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不空三藏与华严思想之关系——觉滢法师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4日
来源:唐密网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壹、前言

佛教从印度展转传入中国,以梵文书写的佛教经典是需要翻译成为中文。唐代出现了许多译经师。其中最著名的有八位:即玄奘(600~664)、义净(635~713)、实叉难陀(652~710)、菩提流志(?~727)、善无畏(638~713)、金刚智(671?741)、不空(705~774)、般若(?~714)等。

不空三藏甚受唐玄宗、肃宗、代宗尊崇,甚至其余王公大臣也对不空三藏之译经、弘法事业尽力护持。到底不空三藏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何他会受到这么多人的敬仰崇拜?据翰林待诏赵迁撰《大唐故大德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行状》中,知不空三藏曾居灌顶师位四十余年,受法的门人数以万计,由他授比丘戒的弟子亦有二千人,唐朝玄宗、肃宗、代宗、德宗(时为太子)等也都受不空三藏灌顶。又,他不仅是一位翻译大师,而且是一位善说有部律的戒师。

不空三藏曾翻译过许多显密的经典。他以华严字母构成修持之观门与仪轨,此即《华严经入法界四十二字观门》及《大方广佛花严经入法界品顿证毘卢遮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为何他以《华严经》四十二字母作为修持之观门与仪轨?到底在什么背景下,不空三藏会与华严思想交涉?这些问题都是本文所想要探讨的。本文撰写方式,先探讨不空三藏之生平与时代背景,次论述其译着;后再从其时代背景及译着中,探讨其与华严思想之交涉。本文所依据的资料,以不空三藏所译、有关华严思想的经典为主,其它译着及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辅。

贰、不空三藏之生平与时代背景 

不空三藏,梵名Amoghavajra,音译为阿目怯跋折罗;意译为不空金刚,这是他的全名,但他的略名不空较为人所熟悉;又被唐朝代宗封为智藏,或称不空智。不空三藏是中国佛教译经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而所译的佛教经典多属密教,对中国、日本的密教影响不小,所以他是一位很值得研究的对象。 

一、 生平    

在叙述不空三藏的时代背景前,不能不先简单介绍他的一些生平事迹。兹就其国籍、童年、出家、译经、弘法等略说如下:

关于不空三藏之国藉,有三种说法:一说北印度人,又一说南印度师子国人,另一说西域人。根据《唐书.西域传》,唐代西域范围包括忽岭以东以西及印度等;而在中国佛教译经史上,来华之外国译经师也有被泛称为西域人的,他们大多懂梵语。由此推断不空三藏出身印度,但难以确定北印度或南印度。 

不空三藏生于大唐神龙元年十二月(705)。十岁跟随舅父到武威、太原。十三岁遇金刚智三藏,从金刚智三藏学梵语及密教经典。这时不空三藏虽尚年经,但已露出不凡的迹象。金刚智三藏见到这少年的不空三藏后,就知道他往后将是一位优秀的接班人。

祖师(指金刚智三藏)道悉谈章罗门语论,辄背文而讽诵,克日而洞悟,祖师大奇。他日与授菩提心戒,引入金刚界大曼荼罗,验之掷花,知有后矣。 

开元七年(719),十五岁的不空三藏就跟金刚智三藏出家,二十岁受比丘戒。此后,不空三藏学习律仪和梵文、汉译的经论,并随金刚智三藏译经。

听习律仪、唐梵经论。随师译语,稍得精通。随驾两京,应诏翻译,不离左右。 

不空三藏聪敏过人。就本师金刚智三藏研讨声明论时,他只费六个月就把需要用十二年才能学完的课程学完。            
讨论声论,十二年功,六月而毕。诵文殊愿,一载之限,再夕而终。  

又,不空三藏求法心切。在其师金刚智三藏持续三年都不能满足其愿后,不空三藏为求法故,甚至想回天竺。其旺盛的求道心与努力,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后于祖师处,哀祈瑜伽,五部三密。求之三载,未遂夙心。为法之故,欲归天竺。  

金刚智三藏见不空三藏确实对法很渴望,而且聪明过人,于是决定尽授密教的五部经典给他。 

我之法藏,尽将付汝。次于他晨,为与传授五部之法。灌顶护摩阿阇梨教,《大日经》悉地仪轨,诸佛顶部众真言行,一一传持,皆尽其妙。     

开元二十九年(741),唐玄宗诏许金刚智三藏和弟子回国。但金刚智三藏到洛阳就生病,于同年八月二十日圆寂。不空三藏奉师遗命想往天竺,但这时他又奉朝廷的命令,赍送国书往师子国。不空三藏到达南海郡时,采访使刘巨鳞三请建坛灌顶。同年,偕其弟子含光、惠辩等僧俗三十七人,共乘船舶前往师子国去。  

在师子国,不空三藏访问普贤阿阇黎,从他受十八会金刚顶瑜伽法门及大毗卢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顶等。除外,还广事搜求密续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伽经》等八十部、大小乘经论二十部,共计一千二百卷。 

天宝五年(746)不空三藏从师子国回到长安,奉敕权止鸿胪寺。六年(747)诏入内立坛为帝灌顶,赐号智藏国师,移居净影寺。

天宝十三年(753),不空三藏奉诏到河西武威,住开元寺。并为节度使哥舒翰及其它士庶数千灌顶;又为其弟子僧含光授五部法;对功德使李元琮亦授予五部灌顶,并授金刚界大曼荼罗之法。

大历六年(771),不空三藏所翻译经典凡一百二十卷七十七部及目录一卷,并请入藏。 大历九年(774)圆寂时,世寿七十,僧腊五十。唐代宗为之废朝三日,并追赠「司空」,更加「大辨正」谥号,于大兴善寺造塔安置舍利。建中二年(781),唐德宗敕淮不空三藏弟子慧明在大兴善寺为其立碑。 

晚年,他曾对弟子说:「汝等于法,宜踰身命。是所闻者,斯不易焉。吾思往日涉险冒危,为法委身,穷历拜国,周游往返,十余万里。尔等当思此意,速此修行。无殉利以辱身,勿为名而丧道。奉我临终之诚,成尔书绅之勖。」从以上这些话,可知他真是一位「起而行」、视法重于生命的宗教师。

二、时代背景 

印度的佛教,在历史上可分为小乘、大乘、金刚乘(密教)三个阶段。而不空三藏正好生长在密教盛行的时代。密教在印度可说是源长流远,其实践与理论都立于整个印度文化的基础上;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宗派,而是广大印度宗教潮流的一支。或许可以说它早已潜伏在雅利安人与非雅利安人双方的生活中,从七世纪起,才慢慢独立而具有明确的形式。 

关于密教在印度成立的社会背景,虽不得详知,但至少可从以下四项明确的事实探求密教成立的因素:(一)西罗马帝国灭亡(475),导致印度与西方世界的贸易及其商业资本衰退。(二)强大统一的笈多王朝逐渐衰弱,接着异民族(匈奴)侵入,逮其被击破后,地方王朝分立,政治日趋专制。(三)农村封琐性经济成立,自古停滞于农村的政治、文化势力反而大见伸张。(四)受商业资本家支持的佛教与耆那教势力日衰,而居于主流、正统的印度教(婆罗门教)反而日渐兴盛。

密教亦称为秘密佛教,是混合了复杂的要素而成立的。要简单的下其定义是很难,但可举出其两大特色:一是高度发达神秘主义的哲学;另一是低俗咒术仪礼的组织化。前者是继承大乘佛教中观与瑜伽行而来;后者是密教与民众接触时重要的一面。            
七世纪以后具有独立性质的密教,称为「纯密」。在此之前的密教,称为「杂密」,指见于一般大乘经典陀罗尼品中的密教。陀罗尼,汉译为「总持」,亦即咒语,系用以忆持佛典要点的摘要语,也被认为具有神秘的灵异机能。在此语言被视为神圣。原始佛教时代,释尊对咒语采取严禁的态度。但到了密教成为独立的思想体系,出现于印度佛教史上时,咒语极其盛行,不只密教经典,而且连显教的大乘经典都加入咒语,如《心经》中的般若波罗密多咒。

「纯密」即纯正的密教,是以《大日经》和《金刚顶经》为二大支柱而成立的密教。  

《大日经》是一部叙述大日如来比如阳光一般的智慧光明,慈悲救济一切众生的经典,它所依据的是中观、般若经,其所开展的世界叫做胎藏界。而《金刚顶经》是承继《大日经》而成立的,但它依据瑜伽行唯识派的哲学与认识论。它开展的世界叫做金刚界。至此不论是中观派或是唯识派,其学说进展的结果都有渗透了一些密教的思想。  

东晋已有密教经典传入中国,这些都是印度初期的密教经典,亦即杂密的经典。唐玄宗时代,印度密教大师善无畏来到中国。初被迎住兴福寺,后任西明寺住持。善无畏三藏曾在那烂陀寺──当时印度佛教亦即密教的研究中心──学习密教。他到中国后,着手翻译密教的经典。在善无畏的译经中,最重要的是《大日经》。密教采用印度固有的灌顶礼仪,作为其师徒传承密法的仪式。这种灌顶式在四世纪从印度传来,但中国实际举行是在善无畏以后,给予中国上下强烈的印象。

另一位印度密教大师金刚智,亦来到中国。金刚智三藏,是东印度人。他在印度各地学律、中观、瑜伽行唯识,并在南印度修学密教。约四十岁时到中国;在中国译经弘法大约二十年。金刚智三藏所学的密教是流行于南印度的《金刚顶经》系密教,他将它传到中国。他的译经中最重要的是属于《金刚顶经》系的《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等。此代表金刚界的密教。经由善无畏与金刚智二位密教大师的译经,中国佛教才开始能接触到金、胎两部的密教。 
 
后不空三藏遇金刚智三藏,师事他,接受他所有的密法;在师子国遇普贤阿阇黎,蒙授秘法。不空三藏自师子国请回大量的密教经典,并进行翻译,令密教渐行于中国。不空三藏是印度人,但幼年就到中国,比前二位大师更具中国色彩。除译经外,他在宫廷或在其它地方也弘法,并在五台山等建密教寺院。由于时势所趋,他所译所弘均属密教。 

如上述,自七世纪起,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唯识二大派,已逐渐密教化,佛教经典也随着时空纳入许多密教思想。八世纪,密教的经典大量的从印度展转传入中国。中国佛教接受未密化、已密化的经论后,一些修行仪轨亦逐渐流行。不空三藏处身于密教兴盛的时代,在自己精进努力下,终于成为一位密教的大师。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