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宽见法师: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缘觉乘(二)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3日
来源:   作者:宽见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宽见法师: 学佛次第入门 第三章 佛教基本教义 缘觉乘(二)

 

  二、略述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这十二缘起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互相依存的。

  十二因缘是佛教说明“三世轮回”的基本理论,其内容如下:

  1、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死的根本。

  2、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作不善不恶的事。上面的“无明”和这“行”,即是过去所起的惑和所作的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3、识——初入胎心识,由过去惑业动力,使心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4、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是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5、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但对外界的感觉,非常微弱,六根作用还没有完备,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6、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于一岁内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两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也没有爱憎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真,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7、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 三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大,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年纪而增长。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别显明。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8、爱——以染着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执着追求。如青年时期,特别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着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此时正是学习黄金季节,应该勤奋学习,攀登学习高峰,克制情欲,避免出轨。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于谨慎自我,调伏自己的情欲。

  9、取——以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直到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10、有——即是现有(今 世)业力存在之义。指由贪爱执取不舍,现在又多造恶业,而构成 潜在业力,感后有(后世)之报。

  11、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12、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来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与之俱来。“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两种果报。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贯通于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不断流转,这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是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 “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的“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生,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其根本不外“惑”和“业”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因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死亦灭。

  备注:

  1、心识——即是心的主体。人死后,心识脱离躯体,转中阴身,等待有合适父母之缘,再去投胎。

  2、十二因缘与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为十二因缘之流转门,灭道二谛为十二因缘之还灭门。

  3、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有”指三界五趣情器世间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谓一切所有生死流转,皆依此十二支分循环不息的法则,亦即生死流转之因缘。

返回目录

----------------------------------------------------------------------------------------------------------------

更多宽见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