实亦有种种过失,比如郭沫若,尽管多有人认为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过巨大贡献,但其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表现却是举世公认的他一生中的一大败笔。再比如某些活佛、堪布虽智慧超人,行为也非常如法,但如果细究起来,还是会在他们身上发现一些小过失。对我们来说,如果大家都能知道自身的种种不如法之处,那就有可能自我反省并断除过失。比如出家人若未曾学过戒律就很容易毁犯戒条,一旦学习了戒律,就会明白自己从前所犯过错的性质及严重程度,从此以后即可有意识地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有人也许会问,过失为什么可以断除?因为过失乃造作之法,并非与生俱来,从根本上讲,它的本性依然是无常,所以才可以加以改正并超越。比如有些人原本嗔心很大,但通过学习经论,他们了知了嗔心的过患,从此即自觉地时时提醒自己勿生嗔恨。如此行持之后,渐渐便可断除嗔心。此时之心性就如月亮破云而出,摆脱云层的遮蔽后定能放出清凉之光。

不仅嗔心可改,别的毛病也可当下或渐次断除。《亲友书》中就曾讲过,当年的难陀尊者刚开始时因贪心很大而不愿出家、更不肯严守清净戒律,后依佛陀之加持得以参观天宫与地狱,因之才对轮回彻底生起了厌离心,然后便开始精进修持,结果终证阿罗汉果位。

所以大家都应知过改过,以使自己的行为渐趋高尚。

圆满诸德虽罕见,若于功德生欣乐,
且于彼德常串习,则将成为具德者。

圆满一切功德者虽然罕见,然而若对于功德生起欣乐之意,且常常串习彼等功德,这种修行人也将成为具功德者。

世间中能圆满一切功德、十全十美、无有任何缺陷者,唯有三界怙主释迦牟尼佛才堪充任。除此之外,于此世间中恐怕极难找到这样的完美者。很多大善知识、高僧大德,尽管内证功夫、境界已与佛陀无二无别,但在显现上,虽然各方面功德都较圆满,不过若与佛祖相较,还是有稍许缺欠及不圆满之处。

我们藏族有句俗语:“无过之人找不着,无节疤树寻不到。”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家可以放纵自己的过失,而是说我们对于自己的缺点应生起厌离心,对他人的功德要生起欣乐意,如是作为方能给自己带来实际利益。但有些人在见到自他所犯的过错后却无动于衷、淡然处之,对之根本没有生起丝毫的厌烦心;而对于那些喜欢闻思修及具有高尚行为者,他们又不以为然,没表现出什么亲近感或随学的欲望、举动。这类人都是些愚昧无知之徒,其行为、智慧肯定不会有任何进步。

由于智慧的差异,不同人在行为等方面的表现大不相同。有智者说的话语往往与真理相合,因而人人都乐听其言,并希望他能多讲一些道理。在对他的言行深表钦佩、向往的同时,众人亦愿效仿其行为。但愚蠢之人则说话啰嗦,且所言大多为无意义之绮语,旁人亦不愿听,希望他少说为佳,最好闭嘴不言。他们的行为也多不如法,因此常受众人指责。所以愚者的言行为众所厌,智者的言行为众所乐。我们虽然难见圆满诸德者,但如果对于智者的功德,如精进闻思修、能背诵很多经论、理解众多甚深教言等生起欣乐之心,则自己虽暂时不具有此等功德,但只要数数向此方向串习,久而久之,自己也必将具足这些功德。做任何事串习都很重要,如果自己稍有一些智慧,但却就此止步、不再深入学习以使之增上,则此智慧日后定会被各种违缘摧毁。所以我们应希求智者之贤善行为与智慧,且数数串习,这样定会逐渐成为具德者。

我们当中的一些道友,非常重视功德的养成、增上,他们常常行持种种如理如法之事以积功累德。若其能长期如是,日后必成高僧大德。

若于过失不知错,尔时彼人常犯错,
如是重蹈覆辙者,则灭前有之诸德。

如若不认识自己所犯的过错,此时必会常常犯错;如是重蹈覆辙之人,则会灭尽以前具有的诸种功德。

有些人比较愚昧,分辨不清过失与功德,往往将功德看成过失,真正的过失却又当成是功德。比如末法时代的很多众生,因不懂佛法,故常将学佛看成是愚夫愚妇之举,认为只有那些在世间混不下去,甚至连吃饭都很困难的人,才会出家学佛;又或者认为出家人可能是一时糊涂,才致走错人生路。相反,愚者对杀生等恶行,反认为如此行持颇有大丈夫气息,杀害别的众生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至于藏族人中亦有少数人染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若家里有两个儿子,他可能会让比较聪明的儿子作在家人,而让比较愚笨、懒惰的儿子去出家,因为这个笨儿子给家里带不来预期的好处。这完全是一种颠倒、错乱的做法,因连在家人都做不好又怎能成为好的出家人呢?故明智者应把有智慧的子女送去出家,如是才能对佛法有所助益,父母也会因此而享有很大的福报功德,同时也会获得他人的恭敬、赞叹。

世间人大体如此,经常认不清过失,不知道是对是错,因此他们还会一如既往地如此行持下去,这样一来便会常常犯错,以致形成恶性循环。而不懂戒律的出家人,因不知其行为已与戒律相违,所以也不会改正错误,故而只能一路错下去。如是未能改正先前所犯的过错,而是一错再错,这就是所谓的重蹈覆辙。这类人将会越来越往下堕落,最终便会将以往精进闻思修等的功德完全灭尽。

诸种过失之中最严重的就是生起大邪见,如是则对上师三宝亦会退失信心,且不再承认因果的存在,其戒律亦会缘于此邪见而全部失毁。不仅如此,来世也将因此邪见而转生于地狱中,感受难忍的烧割之苦。出家人因其有袈裟披身,所以一般还不太会、也不敢轻易诽谤三宝,因此较难生起大邪见;而居士们的情况就大为不同了,他们与世人混杂一处,一旦生起邪见,便会毫无顾忌地公开诽谤三宝,所以居士更应注意照看好自相续与言行。

我们一定要认清过失并悬崖勒马,万勿使自己重蹈覆辙;应恒时观察自己的三门,勿使其被过患染污。

修习功德越增上,如是过失越减灭,
处事浑噩不观察,虽经百年无长进。

修习可使自己的功德越来越增上,如是则过失便会越来越减灭;若处理事情浑浑噩噩不知观察,那么即便活过百岁,也不会有任何长进。

修学佛法的过程就是一个增长功德、灭除过失的过程,通过闻思佛法,如果能了知贪执世间之过失并进而生起出离心,此功德就足以令自己减少对世间八法的贪执;若能生起大乘菩提心,则可灭除自己以往所造恶业。如是天天修习出离心、菩提心等,自己的功德决定会愈来愈增上,过失定会日渐减少。

就拿某些寂静道场上的道友来说吧,刚到某个道场上时,他们中有的贪心比较重,有的嗔心比较大,有些则疯疯癫癫根本不注重自己的行为威仪。但因其上师的谆谆教诲,再加上自己的精进修持,如今,他们的贪嗔等烦恼大半得以减灭,行为也变得比较如法。

在对治过失时,不要奢望一天当中就能使自己的行为有很大改变,不过只要精进不懈、持之以恒,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收效便会一点点浮现出来。因为过失与功德就如水火般直接相违,不可能同时并存于一个人的相续中。同理,智慧与烦恼也不可能并存,当智慧愈来愈增上时,烦恼肯定会愈加减少;若无有智慧,烦恼定会更加炽盛。《佛子行》中亦如是说道:“离恶境故惑渐轻,无散乱故善自增,净心于法生定解,居于净处佛子行。”这首偈颂明确告诉我们:到寂静的森林中去修行,闻思修等功德即会增上,烦恼定会随之而逐渐减轻。

如果浑浑噩噩地待人处事,那就像处于无记状态中一般好坏不分,整日糊里糊涂。这些人不知观察过失与功德,每日只知吃喝玩乐,闲散度日,从不知奋发有为为何物。这样的生存即使超过百年,也不会令人取得任何长进,更得不到点滴功德。我们这里也有少数这类稀里糊涂之辈,他们到学院已经五、六年了,虽也听了不少经论,但却从不认真思维法义,如今且不说精通五部大论了,他们可能连五种智慧都不知所指为何!如此空耗时光,真令人为之扼腕叹息!正如《水木格言》所云:“沉在水中之石头,即便浸泡一百年,石头里面终是干。”

所以我们应精进闻思修行,增上自己的功德,勿使人身无义空耗!

若自相续增学问,昔过己者成同等,
昔同等者居其上,最终获得极无上。

若自相续持续不断地增长学问,那么那些昔日超过自己的人就会渐渐被自己追上,自己就可以与他们并驾齐驱;而往昔与己等同者如今就会落在后面,如此发奋追赶下去,自己最终必将获得极无上之位。

如果非常喜欢学习,且具有精进力,那么相续中的智慧、功德与学问等就会越来越增上。这样发展下去,一些在智慧、功德等方面过去超过自己的人,如今就会与自己平等无二。比如目前有很多人都在学习藏文,刚开始时有人学得很好,时间不长便已基本掌握了拼读,于是便自认为现在已大略搞懂了藏语,能随便读诵藏文了。产生了这样的念头后,此人就开始懈怠不前。而原先比此人学得差的一些人,由于精进努力、拼命追赶,结果最终竟后来者居上,反而超过了那停步不前者。

再比如有些人虽然学佛时间较长,但却未曾通达佛法大义;有些人虽然闻思的时间并不长,不过却能精进修学,因此不但在短时间内背诵了很多经论,而且对佛法也生起了一定的信解,他们的修学层次就可谓已超过了前者。所以学佛不在时间早晚,而在于精进及好学与否,正如往昔释迦牟尼佛因为精进而先于弥勒菩萨成佛一样。

故我们理应经常观察,并随学好人之行为,摒弃坏人之言行。如是日日不辍,相续中的功德自会增上,以前智慧、功德等与己等同者,自己日后定能反居其上;如是再再精进而学修,最终必会获得极无上之智慧与功德。

学问本无主人,谁精进谁便会获得的更多,所以我们应精进求取智慧与学问。

若自相续增过失,犹如陡山之流水,
彼等下堕势难挡,向上牵引无可奈。

若自相续徒增贪心、嗔心等烦恼或其它一些过失,如对上师三宝进行诽谤、妄说出家人之过失以及不信因果等,那么此等人将会很快堕落、下滑,就犹如陡山泄水一般,其势诚可谓势不可挡,想把他再牵引上来怕已很难做到。

可能很多人都观赏过瀑布,其下流之势非常凶猛,湍急水流瞬间即可直抵山下。藏族有句俗语说得好:“上去需要三年,下去只要三天。”此中含义即是指要对上师三宝生起信心,或者获得一些功德,抑或想要精通一门学问,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但相续若被一些过失染污,自己好不容易才生起的一点信心刹那间即可被摧毁无遗。

比如欲做一名如法修行的出家人,首先就要学习戒律、威仪,并用很长时间逐步改正自己以往的过失与不如法的行为,这的确不易。但如果不想做出家人的话,只要脱下僧衣,换上一件在家衣服,马上就能摇身一变成为在家人。所以想学好很难,而学坏却很容易。并且只要开始了向下堕落的趋势,如果不痛下决心、迅疾改过,则此下堕之势必将无法挽回。如有人在生起烦恼时,嗔心之火当下根本无法压制,他人怎么劝都无济于事,此时即便对他宣讲再多的佛法道理,他也听不进去,其相续此刻已完全被嗔恨占据,这些都是相续已被过失所染的后果。

因此欲断除过失,不使自相续增上过错,平时就应谨慎观察并约束自己的言行。

是故凡欲自利者,应当恒时精进行,
断除自续之过失,增长极大之功德。

是故凡欲利益自己者,应当恒时精进行持,力断自相续中的过失,且不断增长极大的功德。

大菩萨为了利益自他尚需披著精进铠甲,行持六度万行,与烦恼之敌作战,我们若欲利益自他,亦应随学圣者如是之行,时时刻刻不忘精进修持,以断除自己之过。谈到断除过失,首先就要运用智慧分析自己到底错在哪里,然后就应寻找相应的对治方法,方法找到后依之行持即可断除此过。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审慎观察自己的三门所行:身之行为是否如法,口之言语是否如理,心念是否随贪嗔而转。若不详加观察,很容易就造下过失。断除过失后,还应使自己的功德日益增上。不过,不论断除过失还是增上功德,都需要具有智慧,并且精进修行,如此方可成办所欲所求。

所以大家应恒时希求无垢之智慧。

彼亦了知取舍要,故当欢喜诸正士,
及与正士之论典,恒常精进而修行。

彼等亦了知取舍之要点,故应欢喜一切正士以及正士所著论典,且恒常精进不懈地修持。

彼等必须了知取舍之法则:哪些事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学,如是准则在诸高僧大德的论著中皆有宣说,所以我们应当对高僧大德等正士生欢喜心。一般人对高僧大德往往很害怕,不敢接近,这其中的原因多半是因为自己的很多行为都不如法,有很多过失,因深怕受到智者们的指责、批评,所以才不敢亲近他们。但这些人却非常喜欢与愚人交往,因愚者的行为与自己很相近或者说臭味相投,在他们面前绝不会显露出自己的过失。这其实是一种愚痴的行为,如果不加以改正的话,我们永远也别想断除自己的过失。

所以应欢喜亲近高僧大德,并随学其善妙之行。同时对高僧大德们以智慧所造的论典也应生起欢喜心,且经常闻思,比如对无垢光尊者、萨迦班智达以及麦彭仁波切等真正的高僧大德所造的论典,就应反复研习,以增进自己的智慧。同时不看或少看世间人那些以分别念所写的宣泄贪嗔等烦恼的无意义之书,大家都应如是精进修行。

总之,不论在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方面,如果想要功德圆满,那就必须具有智慧,否则绝对一事无成。故众人理应精进求取智慧。

以上已将有关智慧之内容宣说圆满。

返回目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