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卓新平:宗教不脱敏 难以完成社会和谐构建

       

发布时间:2011年06月08日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卓新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曹立君)

编者按:2011年6月4日,由浙江大学宗教学研究所主办的《宗教与中国社会伦理体系构建》学术研讨会在浙江杭州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卓新平在研讨会上提出在今后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中,我们不应该、也不可以排斥宗教,拒绝宗教。并且呼吁要深入而系统地讨论、探究宗教与中国社会伦理体系建构的关系及关联,使社会和谐有精神动力和道德保障。

在人类历史上,曾有不少出于政治目的的纵横捭阖和为了民族利益的游说撮合,其联合与沟通目的复杂、意义有限;人类发展史基本上与战争史、冲突史相关联。不过,人类在冲突中也在学习如何共存。因此,文明冲突总会与文明对话相伴,而冲突减少、对话增多,则说明人类文明在进步、在成熟。文明发展究竟应该形成统一还是必须保持多样,历来都是人们在关涉文明相遇时争论的焦点。

随着文明对话的不断深化,文明多样性和差异性存在,已被公众所接受,并逐渐被视为一种理想的文化景观、社会存在。不同文明之间的真正对话虽然很难,却是可能的、也是被多数人所鼓励的。在当今“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文明相遇、文化交流的频仍,使“对话”成为首要选择和最佳选择。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曾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来彼此面对、相互碰撞。但人类的成熟,却以不同文明的对话、多种文化的交流为标志。真正的共聚、共存和共同发展要靠对话来沟通。这样,对话就成为文明之间以其个殊性、差异性的保留为前提的可能共聚之途,是人类文化多元却能共在、不同仍可共存的智慧,是我们相互理解、共同生存的人生艺术。可以说,若无各种文明的对话则不可能有人类文化的共在,而没有这种文化的共在意识及其实现,国际社会的共存则为一句空话,而世界的和谐就只可能是人类久久期盼、却仍然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幻。这种多元而共在的人类文化,可能会汇聚而成为一种文化的共同体形态。在政治、经济走向世界一体化,全球性共在已在许多领域形成的态势下,其“共同体”对话及合作形式也有助于人们在文化意义上去追求、并创立一种多元通和、美美与共的“共同体文明”。

在文明冲突和文明对话中,宗教都曾起过非常重要或关键的作用。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灵性资源和精神表述,在许多文化中都有其代表性意蕴和核心地位。正因为如此,我们关注并推动宗教在文明对话中的参与,鼓励、支持宗教深化并扩大这种对话。宗教在当代中国新文化的构建中仍处于边缘,人们对文化是否应涵括宗教内容也慎之又慎、极为敏感。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正是人们在经济上“脱贫”、文化上“脱愚”和精神上“脱敏”的过程。如果宗教不能达到真正“脱敏”,中国社会的和谐构建则很难完成。为此,在促进中国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上,宗教的确“无小事”。而中国宗教多元共存、和平共处的现状,也有利于我们在多元通和的“大一统”国情中尝试“宗教共同体”的构建及其作用的发挥。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混乱和游移,不少人希望能恢复或重建中国社会的“礼”、“乐”文化。但这种社会之“礼”、民众之“乐”需要一种伦理精神,道德体系的支撑。因此,建构当今中国社会的理想伦理体系乃当务之急,时不我待。不过,这种伦理体系的核心价值、精神支撑仍不能放弃或远离宗教。宗教会以其“神圣性”、“终极性”之维度来为这种伦理体系固本强身、奠基立志。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康德所论“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二者之间的关联、默契。宗教的伦理之维,是宗教融入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有效之途、“方便之门”。所以,在今后的社会建设、文化建设中,我们不应该、也不可以排斥宗教,拒绝宗教。宗教在中国现代百年文化发展之后开始被人们逐渐恢复其正常印象,并在当代社会伦理的建设发展中受到邀请和求助。宗教伦理是宗教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重建道德价值的重要因素。为此,深入而系统地讨论、探究宗教与中国社会伦理体系建构的关系及关联,使社会和谐有精神动力和道德保障,正是我们这次学术研讨会所追求的意旨和目的。 

标签: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