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唯識三十頌研究(一七二)

       

发布时间:2011年05月16日
来源:明伦创刊   作者:智果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修習位──斷十重障.異生性障第一

  修習位菩薩(從初地之住心、出心乃至第十地終之金剛無間道,正斷惑之最後一剎那,
並稱為「修習位」),修布施等十勝行,已如前辨,自下當說第三「斷十重障」,如表所示

  十重障者,一異生性障,二邪行障,三闇鈍障,四微細煩惱現行障,五於下乘般涅槃障
,六麤相現行障,七細相現行障,八無相中作加行障,九利他中不欲行障,十於諸法中未得
自在障,是為十。謂十地菩薩,於行佛道時,漸次斷除十種重障已,方能證入如來地也,今
先說第一異生性障。

  (甲)異生性障

  異生性障,又以七段釋之,如表所示:
  (一)略釋障名
  《唯識開蒙問答》下云:
  問:初地中,斷何障?
  答:異生性障,及斷二愚。(二愚,後詳)
  異生,即凡夫之別名,《大日經疏》卷一云:「凡夫者(按梵語「婆羅必粟託仡那」,
舊譯為凡夫)正譯應云:異生。謂由無明故,隨業受報,不得自在,墮於種種趣中,色心像
類,各各差別,故曰異生也。」
  「異生」即簡別「同生」,《開宗義記》卷一云:「諸聖者,皆名同生,而諸凡愚,名
曰異生。」謂一切聖人,皆已照見真空之理,不起我見,故名「同生」;而諸凡夫,愚癡闇
冥,無有智慧,但起我見,是異於聖人之眾生,故名「異生」。
  「異生性」,亦名「凡性」。《六即義》云:「性是因義」,亦即是「種子」之義,即
「異生性」者,即是在顯示異生之所以成為異生之根本原因(種子)為何?(詳見次段)即
以此種子為因,能障行者,轉凡成聖故,稱此等種子為「異生性障」。
  世親之《攝論釋》卷七,名與此同。然而世親之《十地經論》第一卷,則名為「凡夫我
相障」,謂凡夫執取四大五蘊和合而成之生命體為實我相故,不能轉凡成聖故,名為「凡夫
我相障」。
  又《梁攝論》十,則稱此初地障為「凡夫性無明」,並謂此「無明」,即是指「身見」
  (即於五取蘊,執我、我所)云云。
  上來「略釋障名」已說訖。
  (二)出障體性
  即顯示異生性障之體性也。
  此「異生性障」之體性(實質)為何?如《論》九所言,即是指「二障中分別起者」。
即所謂「異生性」者,乃是指依據「分別二障種子」所建立之「心不相應行法」也(見《百
法明門論》可知)。此「分別二障種子」,以能障「聖性」,令不起現行故,名為「異生性
障」。
  何謂分別二障種子?即指分別所起之煩惱障種子,及分別所起之所知障種子也。今分述
如左:
  (1)分別起煩惱障種──謂一切眾生,從無始劫來,由於受到邪師、邪教及邪思惟三
緣之熏習力,妄執此五蘊和合之生命體,作常一想,執為實我,是為「我見」。又妄執五蘊
諸法,為我所有,如謂「色屬我」、「受屬我」乃至「識屬我」,是為「我所見」。合此「
我見」、「我所見」,即名「身見」。以此「身見」為首,我執為根,生諸煩惱、隨煩惱,
能擾動、惱亂眾生身心,令生死相續不斷,因而障蔽涅槃,令不趣證。此諸煩惱,所落下之
種子,含藏於八識田中,即稱之為「分別起煩惱障種」。
  (2)分別起所知障種──謂一切眾生,如前文所言,受到邪師、邪教、邪思惟三緣之
熏習力,妄執一切因緣和合所生之有為法,以為實有,是為「法見」(即「法執」)。由此
法見,復起疑、癡、貪、恚、慢等,及諸隨煩惱,能障礙菩提妙智,令不生起,又能障礙所
知之境,使不現前。此諸煩惱,所落下之種子,含藏於八識田中,即稱之為「分別起所知障
種」。
  《俗詮》九云:「若斷彼種(指分別起二障種),轉名聖性」,謂行者,若能斷除分別
起之二障種子,即轉「凡性」(異生性)而為「聖性」。
  《俗詮》九又云:「應知此障(異生性障),唯在地前三賢、六道,名異生性」謂此異
生性障,只存在於地前,相似見理之三賢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之「內凡位」,《輔宏
記》卷五上云:「相似見理,名內」),及六道生死凡夫心中。故三賢及六凡,皆名「異生
性」。
  又《述記》十本云:「凡夫時,有初無漏種,而非聖性,未能生故。分別之障,障聖性
者,名為凡性。無漏之性,能斷凡性,名為聖性。」謂生死凡夫,雖本來具有無漏智種,然
而凡夫並非聖性,何以故?以凡夫本有之無漏智種,尚未能生起現行,發揮功能,斷除異生
性障故。所謂「異生性障」,即指分別起之二障種子,以彼能障礙聖性故,亦稱之為「凡性
」。
  無漏智於初地見道位始生起,以能斷「凡性」故,稱此無漏智為「聖性」。
  《述記》十本,於此科之末,有凡聖四句分別:
  (1)有異生非聖──如全未得三乘聖道者,亦即指無性人。以彼唯具有人天有漏種子
,不具三乘無漏種子,故不起出世無漏之智以解脫生死,而永遠沉淪於三界六道之中,不能
出離。此等無性有情,即屬「有異生非聖」之句。
  (2)有聖非異生──即指大乘見道以上,斷惑證理之聖人,即屬「有聖非異生」之句

  (3)有異生亦聖──如不定性聖,未至十地中。如佛世沓婆摩羅子,具有聲聞、菩薩
二種無漏種子,彼已證阿羅漢,具六神通,厭無常、生滅之身故,回小向大,發菩提心,行
菩薩道。然彼尚須經二萬劫,方入三賢位之初發心住。又入初發心住已,尚須歷一大阿僧祇
劫,行菩薩道,方至初地入心見道位。此時方斷大乘異生性障,證「遍行真如」,方可稱為
聖者。故回心向大之沓婆摩羅子,在未登上初地見道之前,即屬「有異生亦聖」之句。
  (4)有非異生非聖──如入無餘依涅槃界。此即指二乘人,於斷盡三界見思煩惱之後
,入火光三昧,灰身滅智(燒身滅心),歸於空寂無為之涅槃界,即屬「有非異生非聖」之
句。
  上來略釋「出障體性」已訖。(全文未完待續)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