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当代峨眉山普贤道场三个中心建设理念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年04月0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文:昌林 王荣益

自佛教传入峨眉山后,历代祖师以不同理念为指导、建设峨眉山,使峨眉山逐渐成为普贤道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其中最重要的理念是“神圣化”与“系统化”。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永寿法师适应时代要求,契机契理提出并实践了“三个中心”的当代峨眉山普贤道场 “圆融化”建设理念。该理念继承和发展了历代祖师普贤道场建设思想之精髓,是《华严》“法界”思想及曹洞禅学思想在当代峨眉山佛教中的运用和实践,体现了“人间佛教”思想及峨眉山僧众的创新精神。在理念的指导下,峨眉山僧众积极进行普贤道场建设,目前,“三大中心”已初具规模,峨眉山佛教由此进入中兴期。

道场为僧所止处、行人栖心修道之所、度化十方之地。峨眉山僧众历来重视道场建设,自峨眉山第一座正规的寺院——普贤寺建立后,历代祖师契机契理,以各具特色的峨眉山佛教道场建设理念为指导,建寺安僧、庄严国土、肇隆佛种,峨眉山佛教逐渐繁盛,至明清之际达到巅峰,并以普贤信仰为信仰特色和以曹洞、临济宗为宗派特色而成为普贤道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峨眉山佛教协会对全山实行了统一管理模式,并在进入新世纪后进一步提出并实施了“三个中心”的普贤道场建设新理念,从此,峨眉山佛教走上了一条与现代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快速发展轨道,进入了峨眉山佛教发展的中兴期。

一、峨眉山普贤道场建设理念的形成及发展

峨眉山佛教道场建设,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建设理念指导下完成的,具体来说,有“神圣化”理念、“系统化”理念、“圆融化”理念。

1、“神圣化”理念是峨眉山佛教名山开山及形成时期的基本建设理念,同时也贯串于峨眉山普贤道场建设的始终。“峨眉山最早应该是被以服食为主的巴蜀仙道派开发出来的” ,后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七洞天”,并逐渐被打造成天皇真的的居所,成为“正神”、“地仙”居住的神圣之山,因此,“神圣化”是道教在峨眉山道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理念。自佛教进入峨眉山后,延续了“神圣化”这一建设理念,赋予峨眉山以宗教神圣性,峨眉山也逐渐成为普贤道场而为佛教信徒所尊崇。

对于“神圣化”理念的具体运用,段玉明教授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佛教宇宙化格式,对特定的自然环境进行佛教宇宙化格式,赋予了峨眉山使之从凡俗世界转化为人间净土、佛教禁地,如宋初出现的“蒲公追鹿”的传说以及众多高僧对峨眉山的赞颂 ,就是一种在普贤道场形成过程中的“神圣化”介入。佛教宇宙化格式对于普贤道场的形成具有开创性意义。

第二是神圣化诠释,即对自然之物赋予佛教内涵,使之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意义,如“普贤菜”、“普贤线”、“金刚嘴”、“菩萨石”、“普贤船”等峨眉山动、植物、矿物、地址的佛化命名,特别是佛光、圣灯、兜罗锦云这一“金顶三相”更是被诠释为普贤菩萨示现的表征。通过如此神圣化诠释后,峨眉山自然之物皆成了佛法的体现,具有了不可侵犯的神圣性,使大众对峨眉山的一草一木产生敬畏之心,这对于峨眉山的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三是仪式化操作,即对人为活动进行佛教仪式性包装,使活动的对象具有神圣性,这主要体现在峨眉山三大人工林——旃檀林、古德林、布金林的营造上。别传禅师在植造古德林时,“相传当日种一树,诵《华法经》一字,一礼拜。按字数计,植六万九千七百七十七株” ;可闻禅师在伏虎寺植造布金林时也有类似行为,通过如此的祝圣仪式,这些树木也成了神木,不可樵采,砍之必遭报应。“禅心染得千山绿”、“天下名山僧建多” ,千百年来,正是通过峨眉山僧众的辛勤劳动,修路、架桥、植树造林,为名山建设作出了贡献。正是峨眉山僧众在建设峨眉山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圣化”操作方式,通过“佛教宇宙化格式”使峨眉山实现了从自然之山到佛教圣山的变身;通过“神圣化诠释”、“仪式化操作”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即环境保护问题,而且前者重在保护、后者重在建设,使峨眉山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并使其享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誉。

2、“系统化”建设理念源于峨眉山佛教初具规模的唐宋时期。经过南北朝的酝酿,中国佛教在唐代获得了大发展,四川亦不例外,这个历史大背景也促进了佛教在峨眉山的发展。汤用彤先生在《隋唐佛教史稿》中曾指出:“五台承唐之制,峨眉则宋时始盛。” 这一时期,众多外地僧人如西禅、白水、澄照等来峨眉山建寺、弘法,牛心寺、华严寺、华藏寺均在此期建成。此期对峨眉山寺庙建设作出总体规划、为佛教名山之形成创造条件的是僖宗时期的慧通禅师,慧通为沣州洛浦山元安禅师法系,青原下六世 。禅师入蜀后观峨眉山是弘扬佛法之所,遂四处募化,并得朝庭资助,重兴六寺;又观峨眉山相属火,多遭火灾(实为此地寺庙皆为木结构建筑之故),遂改华岩寺为归云阁、中峰寺为集云寺、牛心寺为卧云寺、普贤寺为白云寺、华藏寺为黑水寺,其意以“三云二水”压制火星;禅师还广招门人,慧灯传续,前后七代,宗风大振,被称为峨眉禅宗第一祖。以五大寺构建一个防火系统,这样各寺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而被当作而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虽然这个系统仅属名相或理念层面,但却表达了最朴素的系统论思想,当是现代峨眉山佛教管理思想的源头。

3、“圆融化”理念是现代峨眉山佛教道场建设之精髓,形成于改革开放后峨眉山佛教中兴时期,经过了“全山统管”与“三个中心”建设两个阶段。

第一、“全山统管”为现代峨眉山佛教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国以前,峨眉山没有管理全山之教团组织,各寺在经济、人事上互不关涉,各寺自收、自支、自养,虽然民国时期成立了峨眉山佛教会,却只有协调全山的义务而无管辖诸寺之实权。历史上峨眉山寺院群自然形成的这种自主管理形式与其时封建小农经济制度相适应,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也有许多弊端,由于各寺所处的位置不同、名气差异、接待的游客数量差异,各寺之间贫富不均,为了庙产有时还引起纷争,甚至引发诉讼,极不利于寺庙及僧人之间的团结及全山的稳定;寺庙亦自生自灭、兴衰频繁,全山也不可能进行整体规划,难以有机融为一体,不利于对普贤行愿精神的阐发与弘扬,不利于打造峨眉山的整体形象、不利于集中全山之财力物力进行道场建设、不利于全山僧团的道风建设。

一九八六召开的峨山佛协第五届理事会决定改变传统的峨眉山佛教管理模式,对全山各寺庙进行统一管理,明确全山寺院的房产、地产、园林、文物、碑塔等均属峨眉山佛教协会所有,峨眉山僧团享有管理、使用的权利和履行保护的义务,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无偿占用和调拨;同时,根据全山寺院分散的特点,实行以佛协统一领导下的分片区寺院管理的两级管理体制。这个决议在峨眉山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使峨眉山佛教以统一管理代替了无序竞争、以快速发展代替了停滞不前、以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代替了沿袭近二千年的陈旧管理制度,从此,峨眉山佛教走上了一条与现代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快速发展轨道。

第二、新的时代对峨眉山佛教道场建设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契理、契机,契理即建设理念应符合佛教教理、教义;契机即建设理念应符合新时代的要求理念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同时,契机还包括应符合峨眉山地形、地貌特征。全山实行“统管”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峨眉山佛协就统筹规划,集中全山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普贤道场建设,至上世纪末,佛协的重点建设工程——大佛禅院也初步建成。但是,值此世纪之交,却有一个紧迫而重大的课题仍未解决,这就是需要一个核心理念来指导新时代峨眉山佛教的建设。1999年,永寿法师任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后,在大佛禅院的建设中投入了相当多的精力。在此期间,他集中全山僧众智慧,根据时代及佛教发展的需要,围绕普贤道场这一品牌,进行功能分区,并将其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通盘规划,提出了“三个中心”的普贤道场建设理念【注1】。 “三个中心”理念从教理上、功能划分上对峨眉山佛教诸要素进行了性相、理事、体相用等方面的圆融,是在全山统管后对普贤道场建设理念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峨眉山佛教史上第一次对普贤道场所作的教理诠释,初步指明了新世纪峨眉山佛教的发展方向,是当代峨眉山僧众对峨眉山佛教的贡献。

【注1】施言:《永寿法师心中的结》,《世界宗教文化》,2004年第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